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z最全解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 论的集中体现。其在中华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至今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堪 称是源远流长的文化精华。但《四书》中也存在着先 人思想的局限性。
经典常识
四书的字数
《大学》:1753字 《中庸》:3568字
《论语》:13700字
《孟子》:34685字
“五经”指的是《诗》《书》《易》《礼》《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 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五经:诗经
《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 中“风”包括“十五国之国风”,有诗 160篇;“雅”分“大雅”、 “小雅”, 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 颂”、“商颂”,有诗40篇。 《诗经》共收集了305篇诗歌,其中6篇 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 305篇(即有标题又有文辞的)。到了战国 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 的歌词则编入《诗经》。先秦称为 《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 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并沿用至今。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 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 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 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
《中庸》所论乃天道、人道的最高深又最恒常的道理。中庸是循中和 之道而为之。其通篇的主旨是论中和,探讨致中和的方法。中和是宇 宙的本来状态。人的可教育,就在于能中和;政教的作用,就在于致 中和。 《中庸》开篇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貌 似为“性、道、教”先下了定义,而实质是为《中庸》一书奠定了理 论基础。其认为自然授予人的本质就是人性,遵循人的本真善性就是 道,修养本真善性就是教。道实质是遵循人的本真善性处理天、人大 小事务的无声、无息、无味、无色的一以贯之的自然法则。道即率性, 率性就是自然、平常,平常之理即常规常理,自然的常规常理就是中, 就是和。《中庸》一书认为中和之道即天下根本之道,即天下平常、 常用之道。用不偏不斜的平常的中和之道对待所有事物就是中庸,以 中和之道修养自己就是中庸。就《中庸》一书而论,可知中庸既是最 高的大道境界,也是处理问题的最正确的思想方法。
子
• 《老子》《庄子》《朱子治家格言》《笠翁对韵》 • 六艺、国学礼仪、习惯、修养……
集
• 《唐诗》《宋词》《元曲》《楚辞》 • 《聊斋志异》、四大名著、……
【四书五经】
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 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 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 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 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 《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易经》是五经之一,被誉为“万经之 源”,书中主要阐述关于万事万物的变化 规律,长期被用作“卜筮”。后人多学习 其哲理,“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 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 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含盖万有,纲 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 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活水。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 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 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
在“诗、书、礼、易、春秋”, 之外,还有一本《乐 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 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 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学子们 的必读之书。
四书又称四子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 庸》的合称。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取《礼记》中的 《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记录孔子言 行的《论语》、记录孟轲言行的《孟子》合为“四 书”。 四书的作者包括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孔伋、 孟子、程子、朱熹等,其编撰时间间隔达一千八百年。 宋元以后,《大学》《中庸》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 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四书中的《大学》
《大学》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 之间的重要关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大学》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 生观的进一步扩展。这种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 标,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三纲八目又有阶 级性, “明德”、“至善”都是封建主义对君主的政治要求和伦理标准; “格物”、“致知”等八条目是在修养问题上要求与三纲领中的政治理 念和伦理思想相结合。 《大学》还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与孟子的民本论,《大学》里的统治 者都是以“尊长”、“民之父母”的身份自居,但实际上他们还是站在 剥削者的立场上这么说的,他们所谓的“爱民”、“不暴戾”只是为了 维护他们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生产力。只有这样,他们无生产能力 的剥削生活才能得以巩固。
【礼记·礼运·大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五经:易经
《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 《大学》、《中庸》和《论语》)。战国中期孟子 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 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 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 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 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 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 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五经》。
中国国学经典的分类:经史子集
经
子
史
集
经:经书,儒家经典著作; 史:史书,官方正史; 子:先秦百家著作,宗教; 集:文集,诗词汇编。
经
• 《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 《孝经》《诗经》《春秋》四书五经……
史
• 《史记》《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 •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人物、文化典故
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 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和东晋梅赜所献 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16篇)。现在 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 和伪《古文尚书》的和编本。
著名篇目:《康诰》,《大甲》,《帝典》
五经: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 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 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20卷 49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 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 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 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 (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 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 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 思想的资料汇编。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 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 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 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 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 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 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 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 性 。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 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 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 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中庸】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 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 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 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 “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 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 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 方法。宋代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 《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宋元以后, 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 主要注本有程颢《中庸义》、程颐《中庸解 义》、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传注》、 戴震《中庸补注》、康有为《中庸注》、马其 昶《中庸谊诂》和胡怀琛《中庸浅说》等。
