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系统的自适应控制

合集下载

自适应控制的基本概念

自适应控制的基本概念

2. 自适应控制提出 当不确定因素难以事先预知,又要设计满 意的控制系统,由此提出自适应控制思想。 自适应调节器就是期望修正自己的特性以 补偿过程和扰动的动力学变化。
四、自适应控制思想雏形
观测 运行指标 系统参数 再认识 系统 (不确定) 决策修正 控制器参数 控制器结构 控制作用
性能指标
2.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 a. 线性模型跟随系统
参考模型给出 了期望闭环响 应特性
参考模型
es Gm 1 GcG p GcG p u s 1 GcG p G p G f
y p s GcG p GmG p G f u s 1 GcG p G p G f

二、控制问题的几种情况
1. 无扰动,系统模型确定
系统模型
属于确定性控制 可以采用开环控制 2. 有扰动,系统模型确定 属于随机控制 当扰动不确定采用闭环控制 扰动确定可以采用补偿控制 3. 可能有扰动,系统模型不确定
采用闭环控制? 扰动√ 系统模型不确定×
扰动
系统模型
扰动
系统模型
ym
模型跟随 调节器
e
yp
+
u

控制器


被控对象
已知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 未知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或变化×
b.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
参考模型
+

e
u
- -
前馈调节器
被控对象
反馈调节器
参数调整 信号综合
自适应机构
美国Minorsky研制船舶驾驶伺服结构,提出PID控制(1922)
美国MIT的Vannevar Bush研制成大型模拟计算机 (1928)

自适应控制_新版_1

自适应控制_新版_1
授课教师: 授课教师: 王印松 授课学时:32学时 授课学时:3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自适应控制的基本概念,自适应控制系统的构 成原理,实际工程系统中应用自适应控制的现状及 国内外研究动态; 2、掌握两类比较基本和成熟的自适应控制系统:模 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基于确定性、连续时间系统的 辨识和控制问题)和自校正控制(基于确定性、离 散时间系统的参数估计和控制问题); 3、应用MATLAB控制系统工具箱作为计算机仿真实 验工具,进行简单自适应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非线性系统 采样系统 稳定性理论
控制设计 自适应控制
随机系统
计算机控制 线性系统 最优化
参数估计
第三节 自适应控制的发展概况
对于自适应控制的兴趣,最早是由航空问题引起的。 50年代末,由于飞行的需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IT)怀 特克(Whiteaker)教授首次提出飞机自动驾驶仪的模型参考自 适应控制方案,称为MIT方案(局部优化理论,但没有得到应 用),需检验稳定性。 1957,1961:Bellman引入了动态规则。 1960,1961,1965:Feldbaum 引入了对偶控制。 1966,(德)帕克斯(P.C. Panks)提出采用A.M.Lyapunov 第二法来推导自适应算法,以保证自适应系统全局渐近稳定。 (在用被控对象的输入输出构成自适应律时,其中包含了
1979,威尔斯特德(P.E.Wellstead)和Astrom提出极点 配置自校正调节器。 80年代,主要增进了人们对于自适应控制的理解,同时, 计算机、微处理器的广泛普及,为自适应后来的实际应用创 造了条件。 目前,自适应已应用到很多领域(提高稳态和跟踪精 度)。 发展到现阶段,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从实际应用的角 度来看,比较成熟的自适应控制系统有下述两大类。

一类随机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控制

一类随机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控制

简单 的结 构并且 只含 有一 个 自适 应参 数 , 因此这 种控 制率 在现 实条件 中更 容易 实现 , 并且 保证 了所有 的误 差变 量在 闭环 系统 内是概 率意义 下有 界 的.
1 问题 描 述
考 虑下 面 的随机 非线性 系统 :
fx =( ) + + / ) d + ( i d 1 ≤n一1 d g ( l f( ) t ) w, ≤
作者简介 : 闫绍新 (9 6一) 男 , 18 , 青岛大学 硕士研究生 , 从事系统与控制理论方面研究 通 讯作 者 :asaxn2 @s a cm. ynhoi13 i .o n
渤海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第3 3卷
备 概率空间 ( F, 上具有 自然 流 { 的 r Q, P) F} 维标准布 朗运动 , 中: 是样本空 间 , 其 Q F为 域 , P是概率测 度 , (。 g(。 : ‘ R ( 12 … , 是未 知 的非 线性 光滑 函数 , 且 ( )= , ( )= ,≤i . ) ) R一 ,, ) 并 0 O 0 0 1 ≤n 为 引入 几个有 用 的概念 和引理 , 考虑 下面 给 的随机系 统 :
第3 3卷 第 3期
21 02年 9月
渤 海 大学学 报 ( 自然科 学版 )
Ju a o oa U i rt( a r cec dt n or l f hi nv sy N t a Si eE io ) n B ei ul n i
Vo _ 3. . l 3 No 3 Sp2 2 e . 01
+ } () 3
其 中 T ( 是矩 阵 A迹 . r A)
定 义 2 ( a ’ isi 如 果 l u l ()I )= 那 么 系统 ( ) : H s m nki ) i spP(【 t I>c 0, m 1 的解 ( ) t 为半 全 局 随机 有 界 ( 全局 概率 意义下 有界 ) 半 .

