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杜依斯堡电子生态园区生态建筑设计
德国杜依斯堡电子生态园区生态建筑设计
![德国杜依斯堡电子生态园区生态建筑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b418ec852ea551811a68723.png)
加强交通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 量。06:51:4006 :51:400 6:51Friday , December 25, 2020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0.12. 2520.1 2.2506:51:4006 :51:40 December 25, 2020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0年12月25 日上午6 时51分 20.12.2 520.12. 25
围护结构是一个3层空心墙体系:最外层为单片玻璃,中间为一与建筑 通高的连续空腔,腔内设有由计算机控制的可调百叶,内层是一个具有 高度绝缘性能的材料构成。
1.带有空气层的上部铝 合 金属件2.12mm厚
2.单层硬质玻璃 3.钢框架 4.固定铝合金件的不钢螺
栓5.50mm厚微 5.电子控制低噪音百叶帘 6.不锈钢玻璃支托架 7.铝合金面层 8.铝支框,上部悬挂,下 部支承在转动器上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 020年1 2月25 日星期 五上午6 时51分 40秒06 :51:402 0.12.25
严格把控质量关,让生产更加有保障 。2020 年12月 上午6时 51分20 .12.250 6:51De cember 25, 2020
作业标准记得牢,驾轻就熟除烦恼。2 020年1 2月25 日星期 五6时51 分40秒 06:51:4 0螺丝钉,那里需要那里上。20. 12.2506 :51:400 6:51De c-2025 -Dec-2 0
日复一日的努力只为成就美好的明天 。06:51:4006:5 1:4006:51Friday , December 25, 2020
安全放在第一位,防微杜渐。20.12.25 20.12.2 506:51:4006:5 1:40De cember 25, 2020
国外工业遗产改造艺术设计手法案例
![国外工业遗产改造艺术设计手法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91bbbb28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a2.png)
国外工业遗产改造艺术设计手法案例一、案例概述工业遗产改造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话题。
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将废弃的工业遗址转化为具有文化、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公共空间。
本文将介绍国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改造案例,分析其艺术设计手法,并探讨其成功经验。
二、案例分析1.德国杜伊斯堡风景公园杜伊斯堡风景公园位于德国鲁尔工业区,前身是一个钢铁厂。
经过改造,公园如今已成为一个集生态、景观、文化于一体的公共空间。
设计者利用原有的工业设施,如高炉、铁轨等,创造出一个富有历史感的景观。
同时,通过植被绿化和自然水体的引入,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
2.美国纽约高线公园纽约高线公园前身是一条废弃的高架铁路。
设计师保留了原有铁路的特色元素,如铁轨、枕木等,将其融入公园的景观设计中。
高线公园如今已成为纽约市的文化地标,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前来游览。
3.英国利物浦港湾改造利物浦港湾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重工业区。
经过改造,港湾地区变身为一个集商业、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城市中心。
设计者保留了原有的工业建筑和设施,如船坞、码头等,并将其与现代建筑和景观设计相结合。
同时,通过引入艺术装置和文化活动,提升了区域的文化价值。
三、艺术设计手法分析1.保留和再利用原有工业元素在工业遗产改造中,保留和再利用原有的工业元素是关键的艺术设计手法之一。
这些元素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能为新的空间增添独特的魅力。
设计者可以通过巧妙地运用这些元素,创造出富有创意的景观和空间。
2.引入自然元素和生态设计将自然元素和生态设计引入工业遗产改造中,可以改善区域环境,提升空间品质。
植被、水体等自然元素的加入,能够软化硬质空间,提供宜人的休闲环境。
同时,生态设计还能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结合文化和艺术装置文化和艺术装置是提升工业遗产改造空间品质的重要手段。
通过引入文化活动、艺术展览等,能够丰富空间内涵,吸引更多人流。
同时,艺术装置的运用还可以为空间增添视觉冲击力,提升空间的艺术美感。
环境生态恢复案例
![环境生态恢复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0d12fe66a6c30c2259019e71.png)
城市废弃地的景观与生态恢复研究已有 495 次阅读2013-4-27 10:57 |城市, 恢复摘要:废弃地是一种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破坏、影响城市形象并且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的土地类型,如何进行合理的改造以形成可持续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是十分棘手的问题。
利用市夏桥工业遗址公园的废弃地改造项目进行了废弃地“变废为宝”的探索,对合理进行废弃地的景观与生态恢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通过对该废弃地现状的分析,得出对其进行合理的景观与生态恢复的必要性。
依据景观设计与生态恢复的理论、方法与原则,提出场地景观设计与生态恢复的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可满足该城市废弃地生态恢复、景观重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城市废弃地;景观与生态恢复;景观设计0 前言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区域大量的土地被废弃、闲置。
这不仅造成了资源和能源的浪费,破坏生态,影响城市景观,而且也制约了城市的有序发展。
城市废弃地是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对它的景观改造是每个城市都回避不了的问题。
在当今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如何通过生态化的景观设计手法改造这些废弃地,使其从消极状态转化为积极状态,变“废品”为“珍宝”,在不断更新的城市秩序中获得新生,是目前世界上众多国家城市建设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1 城市废弃地改造的相关理论和典型案例城市废弃地的首要问题是对生态环境和城市景观的破坏,其次便是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如何恢复生态环境、改善城市形象、同时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使其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土地类型是一个挑战。
