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地层一览表

合集下载

中国各油田(盆地)产油层位基本情况

中国各油田(盆地)产油层位基本情况

下白垩统: 青山口组 嫩江组 泥页岩
构造油气藏为主(以 背斜为主,断层、裂 缝次之) 碎屑岩 构造油气藏为主(断 块-背斜, 断块-逆牵引 背斜为主)碎屑岩 构造油气藏为主(背 斜油气藏为主) 碎屑岩 地层岩性油气藏 碎屑岩
下白垩统: 青山口组 姚家组 嫩江组 泉头组 下第三系沙河 街组碎屑岩, 前第三系变质 岩和碳酸岩 下第三系 孔店组 沙河街组 碎屑岩和火山 岩
中国各油田(盆地)基本情况一览表(表六)
油田(盆地)名称 盆地类型 充填地层及厚度(m) 新生界 中生界 第四系 第三系 白垩系 侏罗系 三叠系 古生界 二叠系 石炭系 泥盆系 志留系 奥陶系 寒武系 元古界 江苏油田(苏北盆地) 板内断陷 坳陷盆地 新生界 中生界 古生界 滇黔桂油田 新生界 中生界 第四系 第三系 白垩系 侏罗系 三叠系 古生界 二叠系 石炭系 泥盆系 志留系 奥陶系 寒武系 元古界 震旦系 0-1000 0-4700 180-3900 1100-8100 140-11600 170-3000 0-5100 0-8900 200-3300 50-1960 500-3000 150-6200 震旦系 第四系 第三系 白垩系 1150-6630 170-520 80 7450 1660 642-5234 21.9-1025.9 100-300 0.4-95.7 20-2500 271.6-1549 110-550 458.5-2780 820-2974.8 主要烃源岩及岩性 下第三系 潜江组 泥岩 二叠系 栖霞组 茅口组 泥岩 三叠系 飞仙关组 泥岩 志留系 泥岩 下第三系 阜宁组 戴南组 泥岩 上震旦统 中上寒武统 下二叠统 碳酸岩为主 下三叠 嘉陵江组 第三系 那读组 白岗组 碎屑岩和灰岩 主要油藏类型及岩性 构造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 地层超覆油气藏 裂隙油气藏 碎屑岩为主 主要勘探层位 下第三系 潜江组 三叠系 飞仙关组 嘉陵江组 上石炭统 勘探面临问题 资源潜力 备注 江汉油田 (江汉盆地) 板内断陷 坳陷盆地 构造复断陷 —坳陷盆 地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

内容简介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地层学的相关知识,包括地层学的相关概念(地层学、地层、地层单位、地层术语、层型、带及面等)、地层划分的类别(岩石地层划分、生物地层划分、年代地层划分、磁性地层极性划分及层序地层划分等方法)、岩石地层单位相关知识及生物地层单位相关知识;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中国海相地层及陆相地层的分阶情况(包括命名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层型剖面位置,生物化石标志,层型剖面岩性特征,同期岩石地层单位,与国际地层表中的同期地层阶位对比,底界年龄);第三部分主要是附表,包括最新版的中国海相和陆相区域年代地层表及国际地层表。

第一部分地层概述前言近20年来,我国的地层工作在《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1981)(以下简称《指南》)所倡导的地层分类、术语、划分原则及地层单位的建立与修订程序的指导下,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一般概念1.1 地层学(Stratigraphy)地层学是研究构成的所有层状或似层状岩石体固有的特征和属性,并据此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单位,进而建立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和时间顺序的一门基础地质学科。

地层学的研究范围实际上涉及到岩层中所有能识别的特征和属性(包括形状、分布、岩性特征、化石内容、地质年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性质等),及其形成环境或形成方式和演化历史。

构成地壳的各类层状或似层状的岩石——沉积岩(包括固结的或未固结的沉积物)、火山岩及变质岩都属于地层学的研究范畴。

1.2 地层(Stratum, Strata)地层是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石体。

能以明显界面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性界面与相邻的岩层和岩石体相区分。

1.3 地层分类(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根据构成地壳的岩层、岩石体的不同方面的特征或属性,将其划分成不同类型的地层单位。

地层所具有的特征是多样的,属性也不尽相同,每种特征或属性原则上都可以据以作为地层分类的依据。

因此,地层划分的类别也是多样的。

中国各油田(盆地)基本情况

中国各油田(盆地)基本情况
4001-915
下白垩统下沟组
泥页岩
上侏罗统赤金堡组
构造岩性油气藏
碎屑岩
第三系
火烧沟组
白杨河组
白垩系
老油田的三采,构造复杂的新区勘探。
中等
第三系
2300-10388
中生界
白垩系
2745-10627
侏罗系
1548-3406
三叠系
27166-7491
古生界
二叠系
5590-8318
石炭系
500-13000
地层岩性油气藏
碎屑岩
下第三系
孔店组
沙河街组
碎屑岩和火山岩
复杂断块稠油藏开采难,深层勘探与钻探难。

