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客观条件

合集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和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和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和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中国的国情、文化传统和历史发展为基础的一种现代化道路。

它的五大特征是:国家统一的现代化、人民生活幸福的现代化、文化繁荣的现代化、社会和谐稳定的现代化以及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化。

其本质要求包括经济发展质量的全面提升、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运行的有序性、国家治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国家统一的现代化。

中国的特点是多民族统一,实现国家统一是现代化的基础。

国家需要统一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确保各个地方之间的交流与发展,加强整体实力,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从而推动全国大规模现代化进程。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人民生活幸福的现代化。

现代化不能仅仅侧重于经济的发展,更要关注人民生活的改善。

人民的需求和幸福感应成为现代化的重要指标。

要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和医疗水平,改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基本民生问题,使人民真正分享到现代化进程中的成果。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文化繁荣的现代化。

中国拥有灿烂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历史底蕴,现代化不能简单的西化,而要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

需要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推动现代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社会和谐稳定的现代化。

现代化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社会变革和冲突,社会稳定是现代化的前提。

要建立健全的法治体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强社会信任度,化解社会矛盾,确保社会和谐。

第五,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化。

中国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现代化必须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要坚持绿色发展,推动资源能源利用的优化和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经济发展质量的全面提升。

经济发展要注重质量而不仅仅追求速度。

要以提高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为主要目标,推动经济由规模型向质量型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 四项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现代化 四项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现代化四项基本原则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定义及意义1.1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概念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指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制度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目标。

1.2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意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其次,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够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国家竞争力,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最后,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够进一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四项基本原则的内涵与特点2.1 四项基本原则的内涵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基本遵循,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以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2.2 四项基本原则的特点四项基本原则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

首先,坚持党的领导可以有效稳定国家政权,保持社会稳定。

其次,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能够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民主权利。

再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可以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

最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可以实现科学决策和正确的发展方向,提高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和经验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道路。

它强调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坚持改革开放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发展现代化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3.2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验中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主要包括坚持稳定发展的基本原则、注重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促进区域合作和共同发展、推动人民素质全面提升等。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面临的挑战和对策4.1 社会主义现代化面临的挑战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实践中面临着各种挑战,主要包括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人口结构的转型、社会矛盾的增加等。

中国式现代化知识点考研政治

中国式现代化知识点考研政治

中国式现代化知识点在考研政治中涉及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知识点:1.中国式现代化的定义和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征包括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2.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第三个阶段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

3.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包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

其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源泉,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措施,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

4.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在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了新贡献,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道德的产生有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客观条件——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生产和生活 的需要,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复杂的社 会关系中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矛盾
主观条件——人的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开始 意识到这种利益关系和矛盾需要加以调整。

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起源的客观条件

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起源的主观条件
“内圣外王”的境界
4. 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身养性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论语-学而》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正确方法
分析 鉴别 取舍 改造
(一)重点:吸收人类道德文明的优秀成果
优秀的民族道德具有普世价值。 异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冲突和融合,是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二)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三)个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条件
理 论 要 点
所谓“传统”是指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
社会习惯力量和行为方式,它存在于制度、 思想、文化、道德各个领域,对人的行为 有无形的控制作用。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国古代道德文 明的精华,是中国各民族共存共荣的凝聚 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二、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
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三、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道德修养:
个体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 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 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 改造和自我完善的活动。

简述中国现代化的特征和本质要求

简述中国现代化的特征和本质要求

简述中国现代化的特征和本质要求中国现代化是指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逐步实现现代化水平的过程。

近百年来,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问题,通过艰苦努力,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中国现代化的特征和本质要求如下:一、经济的现代化特征和本质要求中国现代化的经济特征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市场化改革,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的特征是资源配置由市场决定,企业和个人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价值最大化。

本质要求是要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保护产权,加强法治建设,提高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透明度,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政治的现代化特征和本质要求中国现代化的政治特征是从集权主义向法治主义转变。

中国坚持党的领导,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政治的现代化要求是要建立健全的法治体系,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加强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推动政府治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透明化,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使政治体制更加符合国家的发展需要。

三、文化的现代化特征和本质要求中国现代化的文化特征是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变。

中国拥有悠久的传统文化,但也面临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冲突和碰撞。

文化的现代化要求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创新,丰富文化内涵,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的文化自信。

四、社会的现代化特征和本质要求中国现代化的社会特征是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

中国社会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型过程。

社会的现代化要求是要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中国现代化的特征是经济的市场化、政治的法治化、文化的现代化和社会的现代化,其本质要求是建立健全的制度机制,推动全面发展,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将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为全球现代化进程作出更大的贡献。