景观设计理论与景观生态恢复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利器。
景观设计学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设计、改造、管理、保护、恢复的科学和艺术,对城市废弃地的景观恢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生态恢复理论包括改良和重建退化的自然生态系统,使其重新恢复生物学潜力。
国外有许多对城市废弃地进行成功改造的项目,例如著名的德国杜伊斯堡风景公园就是将一个工业化时期遗留下来的废弃工厂改造成具有历史气息的生态公园,在生态恢复的同时保留了场地的历史特征,将景观与生态很好地结合起来,在那里,废弃的建筑和铁路都成为景观构成的重要元素。
后工业景观设计浅析——以德国北杜伊斯堡公园为例
![后工业景观设计浅析——以德国北杜伊斯堡公园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c636c671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61.png)
后工业景观设计浅析——以德国北杜伊斯堡公园为例摘要:随着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建设中出现了大量废弃物堆和垃圾,严重影响生态环境。
为了改善后工业景观设计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结合生态、经济等方面进行合理有效地规划方案设计与分析研究是十分重要且紧迫的工作。
后工业景观设计是指将城市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等内容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基础上,融合人文精神内涵与科技手段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活动场所。
本文以典型的后工业景观案例——德国北杜伊斯堡公园为例,对其区域、背景、设计手法、场地细节进行分析。
关键词:后工业景观北杜伊斯堡公园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面上项目:环渤海湾海岸带景观保护与利用的生态控制技术研究,(32071831);2020大连市社科联重点项目:大连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策略研究,(2020dlskzd207);2021大连市科协智库项目:大连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LKX2021B06;辽宁省创新人才计划人选支持项目:辽宁省域环渤海湾海岸带国家公园体系的生态规划与控制(2020389)。
1.后工业景观后工业景观是指工业生产活动停止后,对遗留在工业废弃地上的各种工业设施、地表痕迹、废弃物等加以保留、更新利用或艺术加工,并作为主要的景观构成元素来设计和营造的新景观。
这些工业设施涵盖了与工业生产相关的各类设施,种类发繁多。
1.1后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这个概念由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在20世纪五十年代末首次提出, 它代表了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之后, 完成了工业化进程的“发达经济”阶段。
这一阶段是与之前的工业化阶段相对应的, 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经历, 由农业时代工业时代, 发展到了后工业时代[1]。
进入后工业时代意味着传统工业已经走向落寞的边缘,越来越多的工厂濒临消亡,也慢慢加快了城市化的推进。
1.2后工业时代景观的发展随着当时工厂的不断消亡、衰落,停工与废弃的工厂用地逐渐增多,而长时间的工业用地也导致了工厂所在地遭受了污染与破坏,成为废弃地。
建筑结课论文之杜伊斯堡风景公园
![建筑结课论文之杜伊斯堡风景公园](https://img.taocdn.com/s3/m/e55ded15227916888486d794.png)
杜伊斯堡风景公园一、简介(项目名称、地点、时间、造价、规模、设计师简介等);项目名称:杜伊斯堡风景公园地点:德国杜伊斯堡市的北部,位于玛埃特里希的前蒂荪鼓风炉炼钢厂的遗址。
时间:从1990起,经过努力,1994年公园部分建成开放。
规模:面积230公顷设计师简介:设计师为彼得· 拉茨(Peter Latz),彼得-拉茨(Peter Latz),1968年在德国成立(Peter+Partne r)设计事务所,1973年担任卡塞尔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教授,1983年担任慕尼黑工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教授,同时还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的客座教授。
其作品始终贯彻技术和生态的思想,同时与艺术完美结合。
尤其擅长用生态的手法,巧妙将旧工业区改建为公众休闲、娱乐的场所。
他的作品为世界许多旧工业区的改造树立了典范,在当今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领域影响广泛。
代表作:彼得·拉茨代表作品有位于德国杜伊斯堡市北部、根据废旧钢铁厂改建的杜伊斯堡风景园公园和位于德国萨尔布吕肯市的港口岛公园(该设计获得1989年德国风景园林学会奖)。
总述: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位于杜伊斯堡,它是一个集采煤、炼焦、钢铁于一身的大型工业基地。
现在被改造为以煤—铁工业背景为主的大型工业旅游主题公园。
园内的休闲旅游活动丰富多样,例如,废旧的贮气罐被改造成潜水俱乐部的训练池;用来堆放铁矿砂的混凝土料场,被己经设计成青少年活动场地,墙体被改造成攀岩者乐园;一些仓库和厂房被改造成迪厅和音乐厅,甚至交响乐这样的高雅艺术都开始利用这些巨型的钢铁冶炼炉作为背景。
站在公园内可以俯瞰整个鲁尔工业区,著名的埃姆舍尔河和“北极星公园”连为一体,而前者曾经是鲁尔工业区污染最严重的主要排污河。
经过治理以后,它已变成了一条供游人泛舟游览的河流,河流滨水区的整体改造与设计使这个休闲园区充满了魅力。
二、区位分析;位于德国杜伊斯堡市的北部。
公园建在原钢铁厂与炼炉厂所在地,是工业地更新与改造的经典设计案例。
德国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复合型工业景观设计研究
![德国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复合型工业景观设计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d5b738033687e21af45a9d9.png)
德国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复合型工业景观设计研究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是利用梅德里希钢铁厂的工业遗址建成,坐落在杜伊斯堡市的北部,占地面积为2.3 km2。
1987年梅德里希钢铁厂最终关闭,面对这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废旧工厂,保留还是拆除成了政府棘手的选择题。
最后出于对工业文化传承的考虑,政府还是选择了保留该厂区及工业设备,并且在生态设计和工业美学设计上加深探索挖掘。
在1990年举办了国际设计竟赛,竟赛结果于1991年公布,德国的景观设计师彼得·拉兹和其事务所的方案用其独树一帜的多功能复合型的后工业设计手法赢得了最终的设计资格。
也正是由于在杜伊斯堡公园中独特设计手法的表现,2000年彼得·拉兹先生被授予了第一届欧洲景观设计奖,并且成为了工业景观设计的代表性人物,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也为以后的后工业景观公园起到了示范作用,成为了后工业设计的代表典范之作。