第三系
4000-12500
中生界
白垩系
0->3001
侏罗系
0-10611
二叠系
14651
石炭系
2551
奥陶系
400-947
寒武系
320-810
元古界
青白口系
0-180
蓟县系
0-12121
长城系
0-500
碎屑岩
下白垩统:
青山口组
姚家组
嫩江组
泉头组
新探明地质储量丰度低、开采难,老油田含水率大、稳产难。
中等
第三系
0-583
中生界
白垩系
0->7000
侏罗系
0-2977
辽河油田(渤海湾盆地下辽河坳陷为主)
板内多旋回断陷—坳陷盆地
新生界
第四系
0-417
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泥岩
构造油气藏为主(断块-背斜,断块-逆牵引背斜为主)碎屑岩
中国各油田(盆地)基本情况一览表(表一)

中国地层表最新版

中国地层表最新版

Hispanotherium matritense , Lagomeryx tsaidamensis , Stephanocemas sp.
443.7
笔石带
N.persculptus
黑色页岩 广布事件
笔石带 N.persculptus 腕足类带
Hirnatia-Kinnella N.extraodinariaus
中特列奇期 海洋生物 辐射事件 海相红层 广布事件

兰多 维列统 下 志留 统
哺 乳 动物 :
沙沟组
Chardinomys yusheensis , Chasmaporthetes kani , Hipparion pater Microtodon atavus , Meles suillus , Hipparion houfenense, Hystrix gansuensis , Adcrocuta eximia , Hipparion dermatorhinum , Cervavitus novorossiae Progonomys sinensis , Dinocrocuta gigantea , Hipparion weihoense , Chilotherium wimani
Plesiodipus leei , Gobicyon macrognathus , Platybelodon grangeri


中 新
通古尔阶
通古尔组
Protalactaga grabaui , Alloptox gobiensis , Kubanochoerus gigas
小龙潭组
Dryopithecus keiyuanensis , Zygolophodon chinjiensis , Propotamochoerus parvulus

中国地质构造

中国地质构造

中国地壳的演化历史可分成五个巨阶段:陆核形成阶段(距今约3.6~2.5Ga)原地台形成阶段(距今约2.5~1.85Ga)—新太古代克拉通、陆核群地台生成阶段(距今约1.85~0.82Ga)潘基亚—古亚洲大陆形成阶段(距今约820~210Ma)陆内变形阶段(距今210Ma~现在)发生革命性变动的两期造山是蔚县、晋宁(武陵)运动(距今约1000~820Ma)和印支运动(距今约230~210Ma)。

蔚县、晋宁(武陵)造山运动的结束可能见证了中国各地台和地块是新元古宙罗迪尼亚超大陆(距今850Ma)的一部分;印支造山运动结束以后,古亚洲大陆形成,中国的构造格局从南北向差异改变成东西向差异。

因此中国地壳演化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前晋宁和晋宁期(古太宙到新元古代早期,>800Ma)后晋宁到海西—印支期(南华纪到三叠纪)后印支期(侏罗纪到第四纪)地质构造的发展演化:四堡—晋宁期1 中元古代早期裂谷期华北、塔里木、扬子等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离散,华北与扬子间有中元古代松树沟等蛇绿岩带发现,其间当有洋盆相隔。

华夏早前寒武纪克拉通这时从扬子克拉通分离出来,出现了华南小洋盆。

各克拉通内部或边缘广泛发生裂陷,华北陆块北部形成了渣尔泰-白云鄂博裂谷带,中部有太行-燕山裂谷带,南缘有汉高-熊耳裂谷带。

晋冀鲁三省发育的岩墙群主要岩脉K-Ar年龄值1 680 Ma~1 775 Ma。

在塔里木板块周缘如阿尔金北侧和中天山地区的中元古界为含火山岩的砂泥质复理石,均属不稳定型沉积,扬子地区在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的基础上,大部分地区形成了巨厚的浊流沉积,在江南陆缘桂北、湘北有科马提岩分布。

华夏克拉通北缘及闽中的陈蔡岩群,马面山岩群发育双峰式火山岩,也形成于被动陆缘或裂谷环境。

2 青白口纪晚期中国古陆块的聚合与裂解这一时期发生的四堡(晋宁Ⅰ)运动使扬子陆块固结并与塔里木、华北陆块相联,扬子陆块东南缘与华夏陆块碰撞,从而拼为一体的中国古大陆基本形成,并很可能成为罗迪尼亚超大陆的成员(陆松年,2001)。

中国各油田(盆地)产油层位基本情况

中国各油田(盆地)产油层位基本情况
二叠系
风城组
乌尔禾组
泥岩
上三叠统
下百碱滩组泥岩
构造油气藏为主
岩性地层油气藏
混合型油气藏
中新统沙湾组
下侏罗统三工河组
三工河砂体在全盆(尤其是腹部)分布,扩大勘探围努力寻找隐蔽油气藏。

