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部脂肪肝防治指南10大关键词(一)
脂肪肝指南解读
脂肪肝指南解读中文名:脂肪肝外文名:fatty liver就诊科室:内科,消化内科多发群体:肥胖者常见病因:酗酒、快速减肥、营养不良、糖尿病、某些药物等常见症状:疲乏感是脂肪肝患者最常见的自觉症状脂肪肝(fatty liver)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病理改变,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
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发病率在不断升高,且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
正常人肝组织中含有少量的脂肪,如甘油三酯、磷脂、糖脂和胆固醇等,其重量约为肝重量的3%~5%,如果肝内脂肪蓄积太多,超过肝重量的5%或在组织学上肝细胞50%以上有脂肪变性时,就可称为脂肪肝。
其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重者病情凶猛。
一般而言,脂肪肝属可逆性疾病,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常可恢复正常。
一、脂肪肝病因肝脏是机体脂质代谢的中心器官,肝内脂肪主要来源于食物和外周脂肪组织,导致脂质在肝细胞内沉积的代谢异常机制并没有完全明确,目前认为脂肪肝的形成与以下因素有关。
1.1.肥胖肝内脂肪堆积的程度与体重成正比。
30%~50%的肥胖症合并脂肪肝,重度肥胖者脂肪肝病变率高达61%~94%。
肥胖人体重得到控制后,其脂肪浸润亦减少或消失。
1.2.酒精长期嗜酒者肝穿刺活检,75%~95%有脂肪浸润。
还有人观察,每天饮酒超过80~160克则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率增长5~25倍。
1.3.快速减肥禁食、过分节食或其他快速减轻体重的措施可引起脂肪分解短期内大量增加,消耗肝内谷胱甘肽(GSH),使肝内丙二醛和脂质过氧化物大量增加,损伤肝细胞,导致脂肪肝。
1.4.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导致蛋白质缺乏是引起脂肪肝的重要原因,多见于摄食不足或消化障碍,不能合成载脂蛋白,以致甘油三酯积存肝内,形成脂肪肝。
1.5.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中约50%可发生脂肪肝,其中以成年患者为多。
因为成年后患糖尿病者有50%~80%是肥胖者,其血浆胰岛素水平与血浆脂肪酸增高,脂肪肝变既与肥胖程度有关,又与进食脂肪或糖过多有关。
脂肪肝保健指南
脂肪肝保健指南一、保肝药治不了脂肪肝每年各单位组织体检,都会有人被查出脂肪肝。
轻度脂肪肝一般没有表现,很多人照旧吃喝。
但如此不加节制,一旦发展到中、重度脂肪肝,人便会出现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等症状。
单纯性脂肪肝还只是脂肪性肝病的第一步,虽然脂肪肝的进展缓慢,但一味放任会转变为脂肪性肝炎。
根据目前统计的数据,脂肪性肝炎患者15年内肝硬化发生率高达15%~25%。
脂肪肝不仅损害肝脏,还常常伴随糖脂代谢异常,对全身组织、器官都会造成影响。
脂肪肝患者中,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发病率显著增高。
对于体检查出脂肪肝的患者来说,要科学对待这一疾病,有以下几个疑问需要澄清:1.保肝药能治脂肪肝吗?常有患者要求开保肝药,他们误以为,此类药物包治肝脏百病。
事实上,保肝药仅用于肝功能指标异常情况,其在脂肪肝防治中的作用仍有争议,目前不推荐患者常规使用。
2.保健品有没有用?如果医生不给开药,一此患者会自己去买保健品、中成药来吃。
殊不知,再好的药也不能把脂肪从肝细胞里面赶出来,何况这些配方不明的保健品可能会对肝功能造成损害,加重肝病的进展。
3.最好的办法到底是什么?大部分脂肪肝源于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最佳的治疗策略就是控制饮食、戒酒和锻炼。
具体来讲,饮食方面建议低糖低脂的平衡膳食,每天的热量摄入应比平时减少500~1000千卡;但平衡膳食不是过度节食,后者会使运送脂质的蛋白生成减少,反而加重脂质在肝脏的堆积。
运动方面则要保证每周4次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累计锻炼时间至少150分钟。
减肥是否有效得看数据,要时刻关注自己的体质指数(BMI,即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的平方),一般来说,BMI至少要降低5%,才能对控制脂肪肝起到作用。
而对于一些中、重度脂肪肝患者,医生可能还会根据具体情况开一些药预防糖脂代谢紊乱和动脉硬化。
二、只吃素也会得脂肪肝为了躲避“三高”的袭击,40岁的张先生近年来一直以素食为主,甚少吃肉,可前段时间体检,竟然查出患上了脂肪肝,这让张先生百思不得其解。
脂肪肝患者保健指南
脂肪肝患者保健指南——积极管理健康远离心脑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现代人营养过剩,运动减少,抽烟、喝酒、熬夜等不良习惯增多,肥胖、脂肪肝、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也迅速增加,严重侵害了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一、肥胖症——滋生百病的肥沃土壤肥胖症是体内脂肪尤其是甘油三酯积聚过多而导致的一种状态。
近10年来我国肥胖症发病率迅速增加,目前我国超重和肥胖症发生率分别高达36.4%和13.5%。
一胖惹百病,肥胖症是滋生百病的肥沃土壤。
它不仅影响形体美,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还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发生的危险性,并导致多种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脂肪肝、痛风等。
