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的自由及与真善美的统一
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真、善、美"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的核心,它们代表了文学作品所要追求的高尚境界和终极目标:
1.真(Truth):真指作品反映了现实世界和人类生活的真实
性和真理性。
作品应该追求真实还原生活的本质、探索人
类的存在和内在世界,以及揭示人性、社会和历史的真相。
作品通过真实性,使读者能够在其创作中感受到人类经验
的共性和价值,并引起共鸣。
2.善(Goodness):善指作品体现了道德和伦理的规范和价
值。
作品应该通过创作形象、情节和主题,探讨伦理和道
德问题,呈现出人类美好的一面。
作品可以启发人们思考
善良、正义、友善、关爱等道德价值观,并传递积极向上
的情感和信念。
3.美(Beauty):美是文学作品所要追求的最直观和核心的
审美价值。
美指作品在形式、结构、语言、艺术构思等方
面具有美感和艺术性。
作品通过其美感,给读者带来审美
的享受,触动情感、激发想象力,使人感受到美的力量和
魅力。
"真、善、美"的统一是指在文学创作中,这三个价值维度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渗透、互相影响并统一于作品中。
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具备真实性、善良性和美感,通过表达真实与真理塑造出良好而美丽的形象和情节,引发读者思考、
体验和欣赏。
通过追求"真、善、美",文学创造可以成为人们探索和了解生活、人性和社会的途径,激发人们的文化情感和思索意识,引导人们追求美好的道德和精神境界。
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审美的价值追求,提升了作品的内在意义和文化价值。
自由的实现是实践基础上真善美的统一读任红杰的《自由之径》
自由的实现是实践基础上真善美的统一——读任红杰的《自由之径》田心铭(教育部高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80)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1009.2528(2005)09—0075.03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晁的历史,就是不断地从必然历来关于自由问题的讨论主要是围绕着“什么是自由”的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
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哲学问题进行的,对实现自由的途径问题的理论探讨尚未获得家、思想家不懈地探讨自由问题,形成了各家各派的观点,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展开。
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19世纪40年代诞生的马克思主任红杰的《自由之径》一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义科学世界观为揭示自由的本质和实现的途径提供了世界年3月出版)另辟蹊径,从实践基础上真、善、美相统一观、方法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随之建立起来。
的角度去探讨自由的实现问题,这是对“如何实现自由” 毛泽东指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的回答,同时也为深入理解“什么是自由”提供了一个新只有在认识必然的基础上,人们才有自由的活动。
这是自的视角。
由和必然的辩证规律。
所谓必然,就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性,该书指出“自由”一词具有多义性,分析了“自由” 在没有认识它以前,我们的行动总是不自觉的,带有盲目在不同场合的不同含义,并以对自由和必然关系问题的回性的。
,,【I】aP833’毛泽东提出并阐明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答为标准,将哲学史上出现的哲学意义上的自由观划分为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这一命题,以简明的形式高度集中四种类型给予简明的评析。
霍尔巴赫承认必然性,却以必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
它以自由与必然的关系即然性否定了自由:康德承认必然性,却认为自由仅仅存在人的自由与客观世界运动规律的关系问题为轴心,阐明了于必然性的彼岸:萨特否定必然性,认为自由不受必然性自由与认识、自由与实践的关系。
这既是对“什么是自由”的制约,人就是自由。
真善美的统一与分离
真善美的统一与分离人类对于真善美一直以来都有着追求和追寻的需求,这三个概念似乎承载着人类对于世界的美好期望和对自身的目标追求。
然而,真善美之间的关系却既有统一又有分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讨论真善美的统一与分离,探索这其中的深度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真善美之间的统一。
事实上,真理、善行和美好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在人们的日常言行中,无论是在个体行为还是社会共同价值观中,真善美往往交织于一体。
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中带有真实、善良和美丽的元素,往往能够给他人以良好的印象,进而建立起互信和友好。
在社会中,真实的信息传播、善良的行为举止和美好的环境经营都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因此,真善美的统一体现了人类对于一种真正幸福的追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真善美之间又会有一定的分离。
这种分离多半来自于价值观、利益冲突或者是先天和后天条件的不同。
首先,不同的价值观对于真善美的认知和追求存在差异。
比如,对于一个宗教信徒来说,真理往往与宗教教义一致,善行则是依循宗教教规的行为,而美好则体现在神圣仪式中。
然而,在一个非宗教信仰的人眼中,真理可能是通过科学和理性的方法得到的,善行可以是利他主义和慈善行为,美好则是审美上的追求。
这种不同的真善美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分离。
其次,利益冲突也可能导致真善美的分离。
在现实社会中,很多时候个体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可能会不择手段地去追求所谓的真善美。
比如,某些商人为了赚取利润,可能会忽略真实性,使用虚假广告手段欺骗消费者;政府部门出于利益考虑,可能会对环境问题视而不见。
这种追逐利益的行为往往导致真善美的分离,从而破坏了社会的道德和美好环境。
然而,在真善美的分离中也存在一种追求统一的力量。
人们意识到将真善美统一起来是实现个体幸福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因此,不论是个体还是社会组织,都需要进行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培养真、善、美的意识。
在个体层面,应该注重个人修养和自我实现,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与道德规范和美好价值观保持一致。
