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金银币铸行概况(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金银币铸行概况(二)
三在探究近代中国银质铸币有关问题时,银质辅币之铸行不容忽略,银辅币以其铸额巨大,流通广泛,皆在壹圆型银质主币之上。所谓辅币,系指币值分别为库平三钱六分,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三分六厘及五钱、四钱、三钱、二钱、一钱、中圆、半圆、伍角、贰角、壹角、贰毫、壹毫等币值之银币。中国民间称之为“小洋”、“银角”、“毫洋”等。
近代中国银质辅币之铸行,当以新疆地区为先,清同治末年至光绪初年,当地已普遍行用各种不同名目之小天罡银币。至于内地省区,则始于光绪十六年(1890)广东所铸“广东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三钱六分、库平一钱四分四厘、库平七分二厘、库平三分六厘”。此四等辅币之币值、重量及直径等,皆成其后各地铸造
银质辅币所循规范。在各种不同币值之银质辅币中,以库平重一钱四分四厘及库平重七分二厘者(即贰角
型与壹角型银币)大小适中、交易方便而为民众乐于使用,流通最广,为数最巨,民间习称其“双毫”、“单毫”。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各地货币流通领域中,银质辅币所占比重远大于银质主币之现象十分普遍。尤以广东、福建、广西等地绝少铸造银质主币,所行皆系贰角型及壹角型银币。
造成近代中国银质辅币发行数额巨大之根本原因在于其成色较低,铸造盈利远大于银圆,因而各省竞相仿铸,漫无限制,至清代末期,即已失控,以致数量泛滥,种类纷繁,成色低劣,无法平价兑换银圆。对此,清廷曾多次立例制止,均未奏效。民国前期,政府亦于《国币条例》中明确厘定银质辅币重量、成色,且令天津造币厂于1916年开铸统一辅币。但各
省仍以滥铸辅币作为地方财政收入之重要来源,不仅毫无罢手之意,更变本加厉。及至30年代,银质辅币才渐由银行发行之辅币券所替代,退出近代中国货币流通领域。
此外,民国初期,天津、武昌、南京、云南等造币厂又曾先后铸造多种镌有其时政要人物肖像之银质纪念币章,此类币章或系政府方面授意铸造,或系各地政要自行鼓铸,或系某些造币厂员工戏作,品种名目甚多,竟成一时风气,亦形成中国货币文化发展进程中贵金属纪念币章铸造高潮之一。较为突出者,有如黎元洪像民国开国纪念币;袁世凯像民国共和纪念币;唐继尧像拥护共和纪念币;徐世昌像“仁寿同登”纪念币、章;曹锟像宪法成立纪念章;段祺瑞像民国执政纪念币;张作霖像纪念币、章;陆荣廷像及倪嗣冲像纪念章等等。其中除极个别币种曾行用于市外,
绝大部分系满足军、政要员沽名钓誉及馈赠等所需,不曾参与货币流通。然此类币章风格各异,独具特色,铸工较为精湛,具有一定艺术与观赏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时中国铸币工艺之水准,不失为该时期银币铸行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相反,近代中国金质铸币为数甚稀,在流通货币中仅扮演配角。众所周知,黄金作为珍罕难得之贵金属,自古被中国民众视为贮藏保值之重要手段。虽中国古籍中不乏历代用金为币之记载,亦见有相关实物资料存世,但此类铸币之用途多限于赏赐、祭祀、进奉、布施、馈赠及殉葬等,鲜有大量鼓铸,以其充当流通货币者。此种状况,清代及民国时期亦未改观。
在近代中国,由中央政府令铸法定流通金币之例仅见于清代末年。其时清廷曾酝酿进行币制改革,设想在中国确立金本位币制,并欲铸“大清金币、大清银
币、大清铜币”等,以求藉此统一通货。为此,天津造币厂奉命试铸“丙午年造大清金币库平一两”、“丁未年造大清金币库平一两”两种金币。然是项计划终因国库空虚,存金无多而告夭折。“大清金币”亦未行用,仅有少量样币传世。
概而论之,中国近代金质铸币中之绝大多数,乃属非流通金质样币、银币金样、试铸币及纪念币、章之列。此中较具盛名者,除“大清金币”而外,又有“户部光绪元宝银币金样”、“四川省造卢比金质样币”、“宣统三年大清银币壹圆(长须龙)银币金样”、“孙像民国开国纪念币壹圆银币金样”及贰角型金币、“袁像民国共和纪念币壹圆银币金样”、“袁像民国八年造贰拾圆、拾圆金币”等等。近年来,又陆续见有“光绪辛丑吉林银圆局造金圆流通”、“福建官局造光绪元宝银币金样”、“民国十六年张作霖像伍拾圆金币”、“赵恒惕像湖南省
宪成立纪念银币金样”等珍品面世。
尽管如此,在其时新疆、西藏、云南等边疆地区,金币仍在当地货币流通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清同治年间,新疆南部已有中亚浩罕国入侵者阿古柏建立之伪政权铸行“铁拉”金币流通。1907年,新疆藩司王树楠建迪化银圆局,利用当地产金甚丰之有利条件,铸有“饷金二钱”、“饷金一钱”两种流通金币。民国前期,云南省曾陆续铸行币值不同之“唐像拥护共和纪念金币”、“滇字金币”等。西藏亦于1918年至1920年间铸造币值为二十两之“色章果木”金币,此类金币之铸行,多系当地政府筹措资金,应付军、政开支短缺或弥补市面通货不足等所为。后因金价不断上扬,金币多被民间兑换收藏无以为继等而相继停铸,流通时间甚短。
此外,1949年前后,由于国民党统治区通货膨胀空前严重,经济濒临崩溃,被迫恢复银本位币值,复
铸银币。此间,四川省曾拟铸金币投入流通,面值分别为伍钱、贰钱五分、贰拾元、当银圆拾元等,均仅见铜样存世。
四
在中国近代贵金属铸币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人民革命政权所铸银币尤为引人瞩目。为冲破国民党反动势力之经济、军事封锁,各革命根据地相继成立银行,发行包括纸币、银币乃至布币等在内之各种流通货币。以银币而言,早期铸币有鄂西北革命根据地鄂北农民银行发行之“中国苏维埃共和国造壹圆”、“1931年中国苏维埃共和国国币壹圆”、湖南平江县苏维埃政府铸造之“平江县苏维埃政府一九三一年制壹圆”、及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所铸“湖南省苏维埃政府一九三一
年制壹圆”等。其后,鄂豫皖、中央、川陕及陕甘革命根据地等于1932年至1935年间均先后设立银行及造币厂,铸行银币。此中以中央革命根据地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造币厂及川陕革命根据地所辖川陕省造币厂铸银币数量最巨。大量人民革命政权自铸银币之行用,无疑对保障各革命根据地经济独立自主,稳定金融市场,确保革命武装给养,改善当地民众生活及粉碎国民党反动势力军事围剿,壮大革命武装力量等皆产生极大影响。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之“人民币”成为中国惟一法定本位货币。但建国之初,部分边远地区仍有银币行用,其主要集中於川、滇及西藏等地。尤以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为尊重藏族人民在商品交换中长期以银币的习惯,保护其合法权益,特许该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