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治结构

合集下载

浅谈日本

浅谈日本

浅谈日本日本,这个与中国一直有难以理清的瓜葛的岛国,从唐代的仿唐朝制度的日本大化革新,再到明朝侵犯中国的倭寇,之后的近代中日战争及二战,最后到现代的种种交流及纠纷。

日本一直与中国有着难以言明的联系,过去的我们需谨记于心,然而现在的日本我们却要读懂它,只有读懂它,才能更好分析它对中国的影响。

要读懂日本,自然要先读懂它的政体,以及其政体对中国的影响。

众所周知,日本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

虽然是君主立宪制,日本却有其特有的政治结构,其特征为:一,议会内阁制日本实行议会内阁制政体。

其特点为议会中心、内阁(首脑)集权、“议”“行”相容、议会内阁互相制约。

1)议会中心根据日本内阁制原则,哪个政党执党,取决于其在议会拥有多数议席或能结盟凑足多数。

所以政党活动首先而且主要围绕争夺国会议席进行。

只有在国会选举中获胜,政党才能组阁,否则就沦为在野党。

政党发挥的影响力也取决于在议会中席位的多少。

2)内阁(首脑)集权议会是政治舞台的中心,但只议政表态,实际的问题,要政府解决,政府的权力又集中在内阁乃至首相手中。

日本首相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集中权力,取决于执政党能否在选举中获得稳定多数及其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相当微妙和复杂。

如果首相是党内最大派系的领袖,便可以象英国首相一样大权独揽,甚至在下野后仍可以操纵大权。

比如田中角荣控制了自民党内被称为“田中集团”的最大派系,因“洛克希德”案下野后仍控制日本政治多年。

20世纪80年代,自民党副总裁金丸信是自民党的实权派,首相的当选必须得到他的同意。

所以首相如果没有最大派系为依托,便不可能长期稳定执政,重要决议都要看别人的脸色。

3)“议”“行”相容日本内阁制政体的形式是“议行合一”,但“议”谁都可以“议”,在“行”上只是由议会极少数人控制。

这部分人就是内阁成员,他们既是议员又是行政上层首脑。

“议”“行”相容还有一个含义,就是议和行必须保持最低限度的一致,否则不是议会被解散,就是政府下台。

“议”“行”的一致还取决于执政党在议会有无优势(在特定情况下,未获得议会多数的政党也可以组成少数党政府),有多大优势,能否保持这种优势。

日本幕府时代的政治和经济结构

日本幕府时代的政治和经济结构

日本幕府时代的政治和经济结构日本幕府时代是指1603年开始,一直延续到1868年的日本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是日本历史上一个显著的时期,因为它标志着江户时代的开始,这个时期的概念被日本历史学家所使用。

幕府时代有许多重要的政治和经济结构,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这些结构的内容。

1. 政治结构幕府时代的政治结构非常特殊,在这个时期,日本的领导权处于幕府的手中。

幕府是一个由将军家族控制的政治机构,由于幕府拥有极大的权力,因此,日本全国各地的领袖都必须听从幕府的命令,否则将会面临毁灭性的打击。

虽然幕府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政权,但是它并没有完全地控制日本全国,因为日本全国各地依然存在着不同的小规模的政治集团。

1.1 幕府的组织结构幕府的组织结构非常特殊,它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部分。

中央政府由将军、大老、老中、小姓等官员组成,负责管理幕府全国的事务。

地方政府则是由藩的领主、城主、衙门官、町奉行等地方官员组成,他们负责管理各自的领地和城市。

1.2 幕府的权力结构幕府在这一时期拥有极大的权力,它通过各种手段来控制全国。

幕府的权力结构主要有三个部分:将军权力、幕府官员的权力以及幕府军队的权力。

1.2.1 将军权力将军权力是幕府最高的权力机构,将军拥有赋予地方领袖和藩主的封爵权力。

将军还负责制定各种法规和政策,颁布幕府布告,处理各种政治和军事事件等。

1.2.2 幕府官员的权力幕府官员是将军的属下,他们负责管理幕府的各项事务,如财政、军事、司法等。

幕府官员掌握着相当的权力,他们通常是通过家族世袭或高级职位晋升来获得这些权力的。

1.2.3 幕府军队的权力幕府军队是幕府权力的重要支柱之一,幕府军队由幕府直接控制,负责维持幕府的政治和军事稳定。

幕府军队的任务包括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安保、国内治安等事务。

2. 经济结构幕府时代的经济结构是日本历史上非常重要的经济结构。

在这个时期,日本的政治和经济结构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通过对幕府的治理,日本实现了对商品、资本的控制,建立了一种独特的制度,称之为“庄制度”,从而成为了一个高度开发的亚洲国家。

试析日本中央政府机构及其改革

试析日本中央政府机构及其改革

试析日本中央政府机构及其改革?一、日本中央政府机构的基本情况(一)日本中央政府实行责任内阁制《日本国宪法》规定,内阁制是政府以国民代表会议为基础,两者之间保持合作与保障均衡关系的统治方式。

内阁是行使国家行政权的中枢机关和最高机关;内阁即中央政府,对国会负责。

内阁由总理大臣(首相)和分管各省、厅(部)的国务大臣组成。

内阁总理大臣由国会提名,天皇任命,其他内阁成员由内阁总理大臣任免,天皇认证。

内阁的权限:处理城市执行法律,总理国务,处理对外关系;按照法律的规定,掌管有关官吏任免等事务;编制并向国会提出预算;制定与实施宪法和法律所需要的政令等行政法规;决定大赦、特赦、减刑及免刑等。