初中政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知识点汇总

初中政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知识点汇总

初中政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知识点汇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进行的一系列措施和行动。

这一进程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目标是通过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使中国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国家变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下面将对初中政治中涉及到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知识点进行汇总。

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基本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文明进步和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化。

基本要求包括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相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历了初级阶段、高级阶段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

初级阶段主要目标是基本实现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农业。

高级阶段主要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 经济建设的重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经济建设是核心任务。

重点包括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现代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

经济建设应当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4. 社会建设的重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包括社会建设方面的努力。

重点包括提高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

要注重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劳动者,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和幸福指数。

5. 政治建设的重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政治建设是保障和引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重点包括加强党的领导、深化改革、健全法制和治理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要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和发展民主的制度建设。

6.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重点包括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等。

简述中国现代化的特征和本质要求

简述中国现代化的特征和本质要求

简述中国现代化的特征和本质要求中国现代化的特征和本质要求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话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现代化进程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现代化的特征和本质要求。

一、经济方面中国现代化的特征之一是经济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建设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这意味着要加快技术创新,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动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政治方面中国现代化的特征之二是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中国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这意味着要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推动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建立健全法治体系,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实现政府的透明和廉洁,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社会方面中国现代化的特征之三是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国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

这意味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社会文明建设,提高社会道德水平,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文化方面中国现代化的特征之四是文化的创新和传承。

中国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这意味着要加强文化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增强民族自信和凝聚力。

中国现代化的特征和本质要求是经济的快速发展、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文化的创新和传承。

中国现代化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进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只有实现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全面现代化,才能使中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现代化国家内在要求包括什么

现代化国家内在要求包括什么

现代化国家内在要求包括什么现代化国家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涵盖了许多方面,内在要求也涉及到了多个层面。

现代化国家不仅仅是指经济发达,还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下面将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探讨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经济方面现代化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其内在要求的基础。

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一个现代化国家需要具备稳定的经济增长、高效的生产力以及先进的经济体系。

同时,现代化国家还需要建立健全的产业结构、市场机制和财政体系,保障国家的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政治方面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制度必须是民主、法治、透明和有效的。

一个现代化国家需要建立健全的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和参与权,建立法治体系,加强国家的法律体系建设,确保政府行为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同时,现代化国家还需要建立透明的政府机制,保障政府的决策公开和公正,提高政府的治理效率。

社会方面社会稳定和和谐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基础。

现代化国家需要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和福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同时,现代化国家还需要加强社会治理,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和谐,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

文化方面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和根基,现代化国家需要建设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的文化体系。

现代化国家应该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创新和发展,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同时,现代化国家还需要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共享。

综上所述,现代化国家内在要求包括稳定的经济发展、健全的政治制度、和谐的社会关系和创新的文化发展。

只有在这些方面取得全面进步和均衡发展,一个国家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实行对外开放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实行对外开放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社会主义经济的产生正是生产社会化不断发展的结果,社 会主义经济当然也应该是开放型经济。
二、实行对外开放是生产社会化 和经济国际化的必然趋势
经济国际化
所谓经济国际化,是指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国 内市场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各国通过国际间的商品流 通、资金流动、技术转让、劳务交换等方式,日益密切联系在 一起的趋势。
四、实行对外开放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要 条件
要实现现代化,我国有很多有利条件,但也存在不少的矛 盾和困难,其中最主要的是建设资金短缺、科学技术落后、劳 动者素质不高、现代化大生产的科学管理经验不足、经济效率 和效益太差等。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着经济发展。
要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实行对外开放, 扩展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发展开放型经济。
一、对外开放政策的提出及其内涵
对外开放的内涵
对外开放:是指国家放弃闭关自守的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 种限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 程。
在我国,对外开放既包括发展对外贸易,也包括鼓励外国资 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入中国;既包括“引进来”,也包括 “走出去”;既包括资源的国际配置,也包括经济体制与国际 接轨。
1992年,中共十四大进一步提出了扩大对外开放的三条主 要目标和任务。(1)对外开放的地域要扩大,形成多层次、多 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2)利用外资的领域要拓宽,采取 更加灵活的方式;继续完善投资环境,为外商投资经营提供更 方便的条件和更充分的法律保障。(3)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 进对外贸易多元化,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扩大我国企业的对 外投资和跨国经营。
2013年,中共十八大全面论述了对外开放的新战略、新思 路,进一步明确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两个必备条件

