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中常见的医院感染因素及对策
分析静脉输液过程中不安全因素并探讨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
分析静脉输液过程中不安全因素并探讨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中。
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例如感染、漏液、静脉穿刺后出血等问题,这些因素可能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造成影响。
对于静脉输液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关的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非常重要。
一、静脉输液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1. 感染:静脉输液过程中可能存在细菌感染的风险,这主要源于输液管路、输液器材等的不洁净或者病人本身的免疫力低下。
2. 漏液:由于输液管路连接不牢固、输液速度过快或者输液器材损坏等原因,可能导致液体泄漏,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风险。
3. 静脉穿刺后出血:静脉穿刺操作不规范或者患者本身凝血功能异常都可能导致静脉穿刺后出血,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二、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探讨1. 感染的护理干预方法:(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包括消毒双手、穿戴无菌手套、采用无菌巾包等措施,减少术中的交叉感染风险。
(2)对输液器材、输液管路等进行定期更换和消毒,确保输液过程中器材的洁净。
(3)注重病人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减少感染的机会。
(4)对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可以加强营养支持,提高免疫功能,减少感染的风险。
(1)检查输液管路连接是否牢固,确保管路不会因为摩擦或者挤压而导致漏液。
(2)调整输液速度,避免输液速度过快导致管路的压力过大而发生泄漏。
(3)对于输液器材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及时更换老化损坏的器材,确保输液的安全顺畅进行。
(1)操作者应掌握良好的静脉穿刺技术,减少对患者静脉的损伤。
(2)对于凝血功能异常患者,可以在护理过程中加强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3)紧急处理:如果出现静脉穿刺后出血,应立即停止输液,按压止血,及时处理并报告医生。
以上护理干预方法的目的是减少静脉输液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的发生,保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安全。
针对静脉输液过程中不安全因素进行护理干预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减少感染风险:通过严格的无菌操作规范和器材消毒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静脉输液过程中细菌感染的风险,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静脉输液的感染控制与预防
静脉输液的感染控制与预防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措施,广泛应用于各个科室,然而,由于操作不当或是不合理的使用,静脉输液也容易导致感染的发生。
静脉输液感染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也增加了医疗机构的工作压力。
因此,控制和预防静脉输液感染成为了当今医疗安全中的重要工作。
本文将针对静脉输液感染的控制与预防策略进行探讨,希望能为医护人员提供一些帮助和借鉴。
1. 简介和背景静脉输液感染是指在进行静脉输液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或是附近采取不当的措施,导致导管或注射部位感染的情况。
根据调研数据显示,静脉输液感染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是导致医院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对静脉输液感染的控制与预防成为医疗工作中的紧迫任务。
2. 引起静脉输液感染的原因静脉输液感染的发生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不洁操作:操作者未采取严格消毒措施,或操作过程中接触不洁物品。
2.2 导管留置时间过长:长时间使用同一根导管容易滋生细菌,导致感染。
2.3 皮肤准备不当:未对皮肤进行适当消毒或是消毒时间不足。
2.4 输液器具不洁:输液过程中使用未经消毒的容器或输液器具。
2.5 抗生素的滥用:过量或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容易导致感染。
以上是导致静脉输液感染的一些常见原因,只有充分了解了这些原因,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3. 控制与预防静脉输液感染的策略为了有效控制和预防静脉输液感染的发生,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应该采取以下策略:3.1 做好手卫生:医护人员在进行静脉输液操作前,必须进行正确的手卫生,包括洗手和消毒。
3.2 静脉通路的选择: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如外周静脉和中心静脉,避免使用暴露在外部环境的静脉。
3.3 导管的留置时间控制:尽量控制导管的留置时间,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
3.4 皮肤消毒操作:在固定针眼前必须做好皮肤的消毒,保持它的洁净度。
3.5 输液器具的消毒:使用已经消毒的输液器具,避免使用未经消毒的容器、针头等。
医院感染在输液室的预防与控制
健康教育
向患者和家属宣传医院感 染防控知识,提高他们的 自我防护意识。
探视管理
限制患者家属和亲友的探 视,减少人员流动,降低 交叉感染风险。
医务人员培训与防护
培训
定期开展医院感染防控知 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 防控意识和技能。
• 失败案例的教训在于缺乏完善的防控体系、执行力度不够和应急处理能力不足。 • 对于医院管理者而言,应加强输液室感染防控培训和监督,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提高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和防控能力。同时,加强与相关科室的沟通和协作,共同维护患
者安全和医疗质量。对于医护人员而言,应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和手卫生规范,加强患者护理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防护意识和配合度。在处理特殊感染病例时,应采取科学有 效的防控措施,及时报告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调查处理。
CHAPTER 04
输液室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
监测内容与方法
01
02
03
04
空气质量
定期检测输液室内的空气细菌 数量,确保符合卫生标准。
物体表面清洁度
对输液室内各种物体表面进行 定期清洁和消毒,并检测其细
菌数量。
