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读后感800字[工作范文]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2023 年,我深感幸运能读到这本书。
起初,我在喜马听了关于曾国藩的传记,对他的生平有了大致的了解,但仍觉不过瘾,于是购买了张宏杰先生所著的《曾国藩传》。
这确实是我去年读过的最有价值的一本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能从曾国藩的经历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其中有两点对我帮助极大,让我得以摆脱困境:第一,关于“笨人下笨功夫”的益处。
其一,笨拙的人欠缺智力资本,因此会比他人更加虚心,也更愿意付出努力。
其二,他们从小经历的挫折较多,常常遭遇失败,故而“逆商”(即逆境商数)较高,抗打击能力很强。
其三,由于他们不懂得取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只会努力钻研,直至解决,所以做事能够不留死角。
第二,曾国藩的自我管理十二条,翻译成中文实为九条。
学会这些方法,对我们的人生将大有裨益。
其一,早起。
每天清晨即起床,绝不赖床。
其二,静坐。
每天定时静坐一个小时,让内心平静下来,不被琐事扰乱心神。
其三,读书不二。
每天只读十页经书和十页史书,遇到任何问题都不改变阅读计划,一本书未读完,绝不触碰下一本。
其四,谨言。
时刻保持警惕,不乱说话,慎重对待每一句话。
其五,保身,即节劳、节欲、节饮食。
节欲,指控制欲望,通俗来讲,就是节制房事;节饮食,则是要注意饮食有节。
这是养生之道。
其六,每日记录《茶余偶谈》一则。
准备一个笔记本,取名为《茶余偶谈》,专门记录朋友们聊天时提到的各种有启发性的事情。
聊天也并非毫无意义。
其七,每月需完成几篇文章和几首诗的创作,给自己设定固定的任务。
其八,练字。
每天早餐后,要练习半小时书法。
其九,夜晚不出门。
天黑后尽量避免与朋友外出闲聊。
曾国藩的成功并非偶然,他的勤奋、自律和不断自我反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他通过自我管理和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品德,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很容易被各种诱惑和干扰所迷惑,失去自我管理的能力。
《曾国藩传》读后感范文(通用20篇)
《曾国藩传》范文〔通用20篇〕《曾国藩传》范文〔通用20篇〕《曾国藩传》篇1古人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为一个人成长的递进过程,可见修身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奠基和根本的作用,为此我想,修身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修课。
带着这个问题,我去读了《曾国藩传》从中又一次受到深化启迪。
在此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与大家共勉。
在读《曾国藩传》中我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一是——“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曾国藩,一个知人善用、广培党羽者,一把创立军队、运作官场的好手,一个读书人统率军队攻城掠地成功的典型,一个军事家,一个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
一个名垂青史的重量级人物!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可谓书呆子。
此种精神我觉得是当今社会少有的,因为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被认为是百无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认为只有先做呆子之后才能做聪明人。
当你对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糊涂”一点时,它往往却向好的方向开展。
这也许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道理吧。
这个道理在曾国藩身上很好的表达了出来。
他可以在后期的官场如鱼得水就是因为把“难得糊涂”的呆子哲学发挥得淋漓尽致。
事实上作为一代宰相就必修可以忍辱负重,否那么将不能成为真正的全国的管家。
著名表演艺术家英假设成小的时候,很想看看家人对他有多么重视,吃饭的时候就躲到衣柜里,他希望看到大家焦急找他的结果,然而让他大失所望的是,谁也没有注意到他的缺席,等大家吃完饭,他才从柜子里爬出来吃那些“残羹剩饭”,从此他发誓:一定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否那么你会大失所望的。
这就是我从曾国藩身上所理解到的“呆子”哲学。
曾国藩,这位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按照中国士大夫的圣人标准,立德、立功、立言,他在每一个领域都到达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被封为近代最后一个圣人,在他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品质和修养。
我从中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二是做事要“慎独”。
“慎独”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一个人独处时可以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去除内心的恶念,培养自己的善念,这样就能问心无愧,对得住天地良心,饭能吃得香,覚睡得安稳,故能心安理得,心态平和,是可笑对苍天,下可孝对父母,中可和对同事。
《曾国藩传》阅读感想
《曾国藩传》阅读感想读这本书的契机是白岩松曾多次在演讲及文章中提及:很幸运在年轻的时候遇到曾国藩。
是好奇也是仰慕之心让我开启了这个持续奋斗者的人生浮沉,领略他的进阶之道。
现在,让我把《曾国藩传》推荐给年轻的你,希望他也能成为你漫漫人生路上的一抹阳光,给你以启迪。
