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的真善美

合集下载

高中记叙文写作的“真善美”追求

高中记叙文写作的“真善美”追求

高中记叙文写作的“真善美”追求【摘要】高中记叙文写作的“真善美”追求是指在文学创作中追求真实、善良和美好的理念。

在高中记叙文写作中,作家们通过挖掘真实的情感和经历,展现人性的善良和美好,追求文笔的优美和情感的美感。

通过表现真善美的主题和情感,塑造具有真善美特质的人物形象,高中生可以在文学表达中传递出更深刻的情感和价值观。

在高中记叙文写作中,追求真善美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真善美的追求,高中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同时也可以给读者带来思考和启发。

鼓励高中生在记叙文写作中追求真善美,不仅可以提升作品的艺术品质,也可以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促进文学作品的传播和影响力。

【关键词】高中记叙文写作,真善美,情感,经历,人性,善良,美好,文笔,优美,主题,情感,人物形象,重要性,作用,鼓励,追求真善美。

1. 引言1.1 高中记叙文写作的“真善美”追求高中记叙文写作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通过叙述真实的经历和情感来表达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在写作过程中,追求“真善美”已经成为许多作家和学生的共同目标。

这三个词汇代表了写作中最基本的道德和审美追求,体现了作品所要传达的核心价值观。

在高中记叙文写作中,追求“真”意味着挖掘内心真实的情感和真实的经历,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共鸣其中;追求“善”则是展现人性的善良和美好,传达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而追求“美”则是希望文笔能够优美,情感能够感人,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美的力量。

高中记叙文写作的“真善美”追求不仅要求作品本身具有真善美的品质,更要求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能够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和道德修养。

在这样一个追求真善美的文学环境中,高中生们将有更多的机会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表达对生活和社会的理解,传递积极向上的力量。

2. 正文2.1 真:挖掘真实的情感和经历在高中记叙文写作中,追求真实性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挖掘真实的情感和经历,才能让作品更加打动人心,更加引起读者的共鸣。

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真、善、美"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的核心,它们代表了文学作品所要追求的高尚境界和终极目标:
1.真(Truth):真指作品反映了现实世界和人类生活的真实
性和真理性。

作品应该追求真实还原生活的本质、探索人
类的存在和内在世界,以及揭示人性、社会和历史的真相。

作品通过真实性,使读者能够在其创作中感受到人类经验
的共性和价值,并引起共鸣。

2.善(Goodness):善指作品体现了道德和伦理的规范和价
值。

作品应该通过创作形象、情节和主题,探讨伦理和道
德问题,呈现出人类美好的一面。

作品可以启发人们思考
善良、正义、友善、关爱等道德价值观,并传递积极向上
的情感和信念。

3.美(Beauty):美是文学作品所要追求的最直观和核心的
审美价值。

美指作品在形式、结构、语言、艺术构思等方
面具有美感和艺术性。

作品通过其美感,给读者带来审美
的享受,触动情感、激发想象力,使人感受到美的力量和
魅力。

"真、善、美"的统一是指在文学创作中,这三个价值维度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渗透、互相影响并统一于作品中。

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具备真实性、善良性和美感,通过表达真实与真理塑造出良好而美丽的形象和情节,引发读者思考、
体验和欣赏。

通过追求"真、善、美",文学创造可以成为人们探索和了解生活、人性和社会的途径,激发人们的文化情感和思索意识,引导人们追求美好的道德和精神境界。

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审美的价值追求,提升了作品的内在意义和文化价值。

文学中的真善美和经验

文学中的真善美和经验

文学中的真善美和经验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需要表达出作者生命中的经验,也必须传递出真善美的价值观。

无论是小说、诗歌、散文还是戏剧,文学作品都是由作者所创作,深深地扎根于作者心灵深处的,充满丰富的人生经验、思想和情感,同时也体现出了作者的价值观和社会观念。

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不能仅仅是单纯的凭借艺术形式而产生的,而是像一个洋溢着真善美的大海般,源源不断地散发着深邃的思想,表达着真挚的情感。

用“真”来描述文学作品,指的是其所展现出的现实世界的真实性。

纵观历史上的文学作品,最后流传下来并引得后世赞叹的是那些立足于时代背景下,真实地描绘出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体验的作品。

例如近年来风靡世界的伊斯梅尔·卡达雷的小说《边疆传说》就是以非洲农村的生活为背景的,其真实、生动的描写方式颇具震撼力,不仅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非洲的风土人情,更深入到了生活的真实状态中。

与“真”相伴而生的是“善”。

善是人们对于正义与道德标准所理解的价值观,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共同感悟,体现出一定的普遍性和可信性。

文学作品在塑造人物形象、赞颂美德,传递道德信仰等方面,都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艺术需要,更加凸显了文学作品中所延伸出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我们能够感受到比如道德经的儒家思想对于产生中国传统文学的深远影响,作品里的人物往往承载着一种高尚的人生情怀,以此弘扬善良与美德。

最后则是“美”,作为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体现在文学的艺术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的意义所呈现出的美感。

审美体验是每个人都存在的一种基本感觉,而文学作品却是其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知方式。

文学作品中通常会使用多种巧妙的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来使人观感到愉悦、愉悦和充实感,这是其独有的、强烈的艺术美学效应所致。

比如我们常听到的名言:“故事讲好了,半个成才”,“文学作品要有一定的感情投入才能打动读者的心”等等,都体现了文学作品中“美”的作用和价值。

总之,文学作品是从作者的人生经验中萃取而成,表现出真实和美好的精神世界。

关于文学真、善、美的探析

关于文学真、善、美的探析

关于文学真、善、美的探析文学创作的过程不是一个自娱自乐的过程,它是创作者凝结自己的才思,向世人传递一个时代风貌的、具有很大历史价值的活动,从这一点来来就看,文学的实质就是作家对社会的思考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

