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范文及格式2 - 石家庄经济学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研报告范文及格式 2 - 石家庄经济学院

调研报告范文及格式2

我省太行山区脱贫致富的一个有效实践

——平山县“万人搬迁迁扶贫工程”成功范例

校学生会

在我省太行山、燕山深山区的一些地方,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生产方式落后、社会发育滞后,人口与土地、人口与自然矛盾十分突出,普遍存在吃水难、行路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等“五难”问题,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非常困难,常规扶贫措施收效甚微,这些地区是扶贫开发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为彻底解决这些地方群众的出路问题,我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不断探索扶贫移民搬迁的路子,实践证明,扶贫移民搬迁成为解决贫困问题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受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特别是从2003年起,把移民搬迁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四大扶贫项目”之一,认真抓好落实。2005年省政府又把扶贫移民搬迁列入省政府“十项民心工程”,省扶贫办、发改委和财政厅联合下发了《河北省农村贫困人口移民搬迁实施意见》。2008年初,河北省人民政府又颁布实施《河北省扶贫移民搬迁规划(2008—2010年)》。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加大扶持力度,全力推进扶贫移民搬迁工作。

据统计,仅从2003年到2007年,全省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3069.7万元,完成了10311户、37374人的搬迁任务。扶贫移民搬迁项目的实施,切实解决了移民群众吃水难、行路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使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发展经济门路大大拓宽,经济收入稳定增加,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使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达到了群众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的良好效果,成为我省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个亮点。

平山县作为我省太行山区扶贫移民搬迁任务较重的县,多年来,一届政府接着一届干,思路清晰,真抓实干,探索和总结了一条扶贫移民搬迁的成功之路。平山县位于冀西太行山区,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即便到了本世纪初,该县仍有贫困175个,贫困人口11.5万人,其中人均收入625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8万人,625元一820元的低收入人口3.5万人。从2001年开始全县实施“万人搬迁扶贫工程”,截止目前,全县投入并整合各类资金1.25亿元,搬迁人口3191户,10126人,使一大批贫困群众的

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基本改善,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引起多方关注,得到省委、省政府的肯定。

一、实施“万人搬迁扶贫工程”的起因

平山县“万人搬迁扶贫工程”是县委、县政府多年来扶贫开发政策的延续,是关注和改善民生的积极探索。最直接的原因是1996年和1998年两次特大洪灾在乎山县的领导干部中引起的震动。在这两次洪灾中,全县因灾死亡104人。对人民群众生命的痛惜和生存环境的关注,推动了一次全县范围的特困人口生存状况摸底调查。县委、县政府组织带领扶贫、民政、发改、财政、公安、土地、水利、交通、卫生、教育、电力等十几个部门,深入平山县最偏远的山区乡村调查了解情况。此次调查历时3个月,行程2000多公里,掌握了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全面掌握了平山县特困人口的生存状况,在全县24个乡镇,717个行政村,1042个自然庄,45万人口中,涉贫的有13个乡镇,121个行政村,257个自然庄,总户数3191户,总人口10126人。这些贫困村人均耕地3—4分,大多是坡岗旱岭,草帽田,地处偏僻,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人均收入不足500元。主要表现在水、电、路、讯、医“五难”问题上:

(一)人畜饮水困难。全县共有9个行政村,8个自然庄,涉及525户,1635人。饮水最为困难的是北冶乡清风村的榆林会自然庄,全村26户,116人,只能靠2个水窖吃水,遇到干旱,水窖无水,只能到5里外的河沟取水。大部分村庄为季节性缺水,旱季需到3里外的地方挑水,缺水时间最长的达半年以上。

(二)用电困难。全县共有8个自然庄,涉及36户,98人。主要分布在王坡、孟家庄、杨家桥三个乡镇。王坡乡的冷泉村萝卜夹自然庄、沿庄村马圈沟自然庄、二青炭马沟自然庄,孟家庄镇北坪村西沟自然庄、杨家桥乡河西头村的黄毛沟自然庄在2001年前没有通电。

(三)交通困难。全县有4个行政村和27个自然庄不通公路或路况极差,涉及449户, 1510人。其中有19个自然庄,211门,不仅不能通汽车,甚至不能通行三轮车。还有个别自然庄的出路,只是一条羊肠小道,连自行车也不能通行。

(四)通讯缺失。多数贫困村,由于地处偏远,缺少电话、手机等现代化通讯手段,电视收视困难,信息闭塞。

(五)就医困难。居住在大山里的上万群众,看病就医困难。很多村庄都是医疗白点村,不仅没有卫生室,连个乡村医生也养不住。多年来,这些贫困村始终没有摆脱“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怪圈,不到10%的人口享受着全县80%左右的救灾粮、救济款,迫使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对特困人群实施搬迁的决策。

二、实施“万人搬迁扶贫工程”的原则和基本形式

搬迁工程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经过多次摸底,反复论证,平山县逐步制定并完善搬迁原则,即:政府组织,社会参与;先易后难,分步实施;鼓励搬迁,迁留自愿;区别情况,分类安置;政府补偿,自力为主;指令安排,项目扶持。这个模式主题明确,内容全面,切合实际,便于操作。

据了解,该县对特困户实施搬迁的具体方式主要由以下几种:

(一)自然庄向主村搬迁。考虑到行政区划与当地生活习惯,主村有接受能力的应以此方式为主。在整个搬迁工程中,这种方式最受群众认可,搬迁人数达到1917户,6211人。

(二)异地“插花”安置。插村安置是将人口较多的自然庄及行政村的群众分散转移至生存条件较好的乡村。安置地点以平山、回舍、岗南、温塘、大吾等平原、丘陵区乡镇为主。这也是一个重要形式。平山县以这种方式安置217户,665人。

(三)异地搬迁建安置小区。在土地宽广的乡村选址征地,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土地开发及饮水、交通、电力、通讯等项配套工程,建设安置小区,将34个自然庄的群众集中搬迁安置。目前投资2507万元共建6个小区,安置搬迁群众1053人。

(四)几个自然庄合并建新村。古月镇玉皇阁村原有42户,125人,分散在6个自然庄,集中搬迁建了新村。东回舍镇新升村也是由深山区4个乡镇,11个行政村的37户,146人集中迁建。

(五)本乡镇内“插花”安置。由所在乡镇负责将一定数量的搬迁户安置到本乡镇条件较好的村。

(六)迁居县城。对愿进入县城的,政府在农转非、购房、经商、办企业及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优惠。

(七)投亲靠友。对亲友能帮助找到搬迁地点的,不论县内外,均给予支持和帮助。

(八)敬老院安置。对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由所在乡镇负责安置至乡镇敬老院。三、实施“万人搬迁扶贫工程”的具体做法和经验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搬迁政策。本世纪初省里对移民搬迁政策还没有统一制定时,平山就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一是对搬迁户给予建房材料补偿,3人以上的每户5000元;2人以下的每户3000元。特困户在原有基础上可每户增补500—1000元。二是对接收安置村按每人不低于3000元的项目资金给予扶持,用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搬迁户的建房工作由接收安置村负责组织协调,帮工帮建。四是搬迁户与当地村民在宅基地、责任田、用水、用电、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同等的待遇。五是搬迁中需要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