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地层一览表
地质年代表59637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Ⅰ)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 续表(Ⅰ)注:2000-05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通过。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Ⅱ)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续表(Ⅱ)注:2000-05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通过表1-3 国际地层表(选自2000年第三十一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公布的版本)以编制出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从古至今依次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古生代又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中生代又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又分为: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解析:地理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训练要求”指出:“学会阅读地质年代表,记住代、纪的名称与序列。
”同学们感到不好记,特别就是感到“纪”的名称不好记。
研究地壳历史时,仿用了人类历史研究中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方法,把地史划分为5个代,代以下再分纪、世等;与地质时代单位相应的地层单位称界、系、统等。
地层单位分国际性地层单位、全国性或大区域性地层单位与地方性地层单位。
国际性地层单位适用于全世界,就是根据生物演化阶段划分的。
因为生物门类(纲、目、科)的演化阶段,全世界就是一致的。
所以据此划分的地层单位必然适用于世界,称国际性地层单位,包括宇、界、系、统。
界——国际性通用的最大的地层单位,包括一个代的时间内所形成的地层。
系——界的一部分,就是国际地层表中的第二级单位,代表一个纪的时间内所形成的地层。
系一般就是根据首次研究的典型地区的古地名、古民族名或岩性特征等命名的,如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白垩系等。
统——系的一部分,就是国际地层表中的第三级单位,代表一个世的时间内所形成的地层。
全国性或大区域性地层单位有阶、时带,地方性地层单位有群、组、段、层。
地质年代单位有宙、代、纪、世。
宙——寒武纪570之前的都就是隐生宙(宇),之后的则就是显生宙(宇)。
代——地质时代的最大单位,在代的时间内形成界的地层。
地质年代与年代地层表新——林

地质年代与年代地层表——林宙/宇代/界纪/系世/统Ma 构造生物演化中国主要地质情况时间间距距今年龄大构造阶段动物植物显生宙PH 新生代/新生界Kz第四纪/第四系Q全新世/全新统Qh2-30.012联合古陆解体喜马拉雅构造阶段(新阿尔卑斯构造阶段)人类出现无脊椎动物继续演化发展被子植物繁盛更新世/更新统Qp2.48(1.64)冰川广布,黄土生成新近纪/新近系N早第三纪上新世/上新统N2 2.82 5.3哺乳动物繁盛西部造山运动,东部平,湖泊广布中新世/中新统N118 23.3古近纪/古近系E早第三纪渐新世/渐新统E313.2 36.5 哺乳类分化始新世/始新统E216.5 53蔬果繁盛,哺乳类迅速发展古新世/古新统E112 65我国尚无古新世地层发现显生宙PH中生代/中生界Mz白垩纪/白垩系K晚白垩世/下白垩统K270 135联合古陆解体燕山构造阶段爬行动物繁盛无脊椎动物继续演化发展造山作用强烈,火成岩活动矿产生成早白垩世/上白垩统K1裸子植物繁盛侏罗纪/侏罗系J晚侏罗世/下侏罗统J373 208恐龙极盛,中国南山具成,大陆煤田生成中侏罗世/中侏罗统J2早侏罗世/上侏罗统J1三叠纪/三叠系T晚三叠世/下三叠统T342 250中国最后一次海浸,恐龙哺乳类发育中三叠世/中三叠统T2联合古陆形成印支构造阶段早三叠世/上三叠统T1古生代/古生界Pz晚古生代/晚古生界PZ2二叠纪/二叠系P晚二叠世/下二叠统P240 290海西构造阶段两栖动物繁盛世界冰川广布,新南最大海浸,,造山作用强烈早二叠世/上二叠统P1蕨类植物繁盛石炭纪/石炭系C晚石炭世/下石炭统C372 362气候温热,煤田生成,爬行类昆虫发生,地形低平,珊瑚礁发育中石炭世/中石炭统C2早石炭世/上石炭统C1泥盆纪/泥盆系D晚泥盆世/下泥盆统D347 409鱼类繁盛森林发育,腕足类鱼类极盛中泥盆世/中泥盆统D2裸蕨繁早泥盆世/上泥盆统D1显生宙PH 