医护人员手卫生
监督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 规范,定期检测手部细菌数量
。
患者体表感染
对患者的体表感染情况进行观 察和记录,及时发现并处理。
医院感染在输液室的预 防与控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6
CONTENTS 目录
• 医院感染概述 • 输液室感染风险分析 •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 输液室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 • 案例分析
CHAPTER 01
静脉输液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静脉输液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静脉输液作为临床治疗中一种重要的给药方式,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对患者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静脉输液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操作不当、药物配伍禁忌、护理不到位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治疗效果,还可能给患者带来安全隐患。
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对于提高静脉输液的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1. 操作不当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操作不当是导致输液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可能导致感染;穿刺技术不熟练,可能导致血管损伤、局部血肿等;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可能导致患者不适或药物效果不佳。
2. 药物配伍禁忌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药物配伍不当可能导致药物失效或产生不良反应。
部分药物在混合后会发生反应,如酸性药物与碱性药物混合可能导致pH值改变,影响药物稳定性。
此外,部分药物配伍后可能产生沉淀,影响药物吸收和疗效。
3. 护理不到位护理不到位也是静脉输液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如输液过程中未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输液部位护理不当,可能导致感染、静脉炎等。
4. 患者因素患者自身因素也会影响静脉输液的效果。
如患者血管条件差,穿刺难度增加;患者过敏体质,对某些药物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差,未按医嘱完成治疗等。
二、静脉输液改进措施1. 加强培训,提高操作技能针对操作不当的问题,应加强医护人员静脉输液操作技能的培训,确保每位医护人员都能熟练掌握无菌操作规程和穿刺技术。
此外,还需加强对新进医护人员的培训,确保他们能迅速适应临床工作。
2. 严格药物配伍管理为避免药物配伍禁忌,医护人员应熟悉各类药物的性质和配伍要求。
在输液过程中,严格遵循药物配伍原则,避免不合理配伍。
同时,加强药物说明书和文献资料的学习,了解新型药物的配伍信息。
3. 加强护理管理,提高护理质量针对护理不到位的问题,应加强护理管理,提高护理质量。
医院感染的输液室感染与防控
医院感染的输液室感染与防控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中,因为接受医疗和护理服务而导致的新的感染事件。
其中,输液室感染是医院感染的一种常见类型,也是需要重点防控的领域之一。
本文将就输液室感染的发生原因、防控策略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进行探讨。
一、输液室感染的发生原因1.1 不恰当的洗手和消毒医护人员的洗手和消毒不彻底,或者操作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守洗手消毒的规程规范,将成为病原体传播的途径。
1.2 使用过期或质量不合格的器械和药物输液室使用过期的输液管、针头以及质量不合格的药物,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和细菌繁殖。
1.3 设备清洁不规范输液室内设备(如输液架、输液泵等)清洁不规范、不到位,或者清洁间隔时间过长,会导致病原菌滋生和传播。
1.4 输液室内空气质量不佳输液室内空气流通不畅,通风设施不完善,空气中的病原菌、灰尘等微粒沉积会影响空气质量,增加感染的风险。
二、输液室感染的防控策略2.1 建立正确的操作规范制定并完善输液室的操作规范,明确每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包括洗手消毒的频率和方式、药物和器械的使用规范、设备的清洁和维护等。
并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确保操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2.2 加强洗手消毒管理医护人员应正确使用手消毒剂,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时间进行洗手消毒。
同时,要时刻检查消毒剂的浓度和有效期,确保其杀菌效果。
2.3 定期检查器械和药物质量输液器械和药物应定期检查,确保其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过期的器械和药物要及时清理替换,严禁使用。
2.4 加强设备清洁和维护输液室内设备要经常清洁和消毒,尤其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设备,如输液泵等,要定期进行维护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
2.5 改善输液室环境质量保持输液室内空气流通畅通,定期清洁空气过滤设备,及时更换空气过滤器。
此外,可通过加强室内空气质量监测,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解决。
三、实际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3.1 上岗前的培训和考核医护人员在进入输液室工作前要进行相关的培训和考核,确保他们具备相关技能和知识,能够正确操作和执行防控工作。
医院感染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医院感染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接受治疗的患者,在入院后两天以上或者出院后30天内出现的感染。
其中,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医院感染中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常见于需要长期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
本文将对医院感染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进行探讨,分析其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
一、医院感染的发生原因医院感染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环境污染、医护人员操作不规范、患者免疫力低下等。
特别是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其主要原因如下:1. 导管插入不洁净:插管操作时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或导管在使用过程中遭受污染,导致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引发感染。
