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史前文化与华南、东南亚及南太平洋地区的文化关系
中国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中国古代史专题
![中国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中国古代史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2d16711c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ce.png)
中国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中国古代史专题中国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中国文化是华夏文明的代表,自古以来就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而随着交通和文化的交流,中国文化也逐渐传播到了东南亚地区。
今天我们将会探讨中国文化对东南亚地区造成的影响。
一、汉字文化传播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之一,而汉字的书写和阅读技能在中国古代一直被高度重视。
如今这些技能也传播到了东南亚,大多数的东南亚国家都以汉字为基础的汉字文化为依托学习中文。
其中一些国家的学校还会教授一些汉字文化的相关内容,如成语和汉字的历史。
如今,世界上许多的华人社区都在东南亚国家内建立,汉字已经成为了这些社区中最主要的交流工具之一。
二、佛教文化的传播佛教在唐朝时传到中国,并在中国大量发展。
随着时间的流转,佛教逐渐传播到了东南亚,特别是在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等国家中有着非常深厚的影响。
东南亚的佛教也被中国的佛教文化影响。
通常,东南亚的佛教文化通常都有着许多与中国佛教文化相关的祭祀和仪式。
这些文化也在东亚和东南亚的佛教教派中有着紧密的联系。
三、语言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化是一种全球性的文化,它对世界的语言演化有着重大的影响。
中国语言的文化特点,如新年、中秋节、古琴、戏曲和曲艺等也传承到了东南亚。
另外,东南亚国家也在修改他们自己的语言文字,采用更易于理解的汉字音节来形成一个适应中文的词汇表和语法表。
这进一步加强了汉字文化的传播。
四、中医及文化遗产中国的中草药和医学传统也在东南亚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如今,许多东南亚国家仍然相信中医和中草药能够治疗许多疾病。
东南亚国家的中医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融合了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学派。
另外,中国的文化遗产也在东南亚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像金陵十二钗、九连环、雕漆和青花瓷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他们被保存在博物馆和展览中心以传承和推广中国的文化。
五、影视文化的传播中国影视文化在东南亚也得到了广泛传播。
口碑甚高的电视剧,如《武林外传》、《鹿鼎记》、《西游记》等都在东南亚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
中国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的相互影响
![中国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的相互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9adf8aa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ee.png)
中国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的相互影响首先,宗教是中国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相互影响的重要方面。
佛教是中国文化与东南亚文化之间最具影响力的宗教。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借助中国文化的传播途径,佛教发展壮大,并且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教义和实践体系。
同时,佛教从中国传入东南亚地区,不仅改变了东南亚地区的宗教风貌,也对东南亚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习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泰国、缅甸等国的宗教建筑、艺术品和文化内涵都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
其次,语言也是中国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相互影响的重要方面。
古代汉字的传播使得中国文化的语言影响了东南亚地区的语言系统。
比如,越南文是基于汉字和汉语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立文字系统,泰国、柬埔寨等国也深受古代汉字的影响。
同时,东南亚地区的语言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影响。
比如,福建方言中融入了一些闽南语的词汇,马来语和印尼语中也有许多汉字词汇。
艺术是中国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相互影响的重要媒介。
中国的传统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南亚地区的艺术创作。
例如,在泰国、柬埔寨等国的宫廷艺术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宫廷文化的痕迹。
而东南亚的传统音乐、雕塑、服饰等也对中国的艺术产生了影响,比如在中国南部地区可以看到一些受东南亚影响的艺术作品。
此外,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也形成了中国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相互影响的重要方面。
中国的科举制度和儒家文化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南亚地区的社会制度和教育体系。
同时,东南亚地区的婚姻制度、宗族制度等也对中国的社会风俗产生了一定影响。
例如,一些中国南方地区的民间习俗中可以看到受东南亚风俗影响的痕迹。
总的来说,中国文化与东南亚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它不仅体现在宗教、语言和艺术等领域,还渗透到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这种相互影响促进了两个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丰富了亚洲地区的文化多样性。
这也是两个地区人民对彼此了解和友好交往的重要基础之一。
东南沿海地区史前文化的起源和演变
![东南沿海地区史前文化的起源和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78ffe633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6c.png)