【诗经】的来历
行人采诗
《诗经》 的编集 孔子删诗
公卿献诗
五经:尚书
《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 是我国第一部 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 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 家补充进去的。 西汉初存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 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
國學啟蒙
细说“四书五经”
经史子集 类书概述
中华图书分类简史: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代产生的典籍难以数计,据不 完全统计,留存至今的尚有8万余种之多。对古籍的 分类整理也很早就开始,第一次大规模的古籍整理, 始于公元前26年西汉成帝时,由刘向、刘歆父子先后 主持,最终编成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目录《七 略》。《七略》将当时搜辑整理的典籍分为六艺、诸 子、兵书、数术、方技、诗赋六大类,加上概论性质 的辑略,总题《七略》。 西晋荀勖的《晋中经簿》将六略改为四部,即甲部录 经书(相当于六艺),乙部录子书(包括诸子、兵书、 数术、方技),丙部录史书,丁部为诗赋等,这就奠 定了四部分类的基础。 四部体制的最终确立,体现在《隋书·经籍志》中, 这部实际上由唐初名臣魏征所编的目录,正式标注经、 史、子、集四部的名称,并进一步细分为40个类目。 隋朝以后图书分类的主流是沿用四部分类。
其他的经:《孝经》 【孝经】篇目
开宗明义章第一 天子章第二 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 三才章第七 孝治章第八 圣治章第九 纪孝行章第十 五刑章第十一 广要道章第十二 广至德章第十三 广扬名章第十四 谏诤章第十五 感应章第十六 事君章第十七 丧亲章第十八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 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 形成的版本。 [1]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 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 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 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 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 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 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 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 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 “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 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记载下来编纂成书。
易经 阴阳、八卦
兑
离 巽
乾
易经 八卦
震
坎 艮
坤
五经:春秋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 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 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 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 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 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后来 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 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 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 《公羊传》、《谷梁传》。
经典常识
四书的字数
《大学》:1753字 《中庸》:3568字
《论语》:13700字
《孟子》:34685字
“五经”指的是《诗》《书》《易》《礼》《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 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五经:诗经
《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 中“风”包括“十五国之国风”,有诗 160篇;“雅”分“大雅”、 “小雅”, 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 颂”、“商颂”,有诗40篇。 《诗经》共收集了305篇诗歌,其中6篇 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 305篇(即有标题又有文辞的)。到了战国 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 的歌词则编入《诗经》。先秦称为 《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 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并沿用至今。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 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 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 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
《中庸》所论乃天道、人道的最高深又最恒常的道理。中庸是循中和 之道而为之。其通篇的主旨是论中和,探讨致中和的方法。中和是宇 宙的本来状态。人的可教育,就在于能中和;政教的作用,就在于致 中和。 《中庸》开篇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貌 似为“性、道、教”先下了定义,而实质是为《中庸》一书奠定了理 论基础。其认为自然授予人的本质就是人性,遵循人的本真善性就是 道,修养本真善性就是教。道实质是遵循人的本真善性处理天、人大 小事务的无声、无息、无味、无色的一以贯之的自然法则。道即率性, 率性就是自然、平常,平常之理即常规常理,自然的常规常理就是中, 就是和。《中庸》一书认为中和之道即天下根本之道,即天下平常、 常用之道。用不偏不斜的平常的中和之道对待所有事物就是中庸,以 中和之道修养自己就是中庸。就《中庸》一书而论,可知中庸既是最 高的大道境界,也是处理问题的最正确的思想方法。
子
• 《老子》《庄子》《朱子治家格言》《笠翁对韵》 • 六艺、国学礼仪、习惯、修养……
集
• 《唐诗》《宋词》《元曲》《楚辞》 • 《聊斋志异》、四大名著、……
【四书五经】
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 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 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 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 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 《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易经》是五经之一,被誉为“万经之 源”,书中主要阐述关于万事万物的变化 规律,长期被用作“卜筮”。后人多学习 其哲理,“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 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 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含盖万有,纲 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 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活水。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 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 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
在“诗、书、礼、易、春秋”, 之外,还有一本《乐 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 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 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学子们 的必读之书。
四书又称四子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 庸》的合称。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取《礼记》中的 《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记录孔子言 行的《论语》、记录孟轲言行的《孟子》合为“四 书”。 四书的作者包括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孔伋、 孟子、程子、朱熹等,其编撰时间间隔达一千八百年。 宋元以后,《大学》《中庸》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 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四书中的《大学》