论“真”“善”“美”价值旨归的统一
论“ 真" “ 善’ ’ “ 美" 价 值 旨归 的 统 一
杜 早 华
(井 冈山大 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西 吉安 3 4 3 0 0 9 )
摘
要 :追求“ 真…‘ 善” “ 美” 的统一是人类永恒 的理想 。只有将 “ 真…‘ 善…‘ 美” 都纳入到价值 思维 的框 架 中, 即在
这 三种 思维方式 的价值 旨归意义上 , 才能达到 三者 的统 一。“ 真” “ 美” 的思 维在本质 上亦 即是价值 意义 的“ 善” 思
尺度 和需 要来 建造 , 而 人懂 得按 照任何 一个 种 的尺
式的差异所在。这种思维方式体现了工具理性 、 分 析理性 的特质 , 表 明 了人 类思 维 “ 合 规律 性 ” 的
一
度来进行生产 , 并且懂得处处都把 内在尺度运用于 对象 ; 因此 , 人 也按 照 美 的规 律 来 构造 。 ” _ l _ 4 可见 ,
值性 。这 样 , 人 类 思维必 然 从 “ 真” 、 知 思维 方 式 过 渡 到“ 善” 、 价 值 的思 维 方 式 。前 者体 现 出 人 类 思 维 活动合 规律 性 的一 面 , 后 者则体 现人 类思 维合 目 的性 的一 面 。人 类 本 质 上 是 一 种 价 值 性 的存 在 ,
“ 善” 的实 质是 人类 在 一切 活 动 中所 追 寻 的有 用 或
所谓“ 真” 或 知 的思 维 方 式 , 就 是人 类 了解 、 认 识其 生 活 于其 中 的世 界 的本 质 及 其 变化 规 律 的思 维 方式 。通 过 这 种 活 动 , 人 类 不 断 将 “自在 之 物 ”
相 不 息追 寻 的 理想 。具 体 展 现 在 人 类 的思 维 活动 中 , 真、 善、 美 构 成 了三 个 不 同的思 维 目标 。 根 据这 三个 思维 目标 的特 点 和 要 求来 运 思 就会 形 成 三种 不 同的思 维倾 向 , 相应 地生 成 三种 不 同的思 维方 式 , 即“ 真” 或知 的思 维方 式 , “ 善” 或 价 值 的思
人性的本质与真善美的思考
人性的本质与真善美的思考人类自古以来一直在探索和思考人性的本质,同时也试图理解真善美的概念。
人性是指人类自身的本质属性,包括思维、情感、行为和道德等方面。
而真善美是指人类积极向上的品质和价值观,它们与人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思考人性的本质以及真善美的意义。
一、人性的本质人类的本质源于生物学特性和环境的影响。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人性具有自我保护、追求欲望和社会性等基本特征。
这些特征使得人类具有自我生存和繁衍的本能。
然而,人性的本质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些生物学特征,还涉及了思维、情感和道德等多个层面。
在思维方面,人性表现出独特的智慧和创造力。
人类拥有思考、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使得我们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理性思考。
然而,思维也容易受到情感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偏见和错误的判断。
情感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爱、恨、喜、怒等复杂的情绪表达。
情感不仅影响着个体的态度和行为,还决定着人类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结构。
情感的表达方式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有的人表现出同情心和关爱他人的意愿,而有的人则更为自私和冷漠。
道德是人性中的重要维度,它与真善美的价值观相互关联。
道德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行为规范和价值导向,它指导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准则和道德选择。
然而,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道德标准也存在差异,这使得道德观念具有多样性和相对性。
二、真善美的思考真善美是人们对于优秀、美好和高尚的追求。
真是指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知,善是指道德的行为和价值观念,美则表示对艺术、生活和自然的审美感受。
这三个概念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也是实现个体和社会进步的动力。
真善美的思考涉及了对人性的理解和价值观的建构。
通过思考和反思,人们可以认识到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摆脱偏见和成见。
真善美的思考还能够培养个体的道德品质和审美能力,使人们在面对选择和判断时更加理性和客观。
在个体层面,真善美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寻找内心的平衡和满足感。
通过追求真理,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外部世界,从而提升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成长能力。
善心是真善 自由辩论
善心是真善自由辩论
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大家好!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就
“善心是真善”这一话题展开自由辩论。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善心是真善”的观点。
支持这一观点
的人认为,善心是一种纯粹的、无私的情感,它来源于对他人的关
爱和同情,是一种积极的情感表达。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
到一些善心之举,比如捐款救助灾民、义务帮助他人等等,这些行
为都是出自善心,是对社会的贡献,是真正的善良之举。
然而,也有人持反对意见。
他们认为,善心并不一定代表真善,因为有些人可能出于虚伪或者自私的目的而表现出善心。
比如一些
人在公众面前做出一些善心之举,只是为了树立自己的形象,而实
际上并不是真心实意。
另外,有些人出于善心行善,却因为行为不
当而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伤害了他人。
这些情况都表明,善心并不
一定代表真善。
在我看来,善心是真善这个论题并不是非黑即白的。
善心本身
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它可以激励人们做出善良的行为,为社会带来
正能量。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善心背后可能存在的复杂性。
有时
候,善心的表现可能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甚至被滥用。
因此,我们需要在评判善心的真善性时,要考虑行为的动机、行为的结果以及行为的真实性等多个方面。
总的来说,善心是真善这个辩题是一个复杂而又有趣的话题。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善心的本质和作用。
谢谢大家!。
关于简析马克思主义学说“真、善、美”的统一