1.总体布局与空间序列杜伊斯堡风景公园不是一个全新的设计,所以要在设计的过程中做到与该地原有的工业历史进行对话。
这个场地寄托了城市的钢铁工业记忆,所以设计中需要考虑如何将只具有实用功能的庞大工厂构筑物与景观公园应有的科普性、休闲性、生态性相结合,实现对工业历史的尊重与传承,同时还可以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复合型工业文化公园和市民公共活动空间。
对于设计者来说,该场地的设计难点就在于首先,如何处理废弃工业场地中遗留的各种设施。
这些巨大的工业遗留具有独特的工业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该如何利用和保留这些设施以及怎样能处理好工业设施与人的关系成为一个巨大的难题。
对于这个问题,设计者拉兹选择了将原来的整体结构与构筑物全部保留下来,并且重新利用各种炼钢高炉,车间厂房,以及铁路水渠等工业构筑物,使得原来工厂的空间尺度在新的景观公园中得到保留和延续。
(1)建立四个空间层次完善总体布局设计者将园区分为四个系统,分别是水公园,铁路公园,道路系统和公共使用区。
其中的铁路公园包括高空的高架铁架步行道系统,该系统是依附遗留下来的炼钢高炉而建成的,是整个公园最高的系统,高达12m。
杜伊斯堡公园
![杜伊斯堡公园](https://img.taocdn.com/s3/m/f5965526cfc789eb172dc8a6.png)
杜伊斯堡风景公园 ------景观层 次梳理与整合
经改造后的煤气储罐外景 改造成潜水中心的煤气储罐内景
杜伊斯堡风景公园 ------景观层 次梳理与整合
该建筑位于靠近公园中部的 主入口处。现更新改造为游 客服务中心、信息咨询中心 和酒吧餐厅 ↓ 旧办公楼1906年建成投入使 用,现改建为140床位的青 年旅社 ↓
4)公园道路系统 包括公园步行道和自行车路。将原来零散分布的城市街道联 结整介成完整的交通系统。
杜伊斯堡风景公园 ------景观层 次梳理与整合 ■ 其他设计保留的公园景观
←保留的铁路和铁水槽车
厂区中保留的各种工业设备、管道 →
杜伊斯堡风景公园 ------景观层 次梳理与整合
厂区中保留 的建、构筑物。 现更新为游人 可以攀爬到顶 部的观景平台 上鸟瞰公园全 景的观景塔 。
西方现代园林的产生
4. 拉丁美洲的现代园林 由于历史的原因,拉丁美洲在文化上受到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很大影响,因而,伊斯兰 园林传统也渗透在当地的园林文化之中,如水渠、马赛克的镶嵌装饰、浓重的色彩 等特征在拉美的一些园林中常常见到。拉丁美洲的现代风景园林师结合了本国的传 统和现代的设计思想和手法,创造了一些新的风格,最重要的国家是巴西和墨西哥。 5. 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的现代园林 “斯德哥尔摩学派” “斯德哥尔摩学派”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同为斯堪的那维亚国家的丹麦和芬兰, 有着与瑞典相似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由于二战中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发展落 后于瑞典。战后,这些国家受“瑞典模式”的影响,也成为高税收高福利国家, “斯德哥尔摩学派”很快在城市公园的发展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丹麦的风景 园林师在城市广场和建筑庭院等小型园林中又创造了自己的风格,他们的设计概念 简单而清晰。最著名的设计师是索伦森(C. Th. Sorensen),他善于在平面中使 用一些简单几何体的连续图案。
德国北杜伊斯堡工业园区景观改造设计
![德国北杜伊斯堡工业园区景观改造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d3c4e350b4c2e3f57276322.png)
外文翻译原文Landscape Park Duisburg NordClimbers on “Monte Thyssino”Landscape architects: Latz + Partner Public parkSize: approx. 230 hectaresCompleted in 1991 – 2002.The summit of “Monte Thyssino”, a mountain that does not appear on any map, owes its name to the German steel magnate August Thyssen. When the industrialist, who was born in 1842 and built his first steelworks in the Ruhr basin at the age of 28, founded the Meiderich plant near Duisburg when industrialization was at its height in 1902, he was already one of the major figures in the district and the industry. The Meiderich factory produced 37 million tons of pig iron, latterly in five blast furnaces, before it was closed down. The factory gates were closed for over eight decades to anyone who did not earn a living from steel August Thyssen, who died in 1926, would certainly never have thought that one day leisure climbers would name a 14-metre-high coal bunker wall with a summit cross after him, and that the site of his iron and steelworks would once become the largest landscape park in the Ruhr basin.The worldwide structural change in heavy industry turned the Ruhr basin into a crisis region. In 1985, the Meiderich plant in Duisburg was closed down and about 8000 steelworkers were laid off. This left desperate working families behind, and 230 hectares of post-industrial, derelict landscape, whose image is now shaped by countless industrial ruins, huge machine halls, blast furnaces, cooling towers and other landmarks. In 1991, the “Landschaftsp ark Duisburg Nord” redevelopment project was placed on the project list for the Emscher Park International Building Exhibition, and a competition involving five international planning teams was set up.The prize-winning “syntactical design” by the German l andscape architects Latz + Partner is based on the idea of not obliterating the traces of industrial