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成年人犯罪调查报告
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调研报告
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调研报告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深入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原因,我所在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调研,以下将进行详细分析。
一、未成年人犯罪现状通过对国内多个城市的未成年人犯罪数据进行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未成年人犯罪率逐年上升,特别是盗窃、抢劫、敲诈勒索、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行为居多,良好的道德品质逐渐消失,对社会治安治理带来极大的阻碍。
在未成年人犯罪者中,男性居多,而女性则主要出现在卖淫、嫖娼等社会不良行为中。
另外,犯罪年龄分布集中在15岁以下和16-18岁两个阶段,其中以16-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者居多。
二、未成年人犯罪影响因素对未成年人犯罪影响因素进行深入调查,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
调查显示,没有家庭管教、家庭成员离异等家庭问题明显高于成年人犯罪者。
这些家庭问题会导致未成年人的自我认同感、责任感和道德观念受到损害,从而易于走上犯罪道路。
2. 个人原因个人原因也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因素之一。
缺乏自信心、过多追求物质享受、独自生活等都会增加未成年人犯罪的风险。
此外,对于未成年人自身心理状态的调节和控制不力也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3.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学校教育水平、周边朋友关系、社会文化环境等。
未成年人从小接受的教育、朋友圈、所在地的社会文化环境会深刻地影响到未成年人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
三、防范未成年人犯罪措施为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调查研究制定了几项针对性的措施:1. 家庭治理要注意给予未成年人必要的管教,关爱和支持未成年人的情感需求,提高家庭氛围的质量。
2. 学校教育加强学校教育和学生心理教育,教育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倡健康、充实、积极的生活方式。
3. 社会监督加强社会监督和预防,对于常规教育难产、家庭难以管教、表现变异等问题的未成年人,要提供心理、治疗和教育等帮扶服务,增强未成年人的社会归属感和自信心。
未成年犯罪社会调查报告
未成年犯罪社会调查报告一、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未成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给社会治安和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了重大威胁。
本报告对未成年犯罪的现状和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旨在推动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改善。
二、未成年犯罪的现状(1)数据统计根据公安部门的数据统计,近年来未成年犯罪案件数量逐渐增加。
其中,盗窃、抢劫、故意伤害等财产犯罪和暴力犯罪占据了主要比例。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部分未成年犯罪分子出现了年龄低龄化、犯罪行为日益严重化的趋势。
(2)犯罪原因分析未成年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家庭环境:家庭教育不善、家暴、离异等不稳定因素会导致未成年人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从而增加犯罪的风险。
- 社会环境:社会变革、城乡差距加大、价值观扭曲等社会问题,使得一部分未成年人无法适应和融入社会,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和犯罪倾向。
-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学习压力过大、校园暴力等,容易导致学生情绪波动和行为异常,进而引发犯罪行为。
三、未成年犯罪的影响与危害未成年犯罪不仅给犯罪者本人带来了长期的心理和法律困扰,同时也对社会和他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问题加剧未成年犯罪不仅是一种违法行为,更是对社会安危、社会公序良俗的严重破坏。
犯罪行为的增加导致社会问题不断加剧,给社会治安和秩序带来了压力。
(2)犯罪链条延伸未成年犯罪往往不是孤立的行为,它往往是一系列犯罪行为的开始,甚至会形成犯罪链条,将更多的未成年人卷入犯罪中。
(3)犯罪者未来发展受阻未成年犯罪的记录将伴随犯罪者的一生,给他们的学业、就业和社会认同带来了阻碍,使其未来发展前景黯淡。
四、应对未成年犯罪的对策(1)家庭教育的重视家庭教育是防止未成年犯罪的基础。
父母应该加强对孩子的管教,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关注他们的心理、生活状态,给予他们正面的引导和榜样。
(2)学校教育的加强学校应当不仅仅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
关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调查报告
2 调查过程说明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犯罪手段也不断向成人化、智能化、多样化发展。这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发展、家庭的幸福,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为了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我就对这一选题进行走访,走访了我市少管所,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了解和掌握了近年来我市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也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做了一点初步的思考。
安秩序专项整治,净化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和改善学校周边环境,加强学校周边的安全检查,依法指导和督促校园加强内部防范工作,严厉打击侵害师生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努力为学生创造安全、文明、健康的学习环境。
2、模仿性 未成年人由于年龄偏低,可塑性、模仿性都较强,他们不仅模仿电影、小说、网络等具体情节,而且向社会上的成年人模仿。突出地表现在,与以往相比,未成年人犯
罪涉足的类型越来越广,除盗窃、抢劫、伤害等传统型犯罪外,吸食毒品、卖淫嫖娼等案件也有所涉足。9月15 日,我局接市局网监处电话,称一网名叫“BY海洋”的用户在互联网上发布“愿意提供炸弹炸了新华一中”的恐怖信息,经过调查,很快就将犯罪嫌疑人高某抓获,据他自己讲是出于好奇,模仿网络上的帖子作了回复。
三、预防未成年犯罪的对策
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是那一个部门、一朝一夕就能够彻底解决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共同努力。
