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式议论文写作(讲稿)

材料式议论文写作

第一节读懂材料,提准(优)观点

A、知识精讲: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议论文的写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人教版九年级教材也对议论文的写作进行了强化训练。由此可见,写议论文是初中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

材料式议论文的命题方式是,提供一定的材料,如一篇短文(片段)、一个故事、一则寓言、一条新闻、一首小诗、一个或几个典故、几则名言警句、一幅或数幅图画等,这些材料是对现实生活中某种社会现象的介绍、社会上某些看法的概述、一个特定情境的设计等,要求在所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规定的思路写作议论文。这种命题方式因其材料的开放性,能为考生提供多种写作角度,倍受命题者的青睐,是历年中考作文的重头戏,因此它是议论文训练的重点。材料式议论文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阅读理解和写作。学生做这类作文时由于吃不透材料,容易离题偏题,因此它又是作文写作的难点。

对于材料式议论文,从材料中提出作者的观点是写好文章的前提,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一则材料总有材料的中心,能准确地理解材料意思并概括出材料的中心,才能提准材料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再推进一步,要求学生能由此及彼,合理联系社会生活,作出个人的认识和评判,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能阐明自己的主张。

由此看来,读懂材料、提准(优)观点包括两层内涵:第一,准确提取材料观点;第二,发挥个人的分析、判断能力,选择最佳角度,提炼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论点)。

B、要点阐释: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材料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这是对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提准观点的能力目标。怎样才能迅速准确地把握材料的观点呢?

——阅读材料,归纳中心

材料式议论文和命题式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和步骤大体相同,所不同的是传统的命题作文提供给学生写作的是一个简单的标题,材料式作文提供给学生写作的是一段包含了文章主题意旨的文字材料。所以,我们只要能把材料的中心吃透,就一定能把握命题者的命题之“意”,做到不离题,不偏题。材料式议论文从所给材料来看,有的给一段故事,有的给几段关于某事物的不同的观点,有的给一则寓言,还有的给图表、漫画等等。不管给什么材料,材料中都蕴含着一个中心,把材料当作一篇短文来分析,就能迅速得到其中心思想。很多学生忽视材料的分析,那么即使能写出有理有据的长篇大论,但这种议论文无异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认真阅读材料,要将材料一字不落地读一两遍,必须把材料的意思弄明白,然后抓住关键段落、句子和词语认真分析,归纳出材料的中心。

由于分类的标准、方法不同,对命题材料的类别有种种划分,通过对近几年全国各地市中考试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初中常考的议论

文命题材料分为三类:事例型、观点型、寓言型。

1、事例型材料的审题:

事例型材料,内容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种现象或某些事件。这类材料如果列举的是某些现象,那么我们在审读中最要注意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列举的现象中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即可把握材料的中心。

比如:阅读下列材料,从中概括出最佳观点。

茉莉、白兰、米兰等花香气袭人,但不艳丽;牡丹、君子兰、郁金香等花虽不很香,但显得华贵奇异;玫瑰花色彩缤纷,美艳动人,而且不失清香,但它浑身是刺。

有人说,香花不美,美花不香,色香兼有则多带刺。

事例型材料如果所列举的是具体的事件,那么抓住主要人物,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和事件的结果,由果溯因,推究事情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挖掘主题。

如2008年黄冈市中考作文题材料:

薛谭跟秦青学唱歌,还没有把秦青的技艺学完,就自以为都学到手了,便向老师告辞回家。秦青也没有阻拦他,在城外的大道旁给他饯行。这时候秦青手抚拍板,慷慨激昂地高唱起来,声音振动了林间的树木,反激出的回声阻住了天上的行云。

薛谭便急忙向老师道歉,要求回去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敢说回家的话。

如果命题由多则材料组成,那么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抓住多则

材料之间的关联点,求同寻异,全面理解,得出正确的观点。

再如下面的材料:

李时珍经过27年的调查研究,写成《本草纲目》;埃文利希发明六零六药物,失败了605次;巴甫洛夫研究条件反射30年,才写出了《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马克思用l4年时间才写成《资本论》;爱迪生发明电灯也经历了数百次失败。

另外,抓住材料中能够揭示内容内涵的关键词句反复推敲,找出材料的突破口,也是审读此类材料中心的重要方法。

如下面一则材料:

半个多世纪前,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曾经给他的学生出过“1+1”这道题。题目写在黑板上,济济一堂的高材生竟面面相觑,没有一人作答。罗素见状,轻轻巧巧地在等号后写上了2,并且说:“l+1=2,这是真理,面对真理,我们有什么犹豫和顾忌的呢?”