(二)中央政府内设机构设置日本内阁内设如下三类行政组织机构:内阁辅助机构、总理府及其下属机构、行政省。

1、内阁的辅助机构包括内阁官房、内阁法制局、人事院和安全保障会议等,主要任务是辅助总理达成,协助内阁工作,审理有关提交内阁进行决策的事项。

2、总理府及其下属机构:总理府是由总理大臣亲自担任首长的行政机关,是统一政府各部政策的重要官厅。

总理府除本府外,还包括直属机构和委员会、厅。

3、行政省即中央政府的部级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省的行政管理职权和机构设置均由省厅《设置法》明确规定,保持相对稳定。

日本国成立了相对独立于内阁的会计检查院,它的地位由宪法和《会计检查院法》确认,负责对国家的收入和支出的决算进行检查、对国家的会计工作进行一般监督的机关。

实用文档二、日本中央行政组织的结构特点和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一)、日本行政组织的结构特点日本内阁行政组织结构分为府、省、厅、部、课诸多层次。

有以下四方面的结构特点:1、实行次官制。

次官包括政务次官和事务次官。

政务次官是执行带有政治性任务的官吏,事务次官是指经国家考选任用,不因政党内阁的更迭而变动的官吏。

2、实行参事官制。

根据《国家行政组织法》规定,在管房、局、部特别必要的情况下可设立专门管理一部分工作的职务以分担局所管理的部分事务的职责。

日本的政治制度

日本的政治制度

日本的政治制度
日本的政治制度是一个君主立宪制的民主国家。

日本的政治制度主要由宪法、君主、内阁和国会四个主要组成部分构成。

首先,日本的宪法是1947年颁布的,它规定了日本政府的基
本政治制度和国民的基本权利。

日本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日本天皇是国家的象征,对国民没有实际的政治权力。

宪法还确立了基本的人权保障和市民的基本权利。

其次,日本政治制度中的君主是天皇,他的角色主要是象征国家和团结人民的。

日本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没有实际的政治权力,但在日本社会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再次,日本内阁是日本政府的行政机关。

内阁总理大臣是内阁的首长,由国会选举产生。

内阁总理大臣是日本政府的最高领导人,负责国家的政治事务和行政管理。

内阁还包括各个部门的部长,负责具体的行政工作。

最后,日本的国会是国家的立法机关,由两个议院组成,分别是众议院和参议院。

众议院是由公民选举产生的,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

参议院则是由选举和任命产生的,代表地方政府和国民的利益。

国会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法律、审查政府预算和行政工作等。

除了这些主要的组成部分外,日本政治制度还包括一些其他的重要机构和制度,如日本的最高法院、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

总的来说,日本的政治制度是一个相对稳定和成熟的民主政治制度。

尽管在过去的历史中经历了一些挑战和调整,但日本的政治制度在保障人权、民主法治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既有传统的君主制元素,同时又具备现代民主制度的要素,实现了一种独特的政治制度模式。

日本的政治与经济

日本的政治与经济

日本与一些国家的关系

一,日本与美国的关系 在国际关系上,日本的最亲密盟友 为美国 ,由于日本扼东北亚通往太平洋 的门户,一直是美国削弱共产主义在亚 洲的前线岛链,美军在日本设有军事基 地。日本是美国在亚洲的重要军事据点。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努力在世 界舞台上争取与之经济实力相等的角色。
日本的对外政策


一、日本对外政策的发展进程和基本内 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日本的对 外政策处在不断的调整中,基本上可以 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追随外交(二战结束到20世纪 50年代) 日本作为一个二战的战败国,是作为美国 一个并不平等的同盟国而恢复主权国家地 位并重返世界外交舞台的。为了重返国际 社会,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第一,全盘 接受了美国在日本的一系列改革政策;第 二,配合美国的遏制战略,参加对社会主 义国家的物资禁运,支持侵朝战争;第三, 驻日美军合法化;第四,对新中国采取敌 对政策;第五,积极谋求恢复同东南亚国 家的贸易关系,为恢复经济创造条件
政治体制



国家宪法:日本国宪法 国家结构形式:单一制 国家政权:资本主义国家 政治体制: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天皇为国家元首和 宗教领袖。 国家领导人 国家元首(天皇):明仁 政府首脑(日本首相):野田佳彦 国家领袖(三权分立) 立法(国会):横路孝弘(众议院议长)、西冈 武夫(参议院议长) 司法(最高裁判所):竹崎博允
日本的经济状况

日本经济,经过1945年至1955年10年的艰苦努力, 从战后一片废墟中恢复到战前水平。60年代,日本经 济以10%的速度迅猛发展,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 70至8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稳定增长期,经济平均增 长速度5%,经济取得了飞跃发展,迅速跨入世界先进 国家行列,并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 强国。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日本出现"泡沫经济",经 济过热。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经济进入持续衰退 期。1992年度日本经济增长0.4%,1993年度增长0.5%, 1994年度增长0.6%;1995年度和1996年度分别增长3% 和3.6%,经济出现短暂恢复;1997年度负增长0.1%; 1998年度负增长1.9%。1999年度,日本GDP为494万亿 日元,比上年度增长0.5%,基本实现政府预测的0.6% 的增长目标,经济出现改善迹象,2000年经济增长速 度达到1.2%,但是,进入2001年后,又开始放慢了增 长的步伐。

