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焦虑与心理辅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焦虑与心理辅导
一、焦虑的内涵
(一)关于焦虑
1、什么是焦虑:
所谓焦虑,是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而产生的一种担忧的反应倾向。它是由于个体受到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致使失败感或内疚感增加,从而形成的一种紧张情绪状态。
2、焦虑的类别(暂举一例)
有一种焦虑叫做正常焦虑。是客观情境对个体自尊心可能构成威胁而引起的正常的焦虑。如孩子面临重要考试而又把握不是很大时产生的考试焦虑。
3、焦虑的三种基本成分
焦虑包括三种基本成分:
其一,认知成分,它是有消极的自我评估所构成的意识体验
其二,生理成分,它是一种与植物神经系统活动增强相联系的特定的情绪反应,表现为血压升高、心率增加、皮肤出汗、面色苍白、呼吸加深加快、胃肠不适,甚至头痛、失眠等。
其三,行为成分,这是一种以动作或行为变化形式消闲出来的外部反应,如不安、多余动作增加等。
4、焦虑程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焦虑程度与学习效率之间是呈“倒U形曲线”,焦虑程度过强或过弱都会降低学习效率,中等程度的焦虑学习效率最高。在实际情形中,参加重要的考试(如入学考试),高焦虑者往往成绩不好,很难集中注意力,阻碍了思维、记忆等智力活动的正常进行。当然,如果焦虑太少,又会引起学习注意力的缺乏、动机不足,导致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低下。
5、焦虑对学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 不同程度的焦虑对知识学习的影响。
由于焦虑是在对个体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情境中产生,因此,焦虑势必会促使个体改变自己目前的唤醒状态,从而动员体内更多的能量,以谋求目标的达到。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正常的焦虑还是神经过敏性焦虑,只要程度适当,对知识学习是有促进作用的。相反,由于过低的焦虑,使个体的处于较低的唤醒状态,则会使和体毫无顾忌,且注意集中程度也较低,从而对知识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
(2) 焦虑的作用与学习的难度。
心理学研究发现,对于不十分复杂的学习和机械的学习,一般讲焦虑具有促进作用。而对于比较复杂的学习,如对于非常生疏知识的学习或需要依靠随即应变、较灵活知识的学习,高焦虑则有抑制作用。
(3) 焦虑的作用与学习能力。
焦虑对知识学习的影响还受学习能力的制约。对于一般学生来说,中等程度的焦虑是一种最佳的焦虑水平,
对学习有促进作用,而过强或过弱的焦虑则会降低学习效率,甚至破坏学习。对于少数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焦虑的程度与学习效率成正比:焦虑程度高,学习成绩反而会上升。
(4) 焦虑的作用与持续时间
焦虑对学习的影响还受焦虑持续时间的制约:短期焦虑对学习影响不十分明显,而长期的焦虑不仅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水平,而且还会对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5) 焦虑的作用与个体的年龄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焦虑的消极影响逐步减少,而积极影响则逐步增大,一般到了初中,焦虑的积极影响超过了消极影响,具体表现为焦虑水平与学习成绩之间出现了正相关。
(6) 考试焦虑与学习
考试焦虑是一种图书的焦虑,其对学习的影响也与一般焦虑对学习的影响不一样。所谓考试焦虑是指“在一定的应试情境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身心因素所制约的,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不少人认为,考试焦虑是一种处于失助和紊乱状态下的消极情绪,把考试焦虑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一种负相关:考试焦虑越高,其学业成绩就越差,而且这种关系与学生的年龄及学习能力有关,学生的年龄越小,学习能力越差,考试焦虑与学业成绩间的这种负相关就越明显;而对于一个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而言,考试焦虑的这种消极影响就不十分明显了。
