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典故
六字词语典故精选5篇
六字词语典故精选5篇古代矗立四字成语外,六字词语也不在少数。
那么关于六字词语典故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整理六字词语典故精选,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出污泥而不染【成语故事】北宋时期,理学开创者周敦颐定居到庐山莲花峰下的濂溪边著书立说,他著有《太极图说》和《通书》,提出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
他认为菊花像人间的隐士,牡丹像人间的富贵人,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像人间的君子。
【典故】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宋·周敦颐《爱莲说》【解释】比喻生于污浊的环境却不受污染,依然保持纯洁的品格。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品格【相近词】出淤泥而不染【相反词】同流合污【成语举例】你看它出污泥而不染,光明磊落,象征了一种崇高的品德。
陶斯亮《一封终于发出的信》【成语造句】◎ 表达出作者对"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的赞美之情,也从中寄寓了作者自己的人格理想。
◎ 我深知她喜欢荷花,喜欢描写荷花的好作品,更喜欢荷花那份出污泥而不染的清纯和高洁。
疾雷不及掩耳【成语故事】东汉末年,曹操进攻黄河流域的马超和韩遂,把马超打败。
马超要求割地求和,曹操不答应,占领渭口后修筑工事后,表面答应议和,暗中养精蓄锐,接着以疾雷不及掩耳之势向马超突然袭击,将丝毫没有防范的马超打得大败而逃。
【出处】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
《六韬·龙韬·军势》【解释】突然响起雷声,使人来不及掩耳。
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比喻事情来得突然【近义词】迅雷不及掩耳【成语示列】他们或者未必起身,给他们个疾雷不及掩耳,拿了就走,必不使一名漏网。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七回有志者事竟成【注音】yǒu zhì zhě shì jìng chéng【解释】“久”终于。
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决心,事情,最终能成功。
也作“有志者事竟成。
常见六字词语典故
常见六字词语典故六字词语是古代成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那么关于六字词语典故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整理六字词语典故精选,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三寸不烂之舌【成语故事】汉高祖刘邦的得力谋士张良,精通兵法,很有谋略,能言善辩。
他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
刘邦称帝之后,想封张良为“留侯”,张良想出家当道士说:“我凭着自己的三寸舌,报了秦国灭韩国之仇,我心满意足了”。
【出处】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解释】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用法】作宾语;比喻能说会道,善于应付的嘴【相近词】三寸之舌【成语例句】◎ 最后也是凭籍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得龙颜大悦,不但保护了自己,也开脱了公主、驸马和太医胡植的死罪。
◎ 对!你是血口喷人,凭着两行伶俐之齿,三寸不烂之舌,四处招谣撞骗,一贯武断专横,而且六言不通,真是岂有此理,八面玲珑,狡猾多变,你是地道的酒囊饭袋,一个不折不扣神气十足的糊-涂-虫。
◎ 试想,如果徐福只凭一个红湖呆士的三寸不烂之舌,能骗得了这么个人物?秦始皇对他却深信不疑。
杀鸡焉用牛刀【成语故事】春秋时孔子提倡以礼乐教化百姓,他的学生子游在武城做官时,提倡礼乐。
孔子到武城听到乐器的弹奏和优雅的歌唱,就对子游说:“割鸡焉用牛刀!”子游解释说:“君子学礼乐就能爱人,百姓学礼乐便于管理。
”孔子十分赞许他的做法。
【典故】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论语·阳货》【释义】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用法】作谓语、分句;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力【反义词】大材小用、小题大做【成语造句】◎ 因此这部书的"哲学篇",恩格斯在批判中作为依据所运用和引用的只是属于"一般唯物论"的观点,包括18世纪法国唯物论者的观点,以此来揭穿杜林混淆唯物论唯心论界限的无知已经足够了,正像中国俗话所说,"杀鸡焉用牛刀",对杜林根本无须动用马克思在哲学上的创造性观点,因为它们根本就不在同一个档次上。
出自典故的词语
出自典故的词语:1、鞠躬尽瘁(诸葛亮)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3、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4、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5、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6、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7、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8、接竿而起(陈胜)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9、卧薪尝胆(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10、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11、三顾茅庐(刘备)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12、孺子可教(张良)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13、四面楚歌(项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词语典故
【倒霉】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做事不顺利,或遇到不吉利的情况,我们便会用“倒霉” 来形容,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古时读书人要做官,都要参加科举考试。明朝时,应考者 如果考不中,就要把家门前立起的旗杆倒下拿走,称为“倒 楣”。 “楣”与“霉”读音相近,江浙一带的人就把遇事运气不 好、不吉利叫“倒楣”亦即“倒霉”了。
它的意思原来是这样!