日本封建社会的政治与经济结构

日本封建社会的政治与经济结构

日本封建社会的政治与经济结构日本封建社会的政治与经济结构是一个深受历史、文化和地理影响的复杂系统。

在漫长的封建时代里,日本社会一直由各个统治者和他们之间的亲属执掌,这种政治领导结构也直接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在政治层面上,日本封建社会可以被划分为时代的不同阶段,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统治者和政府结构。

最早期的封建时代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纪的奈良时代,当时的政治结构以天皇为中心,国家的决策权主要掌握在宫廷和贵族手中。

随后的平安时代则见证了武士阶级的兴起,这些武士通过打破旧的统治体系建立了新的军事政府,政权逐渐由贵族向武士转移。

这种将军和武士阶级合并在一起的军事政权被称为幕府政权,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日本的政治结构更加稳定。

经济方面,日本封建社会也经历了巨大变革。

在封建时代的早期,农业是日本经济的主要支柱。

当时的农田由贵族和寺庙拥有,而农民则以契约形式租用这些土地。

这种土地所有制和农奴制度导致了社会上阶级的出现,贫富差距较大。

然而,随着时代的演变,商业和手工业开始兴起。

商人和手工业者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力量,尤其是在城市地区。

他们通过贸易和手工艺生产带来了繁荣,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同时,手工业也逐渐成为农民们获取额外收入的途径,从而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

与政治和经济相联系的社会结构在封建社会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封建社会的最底层是农民,他们主要从事农田劳作,负责食物的生产。

其次是商人和手工业者,他们在城市中经营着各类商业和手工业务。

在封建的社会阶层中,武士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群体。

武士们通过与地主和政府结合,保护土地和人民的安全。

同时,他们也是封建领主的军事力量,执行统治者的命令。

日本封建时代的政治和经济结构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域有所变化。

例如,在江户时代,由于幕府政府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社会中的角色变得更加固定和划分明确。

这使得社会流动性减少,个体的发展机会受到限制。

同时,随着商业经济的繁荣,城市成为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而农村则越来越固守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日本的政治结构

日本的政治结构

日本的政治结构【摘要】日本的政治结构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民主体制,包括政府架构、议会制度、选举制度、政党体系和地方政府等要素。

政府架构分为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部门,实行议会制度,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选举制度体现了严格的法规和程序。

政党体系多元化,主要有自民党和民主党等。

地方政府实行地方自治,具有较高的自主权。

日本政治结构具有稳定性和效率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展望未来,日本政治将继续发展,不断完善民主制度,保障人民权益,促进国家繁荣与稳定。

【关键词】关键词:日本政治结构,政府架构,议会制度,选举制度,政党体系,地方政府,特点,未来发展。

1. 引言1.1 日本的政治结构概述日本的政治结构是一个混合制度,结合了传统的君主立宪制度和现代的议会民主制度。

日本的政治体系主要由天皇、内阁、议会和政党组成。

天皇是日本的象征性元首,拥有仪式性的权力,而实际的政治权力则属于内阁和议会。

内阁是日本政府的最高决策机构,由内阁总理大臣和各部长组成。

内阁总理大臣由议会选举产生,负责领导政府工作。

议会分为两个议院,即众议院和参议院。

众议院的议员由公民直接选举产生,负责立法和政府监督;参议院的议员则由地方议会选举和全国性选举产生,具有修正、审议和监督的职能。

日本的选举制度采用单一非转移性投票制,选举出候选人中得票最多者当选。

政党制度主要由自民党和民主党两大主要政党组成,但日本政治并非绝对两党制,多党竞争较为活跃。

地方政府在日本政治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和地方财政支出的权力。

日本政治结构的特点在于既保留了传统的君主制元素,又积极融入了现代的议会民主制度,体现了日本政治的独特性和稳定性。

2. 正文2.1 日本的政府架构日本的政府架构由三个主要部门组成:内阁、国会和司法系统。

内阁是最高行政机构,由首相和其他内阁成员组成。

首相是政府的首脑,负责制定政府政策和指导各部门工作。

其他内阁成员由首相任命,负责管理特定部门的事务。

日本幕府时期的社会结构与政治制度

日本幕府时期的社会结构与政治制度

日本幕府时期的社会结构与政治制度日本的幕府时期跨越了数个世纪,从1185年至1868年。

这段时期主要是以幕府领导的日本式封建社会为特征,其中包括了世袭的贵族制度、武士阶层和农民社会。

虽然幕府时期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但也饱受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幕府时期的政治制度。

幕府的存在使得日本的实权掌握在将军手中,而不是皇帝。

在幕府体制下,将军被赋予了相当大的权力,他们可以控制人事任免、颁发政策和管理领土。

然而,尽管将军有实权,但他们也需要与其他领导人协商以确保国家的有效管理。

幕府时期的社会结构可以分为贵族、武士和农民三个主要阶层。

首先是贵族阶层,主要指的是日本的贵族家族,他们在政治和社会层面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贵族家族使用和传承封建制度,这意味着父亲的地位和职位能够被传给子女。

同时,贵族家族也有自己的领地和农民,这使得他们能够拥有更多的财富和地位。

其次是武士阶层,武士阶层是幕府时期的关键组成部分。

武士们是受雇于领主的专职武装力量,同时也是幕府体制的维护者。

他们相信忠诚和义务的观念,尽管他们的权力是通过军事实力获得的,但他们的角色并不限于战争。

在日本的封建体制中,武士们也被赋予了经济和政治的权力,他们有自己的庄园和农田。

最后是农民社会,农民是幕府时期日本社会的基础。

他们是日本社会的生产力,为复杂的封建体系提供了财富和资源。

尽管农民的社会地位较低,但他们在社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民们劳动于庄园,为贵族和武士阶层提供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然而,虽然幕府时期的社会结构似乎相对稳定,但它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其中一个问题是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平等。

