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词语的来历

合集下载

“达人”一词的来历

“达人”一词的来历

龙源期刊网
“达人”一词的来历
作者:
来源:《新天地》2011年第01期
现在的电视上常常有“达人秀”的节目,可“达人”是什么意思呢?
有人认为“达人”一词语出《论语》中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尊重,你就要尊重别人;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帮助,你就要帮助别人。

这句话中的“達人”是动宾结构(“达”是动词,“人”是名词作宾语),是一个词组,而不是一个词语,所以,严格地讲,《论语》中的“达人”不能视做“达人”一词的出处。

与《论语》同时代的《左传》当中也出现过“达人”两个字,
另有一种说法,“达人”一词源自英文“talent”,引申即“有才能的人”、“高人”等意,且从发音来看,ta可音译“达”,len可音译“人”。

现在,“达人”通常是指在某一领域非常专业,出类拔萃的人物。

我们常常听到管理达人、数字达人、英语达人”……这些“达人”就是指在某方面很厉害的意思。

在中文字典里,“达人”
是指经过长年的锻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得到某个领域真谛的人。

中华民族词语来历

中华民族词语来历

中华民族词语来历1. “中华民族”这个词啊,那可是有着深厚的来历呀!你看,就好像一个大家庭慢慢融合起来一样。

从古至今,那么多的部落、族群汇聚在一起,形成了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比如说,历史上的炎黄部落,不就是一个重要的起点嘛!2. 咱来说说“华夏”这个词,这可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别称呢!它就如同闪耀的星星,照亮了我们的历史。

想想看,在古代那些辉煌的朝代,不都散发着华夏的光芒吗?像汉朝、唐朝,不就是华夏文明的鼎盛代表嘛!3. “龙的传人”这个说法多酷啊!龙在我们文化里那可是有着超级重要的地位呀。

这不就像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在燃烧吗?古代的帝王都以龙为象征,可见其意义非凡啊!这不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隐喻嘛!4. “炎黄子孙”,哇,这是多么让人自豪的称呼啊!炎黄二帝那可是我们的祖先呀。

就好像大树的根,滋养着我们不断成长。

难道不是吗?我们一直传承着他们的血脉和精神呀!5. “东方巨龙”,哎呀,一提起这个词,就感觉好有气势呀!中华民族就像这条巨龙,在世界的舞台上腾飞。

你看我们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不正是巨龙舞动的轨迹吗?6. “礼仪之邦”,这个词完美地体现了我们民族的特质啊!我们中华民族向来都是注重礼仪的呀。

这就好比是我们的招牌一样,走到哪里都闪闪发光。

看看古代那些繁琐却又美好的礼仪,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嘛!7. “文明古国”,这是对我们中华民族多么贴切的形容呀!我们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史,那是多少智慧的结晶呀!就像一座宝藏,等待着人们不断去挖掘、去发现。

我们的四大发明,不就是文明古国的骄傲嘛!我觉得中华民族的这些词语来历都超级有意思,它们共同描绘出了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我们要好好珍惜和传承呀!。

automatic词语来历

automatic词语来历

automatic词语来历
automatic一词源自希腊语中的“automatos”,表示“自我行动的、自发的”。

在17世纪,该词进入英语,被用来描述能够自行运转的机器或装置。

后来,该词的含义逐渐扩展,被用来形容任何自动的、无意识的或习惯性的行为或过程。

automatic也可以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的行为或反应是自动的、无意识的或习惯性的。

例如,当我们说某个人的反应是“automatic”时,我们是指他们的反应是自然而然的,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或计划。

此外,automatic还可以用作名词,指代自动机械、自动手枪等自动化装置。

在现代英语中,automatic一词广泛用于各种领域,包括技术、工程、心理学、社会学等。

有关十二生肖猪的成语由来成语解析

有关十二生肖猪的成语由来成语解析

有关十二生肖猪的成语由来|成语解析提到猪,我们最先想到的词语一般是可爱、懒惰、肥头大耳等,那么,有哪些优美的描写猪的句子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有关十二生肖猪的成语由来|成语解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有关十二生肖猪的成语来历您的生肖--猪,是怎样来的呢?猪为六畜之一,中国人与猪的关系非同一般,人们的肉食大部分来自猪。

猪的一身是宝,供人采用。

作为一个农业国,猪更是与亿万农民有着不解之缘。

人们推举十二种动物为生肖,自然会采用与自己生活最密切的动物来作代表,猪成为生肖当然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关于猪当上生肖,民间还有一个传说。

