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发展简史

中国高铁发展简史
中国高铁发展简史

中国高铁崛起的发展历程

由于高铁装备在技术等方面的外溢效应,带动了城市轨道交通、普铁等行业发展,使我国企业不仅在国内大规模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占据绝对份额,更在国际市场有所斩获,提升了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目前,我国成为全球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2015年底,我国高铁装备产值达4000亿元左右,高铁总里程达到1.9万公里左右,是世界其他国家高铁运营里程总和的近2倍。在技术研发方面,我国已实现了高铁列车自主设计、制造、调试的完整链条,在线路工程、列控系统、牵引供电等方面的技术水

平也已达到世界领先。在品牌方面,我国自主研发的产品享誉全球,其中CRH380A型动车组保持着486.1公里/小时的世界高铁运行试验速度纪录,其脱轨系数、轮轴横向力和轮重减载率等高速列车的三项最重要安全指标,全部优于国际标准,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高铁列车之一。在人才方面,培养了一批高精尖人才和团队,成为未来二三十年引领我国乃至世界高铁装备发展的核心智力资源。在产业链方面,形成了涉及机械、冶金、电子、化工等多个领域的完整产业链条,如一辆高铁动车组上的4万个零件通过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600多家企业供应。在市场方面,世界轨道交通领域巨头——中国中车已经将国内市场完全占领并逐步向国际市场拓展。在标准方面,2014年我国颁布了《高速铁路设计规范》、《城际铁路设计规范》等55项铁路技术标准,主持了10项国际铁路联盟、9项国际电工委员会铁路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已成为国际高铁行业标准制定的重要参与者。此外,由于高铁装备在技术等方面的外溢效应,带动了城市轨道交通、普铁等行业发展,使我国企业不仅在国内大规模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占据绝对份额,更在国际市场有所斩获,提升了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发展历程

自我探索与技术积累阶段(改革开放后-2003年)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要不要建设高速铁路、如何建设高速铁路、以什么样的标准建设高速铁路等问题达成了初步共识,并于1990年底完成了《京沪高速铁路线路方案构想报告》,开启了建设京沪高铁的预研。此后,我国不仅开展了如广深准高速铁路、第六次铁路大提速以及秦沈客专等三大线路试验与运营实践,也研发制造了“先锋”、“蓝剑”、“中华之星”等国产高速列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为“中华之星”,其是在京沪高铁“轮轨”与“磁悬浮”路线之争的背景下于2000年立项,该型列车最高运营时速为270公里,在2002年秦沈客运专线的冲刺试验中更是创造了321.5公里的速度记录。通过该项目,我国不仅获得了动车组制造的系统集成能力,更是在动力系统、高速制动系统、转向架等方面实现了很大的技术突破。然而,“中华之星”在试验和运行中出现了一些故障,于2003年召开的高速动车组专家研讨会认为该型列车与国外先进水平在技术水平、产品成熟度和可靠性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其动力集中式布局的技术路线也与国外分散式布局的主流路线相悖。产品上差距的背后更是我国高铁装备领域技术、材料、工艺等方面的全面落后。

国外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阶段(2004年-2007年)

2003年铁道部提出了跨越式发展路线,以较短的时间、较少的环节和较少的代价,实现与发达国家原先走过发展历程相同的目标,明确了整体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逐步实现国产化,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路线。这标志着我国高铁从持续了十几年的自主发展道路向引进--消化吸收—自主

创新的路径上转变。国务院在2004年召开的专题会议上也确定了引进少量原装、国内散件组装和国内生产的项目运作模式。2004年6月,铁道部为第六次大提速进行时速200公里动车组招标,庞巴迪、川崎和阿尔斯通分别与各自的中方合作企业中标,研发出之后的CRH1、CRH2、CRH5三类车型,而西门子因为要价太高并拒绝技术转让而出局。这次招标共分7个包,每个包20列动车组,其中包括1列原装进口的原型车(派人到外国企业学习);2列散件进口,在国内完成组装(在国外企业的技术指导下实践);17列为国产化列车,国产化水平逐步提高,最后国产化率要达到70%(逐步采用国产零件替换进口零件,提升国产化率)。铁道部旨在通过这样的规定来保证我国企业对国外技术的掌握并逐步提高国产化水平。通过这一轮制造工艺、制造流程和制造技术的引进,改善了我国企业技术管理平台,通过外方企业打通了材料和部件引进渠道,使得国内企业实现了核心部件和整车在制造上的本地化。由于外方只转让了设计结果即制造技术,并未转让核心技术即包括控制算法、调试运行在内的设计能力,因此很多环节还需要外方协助,并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

2005年,铁道部启动了引进设计时速300公里及以上的动力分散型动车组采购项目。如果说北车集团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与西门子公司(日后的CRH3型高速动车组),以及庞巴迪在中国的合资企业四方庞巴迪的中标不足为奇,那么南车集团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南车四方”)在经历上一轮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后的独立中标可以说是一项突破,这次投标主体仅为南车四方,以川崎为首的日本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这得益于南车四方对原日本动车组平台在消化吸收基础上的挖潜。从第一轮投标

生产的CRH2A到第二次投标中生产的CRH2C,虽然没有质的变化,但在很多领域都有改善,如列车牵引电机功率的提升、传动比改进带来总牵引功率提升以及车体结构、降噪、转向架等领域的改进。

至此,中国各企业在铁道部的统筹下,通过两轮大规模引进成功获得了日本、法国、德国的高铁技术,锻炼了设计能力,拥有了来图制造能力,实现了技术积累,追上了世界先进水平。

自主创新阶段(2008年-2010年)

为筹备已久的京沪高铁能用上我国自主产品,2008年铁道部与科技部签署了《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简称“计划”),提出研制新一代时速350公里及以上的高速列车,目标就是形成完全自主的中国高速列车技术、装备、产业化能力和运行服务能力。与技术引进和逆向复制不同,

该“计划”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铁装备进入自主创新阶段,一方面,本次是先确定顶层速度指标,通过层层分解明确各子系统指标,再确定详细技术方案,是正向设计过程;另一方面,京沪高铁要求最高运营时速380公里,持续运营时速350公里,例如南车四方对原有引进平台的挖潜已到极限,但仍不能满足要求,只有根据以往的积累进行全新设计。为实现这样的宏伟目标,我国充分发挥了举国体制优势,将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通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组织起来,突破关键技术,生产重点产品和零部件,最终成果就是CRH380系列动车组,其至今仍然是我国高铁运营的主力车型。

该系列中自主化程度最高的为南车四方生产的CRH380A型动车组,也是近年来李克强总理出访在推销高铁时所携带的模型车型,其高自主率得益于南车四方对自我创新连续、不间断的追求和努力:第一轮招标时对日系时速200-250公里动车组技术扎扎实实的学习和消化吸收;第二轮,承担了巨大风险独立投标时速300公里动车组,立足引进技术进行改进和生产,积累了独立研发经验;第三轮,在铁道部、科技部牵头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下,对总体设计进行了质的提升。在产品领域也承前而来,从CRH2A、CRH2C到CRH380A,进行了脱胎换骨的转变,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2010年,美国戴维斯律师事务所与美国专利商标局对CRH380A型高速列动车组进行的评估指出该型动车组没有发现任何会发生产权纠纷的情况,为南车四方生产的动车组出口美国提供了法律保障。2012年,南车四方中标了香港高铁项目,包括原技术引进方川崎在内的其他国际企业也并未提出有关知识产权的异议。这

些例子不仅说明了我国自产高速动车组“走出去”完全不受知识产权的约束,更是对我国高铁装备领域自主研发的有力肯定。

在该系列中,北车集团也开发出诸多车型,一是CRH380BL,其是在CRH3C 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发展起来,脱胎于德国技术,但零部件外购比例相对较大;二是CRH380B,为北车集团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针对东北地区研发的高寒型动车组,能够适应-40℃气温下的运营,是中国高铁装备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它克服了气候条件对高铁运营的制约,拓展了高铁的运行地域,完善了中国高速动车组谱系。随后,在前两款车型基础上又研制了CRH380C新型动车组,实现了车头、牵引传统系统两个方面的重大突破,逐步走出了德国技术的影子。