贵族和武士阶层享受许多特权,而农民则长期受到剥削和压迫。

贫富差距扩大导致了社会不平等的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的稳定性。

此外,幕府时期也存在着政治制度的困境。

幕府政权在管理庞大国家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挑战和难题,例如地方势力对中央政权的挑战、封建领主的权力扩展和外来势力的威胁。

日本是什么制度

日本是什么制度

日本是什么制度引言日本是一个岛国,拥有独特的制度和文化。

本文将探讨日本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并介绍其运作方式和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日本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日本采用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是天皇,拥有仪式上的权力,但没有实际上的政治权力。

天皇的角色主要是象征性的,象征国家的和平、稳定和连续性。

内阁制度日本政府的执行权在内阁手中。

内阁由首相和部长组成,首相由国会选举产生。

内阁负责国家的日常政务和决策。

国会日本的国会分为两个部分:众议院和参议院。

众议院有480个席位,参议院有245个席位。

议员由选民选择。

国会负责立法和监督政府的工作。

司法制度日本的司法制度独立于行政和立法部门。

最高法院是最高的司法机关,负责解释宪法和处理最高级别的案件。

下级法院则负责处理其他刑事和民事案件。

日本的社会制度教育体制日本的教育体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制度之一。

学校教育是义务的,包括小学、中学和高中。

大学教育是自愿的,但仍然受到严格的竞争。

公共医疗保健制度日本有一套全民医疗保健制度,被认为是高质量和高效率的。

所有的日本公民都必须参加该制度,并通过纳税进行资金支持。

就业制度日本有严格的雇佣法律和制度,重视安全和稳定的就业。

大多数人在大公司或政府机构就业,享有稳定的工作和福利。

然而,这种制度也导致了就业机会的相对有限。

社会保障制度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金、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残疾人福利等。

这些制度的目标是保障日本公民的社会经济权益。

日本制度的特点和影响共识决策日本的政治制度通常采用共识决策的方式。

政府和国会各党派之间进行协商,寻求达成共识。

这种决策方式可以确保政策的稳定性和连贯性,但也可能导致决策过程的缓慢。

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结构日本的社会结构非常组织化,人们倾向于依赖组织和团体。

这种组织化的社会结构为政府的决策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支持,但也可能限制个人的自由。

经济的成功日本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其制度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公共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性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人力资源和社会安全网。

日本政治体制

日本政治体制
在1989年举行的日本第15届参议院定期选举中,执政的自民党因利库路特贿赂案、农业自由化政策、首相生活丑闻以及实行加重国民负担的消费税等因素,首次失去该党成立之后在参议院中多数席位的优势。
1992年,自民党的形象因副总裁金丸信的非法政治捐款事件等丑闻而严重受损,使国民对自民党失去了信心。1993年7月,日本举行众议院选举,执政长达38年之久的日本自民党在众议院511个议席中仅获得223席,自民党成为在野党。其后,自民党数度与其他党派组成联合政府。从2003年11月起,自民党与公明党两党联合执政至2009年。2009年8月,在第45届日本国会众议院选举中。自民党在众议院全部480个议席中仅获得119席,最大在野党民主党获得308席,取得空前胜利。这是自民党自1993年短暂下野以来的第二次下野,但却是自民党自1955年成立以来首次失去国会第一大党地位,也是首次因败给另一大政党而下野。
而且,法院被赋予违宪立法审查权。法院有权宣布法律、国家法令或行政行为违反宪法。法院对国家行为是否合适拥有最终的判断权限,因此应该是最高的权限。由此日本应是司法国家。但是,法院一般持司法消极主义,对于国会、内阁(所谓政治部门)的判断,持有异议也是相对谦逊的。
日本国宪法规定了主权在民的国民主权。另外,在政治上规定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分别由国会、内阁、法院行使分立的三权。以国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实行议会民主政治,由国会和内阁协作实行议会内阁制。另外,设置世袭君主天皇作为“日本国的象征、日本国名统合的象征”。但宪法规定天皇没有参与国政的权力。
A9011 政治体制
一. 概述
日本是以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天皇为国家元首和宗教领袖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内阁制国家,政府体制以日本宪法为基础,并有一个两院的议会。对议会负责的行政建构包括了一个由首相和各部大臣组成的内阁。首相必需是议会成员,并由其他议员选举产生。大多数阁员也必需是议会成员。

日本政治

日本政治

• 安全战略
• 战后日本安全政策的核心,就是在安全上主要依赖美军保 护,同时逐步建立和增强自主防卫力量。冷战结束后,日 本在坚持日美安全合作框架的前提下,朝着自卫队走出国 门、积极参与构筑国际安全秩序的方向调整着其安全战略。
• 对美关系
• 战后的日美关系是一个“美主日从”的框架,日本在其中 既受益于美国的保护与扶植,同时也受到美国的控制与压 力。迄今为止,这一基本框架没有发生质的转变,但却始 终受到国内两方面的挑战。其一是主张在“美主日从”框 架中提高日美对等成份的改良势力;其二是主张变日美基 轴路线为独立自主路线的否定势力;这两者又可细分为各 派不同势力。
日本天皇
日本天皇
日本天皇
日本天皇
第94任日本首相
• 菅直人(1946年10月10 日—)男,日本政治家, 现任日本首相、民主党代 表(相当于党魁)。2010 年6月4日,日本民主党举 行党代表(党首)选举,在 鸠山内阁中担任副首相兼 财务大臣的菅直人成功当 选新一任党代表。
• (一)政治体制
• 1政治体制
• 日本政治的特征:政党政治 • 日本首相由国会议员投票产生 • 首相指定内阁成员 • 首相得不到议会信任时有二种途径解决:一是内 阁总辞职,二是解散众议院。
• 日本国体:君主立宪制 • 日本政体:三权分立
• 议会