古生代/古生界Pz早古生代/早古生界PZ1志留纪/志留系S晚志留世/下志留统S330 439联合古陆形成加里东运动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硬壳动物繁盛珊瑚礁发育,气候局部干燥,造山作用强烈中志留世/中志留统S2藻类及菌类繁盛早志留世/上志留统S1奥陶纪/奥陶系O下奥陶世/下奥陶统O371 510地热低平,海水广布,无脊椎动物繁盛,末期华北升起中奥陶世/中奥陶统O2早奥陶世/上奥陶统O1寒武纪/寒武系ε晚寒武世/下寒武统ε360 570浅海广布,生物开始大量发展中寒武世/中寒武统ε2早寒武世/上寒武统ε1元古宙PT 元古代/元古界Pt晚元古代震旦纪/震旦系Z晚震旦世/下震旦统Z2230 800裸露动物繁盛冰川广布早震旦世/上震旦统Z1中元古代青白口纪/青白口系200 1000地台形成晋宁运动造山变质强烈,火成岩活动矿产生成蓟县纪400 1400早元古代长城纪400 1800绿藻700 2500吕梁运动地球形成太古宙Ar 太古代46002800。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

内容简介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地层学的相关知识,包括地层学的相关概念(地层学、地层、地层单位、地层术语、层型、带及面等)、地层划分的类别(岩石地层划分、生物地层划分、年代地层划分、磁性地层极性划分及层序地层划分等方法)、岩石地层单位相关知识及生物地层单位相关知识;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中国海相地层及陆相地层的分阶情况(包括命名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层型剖面位置,生物化石标志,层型剖面岩性特征,同期岩石地层单位,与国际地层表中的同期地层阶位对比,底界年龄);第三部分主要是附表,包括最新版的中国海相和陆相区域年代地层表及国际地层表。
第一部分地层概述前言近20年来,我国的地层工作在《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1981)(以下简称《指南》)所倡导的地层分类、术语、划分原则及地层单位的建立与修订程序的指导下,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一般概念1.1 地层学(Stratigraphy)地层学是研究构成的所有层状或似层状岩石体固有的特征和属性,并据此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单位,进而建立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和时间顺序的一门基础地质学科。
地层学的研究范围实际上涉及到岩层中所有能识别的特征和属性(包括形状、分布、岩性特征、化石内容、地质年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性质等),及其形成环境或形成方式和演化历史。
构成地壳的各类层状或似层状的岩石——沉积岩(包括固结的或未固结的沉积物)、火山岩及变质岩都属于地层学的研究范畴。
1.2 地层(Stratum, Strata)地层是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石体。
能以明显界面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性界面与相邻的岩层和岩石体相区分。
1.3 地层分类(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根据构成地壳的岩层、岩石体的不同方面的特征或属性,将其划分成不同类型的地层单位。
地层所具有的特征是多样的,属性也不尽相同,每种特征或属性原则上都可以据以作为地层分类的依据。
因此,地层划分的类别也是多样的。
1-01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Ⅰ

表(Ⅰ)
Ma
2 1 2
阶 (期) 钱塘江阶(期)Q3 艾家山阶(期)Q3
1 2
达瑞威尔阶(期)O2 大湾阶(期)O2
道保湾阶(期)O1 新厂阶(期)O1
1
凤山阶(期)∈3 长山阶(期)∈3 崮山阶(期)∈3 张夏阶(期)∈3 徐庄阶(期)∈2 毛庄阶(期)∈2
3 2 1
490
界
500
3 3 3 4 3 2 1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 (2001)
宇 界 (宙) (代) 新 生 界 (代) CZ 系 (纪) 第四系 (纪)Q 新近系 (纪)N 古近系 (纪)E 白垩系 (纪)K 中 生 界 (代) MZ 侏罗系 (纪)J 统 (世) 全新统(世)Qh 更新统(世)Qp 上新统(世)N2 中新统(世) N1 渐新统(世) E3 始新统(世) E2 古新统(世) E1 上(晚)白垩统(世)K2 下(早)白垩统(世)K1 上(晚侏罗统(世)J3 中侏罗统(世)J2 下(早)侏罗统(世)J1 上(晚)三叠统(世)T3 三叠系 (纪)T 中三叠统(世)T2 下(早)三叠统(世)T1 土隆阶(期) T3 待建 青岩阶(期) T2 巢湖阶(期) T1 殷坑阶(期) T1