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两个必备条件

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两个必备条件一、经济发展第一个必备条件是经济发展,经济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现代化过程中涉及到各个方面的改革和升级,这些改革和升级都离不开强大的财力和物质支持。

随着近几十年中国不断地发展,经济水平也不断地提高,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经济规模快速扩大,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仅支撑了国家的需要,也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人口结构也在变化,现在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因此,中国必须加快经济转型和升级,利用科技创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全民的素质,使之更加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当前,中国愈加注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推进农村的改革和发展。

因为农村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

通过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民的生活水平将得到更大的提高,同时农村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农村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必经之路。

二、科技创新第二个必备条件是科技创新,现代科技是推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科技创新是新时代全球竞争的核心要素,任何国家都需加强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

当前,中国的科技进步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积极鼓励和支持科技企业的发展,不断提升科技研发和创新水平。

科技创新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抓手,通过科技创新,中国可以实现从量级的增长到质量的提升,从粗放和低水平的增长转向高质量、高效率的增长,使经济的增长方式更加优化和协调。

同时,中国的新一代人才正在积极向世界一流的水平迈进,他们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力量源泉。

中国高科技创新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国需要更加努力、更加全面的推进科技创新,加强多领域的联合创新,在关键和前沿技术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才能更加稳健和持续地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总之,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具备这两个必备条件: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

只有坚持科技创新,推进经济发展,才能够实现社会现代化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简述中国现代化的特征和本质要求

简述中国现代化的特征和本质要求

简述中国现代化的特征和本质要求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开放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现代化的特征和本质要求可以从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社会进步等方面进行概述。

首先,中国现代化的特征之一是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多年保持高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中国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建立以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中国现代化的特征之二是政治体制的和变革。

中国正在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向不断迈进,推进依法治国,加强行政体制,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提高政府的服务能力和治理能力。

第三,中国现代化的特征之三是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开放以来得到了显著提高,婴儿死亡率下降、人均寿命延长、教育普及率提高等社会指标逐渐接近全球发达国家的水平。

中国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深化社会,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

第四,中国现代化的特征之四是文化的融合和传承。

中国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国现代化必然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中国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建设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国家,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道路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比如经济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

因此,中国需要进一步推动结构性,加大资源环境保护力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加强社会公平和公正,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中国式现代化 中考道法考点

中国式现代化 中考道法考点

中国式现代化中考道法考点
中国式现代化是指在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以中国的国情、文化和传统为基础,将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相结合,实现国家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在中考中,中国式现代化可以作为道法考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和特点。

学生应该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特点和基本内涵,包括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模式,注重中国文化和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体现了和谐、包容和创新的精神等。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学生需要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和措施、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和成就等。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和意义。

学生需要了解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和意义,包括推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文化传承和创新、增强国家的软实力等。

四、中国式现代化的挑战和问题。

学生需要了解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包括经济结构调整、环境保护、社会公平和民主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五、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

学生需要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包括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强文化自信、建设生态文明、提高国际竞争力等。

总之,了解中国式现代化对于中考道法考点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应该全面了解其概念、特点、历史、影响、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指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独特的特征和要求。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需要通过创新和发展,适应时代的要求并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

下面就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进行论述。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坚持中国特色。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古老国家,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发展道路。

在现代化过程中,中国不仅要学习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还要将其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发展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注重社会公平和民生福祉。

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强调人民的利益至上和社会公平。

中国政府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福利,让人民共享现代化带来的发展成果,从而实现社会公平和民生福祉。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

中国是一个大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需要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包括国家的独立、统一、安全和发展。

中国政府通过外交手段,加强对外合作,推动互利共赢的国际关系,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和国家的尊严。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创新和发展。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适应时代的要求。

中国政府鼓励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坚持中国特色、注重社会公平和民生福祉、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创新和发展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