泛称国会,由众、参两院组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和唯 一立法机关。1993年起众院选举制度由中选区制改为小 选区和比例选区并列制。众议院定员480名,任期4年。 首相有权提前解散众议院重新选举。
• • • •

• 2地方自治体
• 地方自治体指都道府县及其辖内的市(区)、町、村的地方 政府。 • 地方自治体的决议机关是议会。执行机关是各级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不另设司法机关。地方议会为一院制,议员由当地 公民选举产生,都道府县的知事及市(区)长、町长、村长 也由选举产生;其选举均需超过投票的半数有效。

日本的政治结构

日本的政治结构

日本的政治结构【摘要】日本的政治结构由三大机构、议会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和行政机构组成。

三大机构包括国会、内阁和最高法院,分别代表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

议会制度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负责立法和监督政府。

政党制度是多党制,主要有自由民主党和公明党等。

选举制度采用单一非转移选举制,选民通过选举代表来参与政治决策。

行政机构由内阁和各部门组成,负责实施政策和管理国家事务。

日本的政治结构体现了分权制衡和民主原则,为国家的发展和稳定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关键词】引言: 概述日本政治结构正文: 日本政府的三大机构, 日本的议会制度, 日本的政党制度,日本的选举制度, 日本的行政机构结论: 总结日本政治结构关键词: 日本政治结构, 政府机构, 议会制度, 政党制度, 选举制度, 行政机构, 政治体制, 政治组织, 日本国会, 内阁制度, 选举方式, 行政部门, 民主制度.1. 引言1.1 概述日本政治结构日本政治结构是指日本政府的组织和运作方式,包括政府的各个机构、议会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和行政机构。

日本的政治结构是基于宪法确立的民主制度,政府的权力分为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分立的机构,相互制衡、独立运作。

日本政府的三大机构分别是内阁、国会和最高法院。

内阁是政府的行政机构,由首相和内阁成员组成,负责政府的日常事务和决策。

国会是立法机构,由两院构成,分别是众议院和参议院,负责通过法律和监督政府的活动。

最高法院是司法机构,负责解释宪法、审理案件并维护法律的正义。

日本的议会制度采用双院制,众议院和参议院共同参与立法过程,经过双院通过后才能成为法律。

日本的政党制度是多党制,有多个政党参与竞选和组阁,但自民党和民主党是两大主要政党。

选举制度采用单一非转移选举制,选民通过直接选举代表进入国会。

日本的行政机构包括各个部门和官僚机构,负责实施政府的政策和管理国家事务。

日本政治结构体现了民主、法治和分权原则,保障了政府权力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日本政治制度

日本政治制度

日本政治制度日本政治制度,战后日本其政体是议会制,具体而言属于议会中的议会君主制(也称君主立宪制)。

日本的政府是议会内阁制的代议民主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原则,由国会,内阁,法院行使相应权力,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天皇作为国家象征被保留。

日本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长期实行由天皇总揽统治权的君主立宪制。

战后,根据1947年《日本国宪法》实行议会内阁制,天皇作为国家的象征仍保留下来。

明治维新以前的政治制度日本国家形成较晚,3世纪初期才出现早期的奴隶制国家,即邪马台国。

约4世纪,在本州中部又兴起了一个更发达的奴隶制国家,即大和国。

到5世纪,日本奴隶社会进入繁盛时期。

646年,大和国发生“大化改新”,仿效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实行自上而下的政治、经济改革,废除了奴隶制度,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

701年以后,又积极推行律令制度,于702年和718年分别制定和颁布了《大宝律令》和《养老律令》,进一步肯定了大化改新的成果,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完成了奴隶制国家向封建制国家的转变。

8世纪后半叶,土地私有和庄园制度得到发展,10世纪时封建武士开始崛起。

12世纪末,武士出身的将领源赖朝建立了统治全国的军事政府──镰仓幕府,从此,日本进入幕府时期。

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成为中央政权,天皇形同虚设。

幕府政治又称武家政治,它以军事封建统治为特色,以首长武家栋梁与从者武士之间的主从关系为基础。

从者对栋梁(主人)提供军事服务(奉公),主人对从者恩惠(御恩)以土地,同时保护其领地。

江户幕府时期,幕府又把将军领地、天皇和公卿以外的全国土地分为许多藩,封大名为藩主(诸侯)。

大名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军事、行政、司法和征收贡赋等权利,但他必须对幕府纳贡和负担军事义务。

藩成为幕府统治全国的地方机关。

明治维新后的政治制度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频频叩关,民族矛盾和封建社会内部矛盾激化。

1868年德川幕府被推翻,结束了封建幕府政治,成立了明治天皇为首的维新政府。

日语政治知识点总结

日语政治知识点总结

日语政治知识点总结日本政治体系日本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政治体系由宪法、议会、内阁和司法组成。

国家元首是天皇,其权力被限制在象征性的范围内。

日本国会分为众议院和参议院,由议会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内阁由首相和其他部长组成,负责行政事务。

