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品德的故事)勤劳俭朴的故事_日行一善
关于个勤俭节约的名人的故事
关于个勤俭节约的名人的故事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名人以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这一美德。
今天,让我们来了解一位著名的人物——雷锋。
雷锋,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的事迹和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雷锋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自幼生活艰辛。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也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雷锋的勤俭节约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的衣物总是补了又补,从不轻易丢弃。
他有一双袜子,已经破得不成样子,但他还是舍不得扔掉,自己动手缝缝补补,继续穿着。
他说:“咱们军人不是把袜子穿给别人看的。
”这句朴实的话语,展现了他对勤俭节约的坚定信念。
在部队里,雷锋也始终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作风。
他珍惜每一粒粮食,每次吃饭都吃得干干净净,从不浪费。
他看到有同志不小心把饭菜洒在桌上,就会提醒他们要珍惜粮食。
他说:“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我们不能浪费。
”雷锋对于生活用品也非常珍惜。
他的牙膏用到实在挤不出来了,还会把牙膏皮剪开,把里面剩余的一点点牙膏都用完。
他的洗脸毛巾,用得都破了几个洞,还在继续使用。
他的节约精神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国家和人民。
雷锋还把勤俭节约的精神贯彻到工作中。
他在修理汽车的时候,总是想尽办法节省零件和材料。
能修的绝不换新的,能重复利用的绝不浪费。
他的这种做法,为部队节省了不少开支。
除了雷锋,还有一位不得不提的人物——周恩来。
周恩来总理一生勤俭节约,为全国人民树立了榜样。
周总理的饮食非常简单,经常是一荤一素一汤。
他从不讲究排场,也不追求奢华的食物。
有一次,他的厨师为他准备了稍微丰盛一点的饭菜,周总理还批评了厨师,说不能浪费,要节约。
周总理的穿着也十分朴素。
他的一件睡衣,补了又补,穿了多年。
工作人员多次想要给他换新的,他都坚决不同意,说还能穿,不要浪费。
在工作中,周总理更是严格要求节约。
他对办公用纸、水电等都十分珍惜,从不随意浪费。
他经常强调,国家还不富裕,要节约每一分钱,用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古今名人勤俭节约的故事
古今名人勤俭节约的故事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有许多名人以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这一美德。
古代的司马光,虽出身名门望族,但生活却十分节俭。
他深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道理,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还时常教育儿子要节俭。
司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始终保持着俭朴的作风。
他居住的房屋简陋,室内陈设也极为简单。
有朋友来访,看到他的居住环境,不禁感叹他的节俭。
然而,司马光却认为,物质的享受并非生活的真谛,节俭能够培养人的品德和意志。
同样在古代,朱元璋的节俭也令人称道。
他出身贫寒,深知百姓生活的艰辛。
成为皇帝后,朱元璋并没有忘记过去的困苦,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极为节俭。
他的饮食简单,常以蔬菜和粗粮为主。
在穿着上,也不追求华丽的服饰,而是注重实用和朴素。
朱元璋还严禁宫中的奢侈浪费之风,对那些违反规定的人予以严厉惩罚。
他的节俭不仅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财富,也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在近现代,周恩来总理的勤俭节约更是广为传颂。
周总理的饮食一直都很简单,常常是几个家常小菜,从不浪费食物。
他的衣服补了又补,却依然穿着。
有一次,他的衬衣破了,工作人员要给他换一件新的,周总理却不同意,说:“这件衬衣还能穿,补一补就行。
”周总理的住所也十分简陋,家具都是用了多年的旧物。
他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勤俭节约的精神,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雷锋也是勤俭节约的典范。
他在部队中,生活非常俭朴。
他的袜子破了,总是补了又补,舍不得扔掉。
他在工作中,也十分珍惜资源,从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
他把节约下来的钱用来帮助有困难的人,体现了勤俭节约与关爱他人的完美结合。
还有一位值得称赞的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尽管他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成就斐然,但他在生活中却始终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习惯。
袁隆平经常穿着朴实的衣服,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
他对待科研经费也十分珍惜,力求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为的是能够让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中,让更多的人能够吃饱饭。
名人勤俭节约的故事
名人勤俭节约的故事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名人以其勤俭节约的品质而受到赞赏。
