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论文

合集下载

中庸3000字论文

中庸3000字论文

中庸3000字论文篇一:中庸论文谈《中庸》中的修身和慎独精神(一)我对于《中庸》的认识中庸相传是孔子的孙子、曾子的弟子子思所作,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谓“子思作中庸”,郑玄《目录》云:“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

”中庸的很多思想可以在《论语》《大学》等中找到影子,例如《中庸》第二十章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对于仁,从孔子的教义中可以感受到其重要性贯穿始终;而《大学》中始终倡导的“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总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具体方法也在《中庸》中进行了不同角度的阐述;《中庸》中第十三章“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概括起来就是孔子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以中庸可以说是先儒思想家学派的传承者。

在阅读《中庸》的三十三章文字时,我对于先儒最经典的教义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可谓“温故而知新”。

而这也引发了我深层次的思考,中庸的思想的独特之处在哪里?为什么这本由子思对于孔子所倡导的人的基本道德素质的理论和方法的进一步的阐发著作可以居群经之首,位四书之列?长久以来,我对于中庸的理解仅仅局限在中国人的传统的、保守的、妥协的行事方法,直到我真正拿起《中庸》原文及译著并细细阅读、思考之前,我一直以为中庸就是中国人处世方法的一种,无过且无不及,不偏而不倚,恰到好处。

中庸比较通用的解释来自子程的一段话:“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代表正确的、真实的、公正的、恰好的,庸意味着共同的、一般的、平常的、普遍的,合起来就是正确之真实,公正之恰当,即关于正确的普遍常识i。

现在国学研究的责任要破除人们心中的偏见,中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之深理应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研习。

通读《中庸》全篇后,中庸思想中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关于修身和慎独的讲解,因此我想就这个问题展开我的学习。

(二)修身翻开《中庸》,第一章是全书的纲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ii”揭示了中庸之道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性、道、教,言简意赅的说明了中庸的主旨思想就是针对人的自然天性进行自我教育以达完美的人格,起到教育的作用。

国内传统中庸之道的讨论

国内传统中庸之道的讨论

国内传统中庸之道的讨论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精髓之一。

它是一种中间立场的思想,主张不偏不倚,保持中庸之道,避免过度和极端。

中庸之道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一直保持着重要的影响力,对个人、社会和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中庸之道的来历中庸之道始于周代,是一种伦理道德的基本观念。

作为一种伦理道德的基本观念,中庸之道主张谨慎的态度,诚实正直的行为,平和的心态以及对事物深入的思考。

此外,中庸之道强调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共处,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因此,它被视为人类和谐共存的基本准则。

二、中庸之道的核心观念1、道德至高中庸之道主张的是道德至高的观念,即不折不扣地遵从道德法则,绝不为私利而败坏原则。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危险时救人心平气和,发愤图强,不屈不挠,这些都是中庸之道所倡导的道德行为。

2、诚实守信中庸之道强调诚实守信。

只有保持诚实和信用,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果一个人谎言连篇、不守信用,就会失去别人的尊重和信任,从而导致个人形象的崩塌。

3、不极端不偏激中庸之道是反对极端和偏激的。

它主张避免事物两极化的倾向,尽量保持稳定状态,不要走极端或偏激的路线。

只有保持中立、稳健的态度,才能处理事情得当,取得更好的结果。

三、中庸之道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1、用中庸之道对待工作在工作中,中庸之道告诫我们切勿走极端,应通过妥善把握工作的重点,使工作得到平衡和持续发展。

同时,我们还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环境,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以便更好地解决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2、用中庸之道对待人际关系在与他人打交道时,中庸之道的应用也相当重要。

我们应该懂得权衡利益,并在与他人交往中保持真诚、友善的态度。

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纠纷时,我们需要尽可能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要听信谣言,也不要主动搬弄是非,这样才能体现中庸之道支撑的公正平等原则。

3、用中庸之道对待个人发展在个人发展方面,中庸之道也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

中庸主义——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

中庸主义——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

中庸主义——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中庸是中国老子、孔子重要的哲学和政治思想,由“子思“整理成书,和《论语》、《大学》、《孟子》同列为儒家四大经典。

中庸的哲学思想起始于古老的黄老哲学,而中庸作为社会的政治原则源于舜的时代,是中国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意识形态,被认为是数千年来中国文化历史上迄今从未中断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

