华师大版科学八上物质的构成教学案(基础)下

合集下载

《物质的构成》教案

《物质的构成》教案

《物质的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的构成,包括原子、分子和离子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思考和分析物质世界的兴趣和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物质与物质的构成2. 原子:原子结构、原子种类、原子间的相互作用3. 分子:分子的定义、分子的特性、分子的形成与解离4. 离子:离子的定义、离子的产生、离子的带电性质及作用5. 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构成,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及特性。

2. 教学难点:原子结构、分子与离子的相互关系,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物质的构成。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微观结构。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物质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

2. 教学新课:介绍物质与物质的构成,讲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及特性。

3.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的物质现象,探索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物质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物质的构成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思考深度等。

《物质的构成》教案

《物质的构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构成,掌握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概念;(2)能够运用物质的构成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关注物质构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物质的构成;(2)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性质。

2. 教学难点:(1)分子、原子、离子的相互转化;(2)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2. 利用实验、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理解;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模型等;2. 学具:笔记本、课本、实验报告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水的沸腾、气体的膨胀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构成。

2. 探究物质的构成:(1)介绍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2)通过实验和模型展示,让学生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的微观结构;(3)分析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

3. 举例说明:结合日常生活和实例,解释物质的构成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食物的消化、药物的作用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物质的构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讨论,分享心得。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构成的概念、性质及应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物质构成。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物质构成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教学内容:(1)了解不同类型的化合物及其组成;(2)掌握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及特点;(3)能够分析化合物的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2. 教学要求:(1)能够列举常见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2)能够解释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及区别;(3)能够运用化合物知识分析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构成》教案

《物质的构成》教案

《物质的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质的定义和分类;(2)掌握物质构成的基本粒子,如原子、分子、离子等;(3)了解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物质的构成;(2)学会运用模型、图片等工具,表达对物质构成的认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物质构成的基本粒子;(2)物质的分类;(3)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物质构成的微观粒子的理解;(2)物质的分类及判断。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物质构成的问题;2. 利用实验、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理解物质构成;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掌握物质构成的相关知识,准备相关实验材料;2. 学生准备:预习物质构成的相关内容,了解基本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定义;(2)学生分享对物质的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

2. 探究物质构成:(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哪些微观粒子构成;(2)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探究物质构成;(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物质构成的基本粒子。

3. 学习物质分类:(1)教师介绍物质的分类,如纯净物、混合物等;(2)学生通过实例判断物质的分类;(3)教师总结并板书。

4. 理解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关系:(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之间的联系;(2)学生通过模型、图片等,表达对物质构成的认识;(3)教师总结并板书。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评价。

6. 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反思与评价: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学生的学习状况等;2.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包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过程与方法的运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等;3.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包括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学习方法的运用、学习收获等。

《物质的构成》教案

《物质的构成》教案

《物质的构成》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概念和分类。

让学生理解物质构成的基本原理。

1.2 教学内容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实体,具有质量和体积。

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元素和化合物。

物质构成的基本原理:原子、分子和离子。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概念、分类和构成原理。

利用图片、实物等辅助教具,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1.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物等。

讲解物质的概念,提问学生物质的特点。

讲解物质的分类,让学生举例说明。

讲解物质构成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

第二章:原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结构和性质。

让学生掌握原子的构成和原子序数的意义。

2.2 教学内容原子的概念:原子是物质构成的最小单位,具有原子序数、质量数和电荷数。

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和电子云,质子、中子和电子。

原子的性质:原子序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质量数和电荷数影响原子的稳定性。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原子的概念、结构和性质。

利用模型、图示等辅助教具,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2.4 教学活动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物质构成的基本原理。

讲解原子的概念,提问学生原子的特点。

讲解原子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和电子云的构成。

讲解原子的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原子序数、质量数和电荷数的作用。

第三章:分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结构和性质。

让学生掌握分子的形成和分子的化学性质。

3.2 教学内容分子的概念: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粒子。

分子的结构:共价键和离子键,线性分子、分支分子和环状分子。

分子的性质:分子的化学性质由其组成原子的种类和数量决定。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分子的概念、结构和性质。