以下是其中一些名人的故事:1.韩非子- 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他非常节俭,不论富贵贫贱,都过着简朴的生活。
据说,他在攻读学问时,为了省钱,每天只用一碗饭和一盆水。
他认为勤俭节约是品德高尚的表现,可以为国家和民众作出榜样。
2.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非常注重勤俭节约。
据说,孔子每天只吃简单而清淡的食物,并常常穿着旧衣服。
他强调通过勤俭节约来培养身心的健康和提高道德品质。
3.文天祥- 文天祥是中国南宋时期的杰出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在官场上从未受贿,以节俭著称,经常以办公用品和日常生活用品的节约而示范他的廉洁。
他还经常自己动手做衣服,修理日常用品。
4.朱德- 朱德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的伟大军事家和政治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他以其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而闻名,坚决抵制奢华和享乐主义。
他在军队中倡导勤俭节约,保持艰苦朴素的军事生活。
5.罗斯福- 富兰克林·D·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总统之一。
尽管他拥有强大的权势和财富,但他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
他喜欢自己开车,修理家具,穿旧衣服,并在办公室中使用简单的家具,以显示他的朴素和谦虚。
6.冯·克拉芒- 冯·克拉芒是德国著名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以勤俭节约的形象而闻名。
他非常注重军事资源的合理使用,提倡军事供应的自给自足,并鼓励军队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
7.乔治·华盛顿- 乔治·华盛顿是美国历史上的开国元勋和第一任总统。
他以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而闻名。
尽管他在政治和军事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一直保持着节俭的生活习惯,不浪费财富和资源,并将自己的个人财产捐赠给公共事业和慈善事业。
8.沃伦·巴菲特- 沃伦·巴菲特是美国著名的投资家和慈善家。
古人崇尚道德的故事
古人崇尚道德的故事古人崇尚道德的故事道德是立足社会的身份证,任何人都不应该丢失这一珍贵的东西。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是每个人心中的高尚的观念。
没有道德的人,是绝(决)对不能在社会上立足的。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古人崇尚道德的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古人崇尚道德的故事篇一:杨瞻诚信无私明朝名臣杨博的父亲杨瞻做过商人,曾经在淮扬地方经商,当时有一位从关中来的盐商,将一千金的钱寄放在杨家,请杨瞻暂时代为保管。
不料那盐商离开以后,竟然一去不回,杨瞻不知如何才好,便将那一千金埋藏在花盆中,上面种植花卉,并派人到关中去寻找,后来找到了盐商家,不料那盐商已经去世了,家中只有一个儿子。
杨瞻得知消息后,便邀请那商人儿子到杨家来,指着花盆说:“这是你父亲生前所寄托的金钱,现在就交由你带回去吧!”那商人的儿子感到非常惊奇,不敢收取。
杨瞻说:“这是你家的财物,何必推辞呢?”于是说出原由,那商人的儿子非常感动,于是叩谢携带那笔金钱回去。
后来杨瞻生了儿子杨博,中了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杨博的儿子杨俊民,也中了进士,官至户部尚书。
杨瞻受人之托,自始至终忠人之事,虽然托寄人发生变故,不来取回,可是杨瞻不为钱财所动,不但一介不苟贪,而且千里迢迢,寻访其人,并将财物交还遗孤,具有可以托孤寄命的人格操持,难怪终得贤德子孙,世代贵显。
足证天报厚德,丝毫不爽。
(《明史》)古人历来重视道德修养,把诚信作为人道德修养最基本的内容,古语云:“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虚无谲诡,此乱道之根也。
”古往今来,凡是品德高尚的人,都是诚实守信的,只有诚信的人,才能心智清明,择善而从。
而诚信一旦缺失,就失去立身之本,而且还会影响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一言足以兴邦,一诺岂止千金。
古人崇尚道德的故事篇二:宋濂谨守诚信宋濂,明初文学家,官居学士,他以继承儒家道统为己任,提出做文章的风格要与道德内涵一致。
他自幼守信好学,一生勤学不辍,“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勤俭节约的小故事15则
勤俭节约的小故事15则(一)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
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宇去做。
”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
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年五谷丰登。
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
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
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
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毕竟也是难以持久。
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
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