东南沿海地区史前文化的起源和演变东南沿海地区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地带,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这个地区,可以发现许多史前文化遗址,这些遗址的发现和研究,揭示了很多关于古人类生活和文化的新信息。
本文旨在探讨东南沿海地区史前文化的起源和演变。
一、史前文化的起源东南沿海地区的史前文化起源追溯到约7000年前,那时人类已经开始从狩猎采集向农业文明转变。
在福建南部、广东南部和台湾等地,考古学家发现了当时的文物和遗址,比如文昌遗址、平远神岭遗址、崇德遗址等。
这些遗址表明当时的人类已经开始种植谷类作物,并且养殖家畜,建立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社会结构。
二、灿烂的文化成就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史前文化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新石器时代的李家畈文化和马家浜文化。
这两种文化具有很多共同的特点,比如使用玉器、陶器、生铁等制造工具和器具,开采矿石、生产玉器等工艺技术的发展。
在发掘出的遗址中,还经常发现一些骨管乐器、竹管乐器等,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创造音乐和舞蹈文化了。
马家浜文化还发掘出许多动物面具,这表明当时的人类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宗教崇拜和仪式活动。
三、文化的演变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的社会结构的发展和演变,史前文化也在逐渐演变。
在商周时期,东南沿海地区已经成为了中国的南方重要文化中心之一。
那时的东南沿海地区先后出现了越国、吴国等强大文化实体,这些国家的建立对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如越国就以烈士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著称,而吴国则注重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落实法治。
在汉代和唐宋时期,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继续繁荣发展。
那时的福建、广东、浙江等地已经成为了中国较为富庶的省份之一,其中不乏很多文化名人的百家争鸣和文化创新。
比如唐代的白居易、辛弃疾,宋代的苏东坡等人,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文化遗产。
总体来看,东南沿海地区的史前文化起源于7000年前,经历了李家畈文化和马家浜文化等灿烂时期,最后演变为中国南方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
这个地区的文化遗产,不仅为人们认识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丰富了中国的文化遗产,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东南亚地区的历史与文化交融
![东南亚地区的历史与文化交融](https://img.taocdn.com/s3/m/4acea8ad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0e.png)
东南亚地区的历史与文化交融东南亚是世界上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地区,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交融的传统。
在过去的数千年间,东南亚的许多文明相互交融,各自成长,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模式和生活方式。
在东南亚历史上,文化交流是不可避免的。
在东南亚的许多地方,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文化交流和互动。
东南亚的地理位置使得他成为了中国、印度、中东和太平洋文化的交汇点。
这使得东南亚的文化有着多元化的影响,包括文学、艺术、饮食、宗教和习俗等等。
所有这些相互作用不仅构成了东南亚的独特文化体系,同时也产生了深刻而又迫切的相互依赖关系。
在东南亚的早期历史中,最为显著的文化交融之一是印度文化的输入,这主要是因为印度教、佛教和其他印度文化已经在印度散布了几个世纪。
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印度在多样性和创造力上的独特性,使得中南半岛和其他地区吸收了许多借鉴和适应,产生了独特的文化模式。
印度文化输送到东南亚,被大量地保留和改造,同时东南亚的历史和文化也深深地影响了印度文化。
另外一个重要的文化交融之处就是缅甸、泰国和老挝区域内的吴哥王朝文化传承。
吴哥城是一个古老的都市建筑遗址,也是由自然必须敌意造成的。
在吴哥高原发掘出来的大量砖石镏琢的雕像、宫殿和广场都体现了吴哥王朝时期的艺术文明。
文化交流还体现在印度教徒南侵期间,以及东南亚文化吸纳的印度、中国文化的相互渗透中。
在中国五代时期,南渡的唐人和云南的南诏王朝之间的互动,促成了南诏王朝的发展。
南诏王朝从唐朝那里吸取了许多文化之美,得以在东南亚这个文化交融之处得以独领风骚,形成了非常独特的文化模式。
在南诏王朝的时代,其官方语言也是唐朝的官方语言。
在东南亚的文化交流中,地理位置也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
例如在菲律宾,中国文化在该地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这些中国文明使得东南亚各地具备了许多汉字和汉字文化的特性,与之相似的还有中华佛教文化。
并且,由于地域性,早期较为闻名的海上丝绸之路也影响了东南亚的文明。
从古代的历史文化,到中世纪的食品和生活方式,东南亚的文化交融资源是极其丰富的。
中国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的相互影响
![中国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的相互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995f4f8aef8941ea76e0591.png)
一、中国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历史回顾
宋朝建立后,及时调整了与越南的关系。公元975年,丁部领 之子丁琏遣使贡犀、象、香、药,宋太祖封丁部领为“交趾 君王”,到公元1174年,宋廷正式册封越南李英宗为“安南 国王”,并“加食邑一千户、食实封四百户,加守谦功臣”。 说明宋朝正式承认越南的独立地位。但同时确立了一种“藩 臣‘关系,从而保障了两国关系的稳定和发展。 宋朝时期,中国开始吧指南针用于航海,造船技术也有很大 的改进,海上交通取得了飞速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联 系也更为密切。泉州、广州成为中国与东南亚进行海上交往 党的主要港口,从这些港口出发可以驶往交趾、占城、渤泥 (文莱)、麻逸(在今菲律宾)、褚婆(今印尼苏门答腊 岛)、蒲甘(在今缅甸)、等处。这些国家也频繁遣使来中 国。
一、中国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历史回顾
(一)远古的传说
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悠久关系,首先反映在中 国和有关国家的古代传说之中。 中国历来重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联系,因此,在 中国的古籍记载中,有许多反映这种联系的传说。 在东南亚地区各国中,中国与越南山水相依,两国 间的交往尤为久远和密切,因而在中国古籍中记载 了许多关于两国从上古时代起就已建立联系,三皇 五帝中的神农、尧、舜等曾经南抚交趾的传说,交 趾,古指五岭以南包括今越南北部和中部在内的广 大地区。