一、文学的真,即情感事理的真学的真即是情感的真、事理的真。

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它的故事情节、事件发生的事件、地点等都可以是创作创作者虚构的特定情境,那么如何让虚构的故事令读者产生一定的共鸣呢?这就要依赖作者对情感的创作,任何一部作品的创作,其实质都是对人与物的创作,而人又是最具生命力的,要想成功地塑造一个人物,就必须在人物的情感表达上下功夫。

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其他情景都可以是不真实的,但唯独情感一定要是真实的,这样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人物、事件的变化达到情感上的深华,进而产生情感共鸣,这也是文学作品要实现的一个意义。

从《聊斋志异》中来看,蒲松龄虽然虚构了一系列花妖狐鬼形象,但总体来说这些花妖狐鬼并没有脱离人性,他们在情感表现上与人类一般无二,演绎的依然是真实的悲喜情感与人情世故,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都能体会到这些花妖狐鬼都被蒲松龄人格化了,借虚幻的故事表现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

所谓事理,不是指故事本身,而是作者可以借虚构的故事来表现出在特定社会中的真实的道理,也可以说是现象,故事情节的变化、人物性格的变化,要有一定的内在逻辑性。

有些文学作品,表面上远离生活,却符合情感逻辑的情景,同样可以得到读者的认同。

比如《牡丹亭》里杜丽娘的“梦而死”“死而生”式追求爱情幸福的离奇情节,虽然故事比较虚幻,但由于情感真挚并与读者心心相印,人们也就从心理上接受了这一“以假为真”的现象。

二、文学的善,即价值观的正确体现文学的善,狭义上来说,就是文学作品要传递一种正能量和正确的价值观,即在文学作品中要有一种“抑恶扬善”的价值体现,才能给读者积极向上的精神影响。

具体来说,创作者一般会以较为含蓄的笔法,或者以此物代替彼物的方式来呈现。

文学让我看到了真善美

文学让我看到了真善美

文学让我看到了真善美时间:2016-11-25 20:54:47 | 作者:陈玉云泛舟游于文学之海,你的心被这浩瀚的大海所吸引住。

它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带你走出黑暗;它像是海中的航标,带领你向正确的方向航行;它像是沙漠黑暗中的北极星,指向北方,带你走出沙漠……文学,在我们人生旅途中犹如一盏明灯,照耀着我们的前路,然而在这种路中,文学让我找到了人生中的真善美。

《茶花女》让我看到了人生中的“真”。

在《茶花女》中,我们看到了男女之间的真挚的爱情,他们的真心付出。

虽然并没有得到回报,却得来了天各一方的结局。

他们之间的爱是真的,是纯洁的,虽然他们的结果并不美。

但在这过程中,我领略到了文学中的“真”。

《巴黎圣母院》让我看到了人生中的“善”。

敲钟人外表的丑陋:又聋又哑又驼背,样子的扭曲,身材的怪异,使他受到了别人的歧视和嘲笑。

但是他的心是“善”的。

相反,在道理院子中的牧师虽然外表俊美,但他的心太邪恶了。

敲钟人的心灵是善良的,他让我看到了人性中的真正的善良:极力地维护自己所爱的人,虽然他样子并不好。

他的好让人感动,他的执著,更让人为之感动。

《羊脂球》让我看到了人生中的“美”。

在《羊脂球》中,一个妓女发自其内心的美就如阳光照射于大地一样的温暖。

她的的高贵比任何一个与她在同一个火车上的所谓“绅士”“女士”都高贵。

她的身份虽然低贱,但她的灵魂是那样高贵。

它让我看到了人性的“美”,这种美并非是外表上的,物质上的,而是内心深处,精神上的。

“真善美”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茶花女》中的“真”,《巴黎圣母院》中的“善”,《羊脂球》中的“美”,让我看到了文学作品的“真善美”,洗涤我的心灵,让我陶醉于浩瀚的文学大海之中。

“真善美”谱写着一首歌,歌唱着文学作品中的你你我我,歌唱着文学作品中的善善恶恶……。

如何理解文学价值中的真善美

如何理解文学价值中的真善美

如何理解文学价值中的真善美文学价值的真善美:真,是衡量一部文学作品价值的最基本方面。

“善”是核心。

美是手段。

三者缺一不可,构成了文学创造活动中的“三位一体”的价值结构。

真善美相互融通,属于人类三个基本的精神世界:认识、伦理和美学。

我们知道,文学创造首先是理解、反映和阐释对象世界的认识活动。

认识活动的价值取向是以“历史理性”,求“真”。

诚然,真的并非都是善的和美的,然而善的和美的却一定是真的。

“真善美”的高度和谐统一,是文学艺术产生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因而也永远是一切进步的文学艺术家们争相攀登的艺术高峰。

文学史上名篇佳作得以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包含着真实的、先进的思想内容,还因为其具有完整的艺术形式,融入了作家全部的艺术精华,而最为重要的是其中以卓越的艺术魅力闪耀着永恒的光芒的“真善美”文艺思想。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就《穆斯林的葬礼》这篇文章来说,主要是围绕着韩新月的成长之路,而谱写了一首动人凄美的爱情故事。

以这样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所以说文学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

反映了生活有一伦理的态度观察和评判生活,实现其功能价值。

文学内容是否符合人类的价值要求,具有使人愉悦的问题,存在的价值就更需要人类去挖掘。

文学的真善美价值

文学的真善美价值

文学的真善美价值文学价值,就要体现追求真、善、美,这是精神价值中的三种基本形式。

第一,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方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出来。