在肥胖症的患者中,70%~90%合并抑郁症,35%~53%合并高脂血症,25%~55%合并高血压病,14%~20%合并糖尿病,10%~20%合并睡眠呼吸暂停,10%~15%合并冠心病,特别是当肥胖达到病态性肥胖时(BMI超过40),其死亡率会急剧增加。
因此,肥胖严重损害人类健康,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和积极防治。
身体质量指数(BMI):是评估体重与身高比例的常用工具,计算方法为:BMI=体重/身高的平方。
(正常范围:BMI < 23.9;偏胖:24 ≤BMI < 27.9;肥胖:28 ≤BMI < 29.9;重度肥胖:30 ≤BMI < 40;病态肥胖:40 ≤BMI)二、脂肪肝——隐匿的肝脏健康杀手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
脂肪肝是我国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正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
在政府官员、高级知识分子白领人士、企业家、个体业主、出租车司机等人群中,脂肪肝的发病率高达25%;肥胖人群与2型糖尿病患者中脂肪肝的发病率高达50%;嗜酒和酗酒者脂肪肝的发病率高达58%;在经常失眠、疲劳、不思茶饭、胃肠功能失调的亚健康人群中脂肪肝的发病率约高达60%。
特别是近年来脂肪肝人群的发病年龄不断下降,平均年龄只有40岁,30岁左右的脂肪肝病人也越来越多,45岁以下男性脂肪肝明显多于女性。
全球首部“科普版”《脂肪肝防治指南》关键词(三)
全球首部“科普版”《脂肪肝防治指南》关键词(三)作者:暂无来源:《肝博士》 2015年第4期范建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教授)庄辉(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院士)黄薏(《大众医学》杂志社副主编)关键词12:药物处方专家解读:由于肥胖的脂肪毒性和酒精中毒的危害并不仅仅限于肝脏,故治疗脂肪肝需要有兼顾肝脏和全身疾病的整体观。
改善代谢紊乱的药物治疗对“ 一胖生百病” 的脂肪肝患者而言,在长期服用控制代谢紊乱的多种药物的同时,加用保肝药物,可提高基础治疗的顺从性及安全性。
采用控制饮食、增加运动、修正不良行为等非药物治疗3~6个月后,血压、血脂、血糖等代谢指标未能达到理想范围的脂肪肝患者,需及时使用相关药物,减少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常用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受体拮抗剂(降低血压)、他汀类药物(降胆固醇)、贝特类药物和n-3脂肪酸(降低甘油三酯)、二甲双胍(改善胰岛素抵抗和降血糖),以及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
保肝抗炎药物治疗对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而言,改变生活方式的非药物治疗与药物治疗同等重要,针对代谢综合征的药物治疗与抗炎保肝药物治疗同等重要。
抗炎保肝药物是脂肪性肝炎患者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缺少的治疗选择,可起到抗炎、保肝、防治肝纤维化的功效。
抗炎保肝治疗的意义在于促进肝组织病理学的改善和延缓肝纤维化的进展,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
由于肝组织病理学的变化普遍滞后于血液生化学指标的改善,故在生化指标改善后,不能立即停用抗炎保肝药物。
事实上,在肥胖、嗜酒等损肝因素持续存在的情况下,“治标”的保肝药物可能需要长期,甚至终身使用。
抗炎保肝药物品种繁多,各种抗炎保肝药物的药理作用存在差异且各有特点和优势,应结合各种病因肝脏炎症的特点和不同药物的功能特性进行适当选择。
合理选用抗炎保肝药物,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抗炎保肝作用,还能提高基础治疗的顺从性及治疗效果。
通常,医生会根据脂肪肝的病因、分型、分期、合并症,以及药物效能和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合理选用保肝药物。
脂肪肝的防治常识
脂肪肝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不断增加的社会活动,患脂肪肝的患者明显增多并有向年轻发展的趋向。
因本病的发展和预后较为严重,故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下面简要谈谈脂肪肝的防治知识:1、什么叫脂肪肝?脂肪肝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临床上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两大类,正常的肝脏内脂肪占总重的3%--4%,如果肝脏内脂肪超过肝重的5%可称为脂肪肝,严重的脂肪肝患者肝内脂肪含量可达40%--50%,肝脏是脂类的合成、运转、利用的场所,并不能储存脂肪,当肝内脂肪的分解与合成失去平衡时,脂肪就会在肝实质细胞内过量积聚,形成不同程度的脂肪肝,脂肪肝的脂类主要是甘油三脂。
2、引起脂肪肝的主要原因有哪些?(1):长期饮酒,肝脏处于慢性酒精中毒,致使肝内的脂肪氧化减少,不能及时的分解排泄,堆积在肝脏。
(2):长期摄入高脂肪的食物,或大量摄入糖、淀粉等碳水化合物,使过多的热量转化为脂肪堆积在肝脏。
(3):自身肥胖运动量少,使体内过多的热量不能及时转化为能量而形成脂肪堆积在肝脏。
(4):肥胖的糖尿病患者,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脂质代谢紊乱是脂肪堆积在肝脏,形成脂肪肝。
(5):肝炎患者,由于肝炎患者肝功能异常,不能正常转化排泄肝脏内多余的脂肪,而形成脂肪肝。