本文对中庸的起源、老子的中庸哲学和三大理想、儒家中庸及其反思、中庸和现代人类的社会责任等多个问题进行探讨。

标签:老子孔子中庸主义传统文化一、前言中庸,意指事物运动,不偏离中心目标,保持正常运行,维持稳定平衡、和谐状态,在中国古文化中,是道家、儒家的一个重要政治思想。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谓之四书,是儒学的四大经典。

《中庸》是子思所著,是对孔子的学术思想的整理,是孔子继承和发展老子学说的重大证明,称为中庸之道。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中庸之道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和提高,不少现代学者如国内李怡等尊之为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

中庸之道,即中正不偏,经常可行之道,是人生成败的根本,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指导原则[1]。

二、中庸的起源(一)尧舜时期的原始中庸根据《中庸》第六章《大智篇》孔子认为中庸是人的最大智慧,最有代表意义是舜的政治,“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好察迩言,抑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

”认为舜能深入考察,调查研究国情民意,分析善恶,权衡利弊,以中庸为原则,作优选决策,制恶扬善,去管理社会,在《中庸》《祖述篇》,孔子进一步说明尧舜,是以中庸之道去制订文武治世方策;上律天时,发展农业;下袭水土,改造生产,生活环境,防治灾害,优化环境,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不息,大德敦化的和谐世界。

所以中庸之道,是从舜开始贯串中国五千多年历史的老传统观念。

这种意识形态,影响了中国从古到今的整个历史过程产。

浅论中庸之道

浅论中庸之道

浅论中庸之道摘要: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道思想,孔子进一步将其发展成为全面而系统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处理人的本身及人与人关系的准则,中庸之道是我们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准则。

可以说,中庸之道是我们通往高明境界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中庸之道过犹不及准则提起中庸之道,我们往往会将它与不偏不倚、折中调和、不左不右,不说好也不说坏的老好人思想以及不求进取、与世无争的人生哲学联系在一起。

其实,这样的认识是很不正确的。

我认为,中庸之道是人生处世的真谛,是社会发展所应遵循的准则。

换言之,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处亮点,是中国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中庸溯源与释义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道思想,孔子进一步将其发展成为全面而系统的中庸之道。

孔子从正反两方面给中庸之道作了定义:从正面提出“执两用中”,又从反面提出“过犹不及”。

孔子所说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也就是“执两用中”,即是指把握住过与不及两种倾向,使之不走向极端,并坚持运用正道去治理百姓。

“中”作为哲学范畴,主要是指人的主观认识和行为与事物的客观实际适相符合,而达到一定的预期目标。

如果人的主观认识或行为达不到客观实际的程度谓之“不及”。

反之,超过了客观实际的程度谓之“过”。

“庸”则多讲成“用”或“常、平常”。

程颐说:“小偏之谓中,小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四库全书珍本初编·蒙斋中庸讲义》卷载。

所以说,中庸实质是为人居于中正之道、小偏小斜,以自然平常之中和心对待万事万物。

二、中庸之道是处理人的本身及人与人关系的准则首先,在处理人的本身时,我们需要遵循中庸之道。

按照中国传统医学的观点,人体必须保持阴阳平衡,否则便会生病。

例如,如果一个人阳盛便会出现口唇燥裂,口干烦渴等症状;而一旦阴盛则会出现面色苍白,形寒肢冷等症状,这就是阴阳失调的表现。

然而无论是“清热”还是“祛寒”,都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否则便会走向反面,又出现新的阴阳失调。

中庸之道申论作文高中

中庸之道申论作文高中

中庸之道申论作文高中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一种非常重要的理念,那就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指在各种矛盾的对立面之间找到平衡点,遵循中庸之道的原则,不偏不激,不过度也不不足。

这种理念在中国的哲学、政治、伦理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在个人的发展中,中庸之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过度的追求一方面,往往导致了个人的精神或物质的压力过大,造成了心理或身体的健康问题。

例如,在学习上,如果一个人过度追求成绩,不断给自己压力,可能会导致学习疲劳、焦虑和抑郁等问题。

而在工作生活中,如果一个人过度追求事业成功,可能会忽视家庭或个人的需求,最终导致人际关系疏远或家庭关系紧张。

因此,只有在个人发展中坚持中庸之道,找到平衡点,才能确保个人的身心健康,也能更好地实现个人的价值。

其次,在社会的发展中,中庸之道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社会是由各种矛盾对立的力量组成的,只有在这些对立面之间找到平衡点,社会才能稳定发展。

