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年前的一个英国人眼中的中国

合集下载

近代史 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近代史 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西方国家关于中国的一些论调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自两汉以来,中国就与西方世界有了初步的交往,西汉张骞出使西域,联络了中国与中亚、西亚等国的关系,东汉甘英最远抵达波斯湾,虽然从地理上相对来说也是中国的西方,但还不是我们今天通常意义上的西方。

直到公元166年,大秦(古罗马帝国)安敦王朝派遣使者来到东汉首都洛阳,中国与西方才算有了直接的接触。

此后,中国历代王朝与西方世界也保持着一定程度上的联系,尤其是唐宋、元明清时期。

但这些时期内,由于古代世界生产力与交通的制约而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加上中国古代后期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西交往的广度与深度均大大受限,双方对于各自的印象基本上处于一种想象,尤其是西方对于中国的印象,更是由于时代转型的需要而充满了美好的想象。

因此,在前近代,中西双方,尤其是西方对于中国的印象处于一种虚幻的状况,直到19世纪通过武力打开中国国门。

19世纪是中西交往史上的一个关键节点,这一时期西方世界已经确立了对东方世界的优势地位,技术的发达和实力的强大使得西方得以直接有力深入东方世界,作近距离以至零距离的观察,从而改变了之前对于中国的美好想象,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虽不无感性也更为理性的更为真切的印象。

这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定型的关键时期。

在《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一书中,人们可知,在18世纪,“欧洲对中国的崇拜达到了异乎寻常的高度”,受耶稣会士报告影响的启蒙思想家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宗教宽容推崇备至,还特别赞美中国的手工制品,尤其是陶瓷。

这些主要体现在18世纪的法国,而同时期的英国虽然也出现了类似推崇中国的现象,但热烈程度稍低,甚至还出现了与此对立的声音。

这与英国在中国贸易中受到的挫折有关。

此后,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更加迫切打开中国市场,而中国的闭关锁国状态严重阻碍了英国意愿的达成,尤其是18世纪最后几年马戛尔尼访华目的的落空之后,西方对中国不再是像以前那样充满梦幻的盲目推崇,而是多了批判的眼光,尽管这种批判是基于个人在中国的体验。

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评价

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评价

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评价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世界上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之一。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并对其进行评价。

以下是一些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评价。

1. 古老而深厚: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外国人常常被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所吸引,他们认为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而深厚的之一。

2. 多样而独特:中国文化是一个多元且包容的文化体系。

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印象深刻,他们发现中国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和宗教文化,每个文化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价值观。

3. 丰富而复杂:中国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内容而闻名。

外国人对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学、哲学和建筑等方面表示赞赏。

他们认为中国文化的复杂性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4. 尊重传统:中国文化强调对传统的尊重和传承。

外国人对中国人民对传统价值观和习俗的坚守表示赞赏,认为这种传统的延续和传承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5. 礼仪之邦:中国文化注重礼仪和人际交往。

外国人对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尊重对方的行为表示赞赏。

他们认为中国的礼仪之邦文化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和和谐。

6. 饮食文化:外国人对中国的饮食文化赞叹不已。

中国的独特菜肴和烹饪技巧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国人对中国的茶文化也表示赞赏,认为中国的茶艺是一门独特而精致的艺术。

7. 传统医学:中医药被外国人视为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

外国人对中国的传统医学表示钦佩,认为中医药的疗效和理念与西方医学互补,代表了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

8. 互联网文化:外国人对中国的互联网文化给予高度评价。

他们认为中国的互联网创新和发展迅猛,代表了中国年轻一代的创新力和创造力。

9. 节日庆典:中国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也受到外国人的青睐。

他们对中国的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等传统节日表示赞赏,认为这些节日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亲情。

10. 文化遗产保护:外国人对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表示赞赏。

他们认为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非常出色,这也是中国文化能够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英国人对中国的评价

英国人对中国的评价

英国人对中国的评价
英国人对中国的评价
英国人对中国的评价总体来说是正面的,尤其是在近些年来的越来越熟悉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发展的背景下,英国人的看法也在迅速发生变化。

首先,英国人对中国的发展及其经济实力表示赞赏,认为中国在经济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英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并且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的经济发展对欧洲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拉动了英国经济的发展。

此外,英国人也认为中国在行政治稳定上非常成功,中国即使在政治上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展示出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下,消除贫困、改善社会公平、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也正在逐步实现。

最后,英国人也注意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加,英国人赞赏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参与解决全球性问题,为促进全球和平作出的贡献。

总之,英国人对中国的评价总体是正面的,英国人认为,中国的发展有助于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和平的维护,在国际舞台上也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为世界经济繁荣做出了贡献。

- 1 -。

老外评价中国近代屈辱史

老外评价中国近代屈辱史

老外评价中国近代屈辱史
对中国近代的屈辱史,不同老外可能会有不同的评价。

有些人会感到震惊和愤怒,认为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不公平对待是无耻的,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

