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党政治与「五五年体制」的兴衰

日本政党政治与「五五年体制」的兴衰
日本政党政治与「五五年体制」的兴衰

摘要: 日本政黨政治與「五五年體制」的興衰

論文提要

近鄰日本歷來與台灣往來密切,雙方關係時好時壞,尤其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之後,台灣對日本的關心,經濟面重於政治面,國人對於日本的了解,過去往往只經由歷史的衝突和對其當前強勢文化的批判,而有反日、仇日或親日、媚日以及年輕一代的「哈日」,種種兩極化複雜之矛盾情結。鮮能以冷靜客觀理性態度對日本方面做結構性分析及綜合性解釋之系列學術基礎研究,可謂「知日」課題之研究工作有待加強。

本文研究方法擬以科際整合方式,結合歷史學、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等作為本文綜述之基石,輔之以「新文化史」理念的操作手法,將日本歷史文化、社會及政黨政治發展情況作一結構性分析及綜合性整理之論述工作,目的是冀望國人能以不偏不倚之心態,面對日本的實際情況,學習他人之長補己之短,然後去蕪存菁古為今用,「日」為「台」用。

本論文之研究架構試圖以日本政黨政治作為縱切面之主軸,就日本歷來之政黨政治、政黨變遷、政黨關係作一整理剖析。再以「一九五五年體制之興衰」為橫切面作另一主軸之論述。如此雙向考察,藉以探究日本社會之脈動,窺探其主流與暗流,以為「知日」基礎課題提供學術參考。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日本政黨政治與「五五年體制」之前史

第三章「五五年體制」之形成與興盛過程

第四章「五五年體制」的轉弱期

第五章「五五年體制」的崩潰

第六章結論

何以「五五年體制」值得研究探討,除了前述國內因素之外,日本本身戰後從一片廢墟中站起來,經過二三十年的努力,不僅重新崛起,而且登上世界經濟的第二大國地位。

何謂「五五年體制」?其時代背景追本溯源,係來自日本著名政治學人升味準之輔在其所著<<現代政治:一九五五年以後>>一書之序論,開宗明義所提出之「一九五五年體制」,其主要論點及論述意即一九五五年秋之保守政黨合同(併),乃自民黨長期政權之起點,而要落實此一現實的最大壓力是來自社會黨的巨大存在。

何謂「五五年體制」,緒論中已有說明,這裡簡單分二部分說明:

一、狹義方面,即通常所言及的概念係指一九五五年為起點的戰後

日本政治的大框架(frame work),亦即是<Parties System Science1955>,其主要內涵是由自民黨和社會黨的二大黨合謀運作的政黨政治機制。實質係自民黨(1-1/2)vs.社會黨()的自民黨一黨獨大政治體制。

二、廣義的概念,係指一個巨大且複雜的混合性體制,除了政黨政

治體制外,還包括了1. 官僚制2. 經濟體制3. 國民意識4. 大眾媒體等之各層面的綜合性,整體性的龐大體制。

「五五年體制」的興起有幾個因素:

一、國際冷戰因素在日本的縮影,即自民黨親美,社會黨親蘇。

二、日本社會黨(簡稱社會黨)的成立是在一九五五年一月十八日,左右兩派社會黨召開臨時大會,通過了同文的有關兩社會黨統一的決議。選出統一籌備委員。九月九日兩派社會黨統一綱領草案之決定。十月十三日召開社會黨統一大會。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共產黨被排除在外。

三、保守陣營受到日本社會黨結黨之威脅遂有保守政黨合併之舉。一九五五年十一月十五日,自由黨與日本民主黨兩黨合併,成立自由民主黨,簡稱自民黨。背後則是受到來自美國及財界要求及壓力所作成的決定。

四、自民黨VS.社會黨之局面並未維持太久,在野黨之分裂(民社黨在一九六0年一月二十四日成立),多黨化(戰後第一回大選,有360多個政黨參與),逐漸走上自民黨一黨獨大。步入一九六0年代有安保改定VS.反安保(學生運動之分裂,新左派之出現)。接著是代表城市小市民層的創價學會之崛起。接著是池田勇人內閣的成立(一九六0年七月十四日),保守路線作了修正,即不再主張修憲,高度經濟成長政策成功,國民所得倍增計畫實現。同時與野黨展開對話之低姿勢政策收效,減緩了來自野黨反彈對立之能量。另一方面促使在野反對勢力之分裂並促成激進學生運動,產生新左派與市民運動之興起。而社會黨內部也發生分歧,即社會主義協會派VS.構造改革派之對立。

「五五年體制」之真正穩固與發揮乃因:

一、由於池田內閣的經濟政策成功與成就遂造就了佐藤內閣的長期政權的維持(一九六四年十一月九日~ 一九七二年七月六日),是「五五年體制」中也是戰後日本政黨史上最長命的政權,共2797天(七年六日)。

二、六○年代高度經濟成長之演出,這是「五五年體制」在經濟層面之顯現,是其特徵之一。

三、大眾媒體,尤其是電視媒體的普及促進繁榮景象。

四、國民意識在反對運動層面的變化,即環境保護運動,福祉要求的市民運動,革新地方自治運動的風起雲湧。此意味反對一九六○年安保的「革新國民運動」由革新兩大黨,社、共+總評(日本勞働組合總評議會)已逐漸褪色,其領導力亦日漸式微。

五、池田內閣所植下的「寬容與忍耐」及所得倍增政策開花結果,支撐了佐藤的長期政權(自民黨一黨專政)並演出了「經濟政治」(經濟掛帥)之時代。遂有「安保效用論」(安保條約體制可以當為發展經濟之手段來用論)出現並浸透到基層。贊成安保之人數大幅增加,野黨藉意識形態(理念先行論)的運動亦逐漸失去其市場。

至於「五五年體制」之崩潰過程及原因,可以分幾個方面探討。

而外在因素是主因。

國際局勢在二十世紀末發生急劇變化,蘇聯的瓦解,冷戰的結束,美國成為世界超強,一強獨大。這個外在因素的國際局勢變化也反映並影響日本政局。如果我們細嚼日本的政治生態,其實不難發現,日本國內政治就是國際政治的縮影。

冷戰時代,美國領導自由世界、資本主義世界,對抗蘇聯、東歐的共產、社會主義,而「五五年體制」期間,自民黨就像美國的代言人,社會黨、共產黨則是蘇聯的代表。

如今蘇聯、東歐瓦解,冷戰終了,對自民黨和社會黨都不好。因為企業覺得日後已沒有再捐款的必要,要捐款也不一定只捐給自民黨,新生黨、魁(先驅)黨、日本新黨也可以,而社會黨這邊,卻是失去其反映國際情勢的客觀條件,等於也間接削弱了它的生存空間,失去支力點。因此,歸結之,可說「五五年體制」之成立與崩潰乃是「成也冷戰,敗也冷戰」。