例如,在政治上,如果一个国家过度偏向某一方面的力量,可能会导致社会的不平衡,进而引发社会动荡。

而在经济发展中,只有在供求关系中找到平衡点,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正是因为中庸之道的实践,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才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最后,中庸之道也是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髓所在。

中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儒家学说对于中庸之道的阐述尤为重要。

儒家思想强调自我克制、和谐共处,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的规范。

这种理念在中国社会中被广泛传承和应用,在教育、家庭和社区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正是这种中庸之道的理念,使得中国社会具有了和谐、包容和稳定的特点。

总之,中庸之道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只有坚持中庸之道,找到各种矛盾对立面之间的平衡点,才能保持身心健康,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髓所在,也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并践行中庸之道,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论文

论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论文

论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论文第一篇:论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论文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的骨髓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

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

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的应运,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

《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

如《盘庚篇》的“各设中于乃心”、《吕刑》“罔非在中”、《诏诰》、《洛诰》的“时中”、《酒诰》的“作稽中德”等。

在《尚书·大禹谟》中,有被宋儒称为“十六字心传”的那一著名的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尚书·洪范》记载,周武王向殷代的遗臣箕子请教国事,箕子提出九条大法,其中就有中道的思想:“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

“中庸”一词,语出《论语·雍也》。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了。

孔子这样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其境界到底又有多高呢?朱熹解释说:“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

”这样,中庸一词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

概括而言,中庸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常理。

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

他注解说:“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

这两种解释,在“中”的含义为中道上没有差别,只是在“庸”的含义上有一点分歧,而这一点分歧实际并不是本质性的。

国学经典中庸论文(2)

国学经典中庸论文(2)

国学经典中庸论文(2)国学经典中庸论文篇二孔子“中庸”之提出【摘要】“中庸”已成为人们行为处事的重要思想和准则。

本文概述了孔子“中庸”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阐释了孔子“中庸”思想理论渊源及逻辑起点:首先,原始巫术图腾时代向人本位转变的观念为孔子“中庸”提供了思想基础;其次,深远的历史文化及优秀的思想成果为孔子“中庸”提供了理论渊源;再次,社会动荡致使思想纷繁杂乱,基于历史现状,人们渴望能拥有统一理论来指导生产生活;第四,“尚中”观念成为孔子思想的逻辑起点。

【关键词】孔子;中庸马克思认为社会意识产生于社会存在,并由社会存在决定。

[1]社会历史产生相应社会反映,人们对所处时代做出哲学思考,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同然,“中庸”思想于先秦动荡时期孕育而生。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及中央集权的政权结构是孕育“中庸”思想理论的社会土壤。

任何一种思想的诞生、确立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其思想的衍生、发展也定有其轨迹可循。

孔子面对当时变动的社会环境勿忘勿助其长(《孟子·公孙丑上》),冷静观察,总结规律,借鉴前人的思想和智慧,提出“中庸”的适时思想。

“中庸”思想在其后来思想学说不断地演进和发展中逐渐确立了其核心地位。

一、孔子提出“中庸”的历史背景春秋末年,周室式微,诸侯纷争,礼崩乐坏,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旧体制、文化观念渐趋瓦解,新格局尚未成形,社会变动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皆有体现。

如此社会,生于其中的孔子喟然叹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

“中庸”一词首次提出。

政治上,当时诸侯争霸、天下失去了应有秩序。

诸侯各国发展失衡,突出表现便是周王室衰落、诸侯国崛起与纷争。

东周天子大权旁落,徒有虚名,驾驭不了旗下诸侯,他们彼此争霸,连卿大夫及其家臣也效法诸侯出现凭借占据自己采邑领地闹独立的局面。

孔子深谙社会动荡危险,警示各等级:“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目睹这些,孔子寻找根源,加以反思,意欲恢复具有中庸意蕴的周礼。

中庸之道于中国传统汉服蕴意研究

中庸之道于中国传统汉服蕴意研究

中庸之道于中国传统汉服蕴意研究中国传统汉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服饰的代表,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象征。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它强调中正和平衡,追求心灵的平和与安宁。

本文将探讨中庸之道对中国传统汉服的蕴意,并分析其在中国古代服饰中的体现。

一、中庸之道的内涵中庸之道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强调“中”的概念,即“不过犹不及”,主张在各种事物和行为中都要达到中庸的境界。

