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思想模式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9202201
[作者简介]陈汇文(1980 - ) ,男,河南安阳人,助教,学士,主要从事体育教学与研究。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思想模式研究
陈汇文
(安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摘 要]文章通过对中国养生体育的古代哲学基础;道家思想与体育养生;儒家思想与体育养生;佛教禅宗思想与
体育养生;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保健理论基础—《内经》等方面的论述,进一步揭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思想模式。
[关键词]哲学;道家;儒家;佛教;体育养生
[中图分类号]G852. 6 ;R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5330 (2009) 022*******
由先秦列两汉,中国古代的养生体系开始从
各门学科中吸取有益的成分以发展自己。首先是
中国医学与哲学的结合,在引入了像阴阳五行·精
·气·神这些哲学概念后,形成了独特的中医理论,
同时,又通过儒·道·释·及神仙方士和世俗的努
力,终于形成中国传统的体育养生思想体系。
1 中国养生体育的古代哲学基础
科学发展史告诉人们,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
都不能离开哲学,都必然采用一定的认识方法,而
所用方法的性质对于所产生的理论的特点,又往
往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中国养生体育在形成和
发展过程中,就不断地吸收和应用当时的一些重
要哲学思想和概念阐明中国养生体育中的一系列
问题,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1 阴阳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这被用到
医学和养生中来,是说明人体这个有机的整体,它
的一切组织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又是可划分为
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如: 体内为阴,体外为
阳;下部为阴,上部为阳;腹部为阴,背部为阳;五
脏为阴,六腑为阳;物质为阴,功能为阳,抑制为
阴,兴奋为阳。在五脏六腑之中,心、肺居于胸腔
(上) 属阳,脾、肝、肾居于腹腔(下) 属阴。每一脏
又可分阴阳,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
等。
中国养生学认为,人体内部的以上这种阴阳
对立,是相对的,可分的,互根的,互相转化的和互
相制约的。因此《, 内经》中说,人体内部以及人体
与周围环境的阴阳平衡,标志着人体健康生存,平
衡的破坏则意味着生病。一切不同种类的疾病,
都是机体阴阳不协调的表现,而一切养生、治疗方
法,都在于着眼恢复和维持机体的阴阳平衡。
1. 2 五行
五行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中国养
生先哲将人体内脏按五行特性予以归类,用以说
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如:五行中的木、性曲直,喜
条达,向上各外舒展;五脏中的肝,性喜条达疏畅,
恶抑郁遏制,表现出疏通开泄的功能特点,故肝属
木。五行中的土,性敦厚,万物赖以承载,赖以生
化;五脏中
的脾胃,适化水谷,提供精微物质,以营
养五脏六腑。以上可以看出,中国养生体育在形
成和发展过程中是以中国古代哲学为基础的,它
与中国古代哲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有
人说中国养生体育是“哲学体育”,这话是有道理
的。
2 道家思想与体育养生
一般来说,世界各大宗教大都表现了重神轻
人、重死轻生、重灵魂轻形体、重来世轻今生的神
学性质。因此,在他们中间不可能产生以人的现
实生命健康长寿为目标的养生思想。但中国道教
明确提出“重人贵生”的主张。《太平经》认为人乃
“天地神明之统”、“生为第一”、“人命最重”。中国
道教形成“重人贵生”的宗教观念的根基在于其哲
学观,他不强调神,如其他宗教所具有的特征那
样,而是强调“道”,即生命、物质、形成发展的规
律,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
2009年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117
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家对大自然的思考
与探索,奠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其中主要有
古唯物主义“元气论思想”,古代“天人合一”整体
自然观以及“形神合一”、“精气神合一”等人体生
命理论、道家的内丹修炼的理论思想是中华养生
的精髓。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翰曾说,道家的修炼
是“生理学上的生物化学伟大探索和实践”。道家
的内丹运化是修炼的核心,使经络血气津液畅通
为目的,以运动锻炼性内分泌腺为重点,通过练精
化气,练气化神,以达精、气、神三宝相聚,身心性
命相平衡,以达长生的。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思维基本观念之
一。这一思想主张人当法天地变化之道来生活、
来养生,具有类比宇宙论,注重人体与客观自然环
境的统一《, 道德经》中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道,道法自然”。他认为:人体小天地与宇宙大天
地具有同一属性,有着共同的变化规律及演化过
程。早期道教承继了老子的哲学观来建立其养生
理论,象东汉出书的《太平经》,即从自然界天地人
同人体精气神相统一的观点出发而建立其养生学
说和“守一行气”理论。
“形神合一”是中国古代著名朴素唯物主论论
点之一。早期道教将这种观点作为自己以现世肉
体修炼为特点的养生思想的重要根据。《太平经》
认为:人只能够靠观世,“独贵自然,形神相守”来
修肉体不死的长生之道。精气神合一是由形神合
一论所派生出来的学说,他是中国古代体育养生
学特有的人体生命理论。