關於「五五年體制」的省思與啟示

一、優點為政治安定(共維持三十八年之久,1955-1993)。

二、缺點為一黨獨大而無政權輪替,易造成腐化現象。

三、在面對日本國家利益時,朝野兩黨均能屏除成見,合謀互扮黑白臉,共同對美、對蘇、對中、對歐,是值得吾國政治領導人及國人參考借鏡之處。我們的內鬪內行,外鬪外行老毛病不改,政治無法安寧,這方面可以多向日本學習。

四、促使「五五年體制」崩潰的代表人物小澤一郎(民主黨黨首)等希望將日本政治帶往英、美一樣的保守兩黨輪替制,但從1993年崩潰迄今已過了15年,日本迄今尚未能走出保守兩黨輪替的理想境界,雖目前民主黨已在參院握有過半數的優勢,然眾院要過半,恐非易

事。在這方面看來,吾國政黨政治在民進黨八年執政之後又輪替給國民黨且恢復其原來一黨獨大局面,從這個面向來看,台灣的表現似乎較佳,這也是日後值得觀察的重要課題之ㄧ。

「五五年體制」崩潰的後遺症當然非三言二語可說清楚講明白的,它也是爾後值得觀望和研究的課題。至少從表面現象可以看出內閣頻頻更換,從1993-1995年間便更換了四次內閣,政府空轉政策無法落實,連帶經濟的泡沫化,可說問題重重。這時又讓人想起「五五年體制」的優點。這也是為什麼我國政治人物喜歡將「五五年體制」掛在嘴邊放在口袋的原因之ㄧ。我們若能從研究「五五年體制」的興衰過程中,找到治國安民的趨吉避凶良方,將國家帶往長治久安之道,則是筆者撰寫本論文的最大幸運和幸福。

日本政治制度

日本政治制度概况 日本实行以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为基础的议会内阁制。天皇为国家象征,无权参与国政。国会是最高权力和唯一立法机关,分众、参两院。内阁为最高行政机关,对国会负责,首相(亦称内阁总理大臣)由国会选举产生,天皇任命。 【宪法】现行《日本国宪法》于1947年5月3日实施。宪法规定,国家实行以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为基础的议会内阁制;天皇为日本国和日本国民总体的象征,无权参与国政;“永远放弃把利用国家权力发动战争、武力威胁或行使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此目的,日本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第9条)。 2005年11月22日,日本执政的自民党正式公布了该党提出的宪法修改草案,其核心内容是抛弃了现行宪法中日本不得拥有陆海空三军等武装力量的重要规定,要求将日本自卫队升格为自卫军,并规定自卫军可以为“确保国际和平而展开国际合作活动”。 【议会】议会泛称国会,由众、参两院组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和唯一立法机关。众议院定员480名,任期4年。国会可通过内阁不信任案,首相有权提前解散众议院重新选举。参议院定员242名,任期6年,每3年改选半数,不得中途解散。在权力上,众议院优于参议院。每年1月至6月召开通常国会,会期150天,其它时间可根据需要召开临时国会和特别国会。 【内阁】内阁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对国会负责,由内阁总理大臣(首相)和分管各省厅(部委)的大臣组成。首相由国会提名,天皇任命,其他内阁成员由首相任免,天皇认证。 日本政府实施行政改革后政府机构为1府12省厅。 【司法】日本的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下属各级法院。采用“四级三审制”。最高法院为终审法院,审理“违宪”和其他重大案件。高等法院负责二审,全国共设四所。各都、道、府、县均设地方法院一所(北海道设四所),负责一审。全国各地还设有家庭法院和简易法院,负责民事及不超过罚款刑罚的刑事讼诉。最高法院长官(院长)由内阁提名,天皇任命,14名判事(法官)由内阁任命,需接受国民投票审查。其他各级法院法官由最高法院提名,内阁任命,任期10年,可连任。各级法官非经正式弹劾,不得罢免。 检察机构与四级法院相对应,分为最高检察厅、高等检察厅、地方检察厅、区(镇)检察厅。检察官分为检事总长(总检察长)、次长检事、检事长(高等检察厅长)、检事(地方检察厅长称检事正)、副检事等。检事长以上官员由内阁任命。法务大臣对检事总长有指挥权。 【政党】战后日本实行“政党政治”,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各种政党相继恢复或建立。目前参加国会活动的主要政党有自民党、民主党、公明党、日本共产党、社民党、保守新党等。

2010届高三政治我国的政党和政治制度测试题

《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单元测试试卷 说明:本试卷分第1、Ⅱ卷两部分,请将第1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答题栏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00分,答题时间120分钟。 一、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64分。 日本在野党和自由党为了与执政的自民党争夺政权,两党迅速完成了合并。据此回答1-2题。 1、上述材料表明() A、日本是实行两党制的国家 B、日本是实行多党制的国家 C、日本是实行单一制的国家 D、日本是实行联邦制的国家 2、日本的在野党之所以要与执政党争夺政权是因为() A、两党代表的阶级利益根本不同 B、政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C、掌握国家政权是政党实现本阶级利益的根本途径 D、资产阶级政党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执政党 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讨论研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和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据此回答3-4题。 3、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表明() A、中央委员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B、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 C、党的最大优势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D、党的指导思想是保持党的性质的决定因素 4、中共中央讨论研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和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表明() A、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实行组织领导 B、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实行政治领导 C、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实行经济领导 D、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实行思想领导 党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积极推动公民道德建设。据此回答5-6题。 5、这一纲要的颁布体现了() ①党的性质和领导地位②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③有利于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④有利于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日本政党制度