利用模型、图示等辅助教具,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回顾前两章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物质构成的基本原理。

讲解分子的概念,提问学生分子的特点。

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上册:6.1 构成物质的微粒 教案设计

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上册:6.1 构成物质的微粒  教案设计

构成物质的微粒【教学目标】1.初步建立探究物质构成的基本观点和意识。

2.知道物质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粒构成。

3.知道原子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和中子由夸克构成。

4.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相互作用、有一定的空隙,微粒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

5.能用物质的微粒模型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

【教学重难点】分子、原子和离子的定义。

【教学过程】一、引入:1.一座座大厦由无数砖块构成联想到物质是否也是由许多“砖块”构成的。

2.观察书本的三幅不同放大倍数的苍蝇的眼的显微镜图,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放大倍数更高,能否观察到更细微的结构?由于构成物质的微粒太小,肉眼是看不清的,人们在上个世纪建立了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而且这个理论预言了物质的许多性质,并且成功地应用于实际。

有些物质是由分子组成:蔗糖、水、等。

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组成:金属铁、铜、稀有气体等。

有些物质是由离子组成:食盐、尿素等。

二、进行新课。

1.分子和原子。

由方糖的分割引出分子的概念,这种能保持糖的性质的最小微粒称为分子。

方糖是由无数个蔗糖分子构成的。

同样,水也是由水分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问:分子是不是最小的?还能不能分?答: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

任何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在化学反应中1个水分子可以分解为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

1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1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

在化学反应中:,这就是化学反应的实质。

尤其要注意的是要告诉学生不是所有的物质的微观构成都有分子这一层,如金属就是由金属原子直接构成的。

分子体积很小,质量非常小。

一滴水有多少个水分子?(1.67×1021个)5g水有多少个水分子?(1.67×1023个)一个水分子质量是多少?(3×10-24kg)(分子小到用肉眼看不见。

)练习:下列物质由什么分子构成?(1)氧气,(2)氮气,(3)蒸馏水,(4)空气,(5)河水。

视窗:让学生看图了解原子的STM显微图,从而体会科技的力量,激励学生学习。

华师大版科学八上物质的构成教学案(基础)下

华师大版科学八上物质的构成教学案(基础)下

华师大版科学八上物质的构成教学案(基础)下华师大版科学八上物质的构成教学案(基础)下化学式与化合价及相对分子质量1.化学式〔1〕定义: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如:水的化学式是H2O氧气的化学式为O2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2〔2〕化学式的写法、读法〔3〕单质化学式的写法①用元素符号表示②气态或液态非金属单质在元素符号右下角表示一个分子里含有原子的个数,如O2、N2、H2、Br2 .〔2〕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①氧化物:一般氧元素写在右边,另一元素写在左边。

如: H2O , CO2 , HgO. 〔氧右, 非氧左〕②金属和非金属组成的化合物:一般金属元素写在左边,非金属元素写在右边。

如:NaCl , KCl , ZnS.〔金左, 非金右〕例题例题3.写出以下物质的化学式:硫氧气二氧化硫氯化钾氯化氢氧化铜三氧化二铁氖气〔3〕化学式的读法顺序:先写后读,后写先读.①单质读元素名称;气体单质读元素名称加〝气〞.②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从右向左读某化某.③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④有变价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高价读某化某,低价读某化亚某.〔4〕化学式的意义宏观:①该种物质②该物质的元素组成微观:①构成物质的一个分子②该物质的一个分子有哪几种原子构成,毎种原子各有几个.注意:物质、元素用〝组成〞原子、分子用〝构成〞宏观上:①表示水这种物质②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H2O微观上:①表示一个水分子②表示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1〕nH2O n个水分子、2H2O 2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中有2个氢原子〔2〕化学式或者元素符号前带数字,只有微观意义化合价〔1〕定义:化合价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是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

例如H2O:a.H的化合价为+1价b.O的化合价为-2价c.在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2〕原子团: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的原子集团,也叫根。

