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一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故”“去”“汤”“遗”“若”“趋”等实词的词义及“引刀趋机”“嗟来之食”“盗泉之水”等典故2、理解故事的所包含的思想意义3、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对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知识、历史典故的理解教学设想一课时,在诵读的基础上,点拨关键词语,让学生复述,在此基础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思想意义,至于表达技巧等相机略提即可。
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强不知为知,不懂装懂。
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作言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二、学习《两小儿辩日》(一)试读将读不准的字划出来。
(二)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并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
(三)学生齐读(四)学生复述故事通过学生的复述了解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及时作出校正。
(六)讨论1、为什么这两个小儿会有相反的看法呢?2、对两小儿的争论,孔子的态度怎样,可以看也孔子的什么品质?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三、学习《乐羊子妻》(一)试读(二)教师正音后范读(三)学生朗读(四)点拨重点词语(五)学生复述(六)讨论1、这个故事写了乐羊子的妻子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2、第一件事她用什么办法说服丈夫的?表现了乐羊子妻的什么品格?你同意乐羊子妻的做法吗?有没有“捐金于野”必要?3、第二件事,她又是用什么方法说服丈夫的?表现了她什么品格?4、我们从乐羊子妻的身上学到什么?四、现场表演《两小儿辨日》五、作业见练习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篇二1、过程活动化。
我们可以把学生课堂活动是否充分作为检验课堂教学是否改革的标尺。
如果课堂上没有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进行有形式也有内容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升华精神的活动,就没有语文教学的改革。
课文《短文两篇》教案范文
课文《短文两篇》是一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语言的灵活运用和短文写作技巧的好文章。
本期教案主要针对该文章的教学和学习,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并提高短文写作能力。
一、教学分析1、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文中词语的含义。
(2)掌握文章中的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提高写作技巧。
(3)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技能,写出自己的短文。
2、教学重点(1)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
(2)短文写作技巧。
3、教学难点(1)提高写作能力,由浅入深地展开短文写作。
(2)准确地理解词语含义。
二、教学设计1、教学方式阅读+讨论+写作2、教学过程(1)预习导入学生自学第一篇短文《菜市场的买卖》,尝试总结其中的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并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想。
(2)课堂学习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第一篇短文的内容、结构、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并进行适当的讲解。
(3)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就短文中涉及到的重要词汇、句式和语言运用等进行讨论,以确保学生准确了解文章内容和所涉及的语言知识。
(4)写作指导教师列举短文中的一些句式和语言运用,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写出自己的短文,也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性认识写出自己的短文。
(5)学习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题。
三、教学效果评估1、目标达成情况完成预定教学目标的情况。
(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并掌握文章中的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
(2)学生在短文写作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
2、教学反馈(1)学生成绩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和课堂参与程度,对学生进行评分。
(2)教学反馈教师根据教学反馈情况,对下一节课进行调整和完善。
《短文两篇》教案(精选8篇)
《短文两篇》教案《短文两篇》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短文两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短文两篇》教案篇1教学目标: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1、导人新课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3、学生自读《谈读书》主要内容。
(1)整体感知——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读书益处:①读书要与经验互补;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③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
(在小组讨论之后,让一部分学生在全班陈述讨论结果,老师作点拨补充)(2)自主、合作、探究①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
②分小组讨论解疑,汇总、对得不到解决的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3)进一步研讨——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老师可引导学生谈对“读史使人明智……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句话的理解,并模仿这一句式续写几句话。
)过渡:前文重点谈读书的益处,该怎样读书呢?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看看马南邨是怎样理解的。
4、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5、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7、拓展训练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辩③“滥竿充数”辩(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陋室铭(刘禹锡)一、预习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2.关于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1.朗读课文。
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
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两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巴金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背景本篇教案适用于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主要教授巴金短文《草地》和《茶馆》两篇短文。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短文的解读和分析,让学生深入感知自然与人性的关系,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和阅读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巴金的两篇短文,了解自然与人性的关系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了解巴金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对短文的分析和思考,提高学生的理解和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巴金的两篇文章,唤起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难点:通过阅读巴金的两篇文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然与人性的关系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巴金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阅读能力。