发展低谷阶段(2011年)

正当蓬勃发展之际,2011年我国高铁产业遭遇了重大挫折。这年2月,原铁道部多位领导涉嫌严重违纪,之后高铁建设很快受到影响,银行收紧贷款、投资大幅下降、因高铁建设而形成的庞大债务也为全社会所关注。7月初,我国高铁开始降速,原时速350公里、250公里的线路分别降速至时速300公里、200公里运营。随后发生了震惊中外的“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造成40人死亡、172人受伤,社会各界对事故口诛笔伐,逐步演变为对中国高铁的质疑。这些事件对我国高铁发展的巨大打击有三个方面:,一是降速,不仅高铁运营速度全面下降,而且新建高铁线路标准降低,如大西、兰新等在建高铁线路的线下工程按照时速350公里标准在几乎建设完成的情况下,线上工程降低为时速250公里;二是银行进一步紧缩、限制贷款,高铁建设资金枯竭,大量线路停工,很多拟开工的规划线路也被叫停;三是严重影响了国际市场对中国高铁的信心,造成铁道部与数十个国家达成的数千亿美元意向合作失效。

事物的发展历程并非是一条上升的直线,而可能经历波峰与波谷交错的各种起伏,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轨迹,我国高铁事业也不例外。这次挫折是我国高铁发展中的一个低谷,也是为跨越式发展付出的代价。一方面,任何科学、技术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几年时间我们不可能完全获得国外通过几十年时间研发出技术的所有积累,更是缺少技术研发背后的试错经验;另一方面,高铁发展不仅仅是高速动车组等新装备的应用,更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还需要长时间、稳定、可靠运行经验的支撑,信号、控制等方面管理经验以及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这些都需要在高铁的长期运营中建立并逐步完善。随后通过各方努力,我国高铁克服了艰难的内外部环境继

续向前,扭转了广大群众的印象,获得了充分的认可和声誉,在国际上也重新赢回了尊重。

新一代技术研发与“走出去”阶段(2012年-2015年)我国要始终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实现高铁领域的完全自主化,必须要在关键领域、技术、产品上努力追赶,对最新一代技术趋势进行探索和研发。例如,对下一代电力牵引领域--永磁同步牵引系统的研究,我国企业虽起步稍晚但奋力追赶,2012年科技部出台的《高速列车科技十二五专项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要发展“机遇永磁电机的新兴牵引传动技术、标准和装备体系”以及“适应并引领世界高速列车牵引传动模式的技术和装备战略转型”,通过国家、企业等各方努力,目前在该领域已经逐渐赶上了国外先进水平。此外,在国家层面也开展前瞻性、技术性、理论性研究,为具有战略意义的高铁装备产业未来的发展做好技术储备。基于此,我国设立了“时速500公里条件下的高速列车基础力学问题研究”国家“973计划”项目,研发出cit500更高速度试验列车,通过该项目和该型车的试验,旨在对轨道交通的轮轨、流固、弓网等三大基础关系,对关键系统可靠性,以及对新材料新技术进行研究。

新一代自主研发阶段的成果就是2015年6月下线的中国标准动车组,不仅实现了对动力、变流、网络控制等关键系统部件的自主化,完全摆脱了CRH380系列中日系和德系技术的影子,更有标志性意义的是建立了中国标准。该车型采用的中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技术标准,涵盖了动车组基础通用、车体、走行装置、司机室布置及设备、牵引电气、制动及供风、列

车网络标准、运用维修等全部13个大方面。该型动车组在未来顺利通过60万公里的项目试验考核后,将驰骋在神州大地。

我国高铁装备产业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李克强总理也多次向出访国推销高铁,在国际市场的角逐中取得了一系列成绩:2014年7月,中国铁建总承包的土耳其安伊高铁二期正式通车;2015年4月,我国与印尼签署价值60亿美元的雅加达至泗水高铁项目;2015年11月,我国出口到马其顿的动车组在当地测试,这是我国动车组出口到欧洲的第一单。

高铁发展迈入新征途(2015年以后)

我国具有全球最大的高铁市场,中车集团是全球最大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CRH380系列动车组成为我国高铁线路上的主力车型,在一些先进技术领域处于国际一流水平,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成本具有竞争优势等评价是对我国高铁装备最贴切的褒奖。然而也应注意到,我国高铁装备产业发展还存

在一些问题,“走出去”形势并不乐观,一方面,我国高铁是在较短时间发展起来的,技术成熟度还有待进一步验证,缺少长时间的安全运行经验积累;另一方面,国际环境风云变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外企业在技术、运营经验、安全性等方面在客户印象中更具优势。

技术的发展、产品的更新、市场的变化日新月异,在日、德、法、加等国的各大企业积极抢占高铁领域制高点的同时,我们不能对以往的成绩沾沾自喜,不能对未来的发展掉以轻心,更不能停下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的脚步。要保持战略的定性、稳定的心态和冷静的头脑,充分认识我国高铁领域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加大投入,不断创新、弥补短板、打造品牌,在未来引领全球高铁装备行业发展。

主要做法

铁道部在招标和考核等环节制定了很多有利规则

铁道部作为我国高铁行业唯一的设备采购主体,在设定招标条件、指定技术接收平台等规则制定方面具有绝对的话语权,采取了很多有利于低成本实现技术引进、保证国内企业掌握国外技术、有利于我国自主创新的举措。例如,铁道部在《时速200公里铁路动车组项目投标邀请书》的公告中明确说明:“在中华人民共共和国境内合法注册的,具备铁路动车组制造能力,并获得拥有成熟的时速200公里铁路动车组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国外合作方技术支持的中国制造企业(含中外合资企业)。”这一规定一方面限定投标企业必须是中国企业,将原本想直接参与投标的西门子、庞巴迪、阿尔斯通、川崎等国外企业都拒之门外,只能找中国合作伙伴参与投标;另一方面,中国企业也必须拥有国外企业的成熟技术支持,将国内自主研发的高速列车排除在外。招标还明确了三个原则,一是关键技术必须转让,二是价格必须低,三是必须使用中国品牌。这样的招标内容既达到了技术引进的目的,又通过较小代价提升了国内高铁装备领域的技术和制造水平。此外,铁道部只指定了南车和北车两家企业进行技术接收,而国外企业共有西门子、庞巴迪、阿尔斯通、川崎四家,这让两家中国企业处于了绝对的战略优势,具备了同国外企业谈判的资本,加大了对方的技术转让力度。值得一提的是,除要求外商与国内企业签订完善的技术转让合同外,铁道部还设置了对中国投标企业“技术转让实施评价”的考核环节,只有国内企业通过了铁道部成立的动车组联合办公室在该环节的验收,铁道部才向国外合作企业付款,这确保了我国企业对引进技术和制造工艺的充分掌握。

集成各方资源搭建国家层面科研平台,探索合作机制调动地方积极性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等国家层面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保证了我国高铁发展的持续性和强制性。为实现高铁装备领域突破,国家也投入了大量资金、人力和物力等资源进行技术研发。例如,2008年科技部与铁道部共同签署了《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设立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高速铁路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制”项目,共投入30亿元,国家拨款10亿元并带动参与研发的企事业单位自筹资金20亿元。参与此次行动计划的包括南车、北车等企业,中科院力学所、中科院软件所、铁科院等11家科研院所,北京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等25家重点高校以及5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参与的科研人员共计68名院士、500多名教授,万余名其他工程科研人员。仅CRH380A高速动车组在头型方案20选10的初选中,就有1位院士、8位博士生导师、25位博士研究生和多位南车四方的设计骨干采用2836个核的计算机集群在四个月内进行了超过300个工况的空气动力学仿真分析。除此之外,铁道部也调动各方资源参与高铁建设,如推动建立了“省部合作”机制,共与31个省区市签订了加快铁路建设的战略协议并组建了合资铁路公司,在协议中,地方政府不仅承担了征地拆迁的主体责任,而且对铁路建设的权益性投资更高达4000多亿元,这不但加快了高铁建设进程,更是彻底改变了以往铁路建设仅靠中央政府及企业投资的局面,从根本上扭转了高铁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