一、中国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历史回顾
唐朝建立后,国势鼎盛,经济空前繁荣。与四方邻国的关系 都得到长足的发展。当时,越南仍为中国之郡县,唐廷在那 里设安南都护府,开办学校,发展教育,实行科举,选拔人 才,采用唐朝法律,有中国传入的佛教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公元861年,位于今缅甸的骠国国王遣使来唐,以乐工35人 来朝,献其国乐,骠国献乐不仅是一次文化交流活动,而且 引起对当时唐朝与南诏地方政权及南诏与骠国关系的重大调 整,稳定了西南地区的局势。 唐末以后,中国陷入了较长时间的混乱时期,与东南亚的交 往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当时,安南土豪蜂起,彼此混战。公 元908年,曲氏福字建立自主政权,供会员939年吴权称王, 公元968年,丁部领平定“十二使君”统一安南,建立大瞿越 国,越南初具独立国家的规模,历史上的“郡县”时期结束。
我眼中的港澳台
![我眼中的港澳台](https://img.taocdn.com/s3/m/abe9f46302768e9951e738f1.png)
香港文化的背景
香港开埠(bu第四声)之前,华南地区内的文化中 心是广州。 其后香港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虽受到西方文化的 冲击,可是华人社会中大部分中华传统文化及价 值观得以保留下来。
较著名的例子
在英治初期,华人如有纠纷,一般会到 上环文武庙前“斩鸡头,烧黄纸”宣誓, 而非英式的在法庭宣誓。此外,不少中 国民间风俗,如飘色巡游、太平清醮 (jiao第四声)、盂(yu第二声)兰胜 会等,也在华人社会间无间断地保存下 来。
香港本土文化的新体系
随著1970年代香港人的身份获得普遍认同, 同时亦建立起一套面向本地市场的普及文化, 如电视、电影、歌曲、漫画等,衍生出一个 新生的“香港文化”体系。另一方面,随着 香港于当时逐渐商业化,香港文化也沾上不 少商业色彩。能够迎合公众口味的通俗文化 得以普及起来,可是较严肃的文学及艺术创 作却较被忽视。
而电车是部分港岛北岸地区的运输工具之一,亦是 外地游客游览的交通工具。由于电车开行或警示行 人时会发出“叮叮”的声响,故此香港市民会“叮 叮”称呼电车。另外由于电车路轨几乎东西贯穿港 岛北的市区,所以“电车路”便成为港岛市区其中 一个重要标志。
两架停泊 在跑马地 电车总站 的电车
香港文化中心
(英语: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缩写 HKCC)是香港主要的艺术表演场地之一,位于 九龙尖沙咀梳士巴利道,毗邻香港太空馆和香港 艺术馆。 香港文化中心设有音乐厅、大剧院及剧场三个主 要表演场地,提供各式音乐会、歌剧、戏曲、舞 蹈及电影等,中心亦设有展览馆、排练室和会议 室等。现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管理
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文化受西方影响
从香港文化的发展历程看香港文化与内地文化的关系
![从香港文化的发展历程看香港文化与内地文化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96913cc14028915f804dc2aa.png)
广东社会科学 1997年第2期 从香港文化的发展历程看香港文化与内地文化的关系周毅之 100多年来,香港文化的发展,有过几次较大的起落。
在中国近代史上人民斗争高涨期间,香港文化会加快现代化的步伐,成为进步思潮的中心;但是,过后又常出现较大的反复。
从香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消长、溶合的曲折历程中可以看到香港文化与内地文化的深层关系。
一、香港文化的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从香港考古发掘出土的石器、陶器和青铜器的形制、用料等方面考察,这些文物与中国东南沿海出土古物有很多相同的特征,属于同一类型的文化。
香港地区原为古代越族聚居之地,战国时期并于楚国。
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派兵南下五岭,香港地区正式归入中国统一王朝的版图。
从秦代到清代2000多年中,在中央王朝的管辖下,香港地区越族土著文化受到中原文化很深的影响。
1841年英军侵占香港岛时,岛上只有几千居民。
后来英国殖民主义者又陆续占领九龙半岛和强迫租借新界地区,这些地区的居民多是祖籍东莞、新安等县的本地人和来自岭南各地的移民,他们的文化主要是广东文化。
这些情况表明,香港文化的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中国近代革新思想家,多出于沿海地区。
他们在海外或香港接受西方教育,并以香港为基地宣传革新思想或从事爱国活动,反过来又促进香港爱国文化的发展。
例如,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发源地是香港,最初同他一起鼓吹革命、组织香港兴中会的同志,包括“四大寇”(孙中山、陈少白、尤列、杨鹤龄)和“辅仁文社”成员杨衢云、谢缵泰等,都是香港知识分子,他们的民族革命思想都在香港形成,他们在香港从事革命活动,使香港成为当时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文化的重要中心。
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部分回到内地,不再以香港为活动基地,香港就变成许多清室孤臣隐退唱和之所;在内地已属落伍的遗老心态,在香港却备受尊崇,香港文化发展出现一次重大反复。
鲁迅、胡适先后于1927年和1933年访问香港,其时,香港仍在这个“隐逸派的怀古时期”之中;前一时期的革命文化基本上荡然无存。
香港文化的历史演化与传承
![香港文化的历史演化与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a2c6e340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6e.png)
香港文化的历史演化与传承香港是一个多元化的城市,拥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香港的文化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一切都是由于香港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带来的影响。
本文将会探究香港文化的历史演化与传承,更深入地了解香港特有的文化风貌。
1. 文化的起源香港的文化起源可以追溯到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这里已经被赤湾和西贡两个地方作为居住之地。
其后,随着唐朝的统一和宋朝的经济繁荣,香港成为了跨越南北两方的航海交通枢纽。
在这个过程中,香港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面貌和交流网络。
2. 明清时期的文化融合在明清时期,香港的文化不断地受到其他的亚洲国家的影响,如荷属东印度、葡属马六甲、印度、马来西亚等。
这一时期的文化融合和交流导致了香港文化的多元和独特性,也加速了中西文化的交融。
3. 英国殖民时期的文化传承英国殖民时期,香港的文化开端走向多元化与现代化。
城市的繁荣发展也带来了文化的复兴。
城市中出现了图书馆、剧院和艺术学校等公共机构,为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卫理公会的带领下,香港成为了在亚洲最早的英式教育中心之一。
4. 香港的民间文化除了书院和学府以外,香港的民间文化也相当发达。
这里有着独特的西关文化和九龙城寨文化,其中西关文化体现了香港的特有性格,九龙城寨文化则是中港两地结合的产物。
同时,香港的歌舞、武术、杂技、戏曲等都有其独特的传承、表演方式和艺术风格。
