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作物学概论复习题

最新作物学概论复习题
最新作物学概论复习题

精品文档

作物学概论思考题

1. 作物根据感温性和感光性如何分类?并简单介绍一下不同类别的差异。

作物的感温性是指一些二年生作物(冬小麦、冬油菜、冬黑麦等)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的特性。通常将这段低温诱导称为春化。

根据作物对低温的范围和时间的要求可分为三类即冬性类型、半冬性类型、春性类型:

1.冬性类型要求温度较低,时间较长;

2.春性类型对低温要求不严格,时间较短;

3.而半冬性类型介于两者之间。一般冬性类型品种生育期最长,春性类型最短

作物的感光性是指作物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的特性。根据作物感光性的不同,分为4种类型:

1.短日照作物,日照长度短于一定的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如大豆、烟草、晚稻等;

2.长日照作物,日照长度长于一定的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小麦、油菜等;

3.中性作物,对日照长度没有严格要求,四季开花,如荞麦;

4.定日性作物,只在一定的日照长度下才能开花,如甘蔗12.75h。

2. 简述C3作物与C4作物的区别。

农作物主要包括C3作物和C4作物。C3作物生长在温度较低环境,主要分布在温带和寒带;C4作物生长在温度较高地区,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C3作物有大豆、小麦和水稻等,C4作物有高梁、玉米、甘蔗等,这两种作物类型的生理生态过程及光合作用速率差异明显。C4途径中固定CO2的酶(PEP羧化酶)有很强的亲和能力,可以将大气中的低浓度CO2固定下来,因此C4途径固定CO2的能力要比C3途径强,起到CO2泵的作用,提高了C4植物利用CO2的能力。干旱条件下,叶片气孔关闭,C4植物能利用叶肉细胞间隙的低浓度CO2光合,C3植物则不能。

我们知道,C3植物较原始,C4植物较进化,实际上较原始的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就没有C4植物,只有较进化的被子植物中才有C4植物。我们已经知道木本植物较原始,草本植物较进化。至今木本植物还未发现C4植物,只有草本植物中有C4植物。

3. 简述作物的S型生长进程,分析该理论的生产应用。

S形生长进程指作物的器官、个体或群体的大小、数量和重量随时间延长而表现出的变化曲线呈S形,即“慢-快-慢”的生长进程。

应用:1.可以用S形曲线来检验作物生长发育是否正常(看它是否偏离了S形曲线的轨迹),以此作为调控作物生长的依据,采取措施使其回到正常轨迹上来。如:看生长偏弱,未达到应有的高度等,就应赶快供应肥水促进其生长速度;2.各种促进或抑制作物生长的措施,都应该在其生长发育最快速度到来之前应有,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又如:施肥,在作物生长发育初期或末期施肥,都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反而造成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等不利影响;3.同一作物的不用器官通过S形生长周期的步伐不同,生育速度不同,在控制某一器官生育的同时,应注意这项措施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4. 简述作物种子的萌发过程。

3个阶段:吸胀、萌动、发芽。

吸胀:即种子吸水膨胀达到饱和;

萌动:即种子内的酶恢复活性,将淀粉、蛋白质、脂肪水解为可溶性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等,这些物质被转化为胚的结构物质,促进胚的生长;最早表现为胚根伸长,当其突破种皮露出白嫩根尖时,表示萌动阶段完成;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发芽:萌动之后,胚继续生长,当胚根达到种子长度、胚芽达到种子长度的一半时,即达到发芽阶段。

⑶种子发芽的条件

内部条件:是否具有发芽能力;

外部条件:水分、温度、空气、光等。(吸水:软化种皮,改善透氧能力;使细胞质由凝胶状态转变为溶胶状态,使代谢加强;活化水解酶,将储藏物质转化为可溶性物质,供胚利用。温度——主要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种子发芽;空气——氧气,种子发芽过程中,物质代谢和运输都通过有氧呼吸作用来完成;光——是对光周期有要求,并不是有光就行)

5. 简述作物生育期的影响因素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生理学角度:作物的生育期就是从种子出苗到作物成熟所经历的时间(天数);栽培学角度:作物的生育期即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天数,或叫大田生育期;

影响因素:1.遗传特性,不同作物、同一作物不同品种生育期不同;2.环境条件,同一作物、同一品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生育期不同;3.栽培措施,如缺氮肥情况下生育进程加快。

与产量的关系:1.单株,一般早熟品种单株产量低,晚熟品种产量高,但不是绝对的;

2.群体,因为人为调控(生育期短的密植,生育期长的稀植),因此生产上生育期短的产量不一定比生育期长的低

6. 简述提高作物产量潜力的途径。

1.通过遗传改良提高作物光合效率,充分利用作物故有的基因型多样性,加以遗传改进,提高光合效率;

2.提高作物群体的光能截获量,作物群体光能利用率受内外多种因素影响,但主要取决于光和效率和光能截获量;

3.降低呼吸消耗,通过环境调控,防止逆境引起的呼吸过旺,减少光合产物消耗,是提供光合生产力的途径之一;

4.改善栽培环境和栽培技术,如培肥地力增施有机肥合理使用无机肥,合理密植增加光截获量减少漏光损失等。

7. 简述光合作用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

光反应

暗反应

场所

基粒片层膜上

基质中

条件

有光

ATP、[H]多种酶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物质变化

水的光解ATP的生成

CO2的固定;C3的还原;ATP的水解

能量变化

光能转变为活跃化能

活跃化能转变为稳定化能

8. 简述作物逆境条件下的生理生化变化。

在冰冻低温高温干旱盐渍病害等各种逆境条件下,植物的生理生化变化大致有以下几点:

1.水分变化,即植物吸水力降低,蒸腾量降低,但由于蒸腾量大于吸水量,植物组织的含水量降低而产生萎焉,同时束缚水含量相对增加,又使抗逆性增强;

2.光合作用下降,原因有:气孔关闭、CO2供应减少、光合酶钝化或失活、细胞膜结构破坏等;

3.呼吸作用变化,有三种类型,呼吸强度降低、呼吸强度先升高后降低和呼吸作用明显增强;

4.物质代谢紊乱,在逆境条件下,合成作用减弱分解作用加强,如逆境条件下促使淀粉降解为葡萄糖和蔗糖,促使蛋白质降解,可溶性氮增加;

5.活性氧代谢变化,在逆境条件下活性氧清除能力下降,造成活性氧积累,引起严重的危害;

6.合成逆境蛋白;逆境蛋白的可能作用:转录因子;小分子的主要起渗透调节作用的蛋白;猝灭离子的保护蛋白;

7.细胞膜结构功能变化,在逆境条件下,细胞膜结构受损,原因有:逆境的直接效应,如脱水、高温、低温。逆境的间接效应,如磷脂酶活性增强,活性氧引起过氧化,使细胞膜失去正常的功能。

9. 简述冻害与冷害、黑霜与白霜的区别。

冻害:农业气象灾害的一种。即作物在0℃以下的低温使作物体内结冰,对作物造成的伤害。

冷害:农业气象灾害的一种,即作物在生长季节内,因温度降到生育所能忍受的低限以下而受害。在春、秋季农作物生长的时期内,土壤表面和作物表面的温度下降到0℃或0℃以下(此时百叶箱内的气温可能不低于0℃)使作物遭受冻害的现象。出现霜冻时,往往伴有白霜称为白霜。不伴有白霜的霜冻,称为黑霜。

10. 简述高温对作物的危害及其危害机制。

危害:a.作物开花结实期最易遭受高温危害,主要表现在开花提早、开花总量减少、花药开裂率降低;b.高温对受精过程也有严重伤害作用,主要伤害雄性器官,使花粉不能在柱头上发育;c.高温影响籽粒灌浆,降低千粒重。

机制:a.破坏了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平衡,使呼吸作用超过了光合作用,结果使作物因长期饥饿而死亡;b.高温促进蒸腾作用,破坏水分平衡,使作物萎蔫干枯;c、高温促使叶片过精品文档.精品文档