2. 细菌逆行感染:在导管插入的过程中,细菌可能逆行从周围皮肤进入导管内部,感染导管及周围组织。
3. 导管使用时间过长:长时间使用中心静脉导管会增加发生感染的风险,因为导管内的血栓和细菌会逐渐积聚,成为感染的来源。
4. 导管拔除不规范:拔除导管时,如果不严格按照消毒程序进行操作,可能会导致感染。
二、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为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以下几点措施是至关重要的:1. 严格无菌操作:医务人员在导管插管和维护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洗手消毒、佩戴手套、面罩等防护用具必不可少。
2. 导管选择与管理:选择适合患者病情和导管应用的类型,避免长时间使用导管。
对已经插入的导管,要定期更换,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异常情况。
3. 清洁与消毒:每天对导管出口部位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导管及周围皮肤的清洁。
4. 外周静脉营养:对需要长期营养支持的患者,可以考虑外周静脉营养,减少导管插入的风险。
5. 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医疗机构应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报告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医院感染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影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给患者和医疗机构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对于患者来说,感染会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治疗成本,甚至引发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静脉输液感染控制》课件
目 录
• 静脉输液感染概述 • 静脉输液感染的预防措施 • 静脉输液感染的控制措施 • 静脉输液感染的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静脉输液感染概述
静脉输液感染的定义
01
静脉输液感染是指在静脉输液过 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病原 微生物侵入血液循环,并在血液 中生长繁殖,引发全身性感染。
导管维护不当
药物因素
如未定期更换敷料、肝素帽等,或未及时 发现并处理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症状和体征 。
某些高渗性、刺激性药物长时间停留在血 管内,会对血管内皮造成损伤,增加感染 的风险。
静脉输液感染的危害
加重病情
静脉输液感染会加重患 者的病情,延长住院时
间,增加治疗费用。
引发败血症
静脉输液感染可导致败 血症,严重时可危及生
02
静脉输液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医院 感染,其发生与医疗操作、环境 、患者自身等多种因素有关。
静脉输液感染的常见原因
操作者手卫生不规范
导管留置时间过长
医护人员在操作前未正确洗手或手部消毒 不彻底,导致病原微生物通过接触患者皮 肤或静脉穿刺部位进入血液循环。
长期留置导管的患者,由于导管材料与人 体组织的相容性差,容易引发感染。
严格遵循隔离措施
对感染患者进行必要的隔离措施,如 限制人员进出、加强空气消毒、使用 防护用品等,以防止感染扩散。
对医疗人员进行防护措施
培训和教育
对医疗人员进行静脉输液感染控制的相关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 操作技能。
防护用品的使用
医疗人员在接触患者和操作过程中应使用必要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隔 离衣等,以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致患者发生感染。
静脉输液原因分析整改措施
静脉输液原因分析整改措施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治疗手段,主要用于补充液体、电解质、营养、药物等,以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营养状态和药物治疗。
然而,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如静脉炎、感染、空气栓塞、药物反应等。
为了提高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文将对静脉输液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一、静脉输液的原因分析1. 操作不当: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操作不当是导致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包括穿刺技术不熟练、穿刺部位选择不当、固定不牢、导管留置时间过长等。
2. 药物因素:输注的药物本身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
此外,药物的浓度、pH 值、渗透压等也会对患者产生影响。
3. 患者因素: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等都会影响静脉输液的安全性。
例如,婴幼儿和老年人由于血管壁较薄,容易发生静脉炎;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管病变,容易导致穿刺困难。
4. 环境因素:输液环境的不良因素也可能影响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如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
5. 护理管理:护理管理不到位,如护理人员配备不足、工作压力大、责任心不强等,也可能导致静脉输液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二、整改措施1. 提高操作技能: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穿刺技术,确保一针见血。
同时,加强护理人员对静脉输液操作规范的学习,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2. 合理选择输液部位: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血管情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输液部位,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3. 加强药物管理:了解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合理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对患者有害的药物。
同时,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4. 关注患者因素:在静脉输液前,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年龄、体质等,制定个性化的输液方案。
对于特殊患者,如婴幼儿、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要特别注意输液过程中的监护。