也就是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反映真实,表现真情,追求真理。

第二,文学价值的善,是指文学要反映出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健康发展的追求,对人类和平、幸福的向往,以及对人类与环境和谐关系的珍惜等。

也就是在追求真理和进步的过程中与人为善,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

第三,文学有了真和善的内涵,再加上充沛的情感、形象的言说、创造性的形式和技巧等,便形成了一种更高形态的美——文学的艺术美。

文学价值的美,通过作家创作和读者接受的过程,具体地体现为语言美、形象美、精神美、意境美和形式美等。

文学中的真、善、美三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一个相互联系、渗透的整体。

文学价值的追求,从根本上说源自人对自由自觉活动价值的追求。

文学活动和人的其他历史性活动一样,其自由追求必定体现出真、善、美的一致。

文学上的审美评价和审美选择,从根本意义上讲是一种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

一部作品是不是具备真、善、美的价值,关键是要通过实践看它对社会关系是否作了切近而深刻的反映,看它是否以合乎人性的情感化心理体验去表现现实的内容,看它是否以纯洁高尚的境界来净化和塑造读者的灵魂。

同时,还要看它是否真正实现了文学在艺术技巧上的创造、虚构想象上的开拓、情感体验上的推进。

不仅要看它是否是历史进程的参与者,而且还要看它是否具有一定的批判意识、前瞻意识和反思能力。

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来说,还要看它是否体现了人民本位观,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作品。

浅谈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价值——真善美“三位一体”

浅谈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价值——真善美“三位一体”

浅谈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价值——真善美“三位一体”发表时间:2019-06-13T15:30:58.72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9月30期作者:曾鸣余冰陈海燚徐会娟[导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向更加的生活化.社会化。

文学作品更加注重体验以及情感,文章流露出更多人文情怀和个人感情,体现出作家的独特个性以及心灵体验。

作品中体现了大量真善美的情感价值,贴近人性,歌颂人性,弘扬人性本善,本真,本美。

本文章通过分析现当代文学作品,论述文学中真善美的情感价值。

(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重庆北碚 400700)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向更加的生活化.社会化。

文学作品更加注重体验以及情感,文章流露出更多人文情怀和个人感情,体现出作家的独特个性以及心灵体验。

作品中体现了大量真善美的情感价值,贴近人性,歌颂人性,弘扬人性本善,本真,本美。

本文章通过分析现当代文学作品,论述文学中真善美的情感价值。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情感价值;真善美一.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真”高尔基说:“文学是巨大而又重要的事业,他是建立在真实上面的,而且在与它有关的一切方面,要的就是真实!”。

真实是一切优秀文学作品的共同价值追求及审美品格,但是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真实”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历史上出现过和现实中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它所要表现的是“艺术的真实”。

所谓的艺术真实,不是生活真实的写照,而是指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感知与客观创造,表达真实生活的内涵,特别是对规律的把握和认识,作品中要体现作家的真实情感。

例如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作者从现实生活出发,很生活的场景,在细致的描写下,使得情节、人物都变得活灵活现。

该作品中没有刻意渲染,亦没有矫情做作的文字,多采用白描,却依然扣人心弦,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文章的真实性,接地气。

文章写道:“人们惊异地发现,街头和河岸边的柳树不知不觉的抽出绿丝;桃杏树的枝头也已经缀满了粉红的花蕾。

文学中真善美的联系

文学中真善美的联系

文学中真善美的联系
文学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情感、态度和行为,它是一种可以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的真善美的艺术表达。

它们不仅包含了真实、美好、和善良,还通过强烈的感觉和激发思想,形成了文学中真善美的联系。

首先,真实是文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指的是文章中运用的表达,描写的现实,这些文字行为或理解都是真实的,这可以帮助读者深入地理解文字背后的真实故事,引发他们的回忆和情感。

比如新闻,它用最真实的故事去描述现实生活,这种真实可以提醒人们珍惜现在,并去实践自己的价值观。

其次,美好是更贴近人心的文学表达。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美好,比如小说中让人着迷、电影中让人激动的场景,这种真挚的感受能够激发人们的热情,让他们走向更美好的生活。

最后,善良是文学当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它的核心在于和谐,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象征。

文学在表达善良时,通常以情节、人物形象等方式展示,比如传说中的英雄救美;或亲情、友情的表达;或女性的自强不息,表达对善良的追求,它们让人们感受到社会力量,有助于理解生活的含义。

总而言之,文学中的真善美历久弥新,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艺术表达去传达真实、美好、和善良,引发人们的共鸣,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内心也会受到感染。

文学有助于我们理解真理,发现美好,追寻善良,它让我们心中安慰,激发我们的热情和梦想,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简述文学真善美价值的内涵及其关系