早衰老,造成高温逼熟;d.50°左右的过高温度还能促使蛋白质凝固和导致有害代谢产物(如氨)的积累,从而使植物中毒。

11. 简述我国的水资源现状与主要农艺节水技术。

水资源现状:1.人均少:我国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中国已被列入全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2.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水资源的1/4。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3.地下水位下降:我国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为主,或者两种水源混合使用,有些城市因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数十公里。3.污染严重:于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

农艺节水技术:1.选育耐旱作物和节水品种。选育耐旱作物品种,是充分利用生物适应环境,以生物机能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2.因地制宜。少耕、免耕、深耕、深松土、轮作、适度休闲;重视水土保持,纳雨蓄墒,合理施肥,以肥调水;3. 推广地面覆盖技术。地面覆盖具有抑制土壤蒸发、蓄存降水、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土温的优点。4.采用调亏浇灌技术。调亏浇灌是根据浇灌对象的生长发育规律及生产的实际需要,有目的地不充分供给水分,使作物经受水分胁迫,限制其某方面或某时期的生长发育,达到既节水又增产的效果。

12. 简述复种的技术与条件。

复种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种收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

复种的条件:1.充足的热量条件;2.足够的水分条件;3.合理的肥料条件;4.理想的劳畜力和机械化条件。

复种技术:1.适宜的作物组合,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温光水资源;2.合理的品种搭配;3.育苗移栽,特别是地膜育苗和温室育苗是客服复种与生育季节矛盾的最简便方法,其主要作用是缩短本田生长期;4.早发早熟,前作及时收获后作及时播种减少农耗期有利于后作早发,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有利于早发,在作物后期喷施乙烯利催熟剂可提早成熟七天左右,重施底肥避免后期重施氮肥也可提早成熟。

13. 简述间套作的意义与效益原理。

意义:1.增产: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太阳能、土壤养分、水分)和社会资源(劳力、科技密集),显著提高单位面积生产力;

2.增收:利用和发挥作物间的互利关系,提高产投比,纳入高效益的经济作物,增收更明显;

3.稳产保收:利用复合群体内不同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不同,增强抗逆能力;

4.协调作物争地矛盾:如绿肥套作,棉花套作;

5.协调劳力矛盾:可以调剂劳畜力,错开劳力高峰。

间套作效益原理:1.空间互补。合理的间套作,将空间生态位不同的作物进行组合,从而达到减少漏光损失、降低光饱和浪费、改善CO2供应等目的;

2.时间互补。正确处理前后茬作物之间的盛衰关系,充分利用生长季节,延长群体光和时间,增加群体光合势,从而增产增值;

3.养分水分互补。不同作物根系不同、吸收养分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运用这些特性正确组配作物,有利于缓和水肥竞争,提高水肥利用率;

4.生物间互补。表现在a.边行的相互影响b.病虫害和抗灾的互相影响(补偿效应)c.分泌物的互相影响(对等影响)

14. 简述肥料高效利用的途径。

1.高肥效品种的培育;

2.改进栽培技术:a.减少氮素投入。减少氮肥投入,对氮素损失将起到重要作用;b.注意施肥方式。深施或施后覆土或撒施后立即灌水;c.注意施肥时间。在作物需肥高峰期施肥,可以促进作物的吸收,减少在土壤中的残留,减少各种途径的损失;d.新型肥料的利用—长效肥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料。长效肥料的优势肥效期长、一次性基施符合轻简栽培发展方向、利用率高、增产增效;e.

新型肥料的利用—有机无机复混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可以促进作物生长,增加生物量,改善产量结构,提高籽粒产量;并能降低耗水系数,提高水分利用效率;f. 灌水技术的改进。;NO3--N在土体中的移动主要受降雨或灌水的影响。不合理的灌水或降雨量增加会使NO3--N淋失加重;

3.其他措施:生化技术的应用硝化抑制剂和脲酶抑制剂的应用也是有效的

15. 简述世界能源作物的发展历程。

能源作物即经专门种植、用以提供能源原料的草本和木本植物的总称。

鉴于能源紧缺局势日趋严重,世界各国依据本国国情纷纷确定过了能源作物产业研究重点,概括来说有以下几点:1.能源作物资源收集及能源物种选择研究,如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对本国的能源作物资源量、分布区域、资源采集成本、能源作物适植区域、潜力等进行了调查和评价;2.

可生产燃料酒精(生物柴油)的能源作物选育种研究。如巴西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投资了29.6亿美元实施“生物能源计划”美国1979年制定“UPR”计划;3.能源作物的开发利用研究,美国巴西等国专门针对能源作物的开发利用制定了相关法案和研究计划,如巴西的酒精能源计划、美国的能源农场、欧盟的能源发展战略等;4.能源作物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欧盟美国巴西针对能源作物正在做大规模试验,主要研究能源作物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以确保生物能源在促进环境改善方面起积极作用而又不会影响粮食安全。

国内外能源作物的研究状况:1.能源作物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改进:现代能源作物的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麦克雷率先进行了植物种子油改性及工业应用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主要进行能源作物的资源调查与筛选工作,但研究工作较为零星、不系统,仍处於实验阶段。20

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能源作物研究蓬勃发展阶段,美国科学家开展了能源作物选择、富油种引进栽培、遗传改良、建立“柴油林林场”和工业应用的初试研究等。目前,能源作物的引种栽培、遗传育种和植物油的还原改性的配套研究正全面铺开进行;2.生物能源提取和开发利用:走在生物能源提取工艺世界前列的主要有美国巴西日本芬兰瑞典等国。

16. 简述我国能源作物发展的原则与趋势。

能源作物即经专门种植、用以提供能源原料的草本和木本植物的总称。

始终要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基本原则。具体来说,应该把握好三个方面:1.要严格控制利用玉米、油料等作物来制作生物质原料;

2.坚持充分利用秸秆、畜禽粪便废弃物发展沼气,秸秆气化、固化,部分代替化石能源;

3.在不与粮争地的前提下,适度发展能源作物,生产生物质原料。

趋势:1.利用边际土地种植非粮能源作物,扩大生物质资源量。

2.降低成本与能耗,实现能源经济性。致力于研究如何降低能源作物在种植、收集、运输、储藏、制取生物燃料等过程中的各种成本和能耗;

3.纤维素制乙醇将成为未来主要技术。尽管现有技术还存在障碍,但利用纤维素生产燃料乙醇代表了未来生物燃料发展的方向。

17. 简述作物超高产育种的途径。

超高产实际上是一个动态指标,是相对于某一时期而言,在该时期现有产量水平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超高产育种途径:1.充分利用遗传资源,扩大遗传基础。在种质资源的创新上,要大胆采用新技术。如诱变技术,包括空间诱变、离子辐射诱变等等;

2.理想株型选育是超高产育种的一大方向。提高生物产量有赖于高光效群体的构建,高光效群体

的形成则必须改善群体内个体的茎叶形态,优化个体的受光姿态,因此,塑造理想株型模式的研究成为作物超高产育种研究的热点;

3.通过高光效育种培育整体光合能力强的超高产品种或组合。通过改善稻株的光能利用率来精

品文档.

精品文档

增加产量具有巨大的潜力;

4.传统育种方法和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筛选和创造一些生理生态理想型种质或品种。

18. 种质资源在作物育种中有哪些作用?发掘、收集和保存种质资源的必要性与意义何在?