时变时滞随机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神经网络跟踪控制

时变时滞随机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神经网络跟踪控制

时变时滞随机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神经网络跟踪控制余昭旭;杜红彬【摘要】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daptive neural control for a class of uncertain stochastic nonlinear strict-feedback systems with time-varying delay. Based on the Razumikhin function approach, a novel adaptive neural controller is de- veloped by using the backstepping technique. The proposed adaptive controller guarantees that all the error variables are 4-moment semi-globally uniformly ultimately bounded in a compact set while the tracking error remains in a neighborhood of the origi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design is validated by simulation results.%针对一类具有时变时滞的不确定随机非线性严格反馈系统的自适应跟踪问题,利用Razumikhin引理和backstepping方法,提出一种新的自适应神经网络跟踪控制器.该控制器可保证闭环系统的所有误差变量皆四阶矩半全局一致最终有界,并且跟踪误差可以稳定在原点附近的邻域内.仿真例子表明所提出控制方案的有效性.【期刊名称】《控制理论与应用》【年(卷),期】2011(028)012【总页数】5页(P1808-1812)【关键词】自适应跟踪控制;神经网络(NNs);Razumikhin引理;随机系统;时变时滞【作者】余昭旭;杜红彬【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自动化系,上海200237;华东理工大学自动化系,上海2002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2731 引言(Introduction)随机干扰广泛地存在于各类实际系统中,因此随机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及控制器设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6].特别地,对于严格反馈型随机非线性系统,采用backstepping方法提出了许多控制策略[3~6].然而这些控制策略往往要求系统函数已知或满足匹配条件.如果不能获得系统函数的这些先验知识,那么这些方法显然不适用.由于神经网络和模糊系统对未知非线性函数具有良好的逼近性能,采用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和自适应模糊控制能较好地避免前面的限制.然而对具有未知系统函数的随机系统的神经网络控制问题和模糊控制问题的研究结果还比较少[6~10]. 时滞现象大量存在于如计算机网络、核反应器等实际系统中,并且往往会导致系统的不稳定,因此时滞系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11].Lyapunov-Krasovskii方法和Lyapunov-Razumikhin方法也广泛地应用于时滞随机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控制器设计.文献[12,13]已将Lyapunov-Razumikhin方法应用到时滞不确定随机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对时滞随机非线性系统的镇定与跟踪问题,大多采用Lyapunov-Krasovskii方法[9,14~16]. 相比Lyapunov-Razumikhin方法,Lyapunov-Krasovskii函数则不易构造,且Lyapunov-Krasovskii函数的复杂性使得稳定性分析与控制器设计也更为复杂.此外Lyapunov-Krasovskii对时滞常常不仅要求有界,而且须满足(t)<ς<1(ς为常数),而Lyapunov-Razumikhin方法仅要求时滞有界.因此针对时变时滞随机非线性系统的跟踪控制问题,采用Lyapunov-Razumikhin方法提出一种新的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器设计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Razumikhin引理和backstepping方法,针对一类具有时变时滞的不确定随机非线性严格反馈系统,提出一种新的自适应神经网络跟踪控制策略.所提出的控制器可保证跟踪误差四阶矩半全局一致最终有界.同时由于神经网络参数化[10]的应用,使得自适应控制器中所估计的参数大量减少.2 问题描述及准备(Problem formulation and preliminary results)2.1 预备知识(Preliminary results)考虑以下随机非线性系统:其中:x∈Rn为状态,ω为定义完备概率空间(Ω,F,P)上的r维的标准布朗运动,其中:Ω为采样空间,F为σ域以及P为概率测度;f和h为合适维数的向量值函数或矩阵值函数.针对C2函数V(t,x)定义如下算子L:其中tr(A)为A的迹.Razumikhin引理:考虑时滞随机泛函微分方程(retarded stochastic functional differential equation,RSFDE):dx=f(t,xτ)dt+h(t,xτ)dω,令p > 1,如果存在函数V(t,x)∈ C1,2([−τ,∞]× Rn)和常数ci>0(i=1,2),q>1,满足以下不等式:对所有的t≥0,满足那么RSFDE的具有初值ξ的解x(t,ξ)概率意义下一致最终有界,并且满足其中:|ξ(s)|p,γ=µ1∧.由文献[17]中定理4.1.4取κ =0,ψ(t)=e−t,µ = µ1和ζ(t)= µ2可容易得到以上Razumikhin引理,证明略.本文中考虑p=4.引理1 对于ε>0和任意实数η∈R,存在不等式[18]其中k为常数且满足k=e−(k+1),即k=0.2785.引理2 考虑不等式其中λ为正常数,如果初始条件(0)≥0成立,则对所有t≥0有(t)≥0.本文中,高斯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用来逼近任意的连续函数g(·):Rn→R,也即=TΦ(Z),其中输入向量Z∈ΩNN⊂Rn,权向量=(w1,···,wl)T ∈ Rl以及核向量Φ(Z)=(s1(Z),s2(Z),···,sl(Z))T;激励函数si(Z)采用高斯函数,即其中:µi=(µi1,···,µin)T为接受域的中心,νi为高斯函数的宽度.通过选择足够多的节点,神经网络在紧集ΩNN⊂Rn上可以逼近任意的连续函数,即“理想”的权向量W∗是为了分析而设想的量,定义为W∗:=arg|g(Z)−Z)|}.假设1 ∀Z∈ΩNN,存在“理想”的常数权向量W∗,使得‖W∗‖∞ ≤ wmax和|δ|≤ δmax,其中上界wmax,δmax > 0.由式(7)容易得到其中:β(Z)==max{δmax,wmax}.2.2 问题描述(Problem formulation)考虑由以下方程描述的时滞随机非线性系统:其中:xi∈R(i=1,···,n)为系统的状态,定义i=[x1···xi]T,x=n;u∈R为控制输入;y∈R为系统的输出;Borel可测函数τ(t):R+→ [0,τ]表示未知的时变时滞;ω与系统(1)定义相同;f(·),g(·),q(·):Rn→ R和h(·):Rn→ Rr皆为未知的非线性光滑函数.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设计一种自适应状态反馈控制率u(x,θ),=Φ(x,),使得对于某紧集内的初始条件x(0),(0),闭环系统的所有误差变量皆四阶矩半全局一致最终有界,且跟踪误差可以稳定在原点附近的邻域内.假设2 未知非线性函数g(x)的符号已知,且存在正常数bm和bM,满足0<bm≤|g(x)|≤bM<∞,∀x∈Rn.不失一般性,可进一步假设0<bm≤g(x)≤bM<∞.假设3 存在未知k∞类函数Q(·)满足以下不等式:|q(x(t− τ(t)))|≤ Q(‖x(t− τ(t))‖).假设 4 未知非线性函数h(x,x(t−τ(t)))满足以下不等式:‖h(x,x(t− τ(t)))‖2 ≤H1(‖x‖)+H2(‖x(t− τ(t))‖),其中:H1(·)为未知非负光滑函数,H2(·)为未知k∞类函数.(t)皆为连续且有界的.进一步,假定存在常数d,假设 5 参考信号yd(t)及其微分(t),···,使得‖[yd···]T‖ ≤ d.3 控制器设计及稳定性分析(Controller design and stability analysis)这一节,针对系统(9),利用backstepping方法及Razumikhin引理设计一种新的自适应神经网络跟踪控制器.首先,需引入以下误差变量:其中:为待定的虚拟控制函数,.对于1≤i≤n−1,选取Lyapunov函数选取虚拟控制函数为其中:Lαi−1=,ki为待定设计常数.则容易得到以下关系式:其中:p1=k1−3/4>0,pi=ki−1>0(2≤i≤n−1).将式(11)可改写为如下形式:系数di,j为常数.另外,α0(yd)=yd.基于以上的介绍,容易得到下面引理3.引理3 存在正常数ρ,υ,使得其中:Z=[z1···zn:=−θ/bm,表示未知常数θ/bm的估计.下面继续控制器的设计.当i=n时,由Itˆo公式可得其中Lαn−1:=.定义Lyapunov函数由式(2)可得由假设3可得由于Q(·)为k∞类函数,利用引理3及Razumikhin引理可得由引理1,||Fn,其中Fn=Q(2ρq‖Z(t)‖)+Q(2υ),可通过以下不等式进行处理: 由假设4,可得以下不等式:其中:Gn=H2(2ρq‖Z‖)+H2(2υ),ϑ1和ϑ2为任意的正常数.定义一个新的函数在紧集ΩZ中可通过RBF神经网络逼近:其中:Zn=[x[n]]∈ ΩZ,W∗TS(Zn)表示的“理想”神经网络近似,而δ(Zn)表示逼近误差.利用神经网络参数化式(8),可得其中: β(·)==max{δmax,wmax}.构造实际控制器及参数调整算法如下:其中kn,σ与λ为待定的正设计参数.利用不等式θ≥,在控制器(20)(21)的作用下,由式(14)~(19)可得其中pn:=knbm−>0.式(22)可改写为其中: µ :=min{4p1,4p2,···,4pn−1,4pn,λ},ν :=θ2+k(θσ + ε)+由式(23)及Razumikhin引理可知,闭环系统的解四阶矩半全局一致最终有界,且对于足够小的ς>0,存在时间T:=,其中:E|Z(s)|4,γ=µ∧,c1 ≤min{},使得∀t≥T,有E|(y(t)−yd)4|≤ (1+ς)基于以上分析,主要结论可由以下定理描述:定理1 对于满足假设(2)~假设(5)的时变时滞不确定随机非线性系统(9),在控制器(20)和参数自适应率(21)作用下,闭环系统的所有误差信号四阶矩半全局一致最终有界,且跟踪误差稳定在以下集合Ω所定义的区域内:注 1 定义如下紧集:初始值集合Ω0、有界紧集ΩZ、稳态紧集Ωs和神经网络逼近的有效集合ΩNN.