古时有个员外,家财万贯,良田万顷,只是膝下无子。

谁知年近花甲之时,却得了一子。

合家欢喜,亲朋共贺,员外更是大张宴席,庆祝后继有人。

宴庆之时,一位相士来到孩子面前,见这孩子宽额大脸,耳阔有轮,天庭饱满,又白又胖,便断言这孩子必是大福大贵之人。

这肥胖小子福里生、福里小,自小只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习文武,修农事,只是花天酒地,游手好闲,认为命相已定,福贵无比,不必辛苦操劳。

哪知这孩子长大成人之后,父母去世,家道衰落,田产典卖,家仆四散。

这胖小子仍然继续过着挥金如土的生活,直到最后饿死在房中,这胖小子死后阴魂不散,到阴曹地府的阎王那里告状,说自己天生富贵这相,不能如此惨淡而亡,阎王将这阴魂带到天上玉帝面前,请玉帝公断,玉帝召来人间灶神,问及这位一脸富贵相的人怎么会饿死房中,灶神便将这胖小子不思学业、不务农事,坐吃空山,挥霍荒淫的行为一一禀告。

玉帝一听大怒,令差官听旨,要胖小子听候发落,玉帝道:“你命相虽好,却懒惰成性,今罚你为猪,去吃粗糠”这段时间恰逢天宫在挑选生肖。

这天宫差官把“吃粗糠”听成了“当生肖”。

当即把这胖小子带下人间,从此,胖小子成为一头猪,既吃粗糠,又当上了生肖。

另有一说是猪靠自己的努力当上了生肖,在天宫排生肖那天,玉帝规定了必须在某个时辰到达天宫,取首先到达的十二种动物为生肖,猪自知体笨行走慢,便半夜起床赶去排队当生肖。

成语故事的来源

成语故事的来源

成语故事的来源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既具有特定的意义,又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成语故事作为成语的来源之一,是指成语背后的故事、典故或历史典故。

这些故事或典故往往来源于历史事件、寓言故事、神话传说等,通过口口相传,逐渐演变成了固定的词语形式,成为了流传至今的成语。

成语故事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

在古代,人们口头传承的文化传统非常重要,而成语故事正是在这样的传统中逐渐形成并传承下来的。

这些故事往往是以历史事件或传说故事为背景,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传达某种道理或智慧。

比如,“断章取义”这个成语,就来源于战国时期齐国人孟尝君的故事。

孟尝君曾经在一次宴会上,将《诗经》中的一句诗断章取出,以此来讽刺齐国的官员。

后来人们就用这个故事来形容别人断章取义,曲解事实。

另外,成语故事的来源还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寓言故事。

寓言是一种以动物或其他事物为主角,通过它们的言行来表达人类的道德观念和智慧的文学形式。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字经》、《百家姓》等。

这些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往往成为后来成语的来源。

比如,“狐假虎威”这个成语,就来源于《三字经》中的一则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只狐狸借助老虎的威势,欺负其他动物的情节,后来人们就用这个故事来形容借势欺人的行为。

除了历史事件和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的来源还可以追溯到神话传说。

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充满了各种奇幻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这些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往往也成为了后来成语的来源。

比如,“愚公移山”这个成语,就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著名的神话传说。

故事讲述了愚公和他的家人移山的故事,后来人们就用这个故事来形容不怕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总的来说,成语故事的来源多种多样,既有历史事件,又有寓言故事,还有神话传说。

这些故事或典故通过口口相传,逐渐演变成了固定的词语形式,成为了流传至今的成语。

成语故事不仅仅是成语的来源,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智慧和道德观念的结晶。

捉刀词语的来历

捉刀词语的来历

捉刀词语的来历捉刀是一个常用的词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个人“捉住”或“挡住”了某个困境或批评,帮助他人化解尴尬或承担责任。

该词可以用于各种不同的场景和情境,并且在现代汉语中被广泛使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捉刀这个词语的来历。

捉刀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一本叫做《左传》的历史著作。

《左传》是一部关于春秋时期的历史记载,其中记载了战国时期的齐国和楚国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齐国的将军田忌与楚国的将军孙膑展开了一系列精彩的军事竞争。

在战争的过程中,田忌总是能够巧妙地利用自己的智慧和策略捕捉到孙膑的犯错,并且在关键时刻挽救了齐国军队。

这样的表现被称为“捉刀”。

后来,捉刀这个词逐渐扩展到除战争以外的领域。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捉刀常常用来形容某个人在危急时刻站出来担任重任、挡住批评或帮助他人承担责任的行为。

