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思潮与东方生态精神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思潮与东方生态精神价值(2012-08-08 01:08:55)转载▼
标签:文化分类:学术
生态思潮与东方生态精神价值
现代性的高歌猛进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伴随着它的副产品——自然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正当现代性处于无可置疑的王者地位之时,后现代思潮风起云涌,一种崭新的理论视角被思想家们发掘出来,这就是生态文化思潮。生态文化思潮反思现代性的各类弊端,强调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在现代性危机面前,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文化观,用以观照人类与世界的关系。在当代深生态学的视野和精神生态的视野的双重关照下,古代东方文化的精神生态价值越来越显示其独特的思想价值。独特的“三和”文明观和生态文明观成为新时代中国文化的重要表征,日益彰显其对未来的人文价值与生态意义。因此,发出中国的声音并成为世界性的声音必将有助于世界整体文化的和谐发展。
一、社会现代化与精神生态化
有一种说法,前现代的农耕时代是“经验的时代”,所以人们总是面向过去的事实总结今天的经验;现代的工业社会是“体验的时代”,人们用理论和经验总结并预知近期将要发生的事;后现代的后工业社会是“理论超前的时代”,人们用新的理论来展望和预言自己未来的生活状况。于是,歌德在前工业社会的名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终于在后现代被改写为“理论之树常青,而生活之树是灰色的”。后现代性超越了现代性而成为一种长期的预测,似乎未来世界是由观念理论引导的。
1、盲目追新的赶超话语及其弊端
西方已经走向了“理论常青的时代”,而当代中国正处于“生命体验的时代”,于是,升级、拓宽、突破、超越、扩展、身体感,就成为这代人的精神轨迹。今天的青年人成为了从旧的“经验时代”蜕变出来又仰望着“理论时代”的中间人,他们从生活话语方式、日常行为模式、当下时尚态度中,将生活娱乐化、文化流星化、生命肉身化、精神平面化。于是在一种“新新人类”的日常生活化中,改变着东方人的想象、城市的色彩和气质、周边的环境和思维演变。
新世纪中国正走向“新四化”之路:工业化(世界各国工业化产品廉价劳动力的中国生产基地),城市化(城镇化、都市化),[ 数据表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共有132个城市,2009年中国已经扩展到700多个城市。]升级化(不断抛弃旧有的存在方式升级到新的台阶),生态化(在自然科学生态化中开始注意精神的生态状态)。“追新”成为从前现代过渡到后现代的时代标志,集中表现在“升级化”上:电脑在升级,病毒也在升级;邮箱在升级,垃圾邮件也在升级;游戏在升级,黑客也在升级;消费主义在升级,恐怖主义也在升级;身体在时尚升级(暴走、街舞、纹身),精神却在降级(疯病、自杀率、酗酒、下半身写作);肉体在人造升级(色发、减肥、整容),灵魂却在沉睡中降级;上学读书学费在升级,大学教学质量却在降级;留学热在升级,海归却在贬值中降级;自然科学在三流中争取全球化中的二流,而人文科学的一流却在颓败中成为三流;生活方式在多元升级,精神生态却在颓败降级……[ “精神”一词语出《庄子》。庄子认为:“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庄子·刻意》),而远离躁动的虚静是精神完满之本:“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然而,今天这种精神已经日渐稀薄了。]
从社会学角度看,当前的“升级”现象,源于中国正在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其
中明显的标志是:在全球化中城市在扩大,生活方式发生着巨大改变,城市和乡村的边界在软化中逐渐消失。如何使升级不成为一种外在的无根的形式,使生命不成为没有价值含金量的转瞬过渡,而是真正实现人的精神和存在的生态平衡,我们还必须往深里思深里想。
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第三世界的城市不得不扩。城市空间与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紧密相关。按照社会学的说法,现代化有多项指标,中国只在人均寿命达到70岁这一点上合乎要求,其中另一项——城市人口占全体人口的60%以上,中国还没有达到。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中国农村人口占全部总人口的50.32%,城市人口占全部总人口的49.68%,离60%还有一段距离。所以未来的社会图景必然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迁徙。如今政府已着手推动自由户口迁徙,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试点,如果完全实现,那么到时候任何人只要想到北京定居都完全合法和可能。这样,我们就面临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无穷的膨胀,而其他乡村逐渐萎缩的局面。这种膨胀过程中,不仅仅可以看到建筑空间扩大升级问题,更重要的是它造成了城乡双向价值碰撞问题:一方面,小城市农村人口向大城市迈进,所带来的烙印般的前现代乡村价值、故土信念和生活方式,遭遇到了城市的多元生活方式的碰撞和冲击。由于农业社会在人类发展中必须转向工业社会,而在这转型中农民处于社会权力的末端而无力消费。加上城市下岗职工增加导致城市购买力下降,城乡恶性循环,拉不动的内需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可以说候鸟性的“民工潮”不仅仅是农业的危机,更是整个中国经济的危机的表征。另一方面,大城市的人口大量向海外迁徙,又遭受到西方和东方文化断裂的冲击。所以这个迁徙就变成了一个非规律性又合规律性的过程。非规律性就是,有钱就可以迁徙,而合规律性就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中国的社会学家、建筑学家、艺术家,能为从农村到城市,从西部到中东部,从前现代到现代都市,现代城市向后现代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大多数的人向海外迁徙,做出怎样的解释呢?西部作家张贤亮有一个重要的创意,他发现黄河文明被很多人遗忘了。于是,他开始“卖黄河”。他说西部卖的是“荒凉”、“苍凉”,是卖一种理念。而张贤亮卖黄河的理念是用小水晶瓶装一瓶流经甘肃、宁夏的黄河水。他并没有出卖黄河,黄河还在奔腾不息。但是带着这瓶水走的人,带走的是一种观念——带走了黄河作为母亲河的精神。这就是一种“理念先行”。
观念的变化和升级的阵痛以及所造成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断裂所导致的“文化失根”,将在半个世纪内持续震撼中国人的心灵。经济发展是乐观的,昨天的郊区变成了今天的城市,今天的郊区将变成明天的城市。根据目前发展的趋势,小城镇的城市化将进一步扩大,从古代开始,“离土不离乡,离乡不离土”这一永远把农民固滞在土地上的方式,在今天随着户口制的改变将发生根本的变化。尽管在现代化的城市变化中,所有迁徙者都遭遇到自身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文化模式冲击和调整,同时随着这种迁徙,人们的艺术审美的方式和人栖居的方式同样将发生诸多变化。
在一个多世纪的落后中,醒悟了的中国民间层和精英层懂得了“赶超”话语,于是过速超速拓展和无所谓信仰的升级中,不期然地面对了两个严重现状:一是农民的文化断根问题,另一个是“新中产阶级”白领的虚假幸福意识。
可以说,农民离乡离土进入城市网络神经,其个体人格、尊严、价值并没有受到相应的“升级”尊重。人们往往把他们看成是“劣等族群”,一种“非我族类”的“盲流”,农民处于社会权力的末端而无力进入真正的话语层,这样形成的问题是农民群体对城市群体的阶层式的仇视。当“向往”与“仇视”混为一体时,社会该怎样去理解他们?每年春节都使大批农民工像候鸟一样迁徙回内地家园,但是春节过后,又从内地迁徙到沿海。中国就在这种流徙当中加大了铁路、公路以及饮食业的负担。这一离乡离土的迁徙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现代性乡土社会解体、家族中心丧失、集体理性转换为个人本位主义的合法性开始。
另一个现状是,新中产阶级白领层,感到城市扩大而住房越来越缺乏“诗意栖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