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论文

合集下载

针灸治疗抑郁症论文

针灸治疗抑郁症论文

针灸治疗抑郁症论文针灸治疗抑郁症论文针灸治疗抑郁症论文【1】[摘要]以显著持续心情低落为主要特征的抑郁症是当前威胁人类健康、增加经济负担的、全球性的主要精神卫生问题。

目前,以应用抗抑郁药为主的临床治疗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制约至今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而与此同时针灸不同疗法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和优越性日益得到广泛关注。

就近期针刺、电针、耳针不同的针灸疗法治疗抑郁症的机制及临床进展做一简要综述,同时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进一步推动针灸不同疗法在抑郁症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针刺疗法;电针疗法;耳针疗法;抑郁症抑郁症是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一种情感状态,是一种以显著持续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疾病综合症。

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记忆减退,言语动作减少,兴趣减退或丧失,自责自罪,自觉无用等。

严重抑郁常有妄想幻觉,甚至有自杀行为。

抑郁症是全球性的主要精神卫生问题,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抑郁症是临床最常见的精神疾患之一,国际卫生组织预测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全球第二位威胁人类健康、增加经济负担的疾患。

因此,抑郁症的治疗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程坤等收集资料显示,抗抑郁药有口干、体位性低血压、便秘、排尿困难、睡眠差、情绪紧张、心脏副反应等问题,已有学者建议不提倡或禁止服用抗抑郁药物。

现在应用针灸治疗抑郁症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少,已经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1 针刺治疗马静依据对抑郁症的治疗和疗效分析,总结分析得出两组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穴位。

第1组穴位:五脏俞加膈俞,主治抑郁症及脏腑并伴有瘀证的;第2组穴位:神庭、百会、安眠、神门、三阴交并随证加减。

在治疗中,这两组穴位可以交替使用,患者可以得到平心清脑、安神定志的作用。

有效率达93.55%。

史榕荇采用针刺为主配合心理疗法治疗抑郁症36例,治疗基本取穴:百会、印堂、四神聪、内关、三阴交,在临床操作的时候还考虑到辩证取穴。

手法根据患者的病情,一般情况以平朴平泻,留针30―60min,同时配合心理暗示。

毕业论文-针灸治疗面瘫病症

毕业论文-针灸治疗面瘫病症

针灸治疗面瘫病证摘要:目的探讨对辩证针灸治疗面瘫的方法矢键词:针灸面瘫月俞穴面瘫又叫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贝尔麻痹,俗称面瘫”歪嘴巴”吊线风”,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

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

它是- 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不受年龄和性别的限制,常常伴有口水自该侧躺下。

般症状疋口眼歪斜。

患者往往连最基本的扌口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

中医认为,面瘫的发生大多数是由于人体的正气不足,卫外不固,络脉空虚,风邪夹寒或者法夹热、夹暑湿等邪乘虚入中面部阳明、少阳等脉络,致使营卫不和,气血闭阻,筋脉失养而致。

病因:弓I起面神经麻痹的病因有多种,临床上分为中枢型面神经麻痹和周围型面神经麻痹两种。

常见病因为:①感染性病变,感染性病变多由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内休眠状态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被激活引起;②耳源性疾病,③自身免疫反应;④肿瘤;⑤神经源性;⑥创伤性;⑦中毒,如酒精中毒,长期接触有毒物;⑧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⑨血管机能不全;⑩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

临床表现:多数患者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

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

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冃、鼓气和蹶嘴等动作。

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

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

由于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其中周围性面瘫发病率很高,而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

部分患者可有舌前2/3味觉障碍,外耳道疱疹等.灸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方法之一,《医学入门》云:“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可见,灸法是一种很重要的治疗疾病及预防疾病的方法。

施灸材料主要是艾叶制成的艾绒。

尖于艾叶的性能,《本草》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中国针灸论文格式

中国针灸论文格式

中国针灸论文格式【篇一:针灸论文】我对针灸的认识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王远 1037302117摘要:针灸作为非药物疗法,治病既可产生疗效,又可不引起毒副反应,除操作不当性伤害外,一般不对机体造成损害,既可纠正异常的功能状态,又不会干扰正常的生理机能。

刺灸腧穴通过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而达到协调阴阳的作用,调节是针灸最基本的作用。

针灸的镇痛、增强免疫防卫和调整功能等作用,实际上均为针灸调节作用的结果。

调节作用具有整体性与双向性的规律。

所谓整体性,意味着刺灸腧穴可在不同水平上同时对机体多个器官、系统正常或异常功能产生影响,但对正常功能,其作用效应一般限于生理值范围内。

双向性则反映针灸对向相反方向偏离的功能可产生反向的调节作用,即在刺灸相同腧穴,应用相同术式的条件下,对相反状态的功能产生反向的作用。

通过调节内环境,重建生理稳态,是针灸与药物治疗疾病获效的共同途径,但是针灸对内环境的调节机制显然有别于药物,尤其是化学合成药物。

绝大多数药物对机体是非感知性刺激,刺灸腧穴则是感知性的,它首先影响腧穴感受装置与外周神经传入途径,刺灸信号同病理信号(包括痛信号)在中枢神经系统各级水平(脊髓、脑干、丘脑、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坛)相会并发生相互作用,经过整合作用过程,传出信号,影响中枢神经递质系统,释放出多种神经递质或激素,调控内分泌与免疫系统功能,再释放出多种分泌激素、免疫活性因子,对效应细胞、组织或器官,对内环境理化状态进行调节。