这样的人被称为“捉刀人”。

捉刀人不仅是承担责任的人,还是一位具有智慧和胆识的人。

捉刀人的出现,可以解决矛盾、缓和紧张气氛、化解困境,极大地维护了社会和谐。

在现代汉语中,捉刀通常用于描述某个人在某个团体或组织中承担责任或挡住批评的行为,典型的例子包括:在一个团队的任务中,某个成员因为某种原因无法完成自己的任务,而另外一个成员挺身而出,主动承担起了被替代的任务,为团队保持整体工作的连续性和顺利完成任务发挥了关键作用;在一个会议上,某个人的辩论观点受到了质疑和批评,而另外一个人主动出来承担起辩护的责任,帮助这个人化解尴尬和漩涡;在一个家庭中,某个人犯了错误或犯了错,而另外一个人挺身出来,主动担负起应有的责任,缓解矛盾和冲突。

捉刀这个词语最初来源于中国古代战争史书《左传》,并逐渐发展为形容某个人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承担重任或者帮助他人的行为。

今天的捉刀人不仅是一个有责任心和胆识的人,更是一个具有智慧和善于解决问题的人。

在现代社会中,这样的人能够在团队合作、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为维护和谐的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词语来历意思及反义词

词语来历意思及反义词

词语来历意思及反义词来历,汉语词汇。

注音:lái lì多义词。

可以指汉语词汇来历,也可以指东汉人物来历。

关于词语来历有哪些是可以摘抄的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词语来历的反义词,供大家参考。

一、来历解析经历;履历。

宋王明清《摭青杂说》:“人不知来歷,亦不肯娶我。

” 宋周密《武林旧事·四孟驾出》:“仍先一日封闭楼门,取责知委,不许容著来歷不明之人。

” 刘宾雁《一个人和他的影子》:“别看档案不过是一个纸口袋,它却装着你的来历,你的身份,是关于你本人存在的凭证。

” 指记载经历、履历的书面材料。

二、来历反义词之后三、来历造句1、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时,那你就应该沉下心来历练。

2、晚饭后,爷爷讲了一个故事,题目叫《一枚勋章的来历》。

3、人生是来历练的,人生是来完成责任的。

4、这个人来历不明,对他要多加小心。

5、关于这个人的来历,我是不得而知的。

6、宋朝有开国皇帝以兵变黄袍加身的来历,故特别疑忌武将。

7、烟馆里的人,都看这人来历不明,劝他不要与那人要好,却是忠言逆耳,哪里听得。

8、关于这个人的来历,我不得而知。

9、请你讲一讲这件事的来历。

10、在一个小时内,就有一个来历不明的人将这件事透露给了报社,并引起了恐慌。

11、医生们起先嘲笑这个来历不明的旅行者.12、把龙舟节的来历告诉我好吗?13、关于寒山子,世人既不知其来历,也不知其姓氏,见过他的人都说是个“疯狂之士”。

14、一个来历不明的人必然有些行迹可疑。

15、不要阅读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及其附件.16、萨顶顶声名大噪之后,她的身份来历在网上被争论不休.17、蒋艳萍犯有贪污、行贿、受贿等罪行,拥有多项来历不明的资产。

18、自此,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

19、对来历不明的人,我们应该提高警惕。

20、女儿与各种来历不明的人厮混在一起,父亲很是恼火。

21、这就是为什么理光数码复印机在欧洲和美国独领的来历。

角落的词语来历

角落的词语来历

角落的词语来历摘要:一、引言二、角落的词语来历1.角落的定义2.角落一词的起源3.角落的意义变迁三、角落的文学用法1.文学作品中的角落形象2.角落的象征意义四、角落的现实意义1.角落与人类生活2.角落与心理健康五、结论正文:一、引言角落,这个词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它指的是一个空间中被其他物体或结构所围绕而形成的较为私密的部分。

然而,你是否想过角落这个词语的来历呢?本文将从词源、文学意义和现实意义等方面,详细探讨角落一词的来历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角落的词语来历1.角落的定义角落这个词汇起源于上古时期,本义是指空间中被物体或结构围绕的部分。

在《说文解字》中,对角落一词的解释为:“角,隅也。

从角,从肖。

肖,小也。

”这里的“角”是指空间中的转角,而“肖”则表示小巧、细小,结合起来便构成了角落一词。

2.角落一词的起源角落这个词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这里的“幽谷”和“乔木”可以看作是角落的原始意象。