关于简析马克思主义学说“真、善、美”的统一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继承了人类历史上一切有价值的思想文化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以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理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真、善、美”的统一,是迄今人类对“真、善、美”最全面、最深刻的把握,我们要在变化发展的现实环境下,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恩主义。
在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中发扬光大马克思主义学说。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真善美;统一时代的变迁。
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使马克思主义面临空前的危机,使得高校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学面临新问题.使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新一代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怀疑。
甚至有人将马列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同宣传“假、恶、丑”等同起来.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正确性、实践性。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真”的学说,而且还是“善”的学说、“美”的学说.是“真、善、美”统一的学说。
在新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不但要准确地把握理解马克思主义“真、善、美”统一的学说,还要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武器。
因为它揭示了经济发展的规律。
社会发展的规律。
认识发展的规律。
是“真”的学说什么是“真”?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达到实质的统一时就是“真”.不管是满足自己的需求、社会的需要,还是理性思考的本身要求,归根到底,只要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就是对“真”的追求。
就是真理。
马克思主义学说并不是高深莫测的“玄”学.也不是佛学中的“空”学,它是朴实的真理,是“真”的学说。
邓小平晚年曾发表了一个非常意味深长的结论:“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
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
很朴实的道理。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真”的学说。
是因为它是时代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l9世纪中叶。
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已经引起思想家们的关注和研究。
在马克思之前的西方的空想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潮,已对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问题,资本主义社会向何处去的问题。
浅析哲学之“真”“善”“美”
001[摘 要] 哲学之所以能够提升人的生存境界,从根本上说在于它是以追求人类知行的真、善、美为己任。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原理和观点,深入分析真、善、美在生活价值坐标体系中的具体位置和作用,认为求真是哲学的认知与实证维度、至善是哲学的伦理与价值维度、立美是哲学的生活与审美维度,从而表明真、善、美对于人类科学认识和把握世界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关 键 词] 求真;至善;立美浅析哲学之“真”“善”“美”李忠友哲学的使命在于引导人们去追求和创造真、善、美的世界。
真、善、美是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的集中体现。
真、善、美统一的境界既是一种富有意义的人生境界,也是一种自由的人生境界。
近年来,学界对于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不少具有启示意义的成果,但人类“现代化”的实践活动所造成的“人的物化”现象,导致人们热衷于追求各种功利性的目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真、善、美的领悟与追求。
因此,在真、善、美的具体阐释上再做进一步的探索和剖析,以此强化人们对于哲学涵养的认知,在当下依然显得急切和必要。
一、求真——哲学的认知与实证维度哲学视野中的“求真”,主要是指“获得真知”。
应该说,任何人认识世界都想获得“真知”(尽管客观的结果未必如此)。
而“惊讶”的敏感度、对“自明性问题”的分析以及对“先入之见”的批判,都将有助于人们从习以为常的事物中有所发现,从人们确定不移的信念中获得反思,从而帮助人们超越感觉的局限,获得澄明的认识,逐步走向真理。
当然,这一过程也离不开必要的实证。
比如,吸引和排斥是物理学关注的现象,但哲学关注的是这种排斥和吸引是怎样实现的问题,从而将表面的、外在的、偶然的因素清理出去,揭示事情的本质。
也就是说,在分子运动中,存在着分子力和热运动的矛盾:分子力使分子保持在平衡的位置上,热运动则使分子离开平衡位置做无规则的运动。
在这里,分子力表现为吸引,热运动则表现为排斥。
分子力和热运动的矛盾就表现为吸引和排斥的矛盾。
浅谈真善美三种境界和真善美的统一
浅谈真善美三种境界和真善美的统一作者:张立和来源:《祖国》2016年第13期摘要:我们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求真、求善和求美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在追求真理,而实践过程也是人本身发展的趋善过程。
“美”是实践活动中所实现的“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本文在分析真善美的真正含义之后,从实践性和历史性来讨论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关键词:真善美实践一、求真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总是会问:“真的吗?”其实这个“真”的概念有很多不同的意义。
在《哲学通论》中对“真”的概念解析做了五点的论述,笔者简单概括为以下三点并略有发挥。
首先,对于“真的吗”的回答是要讨论这(件事或者这个人)“是”还是“不是”、“存在”还是“不存在”的问题。
这主要是对对象结果的追问其是否具有“存在”的意义。
其次,“这是真的么”是在对于对象的表象以及对象的思想以及其表象和思想的关系的论述。
是否为“真”的追求同时也是在对“追问者”的一个追问,也就是在追问这个“追问者”是否正确的再现了“存在着”,这是对认识主体提出的对求真的要求。
我们在追求“真”的表象和思想的关系时所想表达的是感性认识——“现象”和“理性认识”——本质的关系。