2、观点型材料的审题:

观点型材料所列举的常常是一些伟人的名言或一些普通人或对或错的看法。正确的观点,往往就是这则材料的中心;而错误的观点,往往则要我们批驳,并由此有一个正确的立论。所以这类材料的题型,中学生往往比较容易把握其观点。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这种材料经常把几种观点组合在一起,或者因为其语言的含蓄、深刻,学生们难以全面、辨证和正确把握。对于组合在一起的观点,我们首先要找出话题、意见上的一致之处,这是求同法;接着要比较出观点上的不同之处,评判出谁对谁错,这就是求异法。

如: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作文。

童谣一: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童谣二: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着进洞里。

对于语言比较委婉、含蓄的材料,尽量由表及里,挖掘本质。

如: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启发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议论文。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把读者分为四类:第一类好比计时的沙漏,读书像漏沙,注进去,到头来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第二类好像海绵,什么都吸收,挤一挤,东西原封不动的流出来,甚至还脏了些;第三类像滤豆浆的布袋,豆浆都流了,留下的只有豆渣;第四类像宝石矿床里的苦工,把矿渣甩一旁,只拣些纯净的宝石。

3、寓言型材料的审题:

中考作文命题也常选用寓言材料。寓言是一种用故事来寄寓道理的文学体裁,它篇幅短小,以述说的故事为喻体,以阐述的教训和哲理为本体,具有极大的思想力量。其主题思想多是借小寓大,借远寓近,借古寓今,借此寓彼,所以是材料作文中的难点。它往往以一篇童话、一则寓言故事等形式出现,看似浅显、生动,实则含蓄、深刻。审题时我们可以使用三步分析法:由果溯因,由此及彼,由浅人深。

由果溯因:

寓言其实就是个简小的故事。读故事,我们可以这样多问几个“为什么”:“主人公”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从而把握“主人公”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这是解读材料的第一步,也是最

重要的一步。

例如下则材料:

一只老鹰从半空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由此及彼:

寓言通常采用类比、比喻、象征等手法寄寓哲理,“此”中教训,往往就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教益。任何材料,最终的目的都是指向做人的道理。所以,我们要由此及彼,将材料中的经验或教训推及到现实生活,分析现实问题,做到有思辨性、针对性。

如下面的材料:

有一个过路人发现路边有一块泥土,散发出芬芳的香味,过路人就把泥土带回家,竟然满屋香气。

过路人大惑不解,问道:“你是珍宝呢,还是稀有的香料?”

泥土说:“都不是,我只是一块普通的泥土而已,至于我的香气,那是曾在玫瑰园里和玫瑰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缘故。”

由浅入深:

寓言的意义包含有许多的人生哲学,挖掘其寓意不仅要由此及

彼,多向多角度,联系人生社会,我们还应该由浅入深,尽量掘深主题。

比如,寓言“守株待兔”,我们首先觉得它的寓意是讽刺那些企图不劳而获的“守株者”,再深思,“守株者”之所以失败而被人取笑了几千年,是因为他不懂得事物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间的关系,这才是“守株待兔”这则寓言的深层含义。

以上内容阐释了把握材料中心的基本方法。而如今的中考出现的材料作文,往往要求学生从材料出发审题,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这种命题方式被人们称为“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

更注重考查的是学生的整体把握

.....的能力,也就是在把握

....和多角度立意

材料主题的基础上,选择最佳角度

....,提炼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论点)。

——选准角度,提准(优)观点

1、整体把握,多向发散:

整体把握材料,既包含对材料进行宏观审视和全面的分析,也包含对材料的细节进行微观的斟酌和仔细的揣摩。在此基础上,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提炼观点。