庞大的国内市场带来巨大需求并提供广阔试验场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宏伟的高铁发展蓝图和最长的高铁线路,不但为高铁装备行业带来了巨量的市场需求,为本土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高铁产品的试验、运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铁道部通过标准逐步提高的多次招标

采购,锻炼了国内企业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能力,做强做大了骨干企业,培养了零部件配套企业,形成了高铁装备行业全产业链,推动了全行业的蓬勃发展。不断建设的高铁线路也为技术的研发、试验、验证以及运行提供了广阔的试验场。大规模的实践所积累的数据不但反馈到技术和产品的创新与改进中,促进了新技术、新产品的迅速应用,也增长了安全运营经验,促使全行业加快成熟和逐步完善。

对引进技术充分消化和吸收,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对国外的技术引进只是途径,让我国在最短时间内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最终目的还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培养自主创新的决心和能力,走上了“引进--消化吸收 --改进创新 --自主创新”之路。为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就是扎扎实实的消化吸收国外技术。以南车四方生产的CRH2型动车组为例,在具体操作中循序渐进,逐步吃透和掌握国外技术:一是严格按照外方提供的图纸制造,不求创新只求复制;二是巩固制造工艺和流程,在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等方面与外方看齐,掌握了CRH2A动车组的制造和监测技术;三是对工作进行全面掌握后,提出优化建议,进行小幅改进,开发出长编组车型CRH2B和卧铺动车组CRH2E。通过这三个阶段,带来了我国企业在生产工艺、生产能力、流程设置、质量控制等方面质的提升。通过技术引进,只

能得到制造工艺、制造过程和产品,整体上还属于逆向复制过程,但我国企业并不满足于此,而是着力吃透引进技术,不仅对技术、控制算法等方面进行了充分探索,明确了“怎么干”,更研究了“为什么这么干”,逐步培养自我创新能力,实现了从“逆向工程”到“正向设计”的转变,掌握了从研发设计、制造到测试的全流程,培养了国内设备供应商,完善了高铁装备全产业链,摆脱了对国外调试以及材料、部件的依赖。

骨干企业对行业发展的使命感和对研发创新的高投入

南车、北车作为我国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两大巨头企业,怀着振兴民族高铁装备产业的使命和情怀,不仅为行业发展做了巨大贡献,更在世界上提升了中国制造的品牌。从研发创新的角度,南车、北车集团都进行了高投入,科技经费每年倍增,特别是从2008年铁道部第三次招标以及自主车型设计研发开始,科研经费呈指数增长,科技经费投入强度也从原来不到2%上升至4%以上,为技术创新、产品试验提供了资金保障。从专利的角度展示了两大企业的创新成果,在进行技术引进前的2001-2003年,各类专利申请数量少、增速缓,从2004年开始技术引进时,两大企业的各项专利指标开始快速增长,经过对2004年、2005年两轮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2006年各项专利指标都有了井喷式增长。

自我探索和发展期对技术的储备和人才的培养

在2004年大规模技术引进之前,我国在高铁行业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在高铁装备、线路运营的设计、研发和实践中储备了技术、培养了人才、锻炼了企业,这都成为后来对引进成果充分消化吸收并实现再创新的关键因素。例如,1999年铁道部就展开了对高速轮轨技术的研究与储

备,到2003年共完成高速铁路科研项目353项,为后来我国高铁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1月开通的秦沈客运专线,很多突破性技术和尝试为之后的高铁建设沿用,特别是为建设时速300-350公里高速铁路提供了重要平台。参加京沪高铁建设的技术骨干有90%的人都参加过秦沈客专的建设。负责CRH2型动车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南车四方负责人也是当年“中原之星”研发的总负责人。

高速铁路发展历程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历程 2010年12月03日 12月3日,中国自主研发的"和谐号"CRH380高速动车组列车在京沪高铁枣庄至蚌埠段试验运行最高时速达486.1公里。这是中国铁路创造的世界纪录,更是世界铁路发展史上值得书写的重要章节,因为,高速铁路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宝贵结晶,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有力支撑。 目前,中国高速铁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运营管理体系,确保了运营持续安全,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提供了安全、快捷、舒适、经济的运输服务,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如今,中国铁路每天开行"和谐号"高速动车组列车1000多列,发送旅客近百万人。而且高速铁路开通后,既有铁路通道的货运能力得到了巨大释放,为实现货运增量、丰富货运产品体系、提升货运服务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人在建设和发展高速铁路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在营业里程上不断快速扩展,而且锤炼了"勇攀科技高峰,争创世界一流"的高速铁路精神,形成了以"运行高速度、安全高可靠、服务高品质"为基本内涵的高速铁路文化体系。 作为带动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速铁路不仅大大加快了中国铁路现代化建设进程,而且对国家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是加快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助推器。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的历史起点 在中国,铁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处于骨干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铁路取得了长足进步,为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其他行业相比,铁路发展相对滞后,运输能力严重不足,"一票难求、一车难求"的现象十分突出,铁路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从世界范围看,速度作为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某种运输方式或某种交通工具的兴衰。铁路自诞生以来,正是由于它在运输速度和运输能力上的巨大优势,才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成为世界各国交通运输的骨干,极大地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进程。曾几何时,由于忽视了普遍提高行车速度,铁路在速度方面的优势迅速缩小,甚至消失。速度慢成了阻碍铁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铁路以高速客运为突破口开始了新一轮的复兴。高速铁路的问世,使一度被人们称为"夕阳产业"的铁路焕发了青春,出现了新的生机。客运高速化是世界铁路发展的趋势。在许多国家,越来越多的旅客把乘坐舒适便捷的高速列车作为出行的首选。 建设现代化的中国铁路,必须在速度上"突出重围"。高速铁路具有速度快、运量大、节约土地、节能环保等明显优势。发展高速铁路,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于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作用。 2003年,中国政府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做出了加快发展铁路的重要决策,中国铁路进入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七年来,铁路系统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立足中国国情和路情,着眼快速扩充铁路运输能力、快速提升铁路技术装备水平,中国铁路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高速铁路、机车车辆、高原铁路、既有线提速、重载运输等技术迈入世界先进行列,运输效率世界第一,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高速铁路的发展成就。中国铁路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我国高速铁路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由追赶者到引领者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高铁发展战略 范文