(6):由于长期服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致使肝功能减弱或丧失,肝脏内多余的脂肪清理不出去而导致脂肪肝(7):精神因素,由于长期生气、心情抑郁,久而久之使肝脏疏泄功能丧失,以致气滞血瘀,郁结于肝脏成为脂肪肝。
3、引起脂肪肝的食物有哪些?(1):过量摄入含糖类食物,如:大米、面食、淀粉等(2):脂类:动物的内脏、油炸食物、蛋黄等(3):坚果类:腰果、松子、葵花子等(4):酒类(5):经常吃夜宵(6):快餐食品:汉堡包、炸薯条等(7):日常中摄入过多的油脂4、脂肪肝的发病趋势?目前我国的脂肪肝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且发病年龄有低龄化趋势,肥胖儿童也成脂肪肝患者。
2019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
全球CHB和NAFLD流行现状
Schweitzer A, Lancet 2015. Younossi Z M, Hepatology 2015. Rinella M, Hepatology 2016
危险因素
• 富含饱和脂肪和果糖的高热量 膳食结构
• 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
• 腰围增粗与 胰岛素抵抗 和非酒 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联高于皮 下脂肪增多及体重指数(BMI) 增加
Fan et al.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4; Dig Dis Sci 2015; Liver Int 2015; Clin Dig Liver 2017; J Dig Dis 2017
脂肪肝的病因学分类
➢特殊类型脂肪肝 ➢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ALD)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脂变合并小叶 内炎症和气球样变,伴或不伴肝纤维化。可进展 为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细胞癌。
• NASH肝硬化:近期或既往有肝脂肪变或脂肪性肝 炎组织学证据但无其他损肝因素的肝硬化。
• 隐源性肝硬化:病因未明的肝硬化,但患者有肥 胖和代谢综合征等代谢性危险因素。
隐源性肝硬化
混合性脂肪性肝病(酒精滥用+/-肥胖症+/-HCV感染) 其他肝病合并脂肪肝
✓ HBV携带者或慢性乙型肝炎合并ALD和/或NAFLD ✓ 遗传代谢性肝病合并ALD和/或NAFLD ✓ ALD和/或NAFLD合并药物与中毒性肝损害
NAFLD的疾病谱
•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大泡性肝脂变伴或伴 不伴有轻度小叶内炎症或气球样变。肝病进展慢, 发生纤维化和肝衰竭的风险低。
• 推荐意见 7:NASH 肝硬化患者应该根据相关指南进行胃食管静脉曲 张和肝细胞癌的筛查(B1),目前尚无足够证据推荐对 NAFLD 患者 筛查结直肠肿瘤(C1)。
最新脂肪肝的诊断治疗指南
滥用药物和其他损肝因素
2024/6/10
32
治疗对策:减肥(II 1-3, III)
适用于所有超重、肥胖(内脏性)和体重迅速 增加者
控制饮食,运动,改变生活方式 减肥药物(BMI>27):西布曲明(诺美亭,抑制
食欲),奥利司他(赛尼可,减少吸收)等 病态性肥胖(BMI>40):外科手术 体重下降每月<0.45kg(防止出现亚急性
NASH和肝衰竭)
2024/6/10
33
治疗对策:胰岛素增敏剂(II 1-3)
适用于2型糖尿病, 糖耐量损害,内脏性肥 胖者
选用双胍类:二甲双胍(降糖片),苯乙双胍 (降糖灵)和噻唑烷二酮类(吡格列酮等胰 岛素增敏剂)等药物
2024/6/10
34
治疗对策:降血脂药( II 1-3)
适用于血脂紊乱经基础和减肥、降糖药3-6月无效者及 有2个以上危险因素者
肝区近场弥漫性点状高回声(强于脾脏和肾脏), 远场回声衰减(光点稀疏) (-必备项-)
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 肝脏轻度或中度肿大,前缘变钝 彩超:肝内血流减少,血管走向正常 肝右叶包膜和横隔不清或不完整
2024/6/10
14
脂肪肝的B超诊断
2024/6/10
15
脂肪肝的CT诊断标准
弥漫性肝密度降低
94-96% 40-52% 23-24% 12-13% 6-7% 6% 3-4% 1-2%
2024/6/10
37
多烯磷脂酰胆碱在脂肪肝的作用
肠胆固醇吸收↓ 胆固醇排泄↑ HTGL(肝甘油三酯脂酶)和LPL(脂蛋白
脂肪酶)活性↑ ACAT(肝酰基- 胆固醇- 酰基- 转移酶)在
脂肪肝健康管理
脂肪肝健康管理常识介绍脂肪肝是指脂肪在肝脏过度沉积的临床病理综合症。
正常肝脏内脂肪占比为3-4%,当肝细胞脂肪变性累及1/3以上或肝内蓄积脂肪含量超过肝脏重量的5-10%时,称为脂肪性肝病。
脂肪性肝病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
包括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及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随着肥胖和代谢综合症在全球的流行,我国非酒精性肝病发病率增长迅速且呈低龄趋势,数据显示我国上海和广东成人患病率为17%和15%,近90%是由肥胖和代谢紊乱所致。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代谢综合症、糖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其与糖尿病互为危险因素。
高脂肪高能量膳食结构、多坐少动的生活方式、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症及其组分(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主要危险因素。
近期体重和腰围增加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有关,特别是腰围。