他们可能会对中国人民的抵抗精神和努力感到钦佩和敬意。

另一方面,一些老外可能对中国近代的屈辱史感到无知或漠不关心。

因为中国近代历史与西方国家的历史有着明显的差异,许多国际学校的历史课程并没有深入讨论中国近代的屈辱史,所以对于这段历史的了解可能有限。

还有一些老外可能持有相对客观的立场,他们会承认中国近代的屈辱史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对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国家认同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可能会认为,这段历史对于理解中国人民对外国干涉和侵略的反应以及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困难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老外对中国近代的屈辱史的评价因人而异,取决于他们的知识、立场和背景。

有些人可能对此感到震惊和愤怒,有些人可能对此感到无知或漠不关心,而另一些人可能持有客观的立场。

外国友人对中国的评价

外国友人对中国的评价

外国友人对中国的评价1. “哇,中国真的太神奇了!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等着我们去探索。

”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在公园里遇到一位外国友人,他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和热闹的场景不禁感叹道。

就像我们去一个新的地方会充满好奇一样,他们对中国也是如此啊。

2. “中国的美食简直绝了!”杰克每次提到中国美食就赞不绝口。

记得那次我们一起去吃火锅,看着他被辣得满脸通红却还直呼过瘾的样子,真的太有趣了,中国美食的魅力就是这么大呀!3. “中国的文化太深厚了,感觉怎么学都学不完。

”玛丽认真地说道。

那次她来参观我们的博物馆,看着那些精美的文物,眼睛里都闪着光,可不是嘛,中国文化那是源远流长啊!4. “中国人都好热情友好啊!”大卫笑着说。

有回在大街上他迷路了,路人热心地给他指路,还带着他走了一段,这种温暖真的让人难忘啊。

5. “中国的城市好现代化,到处都是高楼大厦!”汤姆感慨道。

当他第一次来到大城市,仰头看着那些摩天大楼时,那惊讶的表情,真像发现了新大陆,中国的发展真的好快呀!6. “中国的传统艺术太美妙了!”艾米看着一场京剧表演后激动地说道。

那五彩斑斓的戏服和精彩的表演,让她沉浸其中,中国传统艺术就是这么有魅力呀!7. “中国的自然风光太美了,简直像画一样!”约翰游览了黄山后赞叹不已。

他站在山顶看着那云海和奇松怪石,不停地拍照,可不就是如画般美丽嘛!8. “中国的科技发展好迅速呀!”比尔惊讶地说。

那次他体验了中国的高铁,那速度让他直说不可思议,中国科技就是这么牛啊!9. “中国的孩子们都好聪明好学!”凯伦在学校交流活动中说道。

看着中国学生们积极回答问题的样子,真的很厉害,中国的教育培养出好多优秀人才啊!10. “中国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国家!”这是好多外国友人共同的评价。

就像早晨的太阳,充满了生机,真希望中国越来越好啊!我觉得中国真的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美味的食物、热情的人民和快速发展的科技,让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喜爱和赞赏。

19世纪 西方的中国观

19世纪 西方的中国观

19世纪西方的中国观
19世纪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动荡不安的时期,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观念也在这一时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以下是19世纪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观点的主要特征:
帝国主义观念:
在19世纪中叶,随着列强的殖民主义浪潮,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看法逐渐转向帝国主义。

中国被视为资源丰富的殖民地,各国纷纷将目光投向中国,企图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特权和权益。

文明的差异论:
19世纪初期,西方国家往往将中国视为一个古老而守旧的文明,认为中国文化停滞不前,无法适应现代化。

这种文明的差异论形成了一种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偏见。

鸦片战争后的屈辱观:
鸦片战争(1840-1842)之后,中国与西方国家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被认为是中国被迫屈服于西方列强的象征。

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中国屈辱的表现反映了其文化和社会体制的劣势。

冷眼旁观:
随着中国内外问题的复杂化,一些西方国家采取了冷眼旁观的态度。

他们观望中国的内乱和变革,既对中国感到鄙夷,又在一定程度上感到担忧。

对中国艺术和文学的狭隘看法:
西方艺术家和文学家对中国的理解往往局限于一些刻板印象,如中国式的风景、服饰和文学作品。

这些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浪漫主义和异域主义的影响。

思想观念的冲突:
在19世纪,西方国家的思想观念与中国的儒家传统产生了冲突。

西方的启蒙思想、个人主义和资本主义观念与中国传统社会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总体而言,19世纪西方对中国的观念受到了时代背景、政治经济利益和文化差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一时期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中国的现代化和对外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欧洲关于中国的历史记录

欧洲关于中国的历史记录

欧洲关于中国的历史记录回答: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自古以来就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旅行家和探险家。

欧洲在16世纪开始与中国建立了贸易关系,与中国的交流也为欧洲人带来了大量的历史记录。

这些历史记录,向我们展现了欧洲人对中国的认知和看法。

欧洲人对中国最早的认知,可以追溯到13世纪的马可·波罗。

作为一名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在13世纪时曾来到中国,并在那里生活了17年。

他所撰写的《马可·波罗游记》是一本对于中国的早期记载,较为重要的是他在书中对中国的开放和发达程度进行了描述,主要是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传达了这样的信息。