简述文学真善美价值的内涵及其关系

简述文学真善美价值的内涵及其关系文学的真善美,哎,听起来很高大上,其实说白了就是它能让咱们感受到真实、善良和美好。

这三个词,简直就像三颗星星,闪闪发光,又彼此交相辉映。

说到真,文学里的“真”可不仅仅是写实,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真实。

你读到那些字,就像朋友在你耳边悄悄说心事,那种感觉,真是没得说。

比如说,有些小说里的角色,虽然是虚构的,可他们的经历却让人觉得特别贴近生活,简直像是自己的影子在书页上跳舞。

然后是“善”,这也是文学特别重要的一环。

文学常常让人重新审视善与恶。

通过一个个故事,我们看到人性的复杂。

那种深刻的思考,让人觉得哇,这世上虽然有很多问题,但依然有那么多温暖和光明。

读着读着,心里总能涌起一阵暖流,仿佛被善良包围着。

那些善良的人物,让我们心里暖暖的,像阳光洒在脸上,心中不禁想,哦,这就是我想成为的人。

再说到“美”,文学中的美,不仅是优美的文字,更是情感的共鸣。

那些优雅的句子就像是音符在空中飞舞,读着读着就能让人心情大好。

美在文学中常常是多样的,有自然的美,有人性的美,有情感的美。

咱们在字里行间徜徉,仿佛置身于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

比如说,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简直就是让人心旷神怡。

那些意象就像一幅幅画,让人流连忘返。

说到底,真、善、美这三者就像是三条河流,汇聚成了文学的海洋。

没有真实,就没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没有善良,就没有让人感到温暖的故事;没有美感,就缺少了那种让人愉悦的享受。

文学把这些元素结合得恰到好处,像一场华丽的舞会,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舞步,又相互交织,仿佛在讲述一个永恒的故事。

我们在这样的舞会上,徜徉在文字的海洋里,感受着生活的点点滴滴。

咱们可能会觉得,这些高大上的理论离我们很远。

但文学中的真善美无处不在,身边的生活就是一部小说。

你每天遇到的人、发生的事,都是在书写自己的故事。

那一瞬间的感动,那一份温暖,都是文学的真实体现。

生活就是一场大戏,咱们都是演员,要把自己的角色演好,才不辜负这场盛宴。

文学价值的真善美名词解释

文学价值的真善美名词解释

文学价值的真善美名词解释文学是一门独特而古老的艺术形式,其价值不仅是娱乐和传递知识的媒介,更是真、善、美的集合体,反映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本文将从真、善、美三个方面对文学价值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解释。

真,是文学作品所展现出的真实性和真理性。

文学作品通过虚构的形式,能够更加深入地揭示人类本质和社会现象的真相。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构思等虚构元素,虽然并非真实存在,却像一面魔镜,反射出作者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思考。

这种真实性的追求,让读者更加容易与作品产生共鸣,并对作品中的细节和情节产生共鸣,从而获得对现实世界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善,是文学作品所传递的正面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文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承载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对人性的理解。

通过塑造善良正直的人物形象和展现积极向上的情节,文学作品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和反思,引导他们从作品中汲取积极的力量,并将其延伸到现实生活中。

作品中所追求的善良、勇气、宽容和正义等价值观,都能够影响读者的心灵,鼓励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积极追求真正的善良。

美,是文学作品所呈现出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表现力。

文学作为一门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和感染力。

通过精炼的语言、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生动的形象描写,作品能够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并给予他们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

文学作品通过诗意和艺术性的表达,让读者沉浸在作品中,感受到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触觉,从而丰富了读者的精神世界和审美体验。

文学价值的真善美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

作品追求真实,不仅要让读者在形象和情节上感到真实,更要通过真实的表达传递给读者真理;作品传递善良的价值观,不仅要塑造善良的人物形象,更要以善良的情节和行为方式激发读者的良知和道德追求;作品表现美,不仅要通过精美的语言和艺术表达赋予作品审美价值,更要让美成为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心灵交流和情感纽带。

综上所述,文学价值的真善美是互相交织、互为表里的。

真是文学作品所追求的真实性和真理性,善是作品所传递的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美是作品所呈现出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表现力。

高中记叙文写作的“真善美”追求

高中记叙文写作的“真善美”追求

高中记叙文写作的“真善美”追求【摘要】在高中记叙文写作中,追求“真善美”是非常重要的。

在真实性的追求方面,学生应该坚持写真实的事件和情感,不做虚构。

善良情感的表达则要求学生在描写人物和事件时能够展现出善良和温暖的情感。

美的艺术表现让作品更具有审美感,使读者愿意深入阅读。

对“真善美”追求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良好道德观。

高中记叙文写作的技巧包括细节描写、情感表达和结构布局等方面。

高中记叙文写作中“真善美”的追求至关重要,它不仅提升作品的品质,更能够影响读者的心灵和价值观。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要努力追求“真善美”,才能写出优秀的记叙文作品。

【关键词】高中记叙文写作、真善美追求、真实性、善良情感、美的艺术表现、价值、技巧、重要性、总结1. 引言1.1 高中记叙文写作的“真善美”追求高中记叙文写作是一种重要的文体,它在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这个过程中,高中生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文字表达能力,更需要有对“真善美”的追求,去探索真实生活中的美好和价值。

真实性的追求是高中记叙文写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通过真切地反映生活,揭示真实的人物、事件和情感,才能使作品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善良情感的表达也是不可或缺的,通过对善良的赞颂和表达,可以唤起读者共鸣和共情。

美的艺术表现则是高中记叙文写作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语言、结构和形式的精心构思和处理,使作品更加优美动人。

对“真善美”追求的价值在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感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念。

高中记叙文写作的技巧包括叙述的编排、描写的运用、语言的雕琢等方面,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实践,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能力。

是学生在写作中应该重视和追求的核心要素之一,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才能真正做到触类旁通,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审美修养。

2. 正文2.1 真实性的追求追求真实性可以使记叙文更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读者喜欢看到真实的故事,因为真实往往比虚构更加打动人心。

如何理解文学价值中的真善美

如何理解文学价值中的真善美

如何理解文学价值中的真善美在文学中,真善美(Truth, Goodness, Beauty)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被广泛认为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和衡量标准。

它们代表了文学作品所能传递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以下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如何理解文学价值中的真善美。