比如“滥竽充数”这则寓言,可以从南郭先生的角度立意:①冒充内行终露马脚,可见办事不能不懂装懂弄虚作假,而应该具备真才实学;②南郭先生最终偷偷溜走了,从这个角度可立意为人贵有自知之明。也可以从齐宣王角度立意:宣王爱听合奏,大锅饭式的管理制度导致大量“南郭先生”诞生,应该铲除这种制度。还可以从其他乐师的角度立意:对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良现象要敢于揭露等。

2、因“题”制宜,提准(优)观点:

初中生写材料式议论文,由于个人阅历较浅,思辨能力不强,所以一定要注意题目要求,也不可任意发散立意。有的题目笼统地要求“根据材料,联系实际”或“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作文”,此类题目宜从整体理解的角度立意;要求“选择一个角度”的作文也要建立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才不会偏离题旨。在列出的不同角度的立意之中,对比筛选,“好”中选“优”,要考虑到两点:①客观上,要切合材料的主旨;②主观上,要选择自己掌握素材最多、最有把握写好的角度。这样一定能够在准确的基础上提优观点。

C、实例解说:

1、根据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600字的议论文。

在印度南部的马哈丛林里,人们捕捉猴子的狩猎工具很简单:一个牢固但透明的盒子里装有猴子特别爱吃的核桃,盒子上方开一个小孔,刚好够猴子的前爪伸进去。猴子因为抓住核桃后绝不愿松开前爪放弃核桃,所以常常抽不出爪子而乖乖被抓。(材料分析)

【例文展示】

放弃是一种智慧

在印度南部的马哈丛林里,人们捕捉猴子的狩猎工具很简单:一个牢固但透明的盒子里装有猴子特别爱吃的核桃,盒子上方开一个小孔,刚好够猴子的前爪伸进去,让猴子抓住核桃后就抽不出爪子来。猴子常常中计,而被猎人捕获。

其实猴子很容易就可以逃生,那就是松开前爪,放弃核桃。

人们可能会嘲笑这只猴子,因为不肯放弃一个核桃而搭上了性命。可是我们人类自己呢?是不是也常常因为不肯放弃一些虚无缥缈的“名”或“利”而烦躁不安呢?曾有一富商,身带许多金条乘船远洋去国外创业,途中船撞冰山受损,须放弃所有重物才能逃生,富商不愿放弃几箱重金,结果船沉人亡。而现实生活中,众多的贪官贪得无厌,最终也像猴子一样:伸手被捉,身败名裂,财毁人亡。

我们之所以摆脱不掉名利带来的烦忧,是因为我们对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这样一个根本问题缺少感知和认识。人生在世,都在争取一切美好的东西。学生要争取更好的成绩,上好的学校;教师要争取教出更多好学生,桃李满天下;农民每年要争取更好的收成;工人要争取获得更好的生产效益;商人要争取更多的生意利润……人人都想争取更多的物质享受,向往人生的事业辉煌。

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方面我们不得不放弃。放弃不是一种失落,而是一种收获。你放弃一样东西时,也许已经得到了新的东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去来兮的陶渊明放弃了仕途之道,收获了自由和恬淡;黄州自省,脱胎换骨,赤壁怀古,空前绝后,苏东坡留下了今天的美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当年放弃了进哈佛深造的机会,才抓住了时机而成就了今天的事业……放弃是人生的一种睿智,是

一种超越。人生对于我们来说,不是对身外之物占有及享受的过程,而是自我实现的过程。明智的人说:要想得到野花的清香,必须放弃城市的舒适;要想得到永久的掌声,必须放弃眼前的虚荣;要想得到田园生活的宁静,必须放弃街市的繁华;要想领略大海的风采,必须放弃让你驻足的小溪。

在生活中,你不可能拥有一切。放弃,你就可以轻装前进,忘记旅途的疲惫和辛苦。放弃不是无奈,也不是无为,它让你更成熟,更坚强,更有智慧的力量!

