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陶行知先生的行与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陶行知先生的行与知
1928年1月在《行是知之始》一文中,陶行知仍然赞成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但是又指出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露出了错误的尾巴。
与此针锋相对,他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
当时,已经有人称他“行知先生”,他又萌生了改名的念头。
陶行知把杜威的教育思想称为改良主义教育。
改良主义教育主张“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和“做学合一”。
陶行知根据中国是穷国、学校里的东西太少的现实,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主张“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和“教学做合一”。
这样,“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
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因为在这样办法下,不论校内校外,都可以做师生的。
”
陶行知从墨子重感性经验的认识观中得到启发。
墨子根据认识的来源把知识分为“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
墨子特别重视“亲知”,认为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更可靠。
陶行知批评中国传统教育把“闻知”当作唯一的知识,忽略了“亲知”,也忽略了“说知”。
他认为:“我们拿‘行是知之始’来说明知识之来源,并不是否认‘闻知’和‘说知’,乃是承认‘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
‘闻知’与‘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才能发生效力。
”
更为重要的是陶行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1931年11月陶行知先生在《思想的母亲》中写到:“我拿杜威先生的道理体验了十几年,觉得他所叙述的过程好比是一个单极的电路,通不出电流。
他没有提及那思想的母亲。
这位母亲便是行动。
……所以我要提出的修正是在
困难之前加一行动之步骤,于是整个科学的生活之过程便成了: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
”陶行知的“行动——知识——再行动”这一教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再实践”实践观是完全一致的。
1934年7月16日,陶行知先生发表《行知行》一文,继否定“知行”观之后,又否定“知行知”观;将“行知”观发展为“行知行”观。
他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还创造了以“行知”二字合写的一个字,作为自己的名字。
至此,他真正做到了“名”副其“实”。
从“知行”到“行知”再到“行知行”,他的名字的每一次变化,实质上是他教育哲学思想一次又一次发生质的飞跃的表现:从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发展到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从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发展到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
他易名的过程,实际上是他不断追求真理、实践真理的过程。
他信奉的哲学思想在不断变化,他的名字如影随形,但是永不变更的一点,就是他的“真人”品格。
不论先生取名“知行”,是“行知”,还是“行知行”,他的名字都是他那一段时期所信奉的哲学思想的标志,是他追求表里一致、言行一致、名副其实的“真人”品格的体现。
他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是他伟大人格的真实写照。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陶行知先生,那就是一个充塞天地的“真”——有真爱、做真人、求真理、去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