5. 当代香港文化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香港开展了多项文化政策、建设文化场馆等举措,为当代的香港文化带来了新活力。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广流行音乐、推进时尚设计、推动艺术发展等等都为香港当代文化的发展积蓄了强大动能。
6. 文化传承的现状香港的文化不仅多元化,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
但现实情况是,在现代的可怕市场竞争压力下,香港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防止香港文化的消逝,香港各界也已经着手启动多项新举措,通过文化教育、文化礼仪、文化硬件建设等多种形式传承了香港的文化瑰宝。
环太平洋地区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环太平洋地区的文化交流与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fd2976c1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58.png)
环太平洋地区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环太平洋地区,是指太平洋沿岸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亚洲、美洲和大洋洲。
从人类历史的角度看,这里是一个交融而充满活力的地区,也是世界上文化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些地区的人民不断地进行着文化交流与融合,促进了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起源于古代的文化交流追溯到古代,环太平洋地区就有着丰富的交流和文化融合,特别是在贸易、移民和征服的活动中。
对于中国和日本这样的东方文化大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朝鲜、越南、日本等国的文化影响,对当时的亚太地区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西方,随着西欧各国和美洲的发现,大量欧洲人和非洲人移民到美洲,带来了新的语言、习俗、信仰和文化。
这时,新的交流大量涌现,促进了新大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美洲印第安部落和欧洲人的文化融合,导致北美殖民地的文化的产生,形成了独特的美国文化。
此外,从亚洲传入美洲地区的文化,如西班牙带入的传统艺术和音乐,也对美洲文化的形成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现代意义文化交流与融合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首先是丰富了文化和艺术,使我们可以欣赏和了解不同的文化,同时促进了人类共同的文化进步。
在环太平洋地区,许多年轻人通过国际电影、音乐、网络游戏等方式,了解和接触到不同文化的价值,从而促进了这些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此外,文化交流也能加强了解和信任,消除误解和偏见,促进和平与发展。
在一些历史纷争持续的地区,文化交流和融合能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异己文化,从而促进和谐和互相尊重。
比如,在亚洲,music,art等文化标志已成为促进亚洲社会稳定和谐的桥梁。
如何促进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是需要付出努力和具备条件的。
首先,需要加强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和交流,特别是加强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增强相互了解和信任。
同时,各国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强文化艺术活动的交流,如电影节、音乐节、美食文化等,以更好地传播文化和艺术,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与融合。
香港的历史地理变迁
![香港的历史地理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d8bc2228eefdc8d376ee32b3.png)
• 香港行政建置第三个时期始于唐至德二年(757年),寳 安县改称东莞县,治所从南头迁到涌(即今莞城),香港 即为东莞县辖。此后,历南汉、宋、元,直到明末。 • 香港行政建置第四个时期从明万历元年到清道光二十一年 (1573年—1841年)即割让给英国前夕。新安县从东莞县 划出,驻所南头。 • 今香港许多地名已见新安县建制中,例如锦田、圆(元) 朗、屏山、厦村、辋井、屯门、新田、浅(荃)湾、葵冲、 沙田、梅窝、黄泥冲、大埔头、龙跃村、麻雀岭、河上、 上水等,说明建制日趋完备。 • 清初受“迁界”令影响,新安县一度被撤,并入东莞县, 至康熙八年(1669年)始复界,重置新安县,仍治南头。 此时期香港大部分时间在新安县辖下,社会经济有一定发 展,海防和海运地位也日益突出和上升。
• 元代,采珠业更发展为一项暴政。至元三年(1337年), 建立广州采珠提举司,且以采珠户4万赏赐巴延(即伯 颜)。另据《元史·张珪传》称:“泰定元年(1324年) 中书平章政事张等奏,东莞县(含香港)及惠州珠 池,……蛋户七百余家,……入水为虫鱼伤死甚众,遂罢 采珠户为民”,可见香港采珠业规模相当巨大。 • 至明代香港原有珍珠蚌被采殆尽,而新蚌又未能及时生长 补充,资源濒于枯竭,朝廷不得已下令摆采。自此香港采
• 但以后随着葡萄牙海上霸权丧失,澳门地位日渐衰落,香 港作为广州外港地位不断上升,故林则徐说:“而就粤省 海道而论,则凡东越惠潮,北往闽浙之船,均不能不由该 处经过”。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闽浙总督伯焘也指出: “香港为商船内驶必由之路,其岛曰红香炉,上有营汛居 民,并非偏僻小岛可比”。正由于香港交通区位优势,故
香港历为我国海交通要冲
• 东晋末年浙东卢循起义军南下即取道屯门,攻克广州。 • 《唐书·地理志》记载了唐代闻名中外的“广州通海夷 道”,即从广州出发,经印度洋抵达东非乃至欧洲航线。 此航线经过屯门,书中说:“广州东南海行二百里,至屯 门山,乃帆风西行一日至九洲石”(今海南文昌七洲列 岛)。 • 宋元时期广州海上贸易更加兴旺,香港作为广州外港地位 进一步加强,留下遗迹遗址也最多。例如香港佛堂门有建 于北宋“天后庙”,为香港最古建筑,供奉航海保护神天 后娘娘。 • 元代“屯门巡检额管150人,超过广州地区香山、番禺、 南海、新会等县海防人数,反映香港海上交通地位。
古代东亚文化的海上交流与地方特色
![古代东亚文化的海上交流与地方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f76ba3e5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e1.png)
古代东亚文化的海上交流与地方特色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文化相互融合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古代东亚地区的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随着海上贸易的兴起,东亚地区的文化交流也愈加频繁。
本文将探讨古代东亚文化的海上交流与地方特色。
一、海上交流的文化影响海上交流是古代东亚地区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南海航线是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等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通道。
古代中国和琉球、朝鲜、日本等国家之间也有密切的渔业和贸易往来。