中国高铁发展战略 1,高速铁路的概念 根据国际铁道联盟的定义,高速铁路,简称高铁,是运营速度超过250km/h(新建线)或200km/h(既有线改造)的铁路系统。高铁除了在列车营运速度达到一定标准外,车辆、路轨、操作都需要配合提升。 不同的国家,对高铁的速度要求不同,但要求都较高,截止到2012年,世界上主要运行高铁的国家最高时速大约为300公里(中国、德国、日本、意大利、英国),310公里(西班牙)和320公里(法国),上海磁浮示范运营线则最高可达431公里的时速。 2.高铁发展的历史背景 铁路是人类发明的首项公共交通工具,在十九世纪初期便在英国出现。直至二十世纪初发明汽车,铁路一向是陆上运输的主力。二次大战以后,汽车技术得到改进,高速公路亦大量建成,加上民航的普及,使铁路运输慢慢走向下坡。特别在美国,政府的投资主要放在公路的建设上,不少城市内的公共交通曾一度被遗弃。 早在20世纪初前期,当时火车“最高速率”超过时速200公里者寥寥无几。直到1964年日本的新干线系统开通,是史上第一个实现“营运速率”高于时速200公里的高速铁路系统。 世界上首条出现的高速铁路是日本的新干线,于1964年正式营运。日系新干线列车由川崎重工建造,行驶在东京-名古屋-京都-大阪的东海道新干线,营运速度每小时271 公里,营运最高时速300公里。 从日本建立起第一条高速铁路以后,高速铁路的发展就再也没有停过,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建设高速铁路的热潮。主要体现在:一是修建高速铁路得到了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一般都有了全国性的整体修建规划,并按照规划逐步实施;二是修建高速铁路的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了更广层面的共识,特别是修建高速铁路能够节约能源、减少土地使用面积、减少环境污染、交通安全等方面的社会效益显著,以及能够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等等。不仅如此,高速铁路还具有载客量大、运输能力大、速度快、安全性好、正点率高、能源消耗低、环境影响小、经济效益好等优点,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极具竞争力。 3.中国高铁的发展现状 2008年8月1日,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列车开通运营,经过短短5年发展,中国高铁总里程已接近1万公里,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铁体系,搭建了世界最先进的高速铁路动车组技术平台。 中国 多年来,中国不断吸收、消化、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的高铁技术,并且把这些技术通过自主创新形成了中国自己的技术。 中国高铁自开通运营以来,客流需求旺盛,运量持续增长。2007年动车组投入运营至2012年,全路动车组列车累计发送旅客15.7亿人次。动车组旅客发送量占全路比重由2007年的4.3%增长到目前的26.7%以上。与2007年相比,2012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增加5.4亿人,增长39.6%。 中国高铁的盈利能力随着2013年初铁道部实行铁路政企分开后不断提高。中国铁路总公司于6月正式实施货运组织改革,提出全面参与现代物流业竞争,借助高铁网络优势,试水高铁快运。三季度全路货物发送量日均完成865万吨,同比增长4.8%,环比增长3.3%,扭转了上半年同比持续下滑的局面。 4.中国高速铁路发展规划 目前,持续高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对交通运输的巨大需求得不到满足,铁路运输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巨大制约。针对这种情况,我国高速铁路的建设规划发展如下:

浅谈中国高铁的发展

浅谈中国高铁的发展 2004年,国务院讨论并原则通过了铁道部提出的《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明确了我国铁路网中长期的建设目标和投资规模。《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指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0万公里,总投资将达到2万亿元,并提出了建设“四纵四横”铁路快速客运通道以及三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客运专线总里程1.2万公里以上。 (机车车头)2006年年初,“十一五”期间铁路建设投资规模预计将达到1.25万亿元,比“十五”期间翻了两番。2004年是500多亿元,2005年原计划投资1000亿元,从2006年到2010年的5年间,总投资规模更是猛涨到了1.25亿元,平均每年2050亿元,在原来的基础上又翻了一番。这样的投资增速,在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尚属空前。“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共建设17000公里铁路新线,其中客运专线7000公里,这些客运专线主要有京沪、京广、京哈、沈大、陇海等,列车时速将达到200至300公里。尽管没有使用高速铁路这个概念,但是按照国际上通用的高速铁路以时速270公里为起点的标准,时速在300公里以上的客运专线,毫无疑问就是标准的高速铁路。如此庞大的高速铁路投资规模,说明中国高速铁路时代到来!

(图为“四横四纵”规划图)高铁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自1964年日本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以来,法国、英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和美国等发达国家也相继修建了高速铁路。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法国高速铁路,其最高商业运行时速已突破300公里,同时新一代的TGV高速列车创造了时速 515.3公里的超高速记录。 据相关资料统计表明,到2000年底,世界高速铁路的总长已达6858公里。目前全世界已投入运行和正在修建的高速铁路里程超过1.4万公里,约占铁路总营业里程的2%。欧洲有关部门做出的长远规划是到2015年,全欧高速铁路网总长达3万公里,其中新建路段9100公里,约占30%. 与此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做出了自己相应的规划和目标。高速铁路的诸多特点和优势,使得传统的铁路运输重新焕发了生机,并在世界各地得到了蓬勃发展,从而加速了高速铁路现代化的步伐,为世界高速铁路网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速铁路的规划和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非常迅速。 2003年10月12日,随着长春开往北京的T60次列车经由沈阳北站驶入秦沈客运专线,预示着中国建设的第一条高速客运铁路线——“秦沈客运专线”正式开通,

解读我国高铁现状和发展前景

发布时间:2010.08.18 23:08 来源:人民网作者:人民网 我国高速铁路发展规划,是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确定的。2008年,国家根据我国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需要,对《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进行了调整。目前,中国是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一、中国高速铁路的创新 为实现建设世界一流高速铁路的宏伟目标,中国铁路大力推进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 ——在体制创新方面,创建了合资建路的崭新模式。铁道部与31个省市自治区签订了加快铁路建设的战略合作协议,新线建设项目基本上都是与地方政府或战略投资者合资,广泛吸引各方面资金投资铁路建设,形成了集全社会之力建高铁、推进铁路现代化的生动局面。 ——在管理创新方面,充分发挥我国铁路路网完整、运输集中统一指挥的优势,统筹利用铁路内外的各方面科研力量和人力资源,形成强大合力。在铁路建设中,无论是工程管理部门,还是设计、施工、监理单位,都协调行动,组织起了强大的工程建设队伍;在技术装备制造中,无论是运营单位,还是制造企业、科研院所,都统一步调,形成了强大的研发制造体系。这种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我国高速铁路网建设的效率和效益。 ——在技术创新方面,我们瞄准世界最先进水平,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机结合起来,立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统一组织,形成一个“拳头”,坚持整个铁路技术创新体系一盘棋,在引进和掌握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统一搭建了我国高速铁路的技术平台,走出了一条铁路自主创新的成功之路。我国高速铁路的工程建造技术、高速列车技术、列车控制技术、客站建设技术、系统集成技术、运营维护技术不仅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而且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成套技术体系。

中国高铁的发展背景和现状

中国高铁发展的调研报告 中国高铁发展背景 为了提高列车运行速度,使铁路适应社会发展,从20世纪初至50年代,德国、法国、日本等国都开展了大量的有关高速列车的理论研究和试验工作。铁路作为陆上运输的主力军,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居于垄断地位。但是自20世纪以来,随着汽车、航空和管道运输的迅速发展,铁路不断受到新的浪潮的冲击。 中国内陆面积宽广,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与联系的跨度大,需要有一种强而有力的运输方式将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联系起来。铁路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和大众化的交通工具,最显著的特点是运载量大、运行成本低、耗能少,在大流量长距离的客货运输有着绝对优势,也在大流量、高密度的城际中短途旅客运输中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我国自1876年出现第一条铁路以来已经120多年了。遗憾的是百余年来,我国的铁路事业无论从横向上还是从纵向上来讲,都是远远落后的。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铁路在运营里程、运输效率、技术水准、装备质量等方面相差极远,令人堪忧。我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在我国交通运输体系中居于主导的骨干地位。但我国铁路的现状是路网不发达,技术装备较落后,运能与运量的矛盾比较突出,一些主要干线的能力利用程度已经趋于饱和,铁路负荷水平居世界首位。 兴建高速铁路的建议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被提出,十多年来,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了数以百计的专家学者从各个方面对高速铁路项目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分析和论证。经过多次的反复和论争,各方面的意见已经大致趋同:高速铁路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社会效益良好、国力能够承受,因此应该建,而且应该及早建。1998年3月,全国人代会在“十五”计划纲要草案中提出建设高速铁路。 中国高铁的现状 高速铁路是现代铁路发展的方向已经成为了共识。在此背景下,中国的高铁正飞速发展。中国高铁“四纵四横”在中国地图上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四纵”是指四条纵向铁路客运专线:①纵贯京津沪和冀鲁皖苏四省,连接环渤海和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全长1 318公里的北京到上海客运专线;②连接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全长2 260公里的北京经武汉、广州到深圳的客运专线;③连接东北和关内地区,全长约1 700