作者张宏杰以小说、人物传记的手法讲述了曾国藩一生的奋斗之路,从六次秀才落榜到十年七迁,连跃十级,创造道光朝的记录;从官场的“愣头青”到自我反思,大悔大悟,完成为人处世的“脱胎换骨”;从屡战屡败、两次投江自尽到征战杀场、平定太平天国,官至两江总督……经历过巅峰,体会过低谷,一页页“曾国藩”的故事从指间划过,像一抹阳光给我以智慧的点播。
曾国藩没有天资聪颖,不是父母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有志”和“笨拙”的反差使他从小养成了“尚拙”的精神,培养了“逆商”的能力,肯下苦功夫,屡败屡战,抗压能力极强。
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脚踏实地,夯实基础,不投机取巧,使他熬过了九年漫长的秀才考试生涯,才有了后面官场上的连跃十级。
苦心钻研,殚精竭虑,使他从一介书生起家,创建湘军,统率群雄,力挽狂澜,平定太平天国。
曾国藩以真实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了“坚其志;苦其心;勤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
曾国藩自律性很强,三十岁决定要脱胎换骨,立志学做“圣人”(圣贤),每天坚持早起、静坐、读书、写日记、练字、谨言、慎行。
这着实像极了我们自己的每日规划,严以律己、渴求成功。
然而,最触动我的是这规矩一经开始,便成了他终身奋斗的事业,六十二岁已经功成名就的他,和三十岁立志做圣人的时候,仍然一模一样。
不禁令我感慨,或许,这就是曾国藩的成功之道吧,他说“有恒为作圣之基”,我们不仅要“有志”,更要学习曾国藩“有恒”的坚持和勇气。
荀子曰: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曾国藩也秉持着“自我反思”的习惯,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进行审视检讨、自我管理,总结经验教训,力求下次做的更好。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曾国藩,在世俗层面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乃是实打实的权臣。
而在历史意义上,亦成功达成了传统读书人的梦想:立功、立德、立言,可谓传统意义上极致的优秀。
当处于特定年纪去审视他的人生历程时,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最为共鸣之处竟是那份沉重。
观其苦读历程,历经多次考试,这不禁令人联想到自身寒窗苦读、一路考试的那些岁月,那些遭遇的挫折,以及每逢考试便崩溃的消化道不适。
看到他初入官场时的棱角分明,敢于与上司叫板,对那群混吃等死的同事直言不讳,无意间树敌无数,致使自身举步维艰。
谁又不曾年轻过,谁不曾有过桀骜不驯之时。
再看他在仕途上的汲汲营营,一路失去欣赏的朋友,面对作战在前却未必听话的家人,还有完全不站在自己这边的上司,一面是官场争斗,一面是人生理想——立功、力挽狂澜的梦想,恰似现今中年群体所面临的噩梦,家中老小嗷嗷待哺,职场恶战连连,上司宛如昏君,而自身仍渴望做点实事、讲点真话,何其艰难!从曾国藩的人生中,我们可收获诸多感悟:其一,更加坚信人生并无捷径可言。
在大家智商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关键取决于努力的程度。
其二,需时常自省,虽知成为圣人极为艰难,确实难以做到,但能否做到保重身体,多做些令自己惬意之事,始终坚持学习,减少自我折磨,更多地实现自我融洽。
其三,应尽量远离浮躁,致力于实在之事,要么丰富自我,要么帮助他人,尽可能不在无谓的人和事上浪费情绪与时间。
其四,知晓雌性之柔,无需逞强好胜,能柔软时尽量柔软,能和光同尘时便闭目而过。
其五,得失之心不可过重,这辈子虽难以大富大贵,但想必也不至于穷困潦倒,从长远来看,得到与失去皆极为渺小,切勿过于计较。
其六,人生已至下半场,建功立业固然美好,若无法达成也不应轻视自己,至少始终行进在人生的道路上。
正如张宏杰所著《曾国藩传》(2019 年,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中所展现的那样,曾国藩的一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考与借鉴,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与领悟。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曾国藩的一生,可以说是“立德、立言、立功”的一生。
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尚拙”“自省”“豁达”等品质的重要性,也为后人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尚拙”是曾国藩的一大特点。
他的父亲曾麟书连续考了五次都落榜了,但第六次终于中了秀才。
而曾国藩也连续考了七次才中了“秀才”。
主考官送给他的评语是“文理欠通”,这说明他在基本功和道理的理解上还有所欠缺。
然而,曾国藩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给自己取了一个外号叫“涤生”,意思是要把失败的过去彻底扫去,重新做人。
从此以后,他更加努力地学习,终于在二十八岁时高中进士。
这种“尚拙”的精神,贯穿了曾国藩的一生。
他在军事、政治、文学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自省”是曾国藩的又一大特点。
他每天都会进行自我反省,记录自己的言行和思想。
他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不断地加以改进。
这种自我反省的精神,使他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品德。
他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也多次提到要“每日三省吾身”,要“有恒”,要有毅力和耐心。
这种自省的精神,也使他能够在政治生涯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策略和方法。
“豁达”是曾国藩的又一重要品质。
他在与左宗棠的交往中,尽管受到了左宗棠的多次侮辱和攻击,但他始终保持着豁达的心态,没有说过左氏一句坏话。
他去世的时候,左宗棠终于承认“谋国之忠,知人者明,自愧不如元辅”。