*例文解说

2、根据下面的材料,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在自然界我们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比如紫藤萝本没有强劲的躯干,枯树本没有鲜嫩的枝叶,但它们组合成了美丽的风景。在生活中我们也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比如,独臂的女孩和只有一条腿的男孩合演了一场震撼人心的精彩舞蹈……(材料分析)

【例文展示】

合作

一次,一位作家在礼堂里完成了他的演说,人们对他的精彩演讲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时他被某一排两个人震撼了,这是两位温文尔雅的绅士,可美中不足,他们一人缺了左臂,一人少了右臂。但他们却拍得起劲,两人分别用左手和右手合击,也发出那样和谐而又响亮的掌声。这景象足足让作家

呆了10分钟。10分钟的记录是由合作创造的!

是的,合作,美丽之源,和谐之脉,成功之本,奇迹之根。个人都是有不足的,智者就懂得与别人合作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在表现自己的同时,也更好地服务了他人。没有了这种合作精神,个人怎能成功?人类社会的进步速度也将大大放缓。如果两位断臂绅士拒绝合作,就没有震撼人心的掌声,就没有残缺的完美结合。如果没有合作,就没有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两位华裔科学英杰——李政道、杨振宁。如果没有合作,或许世界大战后的人类历史将要改写。如果没有合作,就没有中国人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殊荣,没有申奥成功的喜悦,更不会有13亿中国人民共同努力后的盛世中国。

合作是那样弥足珍贵。哈佛大学在开学前对新生都要组织一次野外露营的小组活动,为的就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以使他们在今后的研究学习中做到更快、更完美、更成功。哈佛大学之举,说明一流的教学机构把合作精神的训练摆在第一,引申为一切的前提。合作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品质。著名的小提琴家帕格尼尼说过:“在我过去的音乐生涯中,除了独立的思考和演奏,我无不处在人人互相包容的世界中,我成功了,觉得能坚强走过来的原因仅有一个:合作,在与他人的融洽中成长,甚至重生。”当你在维也纳音乐大厅欣赏《魔鬼的颤音》时,是否想过,它的诞生源于合作的精华,它能通过演奏的形式传播更是因为乐团合作的和谐。

看,那乐团的每一个成员,都如一个合作的音符。

*例文解说

3、阅读下面文字,不脱离材料内容,任选一个角度立意,自拟标题,联系生活,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1)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2)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3)生命中不光有风和日丽,也有苦雨凄风。面对风雨,我们要坚信:黑暗过后是黎明,寒冬过后是阳春。用你的激情点燃生命的火把,去迎接生命的挑战。(材料分析)

【例文展示】

面对不幸当自强

芸芸众生,不论是谁,都会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面临不幸,不少人因此会放弃奋斗目标,变得消沉颓丧。然而,面临不幸,自强者终会知道这是人生路上必须搬开的绊脚石,更会去体验战胜困难、超越自我的快乐。

被誉为?“东方毕加索”的韩美林,曾在“文革”时期因“莫须有”的罪名,被害入狱达数年之久。他被打折了腿,还被锯断了三根手指。苦难使得他妻离子散,忍气吞声地活着。即使在平反后,他又接连经历了家庭的变故、朋友的背叛,还得了一场差点要了命的大病。种种苦难,韩美林咬紧

牙关挺了过来。他能乐观地对待生活的不幸和人生的苦难,是因为他坚定的热爱着心中的艺术。数以万计的书画作品以及巨型雕塑,持之以恒的创作激情和自强精神,使得韩美林终成艺术大师。“生活中确有一些人想用苦难毁掉你,但结果往往是苦难塑造了你。”这是历经苦难后,韩美林得出的人生感悟。

生活中,像韩美林一样自强不息的人还有很多。当我们注视他们时,会觉得自己的所谓的不幸是如此的渺小。温总理说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多灾多难,但中国人民是始终压不跨的。愈挫愈勇,愈挫愈奋!面临不幸,我们理当自强!

面临不幸,我们要有一份“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雄心,更要有“绝不可以一时之波澜,遂自毁其壮志”的信念。在挫折不幸面前,不妨学学《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在与天斗、与地斗的过程中最终修得正果。当然,最要紧的还要与自己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只要拿出不畏艰难、勇于超越自我的勇气,即使是所谓的弱者,也能最终实现属于自己的梦想。等到这个时候,我们回头看已走过的路,会真诚的感谢生活中的那些不幸,是它让我们的生命迸发出夺目的光彩!