2016新编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历程

2016新编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历程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历程 2010年12月03日 12月3日,中国自主研发的“和谐号”CRH380高速动车组列车在京沪高铁枣庄至蚌埠段试验运行最高时速达486.1公里。这是中国铁路创造的世界纪录,更是世界铁路发展史上值得书写的重要章节,因为,高速铁路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宝贵结晶,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有力支撑。 目前,中国高速铁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运营管理体系,确保了运营持续安全,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提供了安全、快捷、舒适、经济的运输服务,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如今,中国铁路每天开行“和谐号”高速动车组列车1000多列,发送旅客近百万人。而且高速铁路开通后,既有铁路通道的货运能力得到了巨大释放,为实现货运增量、丰富货运产品体系、提升货运服务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人在建设和发展高速铁路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在营业里程上不断快速扩展,而且锤炼了“勇攀科技高峰,争创世界一流”的高速铁路精神,形成了以“运行高速度、安全高可靠、服务高品质”为基本内涵的高速铁路文化体系。 作为带动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速铁路不仅大大加快了中国铁路现代化建设进程,而且对国家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是加快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助推器。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的历史起点

在中国,铁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处于骨干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铁路取得了长足进步,为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其他行业相比,铁路发展相对滞后,运输能力严重不足,“一票难求、一车难求”的现象十分突出,铁路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从世界范围看,速度作为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某种运输方式或某种交通工具的兴衰。铁路自诞生以来,正是由于它在运输速度和运输能力上的巨大优势,才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成为世界各国交通运输的骨干,极大地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进程。曾几何时,由于忽视了普遍提高行车速度,铁路在速度方面的优势迅速缩小,甚至消失。速度慢成了阻碍铁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铁路以高速客运为突破口开始了新一轮的复兴。高速铁路的问世,使一度被人们称为“夕阳产业”的铁路焕发了青春,出现了新的生机。客运高速化是世界铁路发展的趋势。在许多国家,越来越多的旅客把乘坐舒适便捷的高速列车作为出行的首选。 建设现代化的中国铁路,必须在速度上“突出重围”。高速铁路具有速度快、运量大、节约土地、节能环保等明显优势。发展高速铁路,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于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作用。 2003年,中国政府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做出了加快发展铁路的重要决策,中国铁路进入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七年来,铁路系统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立足中国国情和路情,着眼快速扩充铁路运输能力、快速提升铁路技术装备水平,中国铁路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

中国高铁发展简史

我国高铁发展简史 我国高速铁路(China Railway High-speed),简称我国高铁,是指我国境内建成使用的高速铁路,为当代我国重要的一类交通基础设施。 根据《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10621-2014):我国高速铁路是设计速度每小时250千米(含预留)以上、列车初期运营速度每小时200千米以上的客运专线铁路。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年)》:我国高速铁路网由所有设计速度每小时250千米以上新线和部分经改造后设计速度达标每小时200千米以上的既有线铁路共同组成。 至2019年底,我国高速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3.5万千米,居世界第一 建设背景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以1964年日本新干线铁路建成使用为标志,全球开始发展商业运营高速铁路。 20世纪80年代,经原我国铁道部研究院相关专家分析:受限于当时经济科技以及市场环境,我国发展高速铁路需分阶段进行,先完成常速范围内的列车提速和扩编组,直至21世纪初待各方面条件成熟后,才有可能新建高速客运专线铁路。 同一时期,广九铁路广深段启动电气化改造工程,计划引进摆式动车组列车,提速至160千米/小时,成为我国发展准高速铁路的择优试验线路。 建设历程 试验阶段 1990年至1991年期间,我国开始高铁技术攻关和试验实践规划,提出分期分段兴建客运专线、实现客货分流的建设理念,以广深铁路为准高速化改造试点线路,并优先选择在京沪线京津段和沪宁段设计高速铁路。 1991年,《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发布,设计“八五”和“九五”科技攻关课题,独立研发我国高速铁路关键技术。12月28日,广深铁路启动准高速

化改造,成为我国第一条准高速铁路工程。同一时期,原我国铁道部组织专家完成《京沪高速铁路线路方案构想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兴建高速铁路。 1994年,我国科学界、工程学术界对京沪高速铁路项目“兴建高速新线”“改造提速旧线”两种方案产生分歧,致使该项目被搁置。12月22日,广深铁路完成准高速化改造,列车最高运营速度达160千米/小时。 1996年,我国与韩国共同研制高速列车,并在广深铁路上进行试验。 1998年6月24日,韶山8型0001号电力机车在京广铁路试验段中创下240千米/小时速度记录,成为我国首台高速机车。 1998年8月28日,广深铁路营运列车最高行驶速度200千米/小时,成为我国第一条达到高速指标的铁路。 1999年4月23日,广深铁路200千米/小时电气化新技术通过原我国铁道部鉴定。8月16日,秦沈客运专线开工建设,作为我国第一条轮轨高速动车组的试验线路。 2001年1月9日起,“蓝箭”电力动车组在广深铁路上投入运营,列车最高运行速度200千米/小时。 2001年3月1日,上海磁浮列车示范运营线开工建设,作为我国高速铁路磁悬浮技术线路的试验性工程。 2002年11月27日,中华之星电力动车组在秦沈客运专线上的试验行车速度达到321.5千米/小时。 2002年12月31日,上海磁浮列车示范运营线建成,设计速度430千米/小时,为我国首条高速轨道系统。 2003年10月11日,秦沈客运专线全段建成通车,设计速度250千米/小时,为我国第一条高速国铁线路。 成熟阶段 2003年,我国高速铁路确立“市场换技术”基本思路,通过与外国企业合作建设发展我国高铁技术。 2004年1月21日,我国国务院审议通过《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规划建设“四横四纵”客运专线,设计速度指标200千米/小时以上。

我国高速铁路发展概况

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概况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研发中心徐鹤寿 速度是铁路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自1964年日本成功建成世界第一条高速铁路——东海道新干线以来,高速铁路以其速度快、运能大、效益高、全天候、节能、环保、安全等显著特点,在世界各国得到迅速发展。 1.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 1.1 国外高速铁路简介 目前,日本、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瑞典、韩国、英国、荷兰、比利时、丹麦、瑞典、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已拥有不同长度、不同速度的高速铁路。世界各国由于国情和运输需求不同,采用了不同的技术标准和装备,其最高运行速度也在不断地提高。 日本是世界第一个修建高速铁路的国家。自1964年修建了世界第一条高速铁路——东海道新干线后,陆续又修建了山阳、上越、东北、北陆、九州等5条新干线,全部是纯客运运输,新干线总长度已达2258km。同时,其最高运行速度不断提高,如东海道新干线从建成运营的210km/h,已提高到270km/h;山阳新干线的运行速度已达300km/h。2011年3月采用最新型高速列车“隼”号,运行速度300km/h,2012年达到320km/h。 德国从1991年建成汉诺威~维尔茨堡高速铁路以来,陆续修建了曼海姆~斯图加特、汉诺威~柏林、科隆~法兰克福、纽伦堡~英戈尔施塔特等高速铁路以及科隆~迪伦、拉斯塔特~奥芬堡、莱比锡/哈雷~格勒伯斯等高速段,运行速度均为250km/h及以上,其总里程已达1057km。其中,2002年建成的科隆~法兰克福高速铁路的运行速度最高,为300km/h。德国高速铁路的运输模式分为两类:一类为客货共线,如汉诺威~维尔茨堡,采用旅客列车与货物列车分时段运行,最高运行速度为250km/h;科隆~法兰克福高速铁路为纯客运。 法国第一条新建高速铁路为1983年通车的TGV巴黎东南线,初期运行速度为270km/h,1989年提高到300km/h。目前,已建成并开通运营8条高速铁路,总长度已达1884km,运营速度均为250km/h 及以上,都是纯客运运输。目前,法国高速铁路的运行速度都达到300km/h,其中TGV东部线的运行速度达320km/h,是国外高速铁路中运行速度最高的。 西班牙的既有铁路为轨距1668mm的宽轨铁路,新建高速铁路为与欧洲铁路网连接,均采用标准轨距。1992年建成马德里~塞维利亚高速铁路,客货混运,运行速度为270km/h;2008年全线开通的马德里~巴塞罗那,为纯客运,设计速度350km/h,最高运行速度300km/h。目前,已建成的高速铁路的总里程达1902km(运营速度均为250km/h及以上),为欧洲高速铁路长度第一。 上世纪90年代,世界上时速300公里速度等级的高速铁路技术已趋于成熟。因此,随后新建高速铁路的国家或地区,充分利用已成熟的先进技术,实现速度的技术跨越,将速度目标值确定为300km/h及以上,如法国2001年开通的TGV地中海线、2007年开通的TGV东部线(巴黎~斯特拉斯