作用:1.种质资源是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2.稀有特异种质对育种成效具有决定性作用。3.新的

育种目标能否实现决定于所拥有的种质资源。4.种质资源也是生物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材料。为了很好的保存和利用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丰富和充实育种工作和生物学研究的物质基础,种质资源工作的首要环节和迫切任务是广泛挖掘和收集种质资源并很好的予以保存。意义:1.实现新的育种目标需要有更丰富的种质资源;2.为了满足人类需求,必须不断发展新作物;3.大量资源流失,许多资源濒临灭绝,资源的发掘保护愈显重要;4.避免新品种遗传基础贫乏,克服遗传脆弱性。

19. 利用作物杂种优势的途径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人工去雄生产杂种种子

对雌雄异花作物,繁殖系数高的作物,用种量小的作物,花器较大、去雄较易的作物,均可以采用人工去雄的方法生产杂种种子。优点:配组容易、自由,易获得强优势组合。

利用标志性状生产杂种种子

利用植株苗期的某一显性或隐性相对性状作标志,区别真假杂种,就可以不进行人工去雄而利用杂种优势。

化学杀雄生产杂种种子

化学杀雄指通过选用某种化学药剂,在作物生长发育的一定时期喷洒于母本,直接杀伤或抑制雄性器官发育,造成生理而达到去雄的目的。化学杀雄利用杂种优势具有配组容易、自由及制种手续简单等特点。但不宜用于花时较长的棉花、大豆等作物。

利用自交不亲和性生产杂种种子

自交不亲和性是指雌雄蕊均正常,但自交或系内交均不结实或结实很少的特性。

F2剩余杂种优势的利用

遗传研究表明,F2仍具有较大的杂种优势。同时,F2基因型的多样性对抵抗逆境具有群体缓冲性,对病虫害具有群体互作抗性。因此F2杂种优势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雄性不育性利用

用雄性不育性制种是克服雌雄同花作物人工去雄困难的最有效途径。因为雄性不育特性是可遗传的,可以从根本上免除去雄的手续。

20. 何谓作物分子设计育种?分子设计育种有哪些优点?

分子设计育种: 利用作物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生物数据,借助生物信息学的方法

和手段,对整个基因组控制作物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及基因网络进行分子水平上的设计和操作,进而培育作物新品种的过程。

优点:由于品种分子设计是基于对关键基因或QTLs功能的认识而开展并采用了高效的基因转移途径,它具有常规育种无可比拟的优点,如基因转移和表型鉴定精确、育种周期短等,极大的提高育种效率。

(传统的植物遗传改良实践中,研究人员一般通过植物种内的有性杂交进行农艺性状的转移。这类作物育种实践虽然对农业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重要缺陷。

一是农艺性状的转移很容易受到种间生殖隔离的限制,不利于利用近缘或远缘种的基因资源对选定的农作物进行遗传改良。二是通过有性杂交进行基因转移易受不良基因连锁的影响,如要摆脱不良基因连锁的影响则必须对多世代、大规模的遗传分离群体进行检测。三是利用有性杂交转移基因的成功与否一般需要依据表观变异或生物测定来判断,检出效率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上述缺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传统植物遗传改良实践效率的提高。)21. 什么叫基因定位?基因定位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基因定位:利用杂交、测交和自交,分别求出基因间的交换率和相对距离,然后在染色体上确定基因间的排列顺序,这一过程称为基因定位。

方法:1.两点侧交。指每次只测定两个基因间的遗传距离,这是基因定位的最基本方法;2.三点侧交。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侧交,同时确定三队等位基因的排列顺序和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三点侧交能测出双交换,因此飞、更能准确地反应出连锁基因间的相对距离;3. 人类家庭系谱分析定位法;4.杂交试验定位法。通过常规的生物杂交实验也可以确定基因在细胞中的位置,从而进行基因定位;5.体细胞杂交法基因定位。也称细胞融合(cell infusion),是将来源不同的两种细胞融合成一个新细胞;6. 分子杂交定位法。这是一种可将某基因准确定位在某条染色体具体位点的方法,又称原位杂交定位法分为原位杂交和荧光原位杂交;7.连锁分析。基因定位的连锁分析是根据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不同基因相互连锁成连锁群的原理,即应用被定位的基因与同一染色体上另一基因或遗传标记相连锁的特点进行定位。

22. 试述远缘杂交不亲和的原因和克服的方法。

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是指不同种或属的植物间, 由于形态上、生理或遗传上等方面的差异,

造成传粉或受精的种种障碍或不协调,具体的表现是: 花粉在异种柱头上不能萌发、萌发后花粉管不能伸入柱头、伸入柱头后生长受阻甚至破裂、花粉管不能进入子房、两性配子也不能受精结合、合子胚不发育、幼苗死亡等。

答:原因:(1)双亲受精因素的差异,由于双亲遗传差异大,柱头呼吸酶活性、pH值、柱头分泌的生理活性物质、花粉和柱头渗透压差异等生理、生化状况的不同,可阻止外来花粉的萌发、花粉管的生长和受精作用。(2)双亲基因的差异。①控制可交配性基因:②基因互补的致死基因:克服方法:(1)亲本选择与组配:a.栽培种做母本:b.染色体数多的做母本;c.以品种间杂种做母本;d.广泛测交,选择适当亲本组配。(2)染色体预先加倍法:在用染色体数目不同的亲本杂交时,先将染色体数目少的亲本人工加倍后在杂交。可提高杂交结实律。(3)桥梁(媒介)法:如果两个种直接杂交有困难时,可先通过第三者做为桥梁品种杂交,将其杂种进行染色体加倍后,在和另一亲本进行杂交。(4)特殊的授粉方法:混合花粉授粉、重复授粉、提前或延迟授粉、射线处理(5)外源激素处理,调节雌、雄性器官生理状态(如生长素、GA、维生素)(6)植物组织培养:柱头手术和子房受精、试管受精、体细胞融合。23. 在育种实践过程中,如在大田发现雄性不育植株,该如何进行利用。

首先,要区分该雄性不育植株属于质核互作不育还是核不育类型。

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是受细胞质不育基因和对应的细胞核不育基因共同控制的不育类型。假设控制细胞质不育基因为S,可育基因为N;细胞核不育基因为rr,可育基因RR,杂合基因Rr。则S(rr)是不育系,N(rr)是保持系,N(RR)和S(RR)是恢复系。利用这株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找到其他两系,就能实现三系配套,从而利用杂种优势。

核雄性不育是受细胞核不育基因控制的,一般不育基因是隐性的,而正常品种具有的可育基因是线性的,所以核不育的恢复系很多,但保持系没有,不能实现三系配套。主要有两种,一是单显性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MsMs)与可育材料(msms)杂交时,杂交一代全部雄性不育,杂交二代后代分离,因此单基因控制的显性不育可以作为自华授粉作物进行轮回选择的异交工具,但一般不用于杂种优势利用,因为不能得到稳定的不育系。二是环境诱导的核雄性不育性有光敏型、

温敏型和光温互作型,可运用光温诱导的雄性不育型进行两系法利用杂种优势。

简述生长与发育及其关系关系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生长和发育是作物一生中两种基本的生命现象。

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质的变化。

生长是从小到大,而发育则是从无到有;二者是交替进行的;生长的累积导致发育,发育又是下一轮生长的开始;没有生长就没有发育,没有发育就不会有进一步的生长。

简述作物的温光反应反应特性及其生产应用

是指作物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温度和光照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进行幼穗分化或花芽分化,进而开花结实的特性。

1. 作物的感温性:概念:作物的感温性是指一些二年生作物(冬小麦、冬油菜、冬黑麦等)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的特性。通常将这段低温诱导称为春化。

作物的感温性分类:冬性类型、半冬性类型、春性类型

作物的感光性:作物的感光性是指作物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的特性。

作物的感光性分类:短日照作物:日照长度短于一定的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如大豆、烟草、晚稻等;长日照作物:日照长度长于一定的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小麦、油菜等;中性作物:对日照长度没有严格要求,四季开花,如荞麦;定日性作物:只在一定的日照长度下才能开花,如甘蔗12.75h

作物的基本营养生长性:作物的生殖生长是以营养生长作为基础的,不管作物是否已经通过温、光诱导阶段,作物也必须有一个最低限度的营养生长期。

生产应用:

(1)在引种上的应用

不同地区的温光条件不同,因此引种时必须考虑品种的温光反应特性。一般来说,北方的品种是长日照、需温较低,南方的是短日照、需温较高。北种南引,生育期变短,而南种北引,生育期变长;从北方引生育期较长的品种到南方来、从南方引生育期较短的品种到北方去,相对易获得成功;最稳妥的引种:在相同纬度或温光生态条件相近的地区之间引种;引种感光性弱、感温性不敏感的品种。