《大学》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 之间的重要关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大学》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 生观的进一步扩展。这种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 标,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三纲八目又有阶 级性, “明德”、“至善”都是封建主义对君主的政治要求和伦理标准; “格物”、“致知”等八条目是在修养问题上要求与三纲领中的政治理 念和伦理思想相结合。 《大学》还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与孟子的民本论,《大学》里的统治 者都是以“尊长”、“民之父母”的身份自居,但实际上他们还是站在 剥削者的立场上这么说的,他们所谓的“爱民”、“不暴戾”只是为了 维护他们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生产力。只有这样,他们无生产能力 的剥削生活才能得以巩固。
【礼记·礼运·大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五经:易经
《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 《大学》、《中庸》和《论语》)。战国中期孟子 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 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 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 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 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 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 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五经》。
中国国学经典的分类:经史子集
经
子
史
集
经:经书,儒家经典著作; 史:史书,官方正史; 子:先秦百家著作,宗教; 集:文集,诗词汇编。
经
• 《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 《孝经》《诗经》《春秋》四书五经……
史
• 《史记》《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 •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人物、文化典故
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 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和东晋梅赜所献 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16篇)。现在 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 和伪《古文尚书》的和编本。
著名篇目:《康诰》,《大甲》,《帝典》
五经: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 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 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20卷 49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 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 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 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 (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 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 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 思想的资料汇编。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 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 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 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 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 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 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 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 性 。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 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 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 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中庸】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 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 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 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 “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 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 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 方法。宋代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 《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宋元以后, 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 主要注本有程颢《中庸义》、程颐《中庸解 义》、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传注》、 戴震《中庸补注》、康有为《中庸注》、马其 昶《中庸谊诂》和胡怀琛《中庸浅说》等。
【诗经】的来历
行人采诗
《诗经》 的编集 孔子删诗
公卿献诗
五经:尚书
《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 是我国第一部 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 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 家补充进去的。 西汉初存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 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
國學啟蒙
细说“四书五经”
经史子集 类书概述
中华图书分类简史: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代产生的典籍难以数计,据不 完全统计,留存至今的尚有8万余种之多。对古籍的 分类整理也很早就开始,第一次大规模的古籍整理, 始于公元前26年西汉成帝时,由刘向、刘歆父子先后 主持,最终编成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目录《七 略》。《七略》将当时搜辑整理的典籍分为六艺、诸 子、兵书、数术、方技、诗赋六大类,加上概论性质 的辑略,总题《七略》。 西晋荀勖的《晋中经簿》将六略改为四部,即甲部录 经书(相当于六艺),乙部录子书(包括诸子、兵书、 数术、方技),丙部录史书,丁部为诗赋等,这就奠 定了四部分类的基础。 四部体制的最终确立,体现在《隋书·经籍志》中, 这部实际上由唐初名臣魏征所编的目录,正式标注经、 史、子、集四部的名称,并进一步细分为40个类目。 隋朝以后图书分类的主流是沿用四部分类。
其他的经:《孝经》 【孝经】篇目
开宗明义章第一 天子章第二 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 三才章第七 孝治章第八 圣治章第九 纪孝行章第十 五刑章第十一 广要道章第十二 广至德章第十三 广扬名章第十四 谏诤章第十五 感应章第十六 事君章第十七 丧亲章第十八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 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 形成的版本。 [1]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 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 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 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 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 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 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 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 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 “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 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记载下来编纂成书。
易经 阴阳、八卦
兑
离 巽
乾
易经 八卦
震
坎 艮
坤
五经:春秋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 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 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 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 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 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后来 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 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 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 《公羊传》、《谷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