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兄弟俩恍然大悟,“勤”“俭”两字原来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二)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
』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
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三)苏轼,唐宋八大家之首,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
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
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1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
日行一善小故事
日行一善小故事日行一善小故事1、把良心的袋子装满父亲常说,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
父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
可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含糊。
哪怕他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尽量去帮助。
记得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路费给了一个被小偷洗劫一空的老人,自己步行40里路回家。
不知情的乡邻以为父亲又是为了节约路费,“抠王”的名号在村里愈发叫得响亮了。
父亲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成了小偷光顾的对象。
那一次正是春播时节,父亲和几个乡邻去城里买种子。
买完种子后,父亲的兜里还剩下100多块钱,他没花,连午饭都没舍得吃,就和几个乡邻急匆匆地坐上了回乡下的客车。
大概是买票的时候,被人瞄上了他兜里的那张100元的票子,再翻口袋的时候,那张100元的票子就不翼而飞了。
在那个年代,100块钱不是个小数目,可以买很多东西呢。
父亲急得满头大汗,在翻遍所有的口袋,确定钱丢了之后,父亲感到眼前一黑,差点晕倒过去。
车上人很多,父亲看着满车厢的人,感觉每一个都像是偷钱的人。
父亲正在心里痛骂自己粗心大意的时候,听到了车下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尖叫:“我的种子丢了,你们谁看到我的种子了,那可是我家里一年的种子啊……”那个丢了种子的女人在那里不停地抽泣,她说她把种子放在站点,自己去解了个手,就这一小会工夫,种子咋就没影了呢。
她说她家死了男人,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个人支撑着,她命苦啊。
她呼天抢地,车里人都纷纷对这个丢了种子的人表示同情,纷纷谴责那个偷种子的缺德人,他断了穷人家的活路。
“不管咋的,先上车再说吧”,父亲劝她,忘了自己也是个遭遇了盗贼的人。
父亲问同来的乡邻要了个空袋子,放到那个女人手里。
他解开自己的袋子,一捧一捧地往那个素昧平生的人的空袋子里装种子。
一边装一边说:“你少种点,我也少种点,日子总能挺过来的。
”与父亲同来的乡邻,看到父亲的所作所为,也都纷纷打开袋子,往那个人的空袋子里装种子。
不一会,那个空袋子就鼓了起来,仿佛吃饱饭的人,振作了精神。
(崇尚品德的故事)勤劳俭朴的故事_兄 弟 匾
传说古时候,有个老汉日子过得挺好,乡亲们都佩服他有办法,纷纷登门求教。
老汉没有说话,只是用手朝正屋墙上的一块朱红匾指了指,这匾上写着“勤俭”两个大字。
乡亲们明白了,原来“勤俭”两字就是老汉过好日子的办法。
后来,老汉得了病。
他把两个儿子叫到跟前说:“儿啊,我死后,你们兄弟俩要照匾上的字过日子。
”不久他就死了。
转眼兄弟俩长大成人,由于不团结,就分了家,他们分家可真彻底,一家分一间偏房,连正屋中间也打上竹笆,抹层泥,一家一半。
匾也隔成两半。
哥哥住西边,只能看见匾上的“勤”字;弟弟住东边,只能看见匾上的“俭”字。
可兄弟俩并没有忘掉父亲的嘱咐。
只是老大光顾“勤”字而忘掉了“俭”字;老二光顾“俭”字而忘掉了“勤”字。
老大夫妻俩起早摸黑,上山种田,成天忙忙碌碌,手脚不停。
屋前鸡兔,后塘鹅鸭,栏栅里还圈着肥头肥脑的大猪。
地里架上豆角棚种上瓜,收得也不少,可是他们不注意节俭,大手大脚,一开春,米桶肉罐就空了。
幸而还没有碰上荒年,要来个荒年可怎么得了呀!“爸爸说得对不对呢?”老大夫妻俩总是闷闷不乐想着。
老二夫妻俩计算着吃又计算着穿,从不浪费一点儿。
身上总是穿着补补缝缝的旧衣裤,连巴掌大的布片片也都缝起来做裤杈穿。
吃的又是什么呢?该吃稠的喝稀的,该喝稀的喝口汤,连一小块盐巴颗粒也砸开分几颗吃。
可是他们俭而不勤,一到开春,米桶肉罐都空啦。
还没碰上荒年呢,要来个荒年该怎么办呢?“爸爸说得对不对呢?”老二夫妻俩也总是闷闷不乐地想着。
一天,舅公走来一看,哎哟哟,不对不对!怎么每个人都耷拉着脑袋呀?一问,哦,原来抱怨爸爸呢。
他想了想,不觉哈哈一笑,把四个人拉到门口,指着正屋中间的匾说:“勤是摇钱树,难填无底洞;俭是聚宝盆,没余聚不成。
勤俭兄弟匾,一字不能少,要勤又要俭,团结家业盛。
”两兄弟一听,连连称是,两妯娌也羞得满脸通红。
于是舅公领着大家拆去隔墙,把匾洗刷干净,安放好。
从此,兄弟俩齐心合力,既勤又俭,日子越过越好,后来人们就把“勤俭匾”称为“兄弟匾”了。
(崇尚品德的故事)勤劳俭朴的故事_模范团长李国安
37年前,李国安别亲离土,只身来到了内蒙古大草原,成了一名年轻的骑兵战士。
在内蒙古工作、生活了37个春秋的他曾走遍了大漠、戈壁、草原,对这片土地的缺水情况有着深切的感受。
他亲眼目睹了一些地区沙进人退、水干草枯的景象。
由于缺水,许多群众不得不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许多边防哨所的战士常年忍受着缺水的煎熬。
边疆军民缺水、盼水、找水的情景,一直使李国安寝食不安。
1990年,给水工作团团长的担子沉甸甸地压在了李国安的肩上。
“一定要把内蒙古北部高原地下水搞清楚。
”这是周恩来总理22年前的心愿。
李国安重温周总理的指示,顿觉自己肩上担子的沉重、责任的重大。
他想:这些年来,我们团穿林海、跨草原、越戈壁、战风沙,哪里无水哪安家,然而边防军民缺水吃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我们一定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加快找水打井的步伐。