八年级科学上册 6.1 构成物质的微粒教案 (新版)华东师大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 6.1 构成物质的微粒教案 (新版)华东师大版

构成物质的微粒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建立探究物质构成的基本观点和意识(2)知道物质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粒构成(3)知道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模拟水电解的动画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归纳的能力(2)通过同组同学动手捏水分子的过程,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科学家的探究历程,学习科学家刻苦钻研,敢于质疑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物质由原子,分子和离子构成难点:对三种微粒的认识及原子的结构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3min教师活动:老师今天和大家一起来欣赏几副照片,图片展示,这个是?(边问边点击PPT)学生活动:星空、银河系、太阳系、地球……海边教师活动:和学生一起来到海边欣赏,如果现在我们取一杯水放在桌面上,一段时间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水会慢慢的减少,蒸发到空气中。

教师活动:水在蒸发的过程中你看到这些水出去了吗?学生活动:没有教师活动:那么水究竟是怎么出去的呢?(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播放水分子一个个出去的动画,并追问:这些我们看不到的一个个出去的是什么,停止播放时出现一个放大的水分子。

学生活动:水分子(个别学生可能知道)。

教师活动:总结水就是由这么非常微小的水分子构成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慢慢的从宏观大千世界,一直到微观世界,形成物质是由很小的微粒构成的观点。

【活动】【新课教学】32min教师活动:提问:除了老师刚才所举的例子外,还有许多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如空气中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等图片展示。

提问:那么构成物质的分子有多大?学生活动:讨论,思考。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水分子的大小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构成物质的分子是非常小的这一事实。

教师活动:这么小的分子还能不能再分呢?学生活动:思考、回答、各抒己见。

教师活动:对学生提出的看法给予肯定,只要学生说出的理由有道理都应给出肯定。

《物质的构成》教案

《物质的构成》教案

《物质的构成》教案《物质的构成》教案设计思想: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

我们今天所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

沃德说过“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

”因此,本节教学活动的设计理念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亲历一个全新的探究过程,建构新知:即“情境——探究——交流”过程。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第二章中学习了有关细胞学说的知识以后,更深的从微观层次上去认识物质的本质,能初步建立分子的概念,并能解释一定的现象。

分子是化学基本概念的组成部分,是化学的基础,因此这节内容在教材的地位非常明显。

本节内容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至关重要,重点难点也随之明确。

教学重点:理解分子性质有关内容。

教学难点:关于分子间隙的有关内容。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探究事物的基本方法。

知道要借助仪器,探究实验等等。

然而七年级的学生理解分子的抽象定义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粒子需要一个过程。

因此,要让学生经过分组实验、自主探究;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全面观察和总结,让学生建构起对分子的正确认识。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内容的目标为:知识与技能: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确认分子比细胞小的多。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的现象。

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描述和解释现象的综合能力,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通过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合作精神及团队精神,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信念。

教案精选:初中科学《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初中科学《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初中科学《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教案精选:初中科学《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是很小的。

理解分子运动论的有关内容,并能用事例说明。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体会科学实验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同时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渗透科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分子运动论的有关内容。

用分子运动论的知识解释扩散现象。

[教学准备]:蔗糖放大镜烧杯量筒滴定管水酒精红墨水针筒黄豆芝麻[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实验引入演示“铁树开华”实验:取五根细铁丝,把浸过酚酞的小棉花团插在铁丝的头上,铁丝下端插在橡胶塞上,再把橡胶塞放在玻璃上,旁边滴一滴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整个装置。

学生观察实验。

师:要想知道其原因,就必须学习今天的内容——物质的构成提问:水为什么变成水蒸气?冰为什么会融化成水?为什么温度越高,液体蒸发越快?这些现象为什么会出现,我们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讲述:细胞很小,但里面却含有多种多样的物质。