culture but reinterpreting them with carefully devised interventions. The breaks and scars in the maltreated landscape were not to be repaired, but crystallized out of the rubble as pieces of remembrance. The landscape architects did not draw up an overall design plan, but revealed one conceptual layer after another almost archaeologically, developing four different park concepts and then superimposing them on each other. The water park is made up of the tangle of canals and sewage and reservoir pools, while the rail park uses the old track systems. Roads, transport routes and bridges also represent a level in their own right as linking promenades, and so do the many cultivated fields and gardens. Specially designed connecting elements, ramps, steps, terraces or gardens join the four levels of the park visually, functionally, conceptually or symbolically.Blast furnace 5, an 80-metre-high steel giant through whose innards you climb to the top provides a wonderful view of the park and the Ruhr basin. In the shadow of the blast furnace is Cowper Square, named after the great blast stoves. The area has been planted with a grid of fruit trees, whic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ists first saw as entirely inappropriate in terms of the industrial past. The Bunker Gardens in the ore bunkers of the former sintering plant are equally experimental and provocative. Special saws were used to open up access to the massive concre te chambers and a whole variety of gardens and children’s play areas werecreated inside. You can also look down into the garden chambers from a long blue walkway. It is not only tended, tamed nature that comes into its own in the park. A special kind of very rare vegetation that owes its existence to the extraordinary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developed alongside attractive everyday nature all over the site. Exotic overseas plants travelled to Duisburg with aggregate materials, and found a new home here. Industrial nature rose to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design element and called for some rethinking, and not just in terms of garden management. Peter Latz also questions our traditional perceptions of nature with the Piazza Metallica, which is made up of 49 steel slabs each weighing eight tons. The 2.2 by 2.2 metre elements were originally used as cladding for casting beds, and had to stand up to the erosive force of molten iron at a temperature of over 1,300 degrees.“This produced fluviatile systems that are very similar to glacial erosion, in other words natural formations created by the force of liquid elements. I find that considerably more interesting as a nature symbol than some stupid birch tree!” says Peter Latz.The Landscape Park Duisburg Nord was awarded a special mention of the Germ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ize by the Federation of German Landscape Architects, and internationally the park has been for a long ti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ojects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and has been acclaimed all over the world. And rightly so, as at the end of the industrial age there are many places facing the task of tackling structural change in terms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without forcing out the industrial elements of landscape history. Exhibitions, concerts, theatrical performances and other cultural events fill the open-air stages with life against an impressive industrial backdrop, filling the former blower plant, the casting bay for blast furnace or the impressive power control room, a kind of cathedral of labour. After nightfall the park, illuminated by the British light artist Jonathan Park, invites visitors for nocturnal exploration. A new cultural phenomenon, intelligently questioning traditional ideals about beautiful landscapes.中文翻译德国北杜伊斯堡工业园区景观改造设计“蒂森山”的攀登者景观建筑师:彼得·拉茨及其合伙人公园面积:大约230公顷项目时间:1991-2002有一座名字叫做“蒂森”的山,在任何一张地图上都没有关于它的记录,却是以德国钢铁巨头奥古斯特·蒂森的名字命名的。