政党和选举日本的政党制度多元化,主要政党有自由民主党、立宪民主党、公明党、日本共产党等。

在国会选举中,候选人会提出各自的政策主张,选民通过投票选出代表自己利益的议员。

日本采取比例代表制和单一候选人选区制的混合选举制度,以确保各政党的议席比例与得票率相符。

政治参与日本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他们可以通过选举和政治运动等手段参与政治决策。

此外,日本的政治参与也包括政治献金、请愿活动、集会示威等形式。

政府机构和制度日本政府机构包括内阁、行政机构、监督机构、司法机构等。

日本内阁是政府最高行政机构,由首相和其他部长组成,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政策。

行政机构包括国务大臣、局、厅、官庁等各级机构,负责具体的行政官僚工作。

监督机构包括审计院、行政诉讼法院等,负责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

司法机构包括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地方法院等,负责审理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

国会和立法日本国会是日本的最高立法机构,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

国会议员通过审议、讨论和表决,制定法律、通过预算、审查政府工作等。

日本议会还设有特别委员会、调查委员会等,用于处理特定问题和调查政府的活动。

政治制度与宪法日本的政治制度是基于宪法的,宪法规定了政府机构的职责和权限、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

日本宪法体现了基本人权、民主原则、行政分权等现代宪政原则,对日本政治体系的发展和运行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政治文化和价值观日本的政治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包括平和主义、权力分散、公民参与等。

日本公民普遍具有对政治的兴趣和关注,愿意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对政府的活动进行监督和批评。

政治参与和决策日本政治参与包括各种形式的民主参与、政治献金、请愿活动、示威抗议等。

日本幕府时期的政治制度

日本幕府时期的政治制度

日本幕府时期的政治制度日本幕府时期是指1603年至1868年间,日本历史上由战国时代结束,德川家康成为日本统一后,建立的士族政权。

在幕府时期,日本政治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时期内的政治制度影响了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

本文就来详细介绍一下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

幕府时期的政治制度基本概况幕府时期的日本政治制度主要是由幕府、藩、城主、上下人民等组成的。

其中幕府是最高统治机构,分为将军和幕臣两部分。

藩是将军的外延机构,是幕府掌控的地方政权,由大名担任藩主。

城主是藩的下属,负责实际管理。

上下人民则是藩主和城主的统治对象,包括各种职业和阶层,如农民、手工业者、商人、武士、大名家臣等。

幕府的最高统治机构是将军和幕府(其中将军的权力更大一些)。

将军是家康建立德川幕府以后一直保持着的统治者,他有着最高的权力和威望。

将军由德川家的嫡系世袭担任,有时晚年还会进行家督继承。

幕臣则是将军的亲信,由少数有才华的士族组成。

幕臣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和特权,在社会上几乎可以享受无限权力。

除了幕府以外,日本幕府时期的政治制度还包括了藩和城主。

藩是将军的外延机构,负责地方行政管理。

藩主是由幕府委任、大名继承的,是幕府控制的地方政权。

藩主的权力非常大,在其统治的领土内有种种特权。

而城主则是藩主的下属,负责实际管理。

城主通常是藩主的家臣,具有很高的实际权力。

藩和城主数量非常多,种类也多,有大名藩、天皇御料藩、寺社藩等。

参与政治的阶层不仅包括了藩主和城主,还包括了各种职业和阶层的人民。

在当时,手工业者、商人、武士、农民等都可以参与到政治中来。

他们往往是地方性或职业性的联合组织,在他们的组织中,会通过表决或其他方式推举代表与幕府交涉和进行政治斗争。

幕府时期的政治制度的特点日本幕府时期的政治制度有许多特点,其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封建制度的旺盛。

在这一时期,日本的农村与城市相对独立并自给自足,社会阶级固定。

市民、商人、手工业者等脱离了政治生活,成为了纯粹的商业组织或职业组织。

日本政治结构与选举制度简述

日本政治结构与选举制度简述

日本近代政治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资产阶级革命后,维护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要环节,是建立现代政治体制国家的探索过程。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处于美国的占领之下,天皇的战争责任毋庸置疑。

但美国为了远东争霸的需要,保留了天皇。

1947年制定了宪法,确立了议会君主制。

并明确规定放弃战争。

在战后几十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套日本特有的政治结构,其特点为:议会内阁制、多级单轨的司法体系、一极多党的政党制度。

日本的选举制度1996年以前是中选区制,由全国130个选举区按人口比例分别选举3—6名议员。

投票采用非移让式制度,候选人超过当选票数时剩余选票不许移让给同党其他候选人,世界上只有日本执行这种选举制度。

随着选民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日本的选举制度由中选区制向小选区制过渡。

1993年国会决议改革选举制度,实行小选区和比例代表并立制,1996年10月首次在新选举制度下选举产生了国会。

在小选区实行多数当选制,获得有效票数最多者当选,但必须获得总票数的六分之一以上。

在比例代表区被重复推荐者的候选人若同时当选,则以小选区为先;具体操作是把全国分为300个小选区,每个选区选举一名众议员,余下的200个议席按人口比例分配给北海道、东北、北关东、南关东等11个比例区。

2000年,自民党通过方案把众议院比例代表区议员减少20名,在比例代表区以选区为单位政党提交候选人名薄,并以选区为单位计算选票,各政党根据得票率分配议席,确定各党的议席总数。