诚然,内环境也可反馈性对针灸引起的中枢递质神经元与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活动的变化进行调控。

这样形成的调节环链,共同调节或维持机体的生理稳态。

针刺与艾灸的作用途径不尽完全相同,尽管迄今对十分复杂的中枢神系统对针灸信号的整合过程了解尚不深,但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作用,无疑是针灸作用机制中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针灸中枢神经药物机理1.加深对针灸调节作用的认识经络气血失调是疾病产生的重要病理变化,经络气血偏盛可引起有关脏腑、器官、循行部位的功能亢盛;而经络气血偏衰则可出现功能减退性疾病。

2024年针灸治疗学总结范文(2篇)

2024年针灸治疗学总结范文(2篇)

2024年针灸治疗学总结范文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综合医疗保健的需求日益增长,古老而深奥的中医针灸治疗学再次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关注。

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治疗原理和疗效逐渐被现代医学所认可。

在2024年,针灸治疗学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就,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____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一份报告,将针灸列为一种重要的补充和替代治疗方法。

此后,许多国家开始重视发展针灸学,加大对针灸研究的投入,并将针灸纳入国民医疗保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针灸治疗学已被纳入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中,成为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在2024年,针灸治疗学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针灸师通过对经络气血的理论研究和练习,掌握了针灸技术的精髓,并能根据不同的病症进行针灸穴位的选择,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同时,针灸治疗学与其他疗法的结合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许多临床实践证实,在一些慢性病和疼痛症状的治疗上,针灸与西医药物治疗相结合能够更好地缓解患者的痛苦,并提高治疗效果。

在科研方面,针灸治疗学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和进展。

通过对针灸的机制研究,科学家们发现,针灸能够调节人体内部的生理过程,改善身体的整体平衡和功能状态。

同时,针灸还能够促进自体愈合机制的启动,并加速组织修复的过程。

这些新的认识为针灸治疗学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此外,在针灸教育和培训方面,2024年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趋势。

随着针灸学的不断发展,针灸专业的培训机构和学术组织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许多医学院和学府纷纷开设了针灸教育项目,为有志于从事针灸行业的学生提供全面的针灸知识和技能培训。

此外,一些线上培训平台也逐渐兴起,为远程学习提供了便利。

总之,在2024年,针灸治疗学在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就。

其作为一种传统的综合医疗方法,不仅能够提供有效的疗效,还可以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

中医针灸论文

中医针灸论文

中医针灸论文
中医针灸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已有许多关于中医针灸的论文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以下是几篇与中医针灸相关的论文:
1. 《中医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机制研究》:该论文通过对中医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探讨了中医针灸在改善慢性疼痛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效果。

2. 《中医针灸治疗肌肉骨骼疼痛的临床观察与分析》:该论文通过对中医针灸在肌肉骨骼疼痛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临床观察和分析,总结了中医针灸在此类疾病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3. 《针灸治疗神经性失眠的临床研究》:该论文通过对中医针灸治疗神经性失眠的临床观察和研究,探讨了中医针灸在改善睡眠质量和缓解失眠症状方面的效果,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4. 《中医经络理论与针灸治疗现代心理疾病的研究进展》:该论文通过对中医经络理论与针灸在治疗现代心理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探讨了中医针灸对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的治疗效果和机制。

5. 《中医针灸与西医药物联合治疗肿瘤疼痛的临床观察》:该论文通过对中医针灸与西医药物联合治疗肿瘤疼痛的临床观察,研究了中医针灸在肿瘤疼痛管理中的作用,探讨了中医针灸在提高肿瘤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效果和安全性。

以上是几篇与中医针灸相关的论文,不同的论文研究了中医针灸在不同疾病和问题中的应用和效果,为中医针灸的临床实践和未来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针灸医术的探讨与研究

针灸医术的探讨与研究

针灸医术的探讨与研究摘要:本篇论文旨在探讨和研究辨证论治针灸医术及其在中医领域的应用。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一直以来以其独特的治疗方法和疗效备受关注。

而辨证论治针灸医术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临床应用。

本论文首先从医术和医德的角度对辨证论治针灸医术进行探讨。

医术是医生所具备的临床技能和经验,而医德则强调医生的职业道德和修养。

辨证论治针灸医术既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又需要医生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修养。