首先,真(Truth)是指文学作品所呈现的真实性和真实感。

文学作品不仅可以通过情节和人物刻画,展现生活的真实和复杂性,还可以通过对情感、人性和道德等方面的描绘,传达出深刻的真理和哲理。

作品真实性的展现可以揭示社会问题、反映时代变迁,甚至触动读者的内心,使人们对现实世界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善(Goodness)是指作品所传达的正面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文学作品能够通过展示人类的善良、仁爱、勇气以及对人性最美好的追求等,给予读者启迪和力量。

善的展示可以带来情感上的温暖和心灵上的满足,让人们对人生、对社会产生积极的思考和影响。

善通过文学作品的展示,可以激发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振,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个体的普遍人性的力量。

最后,美(Beauty)是指文学作品所呈现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美感。

文学作品通过艺术手法的运用,如词语的选择、句法的构建、形象的描绘等,创造出美的审美体验。

美是一种沉浸式的、情感共鸣的经历,通过欣赏美感,人们可以获得愉悦、惊喜和心灵的抚慰。

美在文学作品中以多种形式呈现,可以是景物的描写,人物的塑造,或者是语言的音韵美和节奏感等。

美使人们对世界多了一份敏感和热爱,增添了生活的意义和乐趣。

然而,对于真善美的理解并不仅止于表面的展示,还需要与作品整体的思想、结构和艺术风格相结合,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真善美的体现往往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必须综合考量才能较为准确地进行判断。

在理解文学作品中的真善美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其次,要关注作品的多元性和多样性。

不同的文学流派、作家和时期,对真善美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可能存在差异。

我们需要具有开放的眼界和广泛的文学知识,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不同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真善美价值。

真善美文学概论

真善美文学概论

真善美文学概论真善美,这三个字就像三把神奇的钥匙,能开启文学世界里最迷人的宝藏。

文学是什么呢?它就像是一个超级大的花园,里面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每一朵、每一株都有自己独特的模样和味道。

而真善美呢,就是这个花园里最绚烂、最芬芳的那几种花。

真,就像是花园里那些老老实实扎根在土地里的植物,它们不会弄虚作假,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

就好比一棵老槐树,它树干上的纹路、枝丫的伸展,都是岁月真实的痕迹,不会说谎。

在文学里,真就是那些如实描写生活、刻画人物内心的部分。

你看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像《骆驼祥子》,老舍先生把旧北京底层人民的生活真实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祥子的三起三落,他的挣扎与堕落,每一笔都那么真实,就像把生活的画卷直接搬到了纸上。

要是文学里没有了真,那就像花园里种了一堆塑料花,看着好看,可一点生命力都没有,谁会真的喜欢呢?善,这可不得了,它是花园里那些散发着温暖光芒的花朵。

善就像太阳一样,能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

文学中的善,常常体现在人物的品德和行为上。

就像《巴黎圣母院》里的卡西莫多,他虽然外貌丑陋,但是内心善良得像天使。

他对爱斯梅拉达的守护和救助,这种善的力量能够穿透文字,直接打动读者的心。

文学要是缺少了善,就好比花园里全是带刺的荆棘,一不小心就会扎伤人,让人不敢靠近。

谁愿意在一个充满恶意和冰冷的文学世界里徘徊呢?美呢,美是这个花园里最耀眼的花朵,也是最难说清楚的。

它像是一种魔法,让文学变得迷人。

美有时候是语言的优美,就像李清照的词,“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短短几句,就像一幅精美的画,又像一段悠扬的曲子,让人陶醉其中。

有时候美是一种意境,就像王维的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那种辽阔的、孤寂又壮丽的感觉,美得让人惊叹。

如果文学里没有美,那就像花园里只有灰扑扑的石头,没有一点色彩和生气,那多无趣啊。

在文学创作里,这真善美就像是三个好伙伴,缺一不可。

一个好的作家就像一个出色的园丁,他得用心去培育这三朵花。

浅谈文学中的真善美

浅谈文学中的真善美

浅谈文学中的真善美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涉及到人类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表达。

作为一门广泛而深刻的艺术,文学中的真善美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浅谈文学中的真善美,探讨其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方式与意义。

通过对真善美在文学中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类精神世界的多样性,以及文学艺术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真善美在文学中的含义。

真指的是描绘事物的真实性和真实感,不断寻求真相和真理。

善则指的是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反映人们对于善良、正义和道德的追求。

美是指表达方式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强调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感染力。

这三个方面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文学中真善美的内涵。

在文学作品中,真实性是一个重要的追求目标。

通过真实的描写,作家能够展现事物的本质和真实感,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现实主义小说中,作家通过对社会现象的真实描写和人物形象的真实刻画,展现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性,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而在奇幻文学中,虽然作品具有想象力和虚构性,但作家仍然致力于丰富人类想象的边界,使读者可以在虚构的世界中找到真实的情感和价值。

善良和道德是文学作品中的常见主题。

作家通过塑造正直善良的人物形象和展现善行善事,传递了对正义和道义的坚守。

在文学作品中,善良往往与正面价值观念相联系,成为指引人们行善之路的灵感。

作品中的善良形象可以给予读者希望与勇气,让人们相信善良的力量可以改变世界。

例如,《小王子》中的小王子,通过他单纯纯真的内心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启发了读者对于人性和社会价值的思考。

美的表达是文学作品中的艺术之美。

通过语言的运用、描写的细腻和节奏的控制,作家能够创造出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

美的表达不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性,而且可以深化读者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

例如,在诗歌作品中,通过对音韵和形象的精妙运用,作家能够营造出诗意盎然的美感。

而在小说中,通过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的独特表达,作家能够给予读者强烈的感受和思考。