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将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福利,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实现创新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中国向现代化的目标迈进。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是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是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2. 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一直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 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强调要“推 己及人”,关心他人。
孔子: 人” 。 ——《论语》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 之幼。” ——《孟子· 梁惠王上》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谦敬礼让 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 “恭敬之心,礼也” 。 — 《孟子· 离娄下》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记· 冠义》 “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 季氏》 “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 —《左传· 昭公 七年》 “ 事思敬”,“不居功”,“择善而从” —《尚 书· 毕命》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诚是指一种真实无妄、表里如一的品格,也是 道德的根本;信是指一种诚实不欺、遵守诺言的 品格。 “养心莫善于诚” — 《荀子· 不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 为政》 “民无信不立。” —《论语· 颜渊》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 学而》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论语· 学而》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要内容
“天下为公”的奉献精神 “见利思义”的重义精神 “威武不屈”的人格精神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 “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仁者爱人”的仁爱精神 “居安思危”的民族忧患精神 “勤劳俭朴”的勤俭精神 “尚中贵和”的和合精神 “执法不阿”的清廉精神
美国流行的 “五条基本道德原则”
生命价值原则 善良原则 公正原则 诚实原则 个人自由原则
请看两个小故事
头戴帽子,身穿裙子,三 个女孩在海边玩耍,她们 分别来自中国、美国和日 本。一阵海风吹来,中国 女孩两手去抓裙子;美国 女孩两手去抓帽子;日本 女孩一手去抓裙子,一手 去抓帽子。

简述中国现代化五个特征

简述中国现代化五个特征

简述中国现代化五个特征
中国现代化的五大特征是:一、市场经济体制;二、民主政治体制的
发展;三、新技术和创新的迅速发展;四、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五、国际
化的深化。

一、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是基于市场经济体制。


1978年开始,中国坚持实行开放的政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
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体制。

其中,多元的市场主
体和参与体,多种投资和所有制的多样性以及新型经济的涌现,形成了市
场经济新的结构。

二、民主政治体制的发展:中国现代化发展是基于完善的民主政治体制。

民主政治体制的发展,表现为中国社会不断完善党和政府的领导制度,积极发展有利于社会公平的民主法治体系。

政府不断完善民事、行政和宪
法等法律制度,充分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始终以维护人民利益为
第一目标,在政治上维持了国家的稳定,促进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

三、新技术和创新的迅速发展:新技术和创新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
要因素,从技术、信息化、渠道等方面大力支持企业、科研机构和学术机
构的创新创业,聚集了众多的人才、技术和资金,推动创新活动投入更多
的资源。

论述题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哪些特征它的本质要求是什么1000字

论述题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哪些特征它的本质要求是什么1000字

论述题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哪些特征它的本质要求是什么1000字中国式现代化是指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模式和特点。

它与西方现代化有所不同,体现了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以下特征:一、综合性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发展。

在经济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现代服务业社会的转变。

在政治方面,中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人民民主。

在文化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吸收借鉴国外先进文化。

在社会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社会公平和人民福祉。

二、均衡发展:与西方现代化追求经济发展的单一路径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注重均衡发展。

中国在发展中不仅注重经济增长,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

中国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发展,力求使每个人都能够分享现代化带来的红利。

三、可持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注重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中国在能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根本利益。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同时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

中国式现代化还强调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综合性、均衡性和可持续性的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

中国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为世界现代化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及路径选择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及路径选择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及路径选择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的确立,揭开了世界现代化的序幕。

此后,人类社会开始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历史则逐步从国别史、区域史向世界史演进。

这一方面使任何国家都不能脱离世界体系而存在,另一方面又使每个国家都必须基于国情谋求发展。

中国近代以来艰难曲折的现代化历程,就相当充分地验证了这个命题。

从总体上看,中国的现代化可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分为前后两大阶段:之前尽管不断变换现代化模式,可是收效甚微;之后虽有波动,但成就斐然。

即便如此,国内外仍有一些人习惯戴着有色眼镜评判中国现今的发展模式,大抵是“左派视之为右,右派谓其是左”,有的甚至故意夸大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人们建构基本共识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因此,本文首先讨论世界现代化浪潮的成因、趋向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然后着重分析中国成功启动现代化的前提条件,说明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合理的选择。

一、世界现代化浪潮的实质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作为近代以来社会变迁的主要趋势,社会现代化大约在18世纪首先发端于西欧和北美,然后逐步向东欧、日本等其他地区扩散,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为一股席卷全球的历史潮流。

这股潮流的兴起和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1/ 19但是,它何以最早从西欧开始,却是世界文明史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众所周知,虽然东方社会和西方社会很早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但是结果迥异:前者始终不能突破原有社会结构的约束,后者却通过一系列制度变革实现了社会转型。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探讨西欧资本主义起源时就敏锐地注意到这个问题并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独特历史规定的生产方式”,它“只是在现代生产方式的各种条件在中世纪内已经形成的地方,才得到了发展”。

“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名义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

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客观条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第一节我们讨论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国际环境,本节将审视自己,分析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客观条件。