第三系
516-4471
中生界
白垩系
110-2210
侏罗系
779-4615
三叠系
403-1176
古生界
二叠系
3910-8710
碎屑岩
第三系
火烧沟组
白河组
白垩系
老油田的三采,构造复杂的新区勘探。
中等
第三系
2300-10388
中生界
白垩系
2745-10627
侏罗系
1548-3406
三叠系
2766-7491
古生界
二叠系
5590-8318
石炭系
500-13000
泥盆系
12236-15666
志留系
0-6000
奥系
0-6900
寒武系
4000-13600
勘探面临问题
资源潜力
备注
吐哈油田(吐鲁番盆地)
山前山间盆地
新生界
2000-2680
下侏罗统水西沟群煤系地层
中侏罗统七克台组
湖相暗色泥岩
构造油气藏(背斜构造底水块状油气藏)
碎屑岩
中侏罗统
西山窑组
三间房组
七克台组
低压、低渗油藏的开采,煤成油气的勘探、开发与开采
中等
中生界
白垩系
0-1000
侏罗系
1600-4910
二叠系组
过渡相碎屑岩

地质年代地层表

地质年代地层表

0.01170.1260.7811.8062.5883.6005.3337.24611.6213.8215.9720.4423.0328.133.938.041.347.856.059.261.666.072.1 ±0.2 83.6 ±0.286.3 ±0.589.8 ±0.393.9100.5~ 113.0~ 125.0~ 129.4~ 132.9~145.0 152.1 ±0.9157.3 ±1.0163.5 ±1.0166.1 ±1.2168.3 ±1.3170.3 ±1.4174.1 ±1.0182.7 ±0.7190.8 ±1.0199.3 ±0.3201.3 ±0.2~ 208.5~ 227254.14 ±0.07259.8 ±0.4265.1 ±0.4268.8 ±0.5272.3 ±0.5283.5 ±0.6290.1 ±0.26303.7 ±0.1307.0 ±0.1315.2 ±0.2323.2 ±0.4330.9 ±0.2298.9 ±0.15295.5 ±0.18~ 237~ 242247.2251.2252.17 ±0.06 358.9 ± 0.4372.2 ±1.6382.7 ±1.6 387.7 ±0.8393.3 ±1.2407.6 ±2.6410.8 ±2.8419.2 ±3.2423.0 ±2.3425.6 ±0.9427.4 ±0.5430.5 ±0.7433.4 ±0.8438.5 ±1.1440.8 ±1.2443.4 ±1.5445.2 ±1.4453.0 ±0.7458.4 ±0.9467.3 ±1.1470.0 ±1.4477.7 ±1.4485.4 ±1.9~ 489.5~ 494~ 497~ 500.5~ 504.5~ 509~ 514~ 521 541.0±1.0850100012001400160018002050230025002800320036004000现今G S S PG S S PS S P S S AS S P宇界系统阶年龄(Ma)宇界系统阶年龄(Ma )宇界系统阶地质年龄(Ma)宇界系地质年龄(Ma)表1 国 际 年 代 地 层 表国 际 地 层 委 员 会 每个全球年代地层单位都是通过其底部的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层型点(GSSP )界定。

世界及中国地质年代、主要地质事件及运动表

世界及中国地质年代、主要地质事件及运动表

新近系 (新近纪)
白垩系 (白垩纪)
中生界 (中生代) Mz
侏罗系 (侏罗纪)
燕山期(老阿尔 卑斯阶段)—— 联合古陆解体阶 段
恐龙极盛,中国 南山俱成,大陆 煤田生成
三叠系 (三叠纪)
中国南部最后一 次海侵,恐龙哺 乳 类发育
全新统 (全新世) 更新统 (更新世) 上新统 (上新世) 中新统 (中新世) 渐新统 (渐新世) 始新统 (始新世) 古新统 (古新世) 上白垩统 (晚白垩世) 下白垩统 (早白垩世) 上侏罗统 (晚侏罗世) 中侏罗统 (中侏罗世) 下侏罗统 (早侏罗世) 上三叠统 (晚三叠世) 中三叠统 (中三叠世) 下三叠统 (早三叠世) 上二叠统 (晚二叠世)
Z2 Z Z1 Nh2 Nh Pt3
800 9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2300 2500
Nh1 Qb2 Qb Qb1 Jx2 Jx Jx1 Pt2 Ch2 Ch Ch1 Ht Ht Pt1 元 古 宇 (宙) Pt
古元古界 (古元古 代) 新太古界 (新太古 代) 中太古界 (中太古 代) 古太古界 (古太古 代) 始太古界 (始太古 代)
奥陶系 (奥陶纪)
加里东阶段—— 联合古陆形成阶 段
地热低平,海水 广布,无脊椎动 物极繁,末期华 北升起
上奥陶统 (晚奥陶世) 中奥陶统 (中奥陶世) 下奥陶统 (早奥陶世) 上寒武统 (晚寒武世) 中寒武统 (中寒武世)
钱塘江阶(期) 艾家山阶(期) 达瑞威尓阶 (期) 大湾阶(期) 道保湾阶(期) 新厂阶(期) 凤山阶(期) 长山阶(期) 崮山阶(期) 张夏阶(期) 徐庄阶(期) 毛庄阶(期) 龙王庙阶(期) 沧浪铺阶(期) 筇竹寺阶(期) 梅树村阶(期) 490