1、加强未成年人道德法制教育,不断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不断加强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队伍建设,积极开展送法制进校园活动。我市公安局已经选派了110名经验丰富、精通法律知识的民警担任了全市中小学校的法制副校长和班主任,通过制定组织青少年学生参与法制学习、知识竞赛、参观法制展览、典型案例庭审旁听等生动直观的道德法制教育活动,不断增强未成年的道德法制观念,做到自觉学法、守法、用法。我们公安机关要充分发挥开展法制教育的龙头作用,逐渐整合学校、社会、家庭三个方面的力量,建立以学校为龙头、社会为平台、家庭为基础的“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是学校、家庭、社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
未成年人犯罪社会调查报告
未成年人犯罪社会调查报告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日益严重,对社会秩序和人民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社会调查,旨在揭示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调查背景未成年人犯罪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成年人面临的压力也逐渐增加,同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调查,深入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背景和原因,为提出相关解决方案做好准备。
二、调查方法我们选择了几个城市的中小学进行了一对一的面谈调查。
我们首先制定了调查问卷,包括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影响因素、家庭环境和社会支持等内容。
然后,我们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在被调查的城市中选择了100名中小学生进行了面谈。
三、调查结果1.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发现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教育不良:调查显示,许多未成年人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缺乏父母或监护人的正确引导和关注。
有些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放任自流或者过于严厉的问题,导致孩子在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方面出现偏差。
(2)社会环境不利因素: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影响深远。
调查表明,一些未成年人生长在贫困地区或犯罪环境中,缺乏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容易沉迷于不良行为。
(3)心理问题:一些未成年人存在心理问题,如自卑、孤独和叛逆等。
这些问题容易引发他们对社会价值观的怀疑和不满,从而做出不恰当的行为。
2.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未成年人犯罪不仅对个人造成伤害,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调查表明,未成年人犯罪对社会产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社会安全威胁: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了安全隐患,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威胁。
一些未成年人参与了盗窃、抢劫等犯罪活动,破坏了社会秩序。
(2)教育和发展问题:未成年人犯罪不仅使个人无法享受正常的学习成长环境,也会影响其他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社会调查报告(未成年人)
社会调查报告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姓名(曾用名):性别:出生年月:公民身份号码:电话号码(家庭、手机、工作单位):户籍地:户籍地所在街道和居(村)委会:实际居住地:实际居住地所在街道和居(村)委会:涉嫌案由:社会调查方式:走访谈话(走访居委会、村委会、家庭、学校、工作单位、派出所等)、查询档案、电话联系等。
一、家庭背景1.父母的基本情况2.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家庭情况3.父母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监护情况4.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对家人的态度5.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居住情况6.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最有感情的人基本情况(姓名、关系、住址、联系电话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家庭情况与其再犯可能性的联系程度评估:二、个性特点1.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健康状况及有无不良行为、嗜好2.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心理情况3.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受教育情况4.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思维及行动情况5.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社会交往情况6.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个人爱好及是否受过表彰情况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个性特点与其再犯可能性的联系程度评估:三、与案件有关情况1.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受处罚情况2.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此次涉案主观因素3.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此次涉案客观行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涉案情况与其再犯可能性的联系程度评估:四、对涉案行为的认识1.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对涉案的消极认识情况2.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对涉案的积极认识情况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涉案行为的认识与其再犯可能性的联系程度评估:五、帮教条件1.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自身生活、学习、工作情况2.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家庭帮教条件情况3.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所处环境情况4.受害者的态度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帮教条件与其再犯可能性的联系程度评估:六、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七、综合评价意见请用文字对上述五个方面内容进行阐述,并提供结论性综合评价意见调查员:××,××(两名调查人员签名)20××年×月×日(印章)附:(走访座谈的相关调查笔录或谈话记录等)制作说明一、制作依据本文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九条、《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四百六十一条和《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指引(试行)》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八条、第一百五十一条的规定制作。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及预防的调查报告范文