6、如何克服考试焦虑
在对考试焦虑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担忧:担心考试不好导致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不利;担心考试失败会对个人的自我形象增加威胁;担心自己未来的前途;担心对应试准备不足。所有这些反映了学生自信心的不足,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一条对付考试焦虑的得力措施。
自信心提高的方法:
(1) 学会觉察个人消极的自我意识
考试焦虑者在临考前对自己的消极的自我意识往往是觉察不到的。这是由于这种消极的自我意识已经成为习惯化的东西,应试者在就对此熟视无睹。要扭转这种情况,需要应试者自己仔细留心个人在临考前的细微生理变化,以便通过身体反应的知觉来促进自己对个人消极自我意象的觉察。
(2) 养成向消极的自我意识挑战的习惯
当逐条记述个人的自我意识之后,下一步就是要训练自己向消极的自我意识挑战。这是自信心训练的决定性一步。所谓的挑战,就是向消极的自我意识中的不合理成分进行自我质辩,其中包括指出
这些消极的自我意识的不现实性和不必要性,阐明由此对个人所造成的危害,并明确今后应采取的态度。
当然,情绪对学习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如果个体对学习有很大的热忱,具有坚强的个性,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变消极情绪为重新努力行动的动力,那么这时对学习的作用就是有益的了。
(二)关于焦虑症
1、焦虑症的症状学
焦虑症是一种普遍的心理障碍,在女性中的发病率比男性要高。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城市人口中大约有4.1%到6.6%在他们的一生中会得焦虑症。
焦虑症的主要症状是,病人充满了过度的、长久的、模糊的焦虑和担心,这些担心和焦虑却没有一个明确的原因。虽然,这些担心、焦虑与正常的、由现实危机引起的担心、焦虑很相象。比如,他们会成天为家里的经济情况而担忧,即使他们的银行帐户上的存款远远超过了六位数;或者他们会成天为自己孩子的安全担心,生怕他在学校里出了什么事;更多的时候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为了什么,就是感到极度的焦虑。
焦虑症的焦虑和担心持续在六个月以上,其具体症状包括以下四类:身体紧张、自主神经系统反应性过强、对未来无名的担心、过分机警。这些症状可以是单独出现,也可以是一起出现。
身体紧张:焦虑症患者常常觉得自己不能放松下来,全身紧张。他面部绷紧,眉头紧皱,表情紧张,唉声叹气。
自主神经系统反应性过强:焦虑症患者的交感和附交感神经系统常常超负荷工作。患者出汗、晕眩、呼吸急促、心跳过快、身体发冷发热、手脚冰凉或发热、胃部难受、大小便过频、喉头有阻塞感。
对未来无名的担心:焦虑症患者总是为未来担心。他们担心自己的亲人、自己的财产、自己的健康。
过分机警:焦虑症患者每时每刻都象一个放哨站岗的士兵对周围环境的每个细微动静都充满警惕。由于他们无时无刻不处在警惕状态,影响了他们干其他所有的工作,甚至影响他们的睡眠。
2、焦虑症的诊断标准和类型
A、在过去六个月中的大多数时间里,对某些事件和活动(比如工作进度、学业成绩)过度担心。
B、个体发现难以控制自己的担心。
C、焦虑和担心与至少下面六个症状中的三个(或更多)相联系(至少有某些症状至少在过去六个月中的大多数时间里出现)。
注意:在儿童中,只要一个下述症状就可以了。
坐立不安或者感到心悬在半空中
容易
疲劳
难以集中注意力,心思一片空白
易激惹
肌肉紧张
睡眠问题(入睡困难、睡眠不稳或不踏实)
D、焦虑和担心的内容不是其他(一轴)障碍的特征内容。也就是说,焦虑和担心的内容,不是关于被细菌感染(强迫症)、惊恐发作(惊恐症)、当众出丑(社交恐怖症)、长胖(神经性厌食症)、严重疾病(疑病症),等等。
E、焦虑、担心和躯体症状给个体的社交、工作和其他方面造成了有临床显著意义的困难。
F、上述症状不是由于药物的生理作用(例如,服药,吸毒,酗酒)或者躯体疾病所引起(例如,甲状腺分泌降低),也不仅仅是发生在情绪障碍、精神病性障碍、或普遍发展障碍之中。
3、焦虑症的病理学
焦虑症是由什么引起的呢?它的发病原因是什么呢?