(2)在栽培上的应用

作物的品种搭配和播种期的安排,均需考虑品种的温光反应特性。比如:湖南种油菜,冬性强的要适当早播,应在9月中下旬播种;而春性品种可以晚些播种,可以迟至10月初。

(3)在育种上的应用

品种培育:要培育适应当地温光条件的品种。

调节花期:可以根据亲本的温光特性来调整播种期,以使父母本花期相遇。

方便育种:为了育种的需要,在本来不适合种植冬性强的品种的地方,可以提前对其的萌动的种子或幼苗进行春化处理,再移栽到大田里,这样就可以开花结实了。

简述抗旱品种的特性及提高作物抗旱性的途径

发达的根系:如根深,可吸收土壤深层的水分,在干旱时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

灵敏的气孔调节能力和特殊的气孔结构:如气孔内陷,发达的角质层,减少蒸腾失水。

在干旱时,叶片卷曲或脱落,降低蒸腾面积,减少蒸腾损失。叶片脱落对植物度过干旱期有利,但对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会产生不利影响。

渗透调节能力强,增大细胞保水或吸水能力。

细胞体积小,减轻脱水时的机械损伤。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细胞原生质含有较多的保护性物质。如活性氧清除能力等。

提高植物抗旱性的途径:

(1)抗旱育种。提高植物抗旱根本途径是干旱进行抗旱育种,培育抗旱品种,但从能量守恒定律来看,不可能育出在正常条件下高产,在干旱条件下抗旱而且具有较高产量。所以干旱发生时间的预测非常重要。

(2)抗旱锻炼。人为创造不同程度的干旱条件,提高植物的抗旱性,对干旱的适应能力。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渗透调节能力,积累保护性物质,增强抗脱水能力。

(3)蹲苗。在苗期时适当干旱,促进根系向深处发展。

(4)搁苗。移栽前将幼苗放置一段时间,增强渗透调节能力和吸氧能力。

(5)播前种子抗旱锻炼。种子萌动露出胚根时,在阴凉处风干,再吸水,再风干,反复数次,然后播种,增强原生质的亲水性。

(6)合理施肥。多施P、K肥。P素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增大原生质的水合度,K做为渗透物质和促进碳水化合物运输,降低渗透势。

(7)化学调控。植物生长调节剂ABA、PP333、S3307 。抗蒸腾剂:黄腐酸,高岭土。

27. 什么是基因定位?简述质量性状基因定位的原理与表型分析方法?

基因定位:利用杂交、测交和自交,分别求出基因间的交换率和相对距离,然后在染色体上确定基因间的排列顺序,这一过程称为基因定位。

质量性状基因定位的原理:植物中许多重要农艺性状受主基因控制,因而表面出质量性状遗传特点,典型的质量性状基因不多,不少质量性状除受主基因控制之外还受微弱基因影响。因此可以通过寻找与质量性状基因紧密连锁的DNA标记,采用近等基因分析法和分离体分组混合分析法是快速有效的寻找与质量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主要途径

表型分析方法:研究植物资源分配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以繁殖分配和生长两个性状为例,表型分析就是分别测定种群内不同个体的繁殖分配和生长量,然后分析确定这些实测的表型数据之间是否存在着负相关关系。这种方法可操作性强,能够根据表型性状直接测量。

28. 何为遗传标记?如何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遗传标记:是指可以明确反映遗传多样性的生物特征、具有可践遗传的、特殊的、易于识别的的表现形式

步骤:

一:目标基因的精细定位,要求目标基因有一个与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并且目标基因座位与分子标记座位之间的遗传距离小于5cm

二采用RFLP、RAPD、AFLP、SSR等分子标记进行多态性检测

三:利用计算机分析多态性

四:应用RFLP、RAPD、AFLP、SSR等标记对育种群体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名词解释

S形生长进程:即指作物的器官、个体或群体的大小、数量和重量随时间延长而表现出的变化曲线呈S形,即“慢-快-慢”的生长进程。

潜在生产力:在充分理想条件下,作物所能形成的产量,或者说作物产量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时所

能达到的产量,叫作物的潜在生产力或理论生产力。

现实生产力:在具体的生产条件下所能形成的产量,叫现实生产力。

高光效育种:通过杂交( 包括远缘杂交和体细胞杂交) 、人工诱变或基因工程技术等创造变异,然后对其后代进行筛选,以期将C3 作物改造成C4 作物;也可以在C3农作物品种中直接进行大量筛选,以选育出低补偿点的高光效株系或品种;同样,在C4 农作物品种中也可以进一步筛选出光合能力更强的株系或品种。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光能利用率:指太阳光中的能量被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时转化成化学能而贮存于光合产物中的百分率。

物候期:人为制定的用于判断作物达到某一生育时期的作物形态特征,或者说,物候期就是作物达到某一生育时期的一个人为标准。

种子的寿命:从成熟到失去发芽力的时间。

种子的休眠: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停止萌发的现象。

居间生长方式:禾谷类作物的茎主要靠节间基部的居间分生组织的细胞进行分裂和伸长,使每个节间伸长而逐渐长高。

顶端生长方式:双子叶作物的茎主要靠茎尖顶端分生组织的细胞进行分裂和伸长,使节数增加,节间伸长,植株逐渐长高。

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是指作物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温度和光照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进行幼穗分化或花芽分化,进而开花结实的特性。

作物的感温性:指一些二年生作物(冬小麦、冬油菜、冬黑麦等)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的特性。通常将这段低温诱导称为春化。

作物的感光性:作物的感光性是指作物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的特性。

作物的基本营养生长性:是以营养生长作为基础的,不管作物是否已经通过温、光诱导阶段,作物也必须有一个最低限度的营养生长期。

胁迫:任何一种使植物内部产生有害变化或潜在有害变化的环境因子,称为胁迫。

抗逆性:植物对各种不利的环境因子都具有一定的抵抗或忍耐能力,这种能力称为抗逆性。

抗性锻炼:抗性是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反应,是一种遗传特性,是在不良环境条件下逐步形成的。这种植物抗逆遗传特性在特定环境条件诱导下逐步表达的过程,称为抗性锻炼。

耐逆性:

渗透调节:是指通过主动增加溶质,降低渗透势,提高吸水和保水能力,以维(保)持正常膨压稳定以维持正常作用的现象。

活性氧:指化学性质活泼,氧化能力极强的氧代谢产物及含氧衍生物的总称。

冻害:指植物体冷却至冰点以下,引起作物组织结冰而造成伤害或死亡。

冷害:作物遇到零上低温,生命活动受到损伤或死亡的现象称为冷害。

湿害:当土壤含水量超过了田间最大持水量(即过饱和),根系完全生长在沼泽化的泥浆中,此时作物受到的是湿害。

涝害:当田间积水,作物局部或全部被淹没,此时才是涝害。

调亏灌溉:根据浇灌对象的生长发育规律及生产的实际需要,有目的地不充分供给水分,使作物

经受水分胁迫,限制其某方面或某时期的生长发育,达到既节水又增产的效果。

复种: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种收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

复种指数:全年作物收获总面积/耕地面积。

多熟种植:一年内,于同一土地上前后或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

间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在同一田块上同时或同一季节成行间隔种植。玉米//大豆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套作:在前作物生育后期于其株行间播栽后作物。油菜/棉花。间套作的差别在于共生期长短不同。

立体种植:在同一农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包括木本)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是间混套作的总称。

密植效应:是指间混套作复合群体的混合密度大于单作所起到的增产增值效应。

时间效应:复合群体在时间上的互补,表现为时间效应,即根据时间的延续性,正确处理前后茬作物之间的盛衰关系,因延长光合时间所起的增产效应。

营养异质效应:即利用作物营养功能的差异,正确组配作物所起的增产增收作用。

边际效应:间套作时,作物高矮搭配,或存在空带,作物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于内行,由此而表现出来的特有产量效应称为边际效应。