正视不幸,自强不息;超越不幸,塑造自我!只要还有希望,就不要轻言放弃目标,站起来,继续向前走,因为,人生旅途毕竟买不到返程票。

*例文解说

4、联系下面材料,结合自身的见闻、经历或感受,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一个酷爱大自然的人,每年十月间都要去看野鸭南飞的景观。有一年,他大发慈悲,带着饲料,到那里的池塘边去喂野鸭。几年以后,有些野鸭不仅不再南飞过冬,而且变得又胖又懒,连飞也飞不起来了。

人们可以很容易地驯服野鸭,但是,要把驯服的鸭再变成野鸭就很困难了。(材料分析)

【例文展示】

做一朵走出温室的花

一个热爱大自然的好心人,见野鸭每年南飞,异常辛苦,便带着饲料到池塘边去喂野鸭。野鸭由于有了足量的食物,便不急于南飞了。几年以后,一些野鸭不仅不再南飞,而且,在好心人的精心喂养之下,变得又胖又懒,连飞也飞不起来了。

这绝对不仅仅是在简单地说野鸭,故事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好的生存环境,往往使人变得懒惰、愚蠢。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孟子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说,当一个国家存在内忧外患之时,这个国家往往会很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当一个国家安乐祥和、歌舞升平之时,这个国家往往会很快灭亡。其中的原因并不复杂:在好的环境下,人们放松了警惕,整日醉心于享

乐之中,不再注重于学习与发展,久而久之,不仅人无斗志,国家也会坐吃山空,不灭亡倒显得怪了。

国家然,人亦然。在我们的周围,“野鸭的故事”还时有出现。某报载,某重点中学学生,因学习成绩优异,国家欲保送他出国留学,但该生家庭生活条件太优越了,20岁的人了连洗衣服之类的家务活也不会干,生活不能自理,出国留学也只能作罢。更有甚者,某中学生在一次野餐时,由于找不到熟鸡蛋的“缝”,无法剥去外壳,没吃到鸡蛋。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实无不说明:我们这代人的生活条件比我们的父辈、祖辈的确好多了,但我们中的某些人由于坐享其成,也渐渐变成不再有南飞志向的“野鸭”了。这是非常危险的!

前几年,一篇《夏令营中的较量》,把挫折教育引进了校园、家庭,收效如何?不敢妄加评论。要紧的是,作为当局者——我们广大中小学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要立刻行动起来,跳出自己的良好生活环境,主动地、自觉地经受一些磨难,让自己变得坚强起来。

我相信,不久以后,“野鸭的故事”不会再在我们这代人身上重演;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这些有着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新一代,一定会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例文解说

5、根据下列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螃蟹妈妈对小螃蟹们说:“不要横着走,那样太难看,以后要向前走。”小螃蟹们说:“我们横着走,是跟妈妈学的。你要是向前走,我们也会向前走。”(材料分析)

【例文展示】

身教重于言教

读了蟹妈妈教育子女的故事,不禁使人哑然失笑。小螃蟹的话不是对现实生活中的蟹妈妈们的绝妙讽刺吗?一个自己横行的人,却要别人直行,怎么会有说服力呢?可见,身教重于言教。

古人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是说,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例如,在学校里,老师常常告诫同学们要遵守《中学生守则》,做品德高尚的人,这当然是对的。但对同一个学生的错误,不同的老师批评,其教育效果并不相同。原因在哪里?就在这个老师能否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如果一个老师工作不负责任,知识贫乏又不认真学习,甚至染上赌博等恶习,他的批评怎会有效果?他的教育怎会有说服力?