5. 优化输液环境:保持输液环境的清洁、舒适、安静,确保患者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输液治疗。
静脉导管感染细菌学及相关因素的分析
静脉导管感染细菌学及相关因素的
分析
静脉导管是一种通路,可以用于输液、输血、营养支持等治疗目的,被广泛应用于重症患者的治疗中。
但是,静脉导管存在感染风险,导致相关并发症和治疗延误。
因此,了解静脉导管感染的细菌学及相关因素对预防和控制静脉导管感染非常重要。
细菌是造成静脉导管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其中革兰阴性菌占主导地位,最常见的是耐药菌株,如肠杆菌科、铜绿假单胞菌、嗜肺军团菌等。
此外,静脉导管感染还与混合菌感染相关,如革兰阳性球菌、真菌等。
静脉导管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1.插管
前准备不足或操作不规范。
2.导管穿刺部位不洁,感染风险增加。
3.导管使用时间长,细菌易于形成生物膜。
4.病人的病情
和免疫状态下降,易感染细菌。
5.使用抗生素导致细菌抗药性
增加,导致感染难治。
治疗和预防静脉导管感染的策略应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建立科学的预防方案。
首先,手术室操作规范,导管穿刺部位使用无菌技术进行消毒;其次,选择正确的导管材料,减少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再者,采用纤维蛋白素等局部预防措施,减少细菌定植和滋生;最后,对于已经感染的静脉导管应及时拔除,并给予适当的抗生素治疗。
总之,静脉导管感染是严重的医院感染问题,需要针对其细菌学和相关因素进行防控。
只有在提高临床医生对静脉导管感染的认识和重视的同时,才能逐步建立起科学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基层医院儿科门诊输液室医院感染因素分析与对策
基层医院儿科门诊输液室医院感染因素分析与对策基层医院儿科门诊输液室是治疗儿童疾病的重要部门,但由于环境条件和医护水平的限制,医院感染成为了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
为了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需要对医院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一、医院感染因素分析1.环境条件差:基层医院儿科门诊输液室通常设备简陋,空气流通不畅,容易造成细菌滋生。
此外,医院通风排气系统不完善,无法及时清除房间内的细菌和病毒。
2.医护人员操作不规范:由于儿科门诊输液室工作强度大,医护人员可能存在疏忽大意或疲劳不集中的情况,操作不规范易导致交叉感染。
3.儿童免疫力相对较弱: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成熟,抵抗能力相对较弱,易于感染病原体。
4.器械不洁:儿科门诊输液室器械消毒不彻底或无消毒操作,易导致交叉感染。
5.患者家属卫生习惯差:有些患者家属口腔卫生差,容易将细菌带入医院,加剧医院感染的风险。
二、医院感染对策1.改善环境条件:对儿科门诊输液室进行定期清洁、消毒,保持空气流通畅通。
对器械设备进行定期消毒,消除隐患。
2.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规范操作流程,加强感染控制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
3.儿童免疫力加强:鼓励儿童注射疫苗,提高免疫水平,减少感染的风险。
加强儿童保健宣传教育,提高家长的健康意识。
4.器械消毒:加强器械消毒操作,规范消毒流程,确保使用器械的安全性。
5.加强患者家属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家属卫生习惯,教育他们正确的洗手方法,减少细菌带入医院的机会。
总之,医院感染是一个严峻的问题,需要全体医务人员共同努力,加强感染控制管理,提高医疗质量,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儿童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保障。
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最常见、最基本的给药方式之一。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静脉输液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
本文旨在分析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一、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1. 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部分护理人员在进行静脉输液操作时,未能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如手卫生不达标、消毒不彻底、穿刺技术不熟练等,导致感染风险增加。
2. 输液药物配置不当:部分护理人员在配置输液药物时,未能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进行,如药物浓度、溶剂选择、配伍禁忌等,可能导致药物疗效降低或产生不良反应。
3. 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部分护理人员对输液速度的控制不准确,导致患者出现急性肺水肿、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此外,输液速度过慢可能导致患者治疗效果不佳。
4. 输液部位选择不当:部分护理人员在选择输液部位时,未能充分考虑患者血管条件、药物性质等因素,导致输液部位出现红肿、疼痛、渗液等现象。
5. 输液反应处理不及时:部分护理人员在患者出现输液反应时,未能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如发热、过敏反应等,可能导致病情加重。
6. 输液记录不规范:部分护理人员在输液过程中,未能详细记录患者病情、输液药物、输液速度、输液部位等信息,影响患者病情观察和治疗效果评估。
二、静脉输液整改措施1.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医院应定期组织静脉输液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对静脉输液操作规范的认识,确保每位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和穿刺技巧。
2. 规范输液药物配置:护理人员在配置输液药物时,应严格遵守药物说明书,确保药物浓度、溶剂选择、配伍禁忌等符合要求。
3. 合理控制输液速度: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病情、年龄、药物性质等因素,合理调整输液速度,确保患者安全。
4. 科学选择输液部位:护理人员在选择输液部位时,应充分考虑患者血管条件、药物性质等因素,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5. 及时处理输液反应: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一旦出现输液反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确保患者安全。
静脉输液反应的主要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
静脉输液反应的主要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静脉输液反应的主要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我院2004年发生静脉输液反应6人,2017年10人,均为门诊静脉输液患儿。
发生期为每年11月~12月,经封闭当时的输液药品,输液器具进行院感测试,未发现致热原及任何病菌。
为防止该现象再次出现,分析诸多因素。
