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机制及治疗(一)
缺血再灌注损伤

缺血再灌注损伤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疾病,其发生率和死亡率日益增加。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缺血情况下,组织再次被血液灌注时所引起的组织损伤。
这种损伤主要发生在心脏、肝脏、肾脏和大脑等器官中,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器官功能障碍和死亡。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形成机制十分复杂。
一方面,血管内皮细胞和周围组织血管收缩后,血液无法到达组织细胞,从而导致局部缺血。
另一方面,当血液重新被灌注回组织细胞时,血管内皮细胞和周围组织会释放出大量的自由基和炎症因子,引起组织细胞的氧化损伤和炎症反应。
为了预防和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目前的主要方法是采用抗氧化剂、炎症因子抑制剂、细胞凋亡抑制剂等药物,以及利用低温、缺氧等方法来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
此外,合理的营养和运动也可以起到预防和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总之,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种十分严重的疾病,其发生机制十分复杂,需要多方面的方法来进行预防和治疗。
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我们一定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缺血-再灌注(病理生理学)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现象
钙反常
氧反常
pH反常
(calcium paradox)(oxygen paradox)(pH paradox)
钙泵功 能抑制
肌浆网 摄钙↓
胞浆钙浓度↑
线粒体 膜损伤
ATP生 成↓
细胞膜、肌 浆网钙泵能 量供应不足
(二)钙超载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1.促进氧自由基生成 2.加重酸中毒 3.破坏细胞(器)膜 4.线粒体功能障碍 5.激活其他酶的活性 此外在心肌细胞内钙超载,可引起心肌缺血-再灌注
e- +H+
O2 O2- H2O2
OH·
H2O
H2O
OH· 为O2.- 和H2O2相互作用的产物,特别是在Fe3+的参
与下,使OH· 生成加速。 OH· 是体内最活跃的氧自由
基,对机体危害最大
自由基是机体正常代谢产物,参与许多生理和病理过 程。
细胞内自由基的清除
非酶性抗氧化剂: 存在于细胞脂质部分的脂溶性自由基清除剂 有VE、VA 水溶性自由基清除剂有VC和谷胱甘肽等
造成细胞损害的是儿茶酚胺的氧化产物, 而不是儿茶酚胺本身。
(四)自由基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1.膜脂质过氧化增强
(1)破坏膜的正常结构 膜的液态性、流动性 减弱,通透性增强
(2)间接抑制膜蛋白功能 离子泵失灵和细胞 内信号转导障碍
(3)促进自由基及其它生物活性物质生成 (4)减少ATP生成 线粒体膜脂质过氧化导致
O2
缺血再灌注损伤PPT课件

细胞凋亡与坏死
总结词
细胞凋亡与坏死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两种主要细胞死亡方式,它们会导致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丧失。
详细描述
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细胞凋亡与坏死被触发。细胞凋亡是程序性死亡过程,涉及一系列基因和蛋白 的激活。坏死则是细胞因能量耗竭和膜通透性改变而发生的细胞死亡。这两种细胞死亡方式都会导致 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丧失,进而引发组织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
细胞因子治疗
通过注射细胞因子来促进 心肌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细胞工程
利用细胞工程技术构建心 肌组织,用于替代受损心 肌。
基因治疗
基因转移技术
将具有保护作用的基因转 移到心肌细胞中,增强心 肌细胞的抗缺血再灌注损 伤能力。
基因沉默技术
利用基因沉默技术抑制有 害基因的表达,减轻缺血 再灌注损伤。
基因编辑技术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总结词
氧化应激反应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它会导致细 胞内活性氧簇(ROS)的过度生成和抗氧化能力的下降,进而 引发细胞损伤。
详细描述
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由于氧气供应的恢复,细胞内ROS的产 生增多,这些ROS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能够攻击细胞内的蛋 白质、脂质和DNA等生物分子,导致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破坏。 同时,抗氧化系统的削弱也使得细胞无法有效清除ROS,加剧 了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结词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脑梗塞治疗中的难题, 可能导致脑细胞死亡和神经功能缺损。
