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素质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不是一种教育模式,而是一种理念。

素质教育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面向全体学生,解决教育的普及性问题,让每个适龄儿童都上学,都能接受教育;二是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让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

语文教学要立足于素质教育,把“教书”纳入“育人”的大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能力、文化和审美等方面的素养。

一、关于人的培养
语文素质教育应关注人的发展。

传统的语文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以“教本”为本的物本教育,这种教育体现在教学思想和方法上便是:重单向灌输,轻多向交流;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定性结论,轻主体发挥;重教法研究,轻学生指导;重短期效果,轻长远发展;重智育教育,轻全面发展;重尖子生培养,轻面向全体学生;重考试
成绩,轻全面评价。

在整个语文教学进程中,把学生当成机器,让学生被动接受,不把学生当“人”,甚至泯灭了学生的天性。

学生是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思维、有感知的活生生的人。

从生理的角度看,中学生的体能表现出柔韧性差,灵敏性差,耐力差。

思维的活跃表现在动作上是敏捷,意志上是坚强,表现在行为上便是柔韧和富
有耐力。

语文教育在这些方面也应该训练和培养。

从心理层面看,语文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心智活动形式,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学习,只
有人进入了状态时才能进行,这是传统意义上和现行教育中都要求达到而又未达到的。

如果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缺少想像的开启,思维
的训练以及兴趣、情感、意志的培养,也就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想像力和创造性。

从社会层面来分析,人的素质更多的表现为人的社会性,作为社会性的人要有灵巧的双手,要有会审美的五官,要有知识的头脑,要有美好的心灵,这些都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标志。

语文教育要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求真、求善、求美,不断探索,不断创造,并且能够用理性的眼光去看他人、社会和人生,进而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他人,影响社会,并发展这种美好的感情和理性,达到改造他人、改造社会,也改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目的。

新课标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创设主动、生动、互动的语文学习局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出要发展学生个性等,充分体现了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的新理念,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育人要求。

二、关于阅读教学
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获得意义的心理历程。

阅读教学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从语言符号中获得意义的能力,这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想像力。

阅读教学应该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的实践活动,成为充满思想活力的开放的动态思维过程,成为具有丰实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理性思考的心理过程,成为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激发创造的学习过程,学生阅读品质的形成过程。

第一,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要有浓厚
的阅读兴趣,以读书为乐事是阅读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课内课外都能勤读,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首先,激发兴趣,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氛围,让学生多读教材,把握语文的思想蕴含和文化内涵,做到阅读认知教学、智能训练、人格教育的结合与统一。

其次,理性升华,阅读是接受人类文明成果,继承精神领域的遗产。

因此,教师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不断提高学生对阅读的认识,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品味。

再次,以读为乐,学生在阅读中有了许多收获,受到了成功的鼓励,作为认识主体的价值和潜能,让学生自己去品尝,去领悟阅读的乐趣,经过长期的阅读,经过不断地劳动最后是成功的乐趣,让学生在这种乐趣中成长。

第二,发挥学生阅读的独立性。

学生的阅读是教师永远不可代替的,教师只能从阅读方法、阅读技巧、阅读内容上加以指导或引导,充分让学生去感知、发现、辨别、理解到再认识的活动过程,从而让学生达到阅读的个性社会化,只有这样,才能从课内到课外,从课本到书库,从学校到社会,博览群书,通观社会,汲取丰富多彩的文化乳汁。

第三,指导学生质疑。

阅读的重点不在读,而在用心思考。

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还要不断地穷尽其所以然。

完整的阅读过程是感知——感悟——理解——评价——再创造过程。

阅读作为精神产品的消费,作为精神的享受,作为对美的追求,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

首先是要激发学生大胆思考,敢于质疑。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贻”。

其次是要让学生掌握一些阅读的思考方式或思维模式,充分发扬课堂民主,给学生思考的权利,创设和睦、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的思考独立化、个体化,充分调动已有知识和人生积累去思考,去理解,以获取更多的更高层次的知识以及人生感悟。

第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阅读进程中,充分利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以及大胆新奇的想像联想等思维方式,让学生积极地有意识地主动地去寻求发现问题。

阅读归根结底是为了创造,从阅读中获得感悟,超越了自我是创新,超越了前人是创造。

要做到继承而超越,借鉴而创新。

因此,阅读创造是认识的质的飞跃,是不断想像的心理反映和批判性思维的反映,是高水平心理素质的综合表现。

三、关于写作教学
写作始终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怕写,教师怕教,学生在踏上社会,步入高校,往往写不成一篇像样的文章,面对学生写作能力较差,文字表达素质不佳的现状,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反思。

塑造学生的心灵,是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作文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也必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其他学科比较,作文与思想的关系更为密切。

因为没有思想就没有语言,没有正确的观念为指导,就写不出思想感情真实、健康的好文章。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之形式为文字,其内容突不出思想情感两端,以言思想,则积理必富而为文始清,若但读物得宜,便会仿其词句,握管撰作,则收效犹薄。

”中学生正处于思想观点的形成阶段,更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

在现行语文教育中,许多老师忽视思想教育,就作文论作文,学生为作文而作
文,其缺乏思想的光芒和感人的力量。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魏书生认为:“文章的神感染人,教育人的力量,取决于写文章的人的人格力量,教学作文,必须教学生做人。

”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塑造学生的心灵,既教作文,又教做人是作文教学的核心。

培养学生的兴趣,把写作作为学生的需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陶行知先生亦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学生一旦与写作产生了浓厚兴趣,就会主动钻研,乐此不疲,甚至可以步入灵感顿生,下笔千言的佳境。

教学中要注意低起点,多鼓励,命题切合学生实际,写作形式多种多样,力争将写作变为学生的需要。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写作“会使自己的头脑更清醒,更无知,更坚强,更轻松,会使自己和别人相处得更和谐”。

写作一旦成为一种需要,常常能达到欲罢不能的程度。

培养学生观察体验生活的能力。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学生阅历浅,生活范围窄,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由于缺乏生活的体验和素材的积累,作文时常常收肠刮肚,无病呻吟,甚至空想,胡编滥造。

因此,应该把学生从课堂上解脱出来,让他们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寻找素材,激发灵感,学会写。

打消学生写作文的顾虑,让学生放开胆子,走出课堂,用自己的眼睛来看世界,看生活中的一切,用心去体验各种不同的情感,不断积累素材,积累情感,从而生发写作的欲望,写作的灵感,写出属于自己的作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