同时,在古代汉语中,“谷”和“角”音近,可以相互替换,因此,这种被树木围绕的幽暗山谷,很自然地成为了角落一词的起源。

3.角落的意义变迁随着历史的发展,角落这个词汇的意义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在古代,角落更多地指代一个地方的具体位置,如房间的角落、山间的角落等。

而到了现代,角落的意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具体的地理位置,更多地是指代一种较为私密、安静的空间。

三、角落的文学用法1.文学作品中的角落形象在文学作品中,角落往往被赋予丰富的象征意义。

如在鲁迅的《故事新编》中,角落是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场所,象征着被压迫、被忽视的弱势群体。

而在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中,角落则是主人公们情感纠葛的发生地,暗示着人生的无奈和无常。

2.角落的象征意义角落作为一个空间意象,在文学作品中往往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它可以象征人们的内心世界,如一个孤独、无助的角落;也可以象征生活中的某种状态,如一个等待、期盼的角落。

八拜之交成语典故

八拜之交成语典故

八拜之交成语典故典故,是一个汉语词汇,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

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八拜之交成语典故,欢迎大家参考!八拜之交成语典故1《史记·廉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典故战国时,赵国宦者令缨贤的门客蔺相如,受赵王派遣,带着稀世珍宝和氏璧出使秦国。

他凭着智慧与勇气,完璧归赵,得到赵王的赏识,封为上大夫。

后来,秦王又提出与赵王在渑池相会,想逼迫赵王屈服。

蔺相如和廉颇将军力劝赵王出席,并设巧计,廉颇以勇猛善战给秦王以兵力上的压力,蔺相如凭三寸不烂之舌和对赵王的一片忠心使赵王免受屈辱,并安全回到赵国。

赵王为了表彰蔺相如,就封他为上卿,比廉颇将军的官位还高。

这下廉颇可不乐意了,他认为自己英勇善战,为赵国拼杀于前线,是第一大功臣,而蔺相如只凭一张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

廉颇很是不服气,就决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到这个消息,便处处回避与廉颇见面。

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称病不出。

有一次,蔺相如有事出门遇到廉颇。

廉颇就命令手下用各种办法堵住蔺相如的路,最后蔺相如只好命令回府。

廉颇就更得意了,到处宣扬这件事。

蔺相如的门客们听说了,纷纷提出要回家,蔺相如问为什么,他们说:“我们为您做事,是因为敬仰您是个真正崇高的君子,可现在您居然对狂妄的廉颇忍气吞声,我们可受不了?”蔺相如听了,哈哈一笑,问道:“你们说是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将军厉害?我连秦王都不怕,又怎么怕廉颇呢?秦国现在不敢来侵犯,只是慑于我和廉将军一文一武保护着赵国,作为赵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顾国家的江山社稷呢?”廉颇听说后,非常惭愧,便袒胸露背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

从此,他们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好朋友,齐心为国效力。

八拜之交成语典故2故事出自《列子·汤问》。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捉刀词语的来历

捉刀词语的来历

捉刀词语的来历
捉刀词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用法,通常用来表示某个人担任某个岗位或任务时的责
任和义务,同时也指责任不到位、疏于监管等问题。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捉刀词语的
来历。

捉刀一词源于古代军事,意指在战争中掌握主动,抢占战术优势,并迅速对敌方发动
攻击,取得战斗胜利。

后来,捉刀的概念逐渐扩展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

在这些
领域中,捉刀就意味着担当岗位、负责监管,以避免甚至消除负面后果。

据历史记载,民间曾经流行过这样一句话:“站在台上的人说话,台下的人做事。


这句话意味着,担任某个岗位的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其他人则只需要听取指示,
完成任务。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理想状态往往难以实现。

有些人会逃避责任或者
推卸责任,从而导致局面恶化。

因此,人们逐渐形成了捉刀的概念,强调每个人在自己的
岗位上都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在现代汉语中,捉刀一词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表达方式。

例如,“领导要捉刀”,就
表示领导在某个工程或活动中必须严格监督、管理,并对工作中的错误或问题承担责任。

此外,捉刀还有一种隐含意味,即诉之于法的含义。

例如,“如果出了事故,我们就要去
捉刀了”,意思是如果事故发生了,我们就必须去承担相应的责任。

总之,捉刀词语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军事,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扩展到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

在现代汉语中,捉刀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表达方式,用以强调岗位责任和事
故责任。

四字成语来历

四字成语来历

四字成语来历一.来源于神话寓言我国古代的很多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含义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往往被概括成为成语。

例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开天辟地夸父追日愚公移山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拔苗助长二、来源于历史故事我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后人把它们凝缩成四个字的成语。