健康指导和干预1.健康教育:脂肪肝是可以治愈性疾病,尤其是早期患者只要去除病因和积极治疗原发病一般可恢复正常。
患者需要充分认识疾病,树立信心,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就能自我治愈,延缓并发症出现。
2.控制体重:通过控制体重可以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酶学指标,目前推荐每天参加30-45分钟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
在6-12个月内,通过饮食、运动可减轻体重7-10%,并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肝脏组织学变化。
3.合理膳食:总能量控制和身体活动是改善脂肪肝的重要措施。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低GI)与低脂饮食相比,在短期内降低BMI和改善胰岛素抵抗效果更好。
小麦、洋葱、大蒜、和香蕉中含不易被消化和吸收的短链低聚糖,对改善脂肪肝有所帮助。
4.改善胰岛素抵抗、纠正代谢紊乱:除存在明显的肝损害、肝功能不全或失代偿期肝硬化等情况,可采用相关药物治疗代谢综合症,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可安全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胰岛素增敏剂以及他汀类等药物,以降低血压和防治糖脂代谢紊乱及动脉硬化。
脂肪肝病防治指南方案
心理平衡
01
02
03
缓解压力
学会自我调节,采取有效 方法缓解压力,如冥想、 深呼吸等。
保持乐观心态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 家人和朋友保持良好的沟 通与互动。
04
脂肪肝病治疗指南
药物治疗
针对病因治疗
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如降血脂药物、抗糖尿病药 物等。
保肝抗炎药物
在脂肪肝的早期或伴有炎症时,可以使用保肝抗炎药物,如多烯磷 脂酰胆碱、水飞蓟素等。
去除病因及诱发因素
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戒酒、减少饮食中的脂肪摄入等 。
非药物治疗
01 02
饮食调整
建议采用地中海饮食,即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低脂肪食品,适量 食用鱼类、禽类、豆类等优质蛋白质,减少饱和脂肪酸和糖类的摄入, 多食用不饱和脂肪酸和纤维素。
脂肪肝的病因
原发性病因:主要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长期饮酒、药物不当 等也可导致脂肪肝。
继发性病因:主要包括慢性肝炎、胆道疾病、胰腺疾病等引起的脂肪肝。
02
脂肪肝病诊断指南
临床诊断
病史采集
询问患者是否有长期饮酒、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易 患因素,以及是否有疲劳、食欲减退等临床表现。
体格检查
06
脂肪肝病教育指南
公众教育
脂肪肝病预防的必要性
01
提高公众对脂肪肝病危害的认识,强调早期预防的重要性。
脂肪肝病的症状和体征
02
让公众了解脂肪肝病的症状、体征及早期表现,提高自我监测
意识。
脂肪肝病的危险因素
03
介绍脂肪肝病的危险因素,如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等,提醒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_2018年更新版_
·178·
实用肝脏病杂志2018 年 3 月第 21 卷第 2 期 J Prac Hepatol,Mar. 2018.Vol.21 No.2
3 ̄5 年内 NAFLD 累计发生率为 13.5%,但是重度肝脂肪变 和进展性肝纤维化相对少见 。 [13] 浙江省宁波市非肥胖成人 NAFLD 患病率和年发病率分别为 7.3%和 1.8% 。 [14] 在 152
(51.3%,95% CI:41.4% ̄61.2%)、高脂血症 (69.2%,95%CI: 49.9% ̄83.5%)、高血压病 (39.3%,95%CI:33.2% ̄45.9%)、 T2DM(22.5%,95%CI:17.9% ̄27.9%)以及 MetS(42.5%,95% CI:30.1% ̄56.1%)[15]。
中国 NAFLD 患病率变化与肥胖症、T2DM 和 MetS 流行 趋势相平行。目前我国成人总体肥胖、腹型肥胖、T2DM 患病 率分别高达 7.5%、12.3%和 11.6%。一方面,肥胖症、高脂血 症 、T2DM 患 者 NAFLD 患 病 率 分 别 高 达 60%  ̄90% ,27%  ̄92%和 28% ̄70%;另一方面,NAFLD 患者通常合并肥胖症
性肝病专家委员会对本指南再次修订。 本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在 NAFLD 诊断、治疗、筛查和
随访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涵盖或 解决 NAFLD 诊疗及管理的所有问题。临床医师在面对某一 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 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 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鉴于 NAFLD 研究进展迅速,本指南将根据学科进展和临床需要 不断更新和完善。