大街上,常能听到年老的奶奶称呼老伴“老头子”,你 可别认为它是形容人年老,实际“老头子”的意思可比这 深厚多了。
据记载,盛夏的一天,纪晓岚正袒胸露背地校阅书稿时, 乾隆皇帝踱步走来,纪晓岚欲穿衣已经来不及了,便钻入案 下。过了一会儿,他以为乾隆皇帝已经走了,便问馆中人: “老头子已经走了吗?”话音刚落,发现乾隆皇帝就在他身 旁坐着。 乾隆怒问纪晓岚:“‘老头子’三字作何解释?”谁料, 纪晓岚从容答道:“万寿无疆之谓老,顶天立地之谓头,父 母天地又谓天之子,简称为‘老头子’。”
相传乾隆皇帝有一年春天到南方巡查,看到
地里一片青蒜长得绿油油,便称赞了一番,翌
年冬天去又去巡查,可惜这一季节青蒜尚未长
出。
为讨好皇帝,当地官吏差人把许多水仙移植到一起,远远 望去其叶子酷似青蒜,乾隆看后果然赞不绝口,这位官吏也因 此得以升迁。 打这以后,人们就把弄虚作假或不懂装懂嘲讽为“装蒜” 了。
此后,“马虎”这个词就流传开了。
【敲竹杠】清代就开始有人走私
近年来开车遇上“碰瓷”的新闻可是不少,“碰瓷”也 可以用“敲竹杠”来描述。而“敲竹杠”的由来与走私竟有 着密切联系。
清代,朝廷严禁鸦片,各地水陆要塞均设卡检查。某水 运客商在毛竹刚生长时就剖开嫩竹,藏进烟土,躲避检查。
一次,商船行至绍兴码头,该关卡一名师爷走上船用烟 竿敲得竹杠“咯咯”响,客商以为师爷看出了破绽,便掏出 数两银子塞给师爷,请求不要再“敲竹杠”。
成语大全四字词语含典故
成语大全四字词语含典故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秦: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悬梁刺股(苏秦、孙敬)汉: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彩衣娱亲】传说春秋时有个老菜子,很孝顺,七十岁了有时还穿着彩色衣服,扮成幼儿,引父母发笑。
后做为孝顺父母的典故。
草庐三顾】刘:造访。
刘备为请诸葛亮,三次到草庐中去拜访他。
后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之恩。
也比喻诚心诚意地。
羌无故实】指不必典故或没原文。
让枣推梨】小儿推让食物的典故。
比喻兄弟友爱。
信手拈来】信手:随手;谂:用手指捏取东西。
随手当作。
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月明千里】月光普照大地。
后多用做友人或恋人相距荒凉,月夜大增思念的典故。
班衣戏采】据说老莱子七十岁时穿着彩衣并作儿戏以娱亲。
后以之为老养父母的孝亲典故。
班衣戏彩】指身穿彩衣,作婴儿戏耍以娱父母。
后以之为老养父母的孝亲典故。
斑衣戏彩】指身着彩衣,并作婴儿戏耍以娱父母。
后以之为老养父母的孝亲典故。
角巾东路】意指辞官退隐,登东归之路。
后用以为归隐的典故。
截发留宾】以之为贤母好客的典故。
茅庐三顾】刘备为请诸葛亮,三次到草庐中去拜访他。
后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之恩。
也比喻诚心诚意地应邀或过访。
牛角之歌】后为穷士何攀用世的典故。
破柱求奸】为不畏权贵,搜索坏人,以正国法的典故。
骑驴风雪中】用为苦吟的典故。
同“骑驴索句”。
骑驴索句】后用做欧阳修的典故。
骑驴吟灞上】用为苦吟的典故。
有典故的古代词语
有典故的古代词语
以下是一些有典故的古代词语:
1. 掩耳盗铃:出自《吕氏春秋》,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2. 望洋兴叹:出自《庄子》,原意是面对大海而感叹自己的渺小,后来比喻办事力量不够,无从着手,缺乏条件,从而感到无可奈何。
3. 烽火戏诸侯:出自《史记》,形容国君荒淫,因迷惑女色而亡国。
4. 鸿雁传书:出自《汉书》,指投寄书信或书信往来。
5. 鸿鹄之志:出自《史记》,形容志向远大,而用“燕雀”指安于现状、平庸无能的人。
6. 渐入佳境:出自《晋书》,比喻境况一点点好起来。
7. 投笔从戎:出自《后汉书》,指文人从军,扔掉笔去参军。
8.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出自汉·王充《论衡·道虚》,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9. 推敲:形容反复研究措词,斟酌字句,又可引伸为对某种情状、思想意图或问题的分析和研究。
10. 梦笔生花:比喻文人才思大进,或者形容文笔秀丽俊逸。
上述这些词语背后都有着深远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每一个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故事。
常见六字词语典故5则
常见六字词语典故5则六字词语是古代成语的重要表达形式之一。
那么关于六字词语典故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整理六字词语典故精选,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使功不如使过【成语故事】新朝后期,民众受不了王莽的压榨,爆发了全国性的大起义,拥立刘玄为更始帝。