如植物甘蔗,甘蔗由甘蔗细胞构成,1、甘蔗细胞可以再分解吗?2、我们对甘蔗进行压榨,可以榨出甘蔗汁来,甘蔗汁又可以分解为什么物质?3、说明甘蔗细胞中含有多种物质,那么存在于甘蔗细胞内的糖和水等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细胞可以分解成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甘蔗汁从甘蔗的细胞中压榨出来,甘蔗汁又可以分离成蔗糖和水,1、用放大镜观察,你看到了什么?蔗糖小颗粒。

2、你又看到了什么?蔗糖小颗粒可不可以细分?3、你还能看到蔗糖吗?蔗糖是否消失了?糖水有甜味的事实说明蔗糖没有在水中消失。

蔗糖是以一总被称为分子的微粒分散在水中。

由于分子太小了,所以我们无法看见他们。

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

与蔗糖一样,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1、用放大镜观察一块方形蔗糖,2、将方形蔗糖碾碎后,再用放大镜观察,3、将碾碎的蔗糖溶入水中,用放大镜观察糖水,(根据水变甜确认蔗糖没有消失,在水中以极小的微粒状态存在)虽然细胞很小,但我们用光学显微镜可以清楚地看见它。

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科学:6.1《物质由微粒构成》教案(4)(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

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科学:6.1《物质由微粒构成》教案(4)(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

第一节物质由微粒构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建立探究物质构成的基本观点和意识。

2、知道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

3、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和中子由夸克构成。

重点:知道物质的构成微粒;原子的结构。

难点:对三种威力的认识几原子的结构。

教学设备:多媒体,原子结构模型教学过程:复习引入:水由________构成氧气由________构成氢气由________构成所以,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板书)一、分子1、分子由原子构成例:H2分子——1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O2分子——1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H2O分子——1个水分子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填空:C12H22O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20H14O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媒体幻灯图片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分子是物质保持化学性质的微粒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为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没有变化,即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可再分例:下列符号表示中,不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是()A、H2B、O2C、HD、H2O二、原子1、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是化学反应中最小的微粒。

2、不是所有的物质都由分子构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金刚石、石墨、稀有气体等。

铜由_______构成金刚石由________构成3、原子和分子的联系和区别分子原子区别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再分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可再分联系体积都很小,都要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都可以构成物质()构成物质构成构成()例: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C、分子可由同种原子构成,也可由不种原子构成D、分子是最小的,不可再分的微粒4、原子论a)道尔顿:近代科学原子论b)内容:物质由原子构成,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思考:分子可再分成原子,原子可再分吗?三、原子结构1、英国汤姆森发现电子电子是一种带负电荷、具有一定质量的微粒,从而说明原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物质的组成教案

物质的组成教案

物质的组成教案教案标题:物质的组成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和性质;2. 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3. 能够描述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教学内容:1. 物质的基本组成:原子、元素和化合物;2.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固体、液体和气体状态;3. 物质的分类方法:纯物质和混合物。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引入物质的概念,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示例,引发学生对物质的兴趣和好奇心。

知识讲解:2. 介绍物质的基本组成: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3. 解释物质的性质:固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液体具有固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气体具有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4. 介绍物质的分类方法:纯物质指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指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示例演示:5. 利用实验演示的方式展示不同物质的性质,如固体的硬度、液体的流动性和气体的扩散性。

讨论与总结:6.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于理解化学现象的重要性。

练习与巩固:8.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9. 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讨论,纠正他们可能存在的错误。

拓展活动:10. 鼓励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和实验,探索更多关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知识。

11. 提供相关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源,让学生深入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作业布置:12.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或完成实验报告,以检验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评估:13.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题和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参与拓展活动的程度,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 物质示例:水、铁、氧气等;- 实验材料:烧杯、试管、酒精灯等;- 练习题和作业。

教学延伸:- 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元素周期表,深入学习各种元素的特性和应用;-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研究项目,探索更复杂的物质组成和性质的问题。