海上交流不仅仅是商品和技术的交换,同时也带来了各自的文化和思想。
比如,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在唐朝时期开始有了密切的文化交流,如唐朝先后有十多位高僧前往印度求法、学习。
此外,宋朝时期西夏王朝与亚洲中部的东胡人和西域官员、商人的往来,也开启了中原与内陆草原与中亚各民族的建立了封建宗教、经济和文化联系。
这样的交流也影响了当时经济、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领域。
二、各地区文化的特色1. 中国的传统文化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历史悠久的,它是中国古代文化在几千年的沉淀之后,在各种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环境中,逐渐形成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表现在思想、文化、艺术、科技和哲学等方面。
它具有严谨、复杂、深奥、内敛、崇高等特点,这种特点源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海上交流中,也受到了其他东亚国家和一些西方国家的影响。
例如唐宋时期的丝绸之路,带入了古代东西文化的交流,此外,一些海外的宗教思想,如佛教、基督教等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渐形成了一个多元化和复杂的特征,它有着独特的民族色彩,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美好和幸福的追求和理念。
2. 日本的传统文化特色日本的传统文化中,最值得关注的当属和歌和茶道。
和歌是一种日本的古典诗歌,源于中国的汉乐府和唐诗。
它以数音节、多相声、抒发感情为特点,被誉为日本传统文化的无声音乐。
茶道是一种具有仪式性质的文化活动,是一种传达感觉、情感和生活哲学的艺术形式,它包括茶器、茶道、以及服饰、环境、心态和情感等多个方面。
从文化的层次试论东南亚古代历史与文化
![从文化的层次试论东南亚古代历史与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ba9b5f1f453610661ed9f4ee.png)
从文化的层次试论东南亚古代历史与文化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的亚洲部分,为亚洲远古人类去往澳洲的必经之地,也是南亚与东亚间交通之要冲。
我国古籍对这一地区的情况多有记载,但“东南亚”一词却是一个19世纪以来的西方词汇,而将东南亚作为一个独特的整体来进行研究,则是二战以后的事。
不过,东南亚民族众多,而且从古至今就“不是一个政治上高度一致的地区”,那么东南亚历史和文化的整体哇究竟何在?这里首先要明确历史与文化的关系。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hee)曾援引巴格比(Philip Bagby)的话指出:文化是“历史中业已成型或重复出现的部分”,所以它是“历史可被认知的一而”。
依照这样的思路,仅介绍东南亚各族和各政权的历史,并不足以揭示东南亚历史的整体性,我们还必须认识东南亚文化的独特哇。
当然,宽泛地谈论“文化”一词,即便在学术界,也难以对其定义获得统一的意见。
这里所谈论的“文化”仅就展示历史而言,因此它是在具体历史中展现出来的。
古代文化的层次就古代历史而言,文化的发展具有鲜明的层次性。
其最基本的层次由口语表征:当一群人彼此能口头对话,便拥有了共同的文化。
原始宗教与信仰往往属于这个层而的文化,因为它们从根本上依赖于口耳相传。
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由口语表征的文化彼此碰撞、融合,产生质变,促使文化更上一层,它通常以文字(书写系统)为标志。
文字让语言变得可见,且同一种文字系统可书写不同的口语,文化跨越时空的能力显著增强,由此派生出了文明。
当然,单纯由文字承载的文明有其脆弱性,因为书而语仅是语言中的小部分,且常由社会精英垄断,当掌握文字的精英阶层被击溃时,文明便很容易崩溃。
在公元前两千年代,这样的现象发生了,当时旧大陆第一批文明普遍受到外族的侵入,带来了文化更大范围的碰撞。
港台 历史背景 外来文化
![港台 历史背景 外来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b4d441c0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b8.png)
港台历史背景外来文化在谈粤港台文化或者港台文化前,我们有必要先明确一个概念:广府文化。
什么是广府文化?广府是通指岭南承载以广府话(粤语)为母语的民系所在地的称谓。
地域涵盖珠江流域的西江中下游地区、北江中下游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含广东西部、西南部、南部、东南部、中部、北部部分地区和广西东部、东南部、南部部分地区,以及香港、澳门地区)。
广府人一般指岭南早期百越族人与中原移民融合衍生的一支汉族民系,以讲广府话(粤语)为母语,或有身份认同,受其文化祖训的人。
广府文化则通指广府民系的文化,属广府话(粤语)文化带的文化。
而我们今天所说的粤港台大湾区在文化上同根同源,这个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广府文化。
香港历史早期与珠江三角洲一样,同属于南越文化。
清初,政府沿海“迁界”,大量粤东客家人移民到香港,他们的祖籍地一般是五华、兴宁、梅县,也有少部分来自福建和邻近香港的惠州一带。
当时香港地区以客家人为主,并与其他民系杂处。
鸦片战争以后,大批珠三角广府人迁居香港,带来广府文化,粤方言、风俗习惯等都与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相同,广府文化覆盖香港大部分地区,只在新界山区保留传统的客家文化。
在英国殖民统治下,西方文化在香港快速传播发展。
由于港英当局并没有在香港采取同化的文化政策,中西文化得以相互并存、碰撞和交融,形成香港文化既有与珠三角文化“同声、同气、同根”一面,又是西方文化最直接传入之地,具有浓重的洋味。
两者兼收并蓄,香港文化凸显多重个性与商业化、世俗化、享乐化风格。
许桂灵认为,香港文化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直到20世纪初,广府文化仍是香港文化主流。
20世纪50年代以后,香港经济起飞,进入现代化轨道,文化进入独立发展阶段,形成了所谓的“香港本土文化”。
“香港的本根文化在广东,但又有开放性和国际性、传统性与现代性并存的特点,是一种很独特的混合型文化。
香港文化始终是岭南文化的一个特殊部分。
”她说。
葡萄牙文化在澳门,除葡式建筑、葡式饮食以及占总人口2%左右的中葡混血及土生葡人引人注目外,主要还是在上流社会中存在。
香港发展史之香港的早期发展
![香港发展史之香港的早期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ffdc6fe86294dd88d0d26b16.png)
第一讲香港的早期发展一,香港史前历史香港地区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共分为3个时期:1,新石器时代中期;2,新石器时代晚期;3,青铜器时代.考古发现显示,远在6000年以前,人类已经在香港地区活动.二,香港早期文明考古发现的唐代石灰窑,宋代铜钱,明代青花瓷,证明香港地区自汉代开始,文化上占主导的是中原文化三,香港早年海上交通居民的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必要交通工具是船舶,停泊船只,开展贸易集中于地势优良的港湾. 其中重要的是屯门湾.唐代时期,广州对外贸易十分发达.阿拉伯和南洋的“番船”大多经屯门湾进入内河. 当年商船往返广州必经之路屯门湾.唐玄宗设屯门镇防守.16世纪初期曾被葡萄牙占领3年之久,后被夺回.四,4大民系的迁入宋朝以前,居住在香港地区的是少数驻军和农民.以后来自于陆上的有:广东人,客家人;来自于水上的有:蛋家人,鹤佬人.客家人原居住于我国黄河流域的汉人.西晋末永嘉年间开始的战乱,一部分汉人背井离乡,南徙渡江,至赣闽粤等地.被称为客家人.现主要分布于两广福建台湾及海外.因其语音保留较多汉语古音韵,被称为客家方言.位于闽粤边陲福建闽西“土楼之乡”的客家土楼一瞥。
