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策略及方法

合集下载

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的方法与实践

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的方法与实践

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的方法与实践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已经成为当前建筑行业的热门话题。

建筑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场所,必须在面临气候变化的挑战时作出积极的应对。

本文将从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的基本概念出发,介绍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的方法与实践。

一、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的基本概念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指的是建筑师根据现有的气候条件进行设计和规划,将建筑物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以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这种设计方法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与以往的建筑设计不同,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更注重环境适应性、资源节约、可持续性等方面,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二、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的方法1.了解当地气候条件了解当地气候条件是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的第一步。

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存在差异,如果不了解就不可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建筑设计,造成资源的浪费。

建筑设计师需要了解当地的气候特点,如温度、湿度、降雨量、风速和风向等参数,并将其作为设计指南。

2.运用先进技术在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中,运用先进技术对于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太阳能电池板可以直接捕捉到阳光,将其转化为电力,从而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建筑设计师还可以采用地源热泵和太阳能发电等技术来调节室内温度,达到节能和环保的目的。

3.选择适当的建筑材料选择适当的建筑材料是实现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的关键。

在选择建筑材料时,要考虑它的保温性、隔热性、透气性和防潮性等性质。

例如,在北方地区使用保温材料可以在冬天减少室温下降的程度,从而降低室内供暖的能耗。

而在南方地区,透气性和防潮性都比较重要,可以选择一些具有透气性和防潮性的材料。

4.设计绿色空间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的体现还包括设计绿色空间。

建筑物和自然环境的结合更为重要,可以通过增加绿化面积、植物配置和绿地覆盖率等手段来实现设计的绿色要求。

同时,在绿色空间设计中,建筑设计师还应当避免石灰石、沥青和混凝土等材料的使用。

建筑设计中的气候适应性策略

建筑设计中的气候适应性策略

建筑设计中的气候适应性策略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的今天,建筑设计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城市化的进程让人们对建筑的功能性和美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设计师必须考虑到建筑环境与气候之间的相互关系。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建筑设计中的气候适应性策略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气候适应性的重要性气候变化对建筑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温度上升、降水模式的改变、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等。

这些变化不仅会影响建筑的使用寿命,还可能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通过改进建筑设计以适应气候变化,可以显著降低能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强社区的韧性。

因此,实施气候适应性策略是抵御气候变化挑战、保障人类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气候适应性设计的原则在考虑气候适应性设计时,我们需要遵循几个核心原则,这些原则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指导框架。

1. 能源效率能源效率是实现可持续建筑目标的重要指标。

通过优化建筑外壳、采用高效的暖通空调系统以及利用可再生能源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可以大幅度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

在建筑设计中,窗户、隔热材料以及自然采光等配置需要进行合理布局,以最大程度减少人工照明和空调所需能量消耗。

2. 水资源管理随着全球水资源日益紧缺,建筑设计中必须重视雨水收集和再利用。

通过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可实现回收利用,提高建筑整体水资源的使用效率。

此外,选择耐旱植物进行景观绿化和使用低流量卫浴设施也是节水设计的重要内容。

3. 生态适应性生态适应性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建筑应尽量减少对自然生态的破坏,通过使用当地材料和技术来降低对天然资源的依赖。

同时,通过合理配置绿地和开放空间,可以提升生物多样性,为建筑内外创造更好的微气候条件。

4. 社区韧性气候适应性设计不仅限于单个建筑,它还需要考虑到整个社区的连续性。

通过综合规划,提升社区对突发事件(如洪水、台风等)的抵御能力。

例如,设立避难所、合理规划交通路线及配备应急设施,均可以提高整个社区在面临自然灾害时的反应能力。

绿色建筑设计中的气候适应性分析

绿色建筑设计中的气候适应性分析

绿色建筑设计中的气候适应性分析在当今社会,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绿色建筑逐渐成为建筑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绿色建筑设计不仅仅关注建筑的能源效率和资源利用,还需要充分考虑建筑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以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本文将对绿色建筑设计中的气候适应性进行深入分析。

一、气候适应性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气候适应性是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原则之一。

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差异巨大,包括温度、湿度、降雨量、日照时间、风速等因素。

如果建筑设计不能适应这些气候特点,将会导致能源的过度消耗、室内环境的不舒适以及建筑结构的损坏等问题。

例如,在炎热潮湿的地区,如果建筑没有良好的通风和隔热设计,室内将会闷热难耐,空调系统需要长时间高强度运行,不仅增加能源消耗,还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相反,在寒冷的地区,如果建筑的保温性能不足,取暖设备将需要消耗大量能源来维持室内的适宜温度。