6.3.2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科学

6.3.2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科学
情感升华:
结合物质分类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物质分类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物质分类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1)图书资源:推荐学生阅读与物质分类相关的科普图书,如《化学元素的故事》、《身边的化学》等,了解元素的发现、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实物资源:鼓励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各种物质,如食盐、糖、矿泉水等,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这些物质的性质和分类。
(3)视频资源:观看与物质分类相关的科教视频,如《元素的故事》、《化学实验室》等,直观地了解各类物质的性质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纯净物、混合物、元素、化合物、氧化物。
2.各类物质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
1.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和联系。
2.元素、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理解及其相互转化。
解决办法:
1.利用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结合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各类物质的区别和联系。
4.同素异形体是指由同种元素组成,但结构不同,性质也不同的物质。例如,碳的同素异形体有石墨、金刚石和富勒烯等。
5.通过化学实验确定一种物质的分类,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方法一,进行燃烧实验,观察燃烧产物,如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则可能是碳氢化合物;方法二,进行溶解实验,观察物质在水或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如易溶于水可能是离子化合物,易溶于有机溶剂可能是共价化合物;方法三,进行化学反应实验,观察物质与其他物质的反应,如与酸反应产生气体可能是金属,与碱反应产生沉淀可能是酸等。

物质的组成教案

物质的组成教案

物质的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能够说出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2、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3、使学生掌握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分布。

4、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式的含义,能够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元素的概念和常见元素的符号。

(2)原子的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

(3)化学式的书写和意义。

2、难点(1)元素周期律的理解和应用。

(2)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铁、水、氧气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质的组成。

2、元素的概念(1)讲解元素的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举例说明元素的种类,如氢元素、氧元素、碳元素等。

(3)强调元素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3、元素符号(1)介绍常见元素的符号,如 H(氢)、O(氧)、C(碳)等。

(2)讲解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和意义,如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4、元素周期表(1)展示元素周期表,介绍其结构,包括周期和族。

(2)讲解元素周期律,即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5、原子的结构(1)借助图片和动画,讲解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和核外电子。

(2)介绍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的关系。

(3)讲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6、化学式(1)讲解化学式的定义: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以水(H₂O)为例,讲解化学式的意义,包括表示一种物质、物质的组成元素、一个分子以及分子的构成。

(3)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常见物质化学式的书写。

7、化合价(1)介绍化合价的概念,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

(2)讲解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如氢通常显+1 价,氧通常显-2价等。

(3)通过化合价规则,引导学生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物质的构成》教案

《物质的构成》教案

《物质的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的构成概念,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

2.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区分不同的物质类型,如纯净物、混合物、元素、化合物等。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构成概念:物质、元素、化合物、纯净物、混合物等。

2. 物质的微观结构:原子、分子、离子等。

3. 物质的分类:单质、化合物、混合物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构成概念、物质的微观结构、物质的分类。

2. 难点:物质的微观结构,物质类型的区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问题。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物质的微观结构,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构成。

2. 讲解物质的构成概念,介绍元素、化合物、纯净物、混合物等基本概念。

3. 讲解物质的微观结构,阐述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组成和作用。

4. 分析物质的分类,让学生掌握单质、化合物、混合物等类型的特点。

5.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物质,并分析其微观结构。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口头表达能力等。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化学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物质构成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化学工厂,实地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和生产过程。

3. 开展课外实验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八、教学资源:1. 教材:《物质的构成》相关章节。

2. 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用于展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第1节 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1节 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 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能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组成,认识微观粒子的性质和作用。

2. 教学难点:理解物质的分子构成,形成微观思维的模式。

三、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常见物质的样品,如水、氧气、二氧化碳等。

2. 准备一些分子模型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结构。

3. 准备一些实验器械,如烧杯、试管、胶头滴管等。

4. 准备PPT课件,用于展示教学图片和诠释观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物质的构成,认识到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如分子、原子等。

这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并为后续的化学学习打下基础。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小学科学课程中关于物质的认识,如水、糖、盐、铁等物质,并请学生描述他们的特征。

2. 引出“物质是由微小粒子构成的”这一观点,并提问:“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他们有什么特征?”(二)新课教学1. 展示水、糖、盐等常见物质,让学生观察他们的外观,并请学生描述他们的特征。

2.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水、糖、盐等物质在加热或溶解过程中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物质的状态和形状会发生变化,但物质本身并没有消失或产生新的物质。

