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第三单元)第一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知,瞭解。《説文, 矢部》: “ 知, 詞 也。从口,从矢。” 徐鍇繫傳:“凡知 理之速, 如矢之疾也,會意。 ” 段玉裁 注:“ ‘ 詞也’ 之上當有‘ 識’ 字。原意 為知識。
三、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 经典论述解析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1、《學 而 》
《學而》為《論語》第一篇,“學而” 為篇名是後人加上去的,一般摘取篇 首的前兩字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論語》單言子,特指孔子。除孔子以外的先 生,前加其姓,如“曾子”、“閔子”、“顏 子”等。在春秋時期,夠稱得上“子”的不多, 只有孔墨顯學的創始人——孔丘、墨翟為學者 所宗,故可稱子。《論語》時代,一般人相互 尊稱“吾子”。
二、孔子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一說生於魯襄公二十一年 (《公羊傳》和《穀梁傳》,卽公元前五五一 年),一說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史記· 孔子世 家》),相差僅一年。 孔子自己說“而丘也,殷人也”(《禮記· 檀弓 上》),就是說他是殷商的苗裔。周武王滅了殷 商,封殷商的微子啓於宋。孔子的先祖孔父嘉是 宋國宗室,因爲距離宋國始祖已經超過五代,便 改爲孔氏。
• 孔父嘉無辜被華父督殺害(見《左傳》桓公元年和 二年)。據《史記· 孔子世家· 索隱》,孔父嘉的後 代防叔畏懼華氏的逼迫而出奔到魯國,防叔生伯夏 ,伯夏生叔梁紇,叔梁紇就是孔子的父親,因此孔 子便成爲魯國人。 • 孔子的志向很大,要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少者懷之”。在魯國行不通,到齊國也碰壁,到陳 蔡等小國,更不必說了。在衞國,被衞靈公供養, 住了較長時間,晚年終於回到魯國。大半輩子精力 用於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獻。他對後代的最大貢獻也 就在這裏。

說,喜悅,高興。 此句可譯為:學能按時誦習,不是很愉悅 的事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朋,《說文》、《詩傳》、《左傳》杜注、 《公羊》何休《集解》皆曰:“同門曰朋。” 即同出一師門的都可稱朋。而鄭玄注《周 禮·大司徒》曰:“同師曰朋。”則師兄弟 才可稱朋。清毛奇齡《論語稽求篇》以為當 以“同門曰朋”為正。鄭注顯得偏狹。今 “朋友”一詞為同義聯合的合成詞,但古代 “朋”與“友”是有細微的差別的,同門曰 朋,同志為友。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一句表現出了 儒家敬業樂群的文化心態。“敬業樂群”與 “離群索居”,是相對而言的。樂群,樂於 合群,樂於合群的人是心胸寬廣之人,常有 快樂伴隨著他,而離群索居者,很容易進入 到寂寞孤單的心境中。故樂群是使人快樂的 事,離群是令人痛苦的事。但為了求學,這 兩種心態就不時的交替地伴隨著人的一生。 中國古代的讀書人深受其影響。 此句意為:有同門學友從遠方趕來,不是很 快樂的嗎?
• 4、楊伯峻《論語譯註》 (1909~1992),原名杨 德崇,湖南省长沙市人, 著名语言学家。 他在语言 文字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 在古汉语语法和虚词的研 究方面以及古籍的整理和 译注方面。 《论语译注》 一书译文明白流畅,注释 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 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 考证。
• 5、錢穆《論語新解》 (1895-1990),字宾四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 先生为文史大家,尤对 孔子与儒家思想精研甚 深甚切。本书乃汇集前 人对《论语》的注疏、 集解,力求融会贯通、 “一以贯之”,再加上 自己的理解予以重新阐 释,实为阅读和研究《 论语》之入门书和必读 书。
ຫໍສະໝຸດ Baidu
時:當“以時”、“按時”講,名詞作狀 語。上古對學的規定是:根據時令季節來 調整學習的內容。《禮記·王制記》載: “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文 王世子》篇載:“春誦、夏弦、秋學禮, 冬讀書。”故教材注講為按時誦習是可信 的。這裏“時”“習”放到一起,還有珍 惜光陰的意思,也就是孔子一再宣導的不 舍晝夜、銳意進取的精神。“而”為承接 連詞。之,語助詞,起補湊一個音節的作 用。
• 3、劉寶楠(1791— 1855)《論語正義》— —清代儒生大多不滿意 於唐、宋人的注疏,所 以陳奂(1786—1863) 作毛詩傳疏,焦循( 1763一1820)作《孟子 正義》。劉寶楠便依焦 循作《孟子正義》之法 ,作《論語正義》徵引 廣博,折中大體恰當。 只因學問日益進展,當 日参考價值仍然不小。
習,《說文·習部》:“數飛也。從羽從白可 見,“習”的本義是指雛鳥經過多次的飛行, 才能學到飛翔的本領。在這個基礎上可以引伸 為人們經過反復的練習來學到某一專業領域的 本事。這裏的“習”是指誦習。
不亦……乎”是一個固定搭配(或稱凝固 結構形式),是以否定性的反問形式來表式 肯定的意思。“亦”在這裏不能看成是表頻 率的副詞,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三:“凡 言不亦者,皆以亦為語助。”不亦……乎, 可譯為不是……嗎?
第三單元


论 语
一、《论语》的简介
(一)、《论语》名称的由来 《漢書· 藝文志》:“論語者,孔子應答 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 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 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論語:語言的論纂。
(二)、《论语》的作者及编著年代 《論語》是若干斷片的篇章集合體。 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麽邏輯和關連。 《論語》一書,篇幅不多,却出現了不少 次的重複的章節。所以《論語》一書絕不 能看成某一個人的著作。 《論語》的篇 章不但出自孔子不同學生之手,而且還出 自他不同的再傳弟子之手。這裏面不少是 曾參的學生的記載。因此,我們說《論語》 的著筆當開始於春秋末期,而編輯成書則 在戰國初期
(三)、《论语》的版本
1、《論語注 疏》——即何晏 《集解》、邢昺 疏,在十三經注 疏中,除武英殿 本外,其他各本 多沿襲阮元南昌 刻本,因它有校 勘記,可以參考。
• 2、《論語集註》——宋朱熹(1130—1200)從 《禮記》中抽出《大學》和《中庸》,合《論語 》、《孟子》爲四書,自己用很大功力做集註。 固然有很多封建道德迂腐之論,朱熹本人也是個 客觀唯心主義者。但一則自明朝以至清末,科舉 考試,題目都從《四書》中出;所做文章的義理 ,也不能違背朱熹的見解,這叫做“代聖人立言 ”,影響很大。二則朱熹對於《論語》,不但講 “義理”,也注意訓詁。所以這書無妨參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