到底焦虑症是由什么引起的?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到现在为止我们还不能完全回答这个问题。但是,现有的研究显示:
第一、躯体疾病或者生物功能障碍虽然不会是引起焦虑症的唯一原因,但是,在某些罕见的情况下,病人的焦虑症状可以由躯体因素而引发,比如,甲状腺亢进、肾上腺肿瘤。而且,许多研究者试图发现,是不是焦虑症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某些神经递质,是引发焦虑症的罪魁祸首。很多研究集中在两个神经递质上: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很多研究发现病人处于焦虑状态时,他们大脑内的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的水平急剧变化,但是,我们并不很清楚这些变化是焦虑症状的原因还是结果。
第二,认知过程,或者是你的思维,在焦虑症状的形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抑郁症病人比一般人更倾向于把模棱两可的、甚至是良性的事件解释成危机的先兆,更倾向于认为坏事情会落到他们头上,更倾向于认为失败在等待着他们,更倾向于低估自己对消极事件的控制能力。
第三,我们发现,在有应激事件发生的情况下,更有可能出现焦虑症。
对焦虑症的起因,不同学派的研究者有不同的意见,虽然这些意见并不一定是相互冲突的,而是互补的。下面我们介绍生物医学研究者、认知行为研究者、和精神分析学派的研究者各自对焦虑症的解释。
4、焦虑症的治疗方法
生物医学研究者、认知行为研究者、和精神分析学派的研究者从各自的理论出发,为焦虑症提供了各自不同的治疗方法:
精神分析治疗:因为精神分析学把焦虑症的起因归结为压抑的无意识冲突,所以,焦虑症的精神分析治疗,就是帮助患者领悟他们的内在心理冲突的根源。具体请见:精神分析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的不同,运用行为治疗的医生有两种不同的方法来治疗焦虑症。如果患者的焦虑症状与某些确定的情境有关,那么,医生通过运用“情境分析”,一种行为治疗技术,来找出患者的焦虑症状是由情境中的哪些关键因素造成的。然后医生运用“系统脱敏”的技术,降低患者对这些特定因素的焦虑程度。如果患者的焦虑症状游离于任何特定情境也就是不与某种特定环境有特殊的关系,那么医生就会运用“放松训练”来降低病人的总体紧张水平。另外,由于焦虑症患者经常表现出无助感,所以治疗者会帮助患者通过学习有用的技巧(比如,社交技术,直言技术),来提高患者面对各种情境的信心。由于焦虑症患者特有的认知方式-容易把模糊的刺激解释为威胁,容易过高估计消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知治疗常常被用来改变患者的认知方式。
药物治疗:抗焦虑药物是最常用的治疗焦虑症的方法。但是抗焦虑药物有很多副作用,比如嗜睡、抑郁。长期服用甚至对某些内脏器官有损害。而且抗焦虑药物往往有成瘾性。抗焦虑药物的最大问题是,一旦患者停止服用,几乎可以肯定,症状会重新出现。当病人是通过服药来降低焦虑症状,他们就会(正确地)把自己症状的好转归结为药物的作用,而不是他们自己的改变。于是,当他们停止服药时,当然会觉得情境是不可控制的,于是会变得焦虑。
(三)关于学习焦虑
目前中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学习适应不良,表现为学习焦虑和自卑感。在学习上的心理问题以学习焦虑最为突出。
1、学习焦虑的类型
大家对学习的重视有目共睹,但是在重视的同时许多孩子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担心以致影响了学习状态和效果。今天我们就为家长讲一点如何让孩子克服焦虑、保持学习好状态。首先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中学生焦虑类型:
(1)寻求表现型
这类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经过多次努力后,自知在学习上难以有所作为,因而有较重的自卑感,但他们不甘心被人瞧不起或被别人忽视,故有强烈的引起别人重视的欲望。因此,在与同学交往中,或主动为他人做些有益的事,或强迫别人服从自己,以维持自己的“自尊”和让人承认自己的“价值”。在课堂上
或考试中常有出人意料异常举动:或不经思考抢答问题,或大声取笑别人答题,或考试时早早交卷。此属焦虑度偏高。
(2)自疚自责型