3. 介绍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并展示一些微观粒子模型,如水分子模型、原子结构模型等。

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如分子、原子等。

4. 介绍物质的分类,如固体、液体、气体等,并诠释这些分类与物质构成的干系。

5.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物质是由不同的微观粒子构成的吗?这些微观粒子的特征是什么?”(三)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常见的物质(如水、糖、盐等),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该物质的构成和特征。

2. 要求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并与其他小组分享。

《物质的构成》教案

《物质的构成》教案

《物质的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的构成概念,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

2. 通过对物质构成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质的构成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与物质构成:介绍物质的概念,解释物质构成的意义。

2. 微观粒子:介绍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的概念及其性质。

3. 物质的组成:讲解不同物质由哪些微观粒子组成,以及它们的排列方式。

4. 物质的分类: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将其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5. 物质的性质:分析物质的微观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构成概念、微观粒子、物质的组成与分类、物质的性质。

2. 教学难点:物质的微观结构、物质的组成与分类、物质的性质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展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结合实际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物质构成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构成的意义。

2. 讲解物质与物质构成:阐述物质构成的概念,介绍微观粒子的性质。

3. 分析物质的组成:讲解不同物质由哪些微观粒子组成,举例说明。

4. 讲解物质的分类:根据微观结构,将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5. 分析物质的性质:探讨微观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6. 巩固知识: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8.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构成的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物质构成的掌握情况。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吸收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构成?3. 学生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4. 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八、拓展活动1. 参观实验室:组织学生参观学校的化学实验室,让他们亲身体验物质的微观结构研究。

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

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

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第一篇: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物质的构成》一、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也是科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学习物质的微粒构成是对接下去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具体来说是对八年级所要学习的水的组成、例子模型与符号,九年级上物质的变化及酸碱性质学习的一次重要铺垫。

二、学情分析本次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在前几节课中已学习了物态变化的知识,但是对物质的构成及分子运动情况并不了解,该内容对于他们来说相对抽象,初一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掌握尚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重难点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定为分子概念的构建,以及理解分子之间有间隙。

我对教材进行了二次扩展,并结合课标,考虑到初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我将采用古诗《梅花》引入课程,让同学们思考花香何来,并且让学生动手大豆与芝麻混合实验来具象感受分子间隙,从而探究物质构成,攻破重难点。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2)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3)让学生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4)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并能列举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

通过学习,知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了解扩散现象。

(2)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化学初二上册第一章物质的组成教学方案

化学初二上册第一章物质的组成教学方案

化学初二上册第一章物质的组成教学方案第一节:引言本节目的在于向初二学生引入化学这门科学,并重点介绍物质的组成。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常见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节: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物质的组成,掌握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2.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区分和判断不同物质的性质;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实验的探索精神。

第三节: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物质的分类: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2. 元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3. 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性质;4. 混合物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第四节: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通过PPT等多媒体工具,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物质的组成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2. 实验演示:通过简单的实验演示,让学生亲眼观察常见物质的性质,如铁与硫的反应等;3. 小组讨论:安排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和总结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和合作能力。

第五节:教学重点1. 掌握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定义与特点;2. 理解化学反应与物质的组成之间的关系;3.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第六节: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元素周期表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元素的多样性,并调动学生的好奇心;2. 引入新知:通过生动的实验演示和图示,向学生介绍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3. 基础概念讲解:详细讲解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定义和特点;4. 实验操作:安排几个小组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如铁与硫的反应等,让学生亲眼观察不同物质的变化;5. 总结归纳: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总结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特点和区别,然后进行全班分享;6. 拓展延伸: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更多元素和化合物的应用场景,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第七节: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思维发散能力;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按照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评价学生观察和实验设计的能力;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师大版科学八上物质的构成教学案(基础)下化学式与化合价及相对分子质量1.化学式〔1〕定义: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如:水的化学式是H2O氧气的化学式为O2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2〔2〕化学式的写法、读法〔3〕单质化学式的写法①用元素符号表示②气态或液态非金属单质在元素符号右下角表示一个分子里含有原子的个数,如O2、N2、H2、Br2 .〔2〕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①氧化物:一般氧元素写在右边,另一元素写在左边。