2020年(发展战略)中国特色高铁发展方向

(发展战略)中国特色高铁发展方向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前景及趋势(转) ? ?崂啤五厂?1位粉丝?中级粉丝2 ?1楼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前景及趋势 转自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所谓高速铁路,通常是指最高运行时速于200km之上的铁路。铁路作为壹种经济的、大运量的交通工具,于许多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且为本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近年来,随着航空、海运和公路等运输方式于我国迅速崛起和发展,铁路运输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这种发展趋势就促使铁路必须进行内部体制改革以及运输手段的技术创新,-进壹步加速铁路的高速化、重载化和多式运输的立体化,进而实现铁路路网的现代化。 1、国内外高速铁路的发展简介自1964年日本建成世界上第壹条高速铁路以来,法国、英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和美国等发达国家也相继修建了高速铁路。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法国高速铁路,其最高商业运行时速已突破300km,同时新壹代的TGV高速列车创造了时速515.3km的超高速记录。 据关联资料统计表明,到2000年底,世界高速铁路的总长已达6858km。目前全世界已投入运行和正于修建的高速铁路里程超过1.4万km,约占铁路总营业里程的2%.欧洲有关部门做出的长远规划是到2015年,全欧高速铁路网总长达到3万km,其中新建路段9100km,约占30%.和此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做出了自己相应的规划和目标。高速铁路的诸多特点和优势,使得传统的铁路运输重新焕发

了生机,且于世界各地得到了蓬勃发展,从而加速了高速铁路现代化的步伐,为世界高速铁路网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速铁路的规划和建设虽然起步较晚,可是发展非常迅速。 2003年10月12日,随着长春开往北京的T60次列车经由沈阳北站驶入秦沈客运专线,预示着中国建设的第壹条高速客运铁路线--“秦沈客运专线”正式开通,也标志着我国从此迈入了高速铁路时代。不仅如此,我国仍自行设计制造了“中华之星”高速列车,而其以每小时250km的试验速度更是迈出了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的重要壹步,奏响了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和运营的凯歌,揭开了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序幕。秦沈客运专线和高速列车的成功试验,是中国铁路步入高速化的起点,也是中 国高速铁路的试点,这对于资源有限,交通处于瓶颈的中国来说,是壹种最好的选择和发展方向。据有关权威部门的研究结果显示[2],于我国,民航、公路、铁路单位运输量平均能耗比约为11∶8∶1,于完成相同工作量的情况下,铁路是消耗能源最少的,完成单位换算周转量占用的土地,我国公路是铁路的20多倍。所以,我国大力发展高速铁路是节省资源消耗的必然选择,也是符合我国的实际国情。能够预测,于不远的将来,我国实现类似欧美国家的高速铁路网络已不再是梦。 2、缩短差距是我国高速铁路网发展的迫切要求 2.1、找准差距是加快中国铁路发展的重要 前提

我国高速铁路发展概况及发展趋势

动车组概论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我国高速铁路发展概况及发展趋势 摘要:铁路运输一直以来都是一项重要的运输方式,而我国人口众多,物资量巨大,因此对铁路的需求更大。而中国铁路曾经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客运速度慢、运输能力严重不足,“一票难求、一车难求”的现象十分突出,铁路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由于高速铁路相对具有运载能力大、运行速度快、运输效率高等特点,因此高速铁路越来越受到重视。 关键字:铁路;高速;经济 1.中国高速铁路发展背景 为了提高列车运行速度,使铁路适应社会发展,从20世纪初至50年代,德国、法国、日本等国都开展了大量的有关高速列车的理论研究和试验工作。铁路作为陆上运输的主力军,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居于垄断地位。但是自20世纪以来,随着汽车、航空和管道运输的迅速发展,铁路不断受到新的浪潮的冲击。 中国内陆面积宽广,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与联系的跨度大,需要有一种强而有力的运输方式将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联系起来。铁路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和大众化的交通工具,最显著的特点是运载量大、运行成本低、耗能少,在大流量长距离的客货运输有着绝对优势,也在大流量、高密度的城际中短途旅客运输中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我国自1876年出现第一条铁路以来已经120多年了。遗憾的是百余年来,我国的铁路事业无论从横向上还是从纵向上来讲,都是远远落后的。同其他国家

相比,我国的铁路在运营里程、运输效率、技术水准、装备质量等方面相差极远,令人堪忧。我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在我国交通运输体系中居于主导的骨干地位。但我国铁路的现状是路网不发达,技术装备较落后,运能与运量的矛盾比较突出,一些主要干线的能力利用程度已经趋于饱和,铁路负荷水平居世界首位。 兴建高速铁路的建议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被提出,十多年来,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了数以百计的专家学者从各个方面对高速铁路项目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分析和论证。经过多次的反复和论争,各方面的意见已经大致趋同:高速铁路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社会效益良好、国力能够承受,因此应该建,而且应该及早建。1998年3月,全国人代会在“十五”计划纲要草案中提出建设高速铁路。 2.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历程 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历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以大气魄绘就了超过1.2万公里“四纵四横”快速客运专线网。同年,中国在广深铁路首次开行时速达160公里的国产快速旅客列车。广深铁路被誉为中国高速铁路成长、成熟的“试验田”。2004年至2005年——中国北车长春客车股份、唐山客车公司、南车青岛四方、先后从加拿大庞巴迪、日本川崎重工、法国阿尔斯通和德国西门子引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高速动车组。2007年4月18日——全国铁路实施第六次大提速和新的列车运行图。繁忙干线提速区段达到时速200至250公里。这是世界铁路既有线提速最高值。同时,“和谐号”动车组从此驶入了百姓的生活中。2008年2月26日——原铁道部和科技部签署计划,共同研发运营时速380公里的新一代高速列车。2008年8月1日——中国

我国高速铁路及路基工程技术发展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课程考查作业学科专业:工程管理 年级:2011级 学号:20111518 姓名:梁志杰 课程名称:铁道工程

我国高速铁路与路基工程技术发展 【摘要】:高速铁路是当今世界铁路高新技术的一项重大成就,是当今世界安全可靠的现代交通工具。它在许多国家得到迅猛发展,成为世界铁路的新潮流。高速铁路的出现已突破了传统铁路路基的设计理念,其设计理论、施工技术和检测手段等都有了很大发展,相关的技术标准不断提高,新技术也不断被应用于高速铁路路基中。 【关键字】:高速铁路、路基、技术特点 【正文】: 高速铁路是指通过改造原有线路,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00公里以上,或者专门修建新的高速新线,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50公里以上的铁路系统。高速铁路是当今世界铁路高新技术的一项重大成就,是当今世界安全可靠的现代交通工具。它在许多国家得到迅猛发展,成为世界铁路的新潮流。 我国高速铁路的运输组织模式主要有以下3种类型:(1)高速客运专线。这种高速铁路建于客货运输都十分繁忙的通道上,一般沿既有线修建,设计速度达350km/h。承担本线到发与跨线客流的输送任务,采用300km/h及以上的高速列车与200~250km/h的跨线列车混合运行的运输组织模式。(2)城际铁路。这种高速铁路建于两相邻大城市间,设计速度为200~250km/h。承担两城市间到发客流的输送任务,采用高密度、短编组、公交化的运输组织模式。(3)快速客运