四、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抛砖引玉、情景模拟、课堂讨论、小组合作、问题解决、作品鉴赏等。
【教学步骤】一、热身导入分组进行自然景色的比赛,要求每组同学在五分钟内画出一份关于自然的美景图画,并且给出画面上的各种元素的定义。
二、导入主题介绍巴金的生平和代表作品,让学生对巴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阅读短文(1)学生自主阅读《草地》和《茶馆》两篇短文,同时要求学生对文中的关键词和句子进行标注,并着重理解短文的主题和情感。
(2)让学生合作,谈论对短文的不同理解,并逐一对比探讨,共同寻找每个学生自己的文学特点和感触。
四、课堂讨论(1)讲解巴金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法,包括用语简练、情感真实、文本纯洁等方面。
(2)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然与人性的关系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短文的定义和特点。
2.能理解短文并抓住主题,提炼中心意思。
3.掌握一定的短文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初步了解短文的定义和特点。
2.通过训练提高学生分析、归纳和综合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如何教会学生认识短文的特点,如何抓住主题提炼中心意思。
2.如何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短文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式探究法2.小组讨论式学习法3.情境模拟法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首先教师通过展示一篇有趣的短文,让学生快速阅读,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信息,然后学生将自己理解的主题告诉给教师,教师让学生探讨“短文”是什么、特点是什么、如何抓住主题提炼中心意思。
2. 明确目标:教师和学生一起确定短文阅读的技巧,学习如何抓住主题,提炼中心意思。
3. 学习中心:教师通过提供多种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进行分析归纳、综合,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4. 温故知新:教师分析一篇已学过的短文,让学生重温自己的阅读体验,帮助学生理解并提炼中心意思,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5. 巩固练习:教师提供多种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和交流,然后给出相应的问题和答案,让学生自我评估和巩固提高。
六、教学资源:1.多样化的短文2.多媒体教学3.多样化的练习题七、教学总结: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短文的认识和理解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也表现出各种不同的阅读技巧,能够较好地抓住主题,提炼中心意思。
在以后的学习中,应不断加强阅读练习,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更好地掌握阅读技能,做到读懂、读通、读透。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短文两篇》,使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能够正确书写并理解其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短文两篇》,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
2. 课文的结构、主题和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和段落的理解。
2. 学生对课文主题和写作手法的深入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短文两篇》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重点字词,并查阅工具书理解其含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主题和写作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课文。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的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字词和课文的写作手法。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课文结构、主题和写作手法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情感体验方面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内容:1. 课文《背影》的学习,理解文章背景,把握文章主题。
2.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对环境的描写等。
七、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对课文中的典型描写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八、教学步骤:1. 让学生预习课文《背影》,了解文章背景,阅读课文。
2. 课堂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驱动学生深入思考。
3.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对环境的描写等,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设计《短文两篇》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包括《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两篇短文。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这部分内容作者从仰观、俯察、平视等不同视角,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川的美丽景色,最后以“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结尾,既表达了对山川美景的赞美,又流露出自己能欣赏到这种奇景的自豪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仅84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因被贬谪而有闲情雅致夜游承天寺,通过描写月光下庭院中的景色,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同时文中“闲人”一词,看似自嘲,实则蕴含着作者复杂的心境,既有被贬后的落寞,又有赏月的闲情逸致和自我排遣的旷达。
这两篇短文在语言上都简洁精美,写景生动形象,情感表达细腻且富有深意,是文言文学习中的经典之作。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篇短文,背诵《答谢中书书》。
2.积累文言词汇,如“歇”“颓”“与”“念”“遂”等词的含义,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意境。
2. 引导学生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如动静结合、视角转换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两篇短文所表达的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短文两篇》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文学体裁,它以平实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散文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贴近生活,反映人的内心世界。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两篇具体的短文。通过分析《背影》和《鹿柴》,了解散文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散文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散文表达情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创作美的散文。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感受两篇短文的主旨思想,特别是作者对亲情和自然的情感表达。
-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学会从字词、句子、段落三个层面分析文本,把握文章结构。
-学习并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评析作品。
举例解释:
-在《背影》中,重点分析父亲送别场景的描写,理解其中蕴含的父爱深情。
二、核心素养目标