位于阿拉善大漠深处的边防某团,吃水要到100公里外去拉。
当年,该团“天堂”哨所的战士们在执勤之余,用铁镐铁锹挖呀,好不容易挖了一口“井”,一天只能渗出半桶水,还是苦水。
20多年过去了,几经努力,井虽打了一眼又一眼,却没有彻底解决全团官兵的吃水问题。
李国安上任不久,就和团党委研究决定,为这个团打几口深水井。
他们派出技术过硬的钻井四连,开进了阿拉善大漠。
一天,四连钻机许多部件需要更换。
求援电话打到2 000多公里外的团部,可所需零部件团部仓库和驻地商店都没有。
怎么办?李国安把正熟睡的机关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召集起来,进行了简短动员后,当夜便派出3个采购组,连夜乘火车、飞机到天津、无锡、上海等地购买零件。
钻机很快又转起来,一口甜水井终于成功了,干部战士欢呼雀跃着把李国安抛向了空中。
正当李国安满怀信心,准备甩开膀子在给水事业上奋力拼搏的时候,不幸却突然降临到他的身上。
1994年春,李国安因患腰椎管肿瘤,下腰部3块椎骨各被切除了1/3,留下了一条无法愈合的骨槽,但他围着一条15厘米宽的钢转腰,提出要考察4 000公里边防水文地质情况。
曰行一善小故事五年级小学作文10篇
曰行一善小故事五年级小学作文10篇曰行一善小故事作文1我有一件怎么也忘不了的一件事:那是一个雨天,我急急忙忙向家走。
路上人很少,我却撞上了一个人,把他撞了个趔趄,他连忙扶住墙,幸好没摔着。
隔着雨帘我打量着这个人,他干枯的手,瘦瘦的身子,衣服上打着补丁,一双眼睛正木然地望着我原来是个盲人。
我红着脸说:“对不起,大爷,您回家吗?我送您。
”“好的,谢谢。
”他那布满皱纹而憔悴的脸上似乎露出了一丝微笑。
我扶着他往前走,忽然,我脚下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差点摔倒,脚趾也碰疼了。
我往下一看,原来是块砖头,我正想把它搬开,可是看到砖头太脏,就唠叨说:“是谁把砖头扔在地上,差点把我绊倒。
老大爷,小心点,别摔着。
”老大爷没有动,伸出干瘦的手,蹲下来,用手在地上摸了几下,把砖头拾起来,放在墙角,还说:“说不定别人路过这里也摔倒,我们应该多为别人着想。
”然后把沾满泥水的手在墙上抹了一下。
我眼睛湿润了,赶忙掏出自己心爱的手帕擦去了他手上的泥水。
我发现,老大爷似乎正用他那被雨水打湿的眼睛紧紧地盯着我,我脸红了,羞愧得低下了头。
是啊!在这通往家的道路上,我是他的向导,而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却是我的向导。
“为别人着想”,这正是他指给我的一条正确的人生之路。
搬开路中的石块,事情虽小,却足以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和品质。
这位盲人老大爷,的确值得我们学习,是我们人生路上的引路人。
我不禁想起了《正大综艺》里的一首歌:“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
”爱会带给你无限温暖,也会带给你快乐。
是啊,我也要和大家一起在爱心大地中歌唱,再把爱的幸福送到每一个人的心上。
爱是伟大的`,也是无私的,让我们伸出友爱之手,使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让每一处角落都充满爱的阳光。
世界上最好的药是爱。
爱是这么崇高,这么伟大,这么无私。
让我们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彼此关心,让每一个人都能沉浸在爱的港湾。
曰行一善小故事作文2日行一善,积善成德,喜暖人间。
人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宽广的心,美好的心,完整的心。
勤劳俭朴的事迹材料名人
勤劳俭朴的事迹材料名人勤劳俭朴的事迹——柳宗元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作家。
他一生勤劳俭朴,孜孜不倦地进行着文化教育、政治执政和文学创作,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柳宗元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用功读书,取得了宏伟的文学成就,尤其在诗歌、散文和哲学方面成绩斐然。
然而,柳宗元不仅仅是个文人,他还坚持勤劳俭朴的生活态度,为人称道。
柳宗元勤奋遵循节俭的原则,从不奢侈浪费。
据记载,他在成为官员之后,柳宗元住在官仓,以示节俭,设身处地为民众着想。
同时,他也坚持以朴素的生活方式示范正直和品行。
他白天忙于政务和文化事业,晚上在家做家务。
他亲自割草种菜为家人养活。
柳宗元常常教育家人和亲信朋友,不要图名、利,而要勤奋务实,通过自己的行为践行勤俭节约的精神。
柳宗元生活俭朴,对公款特别从严。
他首先改革了官府的财务制度,严格监督官员使用公款。
他还坚决贯彻节省用钱的原则,大力推行节约粮食、节约物资等措施。
他在任上严厉打击贪污腐败、滥用职权等行为,以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走一个”的原则,为当地人民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除了在政务上的表现,柳宗元在文化创作上也不遗余力。
他的作品不仅丰富多样,文字雄健,还渗透着哲学智慧。
他的作品《永州即事》等描述了贫苦人民的生活状况,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人们通过勤劳和节俭改变自己的命运。
柳宗元的作品思想深邃,群众性强,以深入民众、服务人民为创作宗旨,使他的作品广为流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柳宗元的勤劳俭朴的事迹,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他始终保持正直、勤奋的品德,兢兢业业,不断奋斗,为人民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他始终用自己的行为,践行与民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理念,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位为人称道、被后人敬仰的名人。
勤俭自强的人物事例
勤俭自强的人物事例勤俭自强,是传统中华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它强调个人应当勤劳努力、节俭持家,追求自我完善和发展,从而达到自强不息的目标。