未成年人犯罪及预防的调查报告一、引言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安宁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未成年犯罪的数量和犯罪形式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深入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原因,为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提供依据,我们进行了一次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及预防的调查。
二、调查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法。
问卷调查面向广大未成年群体,包括中学生、大学生和青少年犯罪人员。
访谈则主要针对专家学者和相关从业人员进行。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据我们的调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量逐年上升,罪行日趋严重化。
其次,未成年人犯罪对象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盗窃、抢劫等物质性犯罪,网络犯罪、校园欺凌等新兴犯罪也逐渐增多。
再者,未成年人犯罪主体呈现出年龄降低和犯罪团伙化的趋势。
最后,未成年人的犯罪动机也多元化,既包括经济利益驱使,也有心理问题或家庭因素的影响。
四、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根据调查结果和专家学者的意见,我们总结出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有:家庭问题、学校问题、社会环境和个人心理问题。
关于家庭问题,不良家庭教育、家庭纠纷和家庭经济困难等因素对未成年人犯罪有着重要影响。
学校问题主要指的是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包括过于注重成绩和竞争,缺少对学生的关怀和引导。
社会环境方面,包括经济压力和社会价值观念变化等因素也会促使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
个人心理问题如逆反心理、厌学心理、情感问题等也是引发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五、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措施六、总结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层面,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加强家庭教育、推进学校教育、加强社会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建议政府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关注和支持力度,同时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安全提供法律保障。
1.刘建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与对策研究,社会发展与治理,2024年,第36卷,第1期。
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
02
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分析
青少年违法犯罪数量及趋势
数增加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数量呈 上升趋势,涉及的案件类型和范 围也在不断扩大。
趋势分析
青少年违法犯罪呈现低龄化、团 伙化、暴力化等趋势,给社会和 家庭带来严重危害。
青少年违法犯罪类型及特点
类型多样
青少年违法犯罪涉及的案件类型多样 ,包括盗窃、抢劫、打架斗殴、校园 欺凌等。
特点突出
青少年违法犯罪往往具有突发性、冲 动性、盲目性等特点,容易受到社会 不良风气和网络环境的影响。
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分析
家庭教育缺失
社会环境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缺 失容易导致孩子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 准则。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网络环境容易使青少年 产生错误的认知和行为。
加强社会教育,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加强社会道德教育
社会应该加强社会道德教育,培养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
社会应该为青少年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如心理咨询、职业培训等 ,帮助青少年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
加强社会监管和管理
社会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监管和管理,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05
结论与建议
结论总结
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严重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数量有所增加,情况较为严重。这些案件中,涉及未成年人的比例较高,且多数与网络 、社交媒体等新兴技术有关。
教育缺失与家庭因素影响重大
调查发现,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与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不完善等因素密切相关。一些青少年由于缺乏家庭和学校 的关爱与引导,加上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调研报告
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调研报告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调研报告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支持等因素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未成年人犯罪情况,本调研报告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了综合调查和分析。
一、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对国内多个地区的未成年人进行调查。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1. 犯罪类型: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未成年人犯罪中,盗窃、抢劫、打架斗殴、吸毒、网络诈骗是较为常见的犯罪类型。
其中,未成年人盗窃、打架斗殴的案件数量比其他类型犯罪案件更为突出。
2. 犯罪原因:(1)家庭教育不当:一些未成年人在家庭环境中缺乏父母的爱护和关注,或家庭冲突频发,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规范。
这些不良家庭教育往往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之一。
(2)社会压力:一些未成年人由于学业压力或社交压力过大,常常感到孤立和压抑,无法适应并正确处理这些问题,从而选择了违法犯罪行为作为宣泄手段。
(3)网络诱惑: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未成年人在互联网上接触到各种不良信息,比如网络诈骗、成人色情、暴力等,这些信息对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引导了一部分未成年人走向犯罪。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1. 对个人的影响: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未成年人犯罪不仅会给犯罪者自身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如学业受阻、未来职业选择受限,还有可能导致人生的失败、心理问题和悔恨等。