《短文两篇》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分析并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品味;培养他们对生活中美好情感的关注,激发对家人、自然的热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学会从多角度审视问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语言运用,提高学生的表达与交流技巧,为终身学习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短文两篇》这节课后,我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反思。这节课让我深刻体会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感受作者情感的重要性。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和体会。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篇二师生共同赏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预习成果,疏通文意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借助页下注释,读准字音。
2.反馈预习情况。
向大家推荐认为值得积累或要引起注意的字词。
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词请求协助。
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协助学生理解文句。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遂:于是,便至:到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盖:原来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3.请学生翻译全文,要求其余学生能做出中肯评价。
4.全班齐读短文,要求字音准确,句读恰当。
(考虑到本文篇幅不长且难于理解的字词不多,所以本文对于文言基础知识的落实以交流预习成果的形式展开,这样能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诵读,体会作者情感,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的兴趣及水平。
)二、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1.请同学说说对苏轼的了解。
苏轼是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
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2.教师补充对苏轼的看法。
师:关于苏轼,刚才大家都说了,苏轼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地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
看来他们真的该好好地学一学苏轼,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苏轼这里获得使人生快乐的真谛。
(这个环节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了解苏轼,一方面是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另一方面苏轼是中国文学举足轻重的人物,多些介绍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1.文中哪一个词能够让我们看出苏轼此时的处境?如何理解“闲人”一词的含义?苏轼心情如何?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
有诗日:“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两篇文章都擅于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蝉和贝壳这样小的东西都有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
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情感与价值: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重点: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蝉》一、导入同学们,在新学期开学之前,我们刚刚度过了一个炎热烦闷的夏天。
每到夏天,在某个不经意的午后,我们可以若隐若现地听到窗外知了的鸣叫,仿佛在提醒着我们夏天的炎热,增加我们的烦闷感。
那么有谁知道知了,也就是蝉的生长过程呢?蝉在每年7、8月份产卵,产下的卵在泥土里孵化3-5年,在土中完成幼虫的整个生活过程后,成熟的幼虫在5-8月从土中钻出来,爬到灌木、杂草等地方,蜕皮、羽化为成虫,也就是成年的蝉。
实质上,蝉真正的寿命只有2-3个月,也就是一个夏天。
如此煎熬的成长过程,如此短暂的生命,它的生命又怎样体现出意义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篇美文。
品味生命的意义。
二、作者简介师:简要介绍一下作者。
请同学们将第11页注释1和第12页注释4,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
小思,本名卢玮銮,香港作者,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等。
席慕蓉,台湾画家、作家、诗人。
从小酷爱绘画,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
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等。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一、以声入情,因声求义,以此感受作品思想内容和韵味情调二、注意语言的音律节拍,反复朗诵,直至能够背诵,尽力做到传情达意3、了解作者洁身自好的品质教学重点通过体味富有韵律的语言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教学步骤:(一)导入:有句俗话叫做“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草屋。
”自己的草屋尽管再破也是最好的。
唐朝诗人刘禹锡也自称他的屋子是陋室,那咱们今天就来参观一下——(二)师范读课文,并提示学生注意读音和停顿(三)生朗诵课文学生给出评判(引导学生在朗诵的韵味上下功夫,韵味是铭文的一大特色)关于铭文:多讲处世之道,气宇温和从容不迫,语调和顺介绍作者及铭(见课文)(四)同桌间借助工具书和课后注释翻译课文,请同窗说说课文意思,教师应进行必要的指导在(在意)名(闻名)灵(灵气,神气)斯(这)惟(只)德(道德)馨(香气,那个地址指道德高贵)鸿(大)儒(有学问的人)白丁(原意平民,那个地址指没有学问的人)调(调弄)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心义)劳(使。
劳累)行(形体,躯体)云(说)何(什么)倒装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何陋之有——有何陋(五)再次朗诵课文,并注意停顿(陋是针对屋子本身的简陋讲的,而不陋是说主人的精神品质高贵的话就不感觉陋了。
陋是指物质上的,而不陋是指精神上的。
正如文章开头第三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正是文章的中心句,后面的文章都是围绕这一句话展开的。
)(谈笑有鸿儒,往来不白丁。
能够调素琴,阅金经。
作者从交往,愉悦,学习几方面描述出主人追求之不陋,鸿,素,金三字又能够突出主人精神生活的内涵丰硕,与陋无缘)(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
突出作者不被荣华富贵,功名利禄所累,这不是他所追求的,可见他的志趣高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周围景色尽管不是很漂亮,但可见作者安贫乐道,恬然自适的生活乐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把陋室比作诸葛庐,子云亭意在自勉,希望自己也像他们那样尽管居住的屋子简陋,但道德受人景仰)(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
初二上册语文《短文两篇》精选教案
初二上册语文《短文两篇》精选教案初二上册语文《短文两篇》精选教案你喜爱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初二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欢迎大家参考阅读,期望能够帮忙到大家!初二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的:1、学习文中运用比方、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消失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重点:(1)课文中消失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方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非常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时数:支配1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状况。
分小组竞赛,检查积累材料的状况。
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1)名言警句: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留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名人读书的趣事: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列宁读书趣闻马克思读书趣闻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二、简介导入新课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诞生贵族家庭。