当时欧洲和中国的贸易主要是以丝绸和茶叶为主,同时也包括着一些其他的商品。

马可·波罗的回忆给欧洲人留下的印象是,中国是一个精致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和经济资源。

在17世纪到18世纪时,荷兰和英国的贸易使者逐渐到达了中国,并开始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

这些使者所写的关于中国的文献,则更贴近于当时欧洲人的视角。

他们所留下的印象是,中国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家,拥有着许多非凡之处。

他们对中国的描述,更多是在描述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习俗。

在这些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欧洲人对故宫和长城等景点的赞誉,以及对中国美食和旅游资源的推崇。

随着时间的流逝,欧洲人对中国的认知也逐渐深入到社会和政治方面。

在19世纪初,随着英国开始向中国出口鸦片,中英之间的贸易逐渐逆转为英国对中国进行的掠夺和压迫,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尴尬历史。

在那个时期,欧洲人对中国的印象受到了极大的扭曲,这也反映在了一些展示中国的文学和艺术品中。

比如《古今图书集成》等重要文献中,对于中国的描述或是夸大、或是缩小,或是充满着怀疑和偏见。

这一时期,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开放而自信的国家,而成为了一个衰落而陷入困境的文明古国。

总之,欧洲人对于中国的认知,历经了数百年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欧洲人的认知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名人对中国的评价名言

名人对中国的评价名言

名人对中国的评价名言名人对中国的评价名言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吸引了无数名人的目光和赞赏。

以下是一些名人对中国的评价名言,展示了他们对中国的独特观察和深刻认识。

1. "中国是一个睿智的国家,它的文化和哲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世界。

" -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中国文化的敬佩和认可。

中国的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和佛教,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中国的历史是如此悠久而辉煌,它的文化是如此丰富而多元。

"- 尼尔·阿姆斯特朗尼尔·阿姆斯特朗是第一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他对中国的评价充满了敬意。

中国的历史悠久而辉煌,文化的多元性也是中国的独特之处。

3. "中国的美食是世界上最美味的,它的烹饪技艺是无与伦比的。

"- 安东尼·波登安东尼·波登是一位享誉全球的美食家和旅行家,他对中国的美食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国的烹饪技艺源远流长,各地的特色菜肴令人垂涎欲滴。

4. "中国的传统艺术是如此精湛,它的绘画、音乐和舞蹈都展现了独特的美感。

" - 玛丽·居里玛丽·居里是两次诺贝尔奖得主,她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评价充满了赞赏。

中国的绘画、音乐和舞蹈都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5. "中国的科技创新正在引领世界的发展,它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

" - 斯蒂芬·霍金斯蒂芬·霍金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他对中国科技创新的评价非常高。

中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6. "中国的自然风光是如此壮丽,它的山水画让人陶醉其中。

" - 弗朗西斯·培根弗朗西斯·培根是一位英国艺术家,他对中国的自然风光给予了高度赞赏。

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评价

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评价

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评价我与一位喜爱亚洲文化的欧洲朋友交流,她对中国人做了正、中、反三方面评价,整理后诸位瞧瞧可否客观。

正面:1、中国人吃苦耐劳,尤其生活较苦的家庭,吃苦耐劳、意志坚韧的精神更为著。

2、注重家庭。

中国很多家庭不像西方人只为个人生活,中国夫妇考虑孩子更多,婚姻不美满为不伤害孩子,仍选择共同生活,一定程度减轻了单亲家庭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3、中国人比较讲交情。

