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澳门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袁壮兵

2012-7-25 10:32:49 来源:《城市规划》2011年09期内容摘要:澳门经过450多年的发展,由一个中国传统渔村演变成为世界遗产城市和世界旅游休闲城市,其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共经历了六个阶段。结合对不同阶段的历史大事件分析,阐述了澳门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过程、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关键词: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大事件澳门

作者简介:袁壮兵(1977-),男,硕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注册城市规划师。

澳门经过450多年的发展演变,由一个中国南方的传统渔村演变成为世界遗产城市,并向世界旅游休闲城市转变,堪称中国城市史甚至世界城市史上的一朵奇葩。

澳门包括澳门半岛及氹岛、路环岛的狭小地区。从南宋开始,澳门一直属广东香山县管辖。澳门半岛三面环海,从东北斜向西南,东部有东望洋山、望厦山,西部有西望洋山,西北部有青洲山,这些山的高度都只在30至90米之间。澳门属暖温带气候,受季候风影响较大,这是开展远洋贸易借助信风航行的重要条件。氹仔主要由大潭山和小潭山组成,路环由叠石塘山和九澳山组成。1840年,澳门总面积约10.28平方公里,澳门半岛仅2.78平方公里。

16世纪中叶至鸦片战争前,澳门的主要历史大事件和城市建设主要集中于澳门半岛,澳门半岛是这段时间的主要研究范围。鸦片战争之后,澳葡当局占领氹仔、路环两个离岛,研究范围扩展至包括两个离岛的澳门全境。

一、澳门城市空间形态演变阶段划分

澳门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历史阶段划分的标准,以澳门发生的历史大事件为主,综合考虑经济、文化、宗教等因素,将其演变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在发展,中国传统渔村时代(1557年以前)。葡萄牙人定居澳门之前,澳门主要有望厦村和妈阁村两个村落,主要从事渔业、海洋贸易业和农业,是典型的中国南方渔村。

第二阶段——澳门开埠,城市建设探寻期(1557-1586年)。1557年澳门正式开通商埠,葡萄牙人获准在澳门定居,成为建设澳门的一支重要力量。葡萄牙人集中居住于澳门半岛中西部,开始按照西方城建经验建设澳门葡人聚居区,形成澳门天主教之城的雏形和基本格局。

第三阶段——租借发展,城市稳步发展期(1586-1840年)。1586年葡印总督批准澳门享有城市自治权。葡人城区处于中国政府统治下,向中国政府缴纳土地租金和贸易关税,葡人城区内部基本处于葡人独立自治状态。葡萄牙人为抵御竞争强敌,开始修建完整的城墙、炮台等城防体系,华人城区和葡人城区有了明确的边界,澳门半岛呈现“双核三区”的城市空间格局。

第四阶段——殖民开发,城市突破扩张期(1840-1974年)。鸦片战争后,澳葡当局逐步取得对澳门全境的殖民统治。原有城墙逐渐被拆毁,葡人社会突破城墙范围向外扩张,华葡城区走向融合。澳门开启大规模填海发展时代,城市各功能区日渐完善,澳门城市向近代城市演进。

第五阶段——自治过渡,城市平稳发展期(1974-1999年)。1974年葡萄牙新政府宣布实施非殖民地政策,澳门政权逐步向澳人自治过渡。这段时期澳门城市建设重点在填海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了对内、对外交通联系。

第六阶段——澳门回归。城市高速建设期(1999年至今)。澳门回归中国,实现“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由于实行一系列开放政策,澳门旅游经济高速增长,城市建设呈现出大规模、大体量。高速度态势,重点集中在路氹城填海区,澳门半岛、离岛呈现双城格局的空间形态

二、自在发展,中国传统渔村时代(公元1557年前)

1152年,南宋拆东莞县,划南海、新会、番禺三县的滨海地带设立香山县,将澳门划归香山县管辖。自南宋时期开始,澳门逐渐有人定居,澳门早期的居民聚居在半岛望厦山脚一带,依托西江冲积形成的望厦平原。主要从事农耕种植业,

同时发展渔业、航海贸易业,形成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1547年明朝政府在澳门望厦设置澳门第一个行政性机构——望厦村。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澳门半岛南部的妈阁庙附近很久以前就一直是中国大陆渔民进行航海贸易的中转站和交易点。妈阁村民最早是来自福建的渔民。随着渔民和商人的增多,逐渐形成妈阁村。1488年,当地居民依据自己的信仰建立了航海保护神——妈阁庙,这也是澳门历史上第一座标志性建筑。妈阁村的布局围绕妈阁庙进行。澳门半岛除望厦、妈阁两个村落外,在沙梨头一带还散居着一些住户。

在这一时期,澳门半岛的发展并未受到强大的外力所左右,以一种自在的方式发展着。这些落里基本上是简陋的民居围绕着祠堂或庙宇,随形就势自由地分布,形成早期村落布局。当时的澳门半岛与中国南部其他沿海地区的村落并无不同,呈现出中国传统渔村形态(图1)。

三、澳门开埠,城市建设探寻期(1557——1586年)

(一)历史概况及演变影响因素

葡萄牙是第一个在东方建立殖民地和贸易站的欧洲国家。16世纪初,葡萄牙人占领印度果阿和马来半岛的马六甲,逐步打开东方航线。葡萄牙人从1543年起开始定期航行日本,成为中日贸易的中间商和运输者。海洋贸易的大发展促使葡萄牙人迫切需要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广州港附近定居和建立货站。葡萄牙人选择澳门作为定居点,正是因为澳门距离广州港近,有能躲避台风的优良港口,同时又处于远东贸易的主要航线上,便于开展海上贸易。

葡萄牙人于1553年因晾晒货物而首次踏上澳门,广州港从1555年起定期对葡萄牙人开放,每年一次,贸易点由浪白澳迁到澳门,从而使得澳门成为中葡贸易的主要中心。

1557年,葡萄牙人获得明朝政府批准定居澳门,开始在澳门建造永久性房屋。澳门海洋贸易形式由过去一年一度的船上交易转变为一年四季皆可进行的岸上陆地交易,极大促进了海洋贸易发展,澳门陆地城市雏形开始出现与形成。因而1557年通常被视为澳门正式开通商埠。葡萄牙人参与建设澳门的开始时间。

海洋贸易的繁荣,引来大量的葡萄牙商人在此聚集,葡萄牙人信奉的天主教也在澳门广泛传播。1575年,教皇敕书设立澳门教区,管理中国,日本和越南的传教事务,澳门成为天主教远东传播中心。宗教力量的壮大,为澳门建立天主教之城奠定了基础。

1586年,葡印总督授予澳门享有葡萄牙埃武腊市同等的特权,自由、荣誉和优先权,并赐名“中国天主圣名之城”,澳门葡人享有在澳门的城市自治权。

(二)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1557年葡萄牙人获准在澳门定居后,开始大兴土木。在选择最初的定居点上,葡萄牙人主要考虑商业。军事、宗教等选址因素。葡萄牙人最初抵达登陆澳门半岛在白鸽巢公园附近。这一带临近港口,有地形地势之利,便于避风,易守难攻。同时这里与望厦村,妈阁村距离相近,方便与从事海上贸易的妈阁村进行贸易交换,也方便从望厦村得到来自大陆内地产品。澳门的第一座主教堂圣安东尼教堂和最早商业街营地大街都出现在这一带附近。

宗教在葡人城市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葡萄牙人定居区首先建立起来的公共建筑物便是教堂,教堂前面开辟前地(广场),然后住宅区围绕教堂周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