灯影峡阶(期)Z2 陡山沱阶(期)Z1
1 1
543 630 680
800 9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纪)Qb 下(早)青白口统(世)
2300 2500
2800 滹沱系 (纪)Ht 3200
3600
2
Ar1 始太 古界 (代) Ar0
3
4
宇 (宙) 界 (代) 系 纪) 奥 陶 显 生 宇 (宙) (代) PH (代) 古 生 系 (纪) O 统 (世) 上(晚)奥陶统(世) O3 中奥陶统(世) O2 下(早)奥陶统(世) O1 上(晚)寒武统(世) ∈3 寒 武 系 (纪) PZ ∈ 下(早)寒武统(世) ∈1 中寒武统(世) ∈2
华北地区地层概论

华北地区地层概论中国的起源来自于古陆核的形成、发展以及演化,直至形成今天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大地。
46亿年前,地球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
大约37亿年前,华北古陆出现,成为中国最早形成的大陆,也是中华大地的根基。
一、大地构造背景中国现代大陆,是由几个主要陆核经过漫长地质时期的发展、演化、拼接和改造后完成的。
晚元古代早期以前主要为陆核陆块发展阶段,晚元古代后期至中生代初期主要为陆缘发展阶段,中生代中后期至新生代主要为陆内发展阶段。
中国大陆第一次拼接发生于晚元古代中期,其结果导致塔里木陆块与华北陆块拼接,并与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汇合形成原始中国古陆;第二次拼接发生于晚古生代后期,其结果导致西伯利亚板块南缘与塔里木——华北板块北缘连为一体;第三次拼接发生于中生代早期,其结果导致塔里木——华北板块南缘与华南板块北缘以及华南板块西缘与藏滇板块北缘连在一起;第四次拼接发生于新生代早期,其结果导致印度板块北缘与藏滇板块南缘连为一体,至此,作为统一的中国大陆形成。
大地构造演化的今天,中国各地具有不同的地质构造特征和发展演化历史,现对塔里木——华北地区论述如下:塔里木——华北地区呈近东西向分布,北与天山——兴安地区相邻,南以科岗断裂、阿尔金南缘断裂、龙首山断裂、洛南——固始断裂和五莲——荣成断裂为界。
全区为一具前震旦系至前长城系基底的稳定古陆块。
几经改造并已支离破碎,但它却记载着地球发展演化之过程,沧海桑田之巨变,遗留了丰富多彩的地质遗迹,使地质学家得以通过对它们的深入研讨,重建地壳演变的历史画卷。
塔里木——华北地区是古塔里木——华北板块中的稳定区,自西向东,横亘中国,在中国构造格架中起着骨干作用,在稳定区北侧为天山——赤峰活动带,南侧为昆仑——秦岭活动带,这两个活动带与塔里木、华北陆块共同组成塔里木——华北板块。
本区地壳经历了陆核形成、陆块形成、陆块发展及滨太平洋、新特提斯发展四大阶段。
前两个演化阶段:吕梁运动以前,早前寒武纪为陆核及早期地壳发生发展固结演化阶段,这段地质历史在本区有较为清楚的记录;晋宁运动(塔里木运动)以前,晚寒武纪以拗裂槽发育为特点,为陆块形成阶段。
1-02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Ⅱ

沙海阶(期)K13
九佛堂阶(期)K12
义县阶(期)K11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Ⅱ)
宇
(宙)
界
(代)
系
(纪)
统(世)
阶(期)
Ma
显
显
生
宇
(宙)
PH
中
生
界
(代)
Mz
侏
罗
系
(纪)
上(晚)侏罗统(世)
J3
大北沟阶(期)J33
137
205
227
241
250
295
320
354
待建
土城子阶(期)J31
[午城阶(期)]QP1
新近系
(纪)
N
上新统(世)
N2
麻则沟阶N22
高庄阶(期)N21
中新统(世)
N1
保德阶(期)N14
通古尔阶(期)N13
山旺阶(期)N12
谢家阶(期)N11
古近系
(纪)
E
渐新统(世)
E3
塔本布鲁克阶(期)E32
乌兰布拉格阶(期)E31
始新统(世)
E2
蔡家冲阶(期)E24
垣曲阶(期)E23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Ⅱ)
宇
(宙)
界
(代)
系
(纪)
统(世)
阶(期)
Ma
显
显
生
宇
(宙)
PH
新
生
界
(代)
CZ
第四系
(纪)
Q
全新统(世)
Qh
未建
0.01
2.60
5.30
中 国 年 代 地 层 表

三叠系 中三叠统 (三叠纪) (中三叠世)
下三叠统 (早三叠世)
土隆阶(期) 亚智梁阶(期)
待建 青岩阶(期) 巢湖阶(期) 殷坑阶(期)
上二叠统 (晚二叠世)
长兴阶(期) 吴家坪阶(期)
二叠系 (二叠纪)
中二叠统 (中二叠世)
下二叠统 (早二叠世)
冷坞阶(期) 茅口阶(期) 祥播阶(期) 栖霞阶(期) 隆林阶(期) 紫松阶(期)
Є33
Є23 Є3
500
Є13
Є32
Є22 Є2
Є Pz PH
513
Є12
Є41
Є31 Є1
Є21
543
Є11
630
Z21 Z2
Z
680
Z11 Z1
Nh2
Nh Pt3
800
Nh1