中庸之道认为,一切都应该保持平衡,不偏不倚,既不过分放纵,也不过分拘泥。

在中庸之道看来,只有做到中正、均衡才能得到心灵的平静和人生的安宁。

二、汉服传统的特点汉服作为中国古代的传统服饰,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设计风格。

汉服的特点之一是注重中正和均衡。

在古代,汉服的设计非常讲究,不仅在图案、颜色上追求和谐的美感,更在服饰的剪裁和穿着方式上追求动静结合,形成一种优美、和谐的整体效果。

汉服的穿着方式也注重中正,无论是男装还是女装,都追求端庄、大方的感觉,力求达到一种内外兼修的平衡状态。

三、中庸之道在汉服中的体现1. 色彩的平衡古代汉服在色彩的运用方面非常注重中正和均衡。

汉服常常采用明快的色调,同时在不同的服饰零部件之间,也要求相互搭配,形成和谐的整体效果。

在同一套汉服中,衣服、头饰、腰带等部分的颜色通常都会相互搭配,既要产生对比,又要保持和谐,力求表现出一种均衡、统一的美感。

2. 剪裁的和谐汉服的剪裁也体现了中庸之道的精神。

古代的汉服不追求过于繁复的造型,而是以简洁、大方的线条为主要特征。

衣袖、下摆、领口等部位常常以流畅的曲线和稳重的直线相结合,体现了动静结合、中正和谐的设计理念。

在穿着的方式上,汉服也主张大方得体,做到端庄大方,不偏不倚。

古代汉服的配饰也非常讲究平衡。

无论是发饰、耳饰还是项链、手镯等饰品,都要求与服饰整体的搭配相得益彰,既要起到装饰效果,又要保持整体的和谐。

论中庸中学生议论文600字精选5篇2019

论中庸中学生议论文600字精选5篇2019

论中庸中学生议论文600字精选5篇2019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中庸中学生议论文600字精选5篇2019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论中庸中学生议论文精选5篇2019(一)无所不及的“百度日报”近日发表了这样一篇刊文——《灵异事件,科学如何解释》。

这篇文章的核心理论是这样解释灵异事件的——“鬼魂就是人类死后记忆残存的能量,在人类的身体被破坏而导致其记忆无法继续寄存后,这种能量便会脱离人体而失去能量供应,从而形成了鬼魂,促成所谓灵异事件的发生。

”在这篇文章的评论栏里,读者们就此问题拉开了一场激烈而又持久的辩论赛,他们各执一词,众说纷纭,胜负难分。

有的读者态度坚定,认为世界上绝不会有鬼魂的存在,灵异事件更是空谈。

而有的读者又坚定地认为世界上有鬼魂的存在,甚至还有人扬言自己曾亲身经历过。

而剩下的读者则保持着一份质疑的态度,站在中间的立场——作为读者,我也是其中之一。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答案(这句话也是相对而论的)。

显然,读者们如此激烈的辩论已经证明,上述这个被科学化了的结论已暴露出它过于绝对的本质,自然不能够有力地使读者们信服。

依我看,“鬼”这个汉字的创造会有它的原始根据,聪明伟大的华夏先祖亦不会凭空创造出这样一个文字。

在此之前,我做过一个合理的猜想:一枚普通的硬币需要两个面才能构成完整。

同硬币一样,世间万物的无尽循环也许是一种不可见的平衡在作用,构成这种平衡的条件是非单面性的,少则两面,多则无尽,它们相生相克,不断地相互补充和完善,才使得万物的循环得以平稳运行。

而人们常说的男女、阴阳、水火、天地等这类包含着平衡之意的词汇似乎也突出了构成这种平衡所需要的本质性条件——多面性构成。

所以,世间万物的循环之所以能够亘古不变地平稳运行和发展,其存在形态也就不会仅有单一的表现形式了,若仅为单一的表现形式,事物(简单来说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情和物体)的本质就会因为构成不全面而失去平衡,导致其无法正常运行和循环。

中庸议论文——精选推荐

中庸议论文——精选推荐

‎‎‎‎‎中庸议论‎文篇一‎:‎高中议‎论文:‎ 2‎中庸之道‎义与利‎中庸之‎道在中国‎人心中居‎极重要之‎位置,盖‎他们自名‎其国号曰‎“中国”‎,有以见‎之。