只有医术和医德兼备,医生才能更好地运用针灸医术进行辨证论治。

关键词:医术;医德;中医;疗效评价;医德修养一、辨证论治针灸医术的医术和医德1.1医术的概念和要求医术是医生所具备的临床技能和经验,是医生能够进行有效治疗的基础。

在辨证论治针灸医术中,医术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辨证论治针灸医术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首先,辨证论治针灸医术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针灸医术作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医生需要熟悉经络学、经络穴位、经络病理等相关知识,才能准确地辨证施治。

在针灸操作中,医生需要准确掌握针灸穴位的位置和针刺技巧,避免误伤患者或针刺不到位无效果。

此外,医生还需要熟悉针灸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如寒针、温针、疏通、补泻等,以便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针灸治疗。

其次,辨证论治针灸医术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一步的辨别病因即找出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和诱因。

根据中医理论,疾病的发生与环境、情志、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饮食不当、坏情绪、过劳等都可能引发疾病。

因此,临床医生首先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生活习惯了解病因。

第二步就是辨别病机。

辨别病机是指分析疾病的发展过程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的程度。

根据中医理论,疾病发生后,人体内部的脏腑功能会发生改变,导致气血、阴阳等的失调。

通过辨证分析,可以确定病机的主要特点和脏腑受损的程度。

腰椎间盘突出针灸治疗论文

腰椎间盘突出针灸治疗论文

腰椎间盘突出针灸治疗论文论文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针灸;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摘要:通过整理近几年文献针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和临床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针灸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保守治疗方法中疗效是肯定的,并且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同时,还应建立统一的疗效标准以加强研究深度,并总结出公认的最佳治疗方法或方法组合,最大程度地发挥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势和潜力,以提高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愈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后髓核向方突出致使相邻组织遭受刺激或压迫而出现一系列的以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为主要临床症状,该病好发于20—30岁青壮年,广泛存在于各行各业中,以劳动强度大或长期处于坐立位的人员多见,病因为劳损、负重、不良体位、外伤、脊柱畸形等导致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而诱发椎间盘突出,临床突出节段以L4~5最多,L5~1次之,L3~4最少。

按纤维环及厚纵韧带损害的程度可分为3型:膨出型、突出型、脱出型。

突出的腰椎间盘刺激神经根及周围膜囊、静脉丛等导致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无菌性炎症或水肿粘连而出现腰痛、下肢放射痛、下肢感觉异常及运动功能减弱。

在治疗上多采取舒筋通络、通经止痛、补益肝肾的治疗原则,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是确切的,本文对近五年有关报道综述如下:1单纯针刺治疗:1.1体针治疗:体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临床有效率治愈率在48%~55%,有效率78%~90%。

潘小霞[1以环跳或秩边为主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运用朱琏抑制工型手法,以上疗法每日1次,每周治疗5次,10次为1个疗程,中间休息3~7天。

一般治疗4~6个疗程。

结果表明53例病例中临床治愈28例,好转21例,无效4例,临床治愈率52.83%,总有效率92.45%;费兰波[2]以青龙摆尾针法针刺大肠腧、环跳、委中、阳陵泉(患侧)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以疼痛量表,视觉模拟量表来评定该患者的疼痛指数积分,并以常规针刺方法作为对照,结果青龙摆尾针刺组治愈10例,显效11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32%,与对照组比较疗效差异有显著性,并且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疼痛指标比较有显著差异(P 1.2电针治疗:张氏[9]采用夹脊穴深刺加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67例,穴位常规消毒后用0.30mm×75mm毫针垂直进针至椎板后,遂改变针尖方向,向上下关节突内侧间隙方向缓进针,待患者产生向下放射感时停止进针,并把针身略上提,然后接电针仪,选择连续波,刺激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度,留针20min,经治2~3疗程后,治愈101例,好转28例,有效率为77.2%。

针灸毕业论文

针灸毕业论文

针灸毕业论文
针灸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疗法,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它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基础。

在我国,针灸作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针灸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调整人体的生命活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的治疗效果是显著的,它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痛苦,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是因为针灸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的生命活动,从而恢复人体的正常功能,使疾病得以治愈。

除了治疗疾病外,针灸还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它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针灸还可以调节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提高人体的机能状态,使人保持健康。

作为一种独特的疗法,针灸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它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际交流项目。

针灸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针灸学科也逐渐发展壮大。

针灸毕业论文700字。

关于针灸推拿论文(精选2篇)

关于针灸推拿论文(精选2篇)

关于针灸推拿论文(精选2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关于针灸推拿论文的资料2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一:针灸推拿系毕业论文毕业论文题目:针灸治疗中风失语的临床研究进展_目录文题 (2)署名 (2)摘要 (2)关键词 (2)1 病因病机 (2)2 辨证论治 (3)2.1 舌针疗法 (3)2.1.1 纯舌针疗法 (3)2.1.2 舌针为主疗法 (4)2. 2头针疗法. (5)2. 2.1纯头针疗法 (5)2.2.2 头针为主疗法 (5)2.3 体针疗法 (6)2.3.1 纯体针疗法 (6)2.3.2 体针为主疗法 (6)3 预防中风 (7)4讨论 (7)参考文献 (8)致谢........................“ (10)针灸治疗中风失语的临床研究进展[摘要] 中风, 是以突然昏扑, 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的疾病中风也叫脑卒中。