试论公园绿地规划设计中生态性原则与文化艺术的融合解读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有感
![试论公园绿地规划设计中生态性原则与文化艺术的融合解读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b1b08b20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74.png)
在生态性方面,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注重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生态保护。公 园内的土地利用以自然为主,尽量保留原有的地形、植被和水源。此外,公园还 通过建立湿地、雨水收集系统等措施,改善水质,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优美的生态 环境。
在文化艺术方面,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注重文化传承和艺术创新。公园内保 存了大量的历史建筑、雕塑和景观设施,同时挖掘当地的艺术元素,将其融入公 园的景观中。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艺术展览,公园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富有文 化内涵的游览体验。
生态性原则
在公园绿地规划设计中,生态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利用:公园绿地的土地利用应注重保护自然生态,尽量减少对自然 环境的破坏。在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中,土地利用以自然为主,注重保护原有的 地形、植被和水源。
2、植物种类选择:在公园绿地中,应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植物种类,提高 植物的成活率,同时美化环境。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在植物种类选择上,注重多 样性、季相变化和色彩搭配,使公园四季皆有美景。
1、文化历史遗迹保护: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公园, 因此在规划设计中注重保护和传承历史。公园内的历史建筑、雕塑和景观设施等 均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和修复。
2、艺术创作要素提取: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在规划设计中充分挖掘当地的 艺术元素,并将其融入公园的景观中。例如,公园内的雕塑、装置艺术和大地艺 术等均体现了当地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在这个案例中,生态性原则体现在对原有地形、植被和水源的保护和利用上; 而文化艺术融合则体现在对历史遗迹的保留、艺术创作要素的提取以及传统文化 艺术氛围的营造上。这种融合不仅增加了公园的吸引力,也提升了当地的文化价 值。
结论
综上所述,公园绿地规划设计中生态性原则与文化艺术的融合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合理运用土地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传承历史文化以及挖掘当地艺术元素等 手段,可以提升公园的生态、社会和文化价值,为城市居民和游客提供一个宜居、 宜游的公共空间。
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杜伊斯堡景观公园](https://img.taocdn.com/s3/m/c23c0a68cc22bcd127ff0cb8.png)
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生态主义—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摘要:西方发达国家对工业文明衰落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社会经济问题,使人们不得不从以人为中心转化为以自然为中心,生态主义就是从中发展出来,面对现在环境的不断恶化,生态主义的出现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关键词:生态主义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区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后工业鲁尔区在历史上曾经是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工业中心,20世纪50年代由于结构性危机导致地区主导导产业衰落,产生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其中受影响至深的就是埃姆舍地区。
为推动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结构的更新和持续发展,将地区的工业、历史文化、教育、劳动力、土地资源、区位条件、交通等优势条件转化为发展潜力,北莱因——威斯特法伦州政府的区域规划联合机构于1989年开始启动“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计划的第一个10年(1991年~2000年)规划。
其中,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被认为是后工业景观公园的代表作。
2.1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背景概况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位于杜伊斯堡市北部,总占地面积 2.3 km 2,利用原蒂森公司的梅德里希钢铁厂遗迹建成。
该钢铁厂1903年投产,总产量共 3 700万吨,仅1974年生铁产量就达100万吨,是高产量的钢铁企业。
1985年钢铁厂关闭,曾经与杜伊斯堡市共存了大半个世纪的工厂面临着拆除或保留的抉择,最终城市选择了后者,对工业遗迹予以保留,赋予其新的功能,并在景观美学意义和生态特质上加以强化。
1989年北莱因——威斯特法伦州政府机构在一项房地产基金的支持下购买了钢铁厂的用地,组建了开发公司;杜伊斯堡市也调整了规划,将用地性质转化为公园用地。
2.1.2废弃工业场地及设施的整体结构保护与综合再利用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最突出的特色是强调工业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对废弃工业场地及设施保护与利用的理念和对策上。
其一,表明了对废弃工业场地及设施的态度。
拉兹认为,废弃工业场地上遗留的各种设施(建筑物、构筑物、设备等)具有特殊的工业历史文化内涵和技术美学特征,是人类工业文明发展进程的见证,应加以保留并作为景观公园中的主要构成要素。
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设计理念探析r——基于黄石矿区生态修复的视角