更始帝上台后想树立好的形象,并派人去查处东郡太守贪赃枉法的事,属官索卢放前去向使者求情,认为国家需要稳定,只有遵照使功不如使过,让他们戴罪立功。
【出处】太守受诛,诚不敢言,但恐天下惶惧,各生疑变。
夫使功者不如使过,原以身代太守之命。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索卢放传》【解释】使:用。
使用有功绩的人,不如使用有过失的人,使其能将功补过。
【用法】作谓语、分句;指用人【成语举例】且饶他这遭,况使功不如使过,着他戴罪杀贼,未为不可。
明·张四维《双烈记·女戎》二者必居其一【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带学生去齐国,提了建议不被采纳就离开齐国,齐王送他100金,他推辞不受。
而到了宋国却接受70金,到了薛国接受50金。
学生陈臻对此不解,这两种行为对错二者必居其一。
孟子耐心地分析当时的具体情况,陈臻认为有道理。
【典故】前日之不受是,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
夫子居一于此矣。
战国·邹·孟轲《孟子·公孙丑下》【解释】居:占。
只能在两者中选择其中的一种。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两种选其一【相近词】二者必取其一【成语造句】◎ 泰丰公司主张自己的权利时只能二者必居其一,不可能同时提出这两项请求。
◎ 把"港台歌星"同反动、黄色、低级之间划等号,要么是"左"得出奇,要么是缺乏知识,二者必居其一。
挂羊头卖狗肉【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灵公看见嫔妃穿得花花绿绿不顺眼,就命她们改穿男装。
齐灵公看不顺眼,就让官吏禁止宫外女人穿男装,但屡禁不绝。
晏子说宫内女子穿男装好比店着牛头,店里卖马肉一样,难以让人信服。
历史典故的词语
历史典故的词语历史典故的词语(一):苏武牧羊匈奴自从给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双方有好几年没打仗。
他们口头上表示要跟汉朝和好,实际上还是随时想进犯中原。
匈奴的单于一次次派使者来求和,可是汉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访,有的却被他们扣留了。
汉朝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
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
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儿。
苏武没到匈奴之前,有个汉人叫卫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
单于特别重用他,封他为王。
卫律有一个部下叫做虞常,对卫律很不满意。
他跟苏武的副手张胜原来是朋友,就暗地跟张胜商量,想杀了卫律,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
张胜很表示同情,没想到虞常的计划没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
单于大怒,叫卫律审问虞常,还要查问出同谋的人来。
苏武本来不知道这件事。
到了这时候,张胜怕受到牵连,才告诉苏武。
苏武说:“事情已经到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
如果让人家审问以后再死,不是更给朝廷丢脸吗?”说罢,就拔出刀来要自杀。
张胜和随员常惠眼快,夺去他手里的刀,把他劝住了。
虞常受尽种种刑罚,只承认跟张胜是朋友,说过话,拼死也不承认跟他同谋。
卫律向单于报告。
单于大怒,想杀死苏武,被大臣劝阻了,单于又叫卫律去逼迫苏武投降。
苏武一听卫律叫他投降,就说:“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违背了使命,丧失了气节,活下去还有什么脸见人。
”又拔出刀来向脖子抹去。
卫律慌忙把他抱住,苏武的脖子已受了重伤,昏了过去。
卫律赶快叫人抢救,苏武才慢慢苏醒过来。
单于觉得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十分钦佩他。
等苏武伤痊愈了,单于又想逼苏武投降。
单于派卫律审问虞常,让苏武在旁边听着。
卫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杀了;接着,又举剑威胁张胜,张胜贪生怕死,投降了。
形容爱国精神的四字词语解释出处典故
形容爱国精神的四字词语解释出处典故
以下是形容爱国精神的四字词语解释出处典故:
1. 精忠报国: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出自《北史·颜之仪传》:“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
”典故:南宋名将岳飞,岳母在其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字,以此激励他要为国家竭尽忠诚。