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on- 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和遗传 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肝 脂肪变(non- alcoholic hepatic steatosis)、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non- 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 肝 硬 化 和 肝 细 胞 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1-2]。NAFLD 不仅可以导致肝 病残疾和死亡,还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2 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动脉硬化性心血管 疾病以及结直肠肿瘤等的高发密切相关。随着肥胖和 MetS 的流行,NAFLD 已成为我国第一大慢性肝病和健康体检肝 脏生物化学指标异常的首要原因。并且,越来越多的乙型肝 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慢性感染者合并 NAFLD[3-5],严 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
百病简明防治方案之脂肪肝-脂肪肝的防治和治疗
百病简明防治方案之脂肪肝:脂肪肝的防治和治疗百病简明防治方案之脂肪肝:脂肪肝的防治和治疗概况“脂肪肝”顾名思义就是肝脏脂肪特别多,我给起名叫“胖肝”,胖人不光胖脸、胖身子,还要胖肝。
但有些体重正常,甚至偏瘦的人也有“脂肪肝”症状。
正常情况下,人体中脂肪在肝脏内的含量约占肝脏湿重的2%-4%。
当肝内的脂肪含量超过肝脏湿重的5%,或者当1/3以上的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时,我们就称之为“脂肪肝”。
脂肪滴合成大的脂肪球,可将细胞核挤向细胞的一边。
脂肪肝分两大类:一类叫非酒精性脂肪肝,一类叫酒精性脂肪肝。
部分患者仅有轻度的食欲减退、腹胀以及右上腹压迫感或胀满感等不适感觉。
极少数患者可出现较严重的右上腹疼痛。
大多数是在健康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进行血液或影像学检查时偶然才被发现的。
75%以上的病人有肝肿大,多数人为轻度肝肿大,没有明显的压痛。
这些症状可能与肝内脂肪浸润导致肝脏肿大、肝包膜过度伸张有关,并可能伴随其他疾病所致。
预防1.减少在外就餐的次数。
餐馆的菜肴用油多,而且也很难吃得既卫生又营养。
2.盘子里就剩一点点了,干脆吃了算了吧,尤其是有了孩子的女性最容易这样做,但这样做是有害的。
3.不做“沙发土豆”。
电视节目不必盯着看,可以在屋内走走或收拾家务,既节省时间,又做了简单的身体活动。
4.假装电梯坏了,多爬楼梯。
5.不熬夜。
缺少的睡眠无论事后睡多少小时,也无法弥补。
否则,身体年龄比实际年龄大好几岁。
治疗记住16个字:合理膳食、戒烟限酒、合理运动、药物辅助。
合理膳食,五项注意:第一,一定要限酒,不必戒肉。
第二,每顿饭二两粮,不当泔水缸。
第三,三份高蛋白(一两瘦肉、一个鸡蛋、二两豆腐)。
第四?熏饮食四有:有粗有细不甜不咸。
第五,每天500克蔬菜和水果(弱碱)。
比例:副食6主食4;粗粮6细粮4;植物纤维6动物4。
还有,“吃饭七八分饱”,不能吃饱了,尤其是肝硬化病人更不能吃饱了,肝硬化病人吃两三分饱就可以了,吃饱以后腹压高会出血的,可以多餐少吃。
全球首部《脂肪肝防治指南》10大关键词(二)
关键词6:预防专家解读:脂肪肝的发生主要与肥胖、2型糖尿病、酒精滥用等因素有关:故必须采取综合预防措施,才能收到较好效果。
科学合理的饮食制度调整膳食结构,坚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热量来源以粮食为主”的中国传统膳食方案,避免西方社会“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质、低纤维”膳食结构的缺陷,防止热量过剩,预防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脂肪肝的发生。
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少饮酒或戒酒一日三餐定时、适量,早餐要吃饱、中餐要吃好、晚餐大半饱,避免吃得多、吃得快、吃零食、吃甜食、吃夜宵,以及把含糖饮料当水喝等不良习惯,以免热量摄入超标和扰乱机体代谢稳态,诱发肥胖、糖尿病和脂肪肝。
对经常过量饮酒者而言,减少饮酒量或完全戒酒是预防酒精性肝病的唯一有效方法,其他防治措施均系“缘木求鱼”。
中等量的有氧运动人体对多余热量的利用,除转化为脂肪储存外,主要通过体力活动消耗掉。
在肥胖,特别是内脏型肥胖的形成原因中,活动过少有时比摄食过多更为重要。
要预防脂肪肝的发生,必须根据自身情况,每周坚持参加150分钟以上、中等量的有氧运动,并持之以恒。
同时,还应避免“久坐少动”的不良习惯。
谨慎使用各种中西药物所有药物,无论是西药还是中药,均具有两重性,既有治疗疾病的一面,也有产生不良反应的一面。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用药不当极易造成包括脂肪肝、肝酶学指标异常在内的药物性肝损害。
必须用药时,应严格掌握指征,合理调整药物剂量和疗程,并避免长期应用四环素、糖皮质激素、合成雌激素、三苯氧胺等药物。
定期健康体检有肥胖症、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家族史者,应加强自我保健意识,定期进行健康体检,以便尽早发现肥胖、脂肪肝、糖尿病等,及时采取相关措施,阻止病情发展。
关键词7:治疗专家解读:脂肪肝是一种由多种疾病引起的获得性疾病,去除病因和积极控制原发病对防治脂肪肝至关重要。
轻中度脂肪肝,即使已发展到了脂肪性肝炎和肝纤维化阶段,若能去除病因、控制原发疾病,肝组织学改变仍可好转,甚至完全恢复。
脂肪肝患者注意事项
脂肪肝患者注意事项脂肪肝患者注意事项范建高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近年来,脂肪肝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并已成为发达地区和富裕阶层的常见病。