化感效应:作物在生育期间,不断向环境中分泌代谢产物,对周围的微生物或其它作物产生影响。生物质:由光合作用产生的所有生物有机体的总称,包括植物、农作物、林产品、海产品(各种海草) 和城市垃圾(纸张、天然纤维)。

生物质能: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贮存在生物质内部的能量,它是植物体内的叶绿素在太阳能的作用下,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最终合成碳水化合物,转化为化学能而固定下来的一种自然资源。

能源物质:能源植物种类较多,主要包括:糖类、淀粉含量高的植物;油脂、石油类似物含量高的植物;直接产烃、氢气的藻类;各种速生林等。

精品文档.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答: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它离不开符号,媒介,它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映的变化。 基本特征: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答: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答: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的社会传播,也是具有普通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答:(1)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 (3)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答:它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在自然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条件,变会引起预期的反应。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答: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

环境学概论试题B卷1及答案

我以一名大学生的人格尊严保证,在本场考试中,自觉遵守考试纪律,服从考试管理,决不作弊或帮助别人作弊!签名:学院专业学号级班 ··················密···················封·····················线·················· 命题人签字:系主任签字:审核院长签字:共印份数: 第1页共4页 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08—09学年第1学期期末考试2007级、2008级《环境学概论》试题(闭卷B卷) 一、填空题(共10题,每空1分,共19分) 、当大气稳定度为中性时,烟流的形状呈形。 2、城市环境噪声标准中一类区(居民文教区)昼间和夜间标准分别为 dB和 dB。 3、污水的二级处理常用法和法。 4、固体废物处理的“三化”原则是指固体废物的、和。 5、环境问题按成因分为环境问题和环境问题。 6、常用和表示农药在土壤中的存留时间。 7、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遗传多样性、多样性和多样性。 8、旋风除尘器是利用旋转气流产生的使尘粒从气流中分离的装置。 9、酸雨是由于燃料燃烧和天然排放的和所造成的。 10、环境质量评价按时间可以划分为环境质量回顾评价、、三种 类型。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共8题,每题2分,共 16分) 1、震惊世界的日本富山事件是由于食物和饮用水被污染所引起的。 A.甲基汞 B.多氯联苯 C.镉 D.铅 2、我国从固体废物管理的需要出发,将固体废物分为。 A.工业固体废物 B.城市垃圾 C.放射性废物 D.危险废物 3、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 A.风 B.大气稳定度 C.下垫面状况 D.湍流 4、是世界上第一个确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

设计学概论试卷答案--A卷

设计学概论试卷答案A卷(仅供内部人员专用,禁止外传)一.填空题 1. 文艺复兴;绘画雕塑建筑 2.. 功能性审美性 3. 借用解构装饰参照创造 4. 艺术;实体虚体技术经济;美学 5. 生产技术 二.名词解释 美学: 美学是以人类审美为自身特殊领域,以审美活动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探讨审美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人的精神世界,来追踪、建构人类审美价值体系的人文学科。[1]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艺术; 我们将“艺术”定义为人类通过借助特殊的物质材料与工具,运用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可以说它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的有机结合体。 设计; 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 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设计便是造物活动进行预先的计划,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动的计划技术和计划过程理解为设计。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知识社会的到来、创新形态的嬗变,设计也正由专业设计师的工作向更广泛的用户参与演变,以用户为中心的、用户参与的创新设计日益受到关注,以用户体验 为核心的设计的创新2.0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这三个名词的解释,大家还可以上网去找找,也许会有更好的答案) 三.简答题 1.作为设计师,你如何看待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艺术是指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雕塑、建筑等,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它是以生动的、可感觉的形象或声音来反映现实、复制现实,并以此提高人们认识、把握美的能力,艺术建立的是美学。艺术意识就是欣赏艺术美的总和的意识活动,它以情感为中介、核心,把感知、理解、想象、认知等心理因素融合成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艺术思维属于形象思维,具有很强的整体性。 设计也是一门艺术,和绘画相比,绘画是将画家的思维表现在画面上,让别人去读画家的思维。 设计呢,设计是要将客户的主张、思想,以客户想要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让客户的受众去从你的设计中读到客户的主张和思想。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着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

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题不同程度的显着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核心观点: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阶段内对某个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B卷 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B卷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B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多选) 1、那两种汞化物毒性最大1.4 (1)HgO(2)Hg2Cl2(3)Hg(4)Hg(CH3)2 2、生态工程的特点与优势1.2 (1)资源低消耗(2)成本多效益(3)设计多样化(4)工程人为化 3、全球环境变化中次生环境问题1.3(1)酸雨污染(2)水土流失(3)生物多 样性锐减(4)海洋资源保护 4、复合污染生态效应机制1.4 (1)协作作用(2)相互作用(3)降低作用(4)独立作用 5、环境科学数据的重要来源1.3 (1)环境监测(2)网络(3)科技期刊(4)学术讲座 6、河流环境监测点的设置原则3.4 (1)城市污染(2)面源污染(3)河流的宽度(4)河流的深度与流速 7、有效预防污染最重要的手段2.4 (1)污染控制技术(2)法律与法规(3)环境经济手段(4)公众参与 8、空气污染指数的监测指标1.2 (1)TSP(2)NOX(3)灰尘(4)病毒 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1.4 (1)节约资源与能源(2)推行污染治理与管理(3)制定法律与法规(4)绿 色生活方式 10、与绿色核算相比经济核算的不足:1.4 没反映自然资源的消耗(2)计算成本不准确(3)没有计算人类的消费(4)(1)

环境成本费用 二、名词解释(任选3题,每题6分,共18分) 1、有机污染物与POPs 有机污染物是指由人为因素产生并排放到环境中,由于超出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而累积,达到一定浓度,对环境及人体健康带来影响并造成危害的有机物质。 POPs,持久性有机物,是指一类具有半挥发性、难降解、高脂溶性等理化性质,可进行远距离甚至全球尺度的迁移扩散,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浓缩累积,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毒性影响的有机污染物。 2、全球环境变化与温室效应 全球环境变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全球环境问题及其相互作用。 温室效应是指温室气体如CO2、CH4、N2O、O3、CFCS、O3等物质允许太阳的短波辐射通向地表,而部分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使大气具有与温室中玻璃相类似的特性,即温室效应。 3、污染物河口扩散模式与海水入侵 污染物河口入海的扩散模式:p233 由河口向海湾的流线多呈喇叭状,在稳定条件下,污染物以半圆形散布。设各个方向上的扩散系数相等,连续流入的污染物浓度为p0,则在半径为r处的污染物浓度。 海水入侵:指河口生态系统由于入海水量的不足或断流,导致咸淡水平衡被打破,使海水倒灌,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水量、水沙平衡,同时也会影响能量和物质的平衡,产生生态退化和环境恶化和地下水咸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4、生态系统结构与景观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试题全

名词解释 1. 环境问题の概念 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の生存和发展の一切客观存在の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の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の一切问题。2. 大气恒定组分:在地球表面上任何地方(约90 km以下の低层大气)其组成几乎是可以看成不变の成分。主要由氮(78.09%)、氧(20.94%)、氩(0.93%)组成,这三者共占大气总体积の99.96%。此外,还有氖、氦、氪、氙、氡等少量の稀有气体。 3.大气污染:大气中一些物质の含量超过正常本底含量,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の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の现象。 4.TSP:总悬浮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为0.02~100μmの颗粒物。 5.PM2.5:可入肺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小于等于2.5μmの颗粒物。6.干洁空气:自然大气(不包括不定组分)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の整个混合气体,即大气组成中の恒定组分和可变组分中の二氧化碳和臭氧,简称干空气 7.光化学反应: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引起の反应。 8. 水体:地表水圈の重要组成部分,指の是以相对稳定の陆地为边界の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の沟渠、江河和相对静止の塘堰、水库、湖泊、沼泽,以及受潮汐影响の三角洲与海洋。 9.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中,其含量超过水体の自然净化能力,使水质变坏,水の用途受到影响。