中风, 西医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 是指一组由各种不同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起急性脑部疾病临床上以起病急骤与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侯为特征, 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且有20%的中风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失语。

随着我国人口构成结构的逐渐老龄化,中风失语越来越困扰着我国中老年人的工作和生活,而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方法,在治疗中风失语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为了更好的将针灸应用于中风失语的临床治疗,现将近2O 年关于针灸治疗中风失语的文献概述如下。

关键词中风失语头针舌针体针综合应用中风是以突然昏扑, 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的疾病中风也叫脑卒中。

中风, 西医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 是指一组由各种不同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起急性脑部疾病临床上以起病急骤与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侯为特征, 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精选随着针灸在全世界的广泛应用,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对部分针灸疗效机制科学意义上的肯定,逐渐形成了西方针灸的概念。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医针灸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一:针灸治疗HZ止痛效应分析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简称HZ)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神经节及皮肤,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及神经痛为特征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其特点是侵害单侧一个或多个皮区,多表现为躯干的环状或条形损害。

笔者采用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运用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观察不同针灸方法的止痛效应,并分析患者满意度与止痛效应的关系,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病例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市中医医院、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为2007年4月—2009年10月针灸科、皮肤科住院或门诊患者。

将101例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采用中心随机的方法,分配至A组(电针组)30例、B组(铺棉灸组)23例、C组(火针组)25例、D组(叩刺拔罐组)23例。

剔除5例误纳病例及2例脱落病例,结果最后符合方案A组27例、B组23例、C组24例、D组20例,共94例。

其中男54例(57.4%),女40例(42.6%);年龄最小20岁,最大70岁,平均(43.61±1.59)岁。

4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生命体征情况,经统计计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两组患者不适至初诊时间、疱疹情况,经统计计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组间具有可比性。

1.2试验标准(1)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蛇串疮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Cecil Textbook of Medicine》[2]中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

(2)纳入标准①年龄18~70岁;②出现疱疹1~7天内,未经过抗病毒和止痛治疗者;③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接受本课题组各种治疗方法、服从课题组安排者。

实验针灸学论文范文

实验针灸学论文范文

实验针灸学论文范文成都中医药大学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学生姓名: 赵强学生学号: xxZ10022专业方向:指导教师:指导单位: 成都中医药大学年月日摘要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6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

对照组只进行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臭氧注射治疗。

治疗前,后进行自拟症状、体征、生活质量等量化评分以评价其疗效,并与Fairbank JC的“腰痛病情计分法”对其疗效评价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自拟症状、体征、生活质量等量化计分法评价效果优于对照方法,表明本法可以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评价且较客观的治疗方法之一。

结果: 针刺加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对照组相比总有效率及自拟症状、体征、生活质量都有明显差异( P < 0. 05) 。

结论: 针刺加臭氧注射治疗感觉性失语疗效优于单纯针刺康复治疗。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臭氧注射针灸疗法目录引言......................................................... ........................................................... .. (3)第一章临床资料......................................................... .. (4)1.1臭氧注射治疗原理......................................................... .. (4)1.2一般资料......................................................... .. (4)第二章治疗方法......................................................... .. (6)2.1针刺治疗......................................................... .. (6)2.2臭氧治疗......................................................... .. (6)2.3统计学方法......................................................... . (7)第三章治疗结果......................................................... .. (8)3.1疗效判定标准......................................................... (8)3.2结果比较 ........................................................ (9)结论.................................................................................................................... (12)__......................................................... ........................................................... .. 14致谢......................................................... ........................................................... (15)引言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较为常见的疾患之一,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中医针灸论文针灸治疗论文:影响针灸学术传承的关键因素分析

中医针灸论文针灸治疗论文:影响针灸学术传承的关键因素分析

中医针灸论文针灸治疗论文:影响针灸学术传承的关键因素分析【摘要】本文在系统考查了针灸学发展历史,把握其学术脉络的基础上,对影响针灸学术发展的几大关键因素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这几大关键因素分别是:微针调气的出现与理论体系的构建、医家典籍对针灸薪火传承的影响、针灸图谱与模型的应用、西医传入后针灸学术的近代化嬗变。

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针灸学才脱离了简单的经验医学层次,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

【关键词】针灸学医学史传承针灸疗法起源于远古火灸石熨、刺痈排脓、刺络放血等些最为原始的人类与病痛斗争的经验,在漫长的医疗实践累中,它脱离了简单的经验医学层次,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络腧穴理论体系,从而逐渐发展形成既有丰富临床实践,有理论指导的一门学科,是中国传统医药学中最具特色的法之一。