2. 对社会的影响:未成年人犯罪对社会带来了很多问题,包括犯罪数量增加、社会治安环境恶化、社会资源浪费等。
此外,未成年人犯罪还会给受害者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同时也给家庭和社区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四、未成年人犯罪的防控措施1. 家庭教育: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场所,家长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他们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律意识,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社会调查报告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社会调查报告概要:本社会调查报告旨在探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并对其背后的原因、影响以及可能采取的解决措施进行研究。
通过实地调查和相关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关键点,这些点可以为相关机构和个人提供有关如何应对这一问题的有效建议。
引言: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个人、家庭和整个社会造成了巨大影响。
由于其涉及到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并采取合适的措施来防止和解决这一问题。
第一部分: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1. 家庭因素:不稳定的家庭环境、父母缺席、家庭暴力等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发生。
2. 教育系统问题:低质量的教育、学校暴力、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等问题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之一。
3. 社会环境:贫困、失业、社区犯罪等社会问题也会对未成年人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4. 新媒体的普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的普及给未成年人带来了更多的暴力信息和负面影响,导致他们更容易受到犯罪的影响。
第二部分: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1. 个人影响: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会影响其个人成长和发展,使他们的未来受到限制。
2. 家庭影响:家庭成员被牵连进犯罪行为中,使家庭处于困境,家庭关系破裂。
3. 社会影响:未成年人犯罪会对社会秩序和安全产生严重影响,增加社会的不稳定性。
第三部分: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措施1. 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提供稳定和温暖的家庭环境,增强未成年人的家庭纽带,减少家庭冲突和暴力行为。
2. 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的质量和吸引力,改善学校环境,培养未成年人的正确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3. 社会保障体系:改善社会环境,减少贫困和失业问题,提供更好的机会和资源给未成年人。
4. 制定合理法律制度: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监管和惩罚,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
结论: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改革教育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建立合理的法律制度,我们可以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降低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可能性。
未成年人犯罪调研报告
未成年人犯罪调研报告未成年人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祖国的希望所在,他们能否健康成长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
近年来,由于网络发展迅速,未成年人犯罪逐步成为社会上较为突出的问题。
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仍然面临严峻的形势,任务仍十分艰巨。
经调查。
未成年人犯罪情况分析如下: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特点(一)是非观念模糊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定年龄是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
在这特殊时期,未成年人的社会阅历浅,分辨是非能力欠缺,生理和心理均未发育完全,意志不坚定容易冲动、不计后果,容易听信他人、易在他人的教唆或带领下,以哥们义气代替朋友友谊,不知不觉就造成了违法犯罪。
(二)价值观念扭曲现如今,由于受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一部分未成年人形成了畸形的价值观,网络发展迅猛。
现实中的攀比心理,跟风购买各种奢侈品,也有部分因个人原因爱慕各种网络主播,不惜通过非法途径获利,打赏主播以引起注意,来满足自身的存在感。
爱慕虚荣使得未成年人由于家庭的某些原因,不能满足自身的需求。
想要获得经济利益以满足私欲走上犯罪道路。
(三)家庭原因家庭是未成年人初及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父母通过教育子女来塑造其行为规范引导其融入社会。
而随着传统的家庭结构、观念和模式的变化,家庭不再是所有未成年人的避风港,父母也不再是孩子们眼里崇拜的英雄,一些家庭父母为了生计,双双奔波在外,无暇管教子女,父母作为负担未成年人初次社会化的作用不断被削弱。
其次家庭稳定性的弱化。
各种离异家庭增多。
不仅破坏了家庭稳定,而且造成家庭成员特别是青少年产生恐惧焦虑和缺乏归属感,父母离异,家庭不健全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很大,他们在单亲家庭中生活易产生自卑心理,父母离婚后对孩子的关注和照顾跟不上,未成年人子女更容易叛逆犯罪的可能性比较大。
(四)社会原因现代社会中,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和控制功能日渐削弱,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就此失手。
离婚率增高以及留守儿童增多等因素都会影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使他们的情绪产生波动,而此时若没有很好的指引很容易导致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青少年犯罪的社会调查报告
青少年犯罪的社会调查报告青少年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的繁荣与稳定。
然而,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原因及对策,我们进行了此次社会调查。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青少年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诱惑和挑战。
青少年犯罪不仅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也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构成了威胁。