详细描述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当脑缺血后重新获得 血液供应时,反而加重脑损伤的过程。这是 因为在缺血期间,脑细胞会产生一系列代谢 产物和活性物质,当血液重新流通时,这些 代谢产物和活性物质可能对脑细胞产生毒性 作用,导致脑细胞死亡和神经功能缺损。
脊髓缺血再灌注的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第21卷第8期101投稿邮箱:sjzxyx88@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冯玉涛。
通信作者*:严冬雪(1966-),硕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综述·脊髓缺血再灌注的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冯玉涛,严冬雪*(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骨病外科,广西 桂林 541000 )摘要: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 (spinal cord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SCII ) 是神经系统原发性损伤的由于氧气和血液再灌注后的继发性损伤,多继发于脊柱脊髓损伤,脊髓损伤的首要原因为交通事故。
其发病机制涉及众多环节,通常会引起严重的后果,但脊髓损伤后进行性缺血的确切机制还不清楚,一般认为既有全身性因素也有局部因素,治疗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但最终还是以对症处理为主,本文就如何有效预防SCII 的治疗进行阐述。
关键词: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血-脊髓屏障;低温;高压氧;Ca2+;细胞凋亡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671-3141.2021.08.038本文引用格式:冯玉涛,严冬雪.脊髓缺血再灌注的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1,21(08):101-102,105.0 引言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pinal cord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SCII)是原发的脊髓损伤的继发伤害,表现为缺血脊髓组织损伤后恢复血液灌注,脊髓组织的损伤反而加重,可导致神经系统相关并发症[1]。
而脊髓损伤的首要原因为交通事故,占到46.9%。
其次是工伤事故,占到33. 1% ,其他损伤包括运动失误、生活中的损伤、火器伤及锐器伤等[2]。
Mccord [3]于1985 年正式提出了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其发病机制涉及众多、过程错综复杂,长年以来受到许多临床医生及基础研究工作者的广泛重视,但脊髓损伤后进行性缺血的确切机制还不清楚,一般认为既有全身性因素也有局部因素,治疗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但最终还是以对症处理为主,本文就如何有效预防SCII 的治疗进行阐述。
《缺血再灌注损伤》课件

常见的疾病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阻塞引起心肌供血不 足,再灌注时可能导致心肌损 伤。
脑卒中
脑血管堵塞或破裂会导致脑组 织缺血再 肾小管坏死,进而引发急性肾 衰竭。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症状
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因器官不同而异,如胸痛、 常用方法包括体格检查、医学影像
该损伤可影响多个器官,包 括心脑血管、肾脏、肝脏等。
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导致细 胞死亡、炎症反应和功能障 碍,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机制与病理过程
缺血阶段
血液供应被中断,细胞无法获得 足够的氧和营养。
再灌注阶段
血流重新恢复,但细胞受到氧化 应激和炎症性损伤。
细胞损伤
缺血再灌注会引发一系列病理过 程,包括自由基生成、内质网应 激和细胞凋亡。
《缺血再灌注损伤》PPT 课件
欢迎大家来到《缺血再灌注损伤》PPT课件。我们将一起探讨这一重要主题, 了解其定义、影响器官、机制与病理过程,并介绍常见的疾病、临床表现与 诊断以及预防与治疗方法。让我们开始吧!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定义
1 病理过程
2 影响范围
3 潜在风险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由于组织 或器官在缺血阶段之后再次 血流恢复时发生的一系列病 理变化。
神经功能障碍或肾功能异常。
学、实验室检验和组织活检等。
影像学检查
MRI、CT和超声等可以帮助医生评 估损伤程度和确定治疗方案。