通道。这种高速铁路建于客货运输潜在需求都十分旺盛但还没有铁路的地区,设计速度为200~250km/h,承担吸引区内客货运输任务,采用200~250km/h的旅客列车与120km/h货物列车混合运行的运输组织模式。我国高速铁路的技术体系构建,主要应针对高速客运专线。 高速铁路不仅仅是高速,它具有三点优势:一是高速铁路速度快、省时间,安全系数高,乘坐空间大,舒适又方便,价格又适宜,迎合了现代社会出行的需求,因而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世界各国振兴铁路的强大动力。二是高速铁路运输系统是铁路大面积吸纳现代高科技成果进行技术创新的产物。推动了铁路科学技术和装备登上一个崭新的台阶,增强了铁路的竞争力。三是高速铁路不仅运输能力特别大,有年运输量可达数亿人次以上的优势,又有减少环境污染的优势,因而特别适宜于大运量的城市间、城市群和城郊的高频率运输。旅行时间的节约,旅行条件的改善,旅行费用的降低,再加上国际社会对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保意识的增强,使得高速铁路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总之,发展高速铁路是科技进步的必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我国高速铁路以其高速、平稳、舒适的优良品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有力促进了沿线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升级,改善了人民群众生活。 从旧时落后的铁路到如今的高速铁路,我国铁路的发展经历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从封建落后的清朝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旧时中国铁路发展缓慢,受到清政府封建势力的强烈发对。在那个动荡的年

浅析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

浅析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 大连交通大学靳冬 2010年12月7日,第七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开幕,这是该大会首次在欧洲以外举办。当天,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北京宣布,将与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一个合作框架协议,共同促进高速铁路及其他轨道交通技术在美国市场的推广发展,这标志着中国高铁正式走进美国市场。 就在大会召开前4天,中国高铁综合试验时速达到了486.1公里,再次刷新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世界纪录。“早晨从北京南下,中午可以在广州吃烧鹅;如果上午从北京西行,下午就能到新疆领略天池风光。”中国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张曙光所描绘的这一美景,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能成为中国人身边的一件寻常事。 中国高速铁路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的较晚,但中国的高速铁路大有“后来者居上”的气势,随着当今世界运行里程最长、运营时速最快的武广高速铁路的顺利开通运行,标志着中国的高速铁路已经走在了世界铁路发展的前列。 但是交通运输瓶颈制约仍然是目前值得考虑的问题,交通运输可以说是联系到各行各业,大到军事武器,小到柴米油盐,所以加大对铁路建设的投入,全面促进钢铁大动脉的发展被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 我国主要铁路干线能力十分紧张,长期以来铁路运输能力一直处于超负荷和限制型运输状态。既有能力远远不能适应通道客货运输增长需要,难以满足客货运量快速增长和运

输质量提高的要求。所以,修建客运专线铁路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1)以高速和快速技术为支撑的客运专线铁路(高速铁路),列车运行速度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能够实现大量、快速和高密度运输。 (2)客运专线铁路(高速铁路)是最安全的现代高速交通运输方式。 (3)是我国铁路改变客货共线运输局面,高速度、大幅度扩充运输能力,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运输支撑的战略需要。 以上只是对铁路内部的看法,然而从宏观角度来看,修 建高速铁路对国家经济建设等同样 带来了很多影响,以下举几个例子: 首先就可以减少金融危机对中 国的影响,拉动内需,确保经济持续 增长。在2008年部署的四万亿投资 政策的带动下,钢铁、水泥和工程机 械的需求增长都较为明显。 地方经济和老百姓从竞争中受 益,市场化的竞争,可以使运输结构 更趋于合理化,也会促使铁路、公路和航空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性价比。价格下降了,服务变得更好了,支线运输充分了,城市间的经济才能活起来,老百姓也会得到真正的实惠。 高速铁路是一项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影响面广、社会效益大的项目,这已经从日本新干线和法国TGV等国外高速铁路的建设中得到证实。目前,我国对修建高速铁路的研究和讨论,大多集中于项目的资金来源、修建的可行性、成本核算,以及可能的运营收益和投资回收期等内部性经济问题,而对其产生的外部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考虑较少。以

国内外高速铁路发展概况

国内外高速铁路发展概况 发布时间:2011-06-16 浏览次数:328 【字体调整:大中小】 根据UIC(国际铁路联盟)定义,高速铁路是指通过原有线路直线化、轨距标准化,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00公里以上,或者专门修建新的“高速新线”,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50公里以上的铁路系统。高速铁路除了列车营运速度达到一定标准外,车辆、路轨、操作都需要配合提升,广义的高速铁路还包含使用磁悬浮技术的高速轨道运输系统。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高速铁路具有运载能力大、运行速度快、运输效率高、运载成本低、安全系数高的特点,比较优势明显。从各地运行状况看,高速铁路以客运为主,仅有少数线路开展货运业务。 一、世界高速铁路发展的三次浪潮 回顾世界高铁发展,先后经过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1964年—1990年。世界上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速铁路是日本东海道新干线。该线路从东京起始,途经名古屋、京都等地终至(新)大阪,全长515.4公里,运营速度高达210公里/小时。1964年10月新干线的正式通车,标志着世界高速铁路新纪元的到来。东海道新干线在技术、商业、财政以及社会效益上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高速铁路建设成就极其显著。由于运行效益好,日本于1972年又修建了山阳、东北和上越新干线。日本新干线的成功,给欧洲国家以巨大冲击,各国纷纷修建高速铁路。1981年,法国高铁(TGV)在巴黎与里昂之间开通,如今已形成以巴黎为中心、辐射法国各城市及周边国家的铁路网络,法国(TGV)东南线也在运营10年的期限里完全收回了投资。此后,德国开发了高铁系统,意大利修建了罗马至佛罗伦萨线。除北美外,世界上经济和技术最发达的日本、法国、意大利和德国共同推动了高速铁路的第一次建设高潮。 第二次浪潮:1990年至9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高速铁路表现出新的特征。一是已建成高速铁路的国家进入高速铁路网规划建设阶段。这一时期,日、法、德等国对高速铁路网进行了全面规划。日本于1971年通过了新干线建设法,并对全国的高速铁路网做出了规划,日本高速路网的建设开始向全国普及发展。法国1992年公布全国高速铁路网的规划,20年内新建高速铁路总里程4700km。德国于1991年4月批准了联邦铁路公司改建、新建铁路计划,包括