中国区域构造简况——华北区域地质构造

中国区域构造简况——华北区域地质构造

中国区域地质概论中国的起源来自于古陆核的形成、发展以及演化至今天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大地。

46亿年前,地球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大约37亿年前,华北古陆出现,成为中国最早形成的大陆,也是中华大地的根基。

中国现代大陆,是由几个主要陆核经过漫长地质时期的发展、演化、拼接和改造后完成的。

晚元古代早期以前主要为陆核陆块发展阶段,晚元古代后期至中生代初期主要为陆缘发展阶段,中生代中后期至新生代主要为陆内发展阶段。

中国大陆第一次拼接发生于晚元古代中期,其结果导致塔里木陆块与华北陆块拼接,并与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汇合形成原始中国古陆;第二次拼接发生于晚古生代后期,其结果导致西伯利亚板块南缘与塔里木——华北板块北缘连为一体;第三次拼接发生于中生代早期,其结果导致塔里木——华北板块南缘与华南板块北缘以及华南板块西缘与藏滇板块北缘连在一起;第四次拼接发生于新生代早期,其结果导致印度板块北缘与藏滇板块南缘连为一体,至此,作为统一的中国大陆形成。

大地构造演化的今天,中国各地具有不同的地质构造特征和发展演化历史,分区论述这五个不同地区:1 天山——兴安地区天山——兴安地区呈近东西向分布,北以俄罗斯、蒙古、哈萨克、吉尔吉斯和塔吉克为界,南以乌恰断裂库尔勒断裂、阿拉善北缘断裂以及华北陆块北缘断裂为界,区内除几个稳定的微型陆块外,大部分属晚元古代以后不同构造期的的陆缘活动带,此说明该地区为塔里木——华北陆块在晋宁运动后的扩张表现。

地层简况本区自晚太古界至新生代各时期地层都有发育,沉积类型齐全,以活动和过度型为主;上太古界主要为深变质岩;元古界主要为中浅变质岩与未变质地层,下古生界出露面积较小,层序齐全;寒武系主要为半深海及浅海夏理石、砂泥质岩;奥陶系分布较普遍,为深海的泥砂质岩、碳酸盐岩组合,伴有基性——酸性火山岩及其碎屑岩;志留系主要为浅海——半深海的泥沙质复理石及碳酸盐组合;上古生界分布广泛,沉积类型复杂,以准格尔——天山地区出露层序最全;泥盆系属半深海泥质岩、碎屑岩、碳酸盐岩组合,伴有火山岩,分布涉及全区,以准噶尔——北天山发育最好,以火山岩为主,三统俱全;石炭系包括海相和陆相沉积,后者分布局限;二叠系,下统由厚度巨大的浅海相及海陆交替想组成,上统为陆相碎屑岩夹火山岩;三叠系海相及海陆交替相见于黑龙江,属碎屑岩及火山岩组合,含混杂堆积和蛇绿岩套,岩相、厚度变化极大,产特提斯及环太平洋动物群;陆相稳定型分布于准噶尔;活动型分布局限,仅见于本区东部;侏罗系十分发育,陆相沉积普遍全区各种类型的盆地中,大兴安岭和吉黑中部为火山岩与碎屑岩组合,海陆交替相沉积见于完达山地区。

2地层与地质年表

2地层与地质年表
定在1.8MaB.P.的主要依据: 1)把海相沉积中盘星藻(Discoasters)灭亡、深海有孔虫(拟截锥圆辐虫 Globorotalia truncatulinoides)出现视为更新世开始[55],以意大利的Calabrian 组 底 为 界 , 相 当 于 氧 同 位 素 62/63 阶 界 线 ; 在 陆 相 地 层 中 则 以 含 晚 维 拉 方 (Villafranchian)动物群的沉积层底界为第四系底界,其代表性地层为意大 利的Vrica剖面,年龄为1.6~1.8MaB.P.。中国泥河湾动物群与Villafranchian期 的Olivola动物群最为接近; 2 ) 根 据 磁 性 地 层 , 把 Olduvai 事 件 作 为 第 四 纪 的 开 始 , 其 年 龄 介 于 1.77~1.79MaB.P.。
S0 S1
0
L1
100
S0 S1
1
OS 5 Power Spectrum
5
sapiens 现代人
Ngomaokou UpperCaveMan
S2-1 S2-2
L2 200
L3
S2-I S2-II
0 5 10 0.0
OS 7 0
100Ka
7
直立人
ZH
S3
300
S3
L4
OS 9 0.02 41Ka
9
S4
(据徐钦琦)
关于第四系底界(新近系/第四系界限)
目前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把Q/N定在1.8MaB.P.左右,另一种则定在 2.6MaB.P.左右。前者为国际地层委员会所推荐,比较通用,多为搞海相第四 系的学者所赞成;后者主要是 从事陆相第四系研究的学者所倡导,虽未被国 际地层组织所认可,却代表着一种趋。