![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设计理念探析r——基于黄石矿区生态修复的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eb0bf30d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4e.png)
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设计理念探析r——基于黄石矿区生态修复的视角梁燕莺;陈涛【摘要】基于生态设计理念视角,分析德国鲁尔区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形成背景、生态设计理念和措施.在生态修复系统层面,解读了景观规划设计中污水整治、土壤修复、原生植物保护的策略与措施;在可持续景观设计层面,探讨了人与环境共生、工业废弃物再生设计和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和再利用.黄石与德国鲁尔区在历史发展和能源的分布方面有相似之处,应该借鉴鲁尔区成功经验,通过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打造一个适合黄石本土的矿冶工业景观区域.【期刊名称】《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4)006【总页数】5页(P11-15)【关键词】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生态设计;景观设计;生态修复【作者】梁燕莺;陈涛【作者单位】湖北理工学院长江中游矿冶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湖北黄石435003;湖北理工学院长江中游矿冶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湖北黄石435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7;J59德国鲁尔区是西德乃至整个德国的工业重地,集中了采矿、煤炭、钢铁等产业。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是德国工业的支柱,战后也为西德的经济复苏和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19世纪中叶,由于新兴国家工业竞争、煤炭资源的枯竭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鲁尔区的工业开始衰退,到1960年,整个鲁尔区几乎成了一片工业废弃地。
由于失业和环境破坏,很多人开始搬离这个地方。
为改善这一情况,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区域景观规划、Emscher国际景观公园设计、采矿地和工业废弃地重新利用规划相继完成并付诸实施。
其中Emscher国际景观公园设计(IBM)是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一个区域规划项目,它的实施与完成为改善鲁尔区的景观与环境,促进鲁尔区的工业转型做出了巨大贡献[1]。
通过这一计划,环境得到了巨大改善,包括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景观优化等,从而提升了鲁尔区的居住、办公、商业服务、创业、培训等功能。
德国杜伊斯堡北风景公园改造措施
![德国杜伊斯堡北风景公园改造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7ea0f7c8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d8.png)
德国杜伊斯堡北风景公园改造措施经过多年的沉淀和发展,德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之一。
作为欧洲的经济大国,德国早已注重城市建设和城市形象的塑造。
近年来,德国政府更加注重对城市公园的改造和升级。
其中,杜伊斯堡北风景公园的改造工程备受瞩目。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述德国杜伊斯堡北风景公园的改造措施。
一、绿化环保类第一个方面是绿化环保类,该类改造措施主要是对公园植被的升级和生态环保的加强。
德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公园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公园的植物品种和游憩设施。
在公园的内部,增加了各类自然、动植物展示区和游客服务中心等等,提高了游客服务质量。
通过强化绿化环保措施,进一步激发公园生态观赏和环保意识。
二、文化休闲类第二个方面是文化休闲类,该类改造措施主要是增加公园文化内涵和文化活动。
明清古建、江南水乡式园林美景、民俗文化巡演等等活动,都成为了公园的精华和特色。
在公园内,还建立了多个文化场馆、展览馆和娱乐设施,提供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娱乐、体验服务。
这样的文化休闲活动引导游客走进公园的深处,极大地拓展了游客的文化视野和休闲娱乐空间。
三、交通设施类第三个方面是交通设施类,该类改造措施主要是通过建立交通服务系统,改善公园的配套交通设施。
政府投资后,公园与周边地区的交通方式更加多样,包括公交、出租、地铁等,方便市民和游客前往公园较为远的区域游玩。
此外,建立多个停车场、厕所及餐饮别院等公共设施,解决了游客在公园内交通和生活设施的问题,提高了公园的服务水平。
总的来说,德国杜伊斯堡北风景公园的改造措施采取了多个方面的策略并相互融合,使得公园变得更加美丽和实用。
政府贯彻了绿色生态、人文文化、城市交通等战略方针,倡导了环保、休闲和人性化内涵的城市公园建设,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更好的服务,让城市更加美丽,更加活力。
【经典】世界各国著名绿色生态建筑
![【经典】世界各国著名绿色生态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5051a292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d4.png)
【经典】世界各国著名绿色生态建筑在当今世界,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绿色生态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这些建筑不仅在外观上独具特色,更在能源利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创新理念和实践成果。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领略世界各国那些著名的绿色生态建筑的魅力。
位于德国的“柏林国会大厦”就是一个杰出的范例。
这座建筑在改造过程中,充分利用了自然采光和通风。
其圆形玻璃穹顶不仅成为了建筑的标志性特征,还能够通过采光和遮阳的智能调节,大大降低了建筑内部的照明和空调能耗。
而且,大厦还采用了雨水收集系统,用于灌溉周边的绿植和补充内部的非饮用水需求。
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市政厅 2 号”也是绿色建筑的佼佼者。
它的外立面覆盖着大量的绿色植物,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垂直绿化景观。
这些植物不仅美化了环境,还能有效地吸收热量,减少建筑对周边环境的热辐射。
同时,建筑内部采用了高效的能源管理系统,通过智能监测和控制设备的能耗,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利用。
在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令人瞩目。
其独特的双贝壳外形设计,不仅极具艺术美感,还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通风。