日本政党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日本政党制度的发展是曲折的,渐进的。日本政党经历了五个时期的演变,其中自民党持续稳定的统治了38年之久。但最终因各方面因素下台,民主党获胜成为执政党。日本政党制度特殊性的形成的影响因素中,政治文化和大众媒体尤为重要。政治文化上,日本的集团主义精神不仅对其国民性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它作为民族性格还影响到思想领域和国家政治上。日本的大众传媒及其变化也影响着日本政党的组织结构与形态、改变了政党政治的民众基础的规模、结构以及社会公众政治参与的程度。并进一步改变了政党与公众的关系及政党政策的取向。 关键字:日本政党制度自民党民主党政治文化大众传媒 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实行的最主要的政党制度就是两党制和多党制,政权在不同的政党或政党联盟之间轮替。日本是“一党优位制”政党制度的终结与两党制初具雏形的政党制度。日本的政党制度是西方民主与东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西方的民主形式移植到了日本,日本实现政治民主化。但是,制度上的民主主义并不意味着在实践中可以贯彻民主的原则。西方文化没有深入渗透到日本政治思维中,旧的封建经济基础并没有彻底消除。同时,日本的现代化也是影响政党政治的重要因素。现代化在日本就是脱亚入欧,就是西化,它必然使自己的力量逐渐壮大到足以解构和重构日本社会并扬弃其传统的程度,从而促进民主政治形式与内容的最终统一。但是,它的影响机制是间接的和长期的,这就决定了现代日本政党政治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曲折的和渐进的。 一、日本政党制度的演变的五个时期 (一)日本政党的萌芽时期 立宪政友会的成立在战前政党和政党政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标志着日本近代政党政治的正式确立。[1]

政党政治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2、政治 政治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政治就是在社会活动中利用各种手段规范社会的管理。政治是各种团体进行集体决策的一个过程,也是各种团体或个人为了各自的利益所结成的特定关系,尤指对于某一政治实体的统治。这个词一般多用来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 3、主权国家 主权国家,指具有固定领土、一定的居民、一定的政权组织形式和主权的政治单位。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主权概念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法国让·布丹的作品中,对于布丹来说,主权是“属于共和国的绝对的,永久的权力。”主权不在个人,而在国家,因此主权是永久性的。主权是“主权者的独特特征,主权者不能以任何方式屈服于他人的命令,因为只有主权者才能为隶属者制定法律,废除已经制定的法律,以及修改过时的法律。 4、政党政治 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广义包括各国政党为实现其政纲和主张而展开的一切政治活动和斗争。主要表现在 3个方面:①政党以各种方式参与政治活动,就国内外重大政治问题发表意见,对国家政治生活施加影响。②政党争取成为执政党,然后通过领导和掌握国家政权来贯彻实现党的政纲和政策,使自己所代表的阶级或阶层、集团的意志变为国家意志。这是政党政治的核心。③政党处理和协调与国家以及与其他政党、社会团体和群众之间的关系 5、议会 议会,又称国会,起源于英国,是从封建性质的等级会议演变而来的,议会是一立法机关,其成员由属该地区的代表组成。这些代表可以是直接或间接选举出来的,也可以是委任的。一般议会除有立法的权力外还有签署外交条约、宣战或批准和谈、选举或推翻政府、批准政府预算等权力。在一些国家里议会还有选举国家元首的权力。但也有一些议会的权力比较少的

日本政治制度的特点

日本政治制度的特点 当今社会,东方国家多走社会主义道路,西方国家多走资本主义道路。然而,地处亚洲的日本,却是一个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东方国家。日本,它的发展离不开政治制度的支持,日本的政治制度必然也有值得探讨与学习的地方。 日本现行政治制度是以1947年5月3日生效的《日本国宪法》为主要依据的。根据宪法,日本采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三权分立”原则,实行了同英国类似的议会内阁制。“国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国家唯一的立法机关”,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国会对行政、财政、司法拥有监督权,可决定内阁首相从选,有权审议和通过政府预算和国家财政议案,可对玩忽职守和违反法律的法官进行调查和起诉甚至予以罢免。众议院有权通过内阁不信任案。 内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在内阁总理大臣(首相)的领导下,总揽全国行政大权,领导和监督各级行政机关的工作。它除执行一般行政事务外,还有权解散众议院,宣布国会大选,召开国会或决定召开国会临时会议,有权提名最高法院院长人选,任命各级法官等。 司法权属各级法院。最高法院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形式上同国会、内阁处于平行地位,有权决定一切法律、命令、规则以及处分是否符合宪法,有权提名下级法官。检察机关是各“检察厅”,统管检察官事务,但属于国家行政机关,归内阁法务省管辖。法务大臣有权统一指挥检察工作,但不能直接指挥每个检察官,而只能通过检察总长进行。

除三权分立外,日本实行中央与地方相对分权的地方自治管理形式。地方自治体行政首长、议会议员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官员由地方居民直接选举产生。地方自治体有管理财产、处理事务以及执行行政的权能,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制定条例。“仅适用于某一地方的特别法,非经该地居民投票半数以上同意,国支不得制定”。 而且,日本现在还存在天皇制。根据宪法,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其地位以主权所属的全体国民的意志为依据。天皇不再拥有政治上的一切权力,只是根据宪法的规定从事一些形式上和礼仪上的国事活动。 二战后日本政局动荡,各政党分化组合频繁,对整个亚太地区乃至世界产生重大影响。依新宪法建立的政治结构成为日本宪政民主的主要载体。在战后几十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套日本特有的政治结构。 日本实行议会内阁制政体。其特点为议会中心、内阁集权、“议”“行”相容、议会内阁互相制约。 根据日本内阁制原则,哪个政党执政,取决于其在议会拥有多数议席或能结盟凑足多数。所以政党活动首先而且主要围绕争夺国会议席进行。只有在国会选举中获胜,政党才能组阁,否则就沦为在野党。政党发挥的影响力也取决于在议会中席位的多少。 议会是政治舞台的中心,但只议政表态,实际的问题,要政府解决,政府的权力又集中在内阁乃至首相手中。日本首相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集中权力,取决于执政党能否在选举中获得稳定多数及其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相当微妙和复杂。如果首相是党内最大派系的领袖,便