中国地质年代系表

中国地质年代系表

新元古代 (界)(Pt3)
震旦世(系)Z
原 核 生 物
3200 未 名 3600
生命现象开始出现
未 名
3850 4600 地球形成
注1: 主要根据王鸿桢等《中国地层时代表》(1990年)略改并补充;
注2: 据2000年5月全国地层会议通过的《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①二叠纪(系)由二分改为三分,即分为早(下)二叠世,中二 叠世(统),晚(上)二叠世(统);②石炭纪(系)三分改为二分,取消中石炭世(统);③太古宙(宇)四分,由早到晚为始太 古代(界),古太古代(界),中太古代(界)和新太古代(界); 注3: 与地质年代中早、中、晚世相对应的地层单位为下、中、上统。
中国地质年代世系表
地质时代(地层系统及代号) 宙(宇) 代(界) 纪(系)
第四纪(系)Q 新生代 (界Kz) 第三纪 (系R) 老第三纪 (系)E 白垩纪(系)K 新第三纪 (系)N
世(统)
全新世(统Qh) 更新世(统Qp) 上新世(统N2) 中新世(统N1) 渐新世(统E3) 始新世(统E2) 古新世(统E1) 晚白垩世(统K2) 早白垩世(统K1) 晚侏罗世(统J3) 中侏罗世(统J2) 早侏罗世(统J1) 晚三叠世(统T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寒武世(统∈2) 早寒武世(统∈1) 晚震旦纪(统Z2) 早震旦纪(统Z1) 543 630 800 1000 1400 1800 2300 2500 2800 晋宁运动 吕梁运动 阜平运动
海 生 无 脊 椎 动 物 繁 盛 裸露无脊椎动物 出现
青白口纪(系)Qb 元古宙 中元古代 蓟县纪(系)Jx (宇) (PT) (界)(Pt2) 长城纪(系)Chc 古元古代 (界)(Pt1) 新太古代 (界)(Ar3) 中太古代 太古宙 (界)(Ar2) (宇) 古太古代 (AR) (界)(Ar1) 始太古代 (界)(Ar0) 冥古宙 (宇)(HD) 滹沱纪(系)Ht 未 名 未 名 未 名

中国地质构造总结

中国地质构造总结

中国地质构造总结1. 引言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拥有丰富的地质构造类型和多样性的岩石组成。

这些地质构造对于理解中国地质演化历史和资源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地质构造进行总结,阐述主要的地质构造类型、特征以及其对中国的意义。

2. 阻隔构造阻隔构造是指能够阻止岩石走向延伸的地质构造。

中国的主要阻隔构造包括柴达木阻隔带、昆仑山断裂和滇黔断裂等。

2.1 柴达木阻隔带柴达木阻隔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是中国的一条重要阻隔带。

它由东西走向的多个断裂构造组成,阻止了从青海高原向东的岩石走向延伸,形成了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明显界限。

2.2 昆仑山断裂昆仑山断裂是中国北部一条重要的断裂带,起源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形成了包括昆仑山褶皱带在内的一系列地质构造。

该断裂带对中国北部的地形、地貌和地震活动有重要影响。

2.3 滇黔断裂滇黔断裂是中国西南地区一条重要的断裂带,是滇西、黔北地区的主要界线。

该断裂带呈南北走向,阻隔了中国西南的构造和地貌,对滇西、黔北的地质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3. 剪切构造剪切构造是指岩石中存在的断裂或滑动带,形成了岩石层内的相对位移。

中国主要的剪切构造有三叠纪剪切构造和武当山剪切构造。

3.1 三叠纪剪切构造三叠纪剪切构造是中国东部一条重要的剪切构造带,主要影响了三叠纪的沉积和构造演化。

该剪切构造带以山东半岛为中心,向东北和西南延伸。

3.2 武当山剪切构造武当山剪切构造位于中国中部湖北省,是一条相对年轻的剪切构造带。

该构造带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地质景观和岩石形态。

4. 层状构造层状构造是指由不同岩石层组成的重叠或平行堆状结构。

中国的层状构造主要有岩溶、地层和火山构造。

4.1 岩溶构造岩溶构造是中国地表特有的一种层状构造,由溶蚀作用形成的洞穴、溶洞等特殊地貌组成。

中国的喀斯特地貌就是岩溶构造的典型代表。

4.2 地层构造地层构造是指地壳中分层次的岩石组合,包括岩层倾向、岩层倾角和岩层断层等。

中国地层表

中国地层表
(试 用 稿)
国 际 地 层 表 宇 界 系 统
全新统
中国 年代 地层
地 质 年 龄 系 统 ( Ma ) 阶
待建阶
中 国 生 物 北 地 方 层

岩 中


生 国 生

地 南

划 方


层 青 藏 生 物 高 地 原 层

中 地 质 年 龄 ( Ma ) 岩 石 地 层
0.0117 0.126
黄土
哺 乳动物 : Ailuropoda wulingshanensis, Tapirus sinensis, Gigantopithecus blacki, Allophaiomys terrae rubrae
侯默阶
Pristiograptus dubius Monograptus riccartonensis Cyrtograptus murchisoni

新 统
泥 河 湾 阶 午 城 黄

1.806
泥 河 湾 组
哺乳 动物 :Nyctereutes sinensis, Pachycrocuta licenti, Megantereon nihowanensis, Equus sanmeniensis,Eucladoceros boulei等
元 马 组
428.2
?
P . a. amorphognathoides