2. 赤胆忠心:形容十分忠诚。
出自明·汤显祖《还魂记·淮警》:“贼子豪雄是李全,忠心赤胆向胡天,靴尖踢倒长天堑,却笑江南土不坚。
”典故:关公“千里走单骑”护送刘备家眷寻找刘备,其“赤胆忠心”可见一斑。
3. 忧国忧民:为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而担忧。
出自《战国策·齐策》:“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典故:唐代诗人杜甫一生坎坷,却仍心怀天下,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
4. 碧血丹心:满腔正义的热血,一颗赤诚的红心。
形容十分忠诚坚定。
出自《庄子·外物》:“ 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典故:南宋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拒绝高官厚禄,受尽威逼利诱,宁死不屈,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最终慷慨就义。
80个典故四字词语
80个典故四字词语1、合浦珠还典故来源:《后汉书·孟尝君传》国学故事:孟尝君到合浦当太守,合浦原来盛产珍珠,但由于官吏滥采,使得珍珠蚌迁到别的地方去了。
孟尝君就任后,发现过去的许多弊端,对滥采滥捕、贪赃枉法现象进行整顿和治理,于是珍珠蚌又回到了合浦。
2、程门立雪典故来源:《宋史·杨时传》国学故事:杨时和宋游酢早年曾向程颐学习,并且考取了进士。
一次两人相邀又到洛阳向程颐求教。
到了程家,先生程颐正在闭目养神。
于是,两人便站在门外恭恭敬敬地等候。
等到程颐睁开眼睛,门外纷纷扬扬的飞雪已在地上积了一尺厚了。
3、戴逵破琴典故来源:《晋书·戴逵传》国学故事:魏晋时期,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贵族门阀观念严重,一些文人仕途艰难但又不愿寄人篱下、阿谀奉承。
谯县人戴逵,年轻博学,喜好谈论,善作诗文,会弹琴作诗。
当时有个大官,听说他琴弹得极好,便派人叫他演奏。
戴逵却在使者面前摔破了琴,并说:“我不是为王公使唤的艺人。
”4、披裘负薪典故来源:《论衡·书虚》国学故事:相传延陵季子出游,见到路上有别人丢失的金子。
当时正是农历五月,却有位穿着皮袄背柴的人。
季子叫他拾起金子,那人十分生气,睁大眼睛,摆摆手说:“我难道是拾取人家金子的人吗?”5、锦屏射雀典故来源:《旧唐书·高祖窦皇后传》国学故事:隋朝末年,战乱不定,各路诸侯争雄天下。
窦毅不愧老谋深算,为女儿择婿别出心裁。
一次窦毅指着大公主说:“这女子才貌双全,不能轻易许配人家,应当为她选择一个好的丈夫。
”因此便在屏风上画了两只孔雀,凡是求婚的人,均给两支箭让射,暗定若有能射中孔雀眼睛的,就把大公主嫁给他。
有几十人前来求婚,但都未能中标,后李渊到来,两箭分别射中两只孔雀的眼睛。
窦毅见了十分高兴,便把女儿许配给李渊。
当时战乱以武治国平天下。
常见六字词语典故精选
常见六字词语典故精选六字成语是古代成语的重要组成之一。
那么关于六字词语典故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整理六字词语典故精选,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以天下为己任【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政坛受到排挤,只好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在卫国也没得到卫灵公的重视,他努力推销他的仁政,得不到当权者的认同,只好再次启程,在去匡城的途中感慨自己以天下为己任,到了花甲之年还在奔波,没有一个安身之所。
【出处】休源风范强正,明练政体,常以天下为己任。
《南史·孔休源传》【解释】把国家的兴衰治乱作为自己的责任。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世【示例】经过这样磨炼成长起来的青年,才会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
《人民日报》1965.6.1【成语造句】◎ 是感动,还是激动,也许兼而有之吧!我心头一热,正义感、责任心油然而生:作家应该以天下为己任,要铁肩担道义;作品应该扬善伐恶,要吹响反腐倡廉的号角。
◎ 以天下为己任,在他的身上体现着我国知识分子的这种宝贵传统,特别值得后学发扬光大。
九牛二虎之力【成语故事】周朝时期,周宣王听说公仪伯的勇力在诸侯中十分有名,就派人去请来询问他的勇力有多大,公仪伯回答能将蠢虫的腿折断,能抵挡秋天知了翅膀的扇动。
周宣王大失所望地说自己能拖住九头牛的尾巴而不让其动弹。
【典故】兄弟,你不知他靴尖点地,有九牛二虎之力,休要放他小歇。
元·郑德辉《三战吕布》楔子【释义】比喻很大的力气。
常用于很费力才做成一件事的场合。
【用法】作宾语;比喻极大的力量【反义词】举手投足【成语造句】◎ 他除了怕把自己费九牛二虎之力与林业局拉的关系搞坏,还有些不便说的原因,宋旺是不知道的。