中国政党模式基于中国历史传统

今年初,《炎黄春秋》的杨继绳先生在谈到中共党内民主问题时指出,中共党内派系的公开化与合法化是党内民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党内派别公开化、合法化,可以形成多党竞争的雏形。 中国现在正处于全方位的社会改革与转型过程中,中国究竟有没有可能在执政党内部形成公开的、合法的派系,然后再由这种不同的党内派系裂变为不同的政党?在日本和中国的台湾,都曾经出现过执政党内部不同派系的分裂导致新的政党出现的局面。那么,今天的中国执政党有没有可能重复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的政党演变的模式呢?有没有可能通过党内的派系斗争使执政党发生裂变而形成多党制呢? 要理解这个问题,有必要对一般意义上的政党政治和中国的政党政治,进行一些基本的追本溯源和分析,由此才能清晰理解中国政党政治的内涵和特征。 西方政党体现利益集团竞争 从时间上看,西方的政党政治是在近代民族国家形成和宪政体制确立后才出现的。所以,无论在西方国家的近代建国过程中,还是在宪法文件中,都很难看到政党政治的影子。 英国的政党起源,虽然可以追溯到革命前后不同政治主张的“骑士党”和“圆颅党”,但严格说来这只是两种不同的政治派别(faction),而不能称之为政党(party)。英国政党政治的真正形成,是在17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一时期英国议会内部爆发政治冲突,产生了托利党和辉格党这两个有着利益冲突的政党。 美国的政党发展脉络,也基本如此。1775年北美各殖民地爆发摆脱英国统治的独立战争,1776年各州签署《独立宣言》,1783年与英国签署《巴黎和约》而正式独立。1787年, 制宪会议制定联邦宪法,建立起新的联邦政府。此后,在美国国内的政治冲突中,逐渐形成了政党政治。 可见,西方政党政治产生的历史脉络很清楚,民族国家的形成或国家的独立在先,宪政体制的形成在先,然后在宪政体制下的政治冲突中逐渐形成政党政治。 从社会基础上看,西方的不同政党代表的是不同社会群体、集团特有的政治利益和诉求,政党政治是各个政治派系的冲突的组织化形式。英语的政党(party)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

当代日本政坛门阀政治现象及其影响

一、日本世袭政治 日本“世袭政治”是指世袭议员在当代政界占有很大势力,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日本内政和外交的政治现象。这种“世袭”,不仅仅是家产,名望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包括选举地盘即后援会,政治资金管理团体等的继承。本文探讨的“世袭政治”,主要指“世袭政治”对外交的影响。日本世袭政治是战后60年代以后开始凸显的一种政治现象,冷战之后越演越烈。在世袭政治的影响下,日本的对外政策具有稳定性与连续性,不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有利于日本与各国友好邦交的发展。然而于此同时在风平浪静的外表下面也存在着一系列的危机,如阻碍人才的选拔,诱发政治腐败等等,都在无形中侵蚀着日本民主的根基。世袭政治是长期发展演变的产物,是在短期内还没有办法根除的一种利弊相连的政治制度,在怎样走好今天的世袭政治之路上,还有很长的距离。 二、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 首先,显而易见的是选举制度的“规定”或“漏洞”,显然是造成“世袭政治”的一个主因。一方面由于日本选举制度和选区划分相对固定,无论是战后长期以来实行的中选区制度,还是改革后的小选举区比例代表制,相对稳定的选区,为议员长期经营“地盘”,建立稳定的后援会,实行家族式垄断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日本选举制度对世袭子弟继承“三件神器”没有任何限制性规定。如果说“招牌”或“名望”继承属于精神遗产,无需进行实质性限制的话,那么地盘继承、政治资金继承就是实实在在的物质遗产。其中政治资金虽是“遗产”,可是根本不用缴纳高额的遗产继承税,便“凭空”得到一笔令普通人望尘莫及的巨额财富。 而且,现行选举制度下候选方式的规定,亦有利于世袭子弟参选。日本国会选举的候选人分为个人名义和政党提名两种方式。如若以个人名义参选,获胜几率往往很小;而政党提名,一般需要得到拥有5名国会议员以上或在最近的众议院或参议院选举中得票在2%以上的政党推荐。世袭子弟可以凭借长辈或亲属的关系,轻而易举地得到政党的提名。有了政党支持比普通候选人获胜机会大大增加。 此外,政党政治和派阀政治也是“世袭议员”产生的重要的制度诱因。“金钱选举”、利益交换是“世袭政治”久盛不衰的经济动因但究其根本原因却只有两点,其一为日本自古形成的“家族性”;其二为二战后不彻底的农地改革。 一般认为,日本现代的世袭政治是在二战后形成的,但其渊源则可追溯到“明治维新”时期。二战后日本按照《波茨坦宣言》的要求建立民治政府,并非出于自愿,而是在外力的影响下突然发生了政制的转变;不过,占领军当局出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并不干涉日本政府的具体组成和运作。美国在日本没有实行在德国那样的军政,“而是君临于日本天皇和政府之上,”间接统治。占领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虽有权随时改变日本政府机构和更换不满意的人事,但美国占领日本的最终日标是保证日本不再成为美国和世界安全与和平的威胁。11所以,除新宪法规定从向天皇责任转为“全体之服务者”(第十五条),即置天皇于无权之虚位,并改组参众两院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给予普通民众选举权以外,并未影响日本官僚体制的传统。因未爆发过民主革命,人民的民主观念十分淡薄,世家门阀趁机利用自己在当地深远的影响力拉拢选票,使得二战后日本原来的上层阶级依然掌控着国家政权。

日本政治制度概况

三、政治概况与制度 (一)政治行政 日本国宪法规定了“三权分立”原则,通过让国会(立法权)、内阁(行政权)、法院(司法权)这三个独立的机关相互牵制,保持平衡,以保障国民的权利和自由。国民也以各种方式与三个权力机关发生联系。 日本是实行民主政治的国家。它是主权属于国民、按照国民意志开展政治活动的民主政治国家。作为主权者的国民通过选举选出议员,由议员组成议会,议会制定法律,将国民的意志反映到法律中。 →日本的政治制度:议会内阁制 图示: 1.国会——国家最高的权力机关,也是国家唯一的立法机关。 在所有的国家机关中,只有国会是由主权者——国民直接选举出的议员构成,最好的反映国民意志。 (1)国会的构成: ①两院制: 日本国会采用两院制,包括众议院和参议院。其目的是:a广泛反映国民的意见 b进行慎重审议,防止单议院失控 c使参议院具有补充作用,以填补众议院解散期间的政治真空。

日本的众议院和参议院设在国会议事堂内,两院各有自己的会场和办公室。国会议事堂以中间的塔楼为界,正面右侧为参议院,左侧为众议院。 ☆众议院和参议院的不同: ②四种国会:日本的国会有四种,包括常规国会、临时国会、特别国会、参议院的紧急集会。 常规国会:每年1次,在1月中旬召集。会期150天(最多延长一次),审议下一年度的预算等。 临时国会:由内阁决定,或任意一个议院议员总人数1/4以上者要求召集。或者,在众议院的任期届满后或参议院常规选举后30天以内召集。 参议 院 众 议 院

特别国会:在众议院解散总选举后30天以内召集。审议内阁总理大臣的提名等。 参议院的紧急集会:在众议院解散期间,有紧急需要时召集。但是,在下次国会上如果无法在10天内取得众议院的同意,则表决无效。 ☆国会的组织构成: (2)国会的权限 ①立法权:国会议员拥有法案提案权。法案原则上首先经由委员会进行审议,委员会表决通过后在正式会议上进行审议表决。 ☆立法过程:

中国政党与政治

1、请述政党的概念。(教材第一章第一节,视频教学课件第一章第一节) 通常指代表某个阶级、阶层或集团并为实现其利益而进行斗争的政治组织。政党是一定阶级的一部分。它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又是阶级斗争的工具,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灭。英国1679年最早建立了资产阶级政党辉格党,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是孙中山于1905年建立的同盟会。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7年在伦敦建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是最初的无产阶级政党,列宁于1903年在俄国建立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是布尔什维克党,中国无产阶级政党是毛泽东等人于1921年建立的中国共产党。现在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有政党活动。在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通过它的政党掌握政权;在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通过自己的政党掌握政权。无产阶级政党同资产阶级政党的斗争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反映或表现。 2、请述共产党的转型。(教材第二章第二节,视频教学课件第二章第二节) 1、作为革命党和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之间的区别 (1)从政治统治方式来看。作为革命党,共产党主要依靠暴力手段来夺取政权和巩固新生的政权。而作为政权巩固后的执政党,同意的手段对于共产党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 (2)从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来看。就权力分配格局而言,革命党属于高度集权和直接领导为主的政党,执政党则强调适度分权和间接领导。 (3)从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来看。无产阶级政党奉行的是民主集中的组织原则。但在执行民主集中制的侧重点方面,革命党和执政党却有着重大的差别。革命党在对敌斗争的严酷条件下,难以实行充分的党内民主,同时为了革命斗争的胜利,必须强调铁的纪律和高度的服从以及必要的保密。而执政党具备了实行党内民主的条件,在坚持党的纪律保障党的意志的集中统一的同时,应该把重点放在发展党内民主上来。 (4)从战略策略或政策方略来看。革命党的战略策略立足于阶级斗争,强调分清革命的依靠力量、同盟力量和革命的对象,并据此制定革命的战略和策略。执政党治国的政策方略则要立足于社会各阶级、阶层和集团的和谐与合作,具有最大程度的包容性。 (5)从活动方式来看。不习惯于遵守法律法规,不习惯于尊重国家政权,追求高度的行动自由和活动的高度保密性,强调决策效率而忽视决策程序,成为长期从事地下活动和革命斗争的政党带有惯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执政党则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并模范地遵守法律。 (6)从对党员要求来看。革命党对党员个人的要求,重点是对党的忠诚和革命的理想信念,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很少。执政党要执政治国,对党员队伍构成和党员素质的要求均不同于革命党。 2、执政党的功能转变 在发展市场经济和走向民主政治的条件下,执政党的功能主要是利益综合,精英录用与输送,执掌政权,政治动员与政治社会化,政治沟通等。

理论文章: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政治优势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政治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提出,充分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政党制度的高度自信,为世界政党制度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深厚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制度保证。 近代中国的政治发展道路异常曲折,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辛亥革命到北伐战争、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烽火狼烟,让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救亡图存不能单靠某一个阶级来完成: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由于其反动性、落后性

本身成为革命的对象;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由于软弱性而带有革命与妥协的两面特征;农民阶级虽然是革命的主力军,但革命觉悟不高,且缺乏纪律性和必要的文化知识;无产阶级虽具有革命的坚决性和彻底性,但力量较弱。复杂多变的政治情境和异常艰巨的历史任务,共同决定了中国革命只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新民主主义革命。1948年“五一口号”的提出以及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新型政党制度确立的基本标志。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消灭了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社会阶级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人民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中同中国共产党一道前进、一道经受考验并作出重要贡献的各民主党派,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日益发挥其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

日本政治结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日本政治结构与选举制度简述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审计 学生姓名:罗睿 16125300 任课教师:孙夕龙 北京交通大学 2017年4月

目录 目录 ................................................................................................................. III 引言 (1) 1政治结构主要特点 (2) 1.1战后日本新宪法 (2) 1.2日本特有政治结构 (2) 1.2.1议会内阁制 (3) 1.2.2一极多党的政党制度 (4) 1.2.3多级单轨的司法系统 (4) 2日本选举制度 (5) 2.1中选区制向小选区制的过渡 (5) 2.1.1中选区制 (5) 2.2选民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6) 2.2.1小选区制的实施 (7)

引言 日本近代政治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是资产阶级革命后,维护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主要环节,是建立现代政治体制国家的探索过程。明治维新后日本废除了幕府制度,重新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统治,为了加强和确保天皇“万世一系”的统治,1889年制定了《大日本国宪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天皇,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直接统帅军队;由天皇任命总理大臣和国务大臣组成内阁,内阁在法律上对天皇负责;日本帝国议会由世袭的贵族院和选举产生的众议院组成,对天皇起咨议作用。“明治宪法”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体,立法权和行政权依然掌握在天皇手中。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国土狭窄、资源匮乏、市场狭小的矛盾日益突出,日本大步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

政党政治

政党政治 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集团利益,以夺取、行使、参与行使国家政权为政治目的的政治组织。这个概念就有三个层次,一个层次是政党是政治组织,另一个层次是政党的目的就是夺取、行使、参与行使国家政权,再一个层次是政党代表一定阶级、集团、阶层的利益,具有阶级性。政党是以执政为目标的政治组织,在代议制民主政体里,政党争取执政一般以参选为手段,并有时结成政治联盟,在必要时联合执政。政党通常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意识形态,针对国家和社会议题有各自的主张,定立政纲展示愿景。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是由特定阶层中以部分最积极的分子组成的,具有明确政治主张,为夺取、影响和巩固政权而开展活动的政治组织。)分类:阶级基础分类主要可分为资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政党两大类,此外还有地主阶级政党和小资产阶级政党。按意识形态分类各个政党都依据自己的意识形态制定自己的政纲,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按意识形态分类主要有资本主义政党、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共产主义政党和民族主义政党4类。政治地位分类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通常分为执政党和在野党(或反对党)两类。此外还有合法党、非法党和地下党。按政党活动的范围分类可分为地方党、民族党、国家党。政党组织分类可分为大党、小党,严密型政党、松散型政党。 政党制度是一个国家的政党行使政权或干预政治的方式。各国的政党制度是由各自不同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是自然而然发展起来的,一般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不过是政党干预政治的习惯形式的统称。目前世界各国的政党制度有两大类型,一类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一类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在当前各资本主义国家中,比较流行的是两党制和多党制。两党制是指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政治上存在着举足轻重而又势均力敌的两个政党,它们通过控制议会的多数席位或争取总统选举的胜利,用轮流上台的方式交替组织政府。最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和美国的两党制。英国是内阁制国家,两大党靠竞选争夺下议院议员席位,获多数席位的政党为执政党,其领袖担任内阁首相,组织对议会负责的内阁,另一大党作为法定的反对党而存在。美国是总统制国家,两党制主要表现在总统选举上,竞选获胜的政党为执政党,失败者为在野党。多党制是指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存在着三个以上的政党,其中没有一个政党能长期保持绝对优势,需要靠选举时的偶然胜利或与其他政党结成联盟以组织政府。法国是典型的多党制国家之一。还有一党制。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不论其形式如何,都是与传统政党制度在本质上并不相同的新的政党制度。一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党制,如前苏联,越南,只有一个政党即共产党存在;如朝鲜,除劳动党执政外,还有其他党派(社会民主党,天道教青友党等)。另一种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如中国目前所实行的政党制度。形成不同政党制度的原因,首先取决于一国内各阶级各阶层的力量对比,以及各种政治力量集结或分化组成政党的状况;其次,不同的选举制度也对不同的政党制度起了促成和巩固的作用。