1 与静脉输液反应有关的因素1.1 药物因素1.1.1 药物本身因素输液药品自身的质量至关重要,同样组成的药物,因不同生产企业技术差异而不同。
现在我院使用的输液药品都是国家认证达标的合格药品。
不符合输液要求的药物坚决不能用于临床输液治疗。
1.1.2 运输储存大批量液体虽经严格质量检查出厂,但仍有不严格的运输储存方式。
如在搬运时玻璃瓶装的药品相互碰撞,挤压使包装破损,密闭性降低,玻璃的碎屑进入药液而不易查觉。
储存药品的库房不符合要求的温湿度,温湿度使药品变质。
1.1.3 热原累加临床上合并用药很常见,由此产生的热原累加机会也相应增多,尤其是三联、四联用药。
1.1.4 微粒增加有些粉针,中药注射液与大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原因是中草药的'成分比较复杂,粉针药未完成溶解即开始输液。
1.1.5 药物配伍临床上输液多数被作为药物载体,通过静脉输液1种或多种药物达到治疗目的。
比如钙剂、先锋必、酚妥拉明等药应单独输液,不应与其他药物配伍。
否则易出现药物变质,混浊絮状而无法完成输液。
1.2 输液器具一次性输液用具质量至关重要,操作不当及储存时间过长,也会造成污染。
1.3 输液操作因素1.3.1 输液环境输液环境的卫生条件影响输液的安全,一般由护士在治疗室完成。
环境中的细菌和微尘可进入药液而造成污染。
1.3.2 无菌操作部分护士无菌操作观念不强。
例如:我院随机抽样,正在操作2名护土的手均不合格。
正常要求手的消毒标准5个/cm2细菌数。
护士要做到操作前后洗手。
病员高峰期为临床快速有效工作,我院选用上海利康消毒高科技有限公司的消毒凝胶,经测试使用后3 min内手部细菌数可达到1个/cm2。
医院感染的血液感染与预防措施
医务人员感染控制意识不足
缺乏手卫生规范
医务人员未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导 致细菌和病毒在手部传播。
防护措施不当
医务人员未正确佩戴口罩、手套等防 护用品,或使用过的防护用品未及时 更换或处理。
03
预防医院感染血液感染的措 施
提高医务人员感染控制意识
01
定期开展医院感染控制 培训,确保医务人员了 解血液感染的危害、传 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实施过程
定期对医院环境和医疗器械进行检测 和消毒,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提高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 能。
血液感染预防措施实施效果评估
01
02
03
评估方法
对医院感染血液感染事件 进行统计和分析,比较采 取预防措施前后的感染率 和患者安全情况。
评估结果
采取预防措施后,医院感 染血液感染事件明显减少 ,患者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
医疗操作与器械污染
1 2
3
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
医疗器械在使用后未得到彻底清洗和消毒,导致细菌和病毒 残留。
注射和输液操作不当
医务人员在注射和输液操作中未遵守无菌原则,导致细菌和 病毒通过针头或导管进入血液。
手术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境不洁净
手术室环境未达到洁净标准,手术过程中细菌和病毒可通过 伤口进入血液。
患者自身疾病因素
建立血液感染监测体系,对疑似血液感染病例及时进行检测 和诊断。
完善血液感染报告制度,确保感染病例信息的及时上报和处 理。
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血液感染的认识和防控能力
加强医务人员对血液感染的认识,提 高对感染病例的早期识别和诊断能力 。
开展医院感染防控培训,提高医务人 员对血液感染防控措施的掌握和执行 能力。
静脉输液中常见的医院感染因素及对策
静脉输液中常见的医院感染因素及对策关键词静脉输液最常见因素医院感染对策自从1831年苏格兰意识thomalatta发明了静脉输液技术以来,100多年的时间里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静脉输液已经成为当今临床上一种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最常见的医院感染因素有4个,即注射器及针头的污染、无菌棉签的污染、一次性输液器插头的污染、消毒液的污染及消毒方法不当所致的消毒失败。
现将其中最常见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危险因素注射器及针头的污染:①操作者的手对注射器的污染:教科书上的抽吸药液的方法由于更新很慢而在临床上很不适用,即使手法很熟练也因环节的增多而无法快速操作。
现在临床上大都是操作者以手横握注射器抽吸药液,针筒、活塞一把抓,手直接接触和污染了活塞。
污染的活塞在回推后污染到针筒,当活塞二次抽吸时,污染的针筒则直接污染到筒内的药液。
②操作环境对注射器和针头的污染:注射器在临床使用过程中,活塞和针头经常暴露于空气中,而操作者则经常将抽出活塞的注射器随便放在操作台上。
空气中的尘埃、病菌、操作台上的污染物和病菌都可直接污染注射器的活塞和针头,从而导致被抽吸药液的污染。
③玻璃和橡胶微粒对注射器和针头的污染:即使使用“消、锯、消”的程序打开玻璃安瓿也仍避免不了会在掰开安瓿的瞬间产生的玻璃碎屑落入药液内;即使使用较小针头斜行进针法穿刺橡胶瓶塞也只能减少橡胶微粒的产生,而不能完全避免。
并且,如果操作时消毒安瓿和瓶塞未达到有效的消毒时间,这时也会造成污染的。
不仅是微粒本身,还有微粒上未杀灭的病菌,从而就造成微粒和病菌的双重污染。
微粒的污染会给人体造成静脉炎、局部组织栓塞和坏死、肉芽肿、热源样反应等危害。
无菌棉签的污染:①开封后使用时间过长造成的污染:根据研究证明开封后的无菌棉签使用时间越长污染越严重。
在临床上,护士打开一包棉签无论多长时间一直到用完为止。
根本忽视了棉签开封后的污染问题,还有很多护士都习惯将开封后的棉签揣在工作服口袋里随时取用,有时一揣就是几天甚至更长也仍在当无菌物使用。
地方医院门诊输液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
地方医院门诊输液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医院门诊是医院的窗口和缩影,直接承担着来院就医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保健任务,而门诊输液室是提供患者接受静脉治疗的地方,属医院Ⅲ类环境。
由于输液室病员流动性大,各种疾病混在同一环境治疗,因此,输液室是传染源集中、各种病源微生物栖息、繁殖的场所,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区,不仅可能造成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也可使医护人员因工作而面临医院感染的职业威胁,故对门诊输液室各种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加以分析,为有效预防与控制院内感染很有必要。
1 危险因素1.1病员因素1.1.1 病员结构复杂一般地方医院门诊输液室没用按病员情况划分区域输液,因此病员结构除一般年龄人员外,还存在老、弱、残、重、儿等人员结构现象。
1.1.2 病员所患疾病复杂就诊病人所患基础性疾病不同,除患常见病、多发病之外,而有的病人患感染性疾病;又有的病人所患疾病病因不明确,难以在短时间内排除传染性疾病等情况。
1.1.3 陪护人员因素输液病人大多数有家属陪护,甚至有的一位病人有多位家属陪护,除更进一步造成人员聚集外,也带来了许多外来病源菌。
1.2 工作人员因素1.2.1 三级监控人员职责落实不健全各级人员职责任务不明确,工作中监管力度不够,往往在督察中流于形式,导致管理制度、质量评价标准与实际考核脱离。
1.2.2 少数工作人员医院感染意识淡薄,医院感染知识缺乏。
由于地方医院门诊输液室护理人员受工作量大、工作事情杂、人员固定相对性差等外部因素与个人学习能力差(如护工、卫生员)、学习积极性不够、行业法制观念差等自身因素影响而导致少数工作人员预防医院感染意识淡薄。
1.3 环境因素1.3.1 地理环境因素为方便患者治疗,地方医院门诊输液室一般设在门诊大楼的底层一楼,往往存在采光差、空气不流通,阴暗潮湿等因素,各种细菌容易聚集、霉菌容易生长等潜在危险因素。