预防与治疗方法
1
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遵医嘱等可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风险。
2
早期干预
尽早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如抗氧化剂、炎症抑制剂等。
3
康复护理
提供适当的康复计划和支持,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功能并防止再次损伤。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机制及治疗(一)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机制及治疗(一)脊髓损伤至今仍然被认为是一种无特殊治疗方法的伤病。
近20年来人们对脊髓损伤的病因及机制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观察,认识到原发性脊髓损伤后的继发性损害,如缺血再灌注损伤是造成神经损伤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将目前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自Stenonis(1667年)以来,脊髓缺血损伤(SpinalCordIschemiaInjury,SCII)动物模型的制作是SCII研究中首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此模型多以阻断腹主动脉致SCII为代表〔1〕,经腹膜后左肾动脉下腹主动脉阻断造成SCII模型,亦被广泛的应用;后来有学者经股动脉插气囊或液囊导管阻断腹主动脉制作模型。
这些模型均存在一共同的不足之处,即同时导致了腹腔及下肢等广泛的缺血损伤,这无疑影响了对研究脊髓损伤后的行为功能学的评估。
伍亚民等〔2〕应用选择性阻断日本大耳白家兔腰动脉制作脊髓缺血损伤轻、中、重度模型获得很好的效果。
徐明在数字减影(DSA)设备监视下行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和栓塞,建立急性SCII 动物模型,这在国内外尚少有报道。
他发现小颗粒聚乙烯醇(PVA,直径118~154μm)经椎间动脉注入后,滞留于脊髓前、后纵行动脉链内,能有效阻断局部脊髓血供。
这是制备SCII 动物模型的一种较为实用的方法。
2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但氧自由基介导的脂质过氧化反应、钙离子超载、兴奋性氨基酸、前列腺素等因素在脊髓损伤机制中起重要的作用已得到公认。
近年来在损伤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进展,较为引人注意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2.1脊髓缺血损伤后神经元的死亡方式Sakurai-M等〔3〕通过对家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认为脊髓短暂缺血后运动神经元的死亡方式不是坏死,而是凋亡。
他发现在缺血15min、再灌注2天后电泳发现少数神经元细胞核的DNA碎片,并于运动神经元的细胞核中观察到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1介导的三磷酸脱氧尿苷酸生物素阳性染色。
病理生理学缺血再灌注损伤(完整)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2021
49
蛋白质 断裂
蛋白质-蛋 白质交联
二硫交联
-S-S-
脂质-蛋白 质交联
OH
OH
HO
HO
CH3-S-
O
氨基酸 氧化
脂肪酸氧化
脂质-脂质交联
从氧化的脂肪 酸释出的
丙二醛MDA
精选ppt课件2021
7
• 1967年,Bulkley和Hutchins发现冠脉 搭桥血管再通后的病人发生心肌细胞反 常性坏死
• 1968年,Ames率先报道脑缺血-再灌注
损伤
精选ppt课件2021
8
以后陆续有其它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报道: • 1972年,Flore研究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 1978年,Modry报道了肺再灌注综合征
3.核酸及染色体破坏 80%由OH•所致
精选ppt课件2021
51
第三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自由基的作用
钙超载
白细胞的作用
精选ppt课件2021
52
结合于质膜 糖被的Ca2+
VOC
ROC
Ca2+
[Ca2+]e:10-3M
Ca2+ IP3受体通道
Ca2+泵
线粒体
肌浆网
[Ca2+]i:10-7M
精选ppt课件2021
20
pH反常(pH paradox):再灌注时 迅速纠正缺血组织的酸中毒, 反而加重细胞损伤,称为pH反常。
精选ppt课件2021
21
氧反常(oxygen paradox) 低氧灌注/缺氧培养 复氧 损伤加重
病理生理学总结:缺血-再灌注损伤

缺血-再灌注损伤一、概述1.缺血性疾病心脏:冠心病、心肌梗死脑:脑血管痉挛、脑血管狭窄,脑梗塞四肢:血栓,骨折,长期卧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外伤:骨折,休克,DIC手术:止血带(骨科手术,整形手术)2.骨折骨折使某一骨折段的血液供应被破坏,而发生该骨折段的缺血性坏死。