这种豁达的心态,使他能够在政治生涯中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使他能够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保持乐观的态度。
曾国藩的一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很多。
他的“尚拙”“自省”“豁达”等品质,使他能够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屈不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品德。
他的思想和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工作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需要像曾国藩一样,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品德。
我们要学会“尚拙”,不断地努力学习和工作,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我们要学会“自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曾国藩传》阅读感想
《曾国藩传》阅读感想阅读传记,犹如为稻草人填充内里,使其更充实。
而读《曾国藩传》,则让我深感弥补了自身的空虚,如同获得了珍贵的滋养。
“精卫填海,杜鹃泣山”,这是曾国藩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读完全书,不禁为曾国藩的呕心沥血、筚路蓝缕所震撼。
他屡次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无论是读书考榜、练兵打仗,还是整治官场、主办洋务,他每一步都走得艰难而竭蹶。
要对曾国藩这样一个人物进行简短评价并非易事,他的生命宽度极其宽广。
他崇尚笨拙而非取巧,考秀才七次才成功,但日后练兵打仗却从不贪小利、不求奇谋,凭借坚韧的毅力稳扎稳打,取得坚实的胜利。
他极其自律,三十岁后立下十二条军规,早起、读书、写日记,始终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天。
他颇具风骨,不屑与那些软媚求同的人交往,以做官发财为耻,追求成为读书明理之君子,终身为国为民殚精竭虑。
他胆识超群,在国家危亡之时,一介书生却能建立起被誉为清王朝最骁勇善战的军队,一次次力挽狂澜。
他善于临危自省,三十而立时在浑噩中警醒,立志成为圣人,四十岁兵败后蛰伏大悟,一生都以圣贤自期。
此外,他询访英贤、礼贤下士,幕僚总数竟达四百九十七人之多,湘系文武遍布半壁江山。
同时,他审事详明、善于进退,在击退太平天国后,大规模裁减湘军,并奏请胞弟辞官返乡,将权位二字谦让少许,一生出将入相,最终得以善终。
更不用说他在组建军队、判断国家命运、肃清官场、体恤民生、开展洋务运动等方面所展现出的远见卓识。
撇开功过是非不谈,仅就其品性、精神、谋略、格局和追求而言,常人若能拥有其中一二并持之以恒,终有一天会超越常人,可惜我们大多是平凡之人,整日浑浑噩噩。
然而,这个版本的《曾国藩传》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作者的主观情绪较多,文风与《明朝那些事》相似,缺乏严谨性。
作者在引用书信原文时较多,但又担心读者难以理解,几乎通篇使用“也就是”进行翻译,导致阅读过程中存在阻梗不畅的问题。
当时我是在新华书店购买的此书,没有其他版本可供比较选择,有机会我会寻找其他版本再次阅读,以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曾国藩传》阅读感想
《曾国藩传》阅读感想读完张宏杰所著的《曾国藩传》,内心颇为激动。
书中诸多情节与观点令人深思,亦带来诸多震撼。
我们往往认为简单的问题,最终却可能造成持久的伤害,且关键在于我们常常未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由此可见,人最大的敌人的确是自己。
如曾国藩向咸丰要官不成反被罢免军职,在家赋闲两年,这两年间他脱胎换骨,向朋友写信认错、虚心请教并指出自身问题。
这两年的反思成果显著,当机会再度来临时,他奋不顾身奔赴前线,不提任何要求,途中还拜会多地官员,展现出谦卑心态,众人皆觉其已改变。
这种变化体现在对所有人的尊重,看到他人长处,结众人之私谋万人之利,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其核心是心态的转变,从傲气十足变为谦虚谨慎、海纳百川,更加包容他人,不再独善其身,而是同流合污、以名以利诱天下英才。
人到中年的这种改变,尤以曾国荃的改变令人震撼。
曾国荃曾自行参奏官文,闯下大祸并牵连诸多同僚,后被慈禧免职,直至其兄去世七年后才意识到自己才疏学浅,此前功劳多为运气,也明白当初未听兄长苦口婆心之劝是大错。
他历经七年沉浮,方知官场险恶,明白爱憎分明难以实现人生大志。
曾国荃在其兄逝后的十几年间,历任山西陕西巡抚等职,在救灾募资等事务中亦有作为。
再说胡林翼,其无我之精神令人震撼,从不为己考虑,只为成事。
他贿赂官文以满足其私,却也因此同气连枝成就大事。
胡林翼作为官二代、富二代,父亲去世对其打击巨大,促使其醒悟并完成脱胎换骨,后带 600 人回到两湖与曾国藩汇合,攻占武昌获咸丰重用,后因肺病在咸丰病逝后不久亦去世。
他与曾国藩不争,视曾为知己、老板,感恩曾在艰难时将罗泽南等大将派至身边,甚至尊罗泽南为老师,此等谦虚实属难得。
谈及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其中人才济济,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湘军相似。
在曾国藩围困安庆时,太平军将士虽死伤众多却毫不退却。
曾国藩可谓近代最早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之人,而后来者如老马学习此法,老蒋创办黄埔军校却未重视思想政治培训,以致败退台湾。
曾国藩传的读后感范文7篇
曾国藩传的读后感范文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述职报告、调研报告、策划方案、活动方案、心得体会、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job reports, research reports, planning plans, activity plans, personal experience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曾国藩传的读后感范文7篇读后感不仅是对书中情节的回顾,更是对书中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的思考和评价,通过读后感的写作,我们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促进交流和思想碰撞,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曾国藩传的读后感范文7篇,供大家参考。