缘于笔者有幸参与“北京中医药数字博物馆———灸馆”“历代针灸学成就多媒体展示系统”等课题研究,系考查了针灸医学从古至今的整个发展历程,对其学术演变整体脉络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在此不揣简陋,试对影响灸学术发展的关键因素作一总体归纳和分析。

微针调气的出现与理论体系的构建现代医疗中,“针”与“灸”往往同时并称,但实际上这两者的起源和发展是有先后次序的。

古人治病使用艾灸的历史很悠久,早在战国时期《孟子》一书中就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大量帛书,其中《五十二病方》经推测为西汉时期的古医书,它记载了“灸、砭、熨、薰”等多种外治法;出土帛书中有两种是关于针灸经脉方面的早期文献,被专家命名为《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其中提到的治疗方法只有灸法而没有针法,如:“病足小指废,膞(腨)痛,……数瘨(癫)疾。

诸病此物者,皆久(灸)泰(太)阳(脉)。

”由此可以推测,灸法的出现很可能早于针法。

马王堆出土帛书《脉法》曰:“用砭启脉必如式,痈肿有脓”,可见砭石也是古人常用的医疗工具,砭刺痈脓、砭刺放血等治疗方法在古文献中很常见。

针灸治疗中风病论文

针灸治疗中风病论文

针灸治疗中风病论文针灸治疗中风病论文针灸治疗中风病论文【1】【摘要】目的中风病为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

临证治疗中风病倡导分期辨证论治,力推醒脑开窍针刺法;急性期、亚急性期倡导醒脑开窍针刺法,巧合头、耳、体针施治。

稳定期、恢复期阴阳两经结合,体针电针醒脑开窍针刺法并施。

在恢复期中,临床上多有肢体痉挛症状明显者,又称为痉挛期。

此期以“关刺法”及“轻刺法”、“缓刺法”为主,配合耳针、醒脑开窍针法。

后遗症期醒脑开窍针法,体针并用电针,配合背俞穴铺灸。

规范针刺操作,强调针刺效应。

【关键词】中风针灸疗法1 方法1.1 开窍针刺法倡导分期辨证论治,力推醒脑开窍针刺法:中风病的针刺治疗,由来已久,历代名家对该病均进行过深究精探,总结出了许多成熟的经验,指导并参与临证治疗。

笔者在临证中将中风病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2小时~10天)、稳定期(11~20天)、恢复期(21~90天)、后遗症期(91天~12个月)。

各期针灸治疗有别。

急性期、亚急性期力倡醒脑开窍针刺法,巧合头、耳、体针施治:对缺血性中风针刺介入越早越好,极力倡导醒脑开窍针刺法,[1],以头针体针为主。

取穴以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

辅穴:极泉、尺泽、委中、合谷。

行醒脑开窍针刺法。

稳定期、恢复期阴阳两经结合,体针电针醒脑开窍针刺法并施:中风之为病,多因体内阴液不足,水不涵木,风阳内动所致,阴阳失衡为其本质。

单纯选取阳经诸穴,未免过于片面。

根据“阴阳互根”、“阴阳互生”的理论当为阴阳两经结合,二者兼顾,方为周全。

此外根据“阳缓而阴急”、“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理论,从整体观出发,阴阳两经结合,合于理论,利于临床。

在恢复期中,临床上多有肢体痉挛症状明显者,又称为痉挛期。

此期针刺治疗尤为重要:痉挛期时患者肢体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临床又形象地称之为“硬瘫”。

在此期进行针刺治疗时,如果针刺过深或手法过重,经常会引发局部肌肉抽搐,导致滞针、弯针甚至断针,如果操作不当,不仅会使患者遭受痛苦,本能地拒绝针刺治疗,长此以往,还会使患者痉挛的程度进一步加重,从而影响患者的恢复进程。

中国针灸论文格式

中国针灸论文格式

中国针灸论文格式【篇一:针灸论文】我对针灸的认识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王远 1037302117摘要:针灸作为非药物疗法,治病既可产生疗效,又可不引起毒副反应,除操作不当性伤害外,一般不对机体造成损害,既可纠正异常的功能状态,又不会干扰正常的生理机能。

刺灸腧穴通过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而达到协调阴阳的作用,调节是针灸最基本的作用。