如: H2O , CO2 , HgO. 〔氧右, 非氧左〕②金属和非金属组成的化合物:一般金属元素写在左边,非金属元素写在右边。

如:NaCl , KCl , ZnS.〔金左, 非金右〕例题例题3.写出以下物质的化学式:硫氧气二氧化硫氯化钾氯化氢氧化铜三氧化二铁氖气〔3〕化学式的读法顺序:先写后读,后写先读.①单质读元素名称;气体单质读元素名称加〝气〞.②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从右向左读某化某.③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④有变价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高价读某化某,低价读某化亚某.〔4〕化学式的意义宏观:①该种物质②该物质的元素组成微观:①构成物质的一个分子②该物质的一个分子有哪几种原子构成,毎种原子各有几个.注意:物质、元素用〝组成〞原子、分子用〝构成〞宏观上:①表示水这种物质②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H2O微观上:①表示一个水分子②表示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1〕nH2O n个水分子、2H2O 2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中有2个氢原子〔2〕化学式或者元素符号前带数字,只有微观意义化合价〔1〕定义:化合价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是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

例如H2O:a.H的化合价为+1价b.O的化合价为-2价c.在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2〕原子团: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的原子集团,也叫根。

化学式中有一些原子集团,如OH-、CO32-、NO3-、SO42-、这些集团常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我们把这样的原子集团叫做原子团,也叫做根。

读一读氢氧化钙:Ca(OH)2 碳酸钙:CaCO3硝酸铜:Cu(NO3)2 硫酸钡:BaSO4氢氧化铁:Fe(OH)33.化合价的表示方法通常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正上方用〝+n〞或〝-n〞表示。

4.根据化学式会判断元素的化合价,根据元素的化合价会写化学式〔1〕根据化合价确定化学式〔知价写式〕例:硫元素的化合价+6,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写出硫的氧化物的化学式.a.先写元素符号〔正前负后〕b标出各元素的化合价〔正上〕c.把化合价数值化为最简d.把化简后的数字交叉写出〔十字交叉法〕〔2〕根据化学式确定元素的化合价〔知式写价〕〔3〕根据化合价判断化学式正误依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假设为零那么化学式正确,反之那么错误。

5.相对分子质量〔1〕定义: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相对分子质量≠分子质量〕小知识:相对原子质量指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任何一种原子的平均原子质量跟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碳原子有好几种,其中有一种碳原子它的原子核中含6个质子和6个中子,加起来是12,所以把它称为碳-12〕例题〔1〕计算H2O的相对分子质量。

〔2〕计算H2O中各元素原子个数比。

6.计算相对分子质量时要注意:〔1〕正确书写化学式;〔2〕准确理解化学式中和式前的数字的含义;〔3〕元素符号之间用〝+〞号,元素符号与原子个数之间用〝×〞号。

7.计算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比理解:元素的质量比即相对原子质量与该原子个数乘积之比.即总的相对原子质量比。

例题例题1.计算水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

8.计算物质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可用公式表示:例题〔1〕计算氮肥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2〕假设测得某种NH4HCO3的含氮量为16%,判断该物质是否纯净?小结:现以化合物AxBy 〔A 、B 两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a 、b 〕为例,将有关化学式计算的常用关系式总结如下。

1. AxBy 的相对分子质量=ax+by2. A 、B 两元素的质量比:A 元素的质量:B 元素的质量=ax :by3. A 元素的质量分数=%100byax ax⨯+4. A 元素的质量=AxBy 的质量×A 元素的质量分数5. AxBy 的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中的元素的质量A B A A x y6. 混合物中某物质的质量分数〔纯度〕=%100⨯混合物的质量某物质的质量[或=%100⨯分数纯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混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杂质中不含该元素〕]题组1.自从汤姆逊发现了电子,人们开始研究原子内部结构。

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原子结构的模型,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最为大家接受的原子结构与图中〔 〕图最相似。