在控制器设计过程中为了∀t≥0神经网络逼近皆有效,需保证ΩZ⊆ΩNN.为了阐述方便,由式(23)及Razumikhin引理,可将有界紧集ΩZ和稳态紧集Ωs定义如下:这些集合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在控制器设计的初始阶段首先定义ΩNN,并且ΩNN与控制器的参数和初始集合Ω0均无关.由式(24)(25)可知:i)初始集合Ω0通过‖ξ‖0影响ΩZ,但与Ωs和ΩNN无关;ii)可通过调整参数ki,λ,σ,ε,ϑ1和ϑ2,使得ΩZ和Ωs足够小.图1 各紧集之间的关系Fig.1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ompact sets由集合ΩZ和Ωs的界可知,对于给定足够大的ΩNN,存在合适的‖ξ‖0,γ和ν使得ΩZ ⊆ ΩNN和Ωs ⊆ ΩNN. 而由γ和ν的定义可知,γ和ν的值依赖于控制参数ki,λ,σ,ε,ϑ1和ϑ2的选择.因此对于给定足够大的ΩNN和‖ξ‖0=ξmax>0,存在合适的控制参数使得ΩZ⊆ΩNN.定义xi(0),zi(0)和(0)的初始值集合Ω0使得‖ξ‖0<ξmax.这时对于属于Ω0的所有xi(0),zi(0)和(0),∀t>0均有ΩZ⊆ΩNN.4 仿真研究(Simulation example)考虑以下时变时滞不确定随机非线性系统:其中:τ(t)=1+sint,初始条件为x1(0)=0.2和x2(0)=0.1,参考输入信号yd=0.5(sint+sin 0.5t).仿真过程中,采用RBF神经网络来逼近未知函数,W∗TS(Z2)包含729个节点,中心分布在[−5,5]×[− 5,5]×[− 5,5]×[− 5,5]×[− 5,5]×[0,5],宽度为1;其他仿真参数给出如下:k1=4.74,k2=15,λ=5,σ=1.采用定理1中的控制器(20)和参数自适应率(21),其中z1=x1−yd,z2=x2− α1,β = β(Z2).仿真结果由图2~4给出,图2表明所提出的自适应跟踪控制器具有良好的跟踪性能,输出响应y能比较快地跟踪参考输入yd;控制输入如图3所示;图4描述了自适应参数曲线.图2 输出响应y(t)和参考输入yd(t)Fig 2 Output responsey(t)and reference inputyd(t)图3 控制输入u(t)Fig 3 Control inputu(t)图4 自适应参数Fig 4 Adaptive parameter5 结论(Conclusion)本文针对一类具有未知时变时滞的不确定随机非线性严格反馈系统,利用Razumikhin引理和backstepping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器,可以保证跟踪误差四阶矩半全局一致最终有界.所给出的控制器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将该方法推广到更一般的严格反馈型随机非线性系统是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参考文献(References):【相关文献】[1]FLORCHINGER P.Lyapunov-like techniques for stochastic stability[J].SIAM Journal on Control and Optimization,1995,33(4):1151–1169.[2]FLORCHINGER P.Feedback stabilization of affine in the control stochastic differential systems by the control Lyapunov function method[J].SIAM Journal on Control and Optimization,1997,35(2):500–511.[3]PAN Z G,BASAR T.Adaptive controller design for tracking and disturbance attenuation in parameter-feedback nonlinear systems[J].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Control,1998,43(8):1066–1083.[4]DENG H,KRISTIC M.Stochastic nonlinear stabilization:part 1:a backsteppingdesign[J].Systems&Control Letters,1997,32(3):143–150.[5]DENG H,KRISTIC M.Stochastic nonlinear stabilization:part 2:inverseoptimality[J].Systems&Control Letters,1997,32(3):151–159.[6]WANG Y C,ZHANG H G,WANG Y Z.Fuzzy adaptive control of stochastic nonlinearsystems with unknown virtual control gainfunction[J].Acta AutomaticaSinica,2006,32(2):170–178.[7]PSILLAKIS H E,ALEXANDRIDIS.NN-based adaptive tracking control of uncertain nonlinear systems disturbed by unknown covariance noise[J].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2007,18(6):1830–1835.[8]YU J J, ZHANG K J, FEI S M. Direct fuzzy tracking control of a class of nonaffine stochastic nonlinear systems with unknown dead-zone input[C] //Proceedings of the 17th World Congress,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utomatic Control. Elseviet: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ccountants, 2008, 12236 – 12241.[9]谢立,何星,熊刚,等,随机非线性时滞大系统的输出反馈分散镇定[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3,20(6):825–830.(XIE Li,HE Xing,XIONG Gang,et al.Decentralized output feedback stabilization for large scale stochastic nonlinear system with time delays[J].Control Theory&Applications,2003,20(6):825–830.)[10]GE S S,HUANG C C,LEE T,et al.Stable Adaptive Neural Network Control[M].USA:Kluwer Academic,2002.[11]RICHARD J P.Time-delay systems:an overview of some recent advances and open problems[J].Automatica,2003,39(10):1667–1694.[12]MAO X R.Razumikhin-type theorems on exponential stability of stochastic functional differential equataions[J].Stochastic Process and Their Application,1996,65(2):233–250. [13]JANKOVIC S,RANDJELOVIC J,JOVANOVIC M.Razumikhintype exponential stability criteria of neutral stochastic function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J].Journal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2009,355(2):811–820.[14]CHEN W S,JIAO L C,liJ,et al.Adaptive NN backstepping output-feedback control for stochastic nonlinear strict-feedback systems with time-varying delays[J].IEEE Transations on System,Man and Cybernetics,Part B:Cybernetics,2010,40(3):939–950.[15]LIU S J,GE S S,ZHANG J F.Robust output-feedback stabilization for a class of uncertain stochastic nonlinear systems with timevarying delays[C]//Proceedings of 2007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rol and Automation.Piscataway,NJ:IEEE,2007:2766–2771.[16]余昭旭,杜红彬.基于NN的不确定随机非线性时滞系统自适应有界镇定[J].控制理论与应用,2010,27(7):855–860.(YU Zhaoxu,DU Hongbin.Neural-network-based bounded adaptive stabilization for uncertain stochastic nonlinear systems with timedelay[J].Control Theory&Applications,2010,27(7):855–860.)[17]胡适耕,黄乘明,吴付科.随机微分方程[M].科学出版社,2008:153–156.(HU Shigeng,HUANG Chengming,WU Fuke.Stochastic Differential Equations[M].Beijing:Science Press,2008:153–156.)[18]PLOLYCARPOU M M.Stable adaptive neural control scheme for nonlinearsystems[J].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1996,41(3):447–451.。