文学中真善美的联系

文学中真善美的联系

文学中真善美的联系“真”是指事物真实性,是品评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内容。

它表达了作者对社会情况的认知,反映了一个社会的重要性质,以及一个社会的根源和发展。

而“善”是指文学作品中应有的良好品质,它是指文学作品对人类理想、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表达,以及文学作品所传达的有益于社会文明进步的内容和思想。

最后是“美”,它是指文学作品中抒发的美丽情感,是指文学作品形式上的完美,也是指文学作品表达出来的思想深度。

因此,真、善、美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

从一般观点讲,真是对外界世界的真实把握,而善和美则是对这种真实的深刻理解,它们是对外部真实的一种涵义。

在文学作品中,善与美可以说是外部真实的内在表现,它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更加完善而宏伟的真实状态。

因此,真、善、美之间共同构成了真实世界的灵魂。

多年来,文学家们致力于通过自身的文学作品来探索并论证真、善、美的联系,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人文视角。

李白的《静夜思》系列,勾践的《白蛇传》,苏轼的《江城子》它们都是文学经典的代表,它们用其博大的情怀和朴实的语言,给人们带来了真实的力量,传递出“善”的友谊,以及“美”的祝福。

钱钟书也曾写过一篇文章,他将文学视为“善”和“美”之间的联系。

他认为文学是一种思想,它不仅可以表达文学作品本身的美好,而且可以散发出一股美的力量,以求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

因此,文学家们倡导的,不仅是对真实的表达,也是对真实现实中的“善”和“美”的追求,他们希望通过文学作品来把人们从日常生活中的贫穷和困境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看到更多美好的东西。

总之,《真善美》是文学史上难以抗拒的重要主题,可见它们之间极为密切的联系。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们以一种十分深刻的语言,将真、善、美的关系完美的诠释出来,将理性的探究和情感的抒发结合在一起,让人们相信,“真与美”是一体的,而“善与美”也是一体的。

只要能坚持“真善美”的原则,我们的生活世界将变得更加精彩美好。

浅谈文学真善美之真实

浅谈文学真善美之真实

浅谈文学真善美之真实对“文学真实”的解读可谓众说纷纭。

真实,对文学来说,是一个宝贵品质。

就如同一个人,活得真实便能让人感到亲切,让人感到易于接近。

文学作品如果能反映真实的世界、真实生活、真实的人伦风情,便能让人倍感熟悉,让人融入到文学作品之中,和作者站在共同的视角上体验生活。

北大的教授董学文就提到过:“在文学作品中,真实是一种价值。

具体说,真实是文学的生命。

”那么什么是文学真实呢?文学创造要求的真实其实就是指艺术真实。

艺术真实既非生活真实亦非科学真实,而是主体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世界上去,经过艺术创造,与“善”、“美”共生并存的审美化的真实。

在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因其真实性而为人所称道的并不在少数。

《红楼梦》虽然并不完全真实,但是它的取材来源于现实,它的诸多细节也反映着客观现实,可以说是一部真实性颇高的艺术作品。

就算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读者丝毫不会怀疑故事中所说的一些的的确确是发生在那个时代、那个社会背景中的。

再看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更是一部典型的反映西北人民真实生活的作品,它所记述的一切,都忠于着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人文思想,而且详尽到极致的细节刻画让人觉得他就像在写自己家的事情那样信手拈来,他仿佛只是在向别人说着自己亲历过的事情,丝毫没有做作捏造之感。

还有《源氏物语》,如果不是一个真正了解宫廷生活的人,恐怕很难将一个多情公子的宫廷生活描写得那么到位,里面的光源氏虽然并不是一个大众化的人物,他有着特殊的身份、特殊的背景、特殊的才华、特殊的品性,但是每个人看到这样一个形象的时候还是会相信确有其人。

但是,很多文学作品其实往往包含更多的“不真实性”,这又是为什么呢?一,真实的东西未必美,未必精彩,未必引人入胜,文学毕竟涵盖了很多类型,纪实文学、报告文学并不是文学的全部,如果所有文学作品的所有桥段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根据,那人们何必去阅读文学作品呢?读者一方面希望文学作品能反映现实,与读者形成共鸣,而另一方面,却希望看到文学作品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的方面,希望在阅读的过程中经历在现实中经历不到的东西。

浅谈文学中的真善美

浅谈文学中的真善美

浅谈文学中的真善美作者:唐博杰来源:《教育界·中旬》2013年第08期【摘要】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包括艺术真实、伦理与情感、美的创造这三个基本范畴,也就是“真、善、美”。

对真善美的追求,是需要通过在人的心灵深处产生精神震撼、情感陶冶才能最终实现的。

文学艺术只有高扬真善美的旗帜,描写生活中的真善美,张扬人性,批判兽性,以高尚的精神鼓舞人,以崇高的形象感染人,才能在精神上提升自己,净化自己的灵魂。

【关键词】文学真善美文学作品中的真善美是什么?这三者是什么关系?对此,我将结合文学理论家及美学家关于真善美的理论成果和我自己的个人见解逐个进行探索。

其中,也插入我自己对某些作品的评论。

一、文学的真实性古今中外的文艺理论家、艺术家、美学家,在文艺实践中都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因而极力提倡文学艺术的真实性。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提到“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他认为文词的华美、想象的奇特都不能有损于文艺的真实。

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曾基于创作经验断言:“获得全世界文明的不朽的成功秘密在于真实”“艺术家的使命就是把生命灌注到他所塑造的这个人体里去,把描绘变成真实。

”俄国杰出的文学批评理论家别林斯基则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强调,“真正的艺术作品永远以真实、自然、正确和切实去感染读者”,这样的作品越多,“你和它之间的内在情意和联系也就越深入,实切而不可分割”。