因此,通过合理的绿色建筑设计来适应气候条件,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的运营成本,提高室内环境质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也能增强建筑的耐久性和稳定性。

二、不同气候区的特点及对建筑设计的要求(一)热带气候区热带气候区通常温度高、湿度大,且降雨量丰富。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建筑设计应注重遮阳、通风和防潮。

建筑物的朝向应尽量避免阳光直射,采用宽大的屋檐和遮阳板可以有效减少太阳辐射。

良好的自然通风系统,如穿堂风的设计,可以带走室内的热量和湿气。

此外,建筑材料的选择也应考虑防潮性能,以防止潮湿环境对建筑结构的侵蚀。

(二)亚热带气候区亚热带气候区四季分明,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和多雨。

对于这类地区的建筑设计,夏季的隔热和通风与冬季的保温同样重要。

可以采用双层墙体、屋顶隔热层等措施来减少夏季的热量传入,同时在冬季保证室内的热量不易散失。

窗户的设计应能够根据季节进行调节,以适应不同的气候需求。

(三)温带气候区温带气候区夏季温暖,冬季寒冷,且昼夜温差较大。

浅谈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策略及及方法研究

浅谈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策略及及方法研究

浅谈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策略及及方法研究作者:张远安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1期摘要基于气候适应策略建筑设计方法及过程建立在科学分析、科学决策基础上,尽可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向及思路,使其成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模式语言。

论述了建筑设计气候策略的主要方法,总结了结合气候的建筑设计过程及步骤。

介绍了了甘泉地区这一严寒区域的生态住宅设计应用气候策略的设计实例。

关键词气候策略严寒地区建筑设计生态住宅Abstract: The design method and process of strategy construction are based on scientific analysis,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It also makes it become an alternative model of language. Discusses the method of building design climate strategy, summarizes the combination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process and steps of climat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sign examples of ecological housing design application of climate strategy of the cold region oasis area.Keywords: climate strategy;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cold area; ecological residential;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引言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建筑担负着诸如功能属性、社会属性、象征属性以及美学等多种角色,而遮风避雨、抵御寒暑是其诸多功能的基本性能之一。

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策略及方法

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策略及方法

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策略及方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损耗、环境污染等问题已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

建筑行业的发展能源需求较大,对周边环境的污染也较为严重,目前的建设情况对其的生存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是应对当今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有减少能源消耗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

建筑和气候相适应,需要结合两者的实际情况,才能真正发挥出它的效能。

本文从建筑设计适应气候的重要性出发,分析其设计原理、原则,并对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方法进行具体的论述,旨在更好的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适应气候;建筑设计;策略0 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对自身生存、居住环境也更加的关注。

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是对当地的气候条件进行合理的利用与改善,为人们建设更加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同时保证建筑与自然环境相统一。

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绿色设计、生态设计,使人们的社会活动与气候条件相适应,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

因此,加强建筑设计与气候因素的结合,有利于更好的保护环境,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1 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概述1.1 建筑设计适应气候的重要性与环境气候相适应的建筑设计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设计过程,设计方式具有多样性和全面性,并且它的设计方式不是简简单单的数学推导,它需要在大量的数据信息分析的过程中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解决的一种设计方式,继而形成一种具体的实际模式。

在建筑设计模式的选用过程中要与当地气候环境相适应,结合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将建筑设计的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放在重点位置,如果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无法保证这两点,将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环境损害。

在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建筑地区的温度、气候的变化情况,并制定一年内的气候变化数据库,并结合气候数据库的内容,明确不同时期人们的舒适要求,为建筑设计奠定基础。

1.2 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的目的好的建筑设计必须与当地的气候环境相适应,而我国地域范围广,气候差异大,因此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