开始时可能对您有防范,只要您入了圈子,她们就会对您真诚相待,把您当作知心朋友。

4、注重孩子教育。

中国社会竞争激烈,家长十分注重孩子的教育,除正常文化课也很重视文体美等素质,因为中国家庭寄予孩子太多希望。

5、中国人各个好厨师。

您要去中国人家里做客,每家都能做出好多好吃又可口的饭菜,外国人去一趟就中国在中国城吃中餐不就是中餐,只有到中国才能吃到最纯正的中餐。

很多西方人从中国回来后,很多年仍对中国餐年年不忘。

中性:1、中国人爱虚荣,好面子、讲攀比。

中国人与人交往的时候,一般先瞧对方穿戴,衣帽取人。

中国人爱炫耀,披金戴银,不像西方社会瞧重个人举止、修养与个性内涵。

中国人爱面子,所有行为原则都能与“面子”挂钩,有时候面子比生命还重要。

中国人爱攀重,亲戚朋友、邻居同事互相之间明争暗攀,攀比范围包括工作、生活、学习,孩子等等,几乎到了“无所不攀”的地步。

2、官迷,中国人爱当官,古代“学而优则仕”,现代做官更富优越感。

当官能名利双收,一个人当官,全家受益,能得到几代人打拼而得不到的东西。

所以中国人明争暗斗、您争我夺,都为“当官”,中国人认为这就是“人往高处走”,当官就是一切价值的最高体现。

3、中国最崇拜名人。

中国可能就是世界上最崇拜名人的国度,名人在中国的日子最好过,可以躺在过去的名声上吃一辈子。

不比西方社会名声只代表过去,即便获过诺贝尔奖而再无创造,就会被淘汰。

想名人躺在过去的名声上过好生活,好似痴人说梦。

4、中国人好客,但总有私人目的。

一般而言,中国人请您多了,不拿您当外人的时候,也就就是要求您办事了,中国人好客之外,总有个人目的。

弗吉尼亚·伍尔夫眼里的中国形象

弗吉尼亚·伍尔夫眼里的中国形象

wh c o sfo t eBrt hs ce ySc l ciei gn to be t n elcst ea t a s f ih c me r m h i s o it ol tv i e ma i ain o jcsa d r f t h cu l eo e u
象 物 , 际 上 反 映 了英 国社 会 对 中 国文 化 的文 化 利 用 , 时 这 一 中 国 形 象 也 对 伍 尔 夫 的创 作 产 生 了深 远 而 积 极 的 实 同
影 响。
[ 键 词 ]弗 吉 尼 亚 ・ 尔 夫 ;中国 形 象 ; 象 学 关 伍 形
[ 中图 分 类 号]I0 . 164 [ 献标 识码 ] A 文 :
Ab ta t m a fChi a fom r i a W o l s t e g e t wid r s t n intc v l a i ns s r c :I ge o n r Vig ni o f i h r a l e ne s wih a c e i ii to , z
论文 , 比较 文学研 究领 域掀起 极大 的热潮 , 在 给外 国 文学 和 比较 文学研 究 引 进 了新 的视 角 , 取得 了较 大
做 过关 于 中国艺术 的 系列 讲 座 , 一成 员 亚 瑟 ・ 另 韦
利 翻译 的 中国诗歌 在 1 1 9 8年就 问世 了 , 后又 翻译 了 《 西游 记 》 作 品 。伍 尔 夫是 否 读 过 这些 书 , 否 听 等 是 过 这些讲 座 , 得 而 知 , 有 一 点 可 以肯定 , 尔夫 不 但 伍 的周 围不乏 中 国元 素 , 如瓦 内萨 ・贝尔 1 3 正 9 5年写 给朱 利安 ・ 贝尔 的信 中所 说 , 整个伦 敦都在 刮 中国 “

外国人对中 国真实评价

外国人对中 国真实评价

外国人对中国真实评价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中国的发展和变化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或是旅游,或是工作,或是学习,他们对中国有着各种各样的感受和评价。

一位来自美国的游客,名叫杰克,他在游览了北京、上海、西安等城市后,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赞不绝口。

他说:“中国的历史就像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巨著,每一页都充满了神秘和魅力。

古老的长城蜿蜒在山间,仿佛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兵马俑栩栩如生,让人惊叹于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走在故宫的石板路上,我能感受到那种厚重的皇家气息。

”在经济方面,来自德国的商人托马斯对中国的发展速度感到震惊。

他说:“中国的经济发展简直是一个奇迹。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

中国的制造业非常强大,几乎能生产出任何东西,而且质量越来越好。

同时,中国的科技创新也让人刮目相看,比如 5G 技术、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等,这些都走在了世界前列。

”来自法国的艺术家艾米丽则被中国的艺术氛围所吸引。

她说:“在中国,艺术不仅仅存在于博物馆和画廊里,它还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街头的涂鸦、传统的戏曲、民间的手工艺,都展现了中国独特的艺术魅力。

而且,中国的艺术家们非常有创造力,他们能够将传统与现代元素巧妙地结合起来,创作出令人惊艳的作品。

”教育领域也得到了不少外国人的关注和称赞。

来自英国的学者詹姆斯在一所中国大学任教,他说:“中国的教育体系非常注重基础知识的培养,学生们在数学、科学等学科上有着扎实的功底。

同时,中国也在不断推进教育改革,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且,中国的家长们非常重视教育,愿意为孩子的学习付出很多努力。

”在美食方面,中国更是让外国人流连忘返。

来自意大利的美食家马可对中国的美食赞不绝口,他说:“中国的美食文化太丰富了,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

川菜的麻辣、粤菜的鲜美、鲁菜的醇厚,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吃,简直是一场味觉的盛宴。

我尝试了火锅、饺子、烤鸭等经典美食,每一种都让我回味无穷。

中国_英国的典范_17_18世纪英国文人眼中的中国

中国_英国的典范_17_18世纪英国文人眼中的中国

中国:英国的典范X)))17-18世纪英国文人眼中的中国姜智芹内容提要互照互省、互相借鉴历来是文化交流与对话的目的。

17世纪,中国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对英国产生了强烈冲击。

培根、托马斯#布朗、约翰#韦伯等人认为汉语是人类的初始语言;廷达尔、柯林斯、兰姆塞等自然神论者借用中国的儒家学说或东方的佛教攻击启示宗教;罗伯特#伯顿、威廉#坦普尔、休谟、撒缪尔#约翰逊、哥尔斯密等人对中国的哲人治国、人才选拔制度极为敬仰,竭力呼吁英国效仿。

