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方法》阅读文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阅读文献
(一)社会研究方法篇
1、戴维·德沃斯,2008,《社会研究中的研究设计》,郝大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劳伦斯·纽曼,2007,《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郝大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劳伦斯·纽曼、克罗格伊,2008,《社会工作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刘梦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德尔伯特·C·米勒、内尔·J·萨尔金德,2005,《研究设计与社会测量导引》,风笑天等译,重庆大学出版社。
5、罗伯特·K·殷,2004,《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周海涛主译,李永贤、张蘅参译,重庆大学出版社。
6、罗伯特·K·殷,2004,《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周海涛主译,重庆大学出版社。
7、陈向明,2000,《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8、大卫·E莫里森,2004,《寻找方法:焦点小组和大众传播研究的发展》,柯惠新、王宁译,新华出版社。
9、斯蒂芬·范埃弗拉,2006,《政治学研究方法指南》,陈琪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10、W.菲利普斯.夏夫利,2006,《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新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11、Charmaz,K,《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边国英译重庆大学出版社。
12、罗斯,1988,《当代社会学研究解析》,银川:宁夏人照出版社。
13、查尔尼娅维斯卡,2010,《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叙事》,鞠玉翠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4、丹尼尔·里夫,(美)斯蒂文·赖斯,(美)弗雷德里克·G.菲克,2010,《内容分析法——媒介信息量化研究技巧》,嵇美云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5、赫伯特.J.鲁宾、艾琳.S.鲁宾,2010,《质性访谈方法:聆听与提问的艺术》,卢晖临、连佳佳、李丁译,重庆大学出版社。
16、Lofland.J、戴维·A.斯诺、利昂·安德森等,《分析社会情境:质性观察与分析方法》,林小英译,重庆大学出版社。
17、丹尼·L.乔金森,2008,《参与观察法》,龙筱红、张小山译,重庆大学出版社。
18、塞德曼,2009,《质性研究中的访谈》,周海涛主译,重庆大学出版社。
19、(加)克兰迪宁,2008,《叙事探究:质的研究中的经验和故事》,张园译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20、(以)利布里奇,(以)图沃玛沙奇,(以)奇尔波,《叙事研究:阅读、分析和诠释》,王红艳主译,释觉舫审校,2008,重庆大学出版社。
21、(英)波特,(英)韦斯雷尔,2006,《话语和社会心理学:超越态度与行为》肖文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2、Miles, M. B. & Huberman, A. M.,2006,《质性研究资料分析》,张芬芬译,台北:双叶书廊有限公司。
23、李钢、蓝石(编著),2007,《公共政策内容分析方法:理论与应用》:重庆大学出版社。
24、费尔克拉夫,2003,《话语与社会变迁》,殷晓蓉译,华夏出版社。
25、罗德里克·弗拉德,1997,《计量史学:方法导论》,王小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二)案例研究篇
26、费孝通,2001,《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商务印书馆。
27、陈向明,2004,《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28、阎云翔,1999,《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李放春、刘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9、周飞舟,2006,《制度变迁和工业化:包买制在清末民初手工业发展中的历史角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0、赵鼎新,2006,《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夏江旗译,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
31、刘思达,2011,《割据的逻辑: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生态分析》,上海三联书店。
32、王宁,2009,《从苦行者社会到消费者社会:中国城市消费制度、劳动激励与主体结构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3、Andrew G.Walder,1996,《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中国工业中的工业环境和权力结构》,龚小夏译,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34、W·F·怀特,1994,《街角社会》,黄育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35、翟学伟,2003,《中国社会中的日常权威——关系与权力的历史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
36、沃尔科特,2009,《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一项民族志研究》,杨海燕译,重庆大学出版社。
37、罗伯特٠金٠默顿,2002,《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范岱年等译,上海:商务印书馆。
38、周敏,1995,《唐人街——深具社会经济潜质的华人社区》,商务印书馆。
39、周怡,2006,《中国第一村:华西村转型经济中的后集体主义》,牛津大学出版社。
40、约翰逊,2005,《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对印度两村庄的民族志调查》,展明辉,张金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1、黄金麟,2006,《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1895-1937》,新星出版社。
42、应星,2001,《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三联书店。
43、素德·文卡特斯,2009,《黑帮老大的一天》,孙飞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44、罗伯特·S.林德等著,1999,《中镇——当代美国文化研究》,商务印书馆。
45、皮埃尔·布迪厄,2004,《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杨亚平译,商务印书馆。
46、埃米尔·涂尔干,2009,《自杀论》,冯韵文译,商务印书馆。
47、诺贝特·埃利亚斯,2009,《文明的进程》,冯韵文译,商务印书馆。
48、拉斯韦尔,2003,《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张洁,田青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9、沃尔科特,2009,《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一项民族志研究》,杨海燕译,重庆大学出版社。
50、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何俊志、王学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51、桑巴特,2005,《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王明璐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52、罗伯特·D·帕特南,2001,《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
53、吴毅,2007,《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三联书店出版社。
54、马克斯·韦伯,1987,《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北京:三联书店。
55、杨国枢,2004,《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三)社会科学方法论篇
56、谢宇,2006,《社会学方法与定量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7、A.F.查尔默斯,1982,《科学究竟是什么?》,查汝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58、布迪厄,华康德,1998,《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59、叶启政,2006,《社会理论的本土化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
60、埃米尔,涂尔干,2000,《社会分工论》,渠东译,三联书店出版社。
61、朱迪思·贝尔,2008,《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则》,马经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62、雷蒙·布东,1987,《社会学方法》,黄建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63、A·R·拉德克利夫布朗,1988,《社会人类学方法》,夏建中译,山东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