本次调查旨在通过对青少年犯罪现象的深入研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措施,为减少青少年犯罪、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本次调查以_____地区的公安机关、法院、检察院、少管所等相关部门以及部分学校、社区为调查对象,采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和数据分析等多种方法,力求获取全面、准确的信息。
三、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一)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近年来,_____地区青少年犯罪的案件数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且犯罪类型多样化,包括盗窃、抢劫、故意伤害、强奸、贩毒等。
(二)犯罪年龄趋于低龄化过去,青少年犯罪的高发年龄段主要集中在 16-18 岁,而现在,14-16 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比例逐渐增加,甚至出现了一些不满 14 周岁的儿童实施严重犯罪的情况。
(三)犯罪手段智能化随着互联网和科技的普及,青少年犯罪手段也越来越智能化。
例如,利用网络进行诈骗、盗窃个人信息、传播淫秽物品等。
(四)团伙犯罪增多青少年往往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结成团伙进行犯罪活动。
团伙犯罪不仅增加了犯罪的危害性,也给打击和预防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四、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一)家庭因素1、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家庭父母忙于工作,对孩子疏于管教,缺乏关爱和沟通,导致孩子心理失衡,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家庭环境不良一些家庭存在家庭暴力、父母离异、家庭成员犯罪等问题,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使其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和行为。
3、错误的教育方式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或者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粗暴,导致孩子性格扭曲,无法正确面对挫折和困难。
未成年嫌疑人社会调查报告范文(精选3篇)
未成年嫌疑人社会调查报告范文(精选3篇)未成年嫌疑人社会调查报告范文篇1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上升,已成为一个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问题。
未央区作为西安市新的行政中心区,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大规模转变,建设项目聚集,区域人口急骤增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上升速度较快,社会影响较大。
为了做好今后一个时期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建设平安和谐社会,笔者对该院近年来受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进行了分析和调研,结合检察工作实际提出预防思路和对策。
一、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现的特点(一)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据统计,20__年—20__年,未央区检察院共批准逮捕未成年人涉嫌犯罪案件174起231人,其中20__年批准逮捕46起57人,20__年批准逮捕54起76人,20__年批准逮捕74起98人。
(二)外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多非西安市城区籍贯的未成年涉罪人员为131人,占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总数的57%以上。
(三)犯罪主体的文化程度偏低未成年涉罪人员文化程度多集中在初中以下文化,其中初中文化程度163人,小学文化程度的49人,文盲1人,占涉罪未成年人总数的92%。
(四)侵财型案件所占比例较大从近4年来所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统计情况看,侵犯财产型犯罪多发、频发,所占比例较大,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两抢一盗”等侵财性犯罪案件战占案件总数的70%。
其中,抢劫案件高居首位,占所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总数的42%。
(五)共同犯罪现象比较突出调查数据反映,共同犯罪案件占所案件总数的83%。
有的为了壮胆结伙作案,有的仅为讲哥们儿义气或逞一时之勇而走上犯罪道路。
(六)暴力型犯罪现象比较突出涉案罪名大多数集中在抢劫、故意伤害、故意杀人、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绑架、非法拘禁等暴力型犯罪案件上,占案件总数的59%。
(七)作案地点多在城乡结合部未央区是正在发展中的城乡结合地区,有的地段人流量少,比较偏僻,使这些未成年人犯罪有了可乘之机。
如在涉嫌抢劫犯罪案件中,以城乡结合部作案的约占30%。
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调查报告
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调查报告1. 背景介绍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未成年人犯罪更是引起广泛关注的焦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况也在不断变化。
本文旨在对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帮助探讨相关问题并寻求解决途径。
2. 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和原因未成年人犯罪主要包括盗窃、抢劫、贩卖毒品、校园暴力以及网络犯罪等。
这些犯罪行为往往源自于多种原因,如家庭环境的缺失、学校教育的不完善、社会压力以及不良的社交环境等。
家庭因素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家庭缺乏温暖和监护也容易导致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
3. 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和危害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和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犯罪行为会给受害人带来伤害和损失,使社会秩序受到威胁。
其次,未成年人犯罪会严重影响其自身的成长发展,使其失去未来的机会。
此外,对于未成年人社会化和价值观的形成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4.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与趋势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一定的增长趋势,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更是不时见诸报端。
这一趋势引起了人们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更多关注,并呼吁采取更加有效的预防措施。
5. 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与干预措施为了有效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犯罪,我们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来进行探讨和研究。
