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亮甫治疗顽固性面瘫医案举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亮甫治疗顽固性面瘫医案举隅
作者:王为凤
关键词:秦亮甫顽固性面瘫医案名医经验
秦亮甫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教授,全国著名中医学家,上海市名中医,行医50余载,擅长针药并施,重视内外结合,治愈了许多疑难病。笔者有幸在上海仁济医院进修期间,跟秦师临证,现举例顽固性面瘫病案述之。
医案一
李××,女,54岁。1996年11月20日初诊。患者2个月前突然出现左耳局部疱诊后引起左侧面部瘫痪,曾用抗病毒药物、维生素B1、B12注射液、针刺、水针、推拿等多方法治疗,无明显好转。刻下:患者左眼闭合不全,左口角偏向右侧,左侧鼻唇沟变浅,左额纹消失,吃饭时食物滞留口中,鼓腮漏气。苔薄黄偏燥,脉稍细软。诊断:左侧面神经瘫痪。治法:祛风平肝,调和气血。方药:炙僵蚕9g,炙全蝎3g,钩藤15g(后下),石决明30g(先煎),天麻9g,当归9g,太子参15g,麦冬9g,黄芩9g,黄芪15g,升麻6g,柴胡6g。水煎服,日1剂。
温针灸治疗:阳白、攒竹、丝竹空、睛明、颧髎、牵正、地仓、颊车、下关、听宫、合谷、翳风、风池、足三里、太冲,在翳风、地仓、攒竹、下关、阳白、颧髎穴针刺后,针柄上捏上艾绒施灸。
二诊:1996年12月11日。经治疗后左侧面瘫有好转,左眼用力能闭合,左侧面肌已有主动运动。左下唇尚未正。苔黄腻,脉细软。针刺取穴加夹承浆、睛明。原方加川朴9g,苍术9g,茯苓15g,陈胆星9g,杞子15g,杭菊9g。治法:清热化湿,牵正通络。经上法加减出入治疗近2
个月,面瘫痊愈。
按:《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门•偏风口歪候》云:“偏风口歪,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故令口僻也。”《类证治裁》云:“口眼歪斜,血液衰涸,不能荣润筋脉也。”由此可见,面瘫一证,多由患者气血不足,营卫失调,腠理疏松,脉络空虚,以致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上犯头面、少阳、阳明脉络,气血运行滞涩,经筋肌肉失于濡养,弛纵不收而发病。因此,其为本虚标实之证,故面瘫治疗时,无论在早期、中期、晚期均应标本兼治。
秦师治面瘫主张辨证施治、补泻兼施、扶正祛邪、整体调整,方能抗病祛邪,屡收良效。方药中太子参、黄芪、麦冬、当归、升麻、柴胡、炙全蝎、炙僵蚕以益气扶正养血、祛风通络;天麻、钩藤、石决明以平抑肝阳;黄芩泻肝火。
《素问•调经论》说:“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据秦师经验,局部温针灸更有利于祛风散寒、行气活血、温通经络、温补中气、扶正祛邪,能消除局部缺血水肿,对周围神经的损伤变性具有明显再生修复作用。针灸治疗以局部取穴与远道循经辨证取穴相结合,以手足阳明经,手足少阳经为主。局部取穴:翳风为手足少阳之会,穴性疏风通络、清热散结,其深层正当面神经发出之处。翳风、风池属少阳、又是阳维脉之交会穴,具有祛风通络止痛的作用,尤适用于耳后乳突痛。地仓、颊车二穴为足阳明胃经之穴,地仓透颊车有祛风邪,通络止痛之功效。牵正穴在咬肌中,又布有面神经分布,可疏通气血。
局部配穴:眼睑闭合不全:阳白;皱额困难:攒竹透丝竹空;颏唇沟歪斜:承浆透地仓,夹承浆;眼睑不能闭合:睛明浅刺轻捻转不留针;不能鼓腮吹哨:下关透颧髎。
远道取穴:《灵枢•经脉》篇云:“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大肠手阳明之脉,……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穴,从走向可知属循经远取穴,足三里又是扶正固本之要穴。取双侧,应用补法,可扶正祛邪。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属循经远取法,有“面口合谷收”之称;据以上经脉,左之右,右之左走向,取健侧。[1]太冲为足厥阴肝经的
原穴,取双侧,调肝经之气,用泻法治唇吻(口呙)斜最为有效。[2]
秦师认为经脉气血是左右交叉和相互贯通的,因此秦师常根据经脉的走向灵活取穴。面部腧穴常针刺健侧用泻法,温针灸患侧用补法,意在损其有余,补其不足[3],以疏调局部气血,方能奏效。