世界历史是一个多元发展、相互作用的系统工程,不仅西方塑造了中国的现代化运动,中国形象也作为文化/他者0,参与塑造了西方文化的/自我0。

关键词典范中国形象初始语言自然神论文官考试英国在文化交流史上,一个民族在历史的某些关键时刻如何看待自己,并与其他先进民族相对照,往往是推动学习他人或传播自己文化的首要因素。

互照互省、互相借鉴历来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与对话的目的。

葡萄牙游历家兼小说家品托¹早在16世纪就提出利用中国来批判欧洲的某些社会风习。

18世纪,中国对欧洲来说是一个尺度,一方视野,一种价值观,不仅有席卷欧洲的/中国风0 (Chinoiserie),中国还是启蒙运动的一面旗帜:中国的君主政体被视为最佳政体,道德观被视为最完备的道德规范,中国的哲学被视为最富理性的哲学。

而在欧洲的/中国热0当中,英国是/早恋的0,钱书先生通过对17、18世纪英国文化中的中国形象的详细考察,得出如下结论:/如果我们的研究是对的,那么英国对中国的仰慕在17世纪就达到了顶点。

0º英国是个经验主义哲学发达的国家,经验主义哲学认为一切观念意识均来自实践经验。

17世纪初期的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强调重视观察试验,主张在占有足够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归纳出结论,在试验观察的基础上找出事物之间的关联。

而被誉为经验主义哲学基石的洛克在他的5人类理解论6中进一步指出,经验是/所有知识之源,一切盖莫出乎于此0。

中国成不了超级大国

中国成不了超级大国

英国前首相:中国成不了超级大国!近段时间来,关于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放言——中国成不了超级大国的消息到处可见,她说:“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进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传染性‟的学说。

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目前引用此话的黎鸣先生以及2006年第16期《凤凰周刊》都表明是“据说”,并且使用的是同一翻译版本,我很难找到英文原话,进而判断撒切尔夫人的本意,是否有被媒体曲解的成分。

但鉴于所有的评论都由这一版本展开,我也想谈谈“学说”与“观念”会不会在中国成为超级大国的道路上,恰住我们的咽喉!最近听到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发言:“按照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十一五‟末期,中国经济总量很有可能赶上德国,将达到人均三千美元左右。

15年后……中国将达到人均五千美元左右,总量基本上可以赶上日本。

再过30年至35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中国人均将达到一万美元,总量将大致赶上美国。

”还看到一种论调:中国已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实体(以购买力测算),不久还将超过欧盟。

中国拥有一个规模为一亿人口的新兴中产队伍,其中多数挂在网上,而像柳传志这样的富翁,至少有1000万个,每人的家产都有1000万美金以上。

如今强大的中国企业,正摧毁着美国人与欧洲人的饭碗;而中国人赚来的美钞,又投资于美国国债,这使中国在全球的经济事务中,有了一张王牌。

因此这个10年,或下个10年,中国必是世界的霸主。

以上种种言论多么似曾相识,没错,说的就象是当年的日本,那时全世界都很震惊,跨越式的经济增长很快使日本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但多少年过去了,也没有人承认日本是超级大国。

想起60年代,当戴高乐第一次见到身材如三寸钉的日本总理时,便不屑地问,那个晶体管推销员是谁?在折腾了几十年“脱亚入欧”的“革命”之后,日本依然被排除在西方主流之外,英国《旁观者》说:“富豪可能有能力买一所豪宅,但在世界的第一张圆桌边上,钱却不易买到一个位置。

外国名人对中 国的评价

外国名人对中 国的评价

外国名人对中国的评价中国,这个拥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国度,在当今世界舞台上正焕发出新的活力,吸引着全球的目光。

许多外国名人对中国发表了各种各样的评价,这些评价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中国的魅力和影响力。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多次访华,他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智慧和长远眼光的国家。

中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哲学思想和战略思维。

基辛格强调,中国的发展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其内在的强大文化底蕴和坚韧的民族精神。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

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

” 他看到了中国在团结和统一民众方面的卓越能力,这种能力使得中国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凝聚力量,共同应对。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对中国的文化艺术赞赏有加。

他痴迷于中国的古代青铜器和传统艺术,认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希拉克曾表示:“中国在人类思想文化的各个领域都大放异彩。

” 这充分体现了他对中国文化丰富内涵和高度价值的认可。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也曾高度评价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

他指出,中国在短短几十年间实现了从贫困到繁荣的巨大转变,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中国的经济崛起不仅为自身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为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俄罗斯学者尤里·塔夫罗夫斯基在他的著作中描述中国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国家。

他认为中国在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展示了其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对未来的清晰规划。

中国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在许多前沿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正在逐渐成为全球创新的引领者之一。

此外,还有很多外国名人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给予了高度赞扬。

他们看到了中国在减贫、教育普及、医疗保障等方面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显著成果。

