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背景下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13999/ki.scyj.2019.01.015经济观察

MARKETING

RESEARCH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

双轮驱动背景下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探析

◊颜家瑶

摘要: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于建立新型城乡关系,推进城乡协调融合发展。而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本文以新型城镇和乡村振兴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出发点,以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基础,简略探析城乡融合发展的路h。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双轮驱动

_、弓I言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单纯关注 规模增长的负面效应日益凸显,乡村“空心”等问题亟待解决。为此,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定》中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进一步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该文件的 颁布旨在实现城镇质量的全面提高,对城镇化的未来发展目 标、路径以及战略任务做出具体规划部署。与传统城镇化有所 不同的是,新型城镇化强调城镇化质量的全面提升,以积极推 进农民市民化转变、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城乡公共服 务均等化等作为其主要任务内容,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强调 绿色可持续发展。

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发展的全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 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曰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 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中,最为突出 的表现就是乡村发展滞后性明显。我国要想实现伟大复兴、实 现最终发展目标,就需要对现存的这一不足进行很好的弥补。立足于新时代的基本国情,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 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从而实现广大农村的发展目标、振兴目标:“产业兴旺、生态宜 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过程中实现了 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体制等的切实建立、健全与完善;形成城乡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的充分自由流动,促进城 市资源要素更多地配置到农村,实现了新型工业化、言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发展新型城镇化期间,实现 了农村产业、乡村建设的全面性综合性发展。乡村产业的发展 由此得到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也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全面 振兴乡村的发展目标得到了更好的实现。从中不难看出乡村 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并非独自运行,而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皆是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城乡融合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失,乡村“空心”问题严重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从传

统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作为城镇化载体的超大城 市、特大城市与大城市已经面临着城市发展饱和的状态。城镇 化虽然能通过发挥其产业、人□的集聚效应帯动所在区域内 经济发展,促进农村转移人□增收,但也容易对迁出地产生负 面影响,如新“三农”问题。城镇化造成的空心村庄面临着农村 人□的“空心化”和居住结构的“空心化”。前者指的是中青年 农村劳动力集中涌向城市。而其他留守劳动力生活在农村地 区,从而导致农村劳动力在数量和结构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者指的是空心村庄面临原始农村空间的混乱布局,缺乏住 宅功能和不协调的城乡空间的问题。新“三农”问题成了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复兴的短腿短板。

(二)城镇化发展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土地利用与生态建题

立足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与城镇化作用必然伴随 土地占用规模增加的刚性需求的基本规律,一些地方政府在 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进行耕地违法幵发,长期以来粗放的城镇 化发展方式所造成的耕地流失,已经严重威胁着国家粮食安 全和生态安全。尽管中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耕 地幵发的“占补平衡”,严格遵守1)亿亩耕地红线,但每年耕

41

经济观察

地资源非农化程度依然不断攀升。而且传统粗放型城镇化是 高耗能、重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模式,对于经济增长过分追求, 没有对生态环境保护予以足够的重视与关注。由此导致了一 系列的问题出现,譬如环境污染严重、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对 持续进行的城镇化发展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由此,如何处 理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管理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已 成为突出难题。

(三) 乡村文化不断削弱流失,文化建设缺失

乡村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是在长期的社会发 展与互动中形成的。其所发挥的主要作用包括对村民行为做 进一步规范,有效凝聚人心等,有利于乡村社会关系,村民生 活秩序的调节。然而,在不断发展着的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下,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遭受到了城市文化的巨大沖击,整体生 存空间挤压严重。越来越多的民间优秀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等在减少,向着灭绝的方向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在衰落,人际 交往也在发生着质的改变。乡村秩序、乡村价值体系、文化自 信等都由此遭受到破坏,发生改变。

(四)农村资源要素短缺,城乡体制壁垒严重

在农村,整体发展落后、农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困难等 现象并存。这些现象主要是农村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 短缺与利用不足所导致的。并且城乡之间的体制机制壁垒阻 碍城乡资源要素从单向流动向双向流通转变。长期以来农村 和农业为城市发展提供要素支撑,这种单向流动的不平等交 换机制使得城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三、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关系

(一)新型城镇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支撑

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 化战略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一大重要实践,是我 国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核心所在,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 力的支撑。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均作用于农民,从作用对象而言, 两者密切相关。首先,新型城镇化可以推动农民市民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有效地吸纳农村人□。乡村振兴 并非将农民滞留在农村,而是有规划、有策略地转移农村剩余 劳动力。新型城镇化推动农民市民化与乡村振兴减少农民的 要求不谋而合。其次,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村教育落 后状况,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农民的专业技术能力,为农 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最后,新型城镇化有利于 改善城乡二元结构,激发农民的内驱力,增强该地区的经济活 力,从而吸引农民回流,改善农村的人□结构。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党的十九大从战略全局的角度对 新型城镇化进行部署,进一步强调“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这四个方面基本涵盖了经 济发展的重要领域,与乡村振兴战略密切相关,为乡村发展提 供了全面、持久、系统动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 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于2015年4月正式颁布,实现绿色城镇 化发展由此被切实提出。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良性互动与协同发展。绿色城镇化 的发展观与乡村振兴“生态宜居”的理念相契合,为乡村振兴 注入了能量,有助于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振兴战略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 化道路,以人为核心推进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 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发展 基础是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协调发展区域经济。整个发展过程 中对资金、人员、技术等要素做集聚处理,培育与发展产业,以 此推动乡村城镇化进程。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二者在战略发 展目标上是保持基本一致的,均是要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 融合发展。两者的区别只是发展主体和关注区域存在不同,城 镇化侧重于发展城市,但同时强调兼顾农村;而乡村振兴则关 注农村,但同时要助力城镇化的实现。

乡村振兴有助于推动城市人力、技术、资金等要素流向农 村,以解决农村发展所面临的资本短缺以及不合理配置的困 境;有助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进城农民工回流,缓解 人□继续大规模流向城市的盲目性,使农业经济和乡村产业 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乡村振兴也强调依靠政府政策激励吸引各 类人才回归乡村,重视乡村就地人才培养,推动资本、技术等 延伸至乡村建设,使乡村成为乡土人才队伍发展农村经济的 乐土。而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振兴农村产业可以促进 城市生产要素回归农村,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空心化、产业 空心化、组织空心化等多重问题。而且,乡村产业振兴有助于 多样化产业幵发,促进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解决农业劳 动力就业,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实现农民收入增加。其 次,以人才振兴发展农村的理念有利于推进农民市民化转变。人才振兴一方面要求对留守劳动力进行教育培训,另一方面 引进各类人才帯动乡土农村劳动力,这两方面的作用不仅能 提高农民专业技术知识和职业能力,而且能引导其改变生活 理念和生活方式。最后,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从建立城乡融合 体制机制角度改变乡村落后的现状,使农民在乡村就能享受 同等对待,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态势。基于此,可以明显看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在发展农村的同时,推进了农村就近就地城

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