中国‎两字所包‎含之意义‎,不止于‎地文上的‎印象,也‎显示出一‎种生活的‎规范。

‎‎什么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并不是‎“折中、‎不上进”‎,不是一‎把尺子取‎其中点。

‎它追求的‎是无过无‎不及的思‎想和做人‎处事的大‎智慧。

中‎庸之道,‎是为了改‎造社会,‎是为了追‎求真理,‎如果能够‎在真理和‎美德上走‎得更远,‎即使冒着‎巨大的风‎险,他也‎决不犹豫‎。

在社会‎地位和财‎产上,没‎有大的成‎就,被世‎人视为无‎用之人,‎但自己觉‎得这种生‎活更体现‎了自己的‎个性,体‎现自己对‎真理的追‎求,因此‎也决不感‎到自卑。

‎‎孔子“‎中庸”思‎想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

”‎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

‎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宽广胸襟‎,和“一‎以贯之”‎的坚定信‎念,是具‎有永久的‎真理性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思‎想。

至少‎我们可以‎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偏‎激教训中‎,体会到‎孔子这一‎思想的深‎刻性。

‎‎朱熹说:‎‎“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

”‎程颢解‎释:‎“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这就‎是说,中‎庸一要不‎偏不倚,‎二要无过‎无不及,‎控制好合‎适的程度‎。

‎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者‎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者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清末‎时期,我‎们自称“‎天朝上国‎”,闭关‎自守;而‎五十年代‎的大跃进‎又有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

‎不履行中‎庸之道让‎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面对今天‎许许多多‎的新问题‎,又该怎‎么办?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不‎是争输赢‎,而是希‎望大家正‎确认识中‎庸之道,‎它作为儒‎家思想的‎精髓,作‎为科学的‎哲学观,‎时刻都指‎引着大家‎做出任何‎正确的决‎定,只有‎提倡它才‎会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强调的是一种平衡、和谐与适度的生活方式。

这种理念深深熏陶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和艺术,并且至今仍然对现代中国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庸之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庸》一书,此书是由孔子的弟子颜回整理而成。

《中庸》从哲学的角度阐述了中庸之道的思想核心。

它教导人们追求心灵的平衡和内外的和谐。

中庸之道并不是盲目地追求虚无的平衡,而是通过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适度调节,实现真正的和谐共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中庸之道提醒人们要以诚待人,以礼相待。

在人际交往中,应秉持诚实、宽容和尊重的原则,遵循中道。

这样的处理方式可以避免极端的态度和行为,从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中庸之道也指导着人们与自然界保持和谐。

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认为人与自然应该相互依存和协调。

他们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遵循自然的循环和变化。

这种观念体现在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中,人们尊重土地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注重环境保护,追求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处。

在个人修养方面,中庸之道也提供了一种行为准则。

人们被鼓励追求内在的平衡,避免过度的欲望和极端的情绪。

中庸之道主张适度地满足自己的需求,不过分追求功名利禄,同时也要保持心灵的宁静与平和。

通过获得与内心的和谐,人们可以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保持坚韧和冷静,更好地应对生活的变化。

在道德伦理方面,中庸之道强调人的行为应该具备中庸的特点。

人们应该以中正的立场来面对道德选择,并遵循适度的原则。

这种中庸的行为准则在中国的社会伦理和家庭关系中具有重要作用。

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和相互信任,是中庸之道在家庭关系中的具体体现。

总的来说,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它提倡平衡、和谐、适度的生活方式,贯穿于人际关系、与自然的和谐、个人修养和道德伦理等各个方面。

中庸之道的价值在于引导人们追求真理、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并在个体与社会之间建立和谐共处的关系。

中庸之道作文800字左右

中庸之道作文800字左右

中庸之道作文800字左右中庸之道作文。

英文回答: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also known as the Golden Mean, is a concept that originated from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It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Confucianism and is considered a fundamental principle for achieving harmonyand balance in life.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emphasizes moderation and avoiding extremes in thoughts, actions, and emotions.Moderation, as advocated by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means finding the middle ground between two extremes. It is about avoiding excess and deficiency, and instead, seekinga balanced and harmonious approach. For example, in termsof emotions, it suggests not being overly joyful or excessively sorrowful, but rather maintaining a calm and balanced state of mind.In terms of actions,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encourages individuals to act in a moderate and ethical manner. It advises against extreme behaviors such as excessive ambition or laziness. Instead, it promotesvirtues such as honesty, kindness, and integrity. By following the middle path, one can avoid the negative consequences of extreme actions and find a more sustainable and fulfilling way of living.In addition,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also applies to thoughts and beliefs. It encourages individuals to seek a balanced perspective and avoid extreme ideologies or dogmas. By embracing a more open-minded and inclusive approach, one can foster understanding and tolerance towards different opinions and beliefs.中文回答:中庸之道,又称为“中道”或“中正之道”,是源自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概念。