在我国上海,脂肪肝的患病率高达 15%,相当于每 20 个成年人里面,有 3 个人患脂肪肝。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脂肪肝仅仅是一种富贵病甚至亚健康,不痛不痒、无关紧要、可治可不治。
其实不然。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脂肪肝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已被医学界所认识:15%~20%的单纯性脂肪肝会在未来的 5~10 年内发展为脂肪性肝炎;30%~40%的脂肪肝性肝炎将通过肝纤维化进展为肝硬化,最终导致肝功能衰竭或肝细胞肝癌的发生;脂肪肝患者罹患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脑血管事件的概率比普通人群高得多,平均寿命也比普通人群短。
脂肪肝患者发生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是普通人群的3~5 倍,且这些疾病的发生往往早于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可以说,防治脂肪肝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亲爱的读者,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朋友患有脂肪肝,不妨仔细阅读下列文字,权威肝病专家的独到见解,定将使您获益匪浅。
1/ 15脂肪肝患者最需警惕的三件事本刊记者/黄薏受访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范建高专家简介范建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肝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肝病学会脂肪肝和酒精肝学组组长,亚太地区脂肪肝专家组成员以及肝癌预防和监测专家组成员,国际动脉硬化学会中国分会理事。
医疗专长: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合并肝病以及病毒性肝炎合并脂肪肝的诊治。
专家门诊:周三上午特需门诊:周四上午一、糖尿病深藏不露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合并 2 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一种或多种代谢紊乱者,脂肪肝的患病率高(在 2 型糖尿病患者中,脂肪肝患病率高达 42%),发生脂肪性肝炎、肝硬化的可能性大;脂肪肝患者发生糖代谢异常的概率亦很高(21%~45%的脂肪肝患者合并糖尿病)。
脂肪肝防治指南
一、脂肪肝已成为中国第一大肝病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老龄化,以及肥胖症和酒精滥用现象的日趋增多,中国脂肪肝患病率迅速增长,脂肪肝正成为中国越来越重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最近几项基于城市人口的抽样调查表明,中国成人脂肪肝患病率为12.5%~35.4%。
与过量饮酒相比,脂肪肝与肥胖的关系更为密切,高达80%~90%的脂肪肝患者并不饮酒。
目前,代谢综合征和脂肪肝已成为中国居民健康体检中肝脏酶学指标异常的最常见原因,高达75%的血清转氨酶异常与脂肪肝有关。
脂肪肝已取代病毒性肝炎成为中国居民第一大肝脏疾病。
由于中国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患者率呈明显增长趋势,故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脂肪肝的患病率还将进一步上升。
中国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病患病率高达15%中大城市普通人群抽样调查显示,中国成人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病的患病率约为15%(6.3%~27%),其中80%~90%为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硬化的患病率低于1%。
不容小觑的酒精性肝病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引过量饮酒引起的酒精性肝病的患病率居高不下,已成为酒精(乙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脂肪肝的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营养不良内分泌紊乱药物性肝损伤中毒性肝损伤遗传性疾病其他疾病三、脂肪肝常见的诱因不良生活方式“催生”脂肪肝不合理的膳食结构不良的饮食习惯多坐少动的生活方式酒精滥用遗传易感性四、认识肥胖肥胖症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引起的、以脂肪组织增多为特征的危害健康的慢性疾病。
主要以体质指数(BMI)[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来判断超重和肥胖,单位是千克/米²(kg/㎡)。
原发性肥胖的诊断标准:体质指数大于25kg/㎡,或体质指数未达肥胖标准但腹壁皮下脂肪厚度大于3厘米,或者腰围超标(成年男性腰围≥90厘米,成年女性腰围≥80厘米)。
内脏型肥胖更易和并糖、脂和激素代谢紊乱,以及肥胖相关疾病,典型的表现为腰围增粗。
胰岛素抵抗的定义胰岛素抵抗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分泌过多胰岛素,产生高胰岛素血症,以维持血糖的稳定。
脂肪肝的自我防治
脂肪肝的自我防治
佚名
【期刊名称】《健身科学》
【年(卷),期】2006(000)007
【摘要】@@ 1选用低脂低热量低盐饮食,饮食中限制动物性油脂.选用脱脂牛奶,烹调时尽量选用植物油,少食动物内脏、肥肉、鱼子、脑髓等含脂肪高、胆固醇高的食物,少食煎、炸食物和甜食,盐的摄入量控制在6g/d以内.