《曾国藩传》的读后感(精选16篇)
《曾国藩传》的读后感《曾国藩传》的读后感(精选16篇)《曾国藩传》的读后感篇1近来,有幸读了唐浩明先生的《曾国藩》,结合现实社会的分析,感觉自己多年的疑问有了一个虽然可能不是很完美的答案,读曾国藩传有感。
唐浩明先生以一种敬重历史的态度,和曾国藩神交了二十余年,可以说得上“曾国藩家”了,厚积薄发写下历史小说《曾国藩》。
梁启超对曾国藩有着很高的评价。
毛主席也曾说过一句话:“我观近代,独服曾文正。
” 而蒋公更是以曾国藩为师。
曾国藩为什么有如此高的魅力呢?竟能让左右中国命运的人都以之为师。
曾国藩从一个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农家子弟成为权倾一时的晚清重臣,他的一生实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无数知识分子只能望洋兴叹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
读《曾国藩》后,对这其中的细节有了更多的了解。
曾国藩的仕途还算平坦,个人修养极高,一直力求做到儒家思想中所宣扬的为官做事之道,当他在京城的小圈子里,在强有力的靠山庇佑之下时,在处理好“办公室内”同僚的关系时,平时还算遂意。
1852年,曾国藩回家丁忧,恰逢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东南诸省之时,在湖南,长毛更是猖獗,湖南官场上一片混乱,与长毛作战,节节败退,最后退守长沙城,时局的动荡与紧迫,让这些平日稳坐高堂,享尽荣华富贵的官员们不得不想出对策来解决问题,而,论声望,论感情,曾国藩成为了湖南官场上的不二人选,由曾国藩办立湘勇,解决湖南的燃眉之急,经过多番的考量,曾国藩最终决定墨绖出山。
而这里不能不提的便是曾国藩“考量”,先是湖南官场上多名重量级官员进行劝勉,而后自己的兄弟也加入其中,最后由陈广敷“连蒙带骗”使其出山,可算是费劲心力,而曾国藩的考量由衷的使人感慨他对时局的清晰认识和对自己的深刻了解,超前的眼光和认识使他并没有被“建功立业”的机会而冲昏了脑袋,直到上面降下圣旨,从此个人的命运前途与他所要从事的事业深深的连在一起了。
时势造英雄,曾国藩的才能与时势变幻给他的机会联系到了一起,使他有机会去实现自己一直渴望的事业。
《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精选22篇)
《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精选22篇)《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1近日读《曾国藩传》颇有感触,特别是对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精神很是佩服,我觉得此种精神可用“呆子”哲学来形容。
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可谓书呆子。
此种精神我思之为当今中国少有之精神,因为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被认为是百无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认为只有先做呆子才能之后做聪明人。
一位日本老科学家讲过这样一个道理“要想成为一个科学家,必须要聪明。
”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是这样。
所谓脑袋聪明的人可以说他们如同腿脚快的游客,虽然他们可以捷足先登的到达他人尚未涉足之地,可恐怕会遗漏路旁,脑袋笨的人犹如走路慢的人,一直漫步在后,往往毫不费力的把珍宝捧在手中,脑袋聪明的人正是因为他们的推测,可以纵观路上的所有难关险阻,至少也是有这种预感的,所以常常容易挫伤自己的进取的勇气。
对于脑袋笨的人来说,别人的工作总是显得卓越出色,同时也感到大人物的工作也似乎可以做到,因此,很自然地刺激着自己的上进心。
脑袋聪明,而且又自命不凡的人即使能为人之师却难成大家难为大师。
正如苏东坡所说的难得糊涂。
我觉得难得糊涂的境界就是一种呆子的处世哲学。
人生中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明确的答案,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用好坏来区分的。
当遇到不能改变或者对自己无害而有损的事情的时候,能装糊涂,扮呆子确实也是一种很高的境界的。
所谓的呆子哲学的精髓就是能对生活中的有些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当你对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时候,往往它却向好的方向发展。
着也许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道理。
这个道理在曾国藩身上很好的体现了出来。
他能够在后期的官场如鱼得水就是因为把难得糊涂的呆子哲学发挥的淋漓尽致的结果。
在如今的物质世界里人们把自己的利益看的空前的重,不允许任何人伤害自己的利益。
这也无可厚非,但是过了就是浅视地表现了,糊涂一次也许更好。
这就是我从曾国藩身上所了解到的“呆子”哲学。
《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2在这个暑假中,我看过许多著名的图书,但让我记忆犹新的,还要数《曾国藩传》这本叙述了清代时期著名军事家、文学家曾国藩的国学之书。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曾国藩传》读后感(通用39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曾国藩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1这本书,我读了很久,也深深的打动了我。
对于曾国藩,一开始的认知是教科书里面的坏人,现在,我知道他是多数人的信仰。
对于个人明明就没有彻底好的和彻底坏的之分。