剑桥高校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同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1、指导同学朗读课文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非常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文章内容: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提示:要理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学问归纳、总结。
《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
《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这里是漂亮的小编给家人们找到的《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重点】1、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难点】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课时】2课时。
【课型】综合新授课。
【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教学过程】一课时学习《行道树》一、看导语,默读《行道树》二、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贪婪堕落点缀自豪冉冉苦熬繁弦急管红灯绿酒多姿多彩三、朗读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习方法:《行道树》这样的文章中有精辟的议论,是点睛之笔。
初读要抓住这种文眼,再读,要从文眼入手,回味思考,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引出应有的结论,从而获得教益。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⑴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⑴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⑴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⑴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⑴找出课文中的一个哲理性语句,三个关键词。
老师点拨:⑴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⑴为神圣的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⑴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短文两篇》的基本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2 教学内容1. 课文《荷塘月色》的阅读与解析。
2. 课文《秋天的怀念》的阅读与解析。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荷塘月色》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的把握。
2. 课文《秋天的怀念》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的把握。
2.2 教学难点1. 对课文《荷塘月色》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表达技巧的理解与分析。
2. 对课文《秋天的怀念》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表达技巧的理解与分析。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对课文中的具体内容和表达进行深入解析。
3.2 教学手段1. 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2. 利用黑板和PPT辅助教学,清晰展示课文结构和重要内容。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让学生提前阅读课文,了解基本内容。
2.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4.2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荷塘月色》和《秋天的怀念》的背景和作者。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3. 内容解析:对课文进行详细解析,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4. 修辞分析: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表达技巧。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短文两篇》的内容。
(2)掌握每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述方法。
(3)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学会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道德品质。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短文两篇》的内容。
(2)掌握每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述方法。
(3)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道德品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 运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短文两篇》的背景和作者。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短文两篇》,理解文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
(2)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4. 案例分析:(1)让学生分析具体案例,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2)强调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2. 选择一篇课外文章,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论证方法进行分析,不少于300字。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优秀5篇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优秀5篇《短文两篇》教案篇一短文两篇学习目标: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重点: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课前准备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第一课时《行道树》学习内容: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课文导入: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
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
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象征意义的。
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朗读课文1)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2)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预习情况,表演自编的朗读剧,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识记字词整体感知①思考质疑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探究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
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交流研讨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
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导语】《短⽂两篇》即《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
整理了⼈教版⼋年级上册语⽂《短⽂两篇》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短⽂两篇》教案⼀ 教学⽬标 1、背诵并默写课⽂。
2、掌握常⽤⽂⾔词语,理解课⽂⼤意。
3、品味优美语⾔,理解作品意境,体会⽂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2、借助注释和⼯具书理解课⽂;背诵、默写课⽂。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教学内容:《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封书信,作者⽤凝练的语⾔描绘了秀美的⼭川景⾊,表达了作者能够品味⼭⽔之美的⾃豪感。
学习本⽂,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作品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导⼊新课。