早在1000多年之前,从中原一带举族南迁的客家人,为避免外来的冲击他们依山而建,聚族而居。
此处客家土楼现在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泰国前总理他信,第4代华裔泰国人,原籍广东梅洲。
父亲是潮洲人、母亲是客家人,成为泰国首富。
《财富》世界富豪排行榜中唯一的泰国人。
鹤佬人亦称福佬人.来自广东东北潮汕等地区及福建省一带.原主要生活在船上,后部分于近代改居岸上.香港新界东部聚居许多鹤佬渔民.五,5大姓族居民于北宋中叶从江西迁居香港的邓氏家族开始,开基立业,传宗接代.随后迁入的大族有:侯彭廖文等4大家族.史称“新界五大族”.六,香港早期的教育自大族迁入以后,为提升宗族在社会上的地位及统治权力,大力兴办教育.最早为北宋邓族创办的力瀛书院.自清朝康熙至同治200年间,出了2名进士,文武举人10多名.从事教育的多为大小书院,馆,塾,书室等学舍,现今仍存者有30余处,其中包括当年用于书舍的宗祠七,行政区的沿革春秋战国时期广东为楚国领地;秦始皇统一后归南海郡番禺县;唐朝改属宝安县;南宋海上行朝于香港地区;明朝改属东莞县;明末清初派巡检驻九龙城寨.清朝初期,为了平定明朝遗臣的抗清斗争,在东南沿海推行“迁界” 海禁政策,沿海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影响.时间长达7年之久.“迁界”亦称“迁海”,就是强制坚壁清野.沿海50里划地为界,强令居民内迁,禁止船只出海,违者处死.广东巡抚王来任向朝廷力陈迁民之苦;两广总督周有德力主:先展界,后设防.成为当时反对迁界的地方官员的主要代表.香港人民为了纪念他们,在锦田建造的周王二公书院.迁界自康熙元年1662年到1669年.新安复县,允许迁民回原地复业,并招集邻近地区人民垦荒种田.从此客籍农民,大量入迁.复界后,赋税为当地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复界后香港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1,农业为香港地区的主要生产活动,农作物稻米能自供自给;2,渔业也是居民另一生计;3,商业活动只限于香港地区的市镇;4,借助广州开办对外贸易,主要外销产品有香树,珍珠,海产品等.香港名字由来:广东东莞一带盛产莞香,“东莞女儿香”很有名,古代是有名香料产地。
华南台湾与东南亚的史前文化关系
![华南台湾与东南亚的史前文化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18d52f03b52acfc789ebc913.png)
新世紀的考古學-文化、區位、生態的多元互動」學術研討會2003年10月22-24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華南、台灣與東南亞的史前文化關係:生態區位、文化互動與歷史過程臧振華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一、前言在關於華南、台灣與東南亞的考古論述中,頗多有關這三個地區之間史前文化關係的研究。
最早提到這個問題的是日本學者鳥居龍藏。
他於1896年到台灣,見到新石器時代的遺物和遺跡,即推測它們可能與東南亞諸島及華南、越南和菲律賓等方面的遺物和遺跡有關。
1但是有關這方面最具影響力的研究是奧地利人類學家Heine-Geldern於1932年所提出的「文化波」理論。
2他以東亞和東南亞地區所常發現的一種石器─石錛的三種類型,來說明東南亞地區史前文化的三波傳播和人群的移民。
這一理論影響了東南亞史前史研究數十年。
此後以迄今日,有關於華南、台灣和東南亞之間史前文化關係的研究,即不曾間斷,各種論述屢見不鮮。
不過,坦言之,這麼一個問題,雖然經過了一個多世紀的研究,其實還是沒弄清楚。
既使台灣與大陸,以及台灣與菲律賓之間,僅是一水之隔,兩地之間各自的史前文化關係如何,是移民?是文化傳播或接觸?還是獨立的發展和演化?也是議論紛紜,沒有人能提出一個較為清晰的答案。
筆者認為,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除了是因為考古材料本身的質與量貧乏,以及其在建構歷史過程1鳥居龍藏,〈圓山貝塚に關する通信〉,東京人類學會雜誌,13(141):116-117。
又見,宋文薰,〈由考古學看台灣〉,收入陳奇祿編《中國的台灣》,頁116.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0。
2R.von Heine Geldern,Urheimat und früheste Wanderungen der Austronesier.Anthropos vol.27, nos.3/4,1932,pp.543-619,Vienna.,考古學者所慣用的研究方法和解釋模型,恐怕也是造成不能有所突破之原因。
试论华南与东南亚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点及历史贡献
![试论华南与东南亚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点及历史贡献](https://img.taocdn.com/s3/m/09b3f47371fe910ef02df8c8.png)
A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 and Historic Contribution of Neolithic Cultures in the South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作者: 陈洪波
作者机构: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1
出版物刊名: 广西民族研究
页码: 110-115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4期
主题词: 华南;东南亚;新石器时代;海洋性;南岛语族起源
摘要:华南与东南亚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具有密切的文化交流和传播关系,文化面貌的统一性较为突出。
华南地区以及东南亚邻近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具有5个重要特征:早期的领先性、中晚期的滞后性、新石器过程的长期性、富裕渔猎采集经济形式、独特的海洋性。
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海洋性,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独特而重要的成分。
两次世界大战间南海区域的文化变迁
![两次世界大战间南海区域的文化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b8666d8d0975f46526d3e151.png)
两次世界大战间南海区域的文化变迁
一战结束后,西方殖民者对南海区域进行了更加残酷的掠夺。
政治上西方殖民者相继建立了由宗主国控制的殖民政权统治机构;经济上,西方的资本涌入南海区域,控制南海区域各国的经济命脉。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南海区域各国人民兴起了民族解放运动。
然而文化往往又是政治、经济的反映。
因此南海区域的文化也随着政治经济的变化而发生了变迁。
本文主要从思想、宗教、教育和文学四个方面来论述一战后至二战前南海区域的文化变迁。
具体表现在:思想上为民族主义思想的兴起,一战后各国都掀起了反抗西方侵略的民族解放运动,民族主义随之兴起;宗教方面主要是佛教地位的下降、伊斯兰教的改革以及基督教的传播;教育方面则主要是由于受到西方近代教育的影响,南海区域各国相继确立了近代教育体制;文学方面,也由传统走向了近代。
主要表现在内容上,具有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色彩;在形式上则受到西方近代文学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為何研究香港、華南、東南亞和太平洋 地區古代文化的關係?(續)
!