首先,艺术真实首先要具有“真实性”,能反映作者对对象世界的合理、合情的理解、反应、阐释,体现着“历史理性”的真实。

如曹禺的《雷雨》通过假定性的情景表现来三十年的人物变化,发泄被压抑的愤懑,暴露出封建大家庭的罪恶,批判当时社会制度的腐朽。

作品以短短的四幕悲剧,达到以真实、自然、正确和切实去感染读者。

艺术的真实并非完完全全的生活现实,《雷雨》并非生活现实中存在的,而是作者经过艺术的创造,与“善”“美”共生并存的审美真实,从而成功的把三十年的变化浓缩成短短的一天来表现作品的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文学的真善美【内容摘要】文学的真善美是作家进行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在这篇论文中,我以理论结合作品,阐述了对于文学的真善美的理解:文学的“真”,是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文学的“善”,来自作家进步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有批判意味的“善”,是具有启蒙教育的社会意义的“善”;文学的“美”,是形式上的“美”,从语言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关键词】生活真实艺术真实启蒙形式文学的真善美,是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将思想与情感融入,以文学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而真善美作为他们的一种向往和追求,也在其中有所体现。

以下我将结合我所了解的一些文学作品,谈谈我对文学的“真善美”的一些理解。

一、文学的“真”,是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

俄国著名作家冈察洛夫说:“艺术家创造真实的类似物,这就是说,他所观察到的真实在他想象中反映出来,他又把这些反映转移到自己的作品里。

这就是艺术的真实。

”①这就说明,艺术形象具有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的特征。

文学创作中所讲的真实性,就是这两者的辩证统一。

所谓生活真实,应该是指实际生活中的人和事,以及它所体现的现实关系、生活的情理。

而所谓艺术真实就是对实际生活的概括、集中和提炼、加工,比生活真实更强烈、更集中、更有普遍性,表现了作家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

所以,艺术的真实,一方面是真实的社会生活的反映,一方面又是作家创作个性的充分发挥,它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

因此,可以得出,生活真实是艺术真实的基础,艺术真实来源于生活真实,它们之间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艺术真实的基础是生活真实。

艺术真实虽然比生活真实更高更集中,但它必须源于生活的真实,不能以反映“生活本质”或表现作者理想世界为理由,随意地描写生活,歪曲生活的情理。

如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创作的《堂•吉诃德》中那个荒诞可笑的堂•吉诃德,一心想成为一名勇猛的骑士,而且把这一愿望付诸行动,几度离家冒险。

可是时代变了,骑士制度早已成为历史,他自然当不成骑士了,于是他只得以幻觉来实现当骑士的向往,干出许多愚蠢、荒唐甚至疯狂的事:如他把风车当作恶魔的脑袋,毫不顾及自己的安危冲上去与之大战一场。

结果,给别人造成损失,自己也吃了苦头。

堂•吉诃德的可笑行径虽然会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但也不是不可理解的。

他希望成为一名骑士,说明他是有正义感的人,他所有滑稽可笑的举动也是因为正义感使然,他所遭受到的灾难,也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所决定的,而我们也会为他“生错了时代”的悲剧命运不禁发出一声感叹。

因此,我认为在当时文艺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作者用来抨击“骑士文学”的武器,其笔下荒诞不经的堂•吉诃德的存在确有其真实性可言。

艺术真实可以高于生活真实,跟随甚至超越时代的步伐。

高尔基曾经说:“我不是自然主义者,我主张文学高于现实,能够稍稍居高临下地去看现实。

因为文学的任务不仅在于反映现实,光描写现实存在的事物还不够,还必须记住我们所希望的和可能产生的事物。

”②在高尔基创作的长篇小说《母亲》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

在高尔基之前,不少俄国作家和西欧作家在创作中反映过工人的痛苦生活。

《母亲》同过去反映工人生活作品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第一次深刻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所领导的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反映了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阶段。

小说主人公巴维尔及其母亲尼洛夫娜正是在革命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无产阶级典型形象。

在那个工人阶级惨遭剥削的生活环境中,巴维尔在革命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和工人们组成了马克思主义工人小组,。

领导了“沼地戈比”斗争,虽然后来被捕入狱,但其革命思想更为成熟了,出狱之后,他重新发动斗争,进行五一游行,后又被捕,但他在法庭上发表了一番激励人心的演说,这也是小说的高潮之处。

而巴维尔的母亲,也从一名受尽压迫的底层妇女成长为一名革命者,自觉参与革命工作,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传送印有儿子在法庭上的演说的传单。

从这两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通往无产阶级革命光明未来的道路,而这也体现了作者从未来的高度反映现实的角度。

德国的伟大剧作家席勒在1801年和1804年创作的戏剧《奥尔良姑娘》和《威廉·退尔》,为1813到1814年德国人民反抗拿破仑的民族解放战争做了思想准备。

在中国,鲁迅的《狂人日记》,在五四运动爆发之前发出摧毁几千年来封建专制主义“吃人”制度的呐喊,为五四运动给予强力支持。

这些都是文学创作对现实做出超前反映甚至推动社会发展的著名例子。

二、文学的“善”,来自作家进步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有批判意味的“善”,是具有启蒙教育的社会意义的“善”。

首先,文学作品的“善”,应该来自于作家进步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文学创作具有主观能动性,其作品的思想意义很大一部分是由作家主观决定的。