建筑节能设计中的气候适应策略的研究与探讨

建筑节能设计中的气候适应策略的研究与探讨

建筑节能设计中的气候适应策略的研究与探讨咱就说,这建筑节能设计里的气候适应策略,可真是个值得好好琢磨的事儿!我先给您讲讲我之前的一段经历。

有一回我去一个小镇旅行,那地方夏天热得要命,冬天又冷得够呛。

我住的那家小旅馆,虽说外观看着挺有特色,可一进去就感觉不对劲。

夏天的时候,房间里闷热得像个蒸笼,空调开着都没啥用,电倒是费了不少。

到了冬天,屋里的暖气供应不足,晚上睡觉都得裹好几层被子。

这就让我开始琢磨了,这建筑的设计咋就不能更好地适应气候呢?您想啊,不同的气候条件对建筑的要求那可是大不一样。

在炎热的地方,就得想方设法让建筑能散热、通风好,不然住在里面的人可就遭罪啦。

比如说,窗户得开得大些,让风能够顺畅地吹进来;屋顶的颜色最好浅一点,不容易吸收太多热量。

再说说寒冷的地区。

这建筑就得做好保暖工作,墙壁得厚,门窗得密封严实,不让一丝寒气钻进来。

就像咱们冬天穿厚棉袄一样,建筑也得给自己穿上“厚棉袄”。

还有潮湿的气候环境。

在这种地方,建筑得注意防潮、防霉。

材料得选那些不容易吸水的,排水系统也得设计得妥妥当当。

咱回到建筑节能设计这个正题。

要适应气候,就得先了解当地的气候特点。

是常年阳光充足,还是雨水特别多?是风大还是温差大?这就像医生看病,得先把病情搞清楚,才能对症下药。

比如说,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咱可以多利用太阳能。

装些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板,既能节能又环保。

要是风大的地方,就可以考虑搞风力发电啥的。

而且啊,建筑的布局也很重要。

比如说,把房子的朝向调整好,让阳光在冬天能照进来,夏天又能避开暴晒。

还有建筑之间的间距,太近了会影响通风和采光。

另外,建筑的外立面材料也有讲究。

有些材料保温性能好,有些散热快,得根据气候来选。

总之,这建筑节能设计中的气候适应策略,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它需要我们仔细研究当地的气候,精心规划设计,选用合适的材料和技术。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住上既舒适又节能的房子。

回想我在那个小镇的经历,我真心希望未来的建筑都能更好地适应气候,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舒适、更加节能环保。

设计对气候适应的策略研究

设计对气候适应的策略研究

设计对气候适应的策略研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显著,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如暴雨、高温、干旱、海平面上升等,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设计领域也在积极探索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以创造更具适应性和可持续性的环境。

设计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仅是关于美观和功能,更是关于如何通过创新的思维和方法,来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增强我们对不断变化的气候条件的适应能力。

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看,设计师们越来越注重建筑的能源效率和环境适应性。

采用高效的隔热材料、合理的建筑朝向和自然通风系统,可以显著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

例如,在炎热的地区,设计可以侧重于遮阳和通风,以减少空调的使用;而在寒冷的地区,则可以加强保温措施,充分利用太阳能来供暖。

同时,绿色屋顶和垂直绿化的设计不仅能够美化建筑外观,还能吸收雨水、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局部气候。

城市规划设计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领域。

合理的城市布局可以促进公共交通的使用,减少私人汽车的依赖,从而降低碳排放。

规划更多的绿色空间和水系,有助于调节城市的温度和湿度,增强城市应对暴雨等极端天气的能力。

例如,一些城市在规划中引入了“海绵城市”的理念,通过建设透水路面、雨水花园和蓄水池等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储存,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在产品设计方面,设计师们开始考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

从原材料的选择到生产过程的能源消耗,再到产品的使用和废弃后的处理,都力求减少对环境的损害。

例如,可降解的包装材料、节能电器和可持续发展的家具设计等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

景观设计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通过设计湿地、森林和公园等生态系统,可以增加碳储存、净化空气和水,并为生物多样性提供栖息地。

在应对干旱和洪水等自然灾害时,景观设计可以通过塑造地形、引导水流等方式,降低灾害的影响。

然而,要实现有效的气候适应设计,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建筑学中的建筑适应气候的策略

建筑学中的建筑适应气候的策略

建筑学中的建筑适应气候的策略在建筑学中,建筑适应气候的策略是一种重要的设计原则。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明显,建筑师和设计师们越来越关注如何通过创新的策略来减少能源消耗、改善人们的舒适度,并保护环境。

本文将介绍建筑学中常用的建筑适应气候的策略,并探讨它们对于可持续建筑和环境保护的意义。

1. 建筑的朝向和布局建筑的朝向和布局是建筑适应气候的第一步。

通过合理的朝向设计,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光线和热量,减少对人工照明和空调系统的依赖。