这就说明我们对“真”的理解也要从人的存在方式——实践上来讨论。
最后,对于“求真”的追问可以是对于对象的评价,我们在这里可以做一个双重的疑问,如果你一个朋友说博物馆里有一件新的收藏品。
那么你就会问:“这是真的吗?”,你的朋友其实在回答你问的两个问题,一个是这个收藏品真的是在这个博物馆吗?一个是这个博物馆的收藏品确定是真的吗?而这第二个问题就是对于“真”的追求在其对象上的评价。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观更需要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理解:我们要追求什么样的真理?怎么对待真理?如何确定真理的正确性?这都与人们的价值观有关,所以还需要我们把它和“善”、“美”统一起来来讨论。
二、求善为了寻求“真理”我们要追求“善”,伦理规范要追求“善”,生活中的价值观念也要追求“善”,人的实践过程就是趋善的过程,人作为实践的主体力图按照自身内在的尺度来开展活动的,人在实践的活动不仅对现存的外部世界中的客观环境与社会历史条件进行简单的再复制,更是要对外部世界给予的客观环境与条件进行和自己生存和发展相适应的安排和创新。
人性的真、善、美
人性的真、善、美人性的真、善、美人性的真、善、美是人类实践活动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是人的崇高和永恒的价值取向,追求真、善、美的交融是人性的需要;人文的灵魂是自由、独立、仁爱、尊严的和谐,人文的核心思想是把人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为本是实现人的价值和各种社会性需要,人有精神安抚、精神就有了归宿;而精神性诉求又是无止境的,永远处于不断诉求之中。
正是人的不断追求真、善、美、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也是衡量一个现代化人才素质的基本标准。
目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稳定,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人民热爱祖国、崇尚真理、追求进步、努力学习、向往真、善、美的生活。
因此,真是美的基础,善是美的前提,人通过审美活动,可以激发、提高对真善的认识和追求的水平,培养求真向善爱美的精神,美感的形成是以美启真和以美扬善的内在心理条件,以美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从而提高人的文明基本素质。
是人类的理想追求的最高境界。
人性的真、善、美对于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历史以来没有明确的定位,是由不同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人们一直各抒己见,争论不休,不曾也永远不可能达成一致的看法。
人类讨论它,讨论了几千年;人类追求它,也追求了几千年。
比如《周易》思想中作为:中华先人观物取象、格物穷理以求真;凝道、行道;以心循理来守真;观感化物而求善;至诚得天而至善;合天人以求美,天人合而尽美。
作为一种思想体系,真善美相互区别、相互涵育,在序卦系统中浓缩为:上经之首示天道而求真,下经之首示人道而求美。
上经止守真,下经止至善,天道人道合一,便有阴阳交感到升降的求美与尽美。
这揭示出天人同构,生生不息,玄妙有常的世界图景。
它的思想有促进当代人们对真、善、美的理解和把握。
真,属于哲学范畴;善,属于伦理学范畴;美,属于美学范畴,知识欲的目的是真;道德欲的目的是善;美欲的目的是美。
真善美,即人间理想。
真是存在的本体,善是存在的趋向,美是存在的表征。
自由是实践中的真善美的统一
自由归结 为 必然 就更 加 明显 。他 们 已经认 识 到必 然 是 客观 的 , 以 自由无 非 就是 对 所
将 自由归 结 为必 然就 是认 为 自由是 要 受 到必 然 的制 约 , 的 自由也 就是 必 然 的 人 产 物 。这 就 是 旧唯物 主 义 的解 决 方式 。旧唯物 主 义者往 往 都 以承认 客观 世界 的必 然
性 为前 提 。朴素 唯物 主义 者都 认 为客 观世 界是 由某一 种或 几种 自然 物 生成而 来 。在
・
1 4・ 0
自由是 实 践 中 的真 善 美 的统 一
是 自由与必 然 问题 。“ 人类 生存 或人 类 存在 的最 基本 问题 , 到底 是一 个 自由与必 然 说 问题 。 ④ 自由与必 然 就是 思维 与存 在 问题 的延 伸 . ” 或者说 , 某种 意 义上 可 以将思 维 在 与存 在 的问 题归 结为 自由与必 然 。 以往 哲 学家对 思 维与 存在 的不 同理解 可 以分为 唯 物 主义 与唯 心 主义 。这也 体 现在 他们 对必 然 与 自由的关 系的不 同理 解 。
将 必 然 归 结 为 自 由是 唯 心 主 义 者 的 解 答 方 式 。 在 唯 心 主 义 者 看 来 , 的 外 部 世 人
界 的产 生 、 在 与 发展 要 么 是 人 的 意识 的产 物 , 么 就 是 “ 界 第 一 推 动 者 ” — 上 存 要 世 — 帝 的产 物 。认 为 客观 世界 的必然 性 要 么是 人 的意 识所 赋 予 的 , 么 干脆 否认 客 观 世 要 界具 有 必然 性 。在 近代 就有 哲 学家 认 为 , 我们 生 活 中所具 有 的因果 必然 性是 “ 在 习惯 性联 想 ” 的结 果 。 样他 们 就简单 地 将人 的 自由理 解 为意 识 的 自由 。自由也就 成 了为 这 所 欲 为 , 就 失去 了其 固有 的客 观基 础 : 为 “ 也 认 自由没 有 本质 ” “ 恰 相反 , ,恰 自由才 是 所 有本 质 的基础 ” 。 ② 上帝 的位置 由人来 取代 。 神 学那 里 , 在 上帝创 造 世界 是随 心所 欲
自由是真善美的统一——“自由”定义考略
道路 就是认识 这种必然 性 。这 是一个 唯物 而又辩 证 的命 础——遵循规律 的社会生 活实践 。其次 , 明了人对必然 指
题 。然而 , 他仅仅从个别主体的 自然属性理解人 。 自由只是 性 ( 规律 ) 的认识是 自由的前 提和 出发点 。 自由不 在于摆 个人消极地顺应必然性的 自由。因此 , 的 自由观 。 他 对必 然 脱 了规律性 而存 在 , “ 于认 识这些规律”。 而具有选 而 在 从 性理解难免绝对化 , 从而 削弱 了人 的 自由所 包含 的主观能 择 自己行为的抉择能力 。人们对必 然性 和规律性认识越深 动性这一重要方面 。 国唯 物论 者有 人据此认定斯宾诺 莎 刻 , 法 人们所获得的 自由就愈 多。 第三 。 明了 自由的根本标 指 否定 了 自由, 当然 , 这是对斯宾诺莎 的误解 。 志在 于人合乎 目的的支配对象和 自己。停留在对必然性的 在 自由这个命题 中所 包含 的客 观必 然性 与人 的主观 认 识还不算 真正 的 自由 , 以这种 认识 为根 据去 支配 、 改造 能动性的矛盾 , 越来 越被哲学家们所重 视 。从康德 到费希 主客体才构成 自由。因为 “ 支配”和 “ 改造 ” 表明 , 自由是
系。 0 ‘ ” ( 马恩选集 > 3 第 卷第 13 ) 同时指 出: 5页 , 黑格尔
是 从其 杜撰 的绝 对观念 出发进行论 述的 ,他 承认必然性 。
马克思主义 自由观可简 明概括为毛泽 东的名 言 : 自 “ 由是对必然 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 的改造 。 长期 以来 。 ” 人们
但 这种必然性并 非客观世界 ( 括历史过 程 )本 身所固 视之为关于 自由的经典定义 。 包 对此 , 笔者认 为, 这不是 自由 有, 归根到底还 是某种 精神 的东西 , 映 了黑格尔 在这 的定义 ( 这反 至少 不是本 质定 义或全 面定义 ) 而是指 明了获 ,
人的自由与真善美
人的自由与真善美
余尝闻古人云:“人之大欲存焉,天之大欲存焉。
”自由者,人之本性也;真善美者,人之追求也。
今试述其要,以抒胸臆。