二、研究香港居民及其文化與周邊群體/文化的 關係
1、香港史前居民與華南、東南亞和太平洋居民的文化 交往和互動。 2、文化交往對各地區文化發展的影響。
!
!
為何研究香港、華南、東南亞和太平洋 地區古代文化的關係?(續)
三、研究亞洲和太平洋地區人類文化的發展和演變
人物之八
-秦維廉(William Meacham)
!
1975年以傳教士身份從美國來到香港。先後參與和主持過 香港許多考古遺址的發掘。其最為著名的是1978編輯出版 的《南丫島深灣-考古遺址調查報告》。該報告以中、英 兩種文字印行,在國內外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即使用今天 的眼光來看,這本報告仍然是香港和華南地區非常重要的 一本考古報告。 香港考古從30年代至70年代流行中心起源和傳播論,忽視 了香港和鄰近地區適應其自然環境的能力和文化自身創造 的能力。秦維廉反其道而行之,反對文化的傳播或影響。 但他又認為,華南的地區演化源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和平 文化和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北山文化,一脈相承發展了“沿 海越族新石器文化”,再發展為“沿海越族幾何印紋陶”。
!
!
芬神父(續)
3、第三波移民,使用方形石斧,為南島語族之祖先,約距今4000-3500年 開始到西元一世紀可能從中國西南進入東南亞和南太平洋地區。大灣 乃至全香港的史前文化是第三波移民的遺存。 4、第三波移民的方形石斧和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關係密切,而後者與歐洲 多瑙河甚至北歐地區有聯系。而大灣的發現似乎表明了與仰韶文化的 某些聯系。
香港史前文化與華南、東南亞及 南太平洋地區的文化關係
-以有段石錛和有肩石器為例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傅憲國
為何研究香港、華南、東南亞和太 平洋地區古代文化的關係?
!
一、追尋香港早期居民和文化的來源
1. 香港居民從何處來?香港最早期居民文化的 “根”在何處? ! 2. 最早期居民如何來到香港? ! 3. 他們為何來到香港? ! 4. 他們是否向外(東南亞,太平洋)遷徙?
張光直(續)
1959年張先生發表了《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斷 代》,提出了一元說的觀點和“龍山形成期”的理 論。將華南沿海和臺灣省的文化序列排列為:繩 紋陶--龍山形成期--幾何印紋陶,將海豐發 現的泥質鏤孔彩陶盤視為“龍山形成期”。 ! 1963年,將大灣發現的彩陶盤視為龍山形成期的 文化內涵之一,認為,它反映了原龍山期農民向 華南河谷、海岸的擴展。張光直的觀點對60、70 年代的香港考古影響很大。
!
麥神父(1891-1953年),出生於義大利。 1928來到香港,並到廣東海豐的汕尾一帶傳教。 1934年第一次協助芬神父在汕尾做考古調查, 遂一發而不可收拾。 在1934-1946年傳教期間,他在粵東和閩南地 區做了大量的考古調查工作,採集了數量驚人的 文化遺物。 1946年回港後,開始進行調查記錄和採集文物 的整理與研究,並寫下了《華南史前史》手稿。 1975年,香港博物館舉辦了“麥兆良神父對廣東 考古的貢獻”文物展,展出了他採集收藏的文物, 並由香港考古學會整理出版了其遺著-《粵東考 古發現》(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in Eastern Kwangtung)。
!
!
!
索爾海姆(續)
!
1976年,索氏著文認為,大約距今1萬至5千年前, 原南島語族居民居住在印尼東部至菲律賓一帶的 東南亞島嶼,後來順風順流移民到臺灣,發展為 鳳鼻頭和大坌坑的繩紋陶文化;其後橫渡臺灣海 峽,移民到華南沿海(包括珠江三角洲和香港), 發展為幾何印紋陶文化;大約在5500年前又移居 到越南。
!
人物之一
-袁復禮
!
1893~1987。字希淵,河北徐水人, 1915年畢業與清華學校高等科,1920 年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質系。 1921年與安特生一起發掘河南澠池仰 韶村遺址。 1925與李濟一起發掘山西夏縣西陰村 遺址。 任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中方代理團長 三年,獲瑞典皇家科學院的“北極星獎 章”。歷任清華大學教授,地學系、地 質系主任;1952年任北京地質學院教 授。
!
!
!
麥神父(續)
!
1938麥神父在《香港博物學家》雜誌發表《海豐考古發現》(Archaeological Finds in Hoifung),排列了海豐的7個考古學文化(原沙坑文化、沙坑文化、沙 坑南文化、原三角尾文化、菝仔園文化、徑尾文化和三角尾文化),並比對香 港考古材料,把香港考古序列分為7期。認為: 兩地的史前文化有相似性。將大灣發現的彩陶和泥質陶歸入海豐的“沙坑文化”, 並認為這與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相關;海豐和香港的方型石斧與中國東北的 石斧相似;刻劃紋陶器與甘肅齊家文化相似。由於海豐彩陶的燒成溫度較低, 因此認為仰韶和海豐沙坑文化有共同“祖先”,可能是從柬埔寨到香港,到黃海; 或從緬甸、雲南到四川(黃河流域文化西來說)。 認為“沙坑文化”是香港和海豐最早期居民的文化。 推斷這些早期居民是從西方,經過柬埔寨來到華南和東南亞地區,其中一群 人經香港到海豐。隨後可能又有第二次從海豐到香港(大灣)的移民潮。 比較香港、粵東和東南亞的石器,指出菲律賓的有段石錛出現較晚;香港有 段石錛和菲律賓有類似之處,表明兩地存在文化交往。
!
! !
!
! !
人物之六
-張光直(續)
! ! ! ! !