◎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走到了最远的山坡地。
◎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租到一所会场,刚刚开会,警察又跑来把我们驱散。
◎ 两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帮志伟翻了身,阿姨端盆出去。
◎ 我又用匕首拚命挖呀,抠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这些东西都清了出来。
词语典故
词语典故1乔迁《诗·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乔迁:鸟儿飞离深谷,迁到高大的树木上去。
贺人迁居或贺人官职升迁之辞。
2问津传说春秋末年,孔子领着子路等北子,车马风尘,周游列国,在自陈蔡至楚郢的路上,自北而南,来到今天的旧街镇南1公里处,遇见一群小孩子聚在路中垒石为城,挡住了孔子的去路。
孔子忙叫小孩子们把石城搬开。
有个7岁的孩子,名叫项囊,理直气壮地说:“请问先生,自古以来,是城应让车,还是车应让城?”孔子听了,一时语塞,只好回车绕行,哪知车子绕弯过急,车轴扭断,车子卧倒在地。
后来,孔子一行在附近村里请了木匠,修好了轴子,继续南行。
约走4公里处,遇上一条山谷河流,水深岸阔,不知津口。
孔子一行踌躇岸上,忽见河的上游,有两人并立田间正在劳动。
这两人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一名长沮,一名桀溺。
孔子便吩咐子路向这两问津。
可是,长沮、桀溺两人都没有告诉津口,孔子一行只好在离问津的地方约半公里处的下游涉水渡河。
由于河流很深,水盈车轴,车上的书籍全部被淹。
孔子见状,长叹一声,急唤子路返车上岸,将书搬到北岸的一座平坦的山上去晒。
孔子便坐在山间的一块石头上休息。
后来,人们将圣贤经过的地方——命名。
将孔子绕道坏车的地方叫回车埠,又叫桀溺畈;称孔子晒书的平地为晒书场;称孔子坐过的石头为坐石;在孔子涉水的河上修了一座桥,名孔叹桥;把那条长20多华里挡住孔子去路的河流,命为问津河,又名孔子河。
同时,还在各自命名的地方立碑、建亭、修庙,以示纪念。
至今在部分地方还保留有这种纪念性的建筑。
3推敲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
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名叫《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他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觉得第二句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应换成“敲”。
可他又觉着“敲”也有点不太合适,不如“推”好。
50个中国词语典故解释
50个中国词语典故解释1.才高八斗:形容文才非常高。
出自《南史•谢灵运传》。
这个典故与南北朝时期的诗人谢灵运有关。
谢灵运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才华横溢,他的诗文被人们广泛传颂。
他曾经自夸:“天下才有一石,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这就是“才高八斗”的由来。
2.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出自《历代名画记·张僧繇》。
这个典故与张僧繇的绘画技巧有关。
张僧繇是梁代著名的画家,擅长画龙。
有一次,他在画壁画时,画了一条龙,但是这条龙却没有眼睛。
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点上眼睛,龙就会飞走。
”但是他最终还是为龙点上了眼睛,结果龙真的飞走了。
这就是“画龙点睛”的由来。
3.倾国倾城:原指因女色而亡国,后多形容妇女容貌极美。
出自《汉书·外戚传》。
这个典故与汉朝的李夫人有关。
李夫人是汉武帝的宠妃,貌美如花,但是因为过度思念汉武帝而病重。
汉武帝去探望她时,她用被子蒙住脸说:“我病得这么重,容貌已经毁了,陛下就不要看了。
”汉武帝说:“你病得这么重,我来看你是出于对你的深厚感情,你的美貌已经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
”于是李夫人拿开被子,露出脸来。
汉武帝看到她容貌依旧美丽,赞叹不已。
后来人们就用“倾国倾城”来形容女子容貌美丽无比。
4.三迁之教:形容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极为重要。
出自《孟子·尽心上》。
这个典故与孟子有关。
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儿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先后三次搬家,最终定居于学堂附近,使得孟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5.引锥刺股:形容刻苦学习。