自适应控制的控制律

自适应控制的控制律

自适应控制的控制律
自适应控制是一种控制系统,能够根据系统的变化自动调整控制参数以适应不确定性和变化。

自适应控制律是指在自适应控制系统中使用的控制算法或规律,它能够根据系统的实时状态和性能指标来调整控制器的参数,以实现对系统的稳定控制和优化性能。

自适应控制律的设计通常涉及到系统建模、参数识别和控制器设计等方面。

首先,需要对被控对象进行数学建模,以获取系统的动态特性和参数。

然后,通过参数识别技术,可以实时地估计系统的参数,包括未知的环境扰动和参数变化。

最后,基于系统模型和参数估计,设计自适应控制律,使得控制器能够根据实时的参数估计和系统状态来调整控制输入,以实现对系统的稳定控制和性能优化。

自适应控制律可以采用多种控制算法,包括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自适应滑模控制、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等。

这些算法在不同的应用领域和系统中具有不同的优势和适用性。

例如,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适用于具有较好系统模型的系统,而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适用于非线性和复杂系统。

总的来说,自适应控制律通过实时地调整控制器的参数来适应系统的变化,能够提高控制系统对不确定性和变化的鲁棒性,从而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随机时滞非完整系统的自适应控制器设计

随机时滞非完整系统的自适应控制器设计
自适 应 控 制 等 。

5 一
潍坊 学 院 学报
2 1 年 8月 02
z 一 2 £ 1 0 + ( 0 16 £ z , ) + ( o 1z (一r ) t - ̄ x , 1z (- r ) U z , , 1£ ) d q  ̄ ( 0 z , 1t ) (
z 一 + o t - T x , 1 d q  ̄ ( o z ) + ( 0z , (一r ) t -r x , 1z (一r ) , ≤ 一1 o ,1 1 £ )d -  ̄ ( o. , 】£ ) 幽 2 ≤  ̄ T s
制 方案 的应 用得 到 系统 渐进稳 定 。应 用基 于建设 性操作 的积分反 推技 术 来设计控 制 器 。 系统 的依 概 率渐 进稳 定得 到 实现 。仿真 算例 进一 步证 明 了设 计过 程 的有 效性 。
关键 词 : 随机 时滞 非 完整 系统 ; 分反推 ; 积 切换 控制 方 案 ; 依概 率渐进稳 定
中图分 类号 : 1 TP 3
l 引言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6 1 4 8 (0 2 0 - 0 0 -0 1 7 - 2 8 2 1 )4 0 5 9
对非 完整 控制 系统 的反馈 稳 定问题 研究 人员 已经做 了很 多 的调查 研究 。非 完整 控制 问题 主要 是 因为
W i e r cs , ( , ) 已知的非 线性 函数 , e rpo es n o 是 0是未 知的参 数 , ( 0z , 1£ ) 和 ( oz , (一 z , 1z (一r ) z , 1 1 r ) 1 ≤ 是 未知 的光 滑的 函数 。 ) ,≤ 为 了设 计输 出反馈 控制 器对 函数 ( 。 z , £ ) 和 ( 。 z , (一r ) 出下面 的假设 。 z z (一r ) z , 。£ ) 给 假 设 1 对 每个 1 ≤ , 在 已知光 滑非 负 函数 ( 。z )g ( ≤ 存 , , z (・) , 。 ) ) ( , 和 ( (・) 满 足 。 ) 不等式 l ( , lX (・) I z , 1+ (・) x (・ ) 0X , l ) ≤ l ( o z ) l g g ( l )