9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2300 2500 2800
Qb2
Qb
Qb1
Pt
Jx Jx
Jx Pt2
410
Pz PH
S4
S3
安康阶(期)
S12
S2
S
紫阳阶(期) 大中坝阶(期)
马蹄湾亚阶(亚期) 南塔梁亚阶(亚期)
S31
S1 S21
龙马溪阶(期)
438
S11
钱塘江阶(期)
艾家山阶(期) 达瑞威尔阶
(期) 大湾阶(期)
O23 O3
O13
O22 O2 O
O12
道保湾阶(期) 新厂阶(期)
O21
O1
490
待建 锡矿山阶(期) 佘田桥阶(期) 东岗岭阶(期)
应堂阶(期) 四排阶(期) 郁江阶(期) 那高岭阶(期)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内容简介分为三⼤部分,第⼀部分介绍了地层学的相关知识,包括地层学的相关概念(地层学、地层、地层单位、地层术语、层型、带及⾯等)、地层划分的类别(岩⽯地层划分、⽣物地层划分、年代地层划分、磁性地层极性划分及层序地层划分等⽅法)、岩⽯地层单位相关知识及⽣物地层单位相关知识;第⼆部分详细介绍了中国海相地层及陆相地层的分阶情况(包括命名的时间、地点、⼈物及层型剖⾯位置,⽣物化⽯标志,层型剖⾯岩性特征,同期岩⽯地层单位,与国际地层表中的同期地层阶位对⽐,底界年龄);第三部分主要是附表,包括最新版的中国海相和陆相区域年代地层表及国际地层表。
第⼀部分地层概述前⾔近20年来,我国的地层⼯作在《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1981)(以下简称《指南》)所倡导的地层分类、术语、划分原则及地层单位的建⽴与修订程序的指导下,取得了极⼤的进展。
⼀般概念1.1 地层学(Stratigraphy)地层学是研究构成的所有层状或似层状岩⽯体固有的特征和属性,并据此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单位,进⽽建⽴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和时间顺序的⼀门基础地质学科。
地层学的研究范围实际上涉及到岩层中所有能识别的特征和属性(包括形状、分布、岩性特征、化⽯内容、地质年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性质等),及其形成环境或形成⽅式和演化历史。
构成地壳的各类层状或似层状的岩⽯——沉积岩(包括固结的或未固结的沉积物)、⽕⼭岩及变质岩都属于地层学的研究范畴。
1.2 地层(Stratum, Strata)地层是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体。
能以明显界⾯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性界⾯与相邻的岩层和岩⽯体相区分。
1.3 地层分类(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根据构成地壳的岩层、岩⽯体的不同⽅⾯的特征或属性,将其划分成不同类型的地层单位。
地层所具有的特征是多样的,属性也不尽相同,每种特征或属性原则上都可以据以作为地层分类的依据。
地质年代表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Ⅰ)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续表(Ⅰ)注:2000-05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通过。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Ⅱ)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续表(Ⅱ)注:2000-05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通过表1-3 国际地层表(选自2000年第三十一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公布的版本)据此可以编制出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从古至今依次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古生代又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中生代又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又分为: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解析:地理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训练要求”指出:“学会阅读地质年代表,记住代、纪的名称和序列。
”同学们感到不好记,特别是感到“纪”的名称不好记。