外国人眼里的中国作文

外国人眼里的中国作文

外国人眼里的中国作文《外国人眼里的中国篇一》在许多外国人眼里,中国就像是一个神秘的东方巨兽,庞大而又充满无尽的魅力。

我曾经和一个外国朋友聊天,他就像个好奇宝宝一样,眼睛里满是对中国的疑惑和向往。

他说,中国给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人多。

哈哈,这确实是个很明显的特点。

他描述自己在上海的地铁站,被汹涌的人潮吓了一跳,那场面就像潮水一样,一波又一波。

他说感觉自己像一条小虾米,在大海里随时可能被淹没。

不过他也笑着说,这才是生活的烟火气,人多的地方就有无限的生机。

中国的美食也让他惊艳得不要不要的。

他说以前只知道中国菜有个笼统的概念,什么宫保鸡丁、饺子之类的。

可是到了中国才发现,美食多得像天上的星星,数都数不过来。

他特别提到自己在成都吃火锅的经历,那热辣辣的锅底,像一个燃烧的小火炉在舌尖上跳舞。

他一边辣得呼呼喘气,一边往嘴里塞毛肚,还大喊着“太爽了,这简直是舌尖上的冒险”。

他觉得中国美食不仅仅是食物,更像是一种文化的狂欢。

但是呢,他也有一些困惑的地方。

他发现中国的互联网和国外很不一样,比如说社交软件,他觉得微信功能强大得有点让人眼花缭乱。

他说在中国出门只要带个手机就可以搞定一切,这在他的国家简直难以想象。

他有点迷茫地问我:“你们的手机是不是有魔法啊?”我就笑着说:“也许这就是中国的科技魔法吧。

”中国的城市发展速度也让他大为咂舌。

他说自己几年前来过一次深圳,那时候感觉深圳已经很现代化了。

可是再回来的时候,他都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地方了,高楼大厦像春笋一样拔地而起。

他感叹道:“在中国,好像时间都被加速了一样。

”不过他也提到了一些不太理解的地方,比如垃圾分类。

他说在他的国家垃圾分类已经推行了很久,而中国才刚刚开始,他可能觉得中国在这方面有点落后。

但是我告诉他:“嘿,我们中国一旦决定做一件事,那速度就像火箭一样。

”现在看看,中国的垃圾分类也在逐步走上正轨。

在他眼里,中国就是一个充满矛盾又和谐统一的国家。

古老的文化传统与现代的科技发展并存,巨大的人口压力与无限的发展潜力共生。

外国人对中国刻板印象的例子

外国人对中国刻板印象的例子

外国人对中国刻板印象的例子
外国人对中国刻板印象的例子如下:
1. 龙:许多外国人认为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因此对中国的龙文化印象深刻。

龙被视为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动物之一,它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神秘、尊贵和神圣的意义。

许多外国人认为中国龙是一种神秘的、不可思议的生物,它们通常被描绘为巨大的、强壮的、彩色的和多角的。

2. 中餐:许多外国人认为中国是美食之国,他们对中餐印象深刻。

中餐有许多种类,从传统的面条、饺子、烤鸭到火锅、串串香等等。

许多外国人认为中餐非常美味,而且有许多不同的口味和香料。

3. 封建制度:许多外国人对中国的封建制度印象深刻。

中国古代实行封建制度,土地被分成不同的等级,贵族和皇室享有特权。

封建制度在中国的历史中持续了很长时间,并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长城:许多外国人对中国的长城印象深刻。

长城是中国最著名的古代建筑之一,它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墙,用来保护中国北方的边界。

长城有许多不同的用途,包括军事防御、贸易和交流等。

5. 武术:许多外国人对中国的武术文化印象深刻。

中国武术是一种古老的体育运动,它通常由一系列的动作和姿势组成,强调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武术在许多外国人眼中是一种神秘和不可思议的文化,它们通常被描绘为快速、敏捷和有力的。

这些刻板印象可能有些过时或不准确,但它们反映了一些外国人对中国的认知和印象。

当然,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了解和欣赏中国的文化、艺术和美食等等。

欧洲的中国观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

欧洲的中国观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

欧洲的中国观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
欧洲人对中国的观察可以追溯至数百年前。

在中国的唐朝,欧洲人开始了对中国的访问和研究,从此开启了他们的中国观之旅。

早期观察中,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是充满好奇和敬意的。

他们将中国看作是一个古老且高度文明的国家,尤其对于中国的科技、文学和哲学领域,欧洲人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欣赏。

例如,在16世纪,伟大的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学者和旅行家如麦可·安吉洛和马可·波罗都曾到访中国,并且在他们的游记中描述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风貌。

然而,到了19世纪后半叶,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观察和态度发生了大幅转变。

西方列强逐渐卷入了鸦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这些事件臭名昭著地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尊严。

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了殖民和掠夺,羞辱和剥削中国人民,使中国成为了他们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国家。

而今天,欧洲的中国观和以前相比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近几年的欧中高层对话和合作可以看出,欧洲人对中国的看法似乎又回归到了早期的好奇和敬意。

他们认为中国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国家,愿意与中国合作,并希望通过互利合作加强欧中之间的联系和友谊。

同时,一些欧洲国家也关注到了人权和环境问题,并在与中国的关系中提出了一些较为苛刻的要求,这也显示出欧洲对于中国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增强。