自适应控制

自适应控制

目录第一章自适应控制概述 (1)第一节自适应控制的产生背景及分类 (1)一.自适应控制产生的背景 (1)二.自适应控制的原理及分类 (2)第二章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CONTROL)简称MRAC 3第一节MRAC的基本概念 (3)第二节最优化的设计方法 (4)一、利用梯度法的局部参数最优化的设计方法 (4)第三节基于李雅普诺夫第二方法稳定性理论的MRAC设计方法 (7)一.关于李雅普诺夫( Liaupunov) 稳定性的第二方法 (7)第四节基于超稳定理论的MRAC设计方法 (13)一、关于超稳定性理论的基本概念 (13)二、用超稳定理论设计MRAC系统 (15)第三章自校正控制 (18)第一节自校正控制的原理及组成 (18)第二节最小方差控制律 (21)第一章自适应控制概述任何一个动态系统,通常都具有程度不同的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因素的产生主要由于:(1)系统的输入包含有随机扰动,如飞行器飞行过程中的阵风;(2) 系统的测量传感器具有测量噪声;以上两者又称为不确定性的(或随机的)环境因素。

(3) 系统数学模型的参数甚至结构具有不确定性。

如导弹控制系统中气动力参数随导弹飞行高度、速度、导弹质量及重心的变化而变化。

在只存在不确定环境因素,但系统模型具有确定性的情况下,这是随机控制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自适应控制是解决具有数学模型不确定性为特征的最优控制问题。

这时如果系统基本工作于确定环境下,则称为确定性自适应控制;如果系统工作于随机环境下,则称为随机自适应控制。

自适应控制的提法可归纳为:在系统数学模型不确定的条件下(工作环境可以是基本确定的或是随机的),要求设计控制规律,使给定的性能指标尽可能达到及保持最优。

为了完成以上任务,自适应控制必须首先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地在线辨识系统模型(结构及参数)或性能,作为形成及修正最优控制的依据,这就是所谓的自适应能力,它是自适应控制主要特点。

自适应控制

自适应控制

1
第一章 概述
1.1 自适应控制的研究对象
自适应控制是研究具有“不确定性”的控制系统的特性分析和综合(控制器设计)。

1. 系统不确定性产生的原因
1)内部不确定性
(1)被控对象的结构(阶次)和参数由于建模误差引起的不确定性。

(2)被控对象的结构(阶次)和参数或者动态特性是时变的或随工作作条件改变而变化。

2)外部不确定性
被控对象的运行环境(外部干扰)是随机信号而且它们的统计特性不确切知道或者是时变的。

2. 系统“不确定性”的数学描述
1)状态方程
设一个线性离散时间系统,其状态方程如下:
(1)(,)()(,)()()x k A k x k B k u k k θθε+=++ (1.1-1)
()(,)()()y k C k x k v k θ=+
式中:
()()r r ()m 1 m x k y k u k ⨯⨯⨯——状态向量 n 1
——输出向量 1 (由传感器数量决定)
——控制向量 (由执行机构决定)
{()}}{()}k u k ε——单位动态噪声称为随机序列,其统计特性未知——测量噪声
(,)A k θ,(,)B k θ,(,)C k θ 分别为系统矩阵,输入矩阵,输出矩阵,其维数为
,n n m n ⨯⨯⨯n ,v 。

k ——离散时间,k ~k T 。

其中T 为采样周期。

θ——S 维未知参数向量,可能A ,B ,C 中未知参数不同,为了简单起见,都设为S 维。

2)系统框图
根据(1.1-1)式可以画出被控对象的结构框图。

车辆控制系统的自适应模型预测控制

车辆控制系统的自适应模型预测控制

车辆控制系统的自适应模型预测控制自适应模型预测控制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车辆控制系统中的控制算法。

它利用系统的数学模型进行状态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进行控制决策,以实现对车辆运动的精确控制。

这种控制策略在提高车辆运行稳定性、减少能耗和寿命损耗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

本文将对自适应模型预测控制在车辆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进行详细探讨。

自适应模型预测控制是指根据随机系统的动态特性,通过在线学习系统模型参数,预测系统状态,并根据预测结果进行控制指引。

车辆控制系统中的自适应模型预测控制通常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车辆模型的建立和控制器设计。

首先,在实际应用中,建立准确的车辆动力学模型非常重要。

这个模型需要包括车辆的质量、惯性、阻力、操纵输入等参数。

然后,通过系统辨识方法或数值优化等技术,根据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和优化。

这样可以不断优化模型的准确性,提高预测的精确度。

在车辆模型建立完成后,需要设计预测控制器来实现对车辆运动的控制。

传统的控制方法主要基于固定的控制规则,忽视了系统动态特性的变化。

而自适应模型预测控制则能够自动调整控制策略以适应系统状态的变化。

它通过在线系统辨识来获取实时的模型参数,然后根据模型预测结果进行控制决策。

这种控制策略在不确定的环境下表现出了较强的适应能力和鲁棒性。

自适应模型预测控制在车辆控制系统中有许多实际应用。

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车辆动态稳定性控制系统。

动态稳定性控制是指在车辆发生侧滑或失控情况下,通过操纵车辆的刹车力和转向角度,来恢复车辆的稳定性。

自适应模型预测控制可以通过准确的车辆模型预测未来的车辆状态,然后根据预测结果动态调整刹车力和转向角度,以保持车辆的稳定性。

这种控制方法对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另一个应用领域是智能驾驶系统。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智能驾驶系统成为当今车辆控制领域的热点。

自适应模型预测控制在智能驾驶系统中能够实现精确的路径规划和控制。

通过预测车辆未来的状态和环境变化,智能驾驶系统可以选择最优的路径和速度,并自动调整车辆的行驶方向和速度。

自适应控制系统设计与优化

自适应控制系统设计与优化

自适应控制系统设计与优化在现代科技水平的高速发展下,许多行业都开始引入了自适应控制系统,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动调整参数,以确保整个系统能够稳定地运作。

不论是机械制造、电子通讯或是生命科技,自适应控制系统已经越来越为人所熟知,并被广泛应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自适应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1. 自适应控制系统概述自适应控制是指一种利用系统自身动态特性和随机扰动的信息,实现传感器精度优化和系统性能最优化的控制技术。

自适应控制和其他控制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是根据系统内部动态特性进行设计和优化的,而其他控制方法通常是根据系统模型进行设计和优化的。

自适应控制系统可以针对系统自身的动态特性,自动调整参数,优化系统性能,其优点包括:1. 能适应未知和不稳定的系统状态。

2. 能够自动调整参数,以达到更高的性能表现。

3. 能够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4. 降低了系统的维护成本和人工干预的频率。

2. 自适应控制系统设计设计一个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关键是建立一个适当的数学模型,这个模型必须准确、简单、可靠。