例如:卧薪尝胆负荆请罪四面楚歌草木皆兵破釜沉舟完璧归赵望梅止渴三顾茅庐三、来源于古书成句这又分两种情况:一是从古书中直接摘引原句;一种是经过加工的,或紧缩、或减字、或增字、或换字。

例如:①一鼓作气一《左传·庄工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瓜田李下一古乐府《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四、来源于群众口语有不少成语来源于群众口头用的通俗而形象的俗语。

例如:①狼子野心一《左传·宣公四年》:“谚曰:狼子野心。

是乃狼也,其可畜乎!”②千夫所指一《汉书·王嘉传》:“谚曰:千夫所指,无病而死。

”功成名就成语释疑:功:功业。

就:达到。

功绩取得了,名声也有了。

成语出处:《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旗开得胜成语释疑:刚一打开旗帜进入战斗,就取得了胜利。

比喻事情刚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射柳捶丸》第四折:“托赖主人洪福,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指日成功成语释疑:指不久即可成功。

成语出处: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三折:“觑曹操易如反掌,克日而破,指日成功。

”一蹴而就成语释疑:蹴:踏;就:成功。

踏一步就成功。

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成语出处:宋·苏洵《上田枢密书》:“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

”一.来源于神话寓言我国古代的很多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含义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往往被概括成为成语.例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开天辟地夸父追日愚公移山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拔苗助长二、来源于历史故事我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后人把它们凝缩成四个字的成语.例如:卧薪尝胆负荆请罪四面楚歌草木皆兵破釜沉舟完璧归赵望梅止渴三顾茅庐三、来源于古书成句这又分两种情况:一是从古书中直接摘引原句;一种是经过加工的,或紧缩、或减字、或增字、或换字.例如:①一鼓作气一《左传·庄工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②瓜田李下一古乐府《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四、来源于群众口语有不少成语来源于群众口头用的通俗而形象的俗语.例如:①狼子野心一《左传·宣公四年》:“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②千夫所指一《汉书·王嘉传》:“谚曰:千夫所指,无病而死.”。

神话故事的四字词语

神话故事的四字词语

神话故事的四字词语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不乏许多脍炙人口的四字词语。

这些词语既是神话故事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些神话故事中常见的四字词语,了解它们的来历和内涵。

1. 周而复始。

这个词语源自《山海经》,讲述了一种叫做“周而复始”的神兽。

它的特点是身体周而复始,不断循环往复,象征着时间的无限循环。

这个词语后来被用来形容事物循环不已,永无止境的状态,也成为了中国人对时间和生命的一种理解。

2. 九牛一毛。

这个词语出自《庄子·秋水》,形容了九头牛的毛和一头牛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后来,人们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某些事物在数量、重要性或价值上的极端悬殊。

这也反映了中国人对于数量和价值的看法,强调了珍惜和节约的观念。

3. 井底之蛙。

这个词语出自《庄子·列御寇》,讲述了一个蛙在井底看到了天空后,以为自己的井底就是整个世界。

后来,人们用这个词语来形容眼界狭窄,见识浅薄的人。

这也是中国古代智慧和谦虚的一种体现。

4. 杯弓蛇影。

这个词语出自《庄子·外物》,形容了在喝酒的时候,杯子和弓弦的倒影被误认为是蛇。

后来,人们用这个词语来形容因为心理作用而产生的虚幻恐惧。

这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对心理和感官的一种理解。

5. 画龙点睛。

这个词语出自《韩非子·五蠹》,形容了在画龙的时候,只要点上一点,整个画面就生动起来。

后来,人们用这个词语来形容在做事情的时候,只要加上一点关键的步骤或者内容,整个事情就变得完美起来。

这也是中国古代人对于细节和关键的一种重视。

总之,神话故事中的四字词语不仅是语言的精华,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理解,也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词语的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关注这些词语,从中受益,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词语的来源典故

词语的来源典故

【知音】: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伯牙和钟子期间的故事。

伯牙(原姓俞,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

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

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

就摔破了琴,以谢子期知音之情,终身不再弹。

【汗青】:来源于古时侯人们用来记事的竹简,是采用青色的竹子,用火烤得竹板冒出水分,这样较容易书写,因此后世把著作完成叫做汗青。

【桃李】:来源于春秋时期子质和简子的典故。

据汉朝《韩诗外传》记载,春秋时,魏国有个叫子质的大臣,他得势时曾保荐过很多的人。

后丢官只身跑到北京,见到一个叫简子的人,向他发牢骚,埋怨自己过去培养的人在危难时不肯帮助他。

简子听后笑着对子质说:春天种了桃树和李树,到夏天可在树下纳凉休息,秋天还可吃到可口的果实。

可是,如果你春天种的是蒺藜,到夏天就不能利用它的叶子,而秋天它长出来的刺倒要扎伤人。

你过去培养、提拔的人都是些不值得保荐的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就象种树一样,应先选好对象,然后再培植啊!简子用比喻批评子质培养人才不当。