特列奇阶

南塔梁阶
格拉斯阶
S4 1
青藏运动;东亚 冬季风稳定出现
迴星哨组
文 头
Oktavites spiralisStomatograptus grandis
扬子上升事件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潘桂棠’肖庆辉2 陆松年3 邓晋福4 冯益民5 张克信“张智勇“王方国‘邢光福7 郝国杰3 冯艳芳“(l.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四川成都61 0 8 2 ; 2.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10 0 37 ; 3.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天津30 01 70 ; 4.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北京10 08 3; 5.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陕西西安71 0 54 ;6.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湖北武汉4水刃74 ; 7. 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江苏南京21 0 16 )提要: 中国大地构造形成演化与大地构造分区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整体论述中国构造分区, 都以不同学派对中国大陆地壳形成演化的不同认识论和方法论, 有不同的方案。

以黄极清先生等多旋回构造观、王鸿祯先生等历史大地构造观和李春显先生等板块构造观的“三大主流大地构造观”为指导思想的大地构造划分方案, 是集中国地质构造之大成, 在全国起指导作用, 影响既广泛且深远。

板块构造单元划分是当前板块构造细结构研究的关键问题。

它既是板块构造研究的理论问题, 也是区域地质研究和成矿预测评价亚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本文的大地构造分区图的编制是以地层划分和对比、沉积建造、火山岩建造、侵入岩浆活动、变质变形等地质记录为基础, 承接融合中国“三大主流大地构造观”的经典划分理念, 在板块构造一地球动力学理论指导下, 以成矿规律和矿产能源预测的需求为基点, 以不同规模相对稳定的古老陆块区和不同时期的造山系大地构造相环境时空结构分析为主线, 以特定区域主构造事件形成的优势大地构造相的时空结构组成和存在状态为划分构造单元的基本原则, 划分出中国的大地构造环境主要由陆块区和造山系组成为9 个一级构造单元, 以及相应的56 个二级构造单元。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还存在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 较准确地划分尚需很长时间的不懈努力。

关扭词: 大地构造; 构造单元; 陆块区; 造山系; 多岛弧盆系中圈分类号: Ps4 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 000 一36 57 (2 0 0 9 )0 1 一0 0 0 1 一2 8大地构造分区又叫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是大地构造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之一, 可直接服务于资源预测需求, 作为成矿地质背景或油气盆地分析以及地质灾害评估的基点。

1-02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Ⅱa

1-02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Ⅱa

大北沟阶(期)J33 待 建 土城子阶(期)J31 头屯河阶(期)J22 西山窑阶(期)J21 三工河阶(期)J12 八道湾阶(期)J11 瓦窑堡阶(期)T33 永坪阶(期)T3
3

20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胡家村阶(期)T31 铜川阶(期)T22 二马营阶(期)T21 和尚沟阶(期)T12 大龙口阶(期)T11 孙家沟阶(期) 待 建(期) 下石盒子阶(期) 待 建(期) 太原阶(期) 晋祠阶(期)C24 本溪阶(期)C23 羊虎沟阶(期)C22 红土坳阶(期)C21
227 241 250


(宙) 古

叠 系 (纪) P 石 炭 系 (纪)
PH
界 (代) Pz
295
上(晚)石炭统(世) C3
320
下(早)石炭统(世) C C1
榆树梁阶(期)C13 臭牛沟阶(期)C12 前黑山沟阶(期)C11 354
注:2000-05 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通过
4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Ⅱ)
宇 (宙) 界 (代) 系 (纪) 统 (世) 阶 未 (期) 建 Ma 全新统(世) Qh 第四系
萨拉乌苏阶(期) [马兰阶(期)]QP3 (纪) 更新统(世) 周口店阶(期) Q Qp [离石阶(期)]QP2 泥河湾阶(期) [午城阶(期)]QP1 新 麻则沟阶(期)N22 上新统(世) 生 N2 高庄阶(期)N21 新近系 界 保德阶(期)N14 (纪) 显 (代) 通古尔阶(期)N13 中新统(世) N N1 山旺阶(期)N12 谢家阶(期)N11 生 CZ 渐新统(世) 塔本布鲁克阶(期)E32 E3 乌兰布拉格阶(期)E31 蔡家冲阶(期)E24 古近系 宇 垣曲阶(期)E23 (纪) 始新统(世) E2 卢氏阶(期)E22 E 岭茶阶(期)E21 (宙) 池江阶(期)E12 古新统(世) E1 上湖阶(期)E11 富饶阶(期)K26 PH 明水阶(期)K25 四方台阶(期)K24 上(晚)白垩统(世) 中 K2 嫩江阶(期)K23 生 姚家阶(期)K22 界 白垩系 青山口阶(期)K21 (代) (纪) 泉头阶(期)K16 K 孙家湾阶(期)K15 阜新阶(期)K14 下(早)白垩统(世) Mz K1 沙海阶(期)K13 九佛堂阶(期)K12 义县阶(期)K11 3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