昔有一士,名曰子渊,性好自由,常言:“人之自由,犹鱼之于水,鸟之于空。
”一日,子渊游历山林,见一鸟笼,中有鹦鹉,羽毛斑斓,却无法飞翔。
子渊叹曰:“此鸟虽美,然失自由,何其可悲!”遂开笼放鸟,鹦鹉展翅高飞,子渊心中甚悦。
子渊言:“人之自由,亦如是也。
若无自由,则失真善美之根本。
”友人闻之,言:“子言甚妙,然何为真善美?”子渊答曰:“真者,不伪也;善者,无私也;美者,和谐也。
”
一日,子渊至市集,见一老者卖艺,技艺高超,观众皆赞叹不已。
子渊问老者:“汝何以如此高超?”老者言:“吾自幼酷爱此艺,勤学苦练,终有所成。
”子渊言:“此乃真也。
”
又见一妇人施粥于饥者,言:“此粥虽薄,愿汝等充饥。
”子渊问妇人:“汝何以如此慷慨?”妇人言:“吾亦曾贫困,今有能力,愿助他人。
”子渊言:“此乃善也。
”
至一花园,见百花齐放,色彩缤纷,布局和谐。
子渊问园丁:“汝何以栽种如此之美?”园丁言:“吾爱花木,用心布置,愿人赏心悦目。
”子渊言:“此乃美也。
”
子渊言:“真善美,皆源于自由之心。
无自由,则无真善美之可能。
”友人闻之,言:“子言甚是,吾等当珍惜自由,追求真善美。
”
如此,人的自由与真善美,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自由使人得以展现真我,追求善行,创造美境。
愿以此文,记述所感,亦愿读者能从中领悟自由之重要,追求真善美之境界。
论人类自由真、善、美的统一
作者: 李淑梅
作者机构: 南开大学哲学系
出版物刊名: 教学与研究
页码: 21-25页
主题词: 人类自由;求真活动;自由和必然;求善;现代唯物主义;价值尺度;事实真理和逻辑真理;
经验事实;马克思恩格斯;实践基础
摘要: 本文认为:人类认识的直接任务是求真,人类活动的价值取向是求善,主客体统一的最高境界是求美,求真、求善、求美作为主体掌握客体的三种相互独立的方式,内在地统一于主体的活动之中,构成人的活动的完整系统;哲学求索真、善、美的统一在实质上表征着一种全面地解决自由和必然矛盾的努力;马克思的现代唯物主义在实践基础上揭示了真、善、美的统一,在现时代,按照真、善、美统一的原则进行活动,对于实现人类自由具有重要意义。
道家美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统一
道家美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统一中国古代美学派别之一。
指以老庄为代表的,以道家的自然无为的观点去对待审美与艺术的美学思想。
在道家的学说中,最高的范畴是“道”。
庄子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自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 “道”不同于柏拉图的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理式”或黑格尔的“绝对理念”,而是一个不生不灭、不可名状的无限实体,是宇宙的生命与核心。
是道创造了万物,即自在无为的自然,由它外化而成的无为的自然也最能充分体现“道”。
道生万物,美也由此而生。
庄子说:“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素朴而天下莫与之争美”。
在道家看来,“自然”、“无为”、“素朴”,其内在规定性是同一的,美的本质特征也就在于此。
因为道家强调的是顺应自然,才能达到自由的境界,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便是对人的自由的束缚,也就破坏了审美,所以,道家追求的顺应自然,而达到人生自由境界,便是一种审美的境界。
在真、善、美三者关系中,道家美学更强调的是真。
因为在他们看来,真是美的基础,离开了真,就无所谓美与善,这集中体现在“法天贵真”的思想中。
庄子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民,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真就是一种合规律,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美。
充塞天地,听之不闻的“咸池之乐”,背负青天,自由“展翅的鲲鹏”,以天合天,鬼斧神工的“梓庆之鐻”,它们之所以美,就是因为与自然无为的自然达到了合一。
道家美学不仅强调真,而且强调美与善的统一。
庄子说:“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
这种“德充之美”,包含着善的内容,但庄子的这种善绝非等同于社会功利内容,而同样体现了“自然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善和自然无为的美是一致的。
所以,《庄子》中描写的哀骀它辞官不做,逍遥自在,充分体现了个体人格的自由,这在道家看来,就是一种美。
自由是实践中的真善美的统一
自由是实践中的真善美的统一第2卷第4期2011年8月哲学分析Pb.il~sophiealAnalysisV01.2.Nol4Aug.,2011自由是实践中的真善美的统一陈仕伟摘要:要真正理解自由,首先就要从自由与必然的关系谈起.哲学史上的不同解答都未能真正科学地解释自由,原因就在于他们不懂得实践的科学含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实践概念引入后才真正认识了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与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并且是真善关的统一.关键词:自由;必然;实践;真;善;美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0047(2011)04—0104—06人在本质上是追求自由的存在,对自由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课题.讲到自由就不能不和必然联系起来思考.只有真正解决了自由与必然的矛盾才能真正理解"自由".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史时曾说到:"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④思维与存在的问题也可以归结为自由与必然的问题.纵观整个哲学史,对思维与存在问题的不同理解可以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同样,对自由与必然的截然不同的回答也可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但是他们都没有真正解决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更不能真正理解自由.人的自由应该是存在于人的实践过程中,是真善美的统一.一,自由与必然关系在哲学上的不同解答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对整个哲学史高度概括的立足点或者说,前提就是根据以往哲学家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不同理解即本体论意义来总结的.而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为了实现人的解放,为了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状态.所以对于人的生存来说,其意义就作者简介:陈仕伟,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讲师.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页.?104?自由是实践中的真善美的统一是自由与必然问题."