一般来说,数学模型通常是一个微分方程,包含几个重要的参数,包括系统的动态特性和扰动信息。

在许多实际应用中,系统的动态特性和扰动信息往往是难以准确测量的,因此需要进行一些估计和预测。

自适应控制系统通常使用一种称为“自适应滤波”的技术,通过滤波器对系统输入和输出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并估计出未知参数。

根据系统的动态特性和估计参数,自适应控制系统可以自动调整关键参数以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自适应控制系统设计的主要优化目标包括:1. 维持系统稳定。

2. 提高系统响应速度和精度。

3. 降低系统噪声和振动。

3. 自适应控制系统优化优化一个自适应控制系统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设计一组测试,验证控制系统性能。

2. 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调整,调整关键参数,优化控制效果。

3. 重复测试和调整,直到达到最佳控制效果。

调整和优化一个自适应控制系统需要持续不断的实验和测试,以不断地改进和优化系统的性能。

随机系统的自适应次优控制

随机系统的自适应次优控制
另一方面, 还要对系统进行学习以减少系统中参数 的不确定性. 对于运行在随机环境中的系统, 不可 避免 的耍受到来 自外界的随机干扰 , 同时内部元件
系统输出稳定在期望值上. 这是一种滚动优化控制 策略, 即在当前时刻, 利用系统信息 , 求解单步最优
控制问题 , 然后激励 系统获得下一步所需的信息 ,
其 中: ∈ E , o 为时间; ( £ 分别为系 t 0 +c ) . £ () ) ), , 统在 t 时刻的输出和输入 ;( 是均值为零方差为 P£ ) 。 的高斯白噪声 } 与 为系统的输 出与输入阶次. 定义t 时刻未知参数向量z £ 一 E, , , () bb b …, b , ,z…, , m 口 口 , 口] 假定参数 向量 z£ 的初值 zO ( ) () 是随机 的, 计 特性 服 从 高斯 分 布, zO 统 即 ()~ N(()P O) O , () ;再 假 定 初 始 条 件 为 JO 一 () { O , ‘ (). O , . O ()…. O ,() …,‘ )].t 0 ) , ) , ( 时亥 已 知的输入量和可量测 的输 出量构成控制过程实时
0c.2 0 t 06
文|螭号 : 10—7420)5 6—4 I 【 0051(060— 10 4
随机系统 的 自适应次优控制
孙 卫,李 宁
( 西安工业大学 数学系, 西安 703) 102
摘 薹: 系统在遣行过程中, 除了受到来自外界的随机干扰外, 还受到了诸如内部参数引起 的不确定性的影响, 为对付这两种不确定性, 采用双态控制方法, 出了基 于新息的最小方差 提 控制策略 , 了谊次优控制律的解析解. 获得 仿真表明: 控制律一方面通过学习可消除 系统参数 的不确定性 。 另一方面可有效的对付环境的随机干扰 , 从而能够获得较好的辩识结果与 良好的

随机信号与随机控制

随机信号与随机控制

随机信号与随机控制在控制系统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随机信号和随机控制的问题。

随机信号是指在统计意义上不能被精确预测的信号,它具有不确定性和随机性。

而随机控制则是指对随机信号进行控制的过程。

本文将围绕随机信号和随机控制展开讨论,探讨其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一、随机信号的特点及产生方法随机信号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无规律性:随机信号在时间上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其取值是不可预测的。

在数学上,可以用概率论和统计学的方法来描述随机信号的特性。

2. 平稳性:随机信号的统计特性在时间上是不变的。

这意味着随机信号的均值、方差和相关函数等统计特性在时间上保持不变。

3. 宽带性:随机信号在频域上具有较宽的频带宽度。

即随机信号的功率谱密度在较宽的频率范围内不为零。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常常需要产生符合一定分布的随机信号。

常见的随机信号产生方法包括:1. 高斯白噪声:高斯白噪声是一种基本的随机信号,其在时间和频率上都是平稳的。

我们可以通过物理装置或数学方法来产生高斯白噪声。

2. 随机数发生器:随机数发生器是一种通过物理装置或算法生成随机数的设备。

随机数发生器可以产生均匀分布的随机数,也可以产生符合特定分布的随机数。

二、随机控制的基本概念与方法随机控制是对随机信号进行控制的过程,旨在实现对系统的稳定性、性能和鲁棒性的优化。

随机控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1. 随机变量:随机变量是描述随机信号的数学工具,它可以表示随机信号的取值和概率分布。

2. 状态空间模型:状态空间模型是描述随机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它包括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用于描述系统的状态演化和输出响应。

3. 最优控制理论:最优控制理论是指寻找使给定性能指标达到最优的控制策略。

在随机控制中,最优控制理论可以应用于随机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性能优化。

4. 自适应控制:自适应控制是指随着系统状态和外部干扰的变化,自动调整控制器参数以适应变化的工作环境。

自适应控制可以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和适应性。

三类随机非线性系统的动态事件触发自适应控制

三类随机非线性系统的动态事件触发自适应控制

三类随机非线性系统的动态事件触发自适应控制随机非线性系统是一类具有随机扰动和非线性特性的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为了实现对这类系统的自适应控制,动态事件触发技术被应用于控制器设计中。

本文将介绍三种常见的动态事件触发自适应控制方法,并通过仿真实验证明其有效性。

首先,我们将介绍基于置信域的动态事件触发自适应控制法。

在这种方法中,控制器的更新周期是通过置信域中的状态估计误差来确定的。

当系统的状态估计误差大于预先设定的阈值时,控制器将被激活,否则将保持静止。

其次,我们将介绍基于事件激发函数的动态事件触发自适应控制法。

在这种方法中,控制器的更新周期是根据事件激发函数的变化来确定的。

事件激发函数是系统响应的函数,当其超过预先设定的阈值时,控制器将被激活。

最后,我们将介绍基于自适应阈值的动态事件触发自适应控制法。

在这种方法中,控制器的更新周期是根据系统状态变化和控制性能指标来确定的。

通过自适应调整阈值,可以实现在不同工况下的自适应控制。

通过对这三种动态事件触发自适应控制方法的仿真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这三种方法在对随机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控制中均表现出了良好的性能。