1931年4月15日-2001年1月3日。生於北京,就讀於臺 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 1961年張光直先生獲美國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在 耶魯大學人類學系任教16年,1977年回到哈佛大學任教。 榮膺美國國家科學院和美國人文科學院院士,皆為百年來 華人之首任。 1994年至1996年,出任臺灣“中央研究院”副院長。 張光直一生著作等身。有人評價說,在二十世紀末,既懂 中國歷史學和考古學,又瞭解世界文明史和考古學的學者, 僅張光直一人。實不為過。
!
施戈斐侶(續)
!
認為從香港、中國沿海地區、日本、滿洲、台灣到安南的史前文化圈,從地 理位置及文化特徵上都反映了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及太平洋史前文化的互動。 這文化圈內有某些共同文化特徵(基本類似芬神父的觀點,但提出有肩石斧 和有段石錛是其特徵之一) 認為上述文化特徵說明中國青銅文化向南擴張並取代當地原來的文化。 認為該文化圈的影響可到東印度、南亞和太平洋地區(在香港、菲律賓、夏 威夷、大溪地、新西蘭和Hervey群島都發現一種形態相似的石錛)。 認為在上述廣袤區域內存在著古代貿易和交換,如中國沿海地區的彩陶可能 是西江流域輸入的;青銅和玉器來自黃河和長江;香港的矛頭、魚叉和石環 可能來自汕尾等。 提出太平洋島嶼居民來自亞洲。 指出香港歷史時期的考古發現與珠江三角洲相似。
!
!
!
袁復禮(續)
!
1928年韓雷在《中國地質學會志》上發表《香港石器》一 文。這是目前所知香港最早的考古報告。 袁復禮測量和研究了這些採集的石斧、石錛的長、寬、厚 指數和刃角,並寫成《香港新石器之研究》,在同一雜誌 上發表。這是有關香港的第一篇考古研究論著。 袁氏提出的觀點,在今天看來都不無遠見卓識。他指出: 1、石斧是新石器時代的遺物;2、石器並非在原位置出土, 不同形式的石斧可能屬不同時期;3、在雲南、廣西、廣 東雷州半島有類似香港的石斧發現;4、香港的有肩石斧 亦廣泛見於東南亞新石器時代。
!
人物之七
-索爾海姆(Solheim)
!
索爾海姆,美國著名考古學家,主要研究菲律賓和東南亞史前考古,尤 其以研究東南亞8000年前豬的馴化著名。1924年出生,1991年從夏威 夷大學退休,目前為榮休講座教授,致力於索爾海姆基金會的工作,推 動菲律賓考古學。 索氏在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開始學習考古學,後來到菲律賓大學師從著 名的東南亞考古學家拜耶(Beyer)教授。1959年他在亞利桑那大學取得 博士學位,隨後到夏威夷大學任教。 退休後,他又於1997年到菲律賓 大學的考古專業任教。 索氏是二次大戰以後第一個在菲律賓和泰國東北部工作的專業考古學家。 他幾乎在所有東南亞國家都從事過田野工作。 索爾海姆幾乎沒有正式參與過香港考古工作,但決不能忽視他對香港考 古學的影響。他曾是《Asian Perspective》的首任編輯,對活躍在香港 考古界的外國業餘考古愛好者影響很大。
!
! !
!
人物之五
-施戈斐侶(Schofield)
!
英國人,1911年起任港府警官和檢查官。 1938年退休返英。1920年代在香港做了 許多考古調查工作。1968年逝世。
!
曾主持發掘龍鼓洲、石壁東灣等遺址。 1937年東灣遺址發掘中,將遺址分為3層。 是香港考古第一個提出層位關係的遺址。 提出了“西部文化”(幾何印紋軟陶)-半 軟陶-香港文化(幾何印紋硬陶、青銅 器)的文化序列。
! ! ! ! ! ! ! !
同時,芬神父還總結了華南、東南亞和太平洋(包括香港)文化的共 同特徵,包括: 干欄式建築 有段和方形石錛、矛頭、石鋸和圓柱形石珠等 輪製陶器;製作繩紋、蓆紋和幾何印紋陶器 種植稻米和大麥;飼養豬和牛 造船和打魚 石環和貝珠作裝飾品 獵頭 等等
人物之四
-麥神父 (Maglioni)
1. 2. 3.
早期人類如何從東亞、東南亞大陸逐漸向海島和太平洋 地區遷徙? 人類為何及如何“征服”太平洋? 人類遷徙到新的自然環境後如何發展出不同的文化?
香港石器的發現與研究
-香港史前考古學的肇始
!
1920年代初,韓雷(Heanley)博士在調查香港地質 時發現磨光的石錛。 之後,韓雷、肖思雅(Shellshear)和施戈斐侶 ( Schofield )等在香港進行考古調查。共發現 了100多處考古遺址。並將這些遺址進行編號。著 名的大灣遺址被編為83號。 香港考古由此肇始。
!
!
人物之三
-芬神父(Father Finn)
!
芬神父( 1886-1936年),愛爾蘭人,曾在牛津大學學習和研究希臘雕刻和雕像 的著色。 他是大灣遺址1933年第一次發掘的主持人。1932~1936年間,芬神父不斷的在 大灣、榕樹灣、洪聖爺、深灣、香港仔、赤柱等遺址進行調查和發掘,並在《香 港博物學家》雜誌發表了13篇文章。1958年,香港利瑪竇堂(Ricci Hall)將他的 13篇文章輯成一書:Archaeological Finds in Lamma Island near Hong Kong (《香港舶寮洲考古發現》)。 芬神父根據Heine Geldern的觀點,綜合大灣的考古資料,與鄰近地區考古學文 化對比,修正和補充了格爾頓的“三波移民”說,提出: 1、第一波移民,使用石斧和蓆紋陶器,大約距今5000年前開始從中國或日本遷徙 到台灣、菲律賓、新幾內亞、美拉尼西亞,甚至到澳大利亞。 2、第二波移民,使用有肩石斧和蓆紋陶器,應是南亞語族(Austroasiatic,現代安 南和馬來語屬於此語族) 群體,其來源不清楚,但在大約5000-4000年前移民到 東南亞大陸、華南沿海地區(可能包括香港)、台灣、菲律賓、朝鮮半島,甚至 可能到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