人类生存或人类存在的最基本问题,说到底是一个自由与必然问题."④自由与必然就是思维与存在问题的延伸.或者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将思维与存在的问题归结为自由与必然.以往哲学家对思维与存在的不同理解可以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这也体现在他们对必然与自由的关系的不同理解.将必然归结为自由是唯心主义者的解答方式.在唯心主义者看来,人的外部世界的产生,存在与发展要么是人的意识的产物,要么就是"世界第一推动者"——上帝的产物.认为客观世界的必然性要么是人的意识所赋予的,要么干脆否认客观世界具有必然性.在近代就有哲学家认为,在我们生活中所具有的因果必然性是"习惯性联想"的结果.这样他们就简单地将人的自由理解为意识的自由.自由也就成了为所欲为,也就失去了其固有的客观基础:认为"自由没有本质","恰恰相反,自由才是所有本质的基础"②.上帝的位置由人来取代.在神学那里,上帝创造世界是随心所欲没有任何限制的.那么现在人成了上帝的替代品,人也就可以随心所欲.但是客观世界中的必然性不能想当然地宣布为人的意识的产物.因此,人的自由也就成了在意识领域内的想人非非,是一种纯粹的内在自由.是一种虚构而不是现实的自由.将自由归结为必然就是认为自由是要受到必然的制约,人的自由也就是必然的产物.这就是旧唯物主义的解决方式.旧唯物主义者往往都以承认客观世界的必然性为前提.朴素唯物主义者都认为客观世界是由某一种或几种自然物生成而来.在古希腊就将客观世界归结为"水","火","原子"等自然物的产物.这样无疑就将人归结为一种上述自然物的派生物,同样是一种自然物.那么人的自由问题也就是必然问题,因为人本身就自然物.自由就是必然即没有自由.在近代唯物主义者那里,将自由归结为必然就更加明显.他们已经认识到必然是客观的,所以自由无非就是对必然的认识与适应.也就是说人只要适应必然而生存就是达到了自由.这显然是过分强调了必然而否认人的能动性,他们所得出的自由也就是一种与动植物一样的机械自由.因此,唯心主义者偏重了人的"思维","存在"成了"思维"的派生物,那么就必然将自由归结为意识的自由,从而使自由失去了客观的规定性.而旧唯物主义者则强调客观世界的必然,认为思维是客观世界的简单复写,那么就简单地将自由消解在必然之中,自由就成了不自由.无论唯一tl,主义还是旧唯物主义,在自由与必然问题上都不能得到科学的解答.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对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理解都存有"主客二分"公式化的偏差:人是主体,客观世界是客体;将主客关系简单化.这样的后果不是主体吃掉客体就是客体消解主体,都没有认识到在主客体之问还有一个重要中介系统即实践的存在.所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开篇就讲到:"从前的一①陈晏清等:《现代唯物主义导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页.②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563页.?105?哲学分析2011年第4期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①二,必须从实践中来理解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毛泽东曾说:"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②这一论述一直被哲学界认为是经典的概括.这个论述就是从必然与自由的关系方面来说的,并且引入了"实践"这一重要概念.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既然是对象性活动,那么就必然存有主体与客体.实践总是人的实践,人是有意识的存在,所以实践总是有意识的活动.意识在实践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实践的目的计划.它们具有人的主观色彩,但是不能将其归结为纯粹的主观;它们是"以往活动的产物",同样具有潜在的客观现实性.但是能否转化为现实性,当然就需通过人的改造活动了.这是一个思维与存在的问题,也是一个自由的问题.只有人的意识能够顺利转化到现实中来,人的自由才可以说是实现了.自由不仅仅是意识的自由,更大程度上,是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就要承认必然的存在.必然的存在肯定对人的实践是有限制作用的,从而就会限制自由的实现.从表面上看,自由与必然问题就陷入了康德式的"二律背反".其实不然,人要改造客观世界并不是要消灭必然,而是在认识和利用必然的基础上实现人的目的计划,实现人的自由. "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无论对外部自然界的规律,或者对支配人本身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的规律来说,都是一样."③必然对于自由来说就具有基础性和内在的规定性.所以自由与必然问题的解决只能在实践中才有可能.因为只有实践才具有这一桥梁的作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具有主观色彩,同样具有客观性, 是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这是实践的一个基本特征.实践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历史性.实践总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进行的,脱离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实践就是抽象的实践,是主客二分公式化的实践,就不能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Ib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毛泽东着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33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5页.?106?自由是实践中的真善美的统一解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深刻内涵.也就不能回答自由与必然的问题.人总是生存于一定社会历史的现实中,但是不会满足于现实,而希望超越现实.人的自由首先就应表现为一种认识的自由,具有主观性,但是它又具有现实的基础,即以必然为根据. 所以具有客观现实性.具有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我们"对一定问题的判断越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越大"①.自由首先是对必然的认识自由.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 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②利用认识来改造客观世界也同样要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 是以往活动的产物"④;同时认识的层次性也制约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这也就决定改造活动的阶段性.所以自由与必然的统一应是历史的具体的统一,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中的统一.