出自《战国策·秦策一》。
这个典故与苏秦有关。
苏秦为了学习,经常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提醒自己保持专注。
6.一饭千金:形容知恩图报。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这个典故与韩信有关。
韩信曾经接受过一位陌生老人的施舍一饭,后来他发达了,为了报答老人的恩情,他赠予老人千金。
六字词语典故5则
六字词语典故5则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引人人胜、寓意深远的故事,蕴涵着丰富的智慧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那么关于六字词语典故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整理六字词语典故精选,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风马牛不相及【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做丞相,在管仲的治理下,国力强大。
楚国不向齐国朝贡,齐桓公就派兵攻打楚国,楚国使臣说:“你们齐国与楚国一南一北,相距很远,风马牛不相及,为何要发动战争呢?”经谈判,楚国与齐国修好。
【典故】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左传·僖公四年》【释义】风:走失;及:到。
本指齐楚相去很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
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用法】作宾语、定语、补语;用于事情【相近词】驴唇不对马嘴【相反词】唇齿相依、息息相关【成语例句】◎ 铝和钢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金属;钢是用铁来炼成的,但钢怎样可以再炼成所谓钢"精"的"铝"呢!◎ 现代白话里大量的词,尤其新生的或新借的,如宏观、反馈之类,与文言更是风马牛不相及,这大家都清楚。
◎ 他意识到,这还是从前的幼仪,中国传统的少奶奶,当家理财的好手,却与西洋式的开放天各仪方,风马牛不相及。
一马不跨两鞍【成语故事】元朝时期,家贫如洗的书生孟志刚死后,妻子衣氏没有生育,叫木匠把棺木做大一些。
她把家里的物品都送给邻居,祭奠完丈夫后,就向邻居表示一马不跨两鞍,死也要与他同棺共穴。
第二天人们发现衣氏已经死在丈夫的棺木里。
【出处】我一马不跨两鞍。
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叫我改嫁别人,其实做不得。
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释义】一匹马不能套两个马鞍。
比喻一女不嫁二夫。
【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用于女性【近义词】从一而终行不由西州路【成语故事】晋朝时期,太山知名人士羊昙被宰相谢安所看重,两人关系十分要好。
谢安病重时曾多次由西州门入城回京,羊昙也经常陪同。
谢安死后,羊昙十分悲痛,停止所有的娱乐有几年时间,甚至不愿再走西州们这条引起伤心的路。
李白有关的成语典故
李白有关的成语典故
1. 醉翁之意不在酒:典故源自《李太白集序》。
意指李白喜欢喝酒,并非单纯追求酒的美味,而是通过酒来追求自由自在、超脱尘世之境。
2. 画虎类犬:典故源自《李太白集序》。
李白宣称“画虎不成
反类犬”,意指自己的才华在一般情况下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
和重视。
3. 高山流水:典故源自《李太白集序》。
形容同样具有卓越才华的人,像高山流水一样相映成趣,互相衬托。
4. 朝三暮四:典故来源于《李太白集序》中的故事。
李白训练猴子,每天让猴子选择两根竹竿中的一根,放食物。
猴子常常朝三暮四,表示迷惑或犹豫不决。
5.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典故源自《登金陵凤凰台》。
表达了李白对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追求,并且通过向更高的目标奋进,不断超越自身。
6. 不愤慨而歌,不放浪而归:典故来源于《佳人歌》。
形容李白遭遇逆境时,不怨天尤人,反而坚定不移地奔赴自己的目标。
7. 锦瑟无端五十弦:典故来源于《锦瑟》。
描绘了李白对人生的感慨和追求,比喻人生短暂而珍贵,应当充分珍惜和发挥。
8.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典故来源于《将进酒》。
表达了李白对人生短暂而无常的认识,并呼唤人们要坚守信仰和追求,留下卓越的业绩。
9. 白首空归未相识:典故来源于《赠汪伦》。
形容李白对友谊的追求和对人世间的无奈,表达了他心中对友情真挚的渴望。
词语的来源典故