具体人选由各政党在选举前所排定的名单顺序确定。

在小选区制,选举采用赢者通吃的方式,自民党是大型政党所以占尽优势。

同时,右翼小政党面临联合组建大政党与自民党竞争的局面,在这种形势下,占社会支持率30%上下的左翼就会土崩瓦解。

要麽作为一个小政党出现,要麽和右翼政党联合,可能还有执政的机会。

日本政党制可能因此走向两极化。

日本现在主要有六个政党:自民党、民主党、自由党、保守党、社民党、共产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日本政治结构与选举制度简述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审计学生姓名:罗睿16125300任课教师:孙夕龙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4月目录目录 (III)引言 (1)1政治结构主要特点 (2)1.1战后日本新宪法 (2)1.2日本特有政治结构 (2)1.2.1议会内阁制 (3)1.2.2一极多党的政党制度 (4)1.2.3多级单轨的司法系统 (4)2日本选举制度 (5)2.1中选区制向小选区制的过渡 (5)2.1.1中选区制 (5)2.2选民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6)2.2.1小选区制的实施 (7)引言日本近代政治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是资产阶级革命后,维护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主要环节,是建立现代政治体制国家的探索过程。

明治维新后日本废除了幕府制度,重新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统治,为了加强和确保天皇“万世一系”的统治,1889年制定了《大日本国宪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天皇,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直接统帅军队;由天皇任命总理大臣和国务大臣组成内阁,内阁在法律上对天皇负责;日本帝国议会由世袭的贵族院和选举产生的众议院组成,对天皇起咨议作用。

“明治宪法”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体,立法权和行政权依然掌握在天皇手中。

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国土狭窄、资源匮乏、市场狭小的矛盾日益突出,日本大步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

1政治结构主要特点1929年爆发了世界经济危机,国际资本主义间的矛盾使国内阶级矛盾更加突出,和日本的军阀政治相联系,通过1932年的5.15事件和1936年的2.26事件日本彻底军国主义化。

日本为了加紧对中国的侵略,策划并制造了1931年的9.18事变和1937年的7.7事变,使日本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终于爆发了太平洋战争。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后,处于美国占领之下,天皇的战争责任勿庸置疑,但美国为了远东争霸的需要保留了天皇。

1947年日本制定了新宪法,建立了议会君主制的现代天皇制。

天皇原有的权力被剥夺殆尽,不再有统帅军队、缔结条约、决定立法的权力。

天皇的实际职能与英王相似,但又有所不同,英王是法律上明确的世袭国家元首,是一切权力之源。

而日本宪法明确主权在民,天皇只是国民整体的象征,没有明确规定他是国家元首。

1.1战后日本新宪法战后日本新宪法确立了以下两点:1,确立了议会民主制宪法抛弃了以天皇为中心的近代天皇制度,而仿效欧美建立了以三权分立原则为基础的议会民主制,确立了“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资本主义宪政民主原则。

对君主和议会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换位——原帝国议会只起对天皇协助和咨询作用,天皇垄断一切权力;新宪法规定由民选的议会行使立法和监督之权,内阁向议会负责。

2,放弃战争宪法第9条规定,日本“永远放弃作为国家主权发动的战争,决不以武力威吓或以武力作为解决国际纠纷的手段。

不保持陆海空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据此,战前所有的军事机构均被撤销。

但朝鲜战争后,美国中止日本“非军事化”的政策。

1954年日本组建了陆海空自卫队,以后军力不断增长。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军国主义有所抬头,军事大国野心时有表现。

军费开支突破GNP1%限额,现在仅次于美国。

1.2日本特有政治结构依新宪法建立的政治结构成为日本宪政民主的主要载体。

在战后几十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套日本特有的政治结构。

其特征为:1.2.1议会内阁制日本实行议会内阁制政体。

其特点为议会中心、内阁(首脑)集权、“议”“行”相容、议会内阁互相制约。

1)议会中心根据日本内阁制原则,哪个政党执党,取决于其在议会拥有多数议席或能结盟凑足多数。

所以政党活动首先而且主要围绕争夺国会议席进行。

只有在国会选举中获胜,政党才能组阁,否则就沦为在野党。

政党发挥的影响力也取决于在议会中席位的多少。

2)内阁(首脑)集权议会是政治舞台的中心,但只议政表态,实际的问题,要政府解决,政府的权力又集中在内阁乃至首相手中。

日本首相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集中权力,取决于执政党能否在选举中获得稳定多数及其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相当微妙和复杂。

如果首相是党内最大派系的领袖,便可以象英国首相一样大权独揽,甚至在下野后仍可以操纵大权。

比如田中角荣控制了自民党内被称为“田中集团”的最大派系,因“洛克希德”案下野后仍控制日本政治多年。

20世纪80年代,自民党副总裁金丸信是自民党的实权派,首相的当选必须得到他的同意。

所以首相如果没有最大派系为依托,便不可能长期稳定执政,重要决议都要看别人的脸色。

3)“议”“行”相容日本内阁制政体的形式是“议行合一”,但“议”谁都可以“议”,在“行”上只是由议会极少数人控制。

这部分人就是内阁成员,他们既是议员又是行政上层首脑。

“议”“行”相容还有一个含义,就是议和行必须保持最低限度的一致,否则不是议会被解散,就是政府下台。

“议”“行”的一致还取决于执政党在议会有无优势(在特定情况下,未获得议会多数的政党也可以组成少数党政府),有多大优势,能否保持这种优势。

自民党在93年以后都是和别的小党组成联合政府,如果照顾不到小党的利益,就会产生政府下台的危机,所以自民党不易推行自己的政策。

4)议会内阁相互制约日本议会对内阁的制约主要体现在监督政府的活动,特别是在必要时可以通过不信任案迫使内阁辞职;当然,内阁反过来也可解散议会。

若是前者,议员还可以照当;若是后者,议会和内阁要重新组成。

议会要政府下台,政府就要议会解散;所以双方互相制衡,都不能轻举妄动。

1.2.2一极多党的政党制度战后民主化促进了日本政党政治的发展,战后日本保持了一极多党政党体制。

自民党得到美国的支持,是日本最大的保守政党。

从1955年成立以来就把持政权,除自民党外,还有社会党(1995年更名为社民党)、公明党、共产党、民社党,在93年后出现了民主党、自由党、保守党。

自民党之所以能够长期控制政权,是因为它在国会占有多数的席位,每每强行通过法案,如1960年岸信介内阁的日美安全保障条约,1992年6月的联合国维持和平法,都是在强行将反对党议员驱逐出会场,或强行中断委员会辩论而进行表决的情况下通过的。