10.水体富营养化:通常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或半封闭性水体,由于生物营养元素の增加,促进藻类等浮游生物の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の现象,是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上称为“赤潮”。 11.生物化学需氧量(BOD) 定义:在好氧条件下,水中有机物由好氧微生物进行生物氧化,一定时间内单位体积水中有机污染物所消耗の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2.化学需氧量(COD)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由强氧化剂(重铬酸钾)对水中有机物进行氧化,1升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の氧化剂量换算成氧气量即为化学需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3.氧垂曲线: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の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界点后又逐步回升の变化过程。 14.环境背景值:环境中诸要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の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15.土壤净化: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中污染物の浓度降低或消失の过程。 16.潜性酸度:指土壤中交换性氢离子、铝离子、羟基铝离子被交换进入溶液后引起の酸度,以100g烘干土中H+の摩尔数表示,包括交换酸和水解酸。 17.土壤污染:污染物进入土壤并在土壤中不断累积,当其达到一定数量

设计学概论-练习题以及答案

第一章导论:设计学的研究范围及其现状 一、选择题 1.二战期间发展起来的( ) ,科学的考虑了人的舒适性和工作的效率。 1设计文化学2人机工程学3设计美学4设计史学 2.( )是近现代旨在保存自然资源、防止工业污染破坏生态平衡的一场设计运动。 1波普运动2新艺术运动 3 绿色设计运动 4 装饰艺术运动 3.按照( )的说法:“普通符号科学——它有各种名称:符号学(semiotics,semiology) 或语义学(semasiology) ,这些术语来自希腊语的sema( 符号) 。” 1 毕加索 2 贡布里希3索特萨斯4莫里斯 4.( )理论自60年代后期由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在其《论语法学》一书中确立。 1解构主义 2 抽象主义 3 立体主义4符号学 5.( )试图通过所领导的工艺美术运动提高工艺的地位,用手工制作来反对机器和工业化。 1格罗佩斯2贡布里希 3 米斯4莫里斯 二、简答题 窗体底端 1.简述设计的目标 设计就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设计的终极目标永远是功能性与审美性。 2.简述设计学的划分 我们一般将设计学划分为设计史、设计理论与设计批评三个分支。通过学科方向的确定,以及对相关学科的认识,我们便能理解研究设计史必然要研究科技史与美术史,研究设计理论必然要研究相关的工程学、材料学和心理学,研究设计批评必然要研究美学、民俗学和伦理学的理论要求。 3.简述当今设计学研究的现状 设计学研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除了从自己的种学科——美术学那里继承了一套较完善的体系之外,它还要广泛地从那些相关的学科,如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建筑学、机械学那里获得启发,借用词汇,吸收观点,消化方法。这便是当今设计学研究的现状。 4.简述设计学各领域的代表人物与代表著作 曾任英国美术史协会主席的佩夫斯纳爵士,在其《社会美术史》研究中,就已经孕育了对现代设计的倡导;他在1936年出版的《现代运动的先锋》更是现代设计的宣言而为西方的所有设计专业学生所必读。德国建筑家、理论家森珀是将达尔文进化论运用于美术史研究的第一人。他在1860年至1863年期间出版了极富思辨性的三卷本巨著《工艺美术与建筑的风格》,着重探讨装饰与功能之间的适当联系。奥地利美术史学家阿洛伊斯?里格尔,于1893年出版了被认为是有关装饰艺术历史的最重要的著作——《风格问题》5.简述当代西方设计思潮 1.符号学理论。根据符号学的理论,人类的思维和语言交往都离不开符号,而人的意识过程就是一个符号化过程,思维无非是对符号的一种组合、转换、再生的操作过程。符号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媒介,符号又是表达思想情感的物质手段,简言之,人类的意识领域就是一个符号的世界。 2.结构主义。结构主义理论是一种社会学方法,其目的在于给人们提供理解人类思维活动的手段。 3.解构方法。按照解构主义理论,我们可以运用科学的符号学原理来分析图像,并且分别说明其视觉的、文化的、以及语言的意义,这一分析过程被解构主义理论家称之为解码(Decoding)。 4.混沌理论。混沌理论是要向我们说明,我们才刚刚开始理解自然界的复杂性,即自然现象及其事件的连锁反应。 5.绿色设计。起自于旨在保存自然资源、防止工业污染破坏生态平衡的一场运动,虽然它迄今仍处于萌芽阶段,但却已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新趋向。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及答案一

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一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6分) 1、被公认为“传播学之父”的美国学者是【 C 】(点击括号查看答案) A、拉斯韦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施拉姆 D、罗杰斯 2、下列哪种方法不是量化/实证研究方法【 D 】 A、实地调查法 B、内容分析法 C、控制实验法 D、哲学思辨 3、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属于【 A 】 A、线性传播模式 B、控制论传播模式 C、系统论传播模式 D、受众中心模式 4、电视的天气预报节目主要履行的是大众传播的【 A 】功能 A、传播信息 B、引导舆论 C、教育大众 D、提供娱乐 5、既能进行大众传播,又是人际传播重要工具的媒介是【 D 】 A、报刊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 6、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指出,两级传播流动过程中,【 A 】扮演着重要角色。 A、舆论领袖 B、把关人 C、受众 D、追随者 7、“大多数时间里,报界在告诉人们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时,却是惊人的成功。”伯纳德·科恩的这段话与【 D 】一脉相承。 A、枪弹论 B、两级传播论 C、创新与扩散论 D、议程设置论 8、霍夫兰认为,正反两面说的宣传方式对【 B 】较为有效 A、教育程度低的人 B、教育程度高的人 C、男性白人 D、家庭主妇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24分) 1、传播学的先驱者包括【 A B C D 】 A、哈罗德·拉斯韦尔 B、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2、关于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正确的是【 A B C 】 A、传播媒介的发展贯穿人类历史的始终 B、传播媒介的发展呈现加速度趋势 C、传播媒介的发展是叠加式的,新老媒介互相竞争又互相促进 D、传播媒介的发展是替代式的,新媒介使一切传统媒介必然消亡 3、符号的特点包括【 B C D 】 A、可积累和可衰减性 B、指代性 C、社会共有性 D、发展性 4、大众传播的特点包括【 A B C D 】

《环境学概论》试题答案

环境学概论》试题(四)答案 一、 名词解释 : (每题 3 分,共 30 分) 1. 大气二次污染 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 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2、水体富营养化 :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现代湖 沼学也把这一现象当作湖泊演化过程中逐渐衰亡的一种标志。 3.半衰期 :是指某种特定物质的浓度经过某种反应降低到剩下初始时一半所消耗的时间。 4.人口环境容量: 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 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5.废物资源化: 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 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6. 生物入侵 : 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 , 并对本地生态系统 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7. 环境科学: 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 8. 环境保护: 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 ,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保障经济 社会的持续发 展而采取的各种运行的总称。 9. 电磁污染: 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电磁波。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汇汛的现象,叫电 磁辐射。过量的电磁辐射就造成了电磁污染。 10. 环境评价: 是研究人类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评价环境质量水平,对环境要素或区域环 境质量进行定量描述,为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 10 分) 1. B E F 2. A C D 3. A B D E 4. A E 5. B 四、简答题(每小题 5 分,共 30分) 1. 举例说明按其化学特性大气污染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每种类型的主要污染物是什么, 发生的天气条件是什么? 答:要点①还原型(煤炭型):主要污染物:S02 CO 和颗粒物,在低温、高湿、阴天、小 风、逆温情况下,在当地地形条件的影响下,污染物被封盖在城市上空,造成对人体健康 极大的危害,致使上千人死亡。 ② 氧化型 ( 汽车尾气型 ) :污染物主要来自于汽车排气、燃油锅炉以及石油化工生产。 2. 食品污染的途径和类别有哪些? 答:要点(1)污染途径:①作为食品原料的动物、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环境污染物质进入其 内部并积累起来; ② 食品在加工、包装、贮运、销售和烹调过程中,受到污染物质或其他有害物质的玷 污。 (2) 类别:①生物性污染; ②化学性污染; 6. 遗传) ( 生态系统) 7. 8. ( 堆肥) (焚烧) 9. 10. (移动源) (固定源) 11. 12(山谷风) (海陆风) 13 14( 0— 1 20分贝) 2. (气压梯度力) (风) (湍流) 4. (空间辐射) (导线传播) (热带森林和温带植被的破坏) (吸附交换) (络合- 螯合) (工业) (农业) (生活) ( COD ) ( BOD5) (在氮、磷过剩)(水华) (赤潮) 2分,共 二.填空题(每空 1分,共 30分) 1. (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 3. (总有机碳 TOC ) (总需氧量 TOD ) 5. (工业生产、燃料燃烧排放是一些废 气)