例如,在南半球的建筑中,朝北的立面会得到较少的太阳直射,从而降低建筑内部温度的上升。

另外,通过合理的布局,可以优化建筑的通风效果,使室内空气保持清新。

2. 外墙保温和隔热材料应用外墙保温和隔热材料的应用是建筑适应气候的重要策略。

这些材料可以有效地隔离室内和室外的温度差异,减少冷热空气的交换,降低对空调系统的需求。

在冬季,保温材料可以阻止室内热量向外传递;在夏季,隔热材料可以减少室外热量对室内的影响。

3.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建筑适应气候的重要手段之一。

太阳能和风能是常用的可再生能源,可以用于供电、供热和供水等方面。

通过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发电装置,建筑可以自给自足地产生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4. 绿色屋顶和垂直绿化绿色屋顶和垂直绿化是建筑适应气候的创新策略。

绿色屋顶可以降低建筑的表面温度,改善室内的热舒适度,同时还能吸收雨水,减少城市洪水的发生。

垂直绿化可以在建筑外墙上种植植物,形成自然的隔热层,减少室外的热量传递,同时还能吸收二氧化碳,净化空气。

5. 智能控制系统的应用智能控制系统的应用可以使建筑适应气候的效果更加显著。

通过传感器和自动控制设备,可以实时监测和调节室内温度、湿度、光照等参数,以达到最佳的室内舒适度,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

总结起来,建筑适应气候的策略对于可持续建筑和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的朝向和布局、外墙保温和隔热材料的应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绿色屋顶和垂直绿化、智能控制系统的应用等手段,可以减少能源消耗、改善人们的舒适度,并推动环境保护的进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策略及方法
作者:王明帆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年第06期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损耗、环境污染等问题已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

建筑行业的发展能源需求较大,对周边环境的污染也较为严重,目前的建设情况对其的生存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是应对当今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有减少能源消耗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

建筑和气候相适应,需要结合两者的实际情况,才能真正发挥出它的效能。

本文从建筑设计适应气候的重要性出发,分析其设计原理、原则,并对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方法进行具体的论述,旨在更好的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适应气候;建筑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 TU1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6-89-2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对自身生存、居住环境也更加的关注。

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是对当地的气候条件进行合理的利用与改善,为人们建设更加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同时保证建筑与自然环境相统一。

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绿色设计、生态设计,使人们的社会活动与气候条件相适应,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

因此,加强建筑设计与气候因素的结合,有利于更好的保护环境,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1 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概述
1.1 建筑设计适应气候的重要性
与环境气候相适应的建筑设计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设计过程,设计方式具有多样性和全面性,并且它的设计方式不是简简单单的数学推导,它需要在大量的数据信息分析的过程中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解决的一种设计方式,继而形成一种具体的实际模式。

在建筑设计模式的选用过程中要与当地气候环境相适应,结合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将建筑设计的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放在重点位置,如果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无法保证这两点,将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环境损害。

在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建筑地区的温度、气候的变化情况,并制定一年内的气候变化数据库,并结合气候数据库的内容,明确不同时期人们的舒适要求,为建筑设计奠定基础。

1.2 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的目的
好的建筑设计必须与当地的气候环境相适应,而我国地域范围广,气候差异大,因此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

建筑设计与当地气候条件相适应,主要目的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建筑设计与气候条件相适应,可有效节省资源,符合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另一方面,建筑设计与当地气候条件相适应可以提升建筑的舒适度。

目前在建筑的过程中为了达到第一方面节省资源的目的,在设计的过程中大多利用太阳能、自然风等被动的技术手段来增加围护的结构温度,实现建筑的保温效果。

太阳能、自然风等自然资源的利用使建筑资源得到有效的减少,同时也保证了建筑的舒适度。

而建筑舒适度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气候因素的合理利用对建筑的舒适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2 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原理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在积极的变革,建筑设计不仅追求可持续发展理念,也要求保护环境,建设生态建筑,而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符合当今建筑设计的需求。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结合气候因素,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更加舒适、安全、绿色的生活环境,也有利于节约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依据一定的设计原理,结合建设场地的地质以及气候情况,采用适应的建筑手段,建设绿色、环保的建筑结构。

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原理主要指的是通过建筑自身的系统进行调节,保证建筑的舒适性,这属于被动式的调节方法,也可以采用主动式调节方法即利用环境设备等进行调控。

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主要目的是在建设的前期,减少不利因素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保证设计的舒适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设计的过程中,尽量多的应用被动式设计方法,减少环境设备的应用,使建筑设计更加的节能、环保。