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xx高速铁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众所周知,中国高速铁路在最近几年有了极大的发展,而我也非常荣幸可以聆听孙永福院士的讲座,进一步对我国的高速铁路有了了解。在此我也高速铁路谈谈我浅薄的了解和看法。 1.我国高铁发展现状 我国高速铁路网分骨干网、重要的区域网、大城市之间的城际高铁等三种类型,骨干网就是指规划的四纵四横干线网,“四纵”是指四条纵向铁路客运专线: 纵贯京津沪和冀鲁皖苏四省,连接环渤海和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全长1 318公里的北京到上海客运专线;连接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全长2 260公里的北京经武汉、广州到深圳的客运专线;连接东北和关内地区,全长约1 700公里的北京经沈阳、大连到哈尔滨的客运专线;连接长江、珠江三角洲和东南沿海地区,全长约1600公里的杭州经宁波、福州到深圳的客运专线。“四横”则是连接西北和华东地区,全长约1 400公里的四条横向铁路客运专线: 徐州经郑州到兰州的客运专线;连接华中和华东地区,全长约880公里的杭州经南昌到长沙的客运专线;连接华北和华东地区,全长约770公里的青岛经石家庄到太原的客运专线;连接西南、华中和华东地区,全长约2 078公里的上海经南京、合肥、武汉、重庆到成都的客运专线。按高铁建设等级分为无砟道床的时速350公里/小时的高铁和时速250公里/小时的有砟道床的准高铁。 中国高铁的特点是大量采用高速桥梁和无砟道床技术,采用超大半径弯道,既消除平交道口和行人干扰,又保证路基的平顺,防止路基沉降。尤其是大量采用高速桥梁,使得一望无际的数十公里乃至数百公里的高速桥梁屹立在广阔平原上,非常雄伟壮观,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xx高铁技术 目前中国所掌握的高铁技术有车体设计和空气动力学;高速道岔(250公里,部分进口);板式轨道;列控系统(部分芯片进口);逆变器,变流器,电动机(部分零件进口)。没有掌握的主要是轴承和车轮。中国铁路在高速动车组、高速铁路基础设施建造技术和既有线提速技术等方面都达到了世界先进

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的现状及其中长期发展研究的论文

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的现状及其中长期发展研究的论文 作者:张喜荣王冬刘爱霞高照良 高速铁路是一个集各项最先进的铁路技术、先进的运营管理方式、市场营销和资金筹措在内的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高效率的运营体系,它包含了基础设施建设、机车车辆配置、站车运营规则等多方面的技术与管理。本文从中国高速铁路建设发展出发,总结了高速铁路定义和主要类型,分析了中国高速铁路建设发展现状与趋势,以供同行参考。 1 高速铁路定义和主要类型 高速铁路一般是指运行速度达200公里/小时以上的铁路,是由适合于高速运行的基础设施、固定设备、移动设备,完善且科学的安全保障系统和运输组织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的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当代高新技术的综合集成。高速铁路按列车的支承和推进原理可分为轮轨式和磁浮式;按建造和运营方式,轮轨式可分为新建客运专线、新建客货共线和既有线改造提速三种类型;轮轨高速列车按动力分布和驱动设备的设置可分为动力分散式和动力集中式,按转向架布置和车辆间连接方式可分为独立式和铰链式。以上各种类型又有单层和双层列车之分。磁悬浮列车按悬浮机理可分为电磁式和电动式,按材料可分为常导型和超导型。1964年10月1日,世界第一条高速铁路东海道新干线建成通车,列车最高运行时速达到210公里。东京到大阪的运行时间从过去的6小时30分钟缩短为3个小时。后经改造,目前列车最高运行时速达到270公里。 2 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 为了提高列车运行速度,使铁路适应社会发展,从20世纪初至50年代,德、法、日本等国都开展了大量的有关高速列车的理论研究和试验工作。铁路作为陆上运输的主力军,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居于垄断地位。但是自20世纪以来,随着汽车、航空和管道运输的迅速发展,铁路不断受到新的浪潮的冲击。我国自1876年出现第一条铁路以来已经120多年了。遗憾的是百余年来,我国的铁路事业无论从横向上还是从纵向上来讲,都是远远落后的。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铁路在运营里程、运输效率、技术水准、装备质量等方面相差极远,令人堪忧。我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在我国交通运输体系中居于主导的骨干地位。但我国铁路的现状是路网不发达,技术装备较落后,运能与运量的矛盾比较突出,一些主要干线的能力利用程度已经趋于饱和,铁路负荷水平居世界首位。兴建高速铁路的动议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为我国的有识之士所提出,十多年来,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了数以百计的专家学者从各个方面对高速铁路项目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分析和论证。经过多次的反复和论争,各方面的意见已经大致趋同:高速铁路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社会效益良好、国力能够承受,因此应该建,而且应该及早建。1998年3月,全国人代会在“十五”计划纲要草案中提出建设高速铁路。 1994年,我国第一条广州—深圳准高速铁路建设成并投入运营,其旅客列车速度为160 公里/小时~200公里/小时,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更主要的是通过科研与试验、引进和开发,为建设我国高速铁路做好了前期的准备,被称为我国高速铁路化的起点。作为中国第一条客货分线运输的四线电气化铁路,第一条实现公交化且时速高达200公里的铁路,第一家在香港、纽约和上海三地上市的铁路运输企业,以中国铁路最先进的技术装备水平而闻名遐迩的广深铁路,不仅见证了新中国铁路历史变迁,而且始终与中国的改革发展紧密相连,以先行者的姿态开启了中国铁路现代化之路。 我国铁路自1997年至2004年间进行了五次大面积提速,基本形成了京沪、京哈、京广、京九铁路组成的“四纵”以及陇海加兰新、沪杭加浙赣铁路组成的“两横”的快速铁路网络,快速线路达万公里。经过五次大提速,全路旅客列车平均旅行速度达公里/小时,直达特快列车旅行速度达公里/小时,特快列车旅行速度达公里/小时,全路时速120公里以上的线路里

中国铁路现状未来发展展望

中国铁路现状与发展 1.中国铁路现状 1.1 概况 从1876年修建第一条铁路到现在,中国铁路已经走过了130年的历史。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铁路的建设规模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一个横贯东西、沟通南北、干支结合的具有相当规模的铁路运输网络已经形成并逐步趋于完善。中国铁路营业里程目前已达76,580k m,列世界第三(美国、俄罗斯之后),亚洲第一。其中国家铁路63,342k m,合资铁路8,462k m,地方铁路4,776k m。 目前,中国铁路用占世界6%的营业里程完成了占世界24%的换算周转量,换算密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铁路。中国铁路客货运量在国运输市场占有份额分别达到35 % 和55 %左右。 近十几年来中国铁路在客运提速、货运重载、铁路信息化和建立行车安全保障体系等方面取得重大发展,线路结构进一步优化。复线里程25,566k m,复线率33.4%。电气化铁路里程21,604k m,电气化率28.2%。提速线路里程16,500 km,占营业总里程21.6 %。 1.2 中国铁路设施与装备 中国铁路在进行新线建设的同时,还对既有线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改造。

--对主要干线进行复线改造,增建第二线。 --对山区铁路和主要运输通道实行电气化改造。 --延长车站到发线有效长。 --换铺重型钢轨,60kg/m钢轨已成为主要繁忙干线正线的主型钢轨。 --采用全长淬火钢轨,主要繁忙干线正线均已铺设无缝线路。 京九铁路从至,连接九龙,沿线经过京、冀、鲁、豫、皖、鄂、赣、粤九省市,正线全长2,381km,另加天津至霸州和麻城至两条联络线,总长2,536km。京九铁路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线路最长的铁路干线。 中国第一条重载铁路至运煤专线全长652k m,开行1万t级单元列车,已实施完成开行2万t级单元列车的技术改造,年运量达到2.03亿吨。 已建成通车的至客运专线设计速度为200k m/h(基础设施250k m/h),试验最高运行速度已达到321.5k m/h,是目前国速度最快的铁路。该线全长404.65 k m,施工中采用了一次性铺设超长无缝线路技术,最长达188 k m;采用了高质量路基填筑技术和桥上无碴轨道技术,有效保证了线路的平顺性;研制铺设了高速大道岔,使列车能够安全、快速、平稳地通过。 青藏铁路全长1,956 km,其中一期工程至格尔木段814 km,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段1,142 km。青藏铁路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自然条件恶劣,全线海拔高度大于4,000 m以上的地段有965 km,经过连续多年冻土地段550 km,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缺氧及连续性永久冻土地区最长的铁路,是世界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铁路,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难度最大的工程。青藏铁路已于2006年7月1日建成通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