环境学概论试题库

第一章环境学基础 1.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总体。包括:大气、水、土壤、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植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2.环境的分类: 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 (1)自然环境: 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总称。 如阳光、空气、水、动物、植物等。 (2)社会环境: 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包括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称上层建筑)。 3.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物质组分。 4.环境分类: ★聚落环境:人类聚居的地方与活动中心。 院落环境(西南地区的竹楼、陕北的窑洞、北京的四合院); 村落环境(农村、渔村、山村) 城市环境:(城市) ★地理环境:位于地球表层,即岩石圈、土圈、水圈、和生物圈 相互制约、渗透、转化的交错带上。 自然地理环境(森林、草地、土地、水、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 人文地理环境(人口、民族、聚落、政治、社团、经济、交通、军 队、社会行为等许多成分的统一体。)★地质环境:地理环境中除生物圈以外的部分。(矿物资源) ★宇宙环境:指地球大气圈以外的环境。(星际环境) 5. 环境系统: 一个复杂的,有时、空、量、序变化的动态系统和开放系统。 环境系统内外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化和交换:输入和输出。 6. 环境平衡(生态平衡):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或者说,在一定时空尺度内,系统的物质、能量的输入等于输出,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 7. 环境的功能特性: (1)整体性: 人类环境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2)有限性: 空间、资源、纳污和自净能力有限,进入环境 的污染物量超出环境容量或自净能力时,就会环境恶化; (3)不可逆性: 能量流动不可逆,环境一旦破坏,不能彻底 回到原来的状态; (4)隐显性: 环境破坏的后果显现的时间性,如水俣病;

尹定邦--设计学概论-考题与答案(1).

第一章导论:设计学的研究范围及其现状 1.简述设计的目标 设计就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设计的终极目标永远是功能性与审美性。 2.简述设计学的划分 我们一般将设计学划分为设计史、设计理论与设计批评三个分支。通过学科方向的确定,以及对相关学科的认识,我们便能理解研究设计史必然要研究科技史与美术史,研究设计理论必然要研究相关的工程学、材料学和心理学,研究设计批评必然要研究美学、民俗学和伦理学的理论要求。 3.简述当今设计学研究的现状 设计学研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除了从自己的种学科——美术学那里继承了一套较完善的体系之外,它还要广泛地从那些相关的学科,如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建筑学、机械学那里获得启发,借用词汇,吸收观点,消化方法。这便是当今设计学研究的现状。 4.简述设计学各领域的代表人物与代表著作 曾任英国美术史协会主席的佩夫斯纳爵士,在其《社会美术史》研究中,就已经孕育了对现代设计的倡导;他在1936年出版的《现代运动的先锋》更是现代设计的宣言而为西方的所有设计专业学生所必读。德国建筑家、理论家森珀是将达尔文进化论运用于美术史研究的第一人。他在1860年至1863年期间出版了极富思辨性的三卷本巨著《工艺美术与建筑的风格》,着重探讨装饰与功能之间的适当联系。奥地利美术史学家阿洛伊斯?里格尔,于1893年出版了被认为是有关装饰艺术历史的最重要的著作——《风格问题》 5.简述当代西方设计思潮 1.符号学理论。根据符号学的理论,人类的思维和语言交往都离不开符号,而人的意识过程就是一个符号化过程,思维无非是对符号的一种组合、转换、再生的操作过程。符号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媒介,符号又是表达思想情感的物质手段,简言之,人类的意识领域就是一个符号的世界。 2.结构主义。结构主义理论是一种社会学方法,其目的在于给人们提供理解人类思维活动的手段。 3.解构方法。按照解构主义理论,我们可以运用科学的符号学原理来分析图像,并且分别说明其视觉的、文化的、以及语言的意义,这一分析过程被解构主义理论家称之为解码(Decoding)。 4.混沌理论。混沌理论是要向我们说明,我们才刚刚开始理解自然界的复杂性,即自然现象及其事件的连锁反应。 5.绿色设计。起自于旨在保存自然资源、防止工业污染破坏生态平衡的一场运动,虽然它迄今仍处于萌芽阶段,但却已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新趋向。 6.信息技术。对于设计学而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这两大领域的发展,已经改变了20世纪以来设计的过程和生产。 三、思考题 1.设计学是怎样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的 2.设计史、设计理论与设计批评对于设计实践分别具有怎样的意义 3.如何看待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对现代设计的意义 第二章设计的多重特征 1.设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设计是一种产品生产,这种产品具有物理的属性,可批量生产,它满足商品的价值规律,反映着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1.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最新环境学概论试卷答案.

《环境学概论》试题 一、填空题(共10题,每空1分,共19分) 1、当大气稳定度为中性时,烟流的形状呈形。 2、城市环境噪声标准中一类区(居民文教区)昼间和夜间标准分别为 dB和 dB。 3、污水的二级处理常用法和法。 4、固体废物处理的“三化”原则是指固体废物的、和 。 5、环境问题按成因分为环境问题和环境问题。 6、常用和表示农药在土壤中的存留时间。 7、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遗传多样性、多样性和多样性。 8、旋风除尘器是利用旋转气流产生的使尘粒从气流中分离的装置。 9、酸雨是由于燃料燃烧和天然排放的和所造成的。 10、环境质量评价按时间可以划分为环境质量回顾评价、、 三种类型。 二、不定项选择题 1、震惊世界的日本富山事件是由于食物和饮用水被污染所引起的。 A.甲基汞 B.多氯联苯 C.镉 D.铅 2、我国从固体废物管理的需要出发,将固体废物分为。 A.工业固体废物 B.城市垃圾 C.放射性废物 D.危险废物 3、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 A.风 B.大气稳定度 C.下垫面状况 D.湍流 4、是世界上第一个确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 A.美国 B.日本 C.英国 D.法国 5、水体富营养化可以采用等指标进行判断。 A.总氮 B.总磷 C.叶绿素a D.湖水透明度 6、以保障人体健康和正常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规定大气环境中某些主要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 的大气标准为。 A.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B.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C.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标准 D.大气警报标准 7、下列农药中为有机氯类农药。 A.DDT B.乐果 C.敌百虫 D.三氯杀螨醇 8、噪声污染具有等特点。 A. 主观性 B.局部性和多发性 C. 不积累、不持久 D.危害较小 三、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 1、大气二次污染物 2、氧垂曲线 3、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 4、固体废物处理 5、分贝 1、试从污染类型、污染源、污染物和反应类型四个方面比较伦敦型烟雾和洛杉矶型烟雾。(8分) 2、简述水体中耗氧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的一般规律。(4分) 3、土壤条件是如何影响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的?(8分) 4、固体废弃物有哪些危害?(5分) 5、简述噪声的危害。(5分) 五、绘图题(共1题,共5分) 试绘图说明非保守物质进入河流后,河流水对污染物的推移、分散作用和污染物的衰减过程。六、论述题(共1题,共15分)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题(1)