以下是几位历史上的勤俭自强的人物事例。
第一位是李世民。
李世民是唐朝的一位皇帝,他的父亲李淵成为唐朝的开国皇帝后,他便开始接受严格的教育。
在受到良好教育的同时,李世民也是一位勤俭自强的人。
他常常从早到晚都在学习和处理政务,节俭持家,不浪费国家财力和人力。
第二位是屈原。
屈原是中国古代诗人,也是楚国的一位官员。
他深刻理解到“勤俭自强”的重要性,认为个人的努力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从而帮助国家变得更加繁荣。
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成为了一位文武全才。
他在任职期间,力主削弱贵族的权势,鼓励勤俭持家,推行节约措施。
第三位是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是一个勤俭自强的女科学家。
她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人。
她的研究成果对于医药和物理学方面的进展做出了贡献。
她非常努力和自觉地进行研究工作,并且非常节俭,积蓄用于有益的研究活动。
最后一位是方志敏。
方志敏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之一,也是一位勤俭自强的人。
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但是他非常自觉地进行了自我教育,读了很多书籍,并且做了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强大的势力压迫下,方志敏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并且深刻理解到个人的努力可以对国家做出很大的贡献。
总之,勤俭自强的人物有很多,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在个人成长的同时,也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他们的故事启示我们,只要我们坚守自己的信仰,勤劳努力,节俭持家,就可以在人生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作文素材]勤劳简朴的名人故事
[作文素材]勤劳简朴的名人故事勤劳简朴的名人故事一、勤劳的名人故事1、吕蒙读书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大将,他曾多次立下大功,却不爱读书。
于是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大将军了,肩上担子很重,一定要多读读书,长点见识。
”吕蒙便开始读书。
慢慢地,他发现书中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东西。
一次,他读到孙膑用“减灶计”诱使庞涓轻敌,最后打败庞涓的故事,感到眼界大开。
于是,吕蒙逐渐爱上了读书。
在军务繁忙之余,他便一头钻进书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古代的兵法和史书。
几年下来,吕蒙的军事才能大有长进。
孙权大为高兴,就让吕蒙担任了大都督,统领全国兵马。
【感悟】不论什么时候,学习都是不可缺少的。
古人说:“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学习之后知道的人,是次一等的人;经历困苦才学习的人,又次一等;经历了困苦还不知道学习的人,就是最下等的人。
”当前,青少年正在经历困苦,在这种环境下,如果还不抓紧时间学习,可能就真的会成为最下等的人了。
所以,青少年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才干,为今后的就业谋生做好充分的准备。
2、车胤囊萤夜读车胤是晋代的名臣,以博学闻名。
他从小勤奋好学,但家里特别穷困,有时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
这样一到晚上,车胤就不能读书,为此,他非常苦恼。
一个夏夜,车胤无聊地坐在屋外纳凉。
这时,在草丛里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些小虫子身上一闪一闪的亮光多像灯光呀!他赶紧找来一个用白纱制成的小口袋,一口气捉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口袋里。
这么多虫子发出的光聚在一起,不就是一盏小小的灯吗?车胤拿着这盏“灯”,高兴地进屋读书去了。
就这样,车胤经历长年累月的苦读,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感悟】晋朝一代名臣车胤,小时候家里的条件并不好,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但他为了读书学习,并不气馁,用装了几十只萤火虫的“灯”勤奋读书,最后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古人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尚且好学不厌,现在党和政府为我们提供一个如此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青少年来说,就更应该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不要浪费了求知求学的好时光。
古代名人节俭的小故事
古代名人节俭的小故事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古代,许多名人以他们的节俭行为成为了后世的楷模。
北宋名臣范仲淹,自幼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好学,心怀大志。
即使后来官居高位,范仲淹依然保持着节俭的生活习惯。
他家里的饮食非常简单,常常只有粗茶淡饭。
他教导子女要珍惜粮食,不可浪费。
有一次,他的儿子想要办一场豪华的婚礼,范仲淹坚决反对,他说:“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虚荣而浪费钱财,节俭才是持家之道。
”在范仲淹的影响下,范家一直保持着节俭的家风。
明太祖朱元璋也是节俭的典范。
朱元璋出身贫苦,深知百姓生活的艰难。
在成为皇帝后,他依然没有忘记过去的苦日子。
他的饮食起居十分朴素,不追求奢华的享受。
他规定宫廷的用度要严格控制,不得随意浪费。