3 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策略
3.1 考虑气候的要素和分区
建筑设计的科学性、适应性的衡量标准是多方面的,其中与气候相适应是其衡量的重要内容。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与当地的气候因素相适应,因地制宜的采用相适宜的建筑设计方式,气候因素一直是建筑设计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

例如,热带地区的建筑形式与寒冷地区的建筑存在较大的差别。

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当地的建筑设计原则主要是依据恒温原则进行设计,避免太阳光的直射,同时还会利用蒸发降温技术,保证建筑温度的适应性。

但在寒冷地区的建筑设计主要考虑的内容是如何进行建筑保温,要充分利用太阳能,保证建筑的温度。

3.2 符合生态气候学的原则
目前的社会生活和发展环境要求建筑设计需要遵循生态学原则,可有效节省建筑资源保护环境,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安全、环保的生活环境。

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是在保证建筑质量
以及建筑适宜性的基础上开展而来,不能忽略建筑设计的本质,不能以牺牲建筑本身的安全、可靠来实现。

与气候相适应的建筑设计是在节能、环保理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有利于实现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 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方法
4.1 合理选择建筑朝向
建筑设计的朝向对建筑的适宜性具有重要影响,它对气候条件的利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建筑设计的朝向问题直接关系到建筑内部空气的流动状况,对建筑的通风条件以及日照条件的利用具有重要作用,可进一步提高建筑的适应性以及舒适性。

而建筑朝向确定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例如建设场地的地质情况、建设产地的风向、光照条件等,综合分析这些因素,才能科学、合理的确定建筑的朝向问题。

通常情况下,建筑朝向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主风向,二是日照。

以我国南方的气候条件为例,在建筑设计朝向问题的选择过程中需要主要考虑建筑的通风情况。

为了保证建筑拥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建筑的朝向应与夏季风呈45°,使建筑内部形成良好的自然通风系统。

同时,还要注意建筑的排列形式,当建筑呈行列的排列方式时,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避开夏季主风向,防止建筑之间产生较大的漩涡区,影响后排建筑的通风。

多栋建筑呈行列式排布时,建筑朝向应与夏季风呈30°-60°,保证建筑内部的自然通风条件。

在保证建筑拥有合理的自然通风系统的同时,还要对日照进行适当的调节和利用,我国的建筑朝向基本上是坐北朝南,保证建筑获取更多的光照,但在建筑的过程中应结合实际的设计条件对其朝向问题进行分析。

4.2 注意通风与防潮
从一定程度上来看,人类对风的态度是具有双面性的,对于热带地区的人们来说,人们普遍欢迎凉爽且具有一定湿度的风,但是在一些潮湿多雨的地区,人们更希望能够利用干燥温暖的风将空气中的湿气带走。

例如,对南方地区进行建筑设计时,南方地区属于冬冷夏热的地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夏季的风速较小,湿度较大,很容易会使人产生一种闷热感,因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通风和防潮是其中的重点。

在住宅设计中,每个住宅单元选用两梯两户的户型,这种户型充分利用南北贯通的户型格局,在这种格局设计中会形成过堂风,炎热的夏季可以很好的实现热传导以及形成对流。

此外,在节能要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还可以适当的开启门窗扇,保证春秋两季可以有效获得良好的自然风,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减少过度季节空调的能耗。

在设计裙房屋面中,可采用绿化种植屋面,不仅空间景观绿化面积得到增加,同时对于能耗的降低也起到重要作用。

5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的日益凸显,我们的生存环境已受到严重的制约。

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对能源的需求,致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建筑行业的发展。

将气候因素积极的引入到建筑设计当中,并消除不利气候因素的影响,达到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的目的,有利于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重要表现。

在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过程中要积极的控制人工能源的用量,积极应用自然资源,例如实现建筑内部的自然通风系统、保温系统等,实现真正的节能降耗,同时,也有效的减少了建筑行业对周边环境带来的压力,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 梁趛珮.试析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策略及方法研究[J].江西建材,2015(8):20-20.
[2] 夏远.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策略及方法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7):410-410.
[3] 张会.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策略及方法研究[J].环球人文地理,2014(20):68-68.
[4] 叶守森.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策略及方法研究[J].城市建筑,2013(10):37-37.
[5] 谢静.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策略及方法探讨[J].建筑·建材·装饰,2015(24):103,1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