首先,家庭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首要环节,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念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学校教育也应当加强对于未成年人法律意识和道德教育的培养,提高其法律素养。
此外,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应当积极承担起责任,提供更多的预防和支持措施。
6.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解决途径为了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综合的手段和途径。
首先,加强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工作,关注并解决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社会问题。
其次,加强监护和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正确发展。
此外,加强警察和法律机构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打击力度,严厉追究犯罪责任。
未成年犯罪调查报告6篇
未成年犯罪调查报告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演讲致辞、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自我鉴定、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peeches, written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elf-evaluation,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未成年犯罪调查报告6篇调查报告应当评估研究的局限性,并提出可能的改进或扩展方向,调查报告可能包括图表、表格等可视化工具,以便更直观地展示数据,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未成年犯罪调查报告6篇,感谢您的参阅。
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调研报告
当今,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越来越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为了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状况有详尽的了解,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进行认真的调查。
一、犯罪概况和特点(一)从犯罪类型看,种类呈现多元化未成年人犯罪涉及刑法四大类10个罪名。
(二)从犯罪形式看,共同犯罪较多未成年人共同作案的犯罪案件43件,占全部案件的48.86%。
(三)从犯罪手段看,成人化特征明显未成年人有意识地模仿媒体上的犯罪方法现象较多,作案前精心策划,作案时手段老练,作案后毁灭证据,伪造现场。
(四)从身份性别看,男性居多,在校生数量较大130个未成年犯罪人中,女性仅6人,在校生31人。
男性犯罪人中,闲散人员较多。
(五)从犯罪年龄看,低龄化趋势明显(六)从犯罪结果看,社会危害严重15件故意伤害案件中,致人死亡的案件为3件。
二、犯罪原因分析(一)未成人本身的原因未成人认知能力低,受暗示性强,情绪不稳定,易受情景感染。
缺乏独立评价能力,行为方式具有模仿性,未成年人文化知识水平较低,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的品质和行为,思想简单,行为盲目,因而喜欢模仿他人。
视为潇洒有风度。
好奇心强,喜欢录求刺激,少年时期,人心理上探求能力和好奇心也加速发展,因而他们好动、好问、好奇。
对什么事情都想去试一试,有时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会作出不顾后果的冒险行为,甚至产生犯罪的动机。
精力过剩,缺乏支配力,少年迅速的生理发育,大大增强了他们的体力活动量,而心理水平的提高却相对缓慢一些,这就使得少年缺乏调节和支配自己活动的能力。
(二)家庭原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诸因素的缩影,家庭教育、熏陶,环境好坏,对青少年成长至关重要,家庭的不良现象主要表现在:(1)家庭不健全,对子女失于管教。
不健全的家庭往往家务负担重,生活紧张,愁苦多。
子女往往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得不到应有的关怀,享受不到应有的欢乐。
(2)家庭无力管教子女。
这类家庭完整、父母健在,但往往由于父母只顾自己的工作或享乐,无力顾及子女。
未成年犯罪社会调查报告
未成年犯罪社会调查报告概述:近年来,未成年犯罪案件在我国不断增加,给社会治安和人民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深入了解未成年犯罪的现状以及背后的原因,本次调查以群体访谈和案例分析为主要方法,对未成年犯罪进行全面调查,旨在为制定更有效的预防和应对策略提供基础数据。
一、未成年犯罪的现状根据我国公安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未成年犯罪数量呈持续上升趋势。
其中,盗窃、抢劫、故意伤害和贩卖毒品成为未成年犯罪的主要类型。
另外,网络犯罪也在未成年人中逐渐增多,如网络欺诈、网络暴力等。
二、未成年犯罪的原因1. 家庭问题:许多未成年犯罪分子来自功能失调家庭,缺乏父母关爱和正确引导。
父母常年忙于工作,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和教育,导致孩子心理空虚,易受外界不良影响。
2. 教育问题:一些未成年人无法得到良好的教育机会,面临辍学、流离失所等问题。
教育资源不平衡导致他们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容易沉迷网络或走向犯罪。
3.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也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缺乏正确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易受所处环境的影响,被卷入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三、未成年犯罪对社会的影响1. 社会治安:未成年犯罪的增加给社会治安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不断上升的犯罪数量给警方和司法机构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给社会秩序带来了困扰。
2. 人民安全:未成年犯罪对人民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中,人们的财产安全和身体安全都受到威胁。
四、应对未成年犯罪的措施1. 家庭教育: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培养良好的家庭氛围,关键是建立积极的沟通和信任,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学校教育: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社会参与:政府和社会机构应当加强对未成年犯罪的预防和帮助。
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力度打击未成年犯罪,同时提供更多的教育和康复机会。
未成年人犯罪常见问题的调查报告(精选多篇)
未成年人犯罪常见问题的调查报告(精选多篇)第一篇:未成年人犯罪常见问题的调查报告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其中的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现象比较明显。
这里所指的未成年人重新犯罪是指初次和重新犯罪时均未成年或是初次犯罪未成年而重新犯罪时已成年的犯罪嫌疑人犯罪的情况。
由于这类案件日益增加,已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特殊现象,有关部门应给予关注。