他也是这样的一个人,一生以圣贤自期,却也不能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活一辈子。
他的风雨飘摇的一生,浩浩荡荡,也给我带来很多不一样的感受,具体说不清是什么,但是我觉得似乎离我们的理想很近,离我们的初心很近。
我们走的越来越远的时候,需要关照自己的内心,保存灵巧与可爱,也需要高瞻远瞩的目光以及对自己的一些要求和期待。
圣人,完人本就没有一定的标准,并且我们的生存条件也不一样,如何的要求自己,这是很难的。
“君子慎独”一直以来,我不知道自己信仰的是什么,是教科书吗?还是别的。
近来的日子我确有体会,似乎知道意识到,儒学理学文化以及现代科学对当代人的影响,那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渐入我们的灵魂,长成我们的骨骼,成长为一个健康的人。
一直以来我常常会追求完美,但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节奏,今天我知道那是自己的惰性,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要自我节制。
昨天看了白岩松的“对白”他说“自由即自律”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每个人更是要自律,形成自己的良好行为养成规范。
未来的日子,我就试着做更好的人。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2今天读到曾国藩在军事、政治上都不顺利,被咸丰皇帝解除兵权,47岁陷入人生低谷,在极端痛苦中,他拿起了朋友向他推荐的老庄著作,静下心来反思过往。
曾国藩反思到,自己在官场上一再碰壁,碰得鼻青脸肿,不光是皇帝小心眼,大臣多私心,自己的个性、脾气、气质、风格上的诸多缺陷,也是重要原因。
回想自己以前为人处世,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居心正大,人浊我清,因此高己卑人,锋芒毕露,说话太冲,办事太直,当然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一说起《曾国藩传》,想必许多爱读书的朋友都耳熟能详。
这本书全方位地展现了曾国藩的人生历程。
他出身平凡,天赋也不算出众,却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不懈的拼搏,在官场上崭露头角。
在政治领域,他力推改革,为拯救晚清的衰败局势尽心尽力;在军事方面,他组建湘军,历经重重艰险,成功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书中还深刻描绘了他在为人处世、家庭教育等诸多方面所蕴含的智慧和理念。
曾国藩在面对困境时的坚毅不屈,给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极大的鼓舞。
就像我们在工作中,项目推进遇到阻碍,若轻易放弃,必然无果。
但以他为榜样,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或许就能迎来柳暗花明。
曾经,我负责的一个项目,一度陷入僵局,想要放弃,但想到前期已经做了大量工作,现在只是遇到瓶颈,不甘就这样放弃,于是想到曾国藩的坚持,我重新调整策略,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他的为人处世之道,也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曾国藩善于与不同的人交往,懂得谦逊包容,这让他在复杂的官场中得以立足。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与人相处难免会有摩擦,若能学会换位思考,多些包容,人际关系必然更加和谐。
他的家庭教育观念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曾国藩注重培养子女的品德和才能,他的后代大多成就非凡。
对照当下,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不能只盯着成绩,而应更注重其品德修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像身边有的家长,一味追求孩子的高分,却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导致孩子压力过大。
《曾国藩传》犹如一座智慧的宝库,为我们的实际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启示和指引。
它让我们明白,只要怀揣梦想,并持之以恒地努力,不论起点高低,都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同时,也时刻提醒着我们在生活中注重品德塑造,用智慧经营人际关系,以正确的方式培养下一代。
2024年曾国藩传读后感
2024年曾国藩传读后感《曾国藩传》是一部描写清代名将曾国藩一生的传记著作,由杨继绳编写。
这本书以详实的资料和生动的描述,展现了曾国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文化人。
在读完《曾国藩传》后,我深受启发,并对曾国藩的一生和他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曾国藩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在《曾国藩传》中,曾国藩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他带领军队镇压太平军的战斗,展现了他的勇敢和战略眼光。
他的兵法思想非常独到,注重战略布局和军事训练。
他深知士兵的作战意志和纪律对战争的重要性,因此在培养士兵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他独创的“文武双全”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
此外,曾国藩在政治方面也展现出非凡的才能。
他在各地担任官职期间,积极改革,推行一系列有益于民众的政策。
他注重教育和农业发展,致力于改善民生。
他善于平衡各方利益,注重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
他的治理思想对后来的政治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次,曾国藩的教育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根本。