这类孩子学习勤奋努力,要求自己颇为严格,把满足师长的愿望当成自己的学习奋斗目标,对师长在生活上,学习上给自己的无微不至的关怀“感恩戴德”,在“望子成龙”的阴影下学习、生活。学习上唯恐出丝毫差错,稍有不顺,便自责不已,甚至有负罪感。他们不论学习能力强弱,都会因一时的失误导致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而忧心忡忡。此属焦虑度偏高。
(3)考试恐慌型
这类孩子对考试有一种恐惧感,总是担心考试成绩不理想。他们平时学习情绪比较正常,但每逢考试紧张不安,出现审题不清,解答不如平时的情况,有的人连听到他人翻动试卷的声音都害怕,以为时间不够了,手忙脚乱,匆忙答题,顾不上正确与否了,严重的会出现思维混乱,记忆力短时消失,头脑中一片空白,连最简单的题目也不会解答。其中有些是属于长期性的神经过敏焦虑的触发。总的说来,属焦虑度偏高。
(4)逆反对抗型
这类孩子独立意识很强,学习上有自己固定的格式,认为家长的严格管教完全是多余的,不愿别人干预他们的任何事,自己的学习情况决不与家长交谈。特别是当学习出现滑坡时,对家长的询问尤为反感。轻者,独往独来,闷闷不乐,对家人不予理睬;重者,烦燥激动,大发脾气,甚至负气出走。这类孩子多为学习较差或一般。此属焦虑度偏高。
(5)骄惯松弛型
这类孩子从小养尊处优,凭借家庭的力量,升学一帆风顺,未来前途家中早作安排,尽管他们中一些人的父母对他们要求也较严格,但只限于学业,而生活上则采取放纵的态度,忽视对他们人格、素质的培养训练。这类孩子平时学习敷衍了事,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课后不摸书本,临考时匆忙应付。属焦虑度偏低。
(6)羞涩自卑型
这类孩子或因学习基础较差,或因学习能力较弱,学习成绩往往不理想。他们有较重的自卑感,却总是想获得成绩好的同学的那种“风光”、“地位”,于是埋头学习,暗地里与人攀比,同时又十分计较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自己在同学中说话的份量。他们平时不太言语,羞于与人交往,不愿与人谈论学习,以保面子而逐渐脱离人群,变得孤独。此属焦虑度偏高。
(7)自视过高型
这类孩子能力较强,学习刻苦、自觉,但对自
己能力的估计往往超过自己的实际水平,给自己定的目标过高,总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看不起周围的孩子,一心想出类拔萃,终日辛劳,却有“付出”多于“收入”的失落感,又不甘于现状。他们非常关心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名次,嫉妒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才高气短”,一点小小的挫折就能造成他们情绪上的波动,甚至怀疑自己的意志力,责备自己不够坚强,未能完成计划。此属焦虑度偏高。
(8)自由散漫型
这类孩子在学习上无进取心,纪律性不强,上课精神不振,课后却很活跃,社会交往较多,喜欢赶同学中兴起的各种时髦。偶尔也有心血来潮搞学习的时候,学习成绩不稳定,时好时坏。属焦虑度偏低。
以上八种学习焦虑度异常的情况,无论是焦虑度偏高或偏低,都可能导致学习上不同程度的观察力减弱,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降低,思维迟钝等不良后果。对中学生学习成就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2、学习焦虑对学习的影响
学习焦虑是一种一般性的不安、担忧和紧张感,其原因在于害怕学习失败,担心不能完成学习任务以致随之而来的自尊的丧失。焦虑对中学生的学习的影响和学习活动的性质有关。
(1)学习焦虑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焦虑对学习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般认为,焦虑程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是倒U曲线,即焦虑程度过强和过弱都会使学习效率下降,可望取得最佳学习效率的焦虑趋度应是中等的。但最佳的焦虑程度也因人、因学习材料的性质不同而变化,文比较容易的材料中,学习效率随焦虑程度的提高而上升;随学习材料难度的增加,焦虑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焦虑程度、学习材料和学习效率的关系可用上图来表示。
(2)学习焦虑的危害
焦虑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危害作用主要有三种:一是产生注意力分散,影响对有关信息的掌握;二是影响学习策略的有效运用;三是妨碍考试策略的运用,对已掌握的内容也不能回答。
3、产生学习焦虑的原因