针灸的镇痛、增强免疫防卫和调整功能等作用,实际上均为针灸调节作用的结果。

调节作用具有整体性与双向性的规律。

所谓整体性,意味着刺灸腧穴可在不同水平上同时对机体多个器官、系统正常或异常功能产生影响,但对正常功能,其作用效应一般限于生理值范围内。

双向性则反映针灸对向相反方向偏离的功能可产生反向的调节作用,即在刺灸相同腧穴,应用相同术式的条件下,对相反状态的功能产生反向的作用。

通过调节内环境,重建生理稳态,是针灸与药物治疗疾病获效的共同途径,但是针灸对内环境的调节机制显然有别于药物,尤其是化学合成药物。

绝大多数药物对机体是非感知性刺激,刺灸腧穴则是感知性的,它首先影响腧穴感受装置与外周神经传入途径,刺灸信号同病理信号(包括痛信号)在中枢神经系统各级水平(脊髓、脑干、丘脑、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坛)相会并发生相互作用,经过整合作用过程,传出信号,影响中枢神经递质系统,释放出多种神经递质或激素,调控内分泌与免疫系统功能,再释放出多种分泌激素、免疫活性因子,对效应细胞、组织或器官,对内环境理化状态进行调节。

诚然,内环境也可反馈性对针灸引起的中枢递质神经元与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活动的变化进行调控。

这样形成的调节环链,共同调节或维持机体的生理稳态。

针刺与艾灸的作用途径不尽完全相同,尽管迄今对十分复杂的中枢神系统对针灸信号的整合过程了解尚不深,但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作用,无疑是针灸作用机制中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针灸中枢神经药物机理1.加深对针灸调节作用的认识经络气血失调是疾病产生的重要病理变化,经络气血偏盛可引起有关脏腑、器官、循行部位的功能亢盛;而经络气血偏衰则可出现功能减退性疾病。

中医针灸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机理研究

中医针灸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机理研究

中医针灸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机理研究中医针灸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机理研究摘要:针灸作为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疗法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本论文通过定量分析、SWOT分析以及建立模型等方法开展了针灸治疗的模拟仿真研究,旨在探索针灸治疗的临床应用及其机理,为其推广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针灸治疗能够有效缓解各种疾病症状,其机理是通过调节人体内环境,促进气血运行,调理脏腑功能等多种途径发挥作用。

然而,在其临床应用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针灸治疗的标准化、规范化以及公众认可度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和研究。

关键词:针灸治疗,临床应用,机理研究,定量分析,SWOT分析,模拟仿真1. 引言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疗法之一,在治疗各种疾病及症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疗效被广泛认可,但其具体的临床应用及其机理仍然存在争议。

本研究旨在通过定量分析、SWOT分析以及建立模型等方法,深入研究针灸治疗的临床应用及其机理,为推动针灸治疗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 材料与方法2.1 定量分析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大量已有的临床实验和文献进行统计和分析,以评估针灸治疗在不同疾病中的疗效,并探索其应用规律和机制。

2.2 SWOT分析通过SWOT分析方法,对针灸治疗进行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评估。

从支持、技术发展、市场竞争等方面分析针灸治疗在临床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3 模拟仿真建立针灸治疗的模拟仿真模型,模拟针灸对人体内环境、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的调节作用,探索其机理。

通过调整模型参数,观察针灸的疗效和作用机制。

3. 结果与讨论3.1 针灸治疗的临床应用定量分析结果显示,针灸治疗在多种疾病症状的缓解中具有一定的疗效。

针灸对疼痛症状的缓解效果显著,对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疾病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然而,在针灸治疗的临床应用中,仍然存在着治疗效果不稳定、疗效评价指标不一致等问题。

3.2 针灸治疗的机理研究基于模拟仿真模型的结果显示,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个生理系统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中医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医学经验与理论知识的积累,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瑰宝。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医针灸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一: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临床观察缺血性中风是神经系统中较为常见病的一种,是一种发病率较高且给中老年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的病症。

近两年来,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日渐上升,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尽管该病的治疗诊断水平在不断提升,死亡率也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其致残率却仍然在80%以上。

偏瘫是缺血性中风较为常见的运动障碍,不仅给患者的身心带来长时间的痛苦,同时还会给家庭造成极大的负担,甚至可能导致诸多社会问题[1]。

为此,在该病的治疗上已经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而针灸以其独特的治疗方法成为了治疗缺血性中风最为有效的方法,众多临床报告也纷纷表明针灸在该病的治疗上具有非常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笔者在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上采用针灸治疗,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缺血性中风患者中选取56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

所有患者均根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中对缺血性中风偏瘫的标准确诊。

其中治疗组患者中,女性12例,男性16例,年龄为55-70岁,平均年龄为62.4岁,病程时间为6个月-10年;对照组患者中,女性13例,男性15例,年龄为56-72岁,平均年龄为62.5岁,病程时间为1-10年。

排除标准:精神疾病,心力衰竭,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针灸穴位附近有皮肤感染。

两组患者各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治疗组取曲池、合谷、外关、足三里、伏兔、百会、解溪、委中、环跳、肾腧、大椎、心腧、膈腧等穴位,均通过双侧取穴,每次取三对穴位,第一天先取四肢穴位,第二天则取背腧穴位,按照这种方法逐渐推移。