政治资金与日本政党体制转型

政治资金与日本政党体制转型 徐万胜 2013-2-17 14:50:05 来源:《日本学刊》(京)2007年1期作者简介:徐万胜,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内容提要:本文从政治资金的视角,概述了“1955年体制”形成与崩溃的原因,并着重对冷战后日本政治资金制度的改革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在新的制度框架下,政治捐款的减少与政党交付金的导入,是9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政治资金收入结构最显著的变化;同时,在冷战后日本政党体制的转型过程中,现存的政治资金制度仍是有利于执政的自民党的,但政治资金制度的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非法行为,必然导致朝野政党间的抗争不时加剧。 关键词:政治资金政党体制自民党政治 所谓“政治资金”,即政党、政治团体及政治家从事政治活动所使用的资金。 ①在日本,涉及政治资金问题的金权政治是促使“1955年体制”②崩溃的主要因素,并且,政治资金制度改革作为冷战后政治改革的一环,又与21世纪初期日本政党体制的构建密切相关。 一、“1955年体制”的崩溃与政治资金制度改革 战后日本的政治资金制度源于1948年7月制定的《政治资金规正法》。该法规定各政党有申报、公布其政治资金收支状况的义务,目的是为了遏制政治腐败和防止不正当的资金授受行为,增强政治资金的“透明度”,以确保“政治活动的光明与公正”。此后,在三木武夫内阁执政期间,日本国会又于1975年通

过了《政治资金规正法修正案》,核心内容是对企业与工会每年向政党、政治团体及政治家个人提供政治捐款的数量加以限制,并鼓励个人提供政治捐款等。 在上述制度框架下,“1955年体制”时期,来自财界(包括大型企业与行业团体在内)的巨额政治资金是日本自民党得以一党长期执政的财政支柱。根据自治省所公布的统计数据③,这一时期,财界统一提供的政治捐款在自民党本部政治资金收入中所占比例通常达50%以上,且捐款数额呈逐年增加态势。例如,在1969年度自民党本部的政治资金收入总额52.9亿日元中,35.9亿日元来自“国民协会”(财界统一向自民党提供政治资金的窗口组织,1975年3月改组为“国民政治协会”)筹集的捐款;在1991年度自民党本部的政治资金收入总额292.8亿日元中,167亿日元来自“国民政治协会”筹集的捐款。1988年6月,财界代表人物、经团联副会长花村仁八郎承认:“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一直承诺每年向自民党捐款100亿日元,并信守这一承诺。从前一时期起增至110亿日元,1986年以后将120亿日元作为目标。”④ 事实上,因为有相当大一部分政治资金是通过私人渠道秘密地捐献给自民党内各派阀及政治家个人的,所以,政治资金的“透明度”相当低。一般认为,自治省对外公开的统计数据约占财界实际政治捐款总额的10%左右。20世纪70 年代中期以后,财界每年通过各种渠道向自民党提供的政治资金约在1000亿日元以上。⑤ 财界所以肯于“慷慨”地向执政的自民党提供巨额政治资金,是由于自民党作为日本垄断资本的政治代言人,与财界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二者在政治过程中形成了密切的利益交换关系。为了在自民党政权的政策决定过程中处于有利地位或获得益处,与财界统一向自民党本部提供政治资金的做法相比,企业和

中国政党与政治

中国政党与政治 1、请述政党的概念。(教材第一章第一节,视频教学课件第一章第一节) 答:政党是近代以来社会政治主体的核心要素,也是现代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政党的斗争是各阶级政治斗争的最严整、最完全和最明显的表现。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特征:1、都有自己的政治纲领;2、都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3、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力、最有经验的领袖集团主持的;4、都具有组织纪律性。 2、请述共产党的转型。(教材第二章第二节,视频教学课件第二章第二节) 答:作为革命党和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之间是有区别的。从政治统治方式来看,作为革命党,共产党主要依靠暴力手段来夺取政权和巩固新生的政权。而作为政权巩固后的执政党,同样的手段对于共产党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从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来看,革命党属于高度集权和直接领导为主的政党,执政党则强调适度分权和间接领导。从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来看,无产阶级政党奉行的是民主集中的组织原则,革命党在对敌斗争的严酷条件下,难以实行充分的党内民主,同时为了革命斗争的胜利,必须强调铁的纪律和高度的服从以及必要的保密。而执政党具备了实行党内民主的条件,在坚持党的纪律保障党的意志的集中统一的同时,应该把重点放在发展党内民主上来。从战略策略或或政策方略来看,革命党的战略策略立足于阶级斗争,强调分清革命的依靠力量、同盟力量和革命的对象,并据此制定革命的战略和策略。执政党治国的政策方略则要立足于社会各阶级、阶层和集团的和谐与合作,具有最大程度的包容性。从活动方式来看,执政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并模范地遵守法律。从对党员的要求来看,革命党对党员个人的要求,重点是对党的忠诚和革命的理念信念,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很少。执政党要执政治国,对党员队伍构成和党员素质的要求均不同于革命党。 在发展市场经济和走向民主政治的条件下,执政党的功能主要是利益综合,精英录用和输送,执掌政权,政治动员与政治社会化,政治沟通等。 3、请分析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执政潜质上的异同。(教材第三章第三节,视频教学课件第三章第三节) 国民党和共产党都采用了列宁式的政党形式,都采取了民主集中的政党样式,都有自己的核心,都能够保持一定的民主和保持对知识分子的吸引力。国民党提出了完整的三民主义作为党的政纲,国民党与共产党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国民党国民党反动派的代表蒋介石在大陆的失败不光是军队的失败,从政治选择上,他发展的外围组织的法西斯性质和大搞派系军队的做法,也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 4、请述竞争性政党在中国行不通的三个原因。(教材第四章第一节,视频教学课件第四章第一节) 一、封建势力强大,他们不允许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政党体制。这种封建势力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几千年来封建专制、反政党倾向的深刻影响,代代因袭。同时,近代中国从清朝皇帝到袁世凯都是赤裸裸的暴力统治,无法通过议会的政党竞争来动员人民。 二、中国资产阶级软弱,缺乏竞争性政党体制的客观物质基础。首先,西方的政党政治是在资产阶级发展到成熟时期才出现的,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党几乎与资产阶级本身同时产生,所以他们在政治上的幼稚性事难免的,提不出与国情相吻合、切合实际的政纲,互相之间的激烈斗争又削弱了本阶级的力量。其次,实行议会制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后盾,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选举要花费大量的金钱,拉取选票。中国的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就无力支持自己政党的代言人。 三、竞争性政党体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民众基础,得不到民众的支持。民众没有关心政治的传统,而且缺乏政治训练,对多党竞争不习惯甚至厌倦。中国百姓普遍存在“厌