甚至在修建宫殿时,朱元璋也要求尽量节省开支,不可大兴土木。
他还时常告诫大臣们要节俭从政,不可贪污浪费,否则严惩不贷。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为了蜀汉的大业鞠躬尽瘁。
他不仅在政务上勤勉,在生活中也极为节俭。
他的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衣物也仅有几件。
他对家人和下属说:“勤以修身,俭以养德,只有节俭,才能保持清正廉洁,为国家和百姓多做实事。
”诸葛亮以身作则,他的节俭之风在蜀汉官员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时期的季文子,位高权重,却十分节俭。
他家里的马匹不喂粮食,妻妾不穿丝绸衣服。
有人劝他说:“您作为国家的重臣,这样节俭会被人笑话的。
”季文子回答道:“我是为了国家和百姓节省财富,而不是为了个人的虚荣。
如果因为节俭而被人嘲笑,那我也心甘情愿。
”他的节俭行为得到了百姓的称赞和尊敬。
唐朝的宰相卢怀慎,一生清正廉洁,节俭朴素。
他当官多年,家中没有积蓄,所住的房子也十分简陋。
他的衣服和被褥都是用最普通的布料制成,吃饭也从不讲究。
有一次,他生病时,朋友们去看望他,发现他躺在一张破旧的竹席上,连个垫子都没有。
卢怀慎去世后,由于家里没有钱办丧事,还是靠皇帝的赏赐才得以安葬。
清朝的康熙皇帝,在治理国家时也注重节俭。
他经常告诫官员要节俭奉公,不可铺张浪费。
古今名人勤俭节约的故事
古今名人勤俭节约的故事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有许多名人以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这一美德。
他们的故事不仅令人钦佩,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古代,有一位著名的皇帝隋文帝杨坚,他深知创业之艰难,守成之不易。
在位期间,他力行节俭,不仅自己生活简朴,对宫中用度也严格控制。
他的饮食简单,不追求奢华的衣物和饰品。
甚至在他的影响下,整个宫廷的风气都变得节俭起来。
他常告诫皇子们:“自古帝王未有好奢侈而能久长者。
”正是这种节俭的作风,使得隋朝在他的治理下国力强盛。
再来说说司马光,这位北宋时期的名臣,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的成就,在生活中也是勤俭节约的典范。
他教育儿子司马康要节俭,写下了《训俭示康》。
文中提到:“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家中除了书籍,几乎没有什么值钱的摆设。
他反对浪费,认为节俭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修养。
还有清代的名臣曾国藩,他虽位高权重,但生活节俭。
他的衣物很少更新,饮食也不讲究。
他在家书中多次提到要家人节俭持家,不可贪图奢华。
他认为,一个家庭的兴衰,往往取决于是否节俭。
到了现代,也有许多名人秉持着勤俭节约的美德。
周恩来总理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他的饮食简单,常常是几个家常小菜。
他的衣服补了又补,却始终舍不得扔掉。
他住的房间陈设也十分简单,没有过多的装饰和奢华的物品。
周总理以身作则,为全国人民树立了勤俭节约的榜样。
雷锋也是我们熟知的勤俭节约的楷模。
他在部队中,生活节俭,从不乱花一分钱。
他的袜子破了补,补了又破,却依然坚持穿着。
他把节省下来的钱用来帮助有困难的人。
他的事迹告诉我们,勤俭节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精神体现。
还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生活却十分简朴。
他不追求物质享受,常年穿着简单的衣服,专注于他的水稻研究。
他把节省下来的钱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农业科研中,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
古今名人勤俭节约的故事
古今名人勤俭节约的故事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有许多名人以其实际行动践行并传承着这一美德。
古代的范仲淹,自幼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好学,胸怀大志。
生活中的他极其节俭,每天只煮一锅粥,等粥凝固后分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上一点咸菜就算是一顿饭。
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读书上,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范仲淹的勤俭节约并非是因为吝啬,而是他深知生活的不易,懂得珍惜每一份资源,将有限的物质用于实现更远大的理想。
明朝的朱元璋,贵为天子却依旧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习惯。
在他的餐桌上,很少有山珍海味,多是一些家常便饭。
他还要求后宫嫔妃和子女们也都要节俭度日。
朱元璋深知创业之艰难,守业之不易,明白奢侈浪费会导致国家衰败,因此以身作则,倡导节俭之风。
再来说说司马光,他以一部《资治通鉴》名垂青史。
在生活中,司马光也是勤俭节约的典范。
他教导儿子司马康要“以俭素为美”,还专门写了一篇题为《训俭示康》的文章,详细阐述了节俭的重要性。
他认为节俭是一种美德,能够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使人在面对各种诱惑时保持清醒和坚定。
近现代,也有不少名人秉持着勤俭节约的品质。
周恩来总理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做到勤俭节约。
他的饮食简单,常常是几个家常小菜。
他的衣服和鞋子,总是补了又补,直到实在不能穿了才换新的。
周总理以身作则,为全国人民树立了勤俭节约的榜样。
雷锋同志也是勤俭节约的楷模。
他在部队中,珍惜每一粒粮食,每一滴水,每一度电。
他的袜子破了补,补了又破,却始终不舍得扔掉。
他把节省下来的钱用来帮助有困难的同志和群众。
雷锋的勤俭节约精神,体现了他对人民的深情厚谊和无私奉献。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致力于解决全球粮食问题。