中医药学论文: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中医药学论文: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摘要目的:探讨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牵引联合特定电磁波谱(TDP)照射治疗;观察组给予中医针灸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19例、无效6例,观察组显效7例、有效22例、无效1例;观察组总有效29例,占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4例,占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出现腰椎两侧疼痛2例、腰椎脱节3例,观察组出现腰椎两侧疼痛1例、腰椎脱节1例。

观察组不良反应2例,占6.6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例,占1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两组VAS、PP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VAS、PP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针灸治疗;临床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患者知情同意。

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2例;年龄39~70岁,平均年龄(58.12±1.97)岁;L4~5椎间盘突出15例,L5~S1椎间盘突出12例,其他腰椎部位突出3例;病程6个月~15年,平均病程(5.17±1.35)年。

观察组男性27例,女性3例;年龄41~69岁,平均年龄(57.45±1.83)岁;L4~5椎间盘突出14例,L5~S1椎间盘突出10例,其他腰椎部位突出6例;病程7个月~16年,平均病程(5.82±1.39)年。

2021年针灸治疗作用范文

2021年针灸治疗作用范文

针灸治疗作用范文针灸治疗作用【摘要】针灸是祖国医学的一部分,针灸治疗疾病,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 ___和艾灸的方法,对人体腧穴进行 ___,通过经络的作用,影响到脏腑,达到治病的目的。

古代医家在 ___医疗实践中,总结出针灸具有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的作用。

针灸治疗作用的现代研究成果显示,古代医家对针灸治疗作用的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

大量的现代研究工作表明,针灸对机体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集中反映在增强机体防御免疫力、对机体各系统功能的调整和镇痛三个方面。

【关键词】免疫力系统功能镇痛针灸治疗作用的现代研究成果显示,古代医家对针灸治疗作用的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

大量的现代研究工作表明,针灸对机体的作用集中反映在增强机体防御免疫力、对机体各系统功能的调整和镇痛三个方面。

1 防御免疫作用1.1 一般作用针灸通过调整机体各系统功能,提高人体抗病能力,既能治疗疾病,又可预防疾病[1]。

针灸抗炎退热作用明显,可治疗多种急慢性炎症,如急慢性咽喉炎、阑尾炎、胃炎、结膜炎、中耳炎、乳腺炎等,针灸对发热者有明显的降温作用,这都是通过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实现的。

1.2 实验数据针灸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动能,且调节作用呈双向性。

临床和实验观察表明,针灸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促进或调整作用。

据临床试验, ___治疗急性细菌性疾病645例[1],大便培养均为阳性,取气海、天枢、上巨虚、曲池、合谷等穴,用紧提慢按结合 ___转的泻法,留针30~60min,每日1~3次,10天为一疗程。

1个疗程治愈者596例,治愈率为92.4%。

针灸对防御免疫的影响的是多方面的,机体内各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抗体的增加,对于增强机体防卫抗病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对机体各系统功能的调整作用2.1 针灸可调整心血管系统功能据临床试验,对578例冠心病患者___前后的`心电图进行观察对比,有效率为53.2%;对100例冠心病患者在心电示波下连续观察,其中30例患者于 ___后1~20min 心电图明显好转,说明 ___能改善冠状动脉循环[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穴位敷贴疗法
摘要:穴位敷贴疗法是结合穴位与药物作用创建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

它是将中药配制成丸、散、膏等剂型,直接贴敷于穴位,利用中药对穴位的刺激作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

该疗法目前临床应用广泛,其中应用最普遍的是防治肺系疾病的“三伏灸”。

中医学认为,各种鼻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均属于肺系疾病,临床发病率较高,且与儿童与老年人居多,近年来采用中医穴位敷贴疗法治疗此类疾病取得了可惜的临床疗效,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且疗效显著而巩固。

本文仅简单对此类疗法的介绍。

关键词:穴位三伏治未病肺系疾病冬病夏治
穴位敷贴疗法又名天灸、自灸或称发泡疗法,是应用对皮肤有刺激性作用的药物敷于穴位或患部,使局部充血、起泡有如灸疮而得名。

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有毛莨子、芥子泥、旱莲草、斑蝥、蒜泥等。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历史悠久,他是在三伏天期间运用数十种中药敷贴于人体后背部的相关腧穴来提高机体免疫力,使机体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状态,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理念。

从而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以病防渐之目的。

“治未病”理念来源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及“上工治未病”;《证治心传》也载:“欲求最上之道,莫妙于治其未病”等,均表明古代医家业已重视了“治未病”理念的重要性,而肺系疾病患者往往在冬季病情加重,夏季病情缓解,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正是采用了“治未病”的理念,并且利用了中医“天人相应”、“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观点,通过选用一些相应的中药贴敷于患者相应的学位上,集数法合于一,以达到真正“治病求本”的目的。

此类患者体质多阳气虚,夹有痰、寒等症,久病必瘀,阳亦损及阴,这时在中药运用选择上,可以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使之更合乎证;在腧穴选择上,依据《灵枢·经脉》载:“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利用“经络学说”和“经脉脏腑相关”等观点,选择能治疗肺系疾病的穴位为主,以扶阳固本,兼顾调理气血,化瘀化痰等,从而达到治疗之目的。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沟通内外、贯穿上下、联络脏腑的通道。