本文从案件特点入手,对这些未成年人的心理、成长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并试图提出有效对策加以改善。
两年间,我院共受理未成年人重新犯罪案件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总数的15.44%。
一、案件特点分析(一)在未成年人重新犯罪中,以二次犯罪案件居多。
第二次受到司法机关处罚的未成年人占总数的92.5%;第三次受到处罚的有2人,第五次受到处罚的有1人。
(二)从重新犯罪的时间间隔上看,时间间隔较短、在缓刑期内犯罪现象明显。
缓刑期内重新犯罪的占总数的47.5%。
从时间间隔上看,初次与重新犯罪间隔3年以下的占总数的45%;间隔3年至6年的占总数的22.5%;6年至10年的占总数的15%;间隔10年以上的占总数的17.5%。
(三)初次犯罪与重新犯罪的罪名重合度与其犯罪间隔成反比。
犯罪间隔3年以下的人中,前后触犯罪名相同、即重合度为61.1%;犯罪间隔为三年以上的人中,前后触犯罪名相同、即重合度仅为22.7%。
由此可以看出,犯罪间隔时间越短,罪名重合度越高,且罪名多集中在抢劫、盗窃、故意伤害等暴力型或财产型犯罪,判处刑罚相对较轻;而犯罪间隔时间较长的犯罪嫌疑人,其再次犯罪所涉及的罪名种类较多,情节也趋于严重,被判处的刑罚多重于初次犯罪的刑期。
(四)团伙犯罪现象在重新犯罪中不明显。
未成年人在初次犯罪时互相撑腰、壮胆,所以团伙犯罪现象比较明显;但在重新犯罪时,由于其年龄、身体的增长,多数不需要其他人的协助,单独实施犯罪行为。
(五)从犯罪动机上看,再次犯罪的动机比较单一。
犯罪嫌疑人在初次犯罪时的动机比较多样:有为泄私愤故意伤人的,也有受不良影片影响一时冲动的,有精神空虚寻衅滋事的,还有的是为获取金钱;而犯罪嫌疑人再次犯罪时目标明确,绝大多数是为了获取不义之财。
青少年犯罪问题调查报告
青少年犯罪问题调查报告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然而,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原因及对策,我们进行了此次调查。
一、调查背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青少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诱惑。
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环境的影响、教育体制的不完善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
因此,开展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调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共发放问卷 10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850 份;对 50 名青少年犯罪人员进行了个案访谈,并查阅了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
三、调查结果1、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
在过去的几年中,青少年犯罪案件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人口密集城市。
犯罪类型多样化。
涉及盗窃、抢劫、故意伤害、强奸、聚众斗殴等多种类型,其中盗窃和抢劫所占比例较高。
犯罪年龄低龄化。
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参与到犯罪活动中,甚至有一些未满 14 周岁的儿童也有违法犯罪行为。
2、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家庭因素。
不良的家庭环境,如父母离异、家庭暴力、父母教育方式不当等,容易导致青少年心理失衡,产生叛逆心理,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不够,同时校园欺凌现象也时有发生,给一些学生造成了心理创伤。
社会因素。
网络、影视等媒体中的不良信息对青少年产生了负面影响,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也容易让青少年迷失方向。
个人因素。
青少年自身法律意识淡薄,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冲动,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3、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团伙作案较多。
青少年往往喜欢拉帮结派,共同实施犯罪行为,以增强安全感和自信心。
犯罪手段简单粗暴。
由于缺乏经验和技巧,青少年犯罪手段通常比较直接和暴力。
重复犯罪率较高。
一旦青少年犯罪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教育和改造,很容易再次犯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未成年人犯罪调查报告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方法(1)研究方式就我国当下犯罪学研究之实况而言,在(问卷)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和实地研究四种基本方式之中,高质量(问卷)调查研究还是缺乏和急需的。
首先,文献研究的前提是二手资料的质量及获取具有一定的保障,而这一条件目前很难具备。
一方面,受我国犯罪学研究整体水平的制约,学界在经验资料的搜集上尚未形成一套完整而成熟的学术规范,另一方面,主管机关经常会以“敏感”为由拒绝透漏相关数据。
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参考以现存的问卷调查报告(参考有关权威文献),其报告的对象是未成年人管教所中在押的未成年人。
(2)分析方法和分析框架据统计研究,参考在押为未成年人犯版本问卷中主要测量了个人的基本情况、交往情况、家庭情况以及父母教养、学校教育、日常生活、居住环境以及法律意识和价值观八个方面的变量。
(1)个人基本情况:年龄,文化程度,户籍,是否处于闲散状态等。
(2)犯罪情况:犯罪地点,罪数,主要犯罪类别,刑期,案发年龄,初犯年龄,有无共犯,共犯人数,共犯结构,共犯原因,侵害对象的特征,对被害人反抗的反应,对各种犯罪预防措施的反应,犯罪的动因,犯罪谋划程度,犯罪方法的习得途径,作案及反侦查能力,犯罪频率。
(3)交往情况:交友途径,交往内容,交往频率,朋友的心理位置和距离,朋友类型。
(4)家庭状况及父母教养: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是否在一起正常生活,父母是否争吵打架,父母是否发生婚外情,父母是否酗酒、赌博、吸毒、受处罚,与父母相处时间长短,有无夜不归宿,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父母惩罚的严厉程度,父母的过分干涉,父母的拒绝否认,父母管教的严格程度。
(5)学校教育: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师生情感,思想品德及法制教育,一般性校级管理,校内侵害存在情况,校内帮派存在情况,学生加入校内帮派的情况,老师纠错方式(体罚、嘲笑讽刺、批评、规劝感化、放任),旷课逃学情况。
(6)日常生活: 日常休闲活动——进行体育、音乐、美术、舞蹈等文体活动,看电影、电视、影碟,听歌,玩电子游戏,读书、看报纸杂志,闲逛,和同性朋友一起玩,和异性朋友一起玩,晚上到娱乐场所跳舞、唱歌、看演出,到桑拿、按摩房、洗浴中心、休闲类场所玩,抽烟喝酒,待在家里休息与家人在一起;②上网以及不良资讯的获取——每周上网时间,玩网络游戏,上网聊天,上网看与性有关的内容(如美女图片、视频、色情电影等),观看黄色影碟、视频、视频或图片,看黑帮(帮会)题材的影视作品(如香港的《古惑仔》、《无间道》美国的《教父》等),上网看和暴力有关的内容(如凶杀案件,有暴力内容的电影等),看含有暴力内容的电影、电视、影碟或视频(尤其是拍得很刺激、逼真、血腥的那种);③涉性经历:朋友或同学“圈子”的性经历,本人是否谈过恋爱,是否与自己的恋爱对象发生过性关系,是否与不是恋爱对象的人发生性关系。
(7)居住环境:居住地(农村、集镇、小县城、城郊结合部、城市),邻居类型(有无违法者),当地村委会、居委会或单位是否组织人员进行巡逻、守护等治安活动,住宅小区是否有配专门的保卫或门卫,住宅周边设施(歌舞厅、迪厅、酒吧、桑拿、按摩、洗浴中心、小休闲、游戏厅、网吧、台球馆、录像厅、影剧院、免费或收费的运动、文艺场所、向开放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知识性场所。
)(8)法律意识和价值观:对犯罪行为性质的认知程度,获得法律知识的途径,对法律普及程度,崇拜的偶像类型。