研究地壳历史时,仿用了人类历史研究中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方法,把地史划分为5个代,代以下再分纪、世等;与地质时代单位相应的地层单位称界、系、统等。
地层单位分国际性地层单位、全国性或大区域性地层单位和地方性地层单位。
国际性地层单位适用于全世界,是根据生物演化阶段划分的。
因为生物门类(纲、目、科)的演化阶段,全世界是一致的。
所以据此划分的地层单位必然适用于世界,称国际性地层单位,包括宇、界、系、统。
界——国际性通用的最大的地层单位,包括一个代的时间内所形成的地层。
系——界的一部分,是国际地层表中的第二级单位,代表一个纪的时间内所形成的地层。
系一般是根据首次研究的典型地区的古地名、古民族名或岩性特征等命名的,如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白垩系等。
统——系的一部分,是国际地层表中的第三级单位,代表一个世的时间内所形成的地层。
全国性或大区域性地层单位有阶、时带,地方性地层单位有群、组、段、层。
地质年代单位有宙、代、纪、世。
宙——寒武纪570之前的都是隐生宙(宇),之后的则是显生宙(宇)。
代——地质时代的最大单位,在代的时间内形成界的地层。
中国地层表最新版

Hispanotherium matritense , Lagomeryx tsaidamensis , Stephanocemas sp.
443.7
笔石带
N.persculptus
黑色页岩 广布事件
笔石带 N.persculptus 腕足类带
Hirnatia-Kinnella N.extraodinariaus
中特列奇期 海洋生物 辐射事件 海相红层 广布事件
黄
兰多 维列统 下 志留 统
哺 乳 动物 :
沙沟组
Chardinomys yusheensis , Chasmaporthetes kani , Hipparion pater Microtodon atavus , Meles suillus , Hipparion houfenense, Hystrix gansuensis , Adcrocuta eximia , Hipparion dermatorhinum , Cervavitus novorossiae Progonomys sinensis , Dinocrocuta gigantea , Hipparion weihoense , Chilotherium wimani
Plesiodipus leei , Gobicyon macrognathus , Platybelodon grangeri
生
近
中 新
通古尔阶
通古尔组
Protalactaga grabaui , Alloptox gobiensis , Kubanochoerus gigas
小龙潭组
Dryopithecus keiyuanensis , Zygolophodon chinjiensis , Propotamochoerus parvulus
中国各油田(盆地)产油层位基本情况

风城组
乌尔禾组
泥岩
上三叠统
下百碱滩组泥岩
构造油气藏为主
岩性地层油气藏
混合型油气藏
中新统沙湾组
下侏罗统三工河组
三工河砂体在全盆(尤其是腹部)分布,扩大勘探围努力寻找隐蔽油气藏。
大
第三系
516-4471
中生界
白垩系
110-2210
侏罗系
779-4615
三叠系
403-1176
古生界
二叠系
3910-8710
碎屑岩
第三系
火烧沟组
白河组
白垩系
老油田的三采,构造复杂的新区勘探。
中等
第三系
2300-10388
中生界
白垩系
2745-10627
侏罗系
1548-3406
三叠系
2766-7491
古生界
二叠系
5590-8318
石炭系
500-13000
泥盆系
12236-15666
志留系
0-6000
奥系
0-6900
寒武系
4000-13600
勘探面临问题
资源潜力
备注
吐哈油田(吐鲁番盆地)
山前山间盆地
新生界
2000-2680
下侏罗统水西沟群煤系地层
中侏罗统七克台组
湖相暗色泥岩
构造油气藏(背斜构造底水块状油气藏)
碎屑岩
中侏罗统
西山窑组
三间房组
七克台组
低压、低渗油藏的开采,煤成油气的勘探、开发与开采
中等
中生界
白垩系
0-1000
侏罗系
1600-4910
二叠系组
过渡相碎屑岩
地质年代地层表

0.01170.1260.7811.8062.5883.6005.3337.24611.6213.8215.9720.4423.0328.133.938.041.347.856.059.261.666.072.1 ±0.2 83.6 ±0.286.3 ±0.589.8 ±0.393.9100.5~ 113.0~ 125.0~ 129.4~ 132.9~145.0 152.1 ±0.9157.3 ±1.0163.5 ±1.0166.1 ±1.2168.3 ±1.3170.3 ±1.4174.1 ±1.0182.7 ±0.7190.8 ±1.0199.3 ±0.3201.3 ±0.2~ 208.5~ 227254.14 ±0.07259.8 ±0.4265.1 ±0.4268.8 ±0.5272.3 ±0.5283.5 ±0.6290.1 ±0.26303.7 ±0.1307.0 ±0.1315.2 ±0.2323.2 ±0.4330.9 ±0.2298.9 ±0.15295.5 ±0.18~ 237~ 242247.2251.2252.17 ±0.06 358.9 ± 0.4372.2 ±1.6382.7 ±1.6 387.7 ±0.8393.3 ±1.2407.6 ±2.6410.8 ±2.8419.2 ±3.2423.0 ±2.3425.6 ±0.9427.4 ±0.5430.5 ±0.7433.4 ±0.8438.5 ±1.1440.8 ±1.2443.4 ±1.5445.2 ±1.4453.0 ±0.7458.4 ±0.9467.3 ±1.1470.0 ±1.4477.7 ±1.4485.4 ±1.9~ 489.5~ 494~ 497~ 500.5~ 504.5~ 509~ 514~ 521 541.0±1.0850100012001400160018002050230025002800320036004000现今G S S PG S S PS S P S S AS S P宇界系统阶年龄(Ma)宇界系统阶年龄(Ma )宇界系统阶地质年龄(Ma)宇界系地质年龄(Ma)表1 国 际 年 代 地 层 表国 际 地 层 委 员 会 每个全球年代地层单位都是通过其底部的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层型点(GSSP )界定。
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表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Ⅰ)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续表(Ⅰ)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Ⅱ)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续表(Ⅱ)注:2000-05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通过表1-3 国际地层表(选自2000年第三十一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公布的版本)按时代早晚顺序表示地史时期的相对地质年代和同位素年龄值的表格。
计算地质年龄的方法有两种:①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岩石形成顺序,将地壳历史划分为对应生物发展的一些自然阶段,即相对地质年代。
它可以表示地质事件发生的顺序、地质历史的自然分期和地壳发展的阶段;②根据岩层中放射性同位素蜕变产物的含量,测定出地层形成和地质事件发生的年代,即绝对地质年代。
据此可以编制出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从古至今依次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古生代又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中生代又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又分为: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解析:地理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训练要求”指出:“学会阅读地质年代表,记住代、纪的名称和序列。
”同学们感到不好记,特别是感到“纪”的名称不好记。
研究地壳历史时,仿用了人类历史研究中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方法,把地史划分为5个代,代以下再分纪、世等;与地质时代单位相应的地层单位称界、系、统等。
地层单位分国际性地层单位、全国性或大区域性地层单位和地方性地层单位。
国际性地层单位适用于全世界,是根据生物演化阶段划分的。
因为生物门类(纲、目、科)的演化阶段,全世界是一致的。
所以据此划分的地层单位必然适用于世界,称国际性地层单位,包括宇、界、系、统。
界——国际性通用的最大的地层单位,包括一个代的时间内所形成的地层。
系——界的一部分,是国际地层表中的第二级单位,代表一个纪的时间内所形成的地层。
系一般是根据首次研究的典型地区的古地名、古民族名或岩性特征等命名的,如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白垩系等。
中国地质年代系表

新元古代 (界)(Pt3)
震旦世(系)Z
原 核 生 物
3200 未 名 3600
生命现象开始出现
未 名
3850 4600 地球形成
注1: 主要根据王鸿桢等《中国地层时代表》(1990年)略改并补充;
注2: 据2000年5月全国地层会议通过的《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①二叠纪(系)由二分改为三分,即分为早(下)二叠世,中二 叠世(统),晚(上)二叠世(统);②石炭纪(系)三分改为二分,取消中石炭世(统);③太古宙(宇)四分,由早到晚为始太 古代(界),古太古代(界),中太古代(界)和新太古代(界); 注3: 与地质年代中早、中、晚世相对应的地层单位为下、中、上统。