其次,基于置信域的方法对状态估计误差的判断更加准确,可以在精确控制系统状态的同时减小计算开销。

最后,基于自适应阈值的方法对不同工况下的控制性能进行了优化,并且在控制响应速度和稳定性之间取得了良好的平衡。

综上所述,随机非线性系统的动态事件触发自适应控制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合理选择控制参数和阈值,可以实现对这类系统的优化控制。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更加精确的控制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更为复杂的系统中综合以上讨论,基于事件激发函数和自适应阈值的动态事件触发自适应控制方法在随机非线性系统的控制中展现出了良好的性能和应用前景。

这些方法能够根据系统响应和性能指标的变化,灵活地调整控制器的更新周期和阈值,实现对系统的优化控制。

自适应控制及其应用

自适应控制及其应用

自适应控制及其应用摘要:本文介绍了自适应控制的基本思想、控制方法以及目前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自适应控制控制律方法及应用一、自适应控制基本思想自适应控制的基本思想是将在线参数估计方法与某种控制系统设计方法结合起来,产生出具有自校正能力的控制律。

它的控制对象是具有一定程度不确定性的系统。

这里的“不确定性”是指描述被控对象及其环境的数学模型不是完全确定的,其中包含一些未知因素和随机因素。

面对客观上存在的各种不确定性,自适应控制系统应能在其运行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测量系统的输入状态,输出或性能参数,逐渐地了解和掌握对象,然后根据所获得的过程信息,按一定的设计方法,做出控制决策去更新控制器的结构,参数或控制作用,以便在某种意义下,使控制效果达到最优或近似最优。

自适应控制所依赖的关于模型和扰动的先验知识比较少,需要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去不断提取有关模型的信息,使模型逐渐完善。

随着生产过程的不断进行,通过在线辨识,系统模型会变得越来越准确,基于这种模型综合出来的控制作用也随之不断改进,在这个意义下控制系统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一个理想的自适应控制系统应具有:适应环境变化和系统要求的能力;学习能力;在变化的环境中能逐渐形成所需的控制策略和控制参数序列,在内部参数失效时,又恢复的能力;良好的鲁棒性。

二、自适应控制方法对大多实际控制过程而言,被控对象的参数在整个被控过程中不可能保持定常,对于这一类系统,如果采用常规的控制方法,不仅控制性能会变差,而且还会造成系统发散,而利用自适应技术却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控制效果。

自适应控制的基本思路是:依据自适应控制的“确定性等价原理”和“分离设计原则”,时变系统的控制器设计可以分为两步进行,首先假定被控对象的参数已知且定常,按给定的性能指标设计出相应的控制器,然后利用参数辨识在线估计出被控对象的参数值,并以参数估计值代替控制器中所用的真值对系统进行控制。

自适应控制由于具有对时变参数的良好的自适应能力,因而在时变时滞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2.11)
其中 x1 ∈ R, x2 ∈ R 表示系统状态, ϕ1 : R → Rn ,ϕ2 : R → Rn , g1 : R → Rr , g2 : R → Rr 是 已 知 的 向 量 非 线 性 函 数 且 满 足 局 部
n
Lipschitz
条 件 及
ϕ1 ( 0 ) =0,ϕ2 ( 0 ) =0 , g1 ( 0 ) =0,g 2 ( 0 ) =0 ,θ ∈ R 表示未知的参数向量,ω 为 r 维独
ˆ(0) = 0 , 在仿真中, 选择控制参数 c = 0.5, γ = 0.5 , 初始条件设计为 x(0) = 0 ,θ
则 Simulink 模块图和仿真结果如图。
-0.5*u-0.5*u*(sin(u))^2 u*sin(u) 2.5*u^2 1 s Add Integrator Dot Product 0.5*u^3 -u^2 1/s Integrator1 Dot Product1 Add1 Scope1 Scope
n
n n
(5.1.1)
其中 x ∈ R , f : R → R ,g : R → R 满足局部 Lipschitz 条件, 且 f (0) = 0, g(0) = 0 , ω 为 r 维独立标准维纳过程。 定义 5.1:假设 Ω ⊂ R n 是一紧集,称系统(5.1.1)的平衡点 x = 0 是
n
n×r
(5.2.16)
设计:
⎧α = −c y − θ ˆTϕ ( y ) + β ( y ) 1 1 1 ⎪ 1 ⎪ ⎞ ∂α1 ∂α1 ∂α1 1 2 ∂2α1 ⎪ T ⎛ ˆ ˆ u cz θ ϕ y ϕ y x θ g1 ⋅ 2 + β2 ( y, z2 ) (5.2.17) = − − − ⋅ + ⋅ + + ⎨ 2 1 ( )⎟ 2 ⎜ 2( ) ˆ y y 2 ∂ ∂ ∂y θ ∂ ⎝ ⎠ ⎪ ⎪ 3 ˆ ⎡ 3 ⎤ ⎪ ⎩θ = −θ = Γ ⎣ y ϕ1 ( y ) + z2 ⋅ w⎦ 将(5.2.17)代入(5.2.13)和(5.2.16)得:
γ 1 (| x |) ≤ V ( x) ≤ γ 2 (| x |) 且 LV ≤ −W ( x)
在概率意义下局部(或全局)一致有界,且满足
(5.1.5)
对于 ∀t ≥ 0 和 ∀x0 ∈ Ω ( ∀x ∈ R n )成立,其中 W 是连续非负函数,则平衡点 x = 0 和
P{lim W ( x(t )) = 0} = 1
2 ⎡ ⎛ ⎞ ∂α ⎡ ∂α ⎤ ∂α ∂α ˆ 1 2 ∂ α1 ⎤ dz2 = ⎢u + θ T ⎜ ϕ2 ( y ) − 1 ⋅ ϕ1 ( y ) ⎟ − 1 ⋅ x2 − 1 θ − g1 ⋅ 2 ⎥ dt + ⎢− 1 ⋅ g1 ( y ) + g2 ( y ) ⎥ dw ˆ 2 ∂y ∂y ⎦ ∂θ ⎝ ⎠ ∂y ⎣ ∂y ⎦ ⎣