总的来说,欧洲的中国观是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

欧洲人对中国的观察与评价,呈现出了历史的沧桑和复杂性,既有好奇和敬
意,也有误解和偏见。

对这些历史的反思和总结,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欧洲与中国之间的历史和文化联系,并从中吸取经验,建立互信和友谊。

名人对中国的赞美

名人对中国的赞美

名人对中国的赞美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吸引了许多世界各地的名人。

这些名人对中国的赞美不仅体现了中国的独特魅力,也展示了对中国的深刻理解和认同。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名人对中国的赞美。

一、巴菲特:“中国的发展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

”巴菲特是美国知名的投资大亨,他曾多次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给予高度评价。

他认为中国的发展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令人瞠目结舌。

中国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国家的面貌,也为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奥巴马:“中国的文化底蕴令人敬佩。

”奥巴马曾在访华期间对中国的文化底蕴给予了高度赞扬。

他表示,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史以及其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令人敬佩。

他还特别提到了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学对世界文化的影响,认为这是人类文明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盖茨:“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作为微软创始人之一,盖茨对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认可。

他认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实力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和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突破。

他对中国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并表示愿意与中国加强科技合作。

四、马云:“中国的创业环境非常有活力。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对中国的创业环境给予了高度赞赏。

他认为中国的创业环境非常有活力,充满机遇和挑战。

他鼓励年轻人要敢于创新、敢于追梦,相信自己的能力,为中国的创业潮流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达尔文:“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宝藏库。

”英国科学家达尔文曾对中国的自然资源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宝藏库,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珍稀的动植物物种。

他对中国的自然保护工作表示赞赏,并呼吁加强对中国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研究。

六、爱因斯坦:“中国的教育重视知识与品德的培养。

”爱因斯坦曾对中国的教育制度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认为中国的教育非常重视知识与品德的培养,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他赞扬中国的教育体系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英国文学对中国人民的刻画

英国文学对中国人民的刻画

英国文学对中国人民的刻画中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并且在漫长的发展实践中,凝结了大量的智慧,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也是一个综合修养较高的民族。

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的了解,最早开始于十三世纪。

当时,马可波罗游历各国,最终形成了《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之中,中国被描述为一个十分富有的国家,而这种富有不仅表现在物质基础上,更表现在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之上。

当西方国家的人看到这些内容之后,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并且感叹当时中国的发展。

时间发展到十四世纪中叶,一个来自英国的著名旅行家通过实际探访,写出了《曼德维尔游记》。

在这本著作之中,中国再一次被描述为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国家,而这些都是英国人比较向往的,所以在这部文学作品之中,可以看出英国人对于中国的渴望。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由于上述两部文学作品的作者,对于当时中国的统治者非常钦佩,而这种赞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到了文学作品之中,也给英国读者带来了对于中国的第一印象。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英国开始有传教士进入中国,这些传教士看到了但是中国皇帝统治国家的情况,也受到了公正、善良等高尚品质的影响。

同时,这些传教士也接触到了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这种仁慈善良的思想后来传到了英国,并且对当时的英国统治者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也在当时的英国统治之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

正如前文所述,起初在英国文学之中,中国的形象是非常好的。

而到了十九世纪,中国在英国文学之中的形象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之前那些善良、仁慈、富裕和繁荣的印象被取代,逐渐变成贫困和专制。

随着而来的是,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从之前的向往和羡慕,逐渐变为抨击和藐视。

在当时的英国文学作品之中,可以看到讽刺中国形象的诗句,比如但是影响力比较大的《笨拙》杂志,就刊登了丑化中国形象的内容。

自此开始,中国形象在英国文学之中成为被讽刺和挖苦的对象。

除此之外,受到英国文学作品的影响,其他西方国家的文学作品也开始抨击中国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多年前的一个英国人眼中的中国“中国人没有宗教,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做官。


这是200年前英国公使马戛尔尼说的一句话,这是令人振聋发聩的一句话,其意义胜过无数研究中国人煌煌巨著的总和。

【1】
乾隆仅仅为了自己的面子就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说劳民伤财太轻,简直是祸国殃民。