尽管他在科研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生活中却非常节俭。
他不讲究吃穿,经常穿着朴实的衣服在田间劳作。
他深知粮食的来之不易,始终保持着对资源的敬畏和珍惜。
这些古今名人的勤俭节约故事,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他们的行为告诉我们,勤俭节约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价值观和道德观。
关于日行一善的故事(精简版)
关于日行一善的故事关于日行一善的故事日行一善释义: 每天做一件或多件好事。
表示多做善事好事,积善成德。
出处:古代有位葛繁日行一善,后来官至太守职务,有人请教他如何日行一善,他说:比如这里有条板凳,倒了碍人走路,就弯腰把它扶正放好,即是一善。
关于日行一善的故事分享记得在一个周六的早上,因为妈妈要去加班,就叫醒了睡梦中的我一起去。
虽然很不情愿地起了床,想着家里只有我一个人,只有懒洋洋地跟着妈妈出门了。
到了单位门口,我和妈妈下了车,就随手把吃完早点的袋子一扔。
妈妈看见了,就喝令我立即捡起来扔到垃圾筒去,我嘟着嘴捡起垃圾,快速地把袋子捡起扔到难闻的垃圾筒里。
进到办公室里,妈妈就去忙着工作,我看一会儿书,又玩了一会儿游戏,实在很无聊就到门口玩玩。
路上车来车往,人来人往,看得我眼花缭乱,旁边有一位老大爷正在清扫着垃圾。
这时,一阵大风吹来过来,把刚扫好的垃圾吹乱了,更把一些纸屑和树叶吹得打起了转。
老大爷赶紧重新扫着,有的纸屑和塑料袋还在乱飘。
我在一旁看着,开始觉得很有意思,像是在玩游戏一样。
可是,当老大爷刚把扫好的垃圾铲起准备送到垃圾筒时,又被风吹乱了,只能又重新清扫。
看着老爷爷勾着背,不停地扫着,我突然想起老师说过的话帮助别人,等于帮助自己。
于是,我到办公室拿了一个塑料袋,快步走到老大爷旁边,说:老大爷,我帮你把纸屑装到袋子里,你把其它的垃圾先运过去吧! 这样,在我们几个来回运送下,终于将这里的垃圾清理干净了。
老爷爷高兴地说:你真是个好孩子,太谢谢你的帮助了! 回到办公室,妈妈看见我满手脏脏的,正准备发火时,我赶紧把刚才发生的事告诉了她。
妈妈立即转怒为笑地说:这就是日行一善,积善成德啊!任何时候都是从小事做起,长大才能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关于日行一善的故事分享安吉丽娜茱莉的故事大家应该不陌生。
2001年,安吉丽娜朱莉捐给了联合国难民署100万美元,以帮助阿富汗难民,朱莉的这一举动得到了联合国难民署的高度扬。
日行一善的故事
日行一善的故事在古代的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个善良的老人。
他每天都会做一件好事,因此被村里的人们称为“日行一善”的老人。
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位行走江湖的剑客,他因为受伤而来到了这个村庄寻求帮助。
老人看到剑客受伤的样子,立刻上前询问并且为他包扎伤口。
剑客感激不已,便留在村子里疗伤。
在这段时间里,剑客教了村里的孩子们一些武艺,让他们受益匪浅。
不久之后,村子里来了一位年轻的医生,他带着新的医术和药物来到这个偏远的村庄。
老人得知后,立刻前去拜访,并邀请医生在村里开诊。
医生答应了下来,并且在村里教授了一些基本的医疗知识,帮助村民们更好地照顾自己的健康。
时间过得很快,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个商人,他带来了丰富的货物和新奇的商品。
老人知道这是一个发展村庄经济的好机会,便主动帮助商人在村子里开设了一家小店。
商人看到老人的热情,便答应了下来,并且在村里帮助了不少人解决了生活上的困难。
渐渐地,村子里变得越来越繁荣,人们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美好。
这一切都离不开老人“日行一善”的精神。
他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带动着整个村庄的发展,让更多的人受益于他的善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颗善良的心可以改变很多事情。
每个人都可以像老人一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帮助他人,哪怕只是做一件小小的好事。
日行一善,积少成多,最终会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或许我们并不能像老人一样影响一个村庄的命运,但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善举影响身边的人,让身边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不要小看自己的一点点善举,因为它们可能会给别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帮助和改变。
所以,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每天都去做一件好事,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
相信,当我们的善举汇聚成一片海洋的时候,世界也会因此变得更加美好。
日行一善,让我们一起努力,让世界充满爱和温暖。
(崇尚品德的故事)勤劳俭朴的故事_于爱党的故事
于爱党是一个农民的女儿,父亲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常常住院治疗,家境并不富裕。
1999年,于爱党考入河南中医学院,遇到了同宿舍残疾同学李秀玲。
李秀玲家在农村,因患先天性脊椎断裂症,身高只有1.3米左右,腿脚还有伤残。
看着上趟厕所都举步维艰的秀玲,于爱党心里很不是滋味,便主动与她接近。
熟识后于爱党才知道,秀玲不仅身患疾病,还有一个残缺不全的家。
当年,她的母亲带着两个哥哥嫁给了父亲,但在秀玲刚满10岁时,母亲和哥哥们因嫌弃她残疾就离家出走了,只剩下年近60岁的老父亲与她相依为命。
父女俩仅靠一年两季的收成艰难度日。
秀玲艰难而曲折的经历,深深触动了于爱党。
于爱党暗下决心,只要自己在校一天,就要帮秀玲一天。
在学校的5年中,于爱党每天都起得很早,帮秀玲准备好洗漱用品后,搀扶着她去厕所;上课时,于爱党充当拐杖,扶着秀玲走下3层楼的宿舍,再爬上5层楼的教室。
爱党担心原本身体不好的秀玲因吃不好营养不良,便把父亲每月给她的200元生活费拿出来,与秀玲共用。
秀玲断裂的脊椎时常压迫神经,致使她的右脚冰冷麻木,尤其到了冬天,这种症状就更加严重。