由于股骨头动脉血供缺乏丰富的侧枝循环,当股骨头颈骨折移位明显、血管损伤后常引起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3.骨筋膜室综合征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状和体征。
常由创伤骨折的血肿和组织水肿使其室内内容物质体积增加或外包扎过紧,局部压迫使骨筋膜室容积减小而导致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所致。
4.治疗手段改进溶栓治疗介入:PCI动脉搭桥术休克治疗的进步体外循环断肢再植器官移植eg 心脏介入治疗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将带有球囊的导管放入血管,将球囊送到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合适位置,加大球囊内压力,使其扩张并压迫动脉壁上的粥样硬化斑块。
经预扩张后,将金属支架送到病变处,支撑在冠状动脉内的狭窄病变处,使狭窄或塌陷的血管向外扩张,达到血管重建的目的。
5.缺血再灌注历史1955年,Sewell结扎狗冠状动脉后,如突然解除结扎,恢复血流,动物室颤而死亡1960年,Jennings第一次提出心肌再灌注损伤的概念1967年,Bulkley和Hutchins发现冠脉搭桥血管再通后病人发生心肌细胞反常性坏死1968年,Ames报道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现象1972年,Flore报道了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现象1978年,Modry报道了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现象1981年,Greenberg报道了肠缺血- 再灌注损伤现象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RI)缺血器官在恢复血液灌注后缺血性损伤进一步加重的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1.原因1.1 组织器官缺血后恢复血液供应如休克治疗后微循环的再灌注、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等1.2 新医疗技术的应用如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溶栓疗法、断肢再植等2.影响因素2.1 缺血时间(首要因素)过短——功能恢复过长——坏死不同动物、不同器官发生IRI的缺血时间不同阻断狗冠状动脉左旋支15-20min,心肌IRI的发生率很高;而在15min以内或40min以上再灌注,心肌IRI均较少发生。
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生理专家讲座

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生理
第39页
(一)再灌注时白细胞增多机制
2、趋化因子生成增多
(1)细胞膜磷脂降解→趋化因子 (LTB4、PAF等)
(2)激活中性粒细胞→IL-1等 炎性介质
(趋化作用)
白细胞 聚集激活
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生理
第40页
白细胞聚集、激活
白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生理
内皮释放粘附分子 (细胞间黏附分子等)
流↑
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生理
第31页
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生理
第32页
(一)钙超载发生机制
2、生物膜损伤(细胞膜、细胞器膜)
1)细胞膜损伤 缺血→损伤细胞膜
再灌注 损伤时
OFR↑→细胞膜脂质过氧化
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生理
细胞内钙↑→激活磷脂酶 → 膜磷脂降解
细胞膜通 透性增高
↓ 大量钙
内流
第33页
(一)钙超载发生机制
细胞损伤 第42页
(二)白细胞介导再灌注损伤机制
2、细胞损伤 激活中性粒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 → FR、蛋白酶、细胞因子等
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生理
第43页
第三节 机体功效、代谢改变
❖ 心脏 ❖脑 ❖ 其它
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生理
第44页
一. 心脏改变
(一) 心功效改变
1、心肌舒缩功效↓
心肌顿抑:缺血心肌在恢复血液灌注后一段时间 内出现可逆性收缩功效降低现象。此时心肌并未发 生坏死。
第8页
FR 3步链式反应
Evocation Proliferation
Cleavage of weak covalent bond Heterolitic RR:X:X → R+ + X-
分子药理学缺血再灌注性损伤 ——分子机理及治疗药物(与“损伤”相关文档)共47张PPT

第44页,共47页。
44
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药物
其他药物 溶栓药物(治疗急性缺血)
链激酶(streptokinase,SK) 尿激酶 (urokinase,UK)
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alteplase)
第45页,共47页。
45
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药物