1.3.2 空气环境因素由于人员聚集,患者咳嗽、打喷嚏、谈话等活动,微生物易随飞沫排出;又由于病员多、病员病种复杂,产生的医疗废物(如排泄物、沤吐物、分泌物、棉球、棉签等)与生活垃圾也多,给环境污染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静脉输液存在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静脉输液存在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治疗和保健。
然而,尽管静脉输液在医疗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它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本文将深入探讨静脉输液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供相应的防范措施,以便读者更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注意这一问题。
一、安全隐患:1. 感染风险:静脉输液可能引起感染,其中最常见的是血液感染。
感染可由输液管道的污染、操作者的不洁手或操作环境的不洁引起。
2. 药物错误:输液过程中,医务人员可能犯错,如输错药物、输液速度不当或计量错误。
3. 静脉炎:长时间输液或不当注射技术可能导致静脉炎,其症状包括疼痛、红肿、发热和静脉堵塞等。
4. 液体过负荷:输液速度过快或过大剂量可能导致液体过负荷,引起心力衰竭、肺水肿等严重后果。
5. 输液反应:有些患者对输液会出现过敏反应,如荨麻疹、呼吸困难和休克等。
二、防范措施:1. 严格操作规范:医务人员在进行输液操作时应遵循严格的操作规范,包括正确的洗手程序、消毒程序和穿戴无菌防护用品等。
2. 清洁输液设备:输液设备应被认真清洁和消毒,确保输液管道的无菌状态,并避免感染的风险。
3. 药物管理流程: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规定的药物管理流程操作,核对药物名称、剂量和患者身份等信息,避免药物错误。
4. 注意液体种类、剂量和速度:医务人员应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输液液体的种类、剂量和速度,以避免液体过负荷等不良后果。
5. 监测输液效果和患者反应:输液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包括血压、心率、体温等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总结回顾:静脉输液在医疗领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如感染风险、药物错误、静脉炎、液体过负荷和输液反应等。
为了预防这些问题,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循操作规范、确保设备的洁净状态、正确管理药物、了解液体种类和速度,并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和输液效果。
只有在正确的操作和预防措施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安全地进行静脉输液治疗,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最为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通过静脉输液可以将药物直接输送到患者的血液循环中,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然而,在静脉输液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能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以提高静脉输液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首先,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护理人员操作不当。
一些护理人员在进行静脉穿刺时,操作不规范,手法不熟练,导致患者疼痛,甚至出现静脉穿刺失败的情况。
此外,一些护理人员在进行静脉输液时,对患者的血管情况了解不足,未能选择合适的静脉进行穿刺,导致穿刺失败或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痛苦。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确保他们在进行静脉输液时能够熟练、准确地进行操作。
其次,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之二是药物配置不当。
一些护理人员在配置药物时,未能严格按照药物的配伍原则进行配置,导致药物相互作用,影响治疗效果。
此外,一些护理人员在配置药物时,未能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导致药物污染,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可能引发患者感染。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药物配伍原则和无菌操作原则的认识,确保他们在配置药物时能够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
第三,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之三是输液过程中的观察和护理不足。
一些护理人员在输液过程中,未能对患者的反应进行密切观察,未能及时发现患者的不适症状,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此外,一些护理人员在输液过程中,未能对患者的输液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导致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影响治疗效果。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提高他们对输液过程中患者反应的观察能力,确保他们在输液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患者的不适症状,并及时进行调整。
最后,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之四是输液环境的卫生状况不佳。
一些医院的输液环境不够清洁,存在细菌滋生,导致患者感染。
静脉输液中最常见的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对策
即使使用较小针头 、 斜行进针法穿刺橡胶瓶塞 , 也只能 装瓶 内 的和倒 出来 使 用的都 不例外 。
减 少橡 胶微 粒 的产 生 , 而不 能完 全避免 。并 且 , 果操 14 2 消毒 方 式 不 当 致 消毒 失 败 。护 士 在 使 用 碘伏 如 .. 作 时 消毒安 瓿 和瓶 塞 未 达 到有 效 消 毒 时 间 , 时 造 成 消毒皮 肤 时 , 这 往往 都是 用碘伏 棉 签涂 擦一 次 就穿 刺 , 前 污染 的 , 不仅仅 是微 粒本 身 , 有微 粒 上未 杀 灭 的病 后 只有几 秒钟 时 间 , 就 还 这远 远 没 有 达 到碘 伏 的最 短 有 效 菌 , 而造 成微 粒 和 病 菌 的 双重 污 染 。微 粒 污 染 会 给 作用 时 间 1 从 分钟 ; 且 由 于没 有 清 洁皮 肤 的第 一 次 并 涂擦 , 得碘 伏 的消毒 效果 大 打折扣 。2 1 6月第 2 00年 9卷第 3期
G nuMei l ora。u 0 0 V 1 9.o 3 a s d a JunlJn2 1 。 o 2 N . c .
・
临床护理 ・
静 脉输 液 中最 常见 的 医院感染 危 险 因素及 对 策
龚丽 何 亚莉 孟 丽 王映红
重要 的治疗 手 段之 一 。但 因为 这是 一 项 侵 入 性 操 作 , 12 1 开封 后 使 用 时 间过 长 造 成 的污 染 。据 研 究证 ..