他注重教书育人,不仅在家庭教育中倾注心血,还大力发展学堂教育。
他提倡实用主义,注重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培养。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道德,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他主张“教育从狭路伟大的义务基础上进行”,认为教育责任在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再次,曾国藩崇尚的文化和精神价值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对儒家思想的热爱和推崇使他成为一位真正的文化人。
他注重学习和修身养性,注重心灵的修养和内在的道德修养。
他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仰,不为外界所动摇。
他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致力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国家和社会更加繁荣。
最后,我觉得《曾国藩传》还给人们传递了一种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曾国藩一生坎坷,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艰难。
但他从不气馁,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热情和执着追求。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曾国藩传》是一本内容精练、历史脉络清晰的人物传记,作者在点评人物时,依据的是书信史料等原始素材,因此令人信服。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收获:曾国藩本人资质平常,他在七次乡试中才获得秀才的称号;在殿试和各回科考中也都没有获得过第一名;在行军打仗时,他也屡次失败,甚至在靖港和九江战役中遭遇惨败,还曾两次自杀未遂。
然而,他的过人之处在于他拥有坚定的意志,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并找到破局的方法。
曾国藩曾说过他想写一本关于“挺”的经典,“挺”字精神就是“竖起骨头,竭力撑持”、“好汉打掉牙和血吞”。
为了践行这一精神,他专门写了一副对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曾国藩学养深厚,能够自我反省和纠错。
进入翰林院后,他拜大儒唐鉴为师,对自己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完善。
他养成了每日读书至少十页、写日记、静坐参禅的习惯。
对于军事上的失利,他认真总结反思,最终提出了“结硬寨、打呆战”的思路。
正是依靠这种稳扎稳打的策略,他才一步步走向了成功。
曾国藩的愿景清晰,有始有终。
在清朝官场摸爬滚打多年后,他看透了满清的腐败无能。
为了平定天下,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创建了湘军,并网罗了大量人才,如郭嵩焘、胡林翼、罗泽南、李鸿章等。
曾国藩不仅善于识人,还懂得用人之道。
他对那些忠于自己的手下,极力予以提拔和任用。
因此,在他去世时,大清的总督中很多人曾是他的下属,李鸿章更是他的衣钵传人,被称为大清“疆臣之首”。
此外,曾国藩还十分注重家风的严谨,他的后代也因此受益良多。
他不贪财,生活俭朴,生前表示“绝不肯留银钱与后人”,认为如果后人有出息,即使没有遗产也能生活得很好;如果后人不争气,多留一文钱,就会多造一份孽。
除了金钱,曾国藩还对家庭和家族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提携弟兄,教育子女,其弟曾国荃也成为了封疆大吏,其子曾纪泽则成为了杰出的驻外大使。
其他后代中成名成家者更是数不胜数!曾国藩的成功并非偶然,他的坚韧不拔、自我反省、用人之道和严谨家风都是他取得成就的关键因素。
《曾国藩传》阅读感想
《曾国藩传》阅读感想阅读完《曾国藩传》,我的内心深受触动。
这本书详细描述了曾国藩先生的一生,包括他的为人处世、做事风格以及他在官场和军事上的成就。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曾国藩先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从他的经历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曾国藩先生在学习上的坚韧不拔。
他在 28 岁时才开窍,之前经历了六年的科举考试失败。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努力。
他采用了父亲的笨方法死记硬背,这种方法虽然在当时可能被认为是愚蠢的,但却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
正是这种扎实的基本功,使他在后来的学习和考试中能够取得突破。
此外,他还学会了反思,通过总结失败的经验,他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不断努力改进。
这种反思和总结的精神在他的一生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在官场上,曾国藩先生的经历也给了我很多启示。
他一开始进入官场时,也像个楞头青,建立湘军,避开官员和体制,自己招兵买马、征税。
这种做法虽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使他得罪了许多人。
经过重创后,他选择回家休息二年,这期间他大彻大悟,开始改变自己的做事风格。
他学会了平易近人,更多地考虑他人的感受,站在他人的立场想问题;学会了乐道人善,更多地表扬他人;也学会了慎终如始,做事有始有终。
这些改变使他在官场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也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曾国藩先生的一生充满了智慧和哲理。