【知音】: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伯牙和钟子期间的故事。
伯牙(原姓俞,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
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
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
就摔破了琴,以谢子期知音之情,终身不再弹。
【汗青】:来源于古时侯人们用来记事的竹简,是采用青色的竹子,用火烤得竹板冒出水分,这样较容易书写,因此后世把著作完成叫做汗青。
【桃李】:来源于春秋时期子质和简子的典故。
据汉朝《韩诗外传》记载,春秋时,魏国有个叫子质的大臣,他得势时曾保荐过很多的人。
后丢官只身跑到北京,见到一个叫简子的人,向他发牢骚,埋怨自己过去培养的人在危难时不肯帮助他。
简子听后笑着对子质说:春天种了桃树和李树,到夏天可在树下纳凉休息,秋天还可吃到可口的果实。
可是,如果你春天种的是蒺藜,到夏天就不能利用它的叶子,而秋天它长出来的刺倒要扎伤人。
你过去培养、提拔的人都是些不值得保荐的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就象种树一样,应先选好对象,然后再培植啊!简子用比喻批评子质培养人才不当。
故后人就把培养人才叫做“树人”;把提拔培养的优秀人才叫做“桃李”。
【古稀】:来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杜甫吟咏道:“人生七十古来稀。
”【孩提】:来源于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
孩者,小儿笑也。
”【桃园】:来源于三国时期刘备、关羽、张飞结义的典故。
汉献帝时。
天下混乱。
盗贼蜂起。
刘备(皇室宗亲刘备)。
关羽(关云长家住山西蒲州)。
张飞(翼德,市场里卖猪肉的张飞)三人志同道合。
在张飞家的桃园结拜为义兄弟。
刘备为始。
关羽次之。
张飞为弟。
宰牛马昭告天地。
结义匡扶汉室。
三人誓说。
同心协力。
扶危救困。
上报国家。
下济黎庶。
后来三顾茅庐,礼请诸葛亮下山辅佐中兴汉室。
从此崭露头角,刘、关、张、三兄弟名留青史。
词语故事有哪些
词语故事有哪些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人们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工具。
而词语背后往往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
在汉语中,有许多词语都有着深刻的历史典故和传奇故事,下面就让我们来探寻一些词语背后的故事吧。
首先,我们来说说“卧薪尝胆”。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讲的是楚国太子屈原被谗害,被贬谪至汨罗江畔。
他在那里过着贫苦的生活,但他却不愿放弃报效国家的志向。
他就在江畔卧薪尝胆,发誓要报效国家。
这个故事后来就成为了“卧薪尝胆”的典故,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的精神。
接下来,我们说说“楚楚动人”。
这个词语出自《诗经·小雅·信南山》,原意是指楚地的美女。
后来,这个词语演变为形容女子姿态美丽动人,举止文雅端庄的意思。
而这个词语背后的故事是,楚地的美女们以其美丽动人的风姿,成为了当时的佳话,被人们所传颂。
再来说说“铁杵磨成针”。
这个成语出自《淮南子·人间训》,讲的是一个人在磨杵成针的故事。
这个故事后来就成为了“铁杵磨成针”的典故,用来形容人通过不懈努力,最终取得成功的情况。
最后,我们来说说“狼狈为奸”。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讲的是齐国的公子重耳被叔向所追杀,他在逃亡的途中,遇到了一个狼和一个狐狸,狼和狐狸原本是天敌,但为了共同对付追杀他的叔向,它们却狼狈为奸,合作起来。
这个故事后来就成为了“狼狈为奸”的典故,用来形容坏人勾结在一起做坏事。
通过这些词语背后的故事,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到这些词语的意义,更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和人生智慧。
词语故事丰富多彩,让我们在学习词语的同时,也能够领略到其中的乐趣和启迪。
希望大家在使用这些词语的时候,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其内涵,感受其中的魅力。
常用典故词典
常用典故词典
| 词语 | 典故 |
| :----: | :----: |
| 青梅竹马 | 来源于《水浒传》,指童年时期小时候的玩伴,“青梅”是指小女孩,“竹马”是指小男孩。
|
| 千里马 | 来源于《西游记》,指骑着千里马的孙悟空,指非
常勇敢的人。
|
| 拔苗助长 | 来源于《论语》,指父母对孩子的培养方式,即
培养孩子的能力,而不是把孩子的智力视为天赋,而是要让孩子不断地努力学习。
|
| 投鼠忌器| 来源于《聊斋志异》,比喻把自己的靠山投错了,把宝贵的东西给了不该给的人。