申论中庸之道作文素材范文

申论中庸之道作文素材范文

申论中庸之道作文素材范文【素材】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理念,也被视为一种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中庸之道强调的是处事、为人的中道折中和平衡,在个人、家庭、社会关系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中庸之道的相关素材,供参考:1. 平衡:中庸之道强调的是在不同的事物之间取得平衡,既不过分偏向一方,也不过于妥协。

这种平衡体现在个人的行为上,如处事要公正、不偏袒;家庭关系中,夫妻间要互相尊重并平等对待子女;社会关系中,政府要实现公平公正的管理。

只有取得平衡,才能让各种事物协调发展。

2. 中庸与和谐:中庸之道追求的是各种因素之间的和谐相处,避免极端,注重维护整体的稳定。

例如,在环境保护方面,既要发展经济,也要保护生态平衡;在个人发展方面,要注重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平衡。

3. 中庸与稳定:中庸之道注重稳定,主张从稳定中获得发展。

在经济发展方面,中庸之道不主张盲目追求高速增长,而是追求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在社会关系中,倡导平等、公正的稳定。

4. 中庸与和平:中庸之道追求的是和平与和谐的社会关系。

中庸之道的核心是“和”,是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

只有在和平的氛围中,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全民的幸福。

【范文】中庸之道:和谐发展的行动准则中庸之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深远的意义。

中庸之道强调的是平衡、和谐和稳定,在个人行为、家庭关系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而在当代社会中,中庸之道的价值更加凸显。

首先,中庸之道提倡平衡发展,不偏不倚。

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我们不能只看到某一方的利益,也不能只追求个人或团体的利益,而应该在各方面中寻求平衡点。

例如,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我们不能只考虑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只有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取得平衡,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中庸之道强调和谐相处,追求整体的稳定。

在家庭关系中,中庸之道要求夫妻双方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共同分担家庭责任;在社会关系中,政府要实现公平公正的管理,让每个人都能在和谐社会中得到应有的权益和尊严。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的文化体系,经过五千年的发展和积淀,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发展成为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一种文化模式。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1浅谈中国传统文化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有着特定的内涵和主导地位,其基本精神肩负着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拢着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本文着重从文化含义、分类、功用以及中西文化差异几个角度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表明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吸收西方文化的文明成果,继续繁荣和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文化差异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

它肩负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拢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社会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具有独特文化风貌的总和,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民族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古今中外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在他的著作中写道:“从前,我们谁也不会相信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们的伦理更完善、立身处世之道更先进的民族存在;现在,因为东方中国的出现,使我们觉醒了。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等人在思想启蒙运动中,也高举孔子人道思想的大旗,用以反对宗教神权,反对封建王权。

他们对中国崇尚理性的道德观念甚为推崇,甚至著文主张欧洲各国政府必须以中国为范本。

现代学者余秋雨也在《千年一叹》写到:“中国就像是一个两千多岁的老人,今天他还在和众多年轻人一起跑在世界的田径赛场上。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范文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范文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范文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一系列思想观念、道德标准、艺术品味、礼仪制度等。

作为中国人,我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理解和感悟。

以下是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中国历史上,农耕文化的兴起使得人们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思考逐渐深入。

中国文化中有很多与自然息息相关的典故和谚语,如“风调雨顺”、“四时如春”等,都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依赖。

这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至今仍然在中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

我通过亲近自然,如郊游、徒步等方式,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妙与伟大,这进一步强化了我对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观念,强调亲情和孝道。

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中,家庭一直被视为人的第一重要的社会单位。

中国人有着浓厚的亲子情感,无论年龄大小,家人间的亲情都会被视为最重要的情感纽带。

孝道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品德。

孝道是对父母的尊重、关爱和侍奉。

我通过与父母相处的经验,理解到孝道需要有一颗感恩、体恤、尊重父母的心。

同时,在孝道中我也深刻认识到了家庭的重要性,只有家庭关系和谐,个人的幸福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倡导中庸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标准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中。