分子药理学
其他药物 缺血再灌注性损伤 ——分子机理及治疗药物 (细胞外K+浓度升高,细胞内Ca2+超载,信息传递障碍)
第38页,共47页。
38
五、缺血预应激及其机理
缺血预适应(Preconditioning )
内源性物质释放
腺苷、缓激肽、去甲肾上腺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血管紧 张素II、内啡肽、内皮素、血管紧张素等
相应G蛋白藕联受体
激活蛋白激酶C(PKC)
启动细胞保护机制
第39页,共47页。
39
五、缺血预应激及其机理
第29页,共47页。
29
四、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分子机理
4、兴奋性氨基酸
谷氨酸,天冬氨酸
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ate,NMDA), AMPA(使君子氨酸,quisqualic acid,QA), 海人藻酸(Kainic acid,KA)
氨基膦酸基丁酸(L-2-aminophosphonobutyric acid, L-AP4)
环氧酶 Superoxide anion
第27页,共47页。
·OH
27
四、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分子机理
黄嘌呤氧化酶(XO)
黄嘌呤、次黄嘌呤(HPY,XAN)
XO (黄嘌呤脱氢酶—黄嘌呤氧化酶)
Superoxide anion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_艾琪勇

实 用 医 学 杂 志 2014 年 第 30 卷 第 16 期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艾琪勇 罗越 刘辉 洪国峰 蔡林
脊 髓 缺 血 再 灌 注 损 伤 (spinal cord ischemia / reperfusion injury,SCII) 常 发 生于脊髓长期缓慢受压迫如黄韧带、 后纵韧带增厚骨化、 椎间盘突出引起 椎管狭窄或椎管内肿瘤逐渐增大压迫 脊髓引起脊髓缺血性损伤的患者在通 过手术减压后随即出现更严重的部分 或 原 受 压 平 面 以 下 全 脊 髓 损 伤 症 状 [1]。 如不及时处理, 脊髓功能可能长期或 永久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造 成个人、家庭甚至社会的负担。 1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
doi:10.3969 / j.issn.1006-5725.2014.16.052 作 者 单 位 :430071 武 汉 大 学 中 南 医 院 骨科(艾琪勇,罗越,刘辉,蔡林);430071 武 汉大学口腔医院(洪国峰) 通信作者: 蔡林 E-mail:guke3559@ali yun.com
实 用 医 学 杂 志 2014 年 第 30 卷 第 16 期
2679
可以通过提高神经细胞对氧化的耐力, 从 而 达 到 保 护 神 经 细 胞 的 功 能 。 [22-23] 2.7 α-2a 肾 上 腺 素 激 动 剂 治 疗 磷 酸化环 AMP 反应元件蛋白(CREB)是神 经 元 存 活 所 必 需 的 因 子 ,α-2a 肾 上 腺 素激动剂如右旋美托嘧啶可以通过激 活 CREB 磷 酸 化 上 调 抗 凋 亡 因 子 及 脑 源 性 神 经 保 护 因 子 (BDNF) 以 达 到 脊 髓 神 经 元 的 保 护 。 [24] 2.8 地尔硫卓治疗 地尔硫卓属于钙 离 子 拮 抗 剂 。 在 SCII 中 使 用 钙 离 子 拮 抗剂可有效减轻细胞钙超载, 具有细 胞保护的作用。 也有研究表明,地尔硫 卓 可 以 在 使 用 后 3 ~ 24 h 内 有 效 控 制 IL-6 的 释 放 ,减 轻 炎 性 损 伤 。 [25] 2.9 米诺环素治疗 小胶质神经细胞 是 SCII 后 大 量 聚 集 并 诱 导 炎 症 趋 化 因 子 聚 集 损 伤 神 经 元 细 胞 [6]。 米 诺 环 素 属 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一种, 有研究 表明米诺环素可以通过抑制小胶质神 经细胞的活性以达到保护神经元功能。 它 是 预 防 及 治 疗 SCII 的 潜 在 药 物 。 [26] 2.10 亚 低 温 技 术 应 用 亚 低 温 指 28 ~ 35 ℃水 平 的 温 度 。 而 31 ~ 33 ℃为 最 佳 温 度 段 。 亚 低 温 抑 制 IL-8 的 释 放 ,减 少神经细胞凋亡、 白质空泡及白质灰 质神经胶质化以达到减轻缺血再灌注 损 伤 造 成 的 再 次 脊 髓 损 伤 。 [27] 且 亚 低 温技术的应用相对安全, 适于临床推 广。 2.11 高 压 氧 治 疗 动 物 实 验 证 明 高 压氧预处理急性脊髓损伤的小鼠可减 少继 发 性 脊 髓 损 伤 细 胞 凋 亡 ,同 时 促 进脊髓损伤后修复。 高压氧预处理可 以促进氧自由基的生成。 氧自由基 可 刺 激 缺 氧 诱 导 因 子 -1 (HIF-1 ) 的 生 成 从 上 调 EPO 的 表 达 , 从 而 减 轻 SCII 。 无 论 从 动 物 实 验 还 是 临 床 观 察 均 提示围手术期中重复高压氧治疗可减 轻脊髓缺血-再灌注对神经细胞的损 伤,保护神经功能进一步损伤。 2.12 电 针 治 疗 有 研 究 表 明 SCII 患 者通过电针刺激足三里及曲池穴可能 通 过 降 低 TNF-α 及 IL-6 等 炎 症 因 子 的 释放以达到脊髓功能的保护。 2.13 脂 肪 干 细 胞 移 植 治 疗 有 动 物 实 验 表 明 向 因 SCII 而 导 致 脊 髓 功 能 受 损 的 动 物 髓 鞘 内 注 射 脂 肪 干 细 胞 后 15 min 脊 髓 功 能 得 到 改 善 。 脂 肪 干 细 胞 的 移 植 在 SCII 发 生 72 h 后 上 调 BDNF 的 表达及增加神经营养因子以防止运动 神经元受胶质细胞增生损坏。