内容简介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地层学的相关知识,包括地层学的相关概念(地层学、地层、地层单位、地层术语、层型、带及面等)、地层划分的类别(岩石地层划分、生物地层划分、年代地层划分、磁性地层极性划分及层序地层划分等方法)、岩石地层单位相关知识及生物地层单位相关知识;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中国海相地层及陆相地层的分阶情况(包括命名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层型剖面位置,生物化石标志,层型剖面岩性特征,同期岩石地层单位,与国际地层表中的同期地层阶位对比,底界年龄);第三部分主要是附表,包括最新版的中国海相和陆相区域年代地层表及国际地层表。

第一部分地层概述前言近20年来,我国的地层工作在《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1981)(以下简称《指南》)所倡导的地层分类、术语、划分原则及地层单位的建立与修订程序的指导下,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一般概念1.1 地层学(Stratigraphy)地层学是研究构成的所有层状或似层状岩石体固有的特征和属性,并据此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单位,进而建立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和时间顺序的一门基础地质学科。

地层学的研究范围实际上涉及到岩层中所有能识别的特征和属性(包括形状、分布、岩性特征、化石内容、地质年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性质等),及其形成环境或形成方式和演化历史。

构成地壳的各类层状或似层状的岩石——沉积岩(包括固结的或未固结的沉积物)、火山岩及变质岩都属于地层学的研究范畴。

1.2 地层(Stratum, Strata)地层是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石体。

能以明显界面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性界面与相邻的岩层和岩石体相区分。

1.3 地层分类(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根据构成地壳的岩层、岩石体的不同方面的特征或属性,将其划分成不同类型的地层单位。

地层所具有的特征是多样的,属性也不尽相同,每种特征或属性原则上都可以据以作为地层分类的依据。

因此,地层划分的类别也是多样的。

中国区域地层表pdf

中国区域地层表pdf

中国区域地层表
中国区域地层表是对中国境内各地质时代地层单位进行系统整理和划分的表格。

它详细记录了各地层单位的名称、时代、分布区域以及相对应的国际地层单位。

该表格的编制旨在为地质学、古生物学、沉积学等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并便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中国区域地层表由全国地层委员会负责组织编制和修订。

各断代工作组在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各自时代地层的划分方案,然后由全国地层委员会进行汇总和整合,形成统一的地层划分方案。

经过专家讨论和部际审查后,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正式发布。

中国区域地层表通常与中国地层指南一同出版发行,其中包含了地层单位的定义、特征以及相应的图表和描述。

中国地层指南还包含了国际地层表的相关内容,以便于对比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区域地层表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新的地质发现,地层划分方案会不断更新和完善。