这个关系存在于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对共产主义做了一个描述:未来的共产主义将是一个这样的"共同体",即"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但是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又说:"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④所以笔者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的描述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根据自由与必然的历史统一性来进行的:对必然认识的层次性以及现有条件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的自由是有阶段性的.共产主义是一个"自由王国",但是根据现有的条件我们不能把它当作一个"应当确立的状况",而是一种"消灭现实的运动".是一个过程.自由就是在利用现有条件不断认识必然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产生和实现的,自由就是认识,利用和超越必然.所以毛泽东总结说:"欧洲的旧哲学家,已经懂得'自由是必然的认识'这个真理.马克思的贡献,不是否认这个真理,而是在承认这个真理之后补充了它的不足,加上了根据对必然的认识而'改造世界'这个真理."⑤三,自由是真善美的统一自由存在于自由与必然的历史统一关系中,存在于实践的过程中.自由是人类不断求得真理的表现.但是对于自由的理解仅仅从求真上来理解是远远不够的.马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55页.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O卷),第585页.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32页.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7页.⑤《毛泽东着作选读》(下册),第485页.?107?哲学分析2011年第4期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曾讲到:"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世界)"①,人还应是求美,求善的动物.自由是真,菩,美的统一."真"就是指主体在思想和行为上充分接近和适合于客体的必然性.人求得了"真"就意味着人也获得了自由:人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了对必然的正确认识.并在此指导下,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就是真的自由.真的自由是最基本的自由,是人的主体性地位确立的前提条件,也是"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这一论述的第一层含义.但是获得了这一层自由并不意味着人就真正获得了全面自由.因为求得了"真"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越来越能控制和利用客观世界.这仅仅是解决了人与客观世界之间的最直接的关系,自由还须从更深层次去探讨."善"就是指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中达到和谐,使人获得自由."善"是一种道德规范,是属于"应该"的范畴,需要每一个人自觉遵循.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称颂资本主义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生产力总和还要多,还要大.但是资本主义并不是一个自由的社会,因为没有善的地盘.马尔库塞的《单面人》,阿尔都塞的《理性的失落》等着作所描述的现状就是明证.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一个善的社会.即使是现在,全球性问题的产生,资本主义就是始作俑者.并且迟迟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不得不使人们重新审视人类自身.生态伦理与各种人文精神砰之欲出.如果善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在人与自然的问题上就很有可能会将人类推上绝境.现存的核武器就足够摧毁地球数十次,人类无疑是生活在随时都可能爆发的火山口上.人类还有什么自由可言?人与人之间的"异化","物化"关系将继续,社会的动荡将不可避免.所以自由需要善来保证.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需要建立起和谐的关系.自由还须是美的."美"就是在真与善的基础上达到更高层次上的统一境界.美主要是指人类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自由肯定.美主要通过各种艺术作品表现出来.艺术作品的存在并不仅仅是对以往劳动成果的积极肯定,还包含了对未来的向往,也可以说美表现了人类对未来自由的设想与追求.艺术作品的特点就是"充分展现并肯定了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和人的活动的创造性.这种丰富性和创造性不是建立在直接功利需求的基础上.而是在超越直接功利需求的基础上被感受到的."这个特点充分表明了"美是以主体为尺度的主客体的高度统一"②.是自由与必然的高度统一,美超越了直接的功利,积极引导人类向更高的自由理想迈进,超越了现实.这是最高层次的自由.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②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74—375页.?1O8?自由是实践中的真善美的统一因此,自由必须是真善美的统一.自由也应划分为真的自由,善的自由和美的自由.这样的划分构成了自由的不同层次和有机统一.可以说,这是对"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这一论述的科学理解.而以往很多人认为毛泽东的这一论述仅仅指出了真的自由而没有善和美的自由.所以在自由的划分上就根据必然一方得出:对自然的A由,对社会的自由和对人自身的自由.其实不然,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也就是说自由存在于实践即人的改造活动的过程中.人类的活动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是按照真善美来进行的.这是马克恩主义的题中应有之意.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单纯地从字面上来理解的话.就难免会陷入旧的俗套(要么就强调必然而忽视自由,要么就强调自由而忽视必然),不能对自由做出科学的解释(责任编辑:赵司空)?109?。
马克思幸福观之“真、善、美”的统一
马克思幸福观之“真、善、美”的统一马骥彤 伍元吉(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宁夏银川 750001)摘要:真正的哲学应该是建立在人性的三个维度,也就是真善美相统一的基础之上的,任何的偏颇都是对人性的不真实的反映,都不能塑造完美的时代精神。
人类在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活动大多是求真、求善、求美的活动。