列夫•托尔斯泰在谈到莫泊桑的作品的时候就说过:“一个没有明确而固定的世界观的作家,尤其是那种认为甚至不需有世界观的作家,是不能创作出艺术作品的。

”③文学创作的目的是形象地告诉人们生活的真理、生命的真谛,如果作家没有先进的世界观,不能发现生活的真理、生命的真谛,他的作品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并且,进步的世界观还能帮助作家正确地评价生活和表现生活。

作家反映生活不仅要真实地描绘生活,揭示生活固有的意义,而且要流露对生活的评价,表现自己要赞美什么、批判什么。

进步的世界观还是形成作家高尚情操的基础。

高尔基说过:“文学的目的在于帮助人能够理解自己,提高他对自己的信心,发展他对真理的志向,在他们心灵中启发羞愧、愤怒、勇敢,把一切力量用在使人变得崇高而伟大……”④这就说明,文学创作就是要以高尚的情操影响人的心灵,甚至于引人向善。

其次,文学作品中的“善”,应该是有对比的“善”,是具有批判性的“善”。

善与恶在社会上是相对存在的,在文学作品中也不应该例外。

文学的“善”不是说它只能表现善的人与事,而是在善恶冲突中体现其价值存在。

在高尔基的《母亲》中,以巴维尔及其母亲为代表的工人阶级革命者为“善”的一方,而敌人就是“恶”的一方,革命斗争就是善恶发生冲突的环境。

一开始,“善”的力量并不是很强大,但就是在“善”的一方遭到严重苦难时,激励了斗志,并且在冲突斗争中逐渐成熟、强大起来,从而揭示了“善”必将战胜“恶”的结果,在《母亲》中则体现为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而在与敌人斗争的过程中,在作者对残酷剥削工人阶级的资本家以及他们所代表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强烈批判时,母亲与儿子的关系和她崇高的母爱、巴维尔与莎馨卡的爱情关系、革命者之间的友谊等“善”的因素也才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

最后,文学作品中的“善”,应该是具有启蒙教育的社会意义的“善”。

这一点可以从鲁迅的创作中看出来,鲁迅创作小说正是抱着启蒙的目的,他曾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⑤当时的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留日学医的鲁迅在“幻灯片事件”后深深地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

⑥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鲁迅之所以从事文学创作是想要改变国民的精神,是具有启蒙性的。

于是我们在《药》中看到愚昧的华老栓用蘸满革命志士夏瑜的鲜血的馒头来治华小栓的痨病,鲁迅想在“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揭出病苦,引出疗救的注意”。

⑦在《狂人日记》、《长明灯》中看到了前驱者的惊醒与呐喊。

在《伤逝》中,鲁迅更是清醒地看到,女性在反抗封建家庭,寻求恋爱和婚姻自由的时候面临的诸多问题。

三、文学的“美”,是形式上的“美”。

从语言上说,文学作品正是通过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并由语言将作家的思想情感传达给读者,给予读者以审美感受和理解。

当作家运用语言描绘出生动的情景和人物时,就能触发读者的想象,让这些情景和人物浮现于读者的脑海中。

比如《堂•吉诃德》中描写堂吉诃德把风车误以为是巨人时的那段描写:这时候,他们远远望见郊野里有三四十架风车。

堂吉诃德一见就对他的侍从说:“那边出现了三十多个大得出奇的巨人……这是正义的战争,消灭地球上这种坏东西是为上帝立大功。

”当侍从桑丘说那不是巨人,而是风车时,他还是不理会,径自骑着马朝着他所以为的“巨人”冲去,“要和他们拼命”,当他被风车甩到地上后,他还说:“打仗的胜败最拿不稳……一定是弗瑞斯东法师把巨人变成风车,来剥夺我胜利的光荣……”。

从这些语言中,一个满脑子虚幻理想、持长矛来和风车搏斗,以显出骑士威风的可笑的理想主义者的形象就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了。

文学作品不仅通过语言塑造艺术形象,而且在语言中融合和蕴含了作家的情感,以情动人。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萧瑟凄凉的秋天,独自漂泊的异乡人在“夕阳西下”时想到自己“断肠人在天涯”,诗人的失意、痛苦、悲凉、孤独,都通过这些语言描述涌现出来,情切意深,感人肺腑。

从结构上说,文学作品的结构无论如何变化,都应该做到完整和统一。

法国美学家狄德罗说过:“任何东西假使不是一个整体就不会美。

”⑧文学作品应该要有完整的结构,首尾相顾,详略得当,既有伏笔,又有照应,使读者能清楚作品架构,接收到作家想传达的内容。

例如鲁迅的小说《祝福》,在第一节的结尾,通过“我”在听说祥林嫂在祝福之日死去之后,引起了对“她的半生事迹”的联想,倒叙了情节的主要部分之后,再回到以“我”对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思考作为小说结尾,这就与开头照应,在结构上达到了完整和统一。

在文学创作中,“真”是基础,“善”是灵魂,“美”是手段,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作家在创作时只有以真善美为衡量标准,才能创作出不朽的作品。

而我们从这些文学作品中,不仅能够获得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生命意义的认知,还能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或慰藉,甚至能够从中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我想,这也就是文学的真善美的魅力之处吧。

注释:①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编辑委员会编:《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一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82页。

②高尔基:《论文学》,孟昌、曹葆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45页。

③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编:《文学研究集刊》第4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817页。

④(苏联)叶果林著:《高尔基与俄罗斯文学》,赵侃译,新文艺出版社,1957年版,第44页。

⑤⑥⑦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上海同文书店,1934年版,第90页。

⑧文艺理论译丛编辑委员会编:《文艺理论译丛》第1期,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84页。

参考文献:【1】(西班牙)塞万提斯著:《堂•吉诃德》,杨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苏联)高尔基著:《母亲》,夏衍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