当前日本的政治经济形势及中日关系

当前日本的政治经济形势及中日关系 观察新世纪之初日本的发展态势,不禁使人想起大阪大学名誉教授森岛通夫1999年在《日本为什么将会没落》一书中作出的预言。他认为,正是20世纪后半期日本发展的成功带来了现在日本无法逃避的失败,在21世纪的后半期,日本即使尚能保持一定的经济水平,也将会变成一个没有影响力的软弱无为的国家。森岛的预言已经开始被事实所印证。 关于当前的日本政治 自20世纪50年代始,和平、民主与独立就是日本国民争取的目标。时至今日,仍不能说这一目标已经真正实现。在当前日本国家政治领域的以下三个方面做出何种选择,对日本能否真正实现上述目标,提高国际地位,增强国际事务发言权至关重要。 (一)政治的民主化 2001年4月26日,森喜朗终于挂相印而去。然而,回顾2000年4 月5日森喜朗上台执政一年来的前前后后,其“政绩”似乎除了让日本政府背上了更多的债务外,就是“错话连篇”,“神之国”一类“失言”不断,使其因继承小渊一手操办的冲绳峰会而得到的较高的支持率一路下跌,尤其2001年2月10 日美国攻击型核潜艇格林维尔号撞翻日本爱媛号渔业实习船事件发生时,森喜朗作为国之最高权力者无视民之死活而沉迷于高尔夫球的表现招致日本国民的强烈不满,2 月末其支持率已降至6%—8%。虽已山穷水尽,森首相却仍对民怨众怒俨然不知,用歪理诡辩自我安慰,说什么“我接到的电话都是鼓励我继续干下去的”、“接到撞船的消息后我已经指派人去进一步调查了”云云,在国民已对其完全丧失信心、舆论传媒纷纷猜测其下台时日的严重环境中,仍坐在首相宝座上发号施令两月有余,并代表国家权力去美国访问,对日本的国家政治运营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有日本学者称,作为首相,尽管面对如此不利环境,但只要他本人不言辞职,则别人不会逼迫他辞职,这就是当代日本政治制度的一大弊病。由此想来,日本国民的全体意志如何在国家政治中得到反映?日本的政治民主究竟是全体国民的民主,还是首相一人的“民主”?抑或自民党一党的“民主”?日本人常说的“日本政治三流”再次得到很有说服力的验证。 面对日本国家政治的这一非合理现状,许多日本人主张的首相直选论颇有市场。按照公正、合理的法律程序进行真正排除金钱政治的首相直选或许不失为根治日本政治顽疾的一帖良药或改革不合理政治制度的一项有效措施。小泉纯一郎4月26 日就任首相后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了对首相直选的积极态度,要专门设立私人咨询机构进行研究。问题在于这一主张何时能在日本政治发展中取得优势。如果有朝一日日本建立了相应的制度进行首相直选,一旦首相不称职则可通过选民公决将其罢免,建立起这样的选举体制理所当然会距离真正的政治民主更近一些。 1955年体制崩溃后,日本的政治民主化曾出现了较好的发展趋势。但曾几何时,故态复萌,以联合政权形式出现的自民党为核心的政权与1955年体制下的自民党政权本质上的差别并不大。自民党虽是国会第一大党,但并不能代表日本多数国民。日本计量政治学者小林良彰曾专文分析当前日本选举制度的不合理性,其核心问题是少数选民有可能比多数选民获得更大的权益。2000年6月25日举行的大选中,约1亿选民中有6200万人投票,自民党得票至多不过2000余万张。并且这2000余万张选票中受到金钱污染的数量恐怕不小。时下在日本各政党间的竞选中,决定竞选成败的关键似乎已不再是政策主张能否反映民意,而是经济实力。自民党内何人出任首相由派系平衡力学和长老意志所决定。总之,国家政治离国民越来越远而不是越来越近,这除理解为国家政治民主化的裹足不前或退步之外,还能作何理解? (二)外交的独立性 自80年代末起,日本就有人主张推行大国外交。1990年,栗山尚一在《外交论坛》发表《激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发展》一文,鼓吹日本推行大国外交,引起了世人瞩目。2000年,栗山又发表了题为《对日本外交的期待》的文章,继续鼓吹大国外交。大国外交首先应是独立自主的外交,但栗山始终将维护并加强日美同盟作为大国外交的重要条件。如果处理国际事务时必须看美国的脸色行事,充其量不过二等国外交而已,大国外交何来之有? 持此观点者何止栗山一人。在世纪之交,日本国内对国家发展战略的研究成为热门,这些研究也受到国