病理学课件第十三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缺血-再灌注时,细胞凋亡增加,引发组织损伤。
组织结构变化
炎症反应
缺血-再灌注时,炎症反应增加,导致 组织损伤。
纤维化
缺血-再灌注后,组织发生纤维化,影 响组织正常功能。
03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
预防措施
A
早期诊断与治疗
对可能导致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疾病进行早期诊 断和治疗,以预防损伤的发生。
控制危险因素
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进 行控制,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风险。
B
C
改善微循环
通过改善微循环,增加组织灌注,预防缺血 -再灌注损伤。
加强锻炼与健康生活方式
鼓励人们加强锻炼,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提高身体抵抗力,预防缺血-再灌注损伤。
D
治疗原则
迅速恢复血流灌注
一旦发生缺血-再灌注 损伤,应尽快恢复血流 灌注,以减轻损伤程度 。
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结词
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导致肢体肿胀、疼痛和功能障碍。
详细描述
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肢体因缺血导致肌肉和神经受损,血流再通后引起的进一步损伤。这种损伤 可导致肢体肿胀、疼痛和功能障碍。其机制涉及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微循环障碍等。治疗原则包括 早期解除缺血、抗炎、抗凝和改善微循环等。
氧化磷酸化障碍
再灌注后,细胞内氧化磷酸化过程受 阻,ATP生成减少,影响细胞正常生 理功能。
细胞器损伤
线粒体损伤
缺血-再灌注时,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引发细胞死亡。
内质网损伤
内质网是蛋白质合成和加工的场所,缺血-再灌注时,内质网功能受损,影响蛋 白质合成和加工。
细胞死亡
坏死
缺血-再灌注时,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导致细胞坏死。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及其防治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及其防治宋岳,孙永明*,周越(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江苏苏州215004)[摘要]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pinal cord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SCII )是一种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缺血缺氧血液再灌注后的继发性损伤,多继发于脊柱脊髓创伤,包括严重颈椎病在内的脊柱外科术后。
其包含一系列的病理损伤环节,常导致严重的后果,轻则发生部分肢体感觉异常、大小便失禁,重则可能会导致截瘫、全瘫,乃至脑死亡。
不仅导致患者遭受身体上的创伤,还增加了患者的精神负担和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
本文就SCII 的发病机制及其防治方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血-脊髓屏障;氧自由基;高压氧;自噬;细胞凋亡[中图分类号]R6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344(2018)05-0449-06d oi :10.16753/ki.1008-2344.2018.05.020Pathogenesis of Spinal Cord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and It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SONG Yue ,SUN Yongming *,ZHOU Yue(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 surgery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004,China )[Abstract ]Spinal cord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SCII )is a kind of secondary injury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fter ischemia-reperfusion and usually occurs after spine and spinal cord trauma ,including severe cervical spondylosis.It can cause a series of pathological