医案二
魏××,男,72岁。1999年6月2日初诊。患者1月余前行腮腺瘤切除术,术后左侧面瘫。刻下:抬额左额纹消失,左眼闭合不全5mm,左鼻唇沟消失,口角歪向右侧,伸舌左偏,鼓腮漏气。进食困难,食物停滞于左侧齿颊之间。经激光、理疗、电针、水针治疗已1个月,效果不佳。舌偏红,苔薄,脉弦滑。诊断:左侧面神经瘫痪。治法:平肝通络、活血化瘀。方药:天麻15g,羚羊角粉0.6g(吞),钩藤15g(后下),炙僵蚕9g,炙全蝎3g,元胡9g,升麻3g,制胆星9g,羌独活各6g,大力子9g,石决明30g(先煎)。水煎服,日1剂。温针灸治疗:头维、阳白、颧髎、迎香、地仓透颊车、攒竹透鱼腰、承浆透地仓、下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翳风、太冲。行针得气后分别在头维、阳白、颧髎、翳风穴施灸,每次2壮,每周3次。
热敷方:桑叶9g,杭菊9g,钩藤15g,元胡索15g,羌独活各9g,冰片5g,水煎热敷患处,每日3次,每次10分钟。
二诊:1999年6月23日。经治疗后左侧面瘫有明显好转,左眼用力可闭合,左鼻唇沟可见,可咀嚼进食,舌偏红,苔薄,脉弦滑。温针灸:原穴加阳白齐刺,四白、地仓、颊车均灸患侧以温经通络、散结消肿。经上法治疗2月余,痊愈。
按:《铜人》曰:头维能主治“头偏痛,目视物不明,微风,眼睑瞤动不止,风泪出。”本案患者左眼闭合不全、流泪,头维主治,另配加攒竹透鱼腰;鼻唇沟平坦加迎香;颏唇沟歪斜加承浆透地仓;迁延日久,病损肝血者加三阴交。方药中用桑叶、大力子以疏散风热、散结消肿;羌独活祛风胜湿、止痛;元胡索活血、行气、止痛;羚羊角与杭菊、石决明、天麻、钩藤配伍,平肝潜阳。
患者因手术创伤引起局部炎症、水肿,致面神经受压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而致面瘫。秦师用温针灸再配外敷、内服药起到温经行气活血、消肿散结的作用,温针灸促进手术部位伤口的愈合及炎症、水肿的吸收,改善了局部营养代谢,使受障碍的神经功能恢复常态。
体会
面神经麻痹,也称面瘫,是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由于外伤、肿瘤、血管病变或病毒感染等原因,引起茎乳突孔内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水肿压迫面神经导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金匮要略》说:“歪僻不遂,邪在于络。”面瘫病位主要在络脉、经筋和肌肉之间,部位比较表浅。就现代解剖学而言,其面神经分布处于比较表浅的部位。秦师治顽固性面瘫主张平刺透穴,用针健侧、灸患侧的方法。反对在患侧大幅度地提插捻转,主张用补法,用温针灸,以防出现口眼联动症或面肌痉挛。
《灵枢•官能》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外台秘要•中风及诸风方一十四首》说:“至于火灸,特有奇能,虽曰针、汤、散皆所不及,灸为其最要。”一些顽固性面瘫,曾接受过中西药、电针、水针、推拿治疗而不显效。秦师针药并施并借助温针灸的奇特功能使迁延难愈的面瘫恢复正常。[4]笔者对一些面瘫患者进行了观察,多数患者用电针等治疗能病愈,但有一部分患者用电针等治疗开始时有好转,但治疗了几个疗程后症状处于停滞状态,笔者对这些病人改用温针,这些病人的症状又有明显好转。秦师用温针治愈了许多顽固性面瘫。为我们临床医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管遵惠,丁丽玲,郭翠萍.分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680例临床观察[J] 针灸临床杂志,2001,17(8):8
2 邱茂良,张善忱.针灸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18
3 沈惠风秦亮甫临床经验集萃[M] 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2:301
4 王为凤温针治疗中耳炎胆脂瘤合并面瘫一则[J] 中医文献杂志,1998,(增刊):57
上海港医院(上海,200120)王为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