建筑表面采用了特殊的隔热材料,有效降低了室内温度,减少了空调的使用。
此外,中心还配备了先进的污水处理系统,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美国的“赫斯特大厦”同样值得一提。
这座建筑采用了独特的三角形结构,最大限度地增加了采光面积。
其外立面的不锈钢斜肋构架不仅起到了装饰作用,还能够减少太阳直射带来的热量。
大厦内部的空调和照明系统均采用了智能控制技术,根据人员活动和自然光线的变化自动调节,从而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目标。
瑞典的“马尔默市明日之城”则是一个大规模的绿色生态社区。
这里的建筑都采用了可持续的材料和技术,如太阳能板、地源热泵等。
社区内的交通规划也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减少了汽车尾气的排放。
同时,通过雨水收集和废水处理,实现了水资源的自给自足。
在日本,“东京都厅舍”也是绿色建筑的代表之一。
其外观采用了双塔结构,中间设置了通风走廊,有效地促进了空气流通。
时空中的色彩变幻——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工业遗产改造.
![时空中的色彩变幻——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工业遗产改造.](https://img.taocdn.com/s3/m/aa178ee958f5f61fb636662e.png)
时空中的色彩变幻——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工业遗产改造简介: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埃姆舍公园”规划项目,将工业遗产与生态绿地交织在一起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结构,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在整个规划项目中最为突出,为全世界其他工业区的改造树立了典范。
对于中国当前的设计领域也有一定的启发。
关键字:鲁尔区,埃姆舍公园国际建筑展,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工业遗迹保护,现代景观设计[1][2][3]5 小结与反思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在完成场地功能结构转化的同时还建立了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统筹管理。
设计师通过对工业遗迹的重新挖掘,丰富其使用功能以满足当代生活需要,并将其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使场地具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重新恢复了场地活力。
各个工业遗迹之间产生了新秩序并且作为内含丰富的要素和符号,成为景观的一部分。
这里不存在传统园林中让我们习以为常的“完整、完全与完美”,取而代之的是发展、变化和自由。
2001年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被德国景观设计师协会授予德国景观设计奖,而在国际上它也一直被认为是全球最为重要的跨世纪景观设计项目之一,并作为成功案例为全世界其他旧工业区的改造提供了典范。
在我国,当前泛滥的“城市化妆”式的建设思潮无法担当起恢复生态环境、重建精神家园的重任。
斗大的“拆”字粉刷在每个城市的街头,人们已习以为常。
在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同时,如何延续城市历史脉络,和谐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等诸多问题已经摆在面前。
设计师应学习与借鉴鲁尔工业区改造的¾验,通过设计和构建生态基础设施来引导城市发展,达到保护生态和文化遗产的目的。
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中体现了西方现代环境主义、生态恢复和城市更新等思潮,这在废旧工业设施如何进行生态恢复和再利用方面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和启示。
[1][2][3]。
德国杜伊斯堡改造分析
![德国杜伊斯堡改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e61b2d449649b6648d747ed.png)
工业遗迹保护和现代景观设计的一次探索
德国杜伊斯堡市两次规划比较研究-对重钢工业改造的启示
Comparative Resea rch about Two Different Master Plan fo r Duisburg:
Applying to Chonggang lndust叫Reform
针对20世纪90年代至今德国鲁尔区的杜伊斯堡市在20余年内 经历的两次大规模的市内总体规划,从规划背景.规划定位.规划策 略及规划效果等层面进行了较深入的比较研究,并借鉴其规划经验 ,指出对重钢工业区改造规划的启示。
工业遗迹保护和现代景观设计的一次探索
三、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背景概况
•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位于杜伊斯堡市北 部,总占地面积23 23公顷(2.3 2.3平方公里 23 2.3 )公园建在原钢铁厂与炼炉厂所在地, 是工业地改造与更新的经典案例。为德 国著名设计师彼得·拉兹设计,现已成为 一个综合娱乐休闲公园,公园除了保留 下来的鼓风炉炼钢厂和煤矿以及钢铁工 业外,冶炼厂的烧结厂,铁和锰仓库以 及属于公司的铁路的众多铁轨都坐落在 那里。
改造后的“煤气罐” 改造后的“煤气罐”外景
改造后的“煤气罐” 改造后的“煤气罐”内景
料仓花园的“体育休闲活动、儿童娱乐、展览模式” 料仓花园的“体育休闲活动、儿童娱乐、展览模式”
利用原来贮存矿石和焦炭的料仓,更新改造为能容纳攀岩、儿童活动、展览等综合活动的场所。料仓的顶部设计成纵横交 错的网格状步行道,与“铁路园”的高架步道系统位于同一标高上;1990年,公园正式对公众开放之前,德国登山协会的 杜伊斯堡分会利用料仓的厚重的混凝土墙壁建立了攀岩运动的场所;拉兹在“料仓花园”的北侧设计了专供儿童游戏的滑 梯、绳索等设施;串联式的展览空间则是通过在厚达2~3米的混凝土墙壁上开凿出洞口形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杜伊斯堡微电子园 总体规划方案的一部 分.远程传送中心是此 项发展计划的一个重点。
他是那些活跃在科技 前沿的公司、企业的 一个新去处。这个中 心也是德国远程技术 服务中心,专用于与 微电子、信息工程和 传输技术有关的会议 讲座与展示,微电子 科技园和整个地区将 从这个中心获取大量 信息资料和咨询服务。
总平面图
总体模型
二、单体建筑
1.商务促进中心
1 建筑名称:商务促进中心 Business Promotion Centre
2 地点:德国杜伊斯堡 Duisburg Germany 3 设计者:诺曼 福斯特 Norman Foster 4技术设计: GTT恺撒建筑技术公司 5 完工日期:1993 6 建筑面积:4000m2
微电子中心提 供了适合微电子 工业的灵活的多 用途设施,例如 实验室.生产车 间,教室.办公 室和会议室。联 系三座建筑的公 园占了基地的一 半.形成了建筑 之间的主要交通 路线。
这一绿色空间改善了从工作场所看出去的景色.提高了阳光 和空气的质量,并使周周的居住区受益。
在一个总的气候大 棚之下,三个指状 建筑被两个玻璃中 庭分隔开,玻璃中 庭为展览和咖啡厅 刨造了一个有顶的 缓冲地带。节约能 源是一个关键的问 题.在任何可能的 地方都使用了被动 式环境系统。
好的事情马上就会到来,一切都是最 好的安 排。下 午1时3 分50秒 下午1时 3分13:03:5020 .10.25
专注今天,好好努力,剩下的交给时 间。20. 10.2520 .10.251 3:0313:03:501 3:03:50 Oct-20