日本的政党制度

日本的政党制度 (一)战前的日本政党制度 日本近代政党是在明治维新之后出现的。自由民权运动初期,以要求设立国会为主要政治纲领的、于1875 年在大阪成立的“爱国社”,可算是近代政党的雏形。 1881年明治政府迫于日益高涨的自由民权运动的压力颁发天皇诏书宣布1890年开设国会之后,相继成立的自由党和立宪改进党可算是日本最早影响最大的资产阶级政党。 随着帝国议会的建立,围绕争夺国会议席的斗争,以上述两个政党为轴心,几经演变,分别形成以三井财阀为台的政友会(1900年)和以三菱财阀为后台的民政党(1927年),可算是当时资产阶级政党的典型。 这些政党政治上在一段时期内曾产生过一定影响, 甚至还组织过几届政党内阁(当然不是名副其实的),但是确定专制主义天皇制的战前宪法, 既没给与议会以真正的立法权,更无政党组阁的明文规定。因此,当军部势力膨胀、军国主义发展时,这些政党便逐步变成赞助帝国主义战争的工具而名存实亡。在这种制度,被压迫群众组成的政党,更难逃脱悲剧的命运。 战前的日本,虽然有过政党和政党活动,但并未形成政党制度,更无“ 政党政治” 可言。政党制度是政党政治的前提,也就是政党政治的制度化和法制化,这在战前军事封建法西斯专制统治下的日本是不可能存在的。日本现代政党制度的形成是战后开始的。 (二)日本政党制度的形成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投降,被盟军(主要是美军)占领将近七年。美国出于称霸全球的战略需要和迫于国内外民主力量的压力,对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社会改革,使日本到1955 年在经济上完成了恢复和调整,并从战争经济体制过渡到和平经济体制,在政治上结束了军事封建性天皇专制主义的法西斯统治,进入现代资产阶级国家的行列。这场改革为日本现代政党的产生和政党制度的

日本政府制度

日本政府制度 一、明治维新以前的政府制度 日本国家形成较晚,3世纪初期才出现早期的奴隶制国家,即邪马台国。约4世纪,在本州中部又兴起了一个更发达的奴隶制国家,即大和国。到5世纪,日本奴隶社会进入繁盛时期。646年,大和国发生“大化革新”①,仿效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实行自上而下的政治、经济改革,废除了奴隶制度,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701年以后,又积极推行律令制度,于702年和718年分别制定和颁布了《大宝律令》和《养老律令》,进一步肯定了大化改新的成果,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完成了奴隶制国家向封建制国家的转变。 大化革新: 8世纪后半叶,土地私有和庄园制度得到发展,10世纪时封建武士开始崛起。1192年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被大权旁落的天皇“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建立镰仓幕府(在镰仓地区建立的大将军府)为标志,武士阶级掌握了从地方到中央的国家各级政权。镰仓幕府是日本第一个武家当政的政权,从此,专事征战杀伐的武士阶级成为统治阶级,武士集团首领掌控国家最高权力达676年。1336年足利尊氏建立的室町幕府为第二个武家政权,而德川家康于1603年建立的江户幕府则是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武家政权。在幕府时期,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成为中央政权,天皇形同虚设。幕府政治又称武家政治,它以军事封建统治为特色,以首长武家栋梁与从者武士之间的主从关系为基础。从者对栋梁(主人)提供军事服务(奉公),主人对从者恩惠(御恩)以土地,同时保护其领地。江户幕府时期,幕府又把将军领地、天皇和公卿以外的全国土地分为许多藩,封大名为藩主(诸侯)。大名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军事、行政、司法和征收贡赋等权利,但他必须对幕府纳贡和负担军事义务。藩成为幕府统治全国的地方机关。 二、明治维新后的政府制度 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频频叩关,民族矛盾和封建社会内部矛盾激化。1868年德川幕府被推翻,结束了封建幕府政治,成立了明治天皇为首的维新政府,史称“明治维新”。通过1869年的版籍奉还(版指领地、籍指户籍)和1871年的废藩置县,将封建领主占据的藩地统归天皇管辖。特别是经过1868~1869年平息士族反叛的戊辰战争,日本开始走上近代君主立宪制的政治轨道。1885年结束了明治初年以来的太政官制②,创设了内阁制。1889年(明治二十二年二月)2月11日正式颁布钦定的《大日本帝国宪法》(通称《明治宪法》)。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部宪法的名称中带有“大日本帝国”的文字,但当时并不是日本正式的国号,一直到昭和11年(1936年)日本的国号才正式统一称为“大日本帝国”。接着,又相继制定了《皇室典范》、《议会法》、《贵族院令》、《众议院议员选举法》、《会计法》等,确立了天皇主权的君主立宪政体。 1.天皇《明治宪法》规定,“万世一系之天皇”是主权者。天皇被奉为神之子孙,天皇主权出典于天孙降临的神话。天皇主权也就是神敕主权,万世一系即与天地共存。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天皇集立法、行政、司法及统率军队的权力于一身,立法权在帝国议会协赞(同意)下,行政权在各国务大臣辅佐下由天皇行使,司法权由法院以天皇的名义行使。天皇的地位至高无上,内阁只对天皇负责,不对议会负责,议会作用很小。天皇还有紧急敕令、独立命令权及非常大权等。 2.帝国议会形式上是国民参与立法的机关。由贵族院和众议院构成。贵族院由皇族、华族③及敕选议 ①大化革新,是645年发生的古代日本政变。其主要内容是废除大豪族垄断政权的体制,向中国皇帝体制学习,成立古代中央集权国家,在日本历史上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大化革新以前,苏我氏等大豪族控制政权,天皇家族没有什么实权。公元645年6月,皇室中大兄皇子(后担任天智天皇)联合贵族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刺杀当时掌握朝政的权臣苏我入鹿,其父苏我虾夷自杀,皇室夺取政权。中大兄皇子等拥立孝德天皇。孝德天皇(645年─654年在位)即位后,定年号为大化,迁都难波京(今大阪市)。646年元旦,颁布《改新之诏》,实行政治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的日语意思是“伟大的变化”。此后日本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大化革新的主要内容有:(1)效法隋唐的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废除豪族对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部民为国有。国家计口授田,对六岁以上公民,每六年按人口班给口分田一次。所班田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政府。(2)效法唐朝租庸调制度,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物(租),服劳役或纳布代役(庸),交地方土产(调)。(3)中央设二官:神祇官、太政官和八省(中务、武部、治部、民部、兵部、刑部、大藏、宫内)、一台(弹正台);一般地方设国、郡、里。(4)兵制方面,首都置五卫府,地方设军团,公民服兵役。 ②1868年4月6日,以天皇为首的明治新政府发布了具有政治纲领性的《五条誓约》。在6月11日,公布“政体书”,宣称“天下之权力皆归太政官”,并将“太政官之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使无偏重之患”。按此原则,天皇政权实行第一次“太政官制”。9月3日,天皇下诏改江户为东京。10月23日,改年号为“明冶”,取中国《易经》中“圣人南面听天下,向明而治”一句中的“向明而治”,并规定从此一代天皇只用一个年号。翌年4月,天皇赴东京,事实上迁都东京。 ③华族制度即日本近代贵族制度。1884年颁布《华族令》,将维新功臣及财阀等列入“华族”,实行“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