injuries that lead to serious consequences ,such as partial limb paresthesia ,incontinence ,paraplegia ,paralysis ,and even brain death.This not only causes the patient to suffer physical trauma ,but also increases the patient's mental burden and financial burden.This paper reviews the pathogenesis of SCII and it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Key words ]spinal cord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SCII );blood-spinal cord barrier ;oxyradical ;hyperbaric oxygen(HBO );autophagy ;apoptosis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I)最早由Allen [1]于1911年进行了描述,后来Mccord [2]在1985年正式提出了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其发病机制涉及众多、过程错综复杂,目前认为是由多种因素通过不同途径作用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机制及治疗(一)
脊髓损伤至今仍然被认为是一种无特殊治疗方法的伤病。
近20年来人们对脊髓损伤的病因及机制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观察,认识到原发性脊髓损伤后的继发性损害,如缺血再灌注损伤是造成神经损伤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将目前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自Stenonis(1667年)以来,脊髓缺血损伤(SpinalCordIschemiaInjury,SCII)动物模型的制作是SCII研究中首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此模型多以阻断腹主动脉致SCII为代表〔1〕,经腹膜后左肾动脉下腹主动脉阻断造成SCII模型,亦被广泛的应用;后来有学者经股动脉插气囊或液囊导管阻断腹主动脉制作模型。
这些模型均存在一共同的不足之处,即同时导致了腹腔及下肢等广泛的缺血损伤,这无疑影响了对研究脊髓损伤后的行为功能学的评估。
伍亚民等〔2〕应用选择性阻断日本大耳白家兔腰动脉制作脊髓缺血损伤轻、中、重度模型获得很好的效果。
徐明在数字减影(DSA)设备监视下行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和栓塞,建立急性SCII 动物模型,这在国内外尚少有报道。
他发现小颗粒聚乙烯醇(PVA,直径118~154μm)经椎间动脉注入后,滞留于脊髓前、后纵行动脉链内,能有效阻断局部脊髓血供。
这是制备SCII 动物模型的一种较为实用的方法。
2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但氧自由基介导的脂质过氧化反应、钙离子超载、兴奋性氨基酸、前列腺素等因素在脊髓损伤机制中起重要的作用已得到公认。
近年来在损伤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进展,较为引人注意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2.1脊髓缺血损伤后神经元的死亡方式Sakurai-M等〔3〕通过对家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认为脊髓短暂缺血后运动神经元的死亡方式不是坏死,而是凋亡。
他发现在缺血15min、再灌注2天后电泳发现少数神经元细胞核的DNA碎片,并于运动神经元的细胞核中观察到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1介导的三磷酸脱氧尿苷酸生物素阳性染色。
SCII细胞死亡过程中,DNA损伤早于细胞核内碎片的出现,DNA蛋白激酶(DNA-PK)在DNA的修复中起着重要作用。
DNA-PK含一个异二聚体的ku抗原及一个分子量为460000Da的催化亚基-DNA-PKc,是一种含丝氨酸及苏氨酸的激酶。
DNA-PK修复DNA时,ku和DNA-PKcs均结合于DNA的自由尾端,结合后DNA-PKcs受到激活,ku能增强此激活作用。
ShackelfordDA等〔4〕研究兔子SCII时发现脊髓短暂缺血时(15min),DNA-pk活性增高,再灌注后脊髓神经功能可恢复,而严重的缺血时(60min)DNA-pkcs及多聚酶数量减少,活性受到抑制,致永久性瘫痪。
2.2脊髓缺血损伤后局部离子环境人们已认识得后SCII后局部离子环境发生明显的变化。
脊髓缺血、缺氧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离子钠、钾、钙失衡,从而影响脊髓的传导功能。
细胞内的高钙与线粒体结合,并激活多种酶,致代谢紊乱,产生大量自由基参与脂质过氧化,与离子钙超负荷等引起微血管痉挛和闭塞,加重微循环障碍。
Masaki-M、申才良等〔5〕发现,脊髓组织损伤区钾、镁含量下降,钠、钙升高,而血清总钙没有明显变化。
血清总镁伤后开始下降,后又有所回升。
这与脊髓伤后细胞膜结构破坏,离子泵活性降低,能量产生障碍有关。
Robson等发现如果伤前给予足量的镁可以促进动物缺血性脊髓损伤的功能恢复。