|
| 守株待兔| 来源于《淮南子》,比喻等待着某件事情的到来,而不去努力去追求。
|。
四字词语大全及解释和典故
四字词语大全及解释和典故一、安步当车1. 解释- 安:安详,不慌忙;步:步行;当:当作。
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形容轻松缓慢地行走。
也指人能够安守贫贱生活。
2. 典故- 战国时,齐国有位高士,名叫颜斶(chù)。
齐宣王慕他的名,把他召进宫来。
颜斶随随便便地走进宫内,来到殿前的阶梯处,见宣王正等待他拜见,就停住脚步,不再行进。
宣王见了很奇怪,就呼唤说:“颜斶,过来!”不料颜斶还是一步不动,呼唤宣王说:“大王,过来!”宣王听了很不高兴。
左右的大臣责备颜斶说:“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过来,你也叫大王过来,怎么行呢?”颜斶说:“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
与其让我羡慕大王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的好。
”齐宣王恼怒地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斶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士人尊贵,君王并不尊贵!”宣王说:“你说这话有根据吗?”颜斶神色自若地说:“当然有。
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的,格杀勿论!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他为万户侯,赏金千镒。
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头,竟然连一个死的士人坟墓都不如啊。
”齐宣王无言以对,满脸不高兴。
大臣们忙来解围:“颜斶,过来!颜斶,过来!我们大王拥有千乘(一千辆战本)之国,东西南北谁敢不服?大王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老百姓没有不俯首听命的。
你们士人太卑鄙了!”颜斶驳斥道:“你们说得不对!从前大禹的时候,诸侯有万国之多。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尊重士人。
到了商汤时代,诸侯有三千之多。
如今,称孤道寡的才二十四个。
由此看来,重视士人与否是得失的关键。
从古到今,没有能以不尊重士人而能成大功业的。
”宣王听到这里,才觉得自己理亏,说:“我是自讨没趣。
听了您的一番高论,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径。
希望您接受我为您的学生,今后您就住在我这里,我保证您饮食有肉吃,出门必有车乘,您夫人和子女个个会衣着华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语典故:芝加哥别名
这里是VOA特别英语词语典故。
别名是一个人名字的缩短形式,还可以是一个人,一个地方或一个物品的描述性名字。
许多美国城市都有很有趣的别名,这可以帮助创立一个城市的风格,激发公民的自豪感,建立团结精神。
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曾经是美国第二大城市。
所以,芝加哥其中一个别名就是“第二城”(The Second City)。
多年过去了,芝加哥的人口不断缩减。
今天,芝加哥已经是美国第三大城市。
然而,芝加哥的另外一个别名却名副其实。
叫做“风城”(The Windy City)。
芝加哥位于密歇根湖畔,密歇根湖是北美洲五大湖之一。
语言专家Barry Popick 在其网站上写道,芝加哥被称作“风城”是因为吹过密歇根湖的风。
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芝加哥的广告宣传称那里凉风习习,是夏季避暑胜地。
但是,任何曾在芝加哥居住过的人都知道,冬季的风非常寒冷。
寒风可以穿越市中心高楼之间的街道。
Barry Popick说,美国中部的其他城市也称芝加哥为“windy city”(浮夸之城)。
意思是说,芝加哥人很喜欢吹嘘或谈论芝加哥有多大,空话连篇,夸夸其谈。
他说,俄亥俄州辛辛那提的报纸曾在19世纪70年代使用过这个说法。
芝加哥是美国重要的农业,工业和交通中心。
1916年,芝加哥从Carl Sandburg创作的一首叫做“芝加哥”的诗中又获得了两个别名。
下面是这首诗的第一部分:
全世界的宰猪场,工具场,积麦仓,玩弄铁路的游戏师,国民经济的搬运大王;风暴,破嗓,喧嚣,臂力刚强的大肩膀。
由于其巨大的猪肉加工行业,芝加哥又被叫做“世界屠猪城”(Hog Butcher for the World)。
由于其对全国的重要性,又被叫做“巨肩之城”(City of Broad Shoulders)。
关于芝加哥的歌曲有很多。
1964年,Frank Sinatra演唱的"My Kind of Town"流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