真善美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内在地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对真善美三者关系的深刻把握可以更好的理解马克思幸福观中的真善美,以及真善美的统一对于人类追求幸福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幸福观;真;善;美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20)05-0241-002人类总是在追求幸福。
追求幸福就是追求人生的希望,追求美好的未来,追求最好的生活。
千百年来,社会正义、平等自由、温饱无忧、安定和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目标。
没有对幸福的追求,就不会有人类的过去和今天,也不会有人类的未来。
每个人都想要幸福,人类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实现幸福的理想。
马克思的幸福观体现了真、善、美三个维度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吸收各家学说的基础上,科学地阐明了真善美的辩证关系。
从内容方面说,美既不是单纯的自然,也不是纯粹的主观意识,美是显现在感性形式中的人的本质力量,是真善的统一体,即人在实践中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体。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求真向善的活动。
求真,即合规律性的活动;向善,即合目的性的活动。
所以,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美与真、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从内容看,美是真和善的辩证统一;从形式看,美也是真和善的辩证统一。
一、幸福之真:对必然的认识什么是真?所谓真,就是正确的认识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宇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有自己的规律,问题是我们认识没认识到这个规律,如果你正确的认识这个规律,那就掌握了真理。
当然,所谓“正确的认识”,也是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并不是说在任何时代的认识,都是正确的,在这个时代是正确的,可能在下个时代就不是正确的,这个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可以得到证明。
真善美的自由
真善美的自由自由是人类最重要的权利之一,它赋予了我们表达自己的能力和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权力。
作为一个高中生,我常常思考自由的含义以及对我个人的意义。
自由是一种能够让我成为真善美的人的力量。
首先,自由给予了我展示真实的自我的机会。
在一个充满压力和期望的社会中,我们常常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以符合他人的期待。
但自由使我有机会展示真实的自我,无论是我的兴趣、价值观还是独特的个性。
没有自由的束缚,我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而不必担心他人的评判和批评。
这样的自由使我能够真实地与他人交流和相处,从而建立真实的人际关系。
其次,自由鼓励我追求善良和正义。
自由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和利益,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我们对社会问题和不平等的看见和改变的能力。
作为一个高中生,我深信每个人都应该享受平等和公平的待遇。
通过自由的力量,我可以发声并参与到社会问题的解决中。
从小的事情开始,我可以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关心弱势群体的权益。
在我的努力下,希望能为社会的正义和公平贡献绵薄之力。
最后,自由使我有机会追求美好的人生。
美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外表的美,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美。
我相信人性本善,通过自由的力量,我可以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通过自由地选择和行动,我可以不断学习、成长和改进自己。
当然,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失败和挫折,但正是自由的力量使我能够坚持不懈、激励自己继续前行。
我相信,在自由的道路上,我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总而言之,自由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是一种宝贵的礼物。
它赋予了我们自由表达和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权利。
通过自由,我可以展示真实的自我,追求善良和正义,以及追求美好的人生。
作为年轻一代,我们应该珍惜自由,并利用自由的权利为社会和自己创造真善美的未来。
让我们一起肩负起责任,发挥自由的力量,创造一个更美好、更公正、更自由的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呢?
的 自觉、 自为和自主。自由不是主体 的随心 所欲 , 为所欲 为, 而 是主体 和客
根据马克思主义 经典作 家的看法, 自由是主体在认 识活动 和实践活动 体 的统一 , 是权 利和义务 的统一 , 自由和责任的统一。 在人 与自然的关系上 , 自由就是主体合理地 调节他们和 自然之 间的物 中表 现 出 的一 种 状 态 , 一种境 界。马克思 、 恩格斯 关于 “ 自由王 国” 的 一 系 既不是 自然对人 的奴役 , 也不是人对 自然的掠夺 , 而是 人与 自然 的 列论述从 多方面 阐述 了这种状 态和境界 。马克思说 : “自由王 国只 是 由必 质变换 , 相 互协 调 、 共 同进 化 与和 谐 发 展 , 也 就 是 人 同 已 被 认 识 的 自 然 规 律 和 谐 一 需 和 外 在 的 目 的规 定 要 做 的 劳 动 终 止 的 地 方 才 开 始 。 ” 在 物质 生产 领域 ,
◆ ◆ ◆ ◆
浅 析 人 的 自 由及 与 真 善 美 的 统 一
◆ 王 凤 珍
( 辽宁省新闻出版学校 )
【 摘要】自由不是主体 的随心所欲 、 为所欲 为, 而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 是权 利和 义务 的统一 , 自由和 责任 的统 一。 自由作为主体 和客体 的统一 , 具体表现在真 、 善、 美三个方面 , 追求 自由也就是追 求真 、 善、 关。 【 关键词】自由 认识 活动 实践活动 价值观
自由是对 必然的认识 和对客观 世界 的改造 , 这 是马克思主 义 自由理论 看作主体 自己本 身的事情 。自由是主体 和客体双方之 间的一种关系 , 只有 的一个 重要 命题 。但这 是 否就 是 马克 思 主义 经典 作 家对 自由所 下 的定 通过主客体 的相 互作用才能证 明主体 的 目的、 能 力和权 利 , 才能表 现 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