(5.2.6)
V =V (X )+
ˆ 。由(5.2.4)- (5.2.6)得 = θ −θ 其中 θ1 2 θ 2γ(5.2.7)
1 2 L⎡ ⎣V ⎤ ⎦ = −cx + xθ f ( x ) + ⋅ θ ⋅ θ
γ
⎡ xf ( x ) + 1 ⋅ θ ⎤ = −cx 2 + θ ⎢ γ ⎥ ⎣ ⎦ ⎡ xf ( x ) − 1 ⋅ θ ˆ = γ ⋅ x ⋅ f ( x) ) ˆ ⎤ (取 θ = −cx 2 + θ ⎢ ⎥ γ ⎦ ⎣
p lim x ( x ) = 0 = 1 且 p {闭环信号有界} = 1 。
t →∞
{
}
(5.2.2)
由于 f (0) = 0, g(0) = 0 ,基于微分中值定理,存在非线性函数 f ( x), g ( x) 使得
| g ( x) ||≤| x | g ( x)
选择 Lyapunov 函数: V ( x ) =
选择 Lyapunov 函数
V=

1 4 1 4 1 T −1 y + z2 + θ Γ θ 4 4 2
(5.2.20)
⎤ ⎞ ∂α1 3 T 2 3 ⎡ T T ⎛ ⎤ L [V ] = y 3 ⎡ ⎣ z2 − c1 y + θ ϕ1 ( y ) + β1 ( y ) ⎦ + 2 tr { g1 ( y ) ⋅ y ⋅ g1 ( y )} + z2 ⎢ −cz2 + θ ⎜ ϕ 2 ( y ) − ∂y ⋅ ϕ1 ( y ) ⎟ + β 2 ⎥ ⎝ ⎠ ⎣ ⎦
(5.1.7)
对于 ∀t ≥ 0 和 ∀x0 ∈ Ω ( ∀x ∈ R n )成立,则平衡点 x = 0 在概率意义下局部(或
52
自适应控制设计引论
全局)一致渐近稳定。 不等式 5.1 (Young 不等式):设 x ∈ R n , y ∈ R n , p, q > 0 ,且 p −1 + q −1 = 1 , 则有 1 1 x T y ≤ | x | p + | y |q (5.1.8) p q 特别地,如果 p = q = 2 ,则有
• 在概率意义下局部(全局)一致稳定,如果 ∀ε > 0 存在 γ (⋅) ∈ K ,使得 P{| x(t ) |≤ γ (| x0 |)} ≥ 1 − ε , ∀t ≥ 0 , ∀x0 ∈ Ω \ {0} ( ∀x0 ∈ R n \ {0} )
(5.1.2)
• 局部(全局)一致渐近稳定,如果 ∀ε > 0 ,存在 β (⋅,⋅) ∈ KL ,使得 P{| x(t ) |≤ β (| x0 |, t )} ≥ 1 − ε , ∀t ≥ 0 , ∀x0 ∈ Ω \ {0} ( ∀x0 ∈ R n \ {0} ) (5.1.3)
5.2 随机系统状态反馈自适应控制
在这一节,我们考虑参数化不确定随机系统的自适应控制设计方法,为了简 化我们先讨论一阶和二阶系统的情况。
5.2.1 一阶随机系统的自适应控制设计
考虑如下由 Ito 微分方程描述的一阶参数化随机系统
dx = [θ T f ( x) + u ]dt + g ( x)T dw
(5.2.13) (5.2.14)
ˆ 微分公式: 由 Ito
ˆ = L [α ] dt + dα1 g ( y ) dw d α1 y , θ 1 1 dy
( )
⎡ ∂α ⎞⎤ ∂α ˆ ∂ 2α ∂α 1 ⎛ T = ⎢ 1 ( x2 + θ T ϕ1 ( y ) ) + 1 θ + tr ⎜ g1 ( y ) ⋅ 21 ⋅ g1 ( y ) ⎟ ⎥ dt + 1 ⋅ g1 ( y ) dw ˆ 2 ⎝ ∂y ∂y ∂θ ⎠⎦ ⎣ ∂y (5.2.15)
5 time (s)
10
图 5.2.2:仿真结果
5.2.2 二阶随机系统的自适应控制设计
考虑如下由 Ito 微分方程描述的二阶参数化随机系统
⎧ dx1 = ( x2 + θ T ϕ1 ( y ) ) dt + g1 ( y ) dw ⎪ ⎪ T ⎨ dx2 = ( u + θ ϕ2 ( y ) ) dt + g 2 ( y ) dw ⎪ y = x1 ⎪ ⎩
t →∞
(5.2.12)
{
}
第五章 随机系统的自适应控制设计
55
采用 Backstepping 方法:令 z2 = x2 − α1 ( y,θ )
,则
dy = dx1 = ( z2 + α1 ( y,θ ) ) dt + g1 ( y ) dw
dz2 = ( u + θ T ϕ 2 ( y ) ) dt + g 2 ( y ) dw − dα1
t →∞
(5.1.6)
定理 5.2:考虑系统 (5.1.1),假设 Ω ⊂ R n 是一紧集,若存在连续二次可微函 数 V ( x) ,和 γ 1 , γ 2 ∈ K ∞ 和 γ 3 ∈ K 使得
γ 1 (| x |) ≤ V ( x) ≤ γ 2 (| x |) 且 LV ≤ −γ 3 (| x |)
立标准维纳过程。 基于中值定理,存在 φ1 , g1 , φ2 , g 2 ,使得
ϕ1 ( y ) =y ⋅ ϕ1 ( y ),ϕ2 ( y ) =y ⋅ ϕ2 ( y ) , g1 ( y ) =y ⋅ g1 ( y ),g 2 ( y ) =y ⋅ g 2 ( y )
目标:设计 u ,使 P lim x ( t ) = 0 = 1
第五章 随机系统的自适应控制设计
51
第五章 随机系统的自适应控制设计
在这章,我们将近一步讨论随机系统的自适应控制方法。
5.1 随机微分方程的稳定性理论
由于实际环境中随机扰动普遍存在的,因此在控制领域中随机系统是一种非 常普遍的系统,对于随机系统有多种建模方法,但基于 Ito 微分方程描述的随机 系统是研究的相对比较多的一种随机系统模型,在这一节,我们就这类系统的稳 定性进行讨论。 考虑随机微分方程 考虑以下 Ito 随机微分方程描述的动力系统 dx = f ( x)dt + g ( x)dω
Band-Limited White Noise
图 5.2.1:Simulink 模块图
54
自适应控制设计引论
4 3 2 1 0
5 4 3
θ
2 1 0 5 time (s) 10 0 0 5 time (s) 10 2 0 w -2 0 5 time (s) 10 -4 0
x u
0 -10 -20 -30 -40
T dy = ⎡ ⎣ z2 − c1 y + θ ϕ1 ( y ) + β1 ( y ) ⎤ ⎦ dt + g1 ( y ) dw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