在一般中学生中存在的学习焦虑,基本上是非病理性的一种状态焦虑。中学生的学习焦虑常常表现为以下一些方面:一是面对眼前学习任务中的困难,产生了紧张不安、慌乱惧怕的心理:二是面对设置的学习目标,对能否达到目标没有把握,进而视目标为一种威胁而产生的害怕心理,这往往反映在考试焦虑上;三是面对不理想的学习结果和对自己过分的指责而产生的失败感、
内疚感以至负罪感。
形成学习焦虑的原因主要是来自于各种压力,其来源可以归纳为两方面;一是外部因素;二是个人因素。
(1)外部因素
来自学业的压力。学业压力无疑是高中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进入高中以后,学习负担加重,表现为科目增加,学习的难度加大,速度加快,上课跟不上老师的步子,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高。一些学生从一开始就没有很好地加以调整以适应这一急转弯时期,感到压力很大。
来自考试的压力。考试是评定学生成绩的标准,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关系到终身前途。因此大大小小的考试对学生产生督促作用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小的压力,考试前和考试中甚至在考试后每个人都感到紧张,个别人出现过度焦虑现象,记忆力下降,学习效率差。
来自同学竞争压力。“有人超过自己怎么办?”,有些学生总十分担心别的同学超过他,这种心理突出表现在一些学习成绩名列前矛的优秀学生身上,这是一种来自同学的竞争压力。压力过大时就产生了严重的紧张情绪,焦虑过度,影响正常的学习。
来自家长的压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大多数家长的心情。家长为孩子创造优越的家庭环境,父母为孩子买来各种参考书,规定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家务事家长包办,因怕影响孩子的学习,父母的行动总是小心翼翼,这反而造成了孩子更大的心理压力。这类学生把满足家长的期望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唯恐辜负家长的期望,生怕自己成绩不好,对不起父母,稍有不顺,便忧心忡忡、焦虑不安。
来自教师的压力。教师教学中让学生感到考试的内容不明晰不具体,教师的教学内容越含糊,学生对考试就越紧张。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作业和一般测验安排得过紧,提出的要求过高,或学生没有达到要求时对学生有这样或那样的附加要求,如严厉批评,状告父母等,使学生产生一种对任课教师的恐惧感。
来自社会的压力。在“应试教育’咱条件下,容易产生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消极现象,它往往使学生产生焦虑情绪、挫折感和人格障碍,甚至于萌发“轻生”的念头。
(2)个人因素
学业和考试等方面固然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但是同样的压力,个人所感受到的压力程度却不同,这与个人的个性特质有关。
首先,个人成就目标要求过高。在正常情况下,成就目标走配合自己的能力和环境条件来制订的,有达成的机
会。但自我成就要求高的人,常常不切实际,而且对事情的成败很在乎,得失心重,因此觉得压力很大。
其次,自我概念差。自我概念差的人,自我肯定不足,因为他的自我全靠别人来肯定,他的喜怒哀乐受制于别人对他的赞赏或贬损,喜欢和别人比,遇到挫折常常自责,这样的人生活得非常痛苦,容易产生挫折感。
(四)关于学校焦虑症
学校焦虑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儿童心理疾病。多见于7-12岁的小学生。由于存在各种不良心理因素,使学生害怕上上学,害怕学习,具有恐怖心理,故又称“恐学症”。
学校焦虑症的三个特征
1、害怕上学,甚至公开表示拒绝上学。
2、发病期间,如果父母强迫患儿去上学,会使其焦虑加重,倘若父母同意暂时不去上学,则孩子焦虑马上缓解。
3、焦虑的症状表现为:心神不安,惶惶不安,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甚至有呕吐、腹疼、尿频、便急等。
学校焦虑症常见的病因有:
内因。这类孩子均有以下的性格特点:胆小、仔细、敏感、多疑特别爱面子,经不起批评。
外因。这类孩子的家长、老师及本人常期望过高,往往超过患儿心理所能承受的程度,导致孩子心理失衡,逐渐形成焦虑感。
怎样治疗学校焦虑症