【总页数】2页(P40-4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脂肪肝防治系列谈5:脂肪肝治疗7误区 [J], 金瑞
2.脂肪肝防治系列谈6:脂肪肝患者慎服降脂药 [J], 金瑞
3.脂肪肝防治系列谈8——滴酒不沾为何也得脂肪肝 [J], 金瑞
4.脂肪肝防治系列谈(一):脂肪肝偏爱谁? [J], 金瑞
5.脂肪肝防治系列谈(二)脂肪肝有哪些类型? [J], 金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脂肪肝的患病率不断攀升,已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第一大肝脏疾病。
然而,无论是我国,还是发达国家的全科医生、非消化肝病专科医生,以及广大群众,至今仍对脂肪肝的危害,以及防治策略缺乏足够认识。
而要真正提高我国脂肪肝的防治水平,必须走“群众路线”,全民普及脂肪肝的防治知识。
经过长达9个月的精心准备,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酒精性肝病学组、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肝病与代谢学组、中国医师协会脂肪肝专家委员会,以及《大众医学》编辑部共同编制的全球首部“科普版”《脂肪肝防治指南》于2015年3月正式发布。
为帮助大家充分认识脂肪肝的“真相”,提高脂肪肝防治意识,维护自身健康,《中国脂肪肝防治指南(科普版)》主编庄辉院士和范建高教授以及大众医学杂志社黄薏副主编,就“科普版指南”中的关键点,作了详细解读,本刊将分3期连载。
范建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教授)庄辉(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院士)黄薏(《大众医学》杂志社副主编)范建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丑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肝病学会主任委员,中华肝病学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脂肪肝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实用肝脏病杂志》总编辑。
长期从事肝病的临床研究,主持制定了我国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参与亚太地区及欧洲脂肪肝诊疗指南相关文件的制定。
庄辉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和感染病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委员会委员,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控制乙肝专家组成员,世界肝炎联盟公共卫生学专家、亚太地区消灭病毒性肝炎联盟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病毒病杂志》《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和《中国预防医学杂志》主编等。
关键词1:成因专家解读:当肝细胞合成脂肪的能力增加,或转运脂肪入血的能力减退,肝细胞内就会堆积量脂滴,即形成肝脂肪变。
肝脏是脂肪代谢的重要场所,在脂肪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及运输等过程中,均起着重要作用。
肝脏从血液中摄取游离脂肪酸,合成甘油三酯;随后再以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形式,将甘油三酯转运出肝。
肝细胞内的脂类主要以脂滴的形式存在。
某些病理情况下,肝细胞合成脂肪的能力增加,或转运脂肪入血的能力减退,肝细胞内就会堆积大量脂滴,即形成肝脂肪变。
脂肪肝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脂舫蓄积过多的一种病理状态。
将肝组织病理切片染色,若在光学显微镜下出现5%以上的肝细胞脂肪变,就可诊断为脂肪肝。
脂肪肝时,肝细胞内异常积聚的脂质主要是中性脂肪,即甘油三酯(>50%),其他脂类成分也相应增加,并伴有磷脂/胆固醇酯比例的下降。
与病毒性肝炎一样,脂肪肝也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前者通常起病急、病情重,表现为急性脂肪肝;后者起病隐匿,临床症状轻微且无特异性,表现为慢性脂肪肝。
急性脂肪肝在临床非常少见,目前日益增多的主要是慢性脂肪肝。
在慢性脂肪肝的发生和发展中,可以主要由一种病因引起,也可以由多种病因同时作用或先后参与。
肥胖、糖尿病、酒精滥用是目前我国居民脂肪肝的三大病因,营养不良性脂肪肝仅流行于部分经济落后地区,遗传性疾病引起的代谢性脂肪肝非常少见。
关键词2:发病率专家解读:脂肪肝已经取代病毒性肝病,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第一大肝病。
脂肪性肝病(简称脂肪肝)是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性疾病,主要包括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以及各种特殊类型脂肪肝。
近10余年来,我国慢性肝病的病因谱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方面,我国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不断下降,普通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已经由原先的9.8%降到7.2%以下,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已降至1%以下。
长效干扰素和新型强效抗病毒口服药物的问世,又显著提高了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预后,丙型肝炎已能治愈,乙型肝炎也可有效控制其进展。
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老龄化,以及肥胖症和酒精滥用的流行,我国脂肪肝的患病率迅速增长,脂肪肝正成为我国越来越重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最近几项基于城市人口的抽样调查表明,我国成人脂肪肝患病率介于12.5%~35.4%。
与过量饮酒相比,脂肪肝与肥胖的关系更为密切,高达80%~90%的脂肪肝患者并不饮酒。
目前,脂肪肝已取代病毒性肝炎成为我国居民第一大肝脏疾病。
由于目前我国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呈明显增长趋势,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脂肪肝的患病率还将进一步上升。
关键词3:诱因专家解读: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脂肪肝高发的最主要原因。
脂肪肝发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当其冲”。
要防治脂肪肝,必须从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做起。