一、选择题 1、人类的环境可分为(A) A.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B.地理环境和地质环境 C.宇宙环境和地球环境D.聚落环境和自然环境 2、土地的沙漠化是(D)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A.发达国家B.发展中国家C.所有国家D.非洲国家 3、根据生态系统的环境性质和形态特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以下那种不属于此三种(D ) A.陆地生态系统B.淡水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D.湖泊生态系统 4、生态学研究的中心课题是( A) A.生态系统 B.生物圈 C.食物链 D.生态平衡 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通过(B)进行的。 A.消费者 B.食物链和食物网 C.生产者 D.分解者 6、“我国西部沙漠地区想恢复到历史上的草肥水美的环境状态不太可能”体现了环境的(A)性 A.不可逆性B.隐显性C.持续反应性D.灾害放大性 7、旱灾,地震等( B ) A.是自然灾害,不属于环境问题B.是环境问题 C.不能片面断定是否为环境问题D.有可能不是环境问题 8、BOD 表示( A ) A.生化需氧量B.化学需氧量C.总需氧量D.总有机碳 9、在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中,最为关键的元素是( D) A.氧 B.碳 C.氮 D.磷 23、因环境恶化,我国境内几乎所有的河流都有不同程度的平均来水量减少的问题,以下那条河流的连年断流已经给我国国民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B ) A.长江B.黄河C.黑龙江D.珠江 24、哪种不是环境学的范围(D ) A.地磁干扰B.土壤干旱C.阳光直射D.口渴 25、以下那种情况对于沙尘暴的产生有一定的作用:(A ) A.我国西北地区草原严重退化和沙漠化B.地面的污染导致了沙尘暴 D.酸雨直接形成了沙尘暴C.亚洲大陆每年春天的季风产生沙尘暴 26、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人口压力问题,哪个国家问题较为突出(A) A.印度B.南非C.蒙古D.俄罗斯 27、目前我国的能源状况主要以( D )为主 A.核能B.石油C.天然气D.煤炭 28、华北地区大面积的地面沉降是因为:(C) A.挖煤B.地震C.地下水超采D.黄河断流

智慧树知到《设计学概论》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设计学概论》章节测试【完整 答案】 智慧树知到《设计学概论》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最著名的结构主义倡导者是法国人类学家是()。 莱维?施特劳斯 福柯 罗兰?巴特 索绪尔 答案:莱维?施特劳斯 2、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成立于()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答案:1987年 3、英国著名艺术评论家和美学家()提出了“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论点 罗杰?弗莱 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

克莱夫?贝尔 答案:克莱夫?贝尔 4、()从一开始就将艺术因素纳入整个设计教育结构体系中,将艺术与设计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 包豪斯 乌尔姆设计学院 德国工业同盟 荷兰风格派 答案:包豪斯 5、()是先秦最重要的设计著作。 《考工记》 《老子》 《墨子》 《孟子》 答案:《考工记》 6、设计就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设计的终极目的就是改善人的环境、工具以及人自身。 对 错 答案:对 7、混沌理论是要向我们说明,我们才刚刚开始理解自然界的复

杂性,即自然现象及其事件的连锁反应。 对 错 答案:对 8、我们一般将设计学划分为设计史、设计理论与()三个分支。 设计批评 设计评价 设计思维 设计美学 答案:设计批评 9、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与《齐民要术》、()一起被视为我国农业著述中的不朽丰碑。 《天工开物》 《汜胜之书》 《农桑辑要》 《农书》 答案:《天工开物》 10、()理论自60年代后期由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在其《论语法学》一书中确立 抽象主义 解构主义 立体主义

结构主义 答案:解构主义 第二章 1、()是指以古今纯艺术或设计艺术为对象,根据设计的需要,进行符号意义的分解,分解成语词、纹样、标识、单形、乐句之类,使之进入符号储备,有待设计重构。 创造 解构 借用 参照 答案:解构 2、()方法是以系统整体分析及系统观点来解决各种领域具体问题的科学方法。 结构论 控制论 信息论 系统论 答案:系统论 3、90年代的市场竞争主要是文化的竞争,而文化竞争又取决于()的竞争。 经济 设计

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传播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6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面对面的信息交流,通常被称为() A.自我传播 B.人际传播 C.群体传播 D.组织传播 2.传播学有许多分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A.自我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组织传播学 D.大众传播学 3.在研究方法上,拉斯韦尔的贡献是倡导并亲身实践了() A.实地调查法 B.内容分析法 C.控制实验法 D.个案研究法 4.与卢因一样,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传播学领域的学者是() A.施拉姆 B.拉斯韦尔 C.拉扎斯菲尔德 D.霍夫兰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4个环节是() A.谁 B.说什么 C.通过什么渠道 D.对谁 6.德福勒模式对申农-韦弗模式最重要的修正是加入并突出了() A.反馈 B.信息的发生 C.噪音 D.信息的接受 7.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主要是乱数表法和() A.等距法 B.抽签法 C.分层法 D.定额法 8.编制问卷首先需要设计提问项目,这种设计包括若干步骤,其中第一个步骤是() A.确定指标 B.课题分析,提出假设 C.测定指标 D.寻找变项,编制提问 9.皮亚杰认为传播具有两种功能,一是自我中心性的功能,一是() A.娱乐性功能 B.工具性功能 C.社交性功能 D.宣传性功能

10.赖特把拉斯韦尔提出的社会遗产传递功能称为() A.社会化 B.信息化 C.系统化 D.知识化 11.按照卢因的观点和施拉姆的说明,下述人员中属于把关人的是() A.记者 B.教师 C.编辑 D.A、B、C都是 12.《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出版于() A.1950年 B.1956年 C.1960年 D.1966年 13.第一个把媒介同人类文明发展史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学者是() A.拉斯韦尔 B.卢因 C.英尼斯 D.麦克卢汉 14.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是() A.全球村 B.媒介即讯息 C.媒介有“冷”、“热”之分 D.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15.“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出发点是() A.受众 B.传播内容 C.传播者 D.传播渠道 16.据霍夫兰等研究,“两面提示”适用于() A.原先持赞成态度的人 B.文化水平较高的人 C.原先态度不明朗的人 D.有既定政治倾向的人 17.与国际传播秩序中的南北问题研究有关的理论是() A.“培养”理论 B.“议程设置”理论 C.“知识沟”理论 D.“沉默的螺旋”理论 18.按照传播学批判学派的观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工业,关注的首先是() A.经济效益 B.艺术价值 C.思想价值 D.社会效益 19.“上限效果”假设,大众传播活动的结果将使社会“知识沟”的宽度() A.维持在上限 B.扩大 C.维持在下限 D.缩小 20.传播学批判学派关注的是() A.如何传播 B.传播方法 C.为何传播 D.传播什么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环境学概论》试题六参考答案

《环境学概论》试题六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大气污染: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SO2、NOx、HC、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2. 水体自净: 水体受到废水污染后,逐渐从不洁变清的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3. 逆温: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 4. 永久性听力偏移: 如果长期暴露在较强噪声(90分贝以上)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就会导致听力永久丧失,这就是噪声性耳聋,也叫永久性听力偏移。 5. 生物入侵: 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 目前国内外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是采用填埋、(堆肥)和(焚烧)三种方法。

2. 水体污染的人为源按人类活动方式可分为(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 3. 大气污染的来源主要分为自然源与人为源,人为源又分为(移动源)和(静止源)。 4. 反映水质有机污染的主要化学指标为( CODcr )和( BOD5 )。 5.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地理因素包括( 山谷风 )和( 海陆风 ) 。 6.水体中某些藻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如氮、磷过剩)会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这种现象若发生在淡水中称(水华),若发生在海洋中则称为(赤潮)。 6. 人可听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其强度范围约为(0~120dB)。低于20Hz的声波称为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 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 B E F )。 海啸 B. 全球温室效应 C. 火山喷发 D. 地方缺碘性甲状腺肿 E. 水旱灾害 F. 噪声污染 2. “九五”期间,我国确定的“三河”、“三湖”、“两区”、“一市”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启动,其中三河指的是(A C D )。 A 淮河 B 黄河 C 海河 D 辽河 E 长江 E 松花江 3. 噪声作为一种公害有以下特征即(A B D 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