他奉行“尚拙”的原则,认为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至巧。
这种朴实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往往追求捷径和小聪明,而忽略了扎实的基础和勤奋的努力。
曾国藩先生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脚踏实地的工作和不断的学习,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此外,曾国藩先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坚韧和毅力也值得我们学习。
他在官场上经历了多次起伏和挫折,但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
他在面对太平天国运动等重大挑战时,能够冷静思考,制定出有效的战略和策略,最终取得了胜利。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去年就曾读过一次《曾国藩传》,为其中平叛太平天国运动激烈的故事所吸引,然而没有留下什么字迹。
最近又重新拿起这本书,细细品读,再次被曾国藩修身治事的坚韧所深深折服。
曾国藩,湖南人,是中国近代史不能被忽视的大人物,以致后来近代史中著名的几个大人物,诸如李鸿章、左宗棠,都与其有或深或浅的关系。
后人评价他也是极具争议的,褒之如“半圣”,贬之如“满清奴才”,但是他的修身治事,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是任何人都不能忽视的,儒家的修身治国平天下在他的身上发挥到了极致。
在那样一个群星闪耀的时代,曾国藩是较为愚钝的存在,他连续考了七次才中了举人,而同时期李鸿章十七岁中秀才,左宗棠二十岁中举人。
与其说他愚钝,他自己的人生哲学也是“尚拙“,他自己认为笨人有下笨功夫的好处,第一,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需用心,更肯付出。
第二,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多,总是失败,因此“逆商”也就是逆境商数比较高,抗打击能力特别强。
第三,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做事不留死角。
所以他虽中第较晚,但是后来在京城的仕途却是异常顺利,以至于到了太平天国运动之前,他已经是官场上湖南第一人了。
小时候令人印象较深的一个故事是,曾国藩自从组织团练平叛以来屡战屡败,难以向当时的清政府上报,然而他在奏折中将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
光绪皇帝看到后对他大加赞赏,全力支持他的军事行动。
当然,或许这只是一些风雅传闻,但是曾国藩在攻入南京以前确实屡败屡战,好几次都险些丧命,九江打败之后,朝廷甚至下令批准其丁优。
这对一个官员无疑是一次重大打击,甚至永不启用也是有可能的。
但曾国藩没有气馁,居家期间他仔细分析了自己的失误,又引用黄老之道为自己所用,这令他后来被再次启用后在南方各省官场如鱼得水。
当然,除了后来剿灭太平军、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他在其他方面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无论是书法、文学,乃至于教育,都对后人产生了深刻影响。
《曾国藩传》阅读感想
《曾国藩传》阅读感想这是一本关于曾国藩的传记,作者对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书中展现了一个多面且真实的曾国藩。
阅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感想。
曾国藩无疑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人。
他的后人至今仍对中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而且他在书中也展现了许多非常积极、正面的智慧。
关于曾国藩的欲望,书中提到他是一个欲望很强的人。
从他的日记中可以看出,年轻时的他常对美色念念不忘,无论是朋友娶了漂亮的妻子,还是他在某个地方看到了美女,他都会时常想起,并因此自责。
然而,这也正是他高人一筹的地方,因为他能够想办法克制自己的欲望。
此外,书中还指出,曾国藩一生从未改变的一个地方,就是他喜欢观看杀人的场景。
在年轻时,他喜欢看犯人被处死;行军时,他也常常纵容军队屠城,甚至他的弟弟曾国荃在围攻安庆和南京后,放纵军队烧杀抢掠,这一行为广受诟病。
可以说,曾国藩非常凶残、嗜血。
对于功名,曾国藩的热衷程度不言而喻。
他善于钻营,最终官至高位。
可以说,他的欲望不仅推动了他的成功,也成就了他的事业。
在钱财方面,他要求家人俭朴,但自己在送北京官场的冰敬、炭敬、别敬、程仪等方面出手却十分大方。
尽管他喜欢钱,但他并不贪婪,而是将其视为实现家族长久兴旺发达的工具。
正如书中所言,能力越强的人,欲望往往也越强;而欲望越强的人,也会促使其能力不断提升,这两者相辅相成。
曾国藩的成功并非偶然。
他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逐渐成为了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从曾国藩的经历中汲取许多有益的启示。
例如,我们应该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避免过度贪婪和沉迷于物质享受。
同时,我们也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此外,曾国藩的智慧和品德也值得我们学习。
他注重修身养性,强调待人接物要真诚、谦逊。
他的家书和日记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曾国藩传》读后感800字[工作范文]
《曾国藩传》读后感想800 字初读《曾国藩传》前,感觉曾国藩可是个大家皆知、无人不知的“卖国贼”,勾不起我的阅读兴趣。
但翻阅数页此后,忧如有点爱不忍释了。
从国家和民族角度而言,曾国藩的确是个置民族的安危、人民利益不论,信服于西方列强对华政策而又全力保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卖国贼”。
对于其一世的罪恶我感觉不应当归咎于他个人质量,而拥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由他出身的半殖民地条件下的地主阶级决定的。