首先,要寻找孩子不肯上学的原因。当发现孩子有不肯上学的现象时,家长应该与他们谈心,尽可能了解所有与他们上学有关的情况。要注意开导,不要采用简单的恐吓的办法,迫使孩子去上学,以免加重孩子的心理创伤。要正面诱导,讲清目前上学和将来工作之间的关系,让孩子在认识上有所提高,切忌各种强迫性、惩罚性的言行。
当不肯上学的原因找到后,父母、老师、医生应共同制定一个治疗计划。这个计划应包括以下两点:
1、尽快设法使孩子回到学校去假如不肯上学的孩子焦虑症状明显,父母不要性急,应通知学校取得老师的配合。然后,家长要耐心等待,并陪伴孩子,以消除或减轻其焦虑症状。开始时让孩子在学校呆一个小时也好,如果这步成功了,可将时间延长至2小时,然后再延长至半天。逐渐过渡到不陪孩子上学和让孩子独自去学校。每当孩子有进步时,即应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
2、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患学校焦虑症的孩子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在找到原因后,要有针对性地请儿童心理医师进行心理治疗。
肌肉松弛疗法是帮助这类孩子克服恐惧与焦虑心理、解除焦虑症状行之有效的方法。即当孩子接近学校门口时,反复做深呼吸,待全身肌肉渐渐放松之后,再进校门,以克服上学时产生的恐惧感和焦虑症状。
采用上述方法效果不明显时,可在医师的指导下,在短期内应用抗忧郁剂,如氯丙咪嗪、阿米替林、麦普替林,同时并用抗焦虑剂,如佳静安定、舒乐安定,以消除或减轻患儿的症状。
如何防止学校焦虑症
1、注意对孩子的性格培养。 家长和 老师对胆小、细心、忧郁的孩子,不宜要求过于严格。相反,宜劝导这些孩子处事不要过分认真,要让他们了解生活必然有成功,也有失败的道理。
2、对孩子期望不应太高。家长切勿对这类孩子期望太高,由于这类孩子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们经受失败和挫折能力较差,因此,期望太高易使这些孩子在不良的性格基础上增加心理压力,促发学校焦虑症。
3、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一旦发现孩子有学校焦虑症的迹象,即应立即去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医师进行心理治疗及必要的药物治疗。家长们更应注意防范这些孩子可能发生的离家出走等不良行为。
(四)焦虑对身心的影响
焦虑是一种忧虑、恐惧和焦灼不安兼而有之的情绪反应。初次登台的人在讲演或演出前,中学生在参加高考前,以及急于盼望生男孩的丈夫在妻子分娩前都会产生这种心理状态。
焦虑者常常面容绷紧,愁眉紧锁,紧握拳头。表现为,为了解除肌肉紧张而咬指甲,用手敲桌子或来回踱步,无法安静下来;睡眠不良,无法入睡,多恶梦或夜惊;有的人说话变得很快,不间断,声音提高;有的人说话变得犹豫甚至出现口吃;更有些人姿态变得僵直,双手发颤,甚至面部、手臂、肩膀或整个身体都出现颤抖。
焦虑使人的交感神经系统机能亢进,血液中肾上腺素的浓度增加,机体会出现血压升高,心跳加速,皮肤苍白,口干舌燥,瞳孔扩大,手掌及脚趾等部位出汗增多,有的人呼吸变得深而快,骨骼肌紧张,胃呈翻动感。如果焦虑反应进一步发展,也可能使副交感神经的活动增强,出现尿频、肠蠕动加快、腹泻以及大小便不自主地排出、毛发竖立等现象。
一定程度的焦虑可以调动机体的生理防御机制,使人的心智活动增强,有利于摆脱困境。但是,过度的焦虑则会破坏人的心理平衡,使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易集中,逻辑思维能力下降;体内肾上腺和脑垂体的过度活
动、糖贮存的过度消耗,可能会出现胃溃疡、胸腺退化、免疫系统破坏等不良后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焦虑状态中出现的一些症状还可能揭示出身体的某些疾患,因此应认真加以对待。例如,在焦虑中发生心悸、呼吸困难、消化不良时,要找医生检查。焦虑虽然是许多疾病的致病原因和诱发因素,但是在焦虑状态下,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得病的。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乐观的情绪,长期生活经历中锻炼而成的对紧急局面良好的适应能力,对于解除焦虑状态,则是一剂最好的灵丹妙药。为远离焦虑,避免焦虑对身心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平时应当正视现实,主动面临挑战,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必要时,也可以接受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