穴位贴敷通过药物的局部刺激和经皮肤吸收,发挥其药理作用,使所属经络气机得到调节,气血运行通畅,起到协调阴阳、抗御病邪的作用;还可使药物循经络达相应脏腑,对肺、脾、肾三脏起到补虚祛邪作用。

有关研究表明,穴位敷贴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血浆皮质醇,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从而发挥疗效。

穴位敷贴作为古老的中医外治法,与现代医学经皮给药理论不谋而合。

穴位敷贴不但具有经皮给药的优点,如药物不经消化系统破坏和肝脏分解,能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从而使药物作用时间长而稳定等。

并且,由于穴位刺激能通过经络感传影响多层次的生理功能,它们之间可能产生相互激发和协调作用,导致生理上的放大效应,使药物的外治效果优于内服效果。

“冬病夏治”三伏天穴位敷贴疗法是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天人相应”为理论依据,利用伏天气候炎热,气血畅通,药物能在人体特定穴位更好地渗透、吸收的特点,敷以辛温逐痰走窜药物的一种外治法。

贴药时间一般为0.5~5小时,如贴药后无任何不适,可适当延长贴药时间;如贴药后自觉局部痒、刺痛的,或糖尿病患者、皮肤较嫩薄的患者可适当缩短贴药时间。

贴药期间应避免直接吹风扇或置身于过冷的空调环境中,以免影响疗效。

取下敷贴5小时之内不宜洗浴,局部不可用力擦洗。

贴药后皮肤出现红晕、淡褐色色素沉着、细小水泡
属正常现象,如水泡较大则应保护创面,避免抓破,防治感染。

治疗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肥腻、虾、海鲜等发物。

穴位敷贴讲究时间,以三伏天疗效最佳。

肺系疾病长期反复发病,必伤及脾肾之阳,继而形成肺、脾、肾气虚与痰伏于肺的本虚标实的病理基础。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肾主纳气,咳喘的病因以痰为主,患者多有伏痰宿根,多于秋季发作,冬季加重,随着春夏自然界阳气的充盛亦渐愈,即便发作时有痰热壅盛之证,从本质上讲仍属本虚标实。

因此,治疗咳喘在缓解期扶正固本,温化寒痰有重要的意义。

痰为阴邪,非温不化,农历三伏是一年中最炎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人体阳气也随之盛长,加上此时气温较高,人体腠理开泄,气血趋于体表,药物易于吸收,故三伏天穴位敷贴治疗咳喘疾病符合阴阳四时消长规律,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敷贴疗法常选用背部胸椎旁的肺俞、膏肓、定喘等穴位。

《内经》曰:“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咳喘病在肺,但肩背通于肺,故在肩背部腧穴用药可使药力入肺。

现代研究表明,背部胸椎旁,交感神经附近是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反射区,此区分布的穴位对治疗肺部疾病疗效显著。

用药物敷贴脊柱胸段两侧的穴位,能起到刺激人体位于胸段的交感神经节(椎旁节),降低迷走神经的紧张度,使气管黏膜炎性渗出物减少,解除支气管的痉挛状态,呼气的阻力降低,通气功能得到改善,以及抑制肥大细胞释放过敏性介质等作用,从而达到止咳平喘的目的。

从敷贴年龄上看儿童、成年均可,以儿童和老年人为多。

如马喜凤等通过冬病夏治治咳喘贴穴位贴敷疗法可减少哮喘发作次数,减轻哮喘发作程度最终达到治愈目的;又如蒋国庆等通过“三伏天穴位敷贴疗法”治疗学龄前哮喘儿童50例,结果提示贴敷后可提高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使机体过敏状态得到改善,气道炎症得到控制;刘桂英等采用三伏天内服外贴法治疗170例成人支气管哮喘发作期轻、中度患者,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6%。

综上分析,穴位敷贴疗法防治肺系疾病具有以下明显优势:首先其价格低廉,可缓解患者的经济负担;第二,疗效确切而巩固,对于一些疾病还可以防止复发,即达到“治未病”的目的;第三,操作简便易行,患者易于接受;第四,穴位敷贴时根据患者个体差异情况而辩证加减穴位,可照顾到患者体质情况,真正做到“治病求本”;第五,敷贴药物为多种中药贴敷于患者的相应的腧穴上,是一种天然疗法,无明显毒副作用。

现代研究发现,“药物贴敷于特殊经穴,能迅速在相应组织器官产生较强的药理效应,起到单相或双相调节作用”,在现代药剂学中称之为经皮给药途径,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脏首过效应和胃肠灭活。

总之,敷贴疗法的临床应用广泛,作用效果显著,我们应加大对其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拓展,使其发挥中医特色的治疗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