故后人就把培养人才叫做“树人”;把提拔培养的优秀人才叫做“桃李”。

【古稀】:来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杜甫吟咏道:“人生七十古来稀。

”【孩提】:来源于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

孩者,小儿笑也。

”【桃园】:来源于三国时期刘备、关羽、张飞结义的典故。

汉献帝时。

天下混乱。

盗贼蜂起。

刘备(皇室宗亲刘备)。

关羽(关云长家住山西蒲州)。

张飞(翼德,市场里卖猪肉的张飞)三人志同道合。

在张飞家的桃园结拜为义兄弟。

刘备为始。

关羽次之。

张飞为弟。

宰牛马昭告天地。

结义匡扶汉室。

三人誓说。

同心协力。

扶危救困。

上报国家。

下济黎庶。

后来三顾茅庐,礼请诸葛亮下山辅佐中兴汉室。

从此崭露头角,刘、关、张、三兄弟名留青史。

「悩殺」等词语的来历

「悩殺」等词语的来历

「悩殺」等词语的来历
保国
【期刊名称】《日语知识》
【年(卷),期】2004(000)005
【摘要】@@ 「悩殺」(女性以其女性魅力令男人神魂顛倒)rn日語中的「悩」是指「悩ます」(令人烦恼)之意,但是「悩殺」中的「殺」却不是「殺す」,而是和日语中的「殺到」「忙殺」「(墨)殺」等词语中的「殺」相同,指的是「ひどいことをする」(干了重大的事),和「殺す」毫无关系.
【总页数】1页(P13)
【作者】保国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村八分」等词语的来历 [J], 保国
2."木で鼻を括る"等词语的来历 [J], 保国
3.「猿芝居」等词语的来历 [J], 保国
4.科学与技术词语的历史来历 [J], 刘延龄
5.“たゎぃなぃ”等词语的来历 [J], 保国(编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语来历1.“东道国”的由来“东道国”是由“东道主”一词演变而来的。

春秋时期,秦晋围郑,郑派烛之武劝秦退军。

烛之武对秦穆公说:“秦如果不灭掉郑国,而叫它成为东方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缺少的资材食用由郑来供应,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秦从其言撤军。

郑在秦的东方,故称东方道上的主人。

后来,“东道主”便成了一个固定的名词,泛指居停之所的主人或以酒食请客的人,其方位的含义便不复存在了。

“东道国”就是以主人的身份接待他国国宾的国家,或在国际活动中处于聚会居停之所和主办其事的国家。

2.“马虎”的来历人们都喜欢用“马虎”来形容某人办事草率或粗心大意,殊不知在这个俗语的背后,原来有一个血泪斑斑的故事。

宋代时京城有一个画家,作画往往随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画的究竟是什么。

一次,他刚画好一个虎头,碰上有人来请他画马,他就随手在虎头后画上马的身子。

来人问他画的是马还是虎,他答:“马马虎虎!”来人不要,他便将画挂在厅堂。

大儿子见了问他画里是什么,他说是虎,次儿子问他却说是马。

不久,大儿子外出打猎时,把人家的马当老虎射死了,画家不得不给马主赔钱。

他的小儿子外出碰上老虎,却以为是马想去骑,结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

画家悲痛万分,把画烧了,还写了一首诗自责:“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长子依图射死马,次子依图喂了虎。

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

”诗虽然算不上好诗,但这教训实在太深刻了,从此,“马虎”这个词就流传开了。

3.“海外赤子”的由来“海外赤子”,现已成为我国旅居海外同胞的一个美称。

此词语如何而来?“赤子”本指婴儿。

《尚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义。

”《疏》中:“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孟子·离娄下》中有:“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赤子”还引申为子民百姓,最早见于《汉书·龚遂传》中“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殿试射箭比赛。

大臣们劝道:“人们张弓挟矢立在殿前,距离陛下如此之近,万一有狂妄无知之徒暗中向您发射,您又没有戒备,可大大伤害社稷啊!”唐太宗答道:“王者视四海为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卫之士亦加猜忌乎!”据此话,人们便从中引出“海内赤子”一语。