牢记安全之责,善谋安全之策,力务 安全之 实。202 0年10 月25日 星期日1 时3分5 0秒Sun day , October 25, 2020
安装在屋面上的 两种太阳能电池 板作为其辅助能 源供应系统。光 电池把太阳能转 换成电能,太阳 能集热板将水加 热,然后送至吸 收致冷器,水被 冷却后用于辐射 致冷系统。采用 这一系统可使房 主在向用户供能 时而获得经济上 的收益。
2.微电子中心
1 建筑名称:微电子中心 Micro-Electronic Centre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 020年1 0月25 日星期 日下午1 时3分5关,让生产更加有保障 。2020 年10月 下午1时 3分20. 10.2513 :03October 25, 2020
作业标准记得牢,驾轻就熟除烦恼。2 020年1 0月25 日星期 日1时3 分50秒1 3:03:50 25 October 2020
室内环境是由分散设 置的加热器、冷却系统 和新风供应系统来维持。 冷却水通过的管网系统 装设在悬挂于顶棚上的 金属传导网板中,由此 将室内空气冷却。而新 鲜空气经由地板层上一 个通道供应室内,在沿 地面层一个不高的区带 形成一个新鲜“空气 湖”,随其受热升温而 徐徐上升。由于传导技 术要求,剖面标高被压 到最低,由此断面空间 体积也被减少,虽然采 用了许多环境技术设备, 而建筑造价仍保持在一 般空调建筑工程的水准。
2 地点:德国杜伊斯堡 Duisburg Germany 3 设计者:诺曼 福斯特 Norman Foster 4技术设计: GTT恺撒建筑技术公司 5 完工日期:1996 6 建筑面积:15 000m2
微电子中心沿比斯马 克街布置,形成一组 包含9个单栋建筑的两 个人工气候大棚,大 棚高22m,总面积3万 平方英尺。大棚采用 透光的绝热材料,具 有特殊的导光系统, 日光反射和热量收集 系统,以形成舒适的 环境条件。
三个阶梯状的楼层
建筑无论在节能还 是舒适度方面都具 有十分先进的技术 控制系统。建筑以 煤气作为主要能源, 安装在屋面上的两 种太阳能电池板作 为其辅助能源供应 系统。光电池把太 阳能转换成电能, 太阳能集热板将水 加热,然后送至吸 收致冷器,水被冷 却后用于辐射致冷 系统。采用这一系 统可使房主在向用 户供能时而获得经 济上的收益。
莱茵河畔的杜伊斯堡拥有世界最大的内河港。面积233平方公里。 人口53.7万。电子园就坐落于杜伊斯堡。
1988年.在鲁尔地区的中心地 带,为了将取代当地衰落的重 工业的新的清洁工业与杜伊斯 堡的一个居住区结合起来.制 定了一项总体规划,其中规划 了一个新的公园和三栋建筑。 前两栋——商务促进中心和远 程传送中心,于1993年建成。 基地上最大的一栋建筑——微 电子中心,于1996年建成。城 市新建的电子园是作为城市更 新复苏的一个重要部分。为了 改善环境质量,福斯特事务所 做的总体规划将用地一半植以 绿树,成为开放空间。
建筑的平面呈圆形,办公室环绕在一个直径11m、有整个楼高度的中庭周围。 这些办公室容纳了整个微电子园区的管理中心,同时也为中小型公司提供了办公 地点。
简洁明确的形式和通透的玻璃标明了这座建筑的设计人是诺曼·福 斯特。
然而其复杂的 内部功能和通 讯传输设施才 是这座建筑中 最为成功之点。 建筑中所有商 业用房都围绕 着一个通高的 巨大中庭布置, 所有走廊都敞 向这里,将人 的视线吸引直 至底层大厅。
在树丛中的空气收集系统通过地下管道吸入新鲜空气, 根据季节变化将其冷却或加热,送入大棚中。水池也 用来给建筑物降温。其目的是要创造一个节能的环境, 它不是利用人工设备伺服的一种“绿色”建筑。
屋顶透光片透光模拟实验
春秋季通风示意图
冬季采暖通风示意图
夏季通风制冷示意图
夏季晚间通风制冷示意图
观念。
树立质量法制观念、提高全员质量意 识。20. 10.2520 .10.25Sunday , October 25, 2020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1 3:03:50 13:03:5 013:03 10/25/2 020 1:03:50 PM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0. 10.2513 :03:501 3:03Oc t-2025- Oct-20
阳光自顶部天窗泻下将底层大厅照亮,在这里可以安排会议、 商业交往和其他活动。建筑的中庭是进行展览、会议、讨论和 音乐、戏剧表演的公共空间,还设有一个餐厅兼酒吧。
这几座建筑的 内涵表现出了 许多未来建筑 的特征,它的 开敞室内空间, 包含于其中的 技术和生态学 的智慧,这些 都标示着人类 在未来技术领 域的许多重要
加强交通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 量。13:03:5013 :03:501 3:03Su nday , October 25, 2020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0.10. 2520.1 0.2513:03:5013 :03:50 October 25, 2020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0年10月25 日下午1 时3分2 0.10.25 20.10.2 5
9.铝合金支托,以允许玻 璃温度伸缩变化
l0.空气通道 11.充氩双层玻璃可开启窗,
绝热窗框
12.装修护板 13.排气口 14.吊顶
半导体致冷器(TE)也叫热电致冷 器,是一种热泵,它的优点是没有 滑动部件,应用在一些空间受到限 制,可靠性要求高,无致冷剂污染 的场合。 半导体致冷器的工作运 转是用直流电流,它既可致冷又可 加热,通过改变直流电流的极性来 决定在同一致冷器上实现致冷或加 热,这个效果的产生就是通过热电 的原理,以下的图就是一个单片的 致冷器,它由两片陶瓷片组成,其 中间有N型和P型的半导体材料(碲 化铋),这个半导体元件在电路上
相信相信得力量。20.10.252020年10月 25日星 期日1 时3分50 秒20.1 0.25
谢谢大家!
3. 远程技术中心
1 建筑名称:远程技术中心 Technology Centre 2 地点:德国杜伊斯堡 Duisburg Germany 3 设计者:诺曼 福斯特 Norman Foster 4技术设计: GTT恺撒建筑技术公司 5 完工日期:1993 6 建筑面积:3500m2
德国杜依斯堡电子生态园区 生态建筑设计
Duisburg Micro-Electronic Park
目录
一、项目简介
二、单体建筑 1、商务促销中心 2、微电子中心 3、远程控制中心
一、概况
杜伊斯堡,位于德国西部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该州是德国工业的心脏、 现代化的技术中心、文化和媒体之州,是人口最多的联邦州。该州的鲁尔区 始终是欧洲最大的工业地区。
是用串联形式连结组成。
拍尔帕效应---1834年法国科学家拍尔帕发现了 热电致冷和致热现象---即金属温差电逆效应。由 二种不同金属组成一对热电偶,当热电偶迈入直流电 流后因直流电通入的方向不同,将在电偶结点处产生 吸热和放热现象,称这种现象为拍尔帖效应。
半导体致冷原理:把一个N型和P型半导体的粒子用金属连接片 焊接而成一个电偶对。当直流电流从N极流向P极时,2.3端上产 生吸热现象,此端称冷端而下面1.4端产生放热现象,此端称热 端如果电流方向反过来,则冷热端相互转换。由于一个电偶产 生热效应较小(一般约 IKcal/h)所以实际上将几十。上百对 电偶联成的热电堆。所以半导体的致冷-一吸热放热是由载流子 (电子和空穴)流过结点,由势能的变化而引起的能量传递这 是半导体致冷的本质。
8层高商业促进中 心建筑面积4000m2, 是这个微电子科技 园中的标志性建筑。 建造这个中心是为 了增进和推动在鲁 尔区的商业业务和 贸易活动。设计是 与环保工程师、高 效能建筑体系专家 凯撒·巴特奇尼克合
作共同完成的。
建筑平面呈梭 形,顶部由三 个阶梯状的楼 层组成,因此 钢屋顶弯曲着 覆盖下来。在 底层,入口延 伸进两层高的 金融和展览大 厅。中间楼层 是分隔的办公 室和会议厅, 高大的三层高 的室内大平台 成为亮点。
围护结构是一个3层空心墙体系:最外层为单片玻璃,中间为一与建筑 通高的连续空腔,腔内设有由计算机控制的可调百叶,内层是一个具有 高度绝缘性能的材料构成。
1.带有空气层的上部铝 合 金属件2.12mm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