不合理的膳食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表现为粮食消耗量呈下降趋势,动物性食物消耗量成倍增长。
人体热量和营养素的摄入量明显增加,且来自饱和脂肪、单糖、双糖的热量上升。
高脂肪、高热量食品(包括含果糖饮料)消耗过多与肥胖症和脂肪肝关系密切。
不良的饮食习惯过量进食、吃零食、喜甜食和荤食、常吃夜宵,以及不吃早餐等饮食习惯,为肥胖和脂肪肝的发病提供了条件。
比起同等热量的早餐或午餐,一顿丰盛的晚餐更容易导致肥胖和脂肪肝。
多坐少动的生活方式绝大多数脂肪肝患者习惯久坐,有些患者甚至从不参加体育运动。
人体主要通过体力活动消耗多余热量,没有被消耗的热量会转化为脂肪储存。
在肥胖的形成原因中,活动过少比摄食过多更重要。
当脂肪沉积于皮下时,表现为肥胖;当脂肪堆积在肝脏时,就出现了脂肪肝。
酒精滥用近30年来,中国居民酒类产品的消费量增长迅速,我国现已成为仝球酒精消耗量最大的国家之一。
统计资料显示:1984年我国酒精消耗量为711.3万吨,1993年为1846万吨,2001年达到了3069.87万吨。
2005年,中国酒类年总产量已高达3463万吨。
当前,我国习惯性饮酒者数量不断增多,儿童和青少年饮酒已不少见,且人均酒精消耗量逐年增加。
尽管少量饮酒并不增加脂肪肝的发病,但过量饮酒定会导致脂肪肝。
遗传易感性有肥胖症、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以及脂肪肝家族史者,容易发生脂肪肝。
家族中有上述疾病的成员越多,特别是母亲或双亲有上述疾病者,发生脂肪肝的风险越高,发病年龄越小,且发病后疾病进展速度更快。
关键词4:症状与危害专家解读:脂肪肝是全身疾病累及肝脏的一种病理改变,其危害也不仅仅限于肝脏。
脂肪肝是一种疾病,而不是亚健康。
酒精性肝病酒精可引起严重的肝脏损伤,但有时可以没有任何肝病相关症状和体征。
部分患者是通过健康体检,或因肺炎、肋骨骨折、脑损伤,以及其他器官的酒精性损害(如胰腺、心脏、脑、周围神经等)就诊时,被偶然发现。
酒精性肝病可分为几个发展阶段:初期为酒精性脂肪肝,继而逐渐发展为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
酒精性肝病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仅表现为无症状的肝肿大,重者可出现门静脉高压,甚至肝功能衰竭。
在酒精性肝病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均可并发肝内胆汁淤积、低血糖、门静脉高压和溶血性贫血。
一般情况下,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症状较轻,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症状较重。
酒精性肝炎是酒精性肝病活动期的表现,可发生在酒精性肝病的任一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约20%的酒精性肝炎患者即使戒酒,肝病仍有可能继续发展,最终发生肝硬化,或因病情恶化而死亡。
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很高。
一旦发生肝硬化,即使戒酒,往往也不能防止肝癌的发生。
此外,酒精性肝病患者可有酒精依籁、酒精戒断,以及各种维生素缺乏的表现,如末梢神经炎、口角炎、舌炎、皮肤瘀斑等,亦可因大量饮酒而猝死。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体重超重和内脏型肥胖累及肝脏的表现,80%~90%的患者处于单纯性脂肪肝阶段。
代谢综合征的出现,往往提示患者可能已从单纯性脂肪肝发展为脂肪性肝炎。
而糖尿病的出现,则意味着这些患者的肝病进展快,肝硬化和肝的发病率高。
据统计,48%~100%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无肝病症状,多在常规体检中因肝功能异常、肝脏肿大,或肝脏超声检查提示“明亮肝”而被偶然发现。
约36%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有乏力、右上腹不适、睡眠障碍等症状。
一般地说,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患者肝病进展缓慢,10-20年内发生肝硬化的比例很低,仅为0.6%-3.0%;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10-15年内肝硬化的发生率高达15%-25%;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多发生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其中40% -62%的人在5-7年内出现并发症,如肝细胞癌等。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预期寿命缩短,主要死亡原因为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
肝癌、肝衰竭等,主要发生在脂肪性肝炎,特别是并发肝硬化的患者中。
特别提醒:“无症状”不代表“病变轻”与大多数其他慢性肝病一样,慢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其组织学改变相关性差。
有些患者即使已发生脂肪性肝炎,甚至肝硬化,症状有时仍可缺如。
因此,B超检查提示肝脂肪浸润者,应及时去医院接受进一步检查,明确脂肪肝的病因及可能并存的其他疾病。
由于影响脂肪肝临床表现的因素众多,故不能仅仅根据临床表现来判断肝脂肪变程度,以及是否并发脂肪性肝炎或肝硬化。
在慢性脂肪肝的某一阶段,没有肝病症状并不提示预后良好,因为许多脂肪性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患者在肝功能衰竭和门脉高压并发症发生之前,往往呈“良性”临床经过。
关键词5:诊断专家解读:完整的脂肪肝诊断应包括脂肪肝的病因及诱因、病变程度和分期,以及伴随疾病状态和并发症等诸方面。
对于脂肪肝高危人群或疑似脂肪肝患者,医生需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针对性的实验室检查和肝脏影像学检查,甚至肝活检组织学检查,综合判断有无脂肪肝、脂肪肝的病因及诱因、有无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以及伴随疾病和并发症等,从而客观评估患者的病情、判断预后,并制定个体化的防治和随访方案。
超声检查:诊断、随访之“酋选”实时超声(B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CT)、磁共振( MRI)可以判断脂肪肝的有无和肝内脂肪分布类型,明确有无明显肝硬化、肝内占位(如囊肿、血管瘤、肝癌)、胆囊炎和胆石症,以及肝脾肿大和腹水等情况。
超声对弥漫性脂肪肝的诊断敏感性较高。
CT诊断脂肪肝的特异性可能高于B超,但价格贵,且患者在检查时不可避免地需要接触X线。
磁共振检查价格最贵,且对弥漫性脂肪肝的诊断价值并不优于B超。
因此,临床上主要依靠B超来发现及随访脂肪肝。
CT增强扫描和磁共振检查,主要用于验证B超发现的局灶性脂肪肝、弥漫性脂肪肝伴正常肝岛,以及脂肪肝合并肝占位性病变,以免漏诊肝脏恶性肿瘤。
超声检查简便、价廉、无创,是目前诊断脂肪肝和监测其发展过程的首选方法,同时也被应用于脂肪肝的流行病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