而“海外赤子”,则是从“海内赤子”转换演变而来。

后来“海外赤子”被海外侨胞用以表达他们热爱祖国、向往祖国的赤诚之心。

4.“中国”的含义及由来同学们都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祖国是中国。

但在古代,人们所说的“中国”,并不是现在的“中国”。

古代的“中国”,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国”的代名词。

在我国的文献中,“中国”一词有六种含义:⑴指皇帝所在的都城。

⑵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

因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一般都处在各诸侯国的中间,所以叫“中国”。

后来又发展为凡是皇帝直接统治的地区都叫“中国”。

⑶指中原地区。

⑷指国内、内地。

清朝就把内地叫“中国”。

⑸指诸夏族居住的地方。

诸夏地区不仅居住着汉人,也住着许多少数民族,人们把这个地区叫“中国”。

⑹指诸夏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

从汉代起,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

历史上“中国”的范围,除了王朝之外,还应包括各民族建立的政权和部落。

19世纪以来,“中国”则指我国的全部领土,与古代的不同。

“中国”一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很早很早以前一个王朝——商朝。

由于商朝的国都位于它的东、南、西、北各方诸侯之中,所以人们称这块土地为“中国”,即居住于中间的王国,它同时又是政治、经济中心。

在古代,“中国”没有作为正式的国名出现,因为那时的王朝或政权,只有国号,而没有国名。

他们所说的“中国”,是指地域、文化上的概念。

真正以“中国”做为正式国名简称,是从一场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开始的。

从这时起,“中国”才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正式名称。

今天,“中国”已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组成的国家了,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5.“露马脚”一词溯源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不想让人知的事,尤其是那些弄巧成拙的事一旦败露,人们就会说是露了“马脚”。

何谓“马脚”?“马脚”者,马氏之脚也。

这里有个典故。

相传,布衣出身的朱元璋,自小家境贫寒,当过牛倌,做过和尚,所以,在选择终身伴侣时,与一位同样平民出身的马姑娘结了婚。

这位马姑娘长着一双未经缠过的“天足”,这在当时是一大忌。

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仍念马氏辅佐有功,将她封为明朝的第一位皇后。

“龙恩”虽重,宁居后宫的马氏却为脚大而深感不安,在人前从不敢将脚伸出裙外。

一天,马氏忽然游兴大发,乘坐大轿走上金陵的街头。

有些大胆者悄悄瞅上两眼,正巧一阵大风将轿帘掀起一角,马氏搁在踏板上的两只大脚赫然入目。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顿时轰动了整个金陵。

从此,“马脚”一词也随之流传于后世。

6.“中国睡狮论”怎么来的1814年,不可一世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被欧洲反法联军击败后,东山再起,于1815年组织30万大军向欧洲反法联军发动进攻,结果在滑铁卢遭到惨败。

6月22日,拿破仑被迫退位,不久被英国军队押送到遥远的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监禁起来。