中国地质年代世系表
地质时代(地层系统及代号) 宙(宇) 代(界) 纪(系)
第四纪(系)Q 新生代 (界Kz) 第三纪 (系R) 老第三纪 (系)E 白垩纪(系)K 新第三纪 (系)N
世(统)
全新世(统Qh) 更新世(统Qp) 上新世(统N2) 中新世(统N1) 渐新世(统E3) 始新世(统E2) 古新世(统E1) 晚白垩世(统K2) 早白垩世(统K1) 晚侏罗世(统J3) 中侏罗世(统J2) 早侏罗世(统J1) 晚三叠世(统T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寒武世(统∈2) 早寒武世(统∈1) 晚震旦纪(统Z2) 早震旦纪(统Z1) 543 630 800 1000 1400 1800 2300 2500 2800 晋宁运动 吕梁运动 阜平运动
海 生 无 脊 椎 动 物 繁 盛 裸露无脊椎动物 出现
青白口纪(系)Qb 元古宙 中元古代 蓟县纪(系)Jx (宇) (PT) (界)(Pt2) 长城纪(系)Chc 古元古代 (界)(Pt1) 新太古代 (界)(Ar3) 中太古代 太古宙 (界)(Ar2) (宇) 古太古代 (AR) (界)(Ar1) 始太古代 (界)(Ar0) 冥古宙 (宇)(HD) 滹沱纪(系)Ht 未 名 未 名 未 名
中国地层表最新版

系 Q
统
1.8
午 城 黄
泥 河 湾 组
哺 乳 动物 :Nyctereutes sinensis, Pachycrocuta licenti, Megantereon nihowanensis, Equus sanmeniensis,Eucladoceros boulei等
元 马 组
哺乳动 物: Ailuropoda wulingshanensis, Tapirus sinensis, Gigantopithecus blacki, Allophaiomys terrae-rubrae
Brachyrhizomys blacki , Stegodon elephantiodes, Muntiacus nanus
札达组 托林组 沃马组
哺 乳动物 : Mimomys sp. , Apodemus sp. , Nyctereutes tingi Hipparion zandaense
C2
花 沟
石灰坝组
Linomys yunnanensis , Miopertaurista asiatica , Lufengpithecus hudienensis , Ailurarctos lufengensis Tamiops atavus , Ratufa yuanmouensis , Lufengpithecus hudienensis , Pseudarctos bavaricus
牙形类带
笔石带
系 N 界
统
15 . 0
山旺组 山旺阶 下草湾组
Sayimys obliquidens , Dionysopithecus shuanggouensis , Platybelodon dangheensis Sinolagomys kansuensis , Aprotodon lanzhouensis , Phyllotillon huangheensis Metexallerix gaolanshanensis , Tataromys sigmodon , Yindirtermys grangeri Metexallerix junggarensis , Sinolagomys ulungurensis , Prodistylomys xinjiangensis 哺乳动物: 有孔虫: Dzungariotherium Parvericius Cibicidoides-Cibicides 组合 Yindirtemys Tachyoryctoides Sinolagus Diatomys shantungensis , Ursavus orientalis , Palaeomeryx tricornis
地质年代表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Ⅰ)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续表(Ⅰ)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Ⅱ)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续表(Ⅱ)注:2000-05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通过表1-3 国际地层表(选自2000年第三十一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公布的版本)续表续表按时代早晚顺序表示地史时期的相对地质年代和同位素年龄值的表格。
计算地质年龄的方法有两种:①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岩石形成顺序,将地壳历史划分为对应生物发展的一些自然阶段,即相对地质年代。
它可以表示地质事件发生的顺序、地质历史的自然分期和地壳发展的阶段;②根据岩层中放射性同位素蜕变产物的含量,测定出地层形成和地质事件发生的年代,即绝对地质年代。