2.3脊髓缺血损伤的早期标志ShackelfordDA〔6〕研究发现微管辅助蛋白τ在微管组装的动力因素中起重要作用,微管合成是轴突生长和神经塑型所必需的。
缺血促进蛋白分解,影响激酶和磷酸酶的活性,长时间缺血致截瘫时发现τ被去磷酸化。
τ的这种变化可影响到微管的稳定性,进而影响到神经可塑性及轴突运输功能。
缺血后Tau-1明显下降的机制可能有三种:(1)至少一个位点被去磷酸化;(2)被降解导致大分子τ减少;(3)τ过磷酸化,Tau-1免疫反应性下降。
缺血时τ在10~30min内很快去磷酸化,再灌注后MAP激酶被激活,τ又复磷酸化,未发现τ过磷酸化。
动脉阻断15min时,钙离子依赖性激酶Ⅱ的活性下降70%,再灌注
后又迅速磷酸化。
研究发现此激酶的活性变化和蛋白τ的去磷酸化是脊髓缺血损伤早期的敏感性标志。
2.4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脂质变化LukacovaN等〔7〕的研究表明脊髓局部缺血时,脂质发生过氧化反应并伴有明显的脂质分解过程。
缺血时TBA、RS明显升高,磷酯酰纤维醇(IP)、EP、EPLS与PA等均明显降低,缺血20min后仍可见丝氨酸磷酯(SP)的改变。
再灌注后伴有IP、EPLS、PA下降,而EP维持缺血时水平。
2.5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因素KluchovaD〔8〕发现脊髓缺血再灌注后,NADH脱氢酶明显存在于背角、中心周围区、骶副交感神经核中,4天后出现于中央灰质区及神经核坏死区。
MarsalaJ〔9〕使用银染色发现脊髓灰质中NADPH-硫辛酰胺脱氢酶强阳性染色的神经元能对抗缺血。
在腹主动脉结扎后40min或再灌注1天后,该强阳性染色的神经元及其轴突主要位于下腰髓Ⅰ~Ⅲ、Ⅹ层,骶2副交感神经元中。
尽管Ⅳ~Ⅶ层神经元广泛坏死,但此区域内大量阳性染色的神经元未发生坏死。
其对抗缺血的机制尚不明确,推测与一氧化氮(NO)的扩血管作用有关。
体内活性蛋白C(APC)是一种抗凝因子,HiroseK等〔10〕在大鼠SCII的研究中发现在静脉给予APC组和使用氮芥类药物造成白细胞减少组,SCII后TNF-α、IL-8、过氧化酶等升高的水平较其它组明显减低。
其实验表明APC对抗SCII的作用是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来实现的,具体机制可能是抑制了中性粒细胞的一活性因子TNF-α,且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机制复杂,人们对此的认识尚正逐渐深入。
如近年来,人们已逐渐对内皮素-1(ET-1)在SCII中的作用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不少实验表明ET-1参与SCII 的致伤机制,并是伤后4~24h的重要损害因子之一。
随着对脊髓缺血损伤病理机制的逐渐认识,人们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方法上也取得了较多的进展。
3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
临床上,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常合并或继发在脊柱脊髓外伤和病变中,少有单独发生。
故在治疗脊柱脊髓伤病时,SCII就已在获得防治。
常用的方法有外科手术、药物治疗、基因治疗、移植治疗等,另外还有其特殊的防治措施。
3.1特殊措施胸心外科、血管外科的部分手术中常需要短时或永久阻断腹主动脉、腰动脉等,导致SCII,术后引起相应的脊髓损伤症状。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如果在阻断这些重要动脉前,先短暂夹闭该动脉数分钟,进行一定时间的缺血耐受训练后,可减少SCII的程度〔11,12〕。
此现象最先发现于大脑组织中,且不同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对缺血的敏感程度不一样,海马锥体区最敏感,而脑干则不敏感。
NzauMunyao实验时先耐受性短暂夹闭兔子腹主动脉12.5min,12h后再阻断30min,发现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在形态上的损伤征象明显低于未进行缺血训练组,监测前肢功能亦未见明显损伤。
并证实了预先进行缺血耐受训练的时间长短取决于不同组织对缺血的敏感性,一般是造成组织梗死所需时间的30%~40%;他还发现不同动物、不同组织均能产生这种现象,且开始缺血训练到按手术要求处理该血管的间隔时间长短不一样,脑组织间隔1~5天,兔子脊髓则为12h,而心脏及骨骼肌仅为数分钟。
另外,RadonakJ研究发现此类需阻断重要动脉的手术,术后开放该动脉时如进行逐步充血、充氧,亦可减少SCII〔13〕。
有不少实验采取温度控制来减少SCII,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PerdrizetGA〔14〕等在处理该动脉前,使体温升高至42.5℃,持续15min,致全身热休克,再恢复正常体温,6~8h后再阻塞动脉,研究表明这样对脊髓有保护作用。
同样,低温亦有相同效应〔15~18〕。
RadonakJ 在硬膜外用5℃盐水使脊髓降温,整个缺血过程脊髓温度为26.8℃,再阻断胸主动脉,脊髓可耐受缺血40min。
轻、中度低温(32~35℃)可使缺血再灌注后的脑脊液中的葡萄糖含量降低,但对相应的神经组织无损害,不产生任何远期影响。
3.2外科手术临床上患者脊柱骨性组织、韧带等软组织的结构改变,是造成SCII的一重要原因,SCII后组织水肿,又可加重SCII。
目前已广泛的认为,脊柱脊髓外伤后早期在6~8h内行手术减压是治疗SCII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