简介作者古⼈云:“仁者乐⼭,智者乐⽔。
”⼭⽔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数⽂⼈墨客的⽆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量的歌咏⾃然⼭⽔的优美篇章。
今天,我们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篇⼭⽔⼩品——《答谢中书书》。
⼀、简介作者 陶弘景(学⽣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教师作适当补充)。
⼆、范读课⽂ a.学⽣听读课⽂,注意句⼦的节奏,轻重⾳等,初步感知课⽂。
b.⾃由朗读课⽂两三遍,进⼀步感知课⽂,做到流利地朗读。
三、疏通⽂意 a.学⽣借助注释和⼯具书,疏通⽂意。
如遇有问题,先在四⼈⼩组内讨论解决。
教师明确重点词语 五⾊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欲颓:坠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指欣赏。
b.全⽂讨论,理解⽂章⼤意。
在四⼈⼩组内互相检查背诵。
c.教师抽查背诵。
四、品味、探究⽂章内涵 齐背课⽂,思考下列问题: a.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b.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川景⾊的? 四⼈⼩组讨论交流,明确:表达了作者沉醉⼭⽔的愉悦之情和与能够和古今⼭⽔知⾳⽐肩的得意之感。
“实是欲界之仙都。
⾃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先仰视“⾼峰⼊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平看“两岸⽯壁”“青林翠⽵”,最后⼜分“晓”“⼣”两层来写,⼀句⼀景,次第井然。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短文两篇》的内容。
(2)分析并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3)掌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短文两篇》的内容和主旨。
(2)分析和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
(2)运用文学语言进行表达和创作。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2. 参考资料:相关文学作品、写作指导书籍3. 教学工具:黑板、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激发学生对《短文两篇》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短文两篇》,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标记出不理解的重要词汇和句子,准备与同学交流。
3. 课堂讲解:(1)老师讲解《短文两篇》的内容和主旨,解答学生的疑问。
(2)老师分析和解释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分享自己的理解。
(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补充和评价。
5. 写作练习:(1)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写一篇关于自然环境或社会问题的短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包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作能力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重点:教学目标1、2
难点:教学目标3
【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山峡》
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
其实,
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3、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二、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课文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解释以下加点词,翻译粗字体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
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
1、以小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山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
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班级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
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
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
四、背诵默写
自背、互背、最后当堂默写
五、佳句运用
本文和《山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六、作业布置
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记承天寺夜游》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提出认为比较重要
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2、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景,是怎样写的?
4、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答谢中书书》有什么不同?
【附相关资料】
【注解】
①〔交辉〕辉映;〔四时〕四季
②〔歇〕消散
③〔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④〔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争相跳出水面。
⑤〔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
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⑥〔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译文】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
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奇美的山水之中。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标:
1.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预习要求:
1. 解决生字词注音;
2. 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 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
4. 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
1. 导入:
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2. 疏通文意
1) 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
2) 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
3) 解决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高兴地念:思考、想到相与:一起
原来
于是
遂
盖
遂与外人间隔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
只,只是
但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 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3. 研习课文
1)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叙述、描写、抒情
2) 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修辞作用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比喻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皎洁、澄清、透明
4)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5)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4. 板书设计
5. 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6. 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7. 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8. 作业
1)背诵《寄承天寺夜游》。
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返回首页
购买相关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