从个人角度而言,我感觉曾国藩是个修养颇高,有脑筋、有远见和有谋略的人物。
他的一世经历大体能够分成七个阶段:跻身六曹、创办湘军、坐困江西、决战安庆、攻陷天京、剿捻失败和抑郁而死,可谓有起有伏,人生变数无量,读之很有感想。
第一,曾国藩精晓古文,广泛猎读,在学术上向很多当时有名人士请教,这些不但增添了个人方面的看法,也大大提高了个人声誉。
曾国藩能这样顺利成为二品官,一方面是由于自己勤奋好学和聪颖能干,另一方面是由于碰到穆彰阿的看重和介绍。
也许是这所有对于曾国藩来说太顺利了,造就了他当初轩露头角、自恃傲慢的性格,使他在坐困江西期间各处碰壁、碰到地方官员的百般排挤和刁难。
其次,曾国藩经过一年的茅塞顿开再度出山,受命为钦差大臣和两江总督,为其大展夙志供应了舞台。
其实曾国藩受命为两江总督是清政府为形势所逼,迫不得已,由于清政府所依靠镇压太平天国的江南大营就在此时溃败,只能依靠曾国藩企业所创办的湘军来镇压太平天国了。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机遇永远看重于有准备的人。
再次,湘军攻陷天京今后,曾国藩自剪羽翼,释清廷疑忌,自保末路,足见其经验丰富,政治嗅觉之矫捷,审事详明,做事果断。
最后,曾国藩是个爱才如命,求才若渴的贤人。
行军打仗,每到一地,必广为访案,凡具一艺之尊长,必想法延至,收为己用 ; 闻有德才并兼者,更不惜重金,驰书邀请。
他还能够虚心纳言,激励众幕僚直言敢谏,故能收到集思广益的收效。
他在事业上能够获取这样成功,与其有很大的关系。
读此书不但让我对曾国藩有了更为全面、认真的认识,从中碰到很多启迪,而且加深了我对近代清朝历史的认识,同时引起我对那拉氏——慈禧太后的兴趣。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在未曾阅读相关书籍以前,对于曾国藩此人,尚不算十分熟悉,仅大致知晓其乃为人严谨且做事踏实之人。
然而,待阅毕此书后,对曾国藩的认知愈发全面深入。
身为平凡之辈,与其好高骛远,莫如脚踏实地。
其一,至真至诚,不骄不躁。
世间众人往往热衷于标榜自身之聪慧机敏,鲜少有人会将踏实肯干视作自身之招牌。
但曾国藩却将“尚拙”确立为自身之追求,并笃信“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其务实之态度贯穿一生,于湘南老家读书学习之际,或许初始不得要领,遭人嘲讽记性欠佳,却依旧锲而不舍,其后终学有所通,掌握技巧后更是一通百通,学业得以迈上崭新台阶,进而考取功名。
再者,当其带兵打仗之时,亦从不取巧,坚持“结硬寨,打呆仗”,从不仰仗奇谋诡计,仅凭坚忍踏实,死磕到底,犹如重剑无锋。
他所率之部队或许欠缺灵活机动性,恰似一位老拳师,看似无锋芒,然当对手耐不住性子露出破绽时,总能给予敌人以致命一击。
其二,修身明德,止于至善。
一人能行多远,并非取决于起点之高低,而在于其心怀之大小。
或许生于乡野的曾国藩起初并不显眼,乃至抵达京城后更觉自身之渺小与微不足道。
但意识到差距后,他旋即付诸行动,为自己取名“涤生”,意即“洗尽前日之污,以为更生之人”。
对自己近乎苛刻之要求,使其距离内圣外王之目标更近一步,诸如克制自身贪念淫欲,改正自身虚伪令色之习惯作风,真可谓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然而,若无此一番自我归咎,或许曾国藩亦难以在官场中真正寻觅到一群认同自己之人从而立足。
其三,坚忍沉着,永不言败。
无人之人生会一帆风顺,面临困境时如何应对乃考验一人之关键时刻。
曾国藩是一位极其能忍之人,但此并非一朝一夕所能练成。
在本书中,如实描绘了一个真实的曾国藩是如何逐步走向坚忍之途。
当其初为京官时,事业之不顺几近令其放弃,“径求名酒一千斛,轰醉王城百不知”,“似驴非驴马非马,自憎形影凉可咍”。
他曾一度颓废,但最终依旧坚持下来。
在苦练湘军后,第一场战役便遭遇败仗,他几乎崩溃至欲投河自尽,然而最终忍着屈辱坚持下来,终于等来湘军随后光复武汉之喜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传》读后感800字
初读《曾国藩传》前,觉得曾国藩只是个众人皆知、无人不晓的“卖国贼”,勾不起我的阅读兴趣。
但翻阅数页之后,似乎有点爱不释手了。
从国家和民族角度而言,曾国藩的确是个置民族的安危、人民利益不顾,屈服于西方列强对华政策而又竭力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卖国贼”。
对于其一生的罪恶我觉得不应该归咎于他个人品质,而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由他出身的半殖民地条件下的地主阶级决定的。
从个人角度而言,我觉得曾国藩是个修养颇高,有头脑、有远见和有谋略的人物。
他的一生经历大致可以分成七个阶段:跻身六曹、创建湘军、坐困江西、决战安庆、攻陷天京、剿捻失败和抑郁而死,可谓有起有伏,人生变数无穷,读之颇有感触。
首先,曾国藩精通古文,广泛猎读,在学术上向很多当时有名人士请教,这些不仅增长了个人方面的见识,也大大提高了个人声望。
曾国藩能如此顺利成为二品官,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勤奋好学和聪明能干,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到穆彰阿的垂青和举荐。
也许是这一切对于曾国藩来说太顺利了,造就了他当初锋芒毕露、自恃清高的性格,使他在坐困江西期间处处碰壁、
受到地方官员的百般排挤和刁难。
其次,曾国藩经过一年的大彻大悟再度出山,受命为钦差大臣和两江总督,为其大展夙志提供了舞台。
其实曾国藩受命为两江总督是清政府为形势所逼,迫不得已,由于清政府所依靠镇压太平天国的江南大营就在此时溃败,只能依靠曾国藩集团所创建的湘军来镇压太平天国了。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机会永远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再次,湘军攻陷天京以后,曾国藩自剪羽翼,释清廷疑忌,自保末路,足见其经验丰富,政治嗅觉之灵敏,审事详明,处事果断。
最后,曾国藩是个爱才如命,求才若渴的贤人。
行军打仗,每到一地,必广为访案,凡具一技之长者,必设法延至,收为己用;闻有德才并兼者,更不惜重金,驰书礼聘。
他还能虚心纳言,鼓励众幕僚直言敢谏,故能收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他在事业上能够取得如此成功,与其有很大的关系。
读此书不仅让我对曾国藩有了更为全面、细致的了解,从中受到不少启迪,而且加深了我对近代清朝历史的认识,同时引起我对那拉氏——慈禧太后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