中国古代体育养生思想的独特性,决定了其
养生手段、方法的特异性,如导引养生、气功、太极
拳、武术等。在养生理论上,主张精
、气、神兼修并
采用阴阳五行八卦等体系,在总的指导思想下具
体的修炼手段、方法则千姿百态,种类繁多,如《太
平经》的基本养生术是“守一”行气法,即练习时着
重意守人体若干重要部位“故头之一者,顶也。七
正之一者,目也。腹之一者,脐也,脉之一者,气
也。五脏之一者,心也,四脚之一者,手足心也。
骨之一者,脊也。肉之一者,肠胃也。”在养生实践
上,多采用绵缓运动的形式,练习的运动强度较
低,身体姿态上强调由意识引导形态,形态的轨迹
多呈“内聚性”,也就是向内聚集能量,达到内力充
沛,强身健体。向内聚能是心,他体现在:在心理
意识方面,一方面强调放松入静,可以有效降低大
脑的能力消耗,使能量节存内收。另一方面,在放
松状态下,用意念调控摄取自然界的能量,使外在
能量内化;在肌肉活动方面,肌肉活动强度小,能
量消耗少,相比西方追求的极限运动要少消耗大
量能量,也使得节能作用明显,这样开源节流,使
得人体能量内聚,内力充沛。
3 儒家思想与体育养生
儒家养生思想包括养神(养性) 、导引、服食三
个基本内容,涉及到心理卫生、饮食起居、呼吸运
动、身体运动以及服食补药等各个方面。
养神即内部修养,是传统养生体育的重要组
成部分。人的一切行为活动全由意识主导,养生
保持又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若无正确的意
识主导,不善处理各种复杂关系,长寿很难实现;
而且人的心理精神状态,喜怒哀乐情绪直接影响
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活动,也直接影响着作为人的
生命基础的细胞的活动。因此,古人十分强调“合
斋”“, 坐忘”,保持宁静、恬和的心境,以防止因心
理功能紊乱而导致的外部邪气的危害。在讲究心
理卫生的同时,古人还从饮食起居等小处着眼,注
意对身体的养护。在这一点上,作为儒家鼻祖的
孔子,就有其精辟的见解和严格的要求。“子之所
慎:斋、战、疾”,孔子对斋戒,战争和疾病一视同
仁,毫不掉以轻心。据《论语·乡党》记载,孔子对
饮食起居的戒律甚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鱼
馁而肉败,不食;色惑,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
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由
此可看出孔子对饮食卫生的重视程度。不吃变质
腐烂的食品,甚至烹调不当的也不吃;对此,明人
张岱的《老餐集序》总结说:“中古之世,知味惟孔
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精细’二字,己得饮食
之微。至熟食则概之‘失饪不食’,蔬食则概之‘不
时不食’。四言者,食经也,亦即养生论也。”孔子
的“不得其酱,不食。不撤姜食”。说明他对食品
的调味也是很挑剔的。《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认
为“, 谨和五
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膝理以密,如
是则骨气以精。”因此,朱熹说:“圣人饮食如此,非
极口腹之欲,盖养气体,不以伤生,当如此。”
孔子还提倡“食不语,寝不言”,朱熹对此加以
解释:“肺为气主而声出,寝食则气窒不通,语言恐
伤之也。”孔子的“不多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的要求,也是这个道理。可见孔子对于人体的养
护是颇有见地的。更值得重视的是,他把这些饮
食起居的要求上升到精神的高度,与品德的修养
结合到一起,如果说“割不正,不食”,尚有一点医
118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
学依据,那么,“席不正,不坐”,“红紫不以为裹
服”,则纯是从品德修养方面而言的。当然,他要
体现的是儒家正统的思想。除了对人的生理活动
提出诸多戒律外,孔子还注重人的心理调适:“君
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子曰:‘饭疏食饮水,曲
胧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认为客观情况无论怎
样变化,主观上都应当乐观坦荡,精神保持舒畅,
强调恬淡疏朗的心理状态对于养生的益处。他发
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
仁者寿”。静穆的仁者往往是长寿的,这一点与老
子的“致虚极、守静笃”是相通的。
4 佛教禅宗思想与体育养生
佛教禅宗是从“心”的方面来阐述人生,把宇
宙本相与其所以然安放于心中,使外界的客观存
在变成心灵的附庸和随从,宇宙仿佛被玩于股掌
上,认为内心本来有一块可以达到处境的“洞天福
地”因为心的迷乱,远离了闲静的本心,因此世界
就沸沸扬扬,人生就充满痛苦,要脱离痛苦,达到
极乐的彼岸,就必须恢复闲静的本心,克服尘间的
邪念。所以,在佛者看来,解脱人生痛苦,通往超
脱境界的途径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坐忘”,从精神
上超越自我的意识和主体的欲求。对精神的自我
生命大砌大悟;其二就是“贵生”,全躯保命,讲究
导引服食,房中术等等长久视之道。在中国漫长
的历史过程中,这些思想被逐渐发展成了以人的
自我为主体的养生学说,使养生成为最具有中华
民族传统特色的体育活动形式。
5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保健理论基础
—《内经》
“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内经》
认为:物质世界均随阴阳而变化。“阴阳者,血气
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
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始终也。在自然界方面表
现为“清阳为天,浊阳为地,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
为雨”。在人身上则表现为“清阳出上窍,浊阴出
下窍,清阳发膝理,浊阴走五藏。《内经》指出:“上
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道”有规律、方法
的含义,因
此,懂得养生,引导,练功规律的人,都
以阴阳学说为指导法则,否则“逆之则死”。《内
经》把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协同发展,作为养生健身