在他被监禁的第三个年头,被嘉庆皇帝严辞驳斥的英国贸易使团团长阿美士德,正垂头丧气地从中国返回。

在回国途中,他经过圣赫勒拿岛。

当阿美士德听说这里关押着拿破仑一世时,很想见一见他,听听这位传奇人物对中国问题的看法。

见面之后,阿美士德讲了自己在中国的经历,认为只有通过战争敲开中国的大门。

而拿破仑对英国的做法充满了蔑视,他对于英国用战争解决问题的提法发表评论说:“要同这个幅员广大、物产丰富的帝国作战是世上最大的蠢事。

”他接着说:“开始你们可能会成功,你们会夺取他们的船只,破坏他们的军事和商业设施,但你们也会让他们明白他们自己的力量。

他们会思考;他们会建造船只,用火炮把自己装备起来。

他们会把炮手从法国、美国甚至伦敦请来,建造一支舰队,把你们打败。

”阿美士德反驳说:“中国在表面强大的背后是泥足巨人,很软弱。

”但拿破仑认为,中国并不太软弱,它只不过是一只睡眠中的狮子。

“以今天看来,狮子睡着了连苍蝇都敢落到它的脸上叫几声。

”拿破仑接着说:“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

”这句话出自拿破仑之口后,产生了极强的轰动效应。

6.“二百五”的来历在关中农村,人们把那些蛮干糊涂的人讽称为“二百五”。

“二百五”是个数字,怎么能形容人呢?它的由来说法比较多,下边介绍两种:一是来自赌具牌九。

牌九上有“二板”(四个点)和“么五”(六个点)两张牌。

这两张牌配在一起是10个点,在玩牌九时称为“毙十”,这毙十在牌九里是最小的点,什么牌都能管住它。

所以,人们就用二板和么五简称“二板五”来形容那些莽撞、傻气、做事不考虑后果的人。

“二百五”是“二板五”的转音。

二是来源于一则历史故事。

传说战国时期,身挂六国相印的苏秦被人杀了。

齐王发誓要为苏秦报仇,可一时又抓不到杀人犯,于是便想出条妙计:在城门上张榜说苏秦是内奸,杀掉他是为国除了大害,应当赏黄金千两,请除奸者速来领赏。

榜文贴出后,有四个人声称杀了苏秦。

齐王笑着说:“黄金千两,冒充者杀,你们可不能冒充呀!”四人一口咬定是自己干的。

齐王说:“那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人每人分多少?”四人同声说:“一人二百五”。

齐王勃然大怒,拍案大叫:“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斩了!”“二百五”由此而来。

7.“难得糊涂”的来历郑板桥“难得糊涂”四字写得妙趣横生,韵味无穷,这是郑板桥将真草隶篆溶于一体而独创的一种奇特写法。

至于“难得糊涂”四字,据传还有一段有趣的来历。

有一年,郑板桥到山东莱州云峰山观摩郑公碑,晚间借宿在山下一老儒家中,老儒自称糊涂老人,言谈举止,高雅不凡,两人交谈十分投契。

老人家中有一块特大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美,郑板桥看了大为赞赏。

老人请郑板桥留下墨宝,以便请人刻于砚台背面,郑板桥感到糊涂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并盖上了自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砚台有方桌大小,还有很大一块余空,郑板桥也请老人题写一段跋语,老人没加推辞,随手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

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

”写罢也盖了方印,印文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看后,知是一位情操高雅的退隐官员,顿生敬仰之意。

见砚台还有空隙,便又提笔补写了一段文字:“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

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后来这段文字传了出来,人们感慨其中富含的哲理,便写成横联挂起来,“难得糊涂”一词也就越传越广了。

8.“万岁”和“万万岁”的来历我们常在电视上看见大臣称颂皇帝时大叫“万岁”,其实“万岁”一词本来不是皇帝专用的。

很久以前“万岁”只是表示人们内心喜悦和庆贺的欢呼语,到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时常呼“万岁”,但这个词仍不是皇帝唯一专擅的称呼,称呼他人为“万岁”,皇帝也不管。

到了汉武帝时,他想把“万岁”据为己有,但民间遇到庆贺之事时,还是有人呼“万岁”。

到了宋朝,皇帝才真正的不许称他人为“万岁”。

至于“万万岁”的来历,则来自一个故事。

相传武则天称帝后,特别喜欢别人吹捧她,藉以抬高自己的“名不正”的地位,但她又不好直言。

一天,她在金銮殿召集翰林院众学士,出题答对。

她脱口出了上题:玉女河边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众学士搜肠刮肚,对答了几十句,武后都不满意,直觉扫兴。

这时,有位惯于奉承的学士看出了她的心思,忙吟道:金銮殿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武后兴高采烈,推为杰作。

从此,“万万岁”一词便流传于朝野之上了。

9.博士、硕士、学士的来历“博士、硕士、学士”这些名称,古已有之,不过和现在的含意不完全相同。

博士,源于战国时代,当时是一种官职,也就是一些博通古今,知识渊博的人。

硕士这个词,最早见于五代时期,通常指那些品节高尚,博学多识的人。

学士最早出现于周朝,原本是指那些在学堂读书的人,后来逐渐变成文人学者。

10.正(音征)月的来历我们习惯把一月称为“正月”,这是因为在古代,每年以哪个月为第一个月,各朝代都不同。

夏朝以一月为第一个月,商朝以十二月为第一个月,周朝又以十一月为第一个月。

这些朝代每改正一次月分的次序,就把改正后的一月称为“正月”。

此外,古代的帝王大都在一月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为了表示庄重独尊,便将一月改为了“正月”。

到了秦代,因秦始皇出生在正月,取名赢政,为了避他的名讳,强行规定把正字读作征。

正(征)月的叫法,就此传了下来。

11.“杜撰”一词有甚么来历?宋朝有一个叫杜默的人,他是一个文人,喜欢写诗,且以豪放见称不过他写的诗不讲韵律,有人说他的东西诗不像诗,文不像文,实在不伦不类。

因此,人们每逢看到不象样的诗文或不合逻辑的,就脱口而出:“这是杜默撰写的。

”后来这句话逐渐简化为“杜撰”。

再后,又被引伸为不真实的、没有根据地编造的意思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