2.以下关于氢原子的模型示意图,正确的选项是〔 〕3.为了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无数科学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A 、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B 、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C 、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粒子组成的D 、组成大自然的天体和微观粒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宇宙正在以地球为中心向外鼓胀4.为了探索原子内部的构造,科学家们进行了无数次实验:他们使用原子模型来表示原子并用实验来校正模型。

其中提出〝分层模型〞的科学家是〔 〕A.汤姆森 B 、卢瑟福 C 、玻尔 D 、道尔顿5.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后,一定不会引起改变的是①原子核②化学性质③电子总数④微粒的电性⑤相对原子质量⑥中子数⑦质子数⑧物理性质〔 〕A 、①⑤⑥⑦B 、①④⑤⑥C 、②⑤⑥⑦D 、①⑥⑦⑧6.Se 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以下关于Se 8034Se 和7834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 、互为同素异形体B 、互为同位素C 、分别含有44和46个质子D 、都含有34个中子7.钛是21世纪广泛使用的一种金属,有多种同位素,如4622Ti 、4722Ti 、4822T i 、4922Ti 、5022Ti ,在以上这些同位素原子中,其中子数不可能可能为〔 〕A 、24B 、26C 、28D 、308.我国合成了多种元素的新同位素,其中一种是18572Hf 〔铪〕,它的中子数是〔 〕A 、72B 、113C 、185D 、257 9.右图为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以下关于该元素的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A 、钠离子符号表示为NaB 、它的原子核外有11个电子C 、它是一种金属元素D 、它的阳离子含有11个质子 10.一种元素的离子变成原子,这种离子发生的变化是〔 〕 A 、一定失去电子 B 、可能失去电子,也可能得到电子C 、一定得到电子D 、既不失去电子,也不得到电子11.以下表示的微粒为离子的是〔 〕A 、B 、C 、D 、12.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以下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A 、干冰 B 、氯化钠 C 、金刚石 D 、铜13.以下关于原子结构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A 、原子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B 、原子核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C 、质子的个数一定等于中子的个数 D 、质子的个数一定不等于中子的个数14.以下关于原子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 A. 原子内的物质分布是均匀的B 、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相似,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就像地球绕着太阳运动一样C 、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电子在原子内是静止不动的D 、原子核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15. 质子和中子都是由u 夸克和d 夸克组成,u 夸克带电量为32e ,d 夸克带电量为31 e ,e 为基元电荷。

以下论断可能正确的选项是〔 〕A 、质子由1个u 夸克和1个d 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 夸克和2个d 夸克组成B 、质子由1个u 夸克和2个d 夸克组成,中子由2个u 夸克和1个d 夸克组成C 、质子由2个u 夸克和1个d 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 夸克和2个d 夸克组成D 、质子由2个u 夸克和1个d 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 夸克和1个d 夸克组成16. 据英国«自然»杂志报道,科学家最近研制成了以锶原子做钟摆的〝光晶格钟〞,成了世界上取精确的钟。

一种锶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38,那么这种锶原子的质子数为〔 〕A、38B、50C、88D、12617. 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①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②原子是不能再分的一种微粒③质子和中子构成了原子④决定元素种类的是中子的个数⑤氢的同位素有4个⑥原子失去电子带正电荷①③④B、②③⑥C、⑥D、④⑤⑥18. 科学家发现某些原子具有放射性,即原子能自动地放射出一些固定的粒子。

据此推断,当一种元素的原子经过放射变化后,结果变成了另一种元素的原子。

它一定是放射了〔〕A、电子B、中子C、质子D、该原子的原子核19. 人们为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

自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提出类似〝西瓜〞的原子模型,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又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他们在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时,发现: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有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请你根据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1〕现象一:.〔2〕现象二:.〔3〕现象三:.20. 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阴离子、阳离子中,按照要求填写以下空格:〔1〕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是;〔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3〕能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是;〔4〕构成原子核的微粒是;〔5〕带正电荷的微粒是;〔6〕带负电荷的微粒是;〔7〕不带电荷的微粒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