为减轻秀玲的痛苦,促进腿脚部位的血液循环,于爱党经常帮她按摩揉搓。
1999年冬天,于爱党的父亲又一次因为心脏病发作住进了医院,急需她的照顾。
当天早晨天还没亮,于爱党就起床先帮秀玲买了些食品送到宿舍,然后立即赶到医院去看爸爸。
在医院照顾爸爸期间,还经常赶回学校照顾秀玲。
2000年8月,眼看就要开学了,但秀玲还是凑不够下一年的学费。
于爱党不忍心看着秀玲就这样失去继续上学的机会,很想帮她。
可就在不久前,于爱党的父亲因治病花去了家里多年的积蓄,姐姐又出车祸,被撞断了6根肋骨,医疗费就花了1万多元。
于爱党还有3个弟弟,两个读高中、一个读大学,都是急着用钱的。
于爱党深知家中的困难,但如果秀玲不能毕业,其前途就更渺茫了。
想到这,于爱党还是硬着头皮向父亲求助。
善良淳朴的父亲听了秀玲的故事,也很感动,就把给上大学的弟弟准备的2 000多元学费交给了于爱党。
古今中外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
古今中外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外国,都有许多名人以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这一美德。
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名叫范仲淹的名臣。
他出身贫寒,深知生活的艰辛。
即使后来官至高位,他依然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习惯。
范仲淹在京城为官时,全家人的生活依然十分俭朴。
他的儿子们想稍微改善一下生活,他却坚决不同意,并告诫他们:“吾贫贱时,无以为生,犹幸得诸君之力,得以有今日。
今吾既贵,若忘昔日之艰难,侈靡自奉,何以报诸君之恩,何以对天下之民?”范仲淹不仅自己节俭,还把节省下来的钱用来周济贫困的亲友和百姓。
他的勤俭节约,不仅是对自身的要求,更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再来说说司马光。
司马光位高权重,但他的生活却极为简朴。
他曾经告诫儿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他深知奢侈浪费会让人迷失本性,丧失斗志。
为了教育子女,他还专门写了一篇《训俭示康》。
在文中,他详细讲述了自己和先辈们的节俭故事,并以“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来表达自己对节俭的推崇。
司马光不仅在言论上倡导节俭,在行动上更是以身作则。
他家的床铺是用木板简单搭建的,甚至连床帏都没有。
他的衣服也是补了又补,从不讲究华丽。
清朝的曾国藩也是一位勤俭节约的典范。
他虽位极人臣,但对衣食住行都十分节制。
他的饮食非常简单,通常只有一荤一素。
他的衣服鞋袜大多是家人缝制的,从不追求名牌和奢华。
他在家书中多次告诫家人要勤俭节约,不可贪图享受。
他认为:“家勤则兴,人勤则俭,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正是这种节俭的作风,使得曾氏家族在他的影响下保持了长久的兴旺。
在现代中国,也有许多勤俭节约的楷模。
比如周恩来总理。
周总理一贯倡导勤俭节约,他的睡衣补了又补,一直穿到不能再穿。
他的饮食也很简单,从不浪费一粒粮食。
他经常教育身边的工作人员要珍惜资源,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
周总理以身作则,为全国人民树立了勤俭节约的榜样。
还有雷锋同志。
雷锋在生活中处处精打细算,他的袜子破了补,补了又破,却始终舍不得扔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父亲是位大庄园主。
7岁之前,他过着钟鸣鼎食的生活。
20世纪60年代,他所生活的那个岛国,突然掀起一场革命,他失去了一切。
当家人带着他在美国迈阿密登陆时,全家所有家当,是他父亲口袋里的一沓已被宣布废止流通的纸币。
为了能在异国他乡生存下来,从15岁起,他就跟随父亲打工。
每次出发前,父亲都这样告诫他:只要有人答应教你外语,并给一顿饭吃,你就留在那儿给人家干事。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海边小饭馆里做服务生。
由于他勤快、好客,很快便得到老板的赏识。
为了能让他学好外语,老板甚至把他带回家里,让他和他的孩子们一起玩耍。
一天,老板告诉他,给饭店供货的食品公司招收营销人员,假如乐意的话,他愿意帮助引荐。
于是,他获得了第二份工作,在一家食品公司做推销员兼货车司机。
临去上班时,父亲告诉他:“我们祖上有一条家训,叫‘日行一善’。
在家乡时,父辈们之所以成就了那么大的家业,都得益于这四个字。
现在你到外面去闯荡了,最好能记着。
”
也许就是因为那四个字吧,当他开着货车把燕麦片送到大街小巷的夫妻店时,他总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比如帮店主把一封信带到另一个城里,让放学的孩子顺便搭一下他的车。
就这样,他乐呵呵地干了四年。
第五年,他接到总部的一份通知,要他去墨西哥,统管拉丁美洲的营销业务,理由据说是这样的:该职员在过去的四年中,个人的推销量占佛罗里达州总销售量的40%,应予以重用。
后来的事,似乎有点儿顺理成章了。
他打开拉丁美洲的市场后,又被派到加拿大和亚太地区;1999年,被调回了美国总部,任首席执行官。
就在他被美国猎头公司列入可口可乐、高露洁等世界性大公司首席执行官的候选人时,美国总统布什在竞选连任成功后宣布,提名卡罗斯·古铁雷斯出任下一届政府的商务部部长。
这正是他的名字。
现在,卡罗斯·古铁雷斯这个名字已成为“美国梦”的代名词,然而,世人很少知道古铁雷斯成功背后的故事。
前不久,《华盛顿邮报》的一位记者去采访古铁雷斯,就个人命运让他谈点儿看法。
古铁雷斯说了这么一句话:一个人的命运,并不一定只取决于某一次大的行动;我认为,更多的时候,取决于他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小的善举。
后来,《华盛顿邮报》以“凡真心助人者,最后没有不帮到自己的”为题,对古铁雷斯做了一次长篇报道,在这篇报道中,记者说,古铁雷斯发现了改变自己命运的简单的武器,那就是“日行一善”。
在我的城市有这样一个葬礼:送葬的队伍有整整一里那么长,送葬的人群里有表情忧伤老人、
小孩和青年,我问这是哪个大人物出殡,答案是这是一个贫穷的杂货店老板,他生前总是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
一颗砂子的善行,经过岁月的积累,会成为令人景仰的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