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和认识演变-自然辩证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推动技术:科学的发展,推动了近代机械技术的发展。建立起来的近代工业展示了征服自然和控制
自然的能力。
技术应用:蒸汽机的应用,标志了人成功地实现对自然力的控制和转换。电力的使用现实了人对自然的支配。推进了一批新兴工业迅速崛起。创造巨大物质财富,迎来了工
业文明。
技术的变革: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的基本属性。“人工自然”就是人的基本属性的表现。
共通性原则
概念:地球的完整性和人类的相互依存表现了人类根本利益的共同性。
认识:全球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引起的种种灾难危及到人类,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应争取全球共同的配合,这是由地球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决定的。
总结:命运和使命同一,通力合作,共同研究、评价、检测地球变化,保护我们的环境和资源。
公正性原则
概念:为了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即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内容:当代人对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浪费剥夺了子孙后代公平享用资源的权利。另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对资源的挥霍和浪费限制了另一些国家公平享有资源的可能性。
方法: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建议人们通过国际公约和国家法来解决环境问题。
观念的转变
1)控制自然观念具有了双重含义,对外部自然的控制和内在自我的控制。内在自我的控制,即:只有对人自身能力发展方向和后果进行何地控制。
技术应用
技术应用:依靠原始生产经验获得的技术,如火的应用、动物驯养、工具制造等,使得人类扩大了与自然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应用技术的目的:为了生存需要,直接利用,获取自然界浅层物质。
结果:技术在人与自然之间起到调节作用,人开始向能动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不安定的生产方式向农业社会过度。
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方针、政策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在新世纪的建设和发展中实现人、科学技术、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方针,是行动的指南。
实践与对象
人的劳动建立在对象内在尺度的把握之上。从而使人在劳动中成为普遍、自由的存在物。人与自然发生关系,将自然转化为人的无机的身体。
协调对象性关系
承认原则
我们需要承认人—社会—自然三者应作为一个整体。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历史的自然前提;也是创造历史的前提。
自然界通过人的实践加以改变,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运动又成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尺度。
三种自然
人对自然界能动性加深程度不同,将自然分为“天然自然”、“人化自然”、“人工自然”。
“天然自然”就是人类认识和行为未曾影响的自然。
“人化自然”就是人类类实践而改变了的那部分自然。
受动性关系
人在自然界里获得获得多大的自由并不单纯取决于人的能动性,同时也要取决人的受动性的认识程度。
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并通过了《21世纪议程》。付之于实践的全球性纲领。
坚持原则
持续性原则
概念: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维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的范围之内,保证持续性。
方法:需约束自己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还需对生态补偿。
总结:人类应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确定自身的消耗标准,而不是盲目地生产和消费。
2)生态价值观下的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即:适度消费;尊重和爱护自然;对自然承担责任和义务;生态价值观对技术有明确的价值选择,即技术不仅从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健康和完善出发,注重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更重要的是要求精神选择与生态环境相容。
3)科学技术的生态化。表现在社会物质生产经济学的转变(不仅仅为了经济增长,改善环境为目标);社会物质生产技术方式的转变(传统生产工艺转向低消耗、高产出等生态工艺转变);社会生产范式的转变(工业、农业由传统向生态化转变)。
人与自然的关系被抽象的主体与客体关系所取代。强调人的主体地位
性,自然成为被征服的对象。
人类不可能将自然界的天然属性全部转化为具有人的社会属性的自然界。“人在自然内,自然也在人之内”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践关系的理论基础。
发展
在崇尚理性和追求真理为特征的古希腊,随着技术的应用,使人可以凭借自己的理性,而不是依靠神来认识自然规律。人的地位大大提高,人成为自然主人的思想已露出。
影响:人的思维、知识和意识等等体内进化的同时,人的体外也已进化。使用工具等同于放大了人的肢体;使用工具机对能源的开发等同于放大了人的体力和体能;自动控制流水线就如同人外在的消化系统等放大了人的技能;使用电脑和人工智能等同于放大了人的智力。
意识
由于自然界的巨大神秘异己力量,产生了人类思想产物:神话和自然崇拜。表达了人对自然的态度。既想控制自然力量,而又拜倒在其中。
实现对象性关系
实践的作用
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得以实现是通过对象化劳动。通过对象化劳动,人和对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和对象。
人把自然对象化的过程,实际上是把自然人化的过程。结果就是“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
“人化自然”扩展过程科学发展过程来表征;“人工自然”扩展过程技术的变革表征过程。
“人工自然”是“人化自然”扩展的条件“人化自然”扩大可以不改变自然界自发过程;“人工自然”的扩大是以自然过程的改变为条件。而两者的相互作用决定两者的交错发展。
人与自然界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人与人的作用。
遵循原则
人类生产活动既要遵循功利主义原则,也应该遵循超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是为了人类从自然界获得生活资料。
超功利主义则要求人从整个生态系统利益出发,进行促进自然万物共存共荣共进的活动。
超功利主义观念应当成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原则。
可持续发展观
概念
(1)就是可持续的长久性的发展;(2)有利于保持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保证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3)考虑人的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自然的利益;(4)是一种生态整体观念,是“自然的立法者”向“打的共同体中的普通一员”的观念转换;(5)是生态中心主义,也是整体主义世界观。
科学获得了新的力量。近代机械论的思维方式对近代科学发展起到巨大动力。自然界在人的强烈作用之下开始异化,自然开始与人类对抗。
人对自然界的影响不断扩大,将自然划分为“人化自然”、“人工自然”、“天然自然”。这三种自然有着复杂的相互转换关系。
实践互动关系的延伸
对象性关系
能动性关系
自然并非天生适合人们的生存。人的能动性是把自然界作为自己的对象,对自然界进行改造,使自然界在一定程度上适合人的生存,产生所谓属人的世界。这是人的社会性决定的。
概念发展过程
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提出只有一个地球。
1972年,罗马俱乐部的第一个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引起强烈反响。
1981年,(美)布朗的《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中首次论述了持续发展思想。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这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性的共识。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和认识演变
同一关系
支配关系
实践互动关系
原因
蒙昧时期,人类在大自然面前表现的很软弱,随时受到大自然神秘力量的压迫和驱使。但人的本能使他不甘心受自然的奴役。
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以来,理性被高度宣扬。人们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建立了对自然过程控制和干预的实验研究方法。
20世纪后半叶,人类开始意识到自然并非我们的奴隶。人类开始采取行动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平等的演化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