据此可以编制出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从古至今依次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古生代又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中生代又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又分为: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解析:地理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训练要求”指出:“学会阅读地质年代表,记住代、纪的名称和序列。
”同学们感到不好记,特别是感到“纪”的名称不好记。
研究地壳历史时,仿用了人类历史研究中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方法,把地史划分为5个代,代以下再分纪、世等;与地质时代单位相应的地层单位称界、系、统等。
地层单位分国际性地层单位、全国性或大区域性地层单位和地方性地层单位。
国际性地层单位适用于全世界,是根据生物演化阶段划分的。
因为生物门类(纲、目、科)的演化阶段,全世界是一致的。
所以据此划分的地层单位必然适用于世界,称国际性地层单位,包括宇、界、系、统。
界——国际性通用的最大的地层单位,包括一个代的时间内所形成的地层。
系——界的一部分,是国际地层表中的第二级单位,代表一个纪的时间内所形成的地层。
系一般是根据首次研究的典型地区的古地名、古民族名或岩性特征等命名的,如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白垩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号 同位素年龄 构造运动 色谱 特征化石 (Ma) Qh Q4 Q3 0.01 Quaternar 第四系 淡黄 人类 y System Qp Q2 Q1 喜马拉雅运动(晚) 联 2.60 新生界 N2 Neogene 合 鲜黄 马、象 Cz N 5.30 新近系 System N1 喜马拉雅运动(早) 古 23.3 E3 陆 32 Eogene E 解 老黄 三趾马 古近系 E2 System 56.5 体 E1 燕山运动(晚) 65 阶 K2 Cretaceou 霸王龙、翼 K 白垩系 鲜绿 段 s 龙 K1 137 J3 燕山运动(中) 鲜蓝 马门溪龙、 (天 鱼龙、始祖 J2 中生界 侏罗系 Jurassic J 蓝) 鸟 Mz J1 燕山运动(早) 205 T3 印支运动(晚) Triassic T 三叠系 绛紫 蛇菊石 T2 System T1 250 P3 印支运动(早) P 二叠系 Permian 淡棕 新希瓦格蜓 P2 P1 295 C2 上古生界 Carbonife 小纺锤蜓、 伊宁运动 C 石炭系 灰 Pz2 rous 贵州珊瑚 C1 联 354 D3 天山运动 合 鱼类、沟鳞 泥盆系 Devonian D D2 古 咖啡 鱼 D1 陆 410 S4 广西(祁连)运动 形 成 S3 正毛笔石类 志留系 Silurian S 阶 果绿 、王冠虫 S2 段 S1 438 O3 下古生界 古浪运动 网格笔石、 Ordovicia Pz1 O 奥陶系 蓝绿 中华震旦角 O2 n 石 O1 490 ∈3 兴凯运动 寒武系 Cambrian ∈ 暗绿 三叶虫 ∈2 ∈1 543 Z2 震旦系 zhen dan Z 绛棕 Z1 晋宁运动(晚) 680 Nh2 新元古界 南华系 nan hua Nh 绛棕 硬壳动物、 Pt3 Nh1 板 800 叠层石、藻 Qb2 青白口 qing bai 块 棕红 类 Qb 系 kou Qb1 形 (浅 1000 成 ) Jx2 晋宁运动(早) 蓟县系 ji xian Jx 阶 棕红 Jx1 中元古界 1400 段 (深 Pt2 Ch2 chang Ch 长城系 ) cheng Ch1 1800 hu tuo Ht 古元古界 Pt1 吕梁(中条)运动 2500 原核生物、 新太古界 Ar3 五台运动 陆 2800 桃红 绿藻 核 中太古界 Ar2 3200 (浅 形 古太古界 Ar1 阜平运动 ) 3600 成 始太古界 Ar0 注:Ma指代百万年,地质学通常用Ma或a来作为时间单位。其中1a即1周年。1Ma:1 million anniversary,如 新太古代末期(2412~2600Ma),则时间为:(距今)24亿1千2百万年-26亿年。 界 系 统 全新统 上更新统 中更新统 下更新统 上新统 中新统 渐新统 始新统 古新统 上白垩统 下白垩统 上侏罗统 中侏罗统 下侏罗统 上三叠统 中三叠统 下三叠统 上二叠统 中二叠统 下二叠统 上石炭统 下石炭统 上泥盆统 中泥盆统 下泥盆统 顶志留统 上志留统 中志留系 下志留统 上奥陶统 中奥陶统 下奥陶统 上寒武统 中寒武统 下寒武统 上震旦统 下震旦统 上南华统 下南华统 上青白口统 下青白口统 上蓟县统 下蓟县统 上长城统 下长城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