当时的中国正值”乾隆盛世”,中国人是好面子的,乾隆帝更是好面子的。

对这次英国人的来访,乾隆皇帝不但在接待工作上做了精心准备。

皇帝确定的接待工作方针是,一要隆重热烈,照顾好外国友人的衣食住行,保证他们的心情愉快。

二是利用这个机会,充分展示中国的富庶强大。

据估算,英国人一行使北京花费了五十多万两白银,即十七万三千多镑白银。

折成今天的币值,为一亿零三百八十万元人民币。

这其中当然不包括皇帝赏赐的礼品,这些礼品价值要远远高于此数。

【2】
英国人对于”乾隆盛世”的感受。

1、
盛世下极端贫困的中国人。

当时正处于所谓的”乾隆盛世”,而当时中国百姓的真实生活如何呢?对此英国人也有详细记载。

马可•波罗惊叹中国是“尘世可以想见的最繁华的地方”。

十八世纪末来到中国的英国人却惊讶地发现,与黄金遍地的传说相反,中国的大部分普通人都生活在穷困之中。

中国官员送来的食物过多,并且“有些猪和家禽已经在路上碰撞而死”,所以英国人把一些死猪死鸡从“狮子号”上扔下了大海。

岸上看热闹的中国人一见,争先恐后跳下海,去捞这些英国人的弃物。

“但中国人马上把它们捞起来,洗干净后腌在盐里”。

官员贯彻皇帝旨意,在一切环节中全力展示帝国的富强。

但这一旨意毕竟没有被每一位普通百姓所领会,他们关心自己的胃更甚于国家的尊严,这个细节一下子暴露了中国的尴尬。

事实上,在登陆中国后,英国使团一再震惊的,是繁华表象下的贫穷。

中国人一向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乐于以任何食物为食,即使是腐烂了的也不放过。

还有随处可见的弃婴。

道路两旁、河道中央、垃圾堆上,随时都有可能露出一只苍白的小手。

弃婴在基督教国家中是不可饶恕的大罪,但是中国人却视为平常。

很明显,这是人口压力和贫困所致。

2、
比经济上的贫困更令英国人惊讶的,是政治上的贫困。

“中国官员对于吃饭真是过于奢侈了。

他们每天吃几顿饭,每顿都有荤菜许多道。

”与底层的普遍贫困强烈对照的,则是上层社会生活的豪奢。

虽然底层社会中很少发现脸色红润的人,但政府高官中却不乏胖人,这些达官贵人们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就是吃。

英国人在中国所见到的房子,只有两种,一种是大富之家,一种是贫寒人家。

“所经过的地方以及河的两岸,大多数房子都是土墙草顶的草舍。

也有很少一些高大、油漆装饰的房子,可能是富有者的住所。

很少看到中等人家的房子。

在其他国家里,富有者和赤贫之间,还有着许多不同等级的中等人家。


英国人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贫富差距之大,是他们见过的国家中最厉害的。

“中国有一句名言:‘富者甲第连云,贫者无立锥之地’……但这句话在其他国家并不适用。


英国人说:“中国没有中间阶层,这个阶层的人,因拥有财富和独立的观念,在自己的国度里举足轻重;他们的影响力和利益是不可能被朝廷视而不见的。

事实上,中国只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英国人很容易地了解到,在中国,所有的富人几乎同时都是权力的所有者。

也就是说,中国人的财富积累主要是靠权力来豪夺。

中国的专制是超经济的,经济永远屈居于政治之下,也就是说,财富永远受权力的支配,一旦没有权力做靠山,财富也很容易化为乌有。

“在中国,穷而无告的人处在官吏的淫威之下,他们没有任何诉苦伸冤的机会。

”对于中国人来说,“做官便譬如他的宗教”。

在中国法律中,个人财产权却屈居政治权力之下。

英国人研究了中国法律后得出结论说:“中国所有的有关财产的法律确实都不足以给人们那种安全感和稳定感,而恰恰只有安全感和稳定感才能使人乐于聚积财产。

对权势的忧惧也许使他们对那些小康视而不见,但是那些大富却实难逃脱他人的巧取豪夺……执法机构和执法方式如此不合理,以至于执法官员有权凌驾于法律之上,使得对善与恶的评判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法官员的个人道德品质。


英国公使马戛尔尼说,是专制主义摧毁了中国人的财产安全,从而摧毁了所有刺激中国进步的因素。

进步只有当一个人确信不受干扰地享有自己的劳动果实时才能发生。

但是,在中国“首先考虑的总是皇帝的利益”,因为“任何财产违反了他的主张是得不到保障的”。

马戛尔尼不否认中国存在着大土地产业,但他认为它们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如“高利盘削和官职馈礼”所获取的。

它们是贸易或侵吞的短暂的积聚,而不是土地贵族或绅士的产业。

他写道:“在中国确切地讲没有世袭贵族。


3、
中国人精神文化上的极端贫困让人震惊
在那些推崇中国政治的欧洲学者们的著作中,中国社会的和平、稳定、井井有条一直是他们赞美的重点。

他们认为,这说明中国是民权、人道所主宰的理性王国。

“人类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国政治还要优良的组织”。

然而,与中国官员的交往,却让英国人看清了这个帝国维持秩序的基本手段,那就是王权、专职和严苛的礼法。

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在北上天津的途中,英国人在山东登州府短暂停留。

登州知府闻讯前来拜访,“知府带来了许多随从人员,其中有一个人在知府问到他话的时候,立刻跪下来回答,这给英国人一个很大惊异。

知府安然接受这种礼貌,似乎他们之间一向是这样讲话,这给英国人更大的惊异。

”更让英国人无法接受的是中国官场的另一项规矩:在任何场合,上级都可能打下级的板子。

被扒掉裤子当众打屁股,对英国绅士来讲,是无法想象也无法容忍的耻辱。

然而英国人却发现,中国人对此却司空见惯。

英国人说:“在任何场合,只要他们(中国官员)认为恰当,就以父权的名义,立即用板子处罚,无需预审或调查。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