由于社会现代化具有路径依赖性,受历史、地理、文化和国际环境的影响,所以,我们不仅要分析现实条件,还要分析历史和未来前景。

需要注意的是,本节所说的中国社会现代化,大部分内容是指中国大陆内地地区社会现代化;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社会现代化需要专门分析。

一、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概述一般而言,社会现代化的历史分析,可以沿着三条线路进行。

第一条线路是按层次分析:按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观念等四个层次进行分析。

第二条线路是按方面分析:按社会发展、社会转型和国际地位变化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三条线路是按领域分析:社会领域包括人口与健康、学习与工作、休闲与福利等3个分领域和12个子领域。

中国社会现代化起步比先行国家晚了大约150年,探索又花去数十年,直到20世纪末才走上社会现代化的理性轨道。

由于历史分析不是本节的重点,而且报告篇幅十分有限,所以,只能非常简要地介绍历史(中国社会现代化历史的全面分析需要专门研究)。

下面,从社会发展、社会转型和国际社会地位变化等三个方面,简介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过程。

1、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发展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发展,包括社会进步和社会适应。

其中,社会进步指生活质量、社会效率和公平等的提高,如社会生产力提高等;社会适应指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的积极变化,如普及电话和电视、建立公共卫生等。

社会现代化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1)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的阶段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阶段与中国现代化的阶段有紧密关系。

目前,我国学术界比较公认的看法是,中国现代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它们是1840/60~1911年、1912~1949年、1949年至今。

第一个阶段是清朝末年的现代化启蒙和探索,第二个阶段是“民国时期”的现代化探索和推进,第三个阶段是新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和追赶。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同样分为三个阶段:社会现代化起步、局部社会现代化和全面社会现代化(表3-19)。

第一阶段是社会现代化起步阶段,指清朝末年(1840/60~1911年)的社会现代化。

晚清的社会现代化是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它包括社会现代化的准备和起步,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社会现代化启蒙(1840~1860年),引进和传播西方科学知识。

第二个时期是社会现代化准备(1860~1894年),引进和发展交通运输,派遣留学生,设立新式学堂等。

第三个时期是社会现代化起步(1895~1911年),从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期间,社会领域的现代化开始起步,包括公共卫生、现代教育、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的起步等(表3-20)。

表3-20 中国社会领域现代化的起步领域典型事件发生时间和地点人口薛福成提出“导民生财”和“海外移民”的人口理论1891~1892卫生第一个地方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天津卫生总局第一家公立医院——京师内外城官医院(北京)1902,天津1906~1908,清政府卫生司设立教育第一个现代教育体系——癸卯学制第一个义务教育法令——《强迫教育章程》废除科举制度1904,清政府1906,清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学部颁布1905,清政府交通运输第一条马路——上海南市外马路第一条中国自造铁路——唐胥铁路1897,上海1881,河北邮电通讯第一个邮政局——台湾邮政局第一个电话局——南京电话局1888,台湾1900,南京资料来源:汪林茂1998第二阶段是局部社会现代化阶段,指民国时期(1912~1949年)的社会现代化探索。

民国时期的社会现代化是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民国初年的社会现代化探索(1912~1927年),第二个时期是国民政府的社会现代化探索(1928~1936年),第三是战争时期的社会现代化探索(1937~1949年),具体内容需要专门研究。

第三阶段是全面社会现代化阶段,指新中国(1949年至今)的社会现代化。

新中国的社会现代化同样是第一次社会现代化,但在20世纪末出现了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新内涵。

它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计划经济时期的现代化探索,包括现代教育、卫生和福利等(1949~1977年)。

第二个时期是改革开放时期的城市化和社会改革(1978~2001年)。

第三个时期是全球化时期的新型城市化(2002年至今),包括知识化和信息化等。

(2)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进步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进步需要专门研究,这里分阶段介绍其要点。

①社会现代化起步阶段的社会进步。

首先,西方科学知识的引进和传播。

其次,伴随工业化的工业文明扩散带来的社会变迁,如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的发展。

其三,现代教育和公共卫生的启动等。

但是,这个阶段的社会进步非常有限,而且是局部的。

事实上,这个阶段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没有提高(表3-21),而且平均预期寿命变化不大(表3-22)。

表3-21 1700~2001年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相对变化单位:1990年国际美元国家1700 1820 1870 1900 1913 1950 1970 1990 2001中国600600530652552 43978318583175印度550533533 625673 61986813092243日本57066973711351387 192697151878919850英国1250 1707319145934921 6907 107671641119084美国5271257244540965301 956114597 2321427109世界平均61566786713051510 2114374851545878注释:社会生产力水平为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PPP)资料来源:麦迪森2003。