二、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因素(1)未成年人犯罪与父母教养父母教养是家庭功能体现的重要方面。
父母教养,即父母对儿童的教育。
在中国,学者更常使用的概念是“家庭教育”从内涵上,家庭驾驭的概念大于父母教养,毕竟家庭中除了父母,其他家庭成员也会对儿童进行教育。
在父母缺失的一些家庭,儿童的教育是由其他监护人进行的。
不过,考虑到父母教养毕竟是绝大多数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因此,一定程度上父母教养和家庭教育混为一谈。
我国有学者认为,人的教育,尤其在心理、性格、品德、求知欲、上进心等内在素质形成上,有3/4是来自家庭①。
而我国的犯罪学的相关研究也表明,几乎所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都可以从家庭中找到不良影响或直接原因。
当然,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也受多种因素影响。
更有学者研究发现,未成年犯父母的婚姻状况与教养方式无显著相关,即父母是否离异并不影响他们对孩子所采取的教养方式。
而普通高校入学新生父母的婚姻状况却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一点的相关。
其中,它与父亲对被试的偏爱具有显著相关(t=0.213,p=0.028),即父母的离异可能导致父亲对孩子的更加关注。
在父母的职业、文化程度方面,未成年犯父亲的职业与教养方式无显著相关(t=—0.229,p=0.002,t=—0.331,p=0.001),即文化程度越低,他们越会对孩子过分干涉或拒绝、否认。
普通高校入学新生父亲的职业与过分干涉呈显著正相关(t=0.299,p=0.002),即身为干部或知识分子的父亲可能对孩子有更多的干涉,父亲的文化程度与父亲教养方式中的过分干涉呈显著负相关(t=—0.191,p=0.050),即父亲文化程度越高,越不会对孩子进行过分干涉。
在父母职业和文化程度方面,未成年犯母亲的职业和母亲的教养方式中的惩罚、严厉呈显著负相关(t=—0.195,p=0.044),即母亲是知识分子或干部,她们对孩子较少进行严厉惩罚,母亲的文化程度与母亲教养方式无显著相关性 。
(2)父母不良教养方式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系关于父母教养的不良方式,我国学者一般将其分成四种类型:一是溺爱型教养方式。
溺爱是一种家长宠爱、迁就和袒护子女的行为。
溺爱的主要表现一般包括:娇生惯养、百依百顺、袒护包庇。
当前,由于我国之前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通常会将大量的注意放在独生子女身上,这必然会导致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溺爱。
过分溺爱容易使未成年子女养成与社会道德标准相冲突的不良习性,比如骄横、任性、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意志消沉、不求上进,只关心物质利益的满足;好吃懒做、好逸恶劳等。
一旦遇到外界不良的诱因,极易导致违法犯罪。
二是专制性教养方式。
在有的家庭,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但又缺乏科学的、正确的教育方法。
当子女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或者发现孩子犯了错误时,不是说服教育,而是“棒子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思想的影响,非打即骂,使孩子和父母感情破裂,形成情绪对立、互不信任的局面,造成孩子性格孤僻、冷漠、脾气暴躁、情绪自卑、行为自私。
这类未成年人在处理人际关系的矛盾时很容易发生粗暴的攻击行为,并因此导致违法犯罪。
三是放任型教养方式。
采取这种教养方式的家庭,家长对子女常常是放任不管。
当前导致父母对子女放任不管的因素有很多。
如不少父母把主要精力放在从事第二职业或沉迷打麻将、热衷于炒股票等,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无疑是一种家教方面的失控现象。
同时,一些父母把主要精力放在自身事业上,客观上没有更多的时间顾及子女教育。
另外,大量农村人口通过购买商品房涌入城镇,不少家庭将未成年的子女独自置于城镇,父母却仍留在农村劳作,导致父母不能正常负起教育的责任,在客观上使子女处于无家庭教育的境地,容易受社会不良因素影响。
容易发生越轨行为。
四是冲突型教育方式。
在有些家庭,父母之间的教育方式存在明显冲突和矛盾。
如父母在教育意见上存在分歧、矛盾甚至对立,教育方式、教育态度前后不一,言行不一,家里家外不一致等。
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未成年人子女往往会无所所从,对父母不信任,甚至是对立,有些孩子因此滋生仇恨、不满等消极情绪,在特定的情景下,就有可能导致违法犯罪。
父母的不良教育方式对未成年人犯罪会产生重要影响。
我国有学者在对60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案件剖析时发现,有87.5%的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严重问题④。
据对广州某少管所的调查,在该所服刑的少年犯,80%与家庭教育不当有关。
深圳市妇联权益部对深圳市14—18周岁违法犯罪未成年的家庭背景进行了抽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家长放任自流、养而不教或失去管教能力、放弃教育的比例达15%;对子女溺爱、娇宠、纵容的比例达20%;发现子女有问题时采取吊打、捆绑、紧闭等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比例达17%;对子女的违法犯罪行为采取包庇、赞许的比例达7%;另一项调查中,子女因做错事害怕父母打骂而经常不回家的比例有30%;偶尔不回家的比例占54%⑤。
以上数据说明,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都与他们在儿童时期的恶劣家庭环境和不良的家庭教育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
因此,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发生的角度,有必要加强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与未成年犯罪之间关系研究。
三、儿童虐待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系(一)关于虐待的“目的”为了区别体罚和虐待,有些学者特别关注施虐者的目的,即施虐者是否故意对儿童实施伤害。
如果不是故意,则不构成虐待。
但也有学者赞成这种区分,而只强调儿童所受到的潜在或现实的伤害。
即只要儿童受到了潜在的或者现实的伤害,监护人的行为可构成虐待。
(二)关于儿童虐待的类型(1)身体虐待所谓身体虐待,即对儿童施加的肉体惩罚。
狭义的虐待概念通常仅指身体虐待。
身体虐待可以被界定为任何一种导致非意外的身体伤害。
它通常表现为父母悲伤或者愤怒时对儿童实施的打、摇、摔。
身体虐待对儿童肉体所遭受的伤害有一定的要求,即“打孩子打到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肉体伤害”(2)照顾不良照顾不良,即对儿童照顾不周到,忽视了儿童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有学者认为,照顾不良是一种典型的疏忽行为,监护人可以是故意也可以不是故意。
照管不良既包括了身体的照管不良,也包括了对儿童情感和道德需要的无视。
身体上的照管不良指“没有正常的生活必需品,如食物、衣服、住处、照顾、监管和保护,而感情上的照管不良既包括了包括缺乏对儿童的爱、对儿童没有感情、故意不跟儿童进行接触以及部队儿童提供精神上的支持。
道德上的照管不良,不但包括在家庭中让儿童接触到与社会规范相违背的道德行为(如卖淫、酗酒、猥琐等),而且包括对孩子的性进行必要的训练和约束。
”(3)性虐待性虐待是对儿童实施的性侵犯。
有学者认为,性虐待可以被界定为“一种性袭击或者性利用(sexual exploitation),性虐待的行为范围很广泛,它可以是一些长期的行为,也可以是偶然的一次事件。
被害人的年龄变化很大,可以从不满一周岁到青春期。
具体而言,性虐待包括了强奸、群奸、乱伦、鸡奸、口交、肛交和对儿童的性骚扰,也包括对不满14岁的儿童实施挑逗、调戏行为④”。
(三)关于身体虐待与违法犯罪的关系首先是身体虐待与违法犯罪之间是否存在关系。
在国外有关虐待研究中,一个主流观点认为,“暴力孕育暴力”。
这意味着开始了暴力的代际循环。
不过,虽然很少有研究直接证实了这一观点,但是大量的证据显示,身体虐待能产生直接证实了这一观点,但大量的证据显示,身体虐待能产生直接的消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