1993年,自民党内部派系斗争导致政党分裂,虽然很快和在野党组阁重新执政,但在议会的议席数一直不能超过半数。

因此象以前一样唯我独尊,我行我素是不可能了。

1996年实行小选区制后,有利于多党两极制的实现但现在尚无这种苗头,所以很可能走向意大利式的不稳定的一极多党制。

同样施行议院内阁制的英国政党体制为两极多党政党制,保守党和工党轮流执政,另外还有11个小党如绿党等。

在小选区制下,小的政党一直无法与两大政党竞争。

1.2.3多级单轨的司法系统日本不同于欧美的双轨制组织方式,采用单轨制。

日本在全国只有一个单独统一的法院系统,只是根据审级的需要划分为三至五个层级,在较低的审级根据地域设置若干同级法院。

日本的法院系统分为四级:简易裁判所,地方裁判所和家庭裁判所、高等裁判所、最高裁判所;真正按法律程序审理诉讼案件的只有后面三级裁判所。

而同是议院内阁制的英国,以上院为最高审级,以下便分为民事法院(包括郡法院,高等民事法院)和刑事法院(包括治安法院,刑事法院)两套系统,而美国拥有联邦和州两套司法系统,各州的实体法和诉讼程序都是不同的。

2日本选举制度2.1中选区制向小选区制的过渡2.1.1中选区制日本的选举制度1996年以前是中选区制,由全国130个选举区按人口比例分别选举3—6名议员。

投票采用非移让式制度, 候选人超过当选票数时剩余选票不许移让给同党其他候选人,世界上只有日本执行这种选举制度。

冰岛和芬兰是可移让式中选区制。

日本众议院议员任期4年,到期全部改选;候选人登记时众议院议员和参议院地方选区议员要交纳10万日元的保证金。

在达不到法定得票数时,保证金将被没收。

这种选举制度下政党在候选人间必须分配选票。

要在众议院占过半数,政党必须保证每个选区有两名以上候选人当选。

日本同一政党候选人之间必须展开竞争,保证在一个选区不产生一人独揽的局面,否则另外的候选人就要败给别的政党的候选人。

日本政党96年前的选举战略是选择中间投票点偏左或偏右的位置,比如图2.1的L点和M点,以分得选票,这就造成选票分散,小党林立。

为自民党的特别利益供与提供了温床,自民党的个人后援会战略也有了用武之地。

但真正能否当选,还取决于政党的政策实现能力,腐败、丑闻等损害国民利益的事情也是决定因素,并不是只靠政党的政策公约。

这和资本主义的利己主义相矛盾,但为了选举成功,政党又不得不这样做。

同时,资本主义选举存在用金钱收买投票人的现象,使选民意志得不到反映。

大的政党也允许候选人之间的政策差异,但这会给党的政策带来危害,候选人之间在政策上的互相攻会导致选票分散。

日本自民党采取的选举政策是对选举人的单独利益供与。

与其在意识形态上争夺不如向特定集团提供单独利益。

在中间投票点左右两侧寻找政策点以区分同党候选人的战略虽然缓和了同事相残,使分票结果容易掌握,但这种结构建立在人际关系基础之上,使社会要素资源的分配集中在特定的利益集团,有组织性的选民占优势,而没有组织的选民则维护不了自身的利益。

使政府在经济政策上保护生产者,远远偏离中间投票点,造成资源配置的浪费,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提高了社会成本。

这也是日本经济衰退的一大原因。

2.2选民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随着选民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日本的选举制度由中选区制向小选区制过渡。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进展,日本选民开始涌入城市,农村也变成了小城镇。

开始阶段也发生了城市人口过密、交通拥挤、大气污染、犯罪率增加等问题。

这时,渐渐成为城市人的农民在选举中占选民的大部分。

农林渔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60年到1970年由33%锐减到19%。

而工薪生活者则由19%上升到27%,产业工人由25%上升到32%。

自营工商业者由20%减少到18%。

到20世纪末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5%-6%,第二产业人口占总人口的30%-40%,而第三产业占总人口的50%-60%。

自民党议员的票源地盘变成两重结构。

第一,发生动摇而收缩的传统地盘。

一般以利益为本位加以改组和加强。

第二,因城市和大众化而从传统的社会网脱落的浮动地盘。

据时事通讯社的调查,1960年回答“没有支持的政党”者为7.2%,而在1972年超过20%。

另外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生活方式开始向同一水平划一,因职业、年龄、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生活方式的特征和差别也在逐渐消失。

以自家的生活水平属于“中中”的中流意识增强,1958年为37%,1964年增加到50%,1973年达到60%,加上“中下”和“中上”意识的人,由1961年的76%增加到1970年的90%,在巨大变动中自民党在大选中的相对得票率由1958年的57.8%下降到1969年的4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