世界银行2003②局部社会现代化阶段的社会进步。

首先,社会生产力继续下降(表3-21)。

这是社会退步的标志,主要原因是战争对经济的破坏。

其次,平均预期寿命有较大增长(表3-22)。

其三,国民教育的发展。

其四,交通运输和通信的发展等。

表3-22 1820~2002年中国人平均预期寿命的相对变化单位:岁国家1750 1820 1870 190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02 中国- 23 - 24 41 36 62 67 69 70 71 印度- 21 25 24 32 44 49 54 59 63 63 日本32 34 - 44 61 68 72 76 79 81 82 英国35 40 44 50 69 71 72 74 76 77 77 美国- 39 40 47 68 70 71 74 75 77 77高收入国家- - - - 67 69 71 74 76 78 78中等收入国家- - - - - 46 61 66 68 69 70低收入国家- - - - - 43 48 53 57 59 59 世界平均- 26 - 31 49 50 59 63 65 66 67 数据来源:同图1-3③全面社会现代化阶段的社会进步。

首先,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50年提高了约6倍(表3-21)。

其次,平均预期寿命大幅度提高,50年提高了30岁(表3-22)。

其三,在人口与健康、学习与工作、休闲与福利等领域都取得巨大进步。

其四,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信息化,90年代引入知识社会和生态化等社会观念,使中国社会包含了越来越多的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内容等。

(3)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适应。

全面分析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的社会适应需要专门研究。

这里分阶段进行简介。

①社会现代化起步阶段的社会适应。

首先,公共卫生开始起步。

其次,电话开始建立。

其三,建立现代教育管理机构等。

其四,交通运输的发展,既是社会进步,也是社会适应。

本阶段的社会适应,并没有普及到全国。

②局部社会现代化阶段的社会适应。

首先,现代社会生活开始向全国城市和发达地区扩散。

其次,现代教育得到较大发展。

其三,交通运输的发展。

其四,邮电通信的发展等。

在此阶段,社会适应仍然是局部的,而不是全国性的。

③全面社会现代化阶段的社会适应。

首先,现代社会生活扩展到全国。

其次,电话和电视普及。

其三,公共卫生普及。

其四,普及初等教育。

其五,因特网的普及等。

2、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转型社会现代化的社会转型包括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型。

社会转型的统计特征是社会结构的变化。

同样,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社会转型需要专门研究。

由于早期社会资料非常缺乏,这里仅以城市化和就业结构为例,略做分析。

①社会现代化起步阶段的社会转型。

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不大。

城市化没有进展(表3-23),农业劳动力比重仍然高达90%(表3-24),电气化和义务教育进展不大。

表3-23 1700~2002年中国城市化的相对变化单位:%国家1700 1800 1850 1890 190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02 中国 4 3.8 - 4.4 4.2 13 16 17 20 27 36 38 印度- - - - - 17 18 20 23 26 28 28 日本- 12 20 16 - 50 63 71 76 77 79 79 英国13 20 - 62 69 84 86 88 89 89 89 90 美国- 6 - 35 40 64 70 74 74 75 77 78世界平均- - - - - - 33 36 39 43 47 48②局部社会现代化阶段的社会转型。

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比较慢。

工业劳动力比重从3%上升到7%,农业劳动力比重从90%下降到84%(表3-24)。

中国城市化水平提高到13%,电力普及和义务教育普及率都很低。

中国社会仍然是传统农业社会。

③全面社会现代化阶段的社会转型。

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有很大起伏。

从就业结构的变化看,前20年比较慢,后30年工业化比较快(表3-24)。

从城市化进程看,前30年比较慢,后20年比较快。

在后20年里,电气化、移动通讯和大学普及率也快速提高。

在过去的100多年里,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主要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属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范畴。

在20世纪末,中国大力推进信息化。

目前,中国社会已经包含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内涵,属于两次社会现代化并存的局面。

3、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国际社会地位变化社会现代化过程,既包括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型,也包括国际社会地位的变化。

后者是社会现代化成效的一种表现形式。

许多社会指标可以用来表征国际社会地位的变化,常用的社会指标是社会生产力、平均预期寿命和社会现代化指数等。

由于1700~1940年没有统计数据,所以,早期变化只能用单个指标来表示,1950年以来的地位变化可以用社会现代化指数来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