牵涉 的环节 因素很 多 。任何 一 处细 微操 作 的不 慎都 可 明 , 开封后 的无 菌棉 签使用 时 间越长 , 污染 越严 重 。在 能造成 污染 , 引发 医院感染 , 而影 响到 医疗 安全 。现 临床 上 , 士们 打开 一 包 棉签 无 论 多 久一 直 到用 完 为 从 护 对 其 中最常 见 的危 险 因素进行 剖析 , 提 出应对措 施 。 止 , 忽 视 了棉 签开封 后 的污染 问题 ; 并 根本 还有 很 多护 士
静脉输液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静脉输液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最常见、最基本的技术之一,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形成的输液系统内压高于人体静脉压的原理,将无菌药液直接输入静脉内。
然而,在临床实践中,静脉输液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本文将探讨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一、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1.无菌技术操作不严:在输液过程中,有些护理人员不戴口罩,操作时消毒不严格,或达不到消毒有效浓度。
2.安瓿的切割、消毒方法不正规:割锯安瓿时砂轮与玻璃摩擦,会产生玻璃碎屑和沙粒脱落,割痕越长,玻璃碎屑越多。
消毒安瓿后用砂轮在安瓿颈部锯割一圈然后用手掰开,或用无菌持物钳直接将安瓿敲开,是使玻璃微粒污染药液最严重的安瓿切割方法。
因此,安瓿的切割及消毒不当使玻璃微粒浸入液体的机会增加。
3.环境、空气污染带来严重问题:在进行静脉输液时,治疗室内的空气质量对输液安全有直接影响。
如果治疗室空气不流通,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容易在空气中繁殖,从而污染输液用品,导致患者感染。
4.输液器具质量问题:部分输液器具存在质量问题,如针头漏气、针头堵塞等,这些问题会影响输液效果,甚至导致患者感染。
5.护理人员操作不当:护理人员在进行静脉穿刺时,操作不当可能导致患者疼痛、局部组织损伤等。
6.患者自身问题:部分患者由于血管条件较差、长期输液等原因,使得静脉输液变得困难。
二、整改措施1.加强无菌观念:护理人员在输液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戴口罩,认真进行消毒,确保消毒效果。
2.规范安瓿的切割、消毒方法:采用正规的安瓿切割、消毒方法,避免玻璃微粒污染药液。
3.改善治疗室环境:保持治疗室空气流通,定期进行空气消毒,降低空气污染对输液安全的影响。
4.加强输液器具质量监管:选用合格的输液器具,定期检查输液器具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5.提高护理人员操作技能: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提高其静脉穿刺技术,减轻患者疼痛。
6.关注患者自身问题:针对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提前进行血管评估,选择合适的输液途径。
静脉输液中的微生物污染及预防措施
静脉输液中的微生物污染及预防措施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过程,通过将药物或液体通过静脉注射进入人体来治疗疾病或恢复健康。
然而,静脉输液中的微生物污染是一个常见但令人担忧的问题。
本文将讨论静脉输液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污染以及相关的预防措施。
一、静脉输液中的微生物污染静脉输液过程中可能存在来自多种途径的微生物污染。
其中,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微生物污染来源:1. 皮肤和黏膜:在插管或穿刺注射之前,皮肤和黏膜是潜在的微生物来源。
无论是患者的自身微生物还是来自外部环境的细菌都有可能引入静脉输液中。
2. 输液设备和药物:静脉输液所使用的输液袋、输液管等设备以及药物本身可能存在微生物污染。
这些设备在制造、包装和运输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各种细菌的污染。
3. 医务人员:医务人员在静脉输液的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引入微生物污染。
不合理的操作技术、不洁净的手部或穿戴有细菌的手套等都可能导致微生物的传播。
二、静脉输液中的微生物污染的影响静脉输液中的微生物污染对患者的健康可能产生严重影响。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影响:1. 感染:静脉输液中的微生物污染可能导致感染。
这些感染可能是局部感染(如注射部位发红、肿胀和疼痛)或全身感染(如败血症),对患者的健康非常危险。
2. 药物失效:微生物污染可能导致药物的活性降低或丧失,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特别是对于抗生素等需要高纯度的药物,微生物污染的存在将使其失去治疗效果。
三、静脉输液中微生物污染的预防措施为了避免静脉输液中的微生物污染,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1. 严格的消毒措施:在插管和穿刺注射之前,务必对相关部位进行彻底的消毒。
采用适当的消毒剂和正确的消毒方法可以有效杀灭潜在的微生物。
2. 使用无菌器材:确保使用经过无菌处理的输液设备和药物。
仔细检查包装,确保没有破损或过期的产品。