再拿反腐败工作来说吧。目前的腐败已成为社会的公害,党中央三令五申,为什么屡禁不止泥?这除了体制方面的原因外,领导干部中一部分人知法犯法、执法犯法不能不

说是一个重要因素。试想,一个手特别长、心特别黑、贪婪成性的“一方诸侯”能担负起反腐败的重任吗?即使他在会上声嘶力竭地大喊反腐败,但哪会有什么效果呢?要这些“蟹妈妈”教育小螃蟹们廉洁奉公,勤政爱民,无异于天方夜谭。

家庭教育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蟹妈妈式的家长要教育出“直行”的一代,实在很难。

当然,我们说身教重于言教,正已才能正人,并不意味着批评教育者就必须是完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倘若拿“完人”的标准去衡量教育者,那么,这个世界也就没有什么教育了。任何一个曾经“横行”过的人,也都有批评和教育其他“横行者”的权利。

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批评者必须已经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有了清醒的认识,并努力克服了自身的缺陷。一个知错而改的人,谁能说他不是一个身正的人呢?因此,不管是身正的人,还是曾经身不正而改正了的人,要想拥有批评的权利,要想自己的批评令人信服,都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不知是谁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当你用一个指头指责别人的时候,你的三个指头正指向自己。我想,这是很值得“蟹妈妈”们深思的。

*例文解说

D、综合训练:

1、根据下面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的议论文。

(1)据报载,某一位暴富起来的家长,将5万元人民币划入他那还在读初一的独生子的账上,造就了一个小“款爷”。于是,这孩子在上学路上雇同学代背书包,作业也雇成绩好的同学代做。结果在学校占了两个第一:存款第一,学习成绩倒数第一。

(2)古代有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而这真正的“计深远”,乃培养其独立的真本领。林则徐也说过:“子孙若如我,留钱作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作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这确实值得世人深思。

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美国的阿拉斯加自然保护区内,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狼全部消灭了。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饮食林中。十几年的功夫,鹿群由千只发展到四万只,但体态蠢笨,没有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的大量繁殖和践踏而凋零了,鹿本身也因缺少食物以及安逸少动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人们只好把狼再引进来,不久,鹿与自然保护区又恢复了生机。

要求:准确把握材料所蕴含的中心意思,联系生活,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3、根据要求作文。

2007年7月23日中央电视台播放了这样一则图片新闻:一位80多岁的老人正冒雨行走在斑马线上过马路。这时,感人的一幕出现了:只见一位中年男子从马路对面的商店里拿了一把伞出来,帮老人撑

着,并扶着老人过了马路。这时正好有一辆面包车经过,看到这个情景,面包车停了下来,从车上走下一个穿红衣的女青年,她拿着伞走到已经过了马路的老人面前,帮老人打开伞,把伞留给老人后便返回车上走了。

这则报道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让人们想到了很多很多。你读了这则材料有什么想法?请你依据材料核心立意,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感想类议论文。

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①鲁迅说:“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②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曾经说过:“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③一位历史学教授对他的学生说:“如果你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读了上面三则名言,你有什么启发?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想法,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5、根据材料写一篇议论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世界著名企业家希尔顿说:“许多人一事无成,是因为他们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妄自菲薄。一块价值五元的生铁,铸成马蹄铁后可值l0元;若制成工业上的磁针之类可值3000多元;倘若制成手表发条,其价值就是25万元之多了。”

6、根据下面名言警句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

7、阅读下面这首小诗,根据你的感悟,自定题目,自选角度,写一

篇600字的议论文。

秋实

秋天,成熟的果实低下了头。

不是在自我陶醉,

它是在想——我是怎样成熟的呢?

不是风,我怕早已霉烂枝头;

不是雨,我怕早已枯落山沟;

不是光,我怕早已暗淡灰黑;

不是热,我怕早已憔悴丑陋。

感谢风吹雨打给了我成熟的筋骨,

感谢光照日射给了我成熟的俊秀。

8、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定题目,写一篇600字的议论文。

上山的与下山的在同一条石板小道上,上山的人和下山的人擦肩而过。上山的虽汗流浃背,却兴致勃勃,并主动地和下山的打招呼:“山上好玩吗?”下山的疲惫不堪,连连摇头:“一座破庙,几尊菩萨,没意思。”上山的不以为然:“噢,是吗?上去看看再说。”说完擦一把汗继续向上攀登。过一段时间,这批上山的下来了,又碰上兴致勃勃向上爬的人:“山上好玩吗?”“一座破庙,几尊菩萨,没意思。”上山的仍不以为然:“噢,是吗?上去看看再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