此外,中国区域地层表主要反映的是中国境内的地层情况,对于国际上的地层划分,中国学者也会积极参与和贡献,以促进全球地层学的发展。

1。

中国地质地层一览表

中国地质地层一览表
中国年代地层、地质代号、构造运动、特征化石一览表
代号 同位素年龄 构造运动 色谱 特征化石 (Ma) Qh Q4 Q3 0.01 Quaternar 第四系 淡黄 人类 y System Qp Q2 Q1 喜马拉雅运动(晚) 联 2.60 新生界 N2 Neogene 合 鲜黄 马、象 Cz N 5.30 新近系 System N1 喜马拉雅运动(早) 古 23.3 E3 陆 32 Eogene E 解 老黄 三趾马 古近系 E2 System 56.5 体 E1 燕山运动(晚) 65 阶 K2 Cretaceou 霸王龙、翼 K 白垩系 鲜绿 段 s 龙 K1 137 J3 燕山运动(中) 鲜蓝 马门溪龙、 (天 鱼龙、始祖 J2 中生界 侏罗系 Jurassic J 蓝) 鸟 Mz J1 燕山运动(早) 205 T3 印支运动(晚) Triassic T 三叠系 绛紫 蛇菊石 T2 System T1 250 P3 印支运动(早) P 二叠系 Permian 淡棕 新希瓦格蜓 P2 P1 295 C2 上古生界 Carbonife 小纺锤蜓、 伊宁运动 C 石炭系 灰 Pz2 rous 贵州珊瑚 C1 联 354 D3 天山运动 合 鱼类、沟鳞 泥盆系 Devonian D D2 古 咖啡 鱼 D1 陆 410 S4 广西(祁连)运动 形 成 S3 正毛笔石类 志留系 Silurian S 阶 果绿 、王冠虫 S2 段 S1 438 O3 下古生界 古浪运动 网格笔石、 Ordovicia Pz1 O 奥陶系 蓝绿 中华震旦角 O2 n 石 O1 490 ∈3 兴凯运动 寒武系 Cambrian ∈ 暗绿 三叶虫 ∈2 ∈1 543 Z2 震旦系 zhen dan Z 绛棕 Z1 晋宁运动(晚) 680 Nh2 新元古界 南华系 nan hua Nh 绛棕 硬壳动物、 Pt3 Nh1 板 800 叠层石、藻 Qb2 青白口 qing bai 块 棕红 类 Qb 系 kou Qb1 形 (浅 1000 成 ) Jx2 晋宁运动(早) 蓟县系 ji xian Jx 阶 棕红 Jx1 中元古界 1400 段 (深 Pt2 Ch2 chang Ch 长城系 ) cheng Ch1 1800 hu tuo Ht 古元古界 Pt1 吕梁(中条)运动 2500 原核生物、 新太古界 Ar3 五台运动 陆 2800 桃红 绿藻 核 中太古界 Ar2 3200 (浅 形 古太古界 Ar1 阜平运动 ) 3600 成 始太古界 Ar0 注:Ma指代百万年,地质学通常用Ma或a来作为时间单位。其中1a即1周年。1Ma:1 million anniversary,如 新太古代末期(2412~2600M 界 系 统 全新统 上更新统 中更新统 下更新统 上新统 中新统 渐新统 始新统 古新统 上白垩统 下白垩统 上侏罗统 中侏罗统 下侏罗统 上三叠统 中三叠统 下三叠统 上二叠统 中二叠统 下二叠统 上石炭统 下石炭统 上泥盆统 中泥盆统 下泥盆统 顶志留统 上志留统 中志留系 下志留统 上奥陶统 中奥陶统 下奥陶统 上寒武统 中寒武统 下寒武统 上震旦统 下震旦统 上南华统 下南华统 上青白口统 下青白口统 上蓟县统 下蓟县统 上长城统 下长城统 滹沱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年代地层、地质代号、构造运动、特征化石一览表
代号 同位素年龄 构造运动 色谱 特征化石 (Ma) Q4 Q3 0.01 Quaternar 第四系 淡黄 人类 y System Q2 Q1 喜马拉雅运动(晚) 联 2.60 新生界 N2 Neogene 合 鲜黄 马、象 Cz 5.30 新近系 System N1 喜马拉雅运动(早) 古 23.3 E3 陆 32 Eogene 解 老黄 三趾马 古近系 E2 System 56.5 体 E1 燕山运动(晚) 65 阶 K2 Cretaceou 霸王龙、翼 白垩系 段 鲜绿 龙 s K1 137 J3 燕山运动(中) 鲜蓝 马门溪龙、 J2 (天 鱼龙、始祖 中生界 侏罗系 Jurassic 蓝) 鸟 Mz J1 燕山运动(早) 205 T3 印支运动(晚) Triassic 三叠系 T2 绛紫 蛇菊石 System T1 250 P3 印支运动(早) 二叠系 Permian P2 淡棕 新希瓦格蜓 P1 295 C2 上古生界 Carbonife 伊宁运动 小纺锤蜓、 石炭系 灰 Pz2 rous 贵州珊瑚 C1 联 354 D3 天山运动 合 鱼类、沟鳞 泥盆系 Devonian D2 古 咖啡 鱼 D1 陆 410 S4 广西(祁连)运动 形 成 S3 正毛笔石类 志留系 Silurian 阶 果绿 、王冠虫 S2 段 S1 438 O3 下古生界 古浪运动 网格笔石、 Ordovicia Pz1 奥陶系 O2 蓝绿 中华震旦角 n 石 O1 490 ∈3 兴凯运动 寒武系 Cambrian ∈2 暗绿 三叶虫 ∈1 543 Z2 震旦系 zhen dan 绛棕 Z1 晋宁运动(晚) 680 Nh2 新元古界 南华系 nan hua 绛棕 硬壳动物、 Pt3 Nh1 板 800 叠层石、藻 Qb2 青白口 qing bai 块 棕红 类 系 kou Qb1 形 (浅 1000 成 ) Jx2 晋宁运动(早) 蓟县系 ji xian 阶 棕红 Jx1 中元古界 1400 段 (深 Pt2 Ch2 chang 长城系 ) cheng Ch1 1800 hu tuo Ht 古元古界 Pt1 吕梁(中条)运动 2500 原核生物、 新太古界 Ar3 五台运动 陆 2800 桃红 绿藻 中太古界 Ar2 核 3200 (浅 形 古太古界 Ar1 阜平运动 ) 3600 成 始太古界 Ar0 注:Ma指代百万年,地质学通常用Ma或a来作为时间单位。其中1a即1周年。1Ma:1 million anniversary,如 新太古代末期(2412~2600Ma),则时间为:(距今)24亿1千2百万年-26亿年。 界 系 统 Qh 全新统 上更新统 Qp 中更新统 下更新统 上新统 N 中新统 渐新统 E 始新统 古新统 上白垩统 K 下白垩统 上侏罗统 J 中侏罗统 下侏罗统 上三叠统 T 中三叠统 下三叠统 上二叠统 P 中二叠统 下二叠统 上石炭统 C 下石炭统 上泥盆统 D 中泥盆统 下泥盆统 顶志留统 上志留统 S 中志留系 下志留统 上奥陶统 O 中奥陶统 下奥陶统 上寒武统 ∈ 中寒武统 下寒武统 上震旦统 Z 下震旦统 上南华统 Nh 下南华统 上青白口统 Qb 下青白口统 上蓟县统 Jx 下蓟县统 上长城统 Ch 下长城统 滹沱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