3. 规范操作技术:提高医务人员的操作技术水平,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这包括穿戴无菌手套、正确处理输液设备,并进行适当的清洁和消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脉输液中常见的医院感染因素及对策
关键词静脉输液最常见因素医院感染对策
自从1831年苏格兰意识thomalatta发明了静脉输液技术以来,100多年的时间里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静脉输液已经成为当今临床上一种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最常见的医院感染因素有4个,即注射器及针头的污染、无菌棉签的污染、一次性输液器插头的污染、消毒液的污染及消毒方法不当所致的消毒失败。
现将其中最常见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危险因素
注射器及针头的污染:①操作者的手对注射器的污染:教科书上的抽吸药液的方法由于更新很慢而在临床上很不适用,即使手法很熟练也因环节的增多而无法快速操作。
现在临床上大都是操作者以手横握注射器抽吸药液,针筒、活塞一把抓,手直接接触和污染了活塞。
污染的活塞在回推后污染到针筒,当活塞二次抽吸时,污染的针筒则直接污染到筒内的药液。
②操作环境对注射器和针头的污染:注射器在临床使用过程中,活塞和针头经常暴露于空气中,而操作者则经常将抽出活塞的注射器随便放在操作台上。
空气中的尘埃、病菌、操作台上的污染物和病菌都可直接污染注射器的活塞和针头,从而导致被抽吸药液的污染。
③玻璃和橡胶微粒对注射器和针头的污染:即使使用“消、锯、消”的程序打开玻璃安瓿也仍避免不了会在掰开安瓿的瞬间产生的玻璃碎屑落入药液内;即使使用较小针头斜行进针法穿刺橡胶瓶塞也只能减少橡胶微粒的产生,而
不能完全避免。
并且,如果操作时消毒安瓿和瓶塞未达到有效的消毒时间,这时也会造成污染的。
不仅是微粒本身,还有微粒上未杀灭的病菌,从而就造成微粒和病菌的双重污染。
微粒的污染会给人体造成静脉炎、局部组织栓塞和坏死、肉芽肿、热源样反应等危害。
无菌棉签的污染:①开封后使用时间过长造成的污染:根据研究证明开封后的无菌棉签使用时间越长污染越严重。
在临床上,护士打开一包棉签无论多长时间一直到用完为止。
根本忽视了棉签开封后的污染问题,还有很多护士都习惯将开封后的棉签揣在工作服口袋里随时取用,有时一揣就是几天甚至更长也仍在当无菌物使用。
②开封方法和取用不当造成的污染:工作中,护士习惯用手撕开棉签包装袋,可往往由于力量使用控制不当,一下子向下撕开很长口子使棉签直接暴露在外。
还有的护士为了尽量减少棉签污染就不打开包装袋,而在使用时直接用棉签将塑料袋戳开一个小口抽出棉签使得每一根棉签在挤出时出口时都受到了污染。
一次性输液器插头的污染:输液时,有些护士责任心不强,没有将输液器插头完全插入输液瓶内,或者在使用袋式输液器时,由于重力作用,插头在输液过程中慢慢有瓶内滑出,下一次换液体瓶时,又将在空气中污染的插头完全插入瓶中,从而污染药液。
消毒液的污染:现在临床上常用的皮肤消毒剂一般是碘伏和含氯消毒剂,都属于中效消毒剂,不能杀灭所有的病菌,所以在开封后会引起污染,原包装瓶内的和倒出来使用的都不例外。
消毒方法不当致消毒失败,护士在使用碘伏消毒皮肤时,往往都使用碘伏棉签
涂擦一次就穿刺,前后只用几秒钟时间,这远远没有达到碘伏的最短有效作用时间1分钟;并且由于没有清洁皮肤的第一次涂擦,使得碘伏的消毒效果大打折扣。
另外,在使用喷雾型皮肤消毒剂时,皮肤没有经过洁肤步骤,皮肤上的各种分泌物和污染物影响了消毒剂和皮肤浅层深层病菌的充分作用,从而达不到理想的消毒效果。
应对措施
注射器及针头的污染:①操作者手对注射器的污染:护理部针对这一问题改变了注射器的握持方法,用一次性20ml注射器,操作者右手中指弯曲固定在活塞轴抽拉活塞,同时右手拇指、示指固定在针筒尾端的两翼协助中指抽拉活塞,每次抽吸量以右手不触活塞轴前面的活塞为度。
用这样的方法既不减慢抽吸速度又不污染注射器。
②操作环境对中双色球及针头的污染:护理部规定,注射器在使用完毕后一律将活塞弯曲推入针筒内,套上长于针头的安瓿或无菌药瓶放入无菌盘存放,触碰污染了的针头和注射器立即弃去。
每4小时更换一次性注射器。
③玻璃和橡胶微粒对注射器和针头的污染: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发现,对于非“易折颈”的安瓿,如果不将颈部完整的锯一圈,将会在折断时因边缘不齐产生玻璃碎屑,碎屑落入药液而致微粒污染。
所以将安瓿完整的切割一圈,再以碘伏棉签给颈消毒一圈,在消毒过程中边消毒边转动棉签,以拭净玻璃碎屑。
在穿刺橡胶瓶塞时,针头斜行进行能明显减少微粒产生。
为了使碘伏达到有效消毒时间,先消毒,再去查对和准备注射器。
无菌棉签的污染:①开封使用时间过长造成的污染:棉签开封时
要注明时间,携带使用的开封棉签有效期为4小时,过期后可放入棉签缸经高压灭菌后使用。
各个医院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包装量的棉签以减少重新消毒的麻烦。
②开封方法和使用不当造成的污染。
以无菌剪刀将棉签包装袋封口处横向剪开一半,使用时用手指从下面将棉签顶出袋口,再从上面抽出,注意不要触碰出口处。
一次性输液器插头的污染:护士在输液时必须加强责任心,每次都要将输液器插头完全插入瓶内。
在使用袋式输液器时,必须将输液袋和输液瓶一同挂在输液架上,以免插头因重力作用而逐渐由瓶内滑出。
讨论
综上所述,我们在静脉操作过程中存在着各个环节的污染,可是为什么临床上并不多见由于这些原因引起的医院感染呢,这与我们国家抗生素的大量普遍使用有密切的关系。
随着我国抗生素的规范使用,这方面的院内感染问题必将凸显出来。
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加强管理,规范操作,以此来防范静脉输液中的各种院内感染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