的第一要素,把人体疾病与健康,看成是人体与环
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总结出“顺四时而适寒暑,和
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的养生之道。
人的身心相统一的整体养生观。人体是在中
枢神经系支配调节下的阴阳对立统一体, 合者,
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内经》认为:身形心神是
构成人生命活动的两大要素,两者缺一不可。《素
问·宝命全形论》中国库券“口治神,一口养身,”形
是生命所依存的房舍。‘神’是生命的主宰,气则
是充实生命的源泉。《内经》指出:十二官者,不得
相失也,主名则下安,以此养生者则? 否则会危及
人的生命,只有形与神俱,方能度百岁乃去。
人体内外各器官系统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的
体育养生观。“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的机体是
受心神支配的统一体,各组织系统都是具有不同
的功能,一器官系统有病,必然影响其他器官系统
功能。同时,人体的五脏六腑与人的外部皮肤也
是一个对立统一体。因此,人体内脏器官系统的
能力发展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
影响。反之,人体形态结构的发展对人体内脏器
官的生长发育也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内经》还阐
述了人的正常体形和异常体形,形体的大小,肥瘦
与人的寿命的关系。
人的生命活动过程的整体养生观。《内经》把
人的生长衰老的生命活动过程看作一个整体去认
识,以寻求养护生命的规律,达到人生的健康与长
寿的目的,因而《, 内经》对人的生命过程及男女所
具有的不同的生理现象做了详细的描述。《内经》
通过叙述人的生命历程中不同年龄的人采用不同
的养生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另外《, 内经》还告诫
人们要获得健康的身体,不仅要掌握人的生命活
动的规律,还要懂得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生理
现象,区别对待,因人而异。“知之则强,不知则
老,故同出各异面。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
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
壮??此圣人之治身也。
《内经》认识和概括了人体的生理现象和人的
生命规律,它的人体阴阳对立统一的整体养生学
说,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运用到人体的保健医疗
中去,辩证地阐述了人体发展的规律,把人的生长
衰老的生命活动过程作为研究对象,为当今我国
实施的全民健身提供理论基础。
6 结论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是我国灿烂的文化遗
产的重要部分,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
的联系。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理论和方法在数千年
流传中经历了历
史选择,优秀的思想理论和健身
实践被流传下来,它蕴涵了许多极有价值的人体
第2期 陈汇文: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思想模式研究119
科学思想和体育科学思想,道教、佛教和儒教三教
养生中的导引、行气、吐纳、存思、坐忘、禅定等蕴
涵人体科学与体育科学底蕴,具有传统特色文化,
丰富并推动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思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 张曲锋. 中国传统养生学[M] . 北京: 新华出版社,
1996.
[2 ]任海. 中国古代体育[M] .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 ]崔乐泉. 体育史话[M] .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
[4 ]杨力. 周易与中医学[M] .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5 ]黄帝内经素问[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6 ] 黄光英. 现代养生学[M] .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7.
[7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
[8 ]黄生勇. 中国养生体育的哲学基础[J ] . 西安:西安外国
语学院学报,1994 , (2) .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ode of Thinking of Sports Health
CHEN Hui - we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 Anyang 4550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of health sports foundation Taoist health and sports , Confu2
cian thought health and sports , Zen Buddhist thinking of health and sports , traditional Chinese sport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health care - “via”the exposition , and further reveales Physical health traditional Chinese thinking
mode.
Key words :Philosophy ;Taoism;Confucianism;Buddhism;Health
[责任编辑:D]
120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