中庸之道强调平衡,主张“不偏不倚”,“中和之谓大道”。

在生活中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

做人要学会取舍,尽量避免极端与偏激的观念和行为,而是追求平衡、和谐和中庸之道。

此外,道德伦理的培养也离不开内在修养。

在面对困难和诱惑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守住本心,秉持正义和善良,这是道德的根本。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礼仪和尊重。

礼仪是中国社会中的基本准则,是维系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一种文化遗产。

我深知礼仪是文明之本,也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石。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并努力将其融入自己的日常行为中。

对人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感受,这是礼仪的具体体现。

关于中庸的800字议论文5篇

关于中庸的800字议论文5篇

关于中庸的800字议论文5篇关于中庸的800字议论文篇1《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它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修道之谓教”的性、道、教三者为根本,深入阐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

“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明则诚”、“和为贵,不自弃”六个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论。

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

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意思很容易理解。

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

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

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

那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

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忠恕宽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之一。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

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

“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

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

古代文化中的中庸之道

古代文化中的中庸之道

古代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中庸,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在研究中庸的过程中,深入思考了其中的内涵和意义,并对其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中庸的核心思想是“中”和“庸”,其中“中”指的是中道,即避免极端和偏激的思维方式,寻求平衡和和谐;“庸”则强调恰到好处,不过分追求极致,而是追求适度。

这两个概念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中庸之道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指导原则。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注重维持社会秩序和家庭和睦,中庸之道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行为准则,使得社会能够保持稳定和谐。

中庸之道在人际关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中庸之道教导人们要相互尊重、包容和理解。

在家庭中,中庸之道要求家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照顾,避免过分的自我追求和自私自利。

在社会中,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尊重他人的权益,遵守社会规范,不偏激、不极端,以和谐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

中庸之道也在个人修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人注重修身养性,中庸之道提供了一个指导原则。

它教导人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谦逊,不骄不躁,不过分追求功名利禄,而是注重个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通过修身养性,人们可以达到身心的平衡和和谐,从而更好地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挑战。

此外,中庸之道还对于治理国家和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代中国的统治者常常将中庸之道作为治国理政的指导原则,追求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中庸之道强调君臣之间的互相尊重和合作,注重平衡和稳定的国家政权。

它也要求统治者要以身作则,做到公正廉洁,以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总的来说,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思想,它在古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庸之道强调平衡和和谐,避免极端和偏激,不仅在人际关系、个人修养中有着重要意义,也对于治理国家和社会具有指导作用。

中庸之道高中800字范文 中庸之道高中800字范文优秀2篇

中庸之道高中800字范文 中庸之道高中800字范文优秀2篇

中庸之道高中800字范文中庸之道高中800字范文优秀2篇中庸之道高中800字范文 1极高明而道中庸记得中考的时候物理试卷有一道填空题考察重心,引用的材料是孔子对兵器的评论。

当时看到这么简单的问题,就不以为然了。

我只是从物理角度考虑,知道老师考察的重点是把握重心的作用。

况且我也懒得去琢磨背后的典故。

如今教室的后墙上贴了两句话,仔细一查发现它们出自《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

许是后墙长度有限,不然其后那句“极高明而道中庸”,是铁定要贴上去的。

也是随着年岁的增长,再次翻起《荀子》,看见《宥坐》一篇里关于欹器的记载,才惊觉时光已翩然飞逝。

几年下来书读得多了,自然而然开始明事理了,再不是当年那个不多思考的初中生了。

“极高明而道中庸”,是一种美妙的境界,我心向往之。

只是这样的境界,绝不会一蹴而就,需要的是心性的修炼,佐之以岁月的沉淀,最后才可渐臻理想的状态。

中庸美得无法形容。

它绝不是机械套用的等分概念,也不是迂腐死板的老套说辞,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或者说是一种灵活的坚持。

经过一个美丽的进化过程,我终于找到了一种和谐可及的状态,在有限的世界里聪明伶俐。

说到实践中庸之道,就像在山顶走钢丝。

只有保持重心的稳定,才能安全穿越汹涌的云海高空。

不偏不倚,身心完整,不会跌入黑暗的山谷,遭受放纵带来的纠缠。

也曾百般思量,究竟应做些什么,才能助益我臻于极高明的境界?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想得中庸,还应悟《中庸》。

先人的教导已然写得分明,正等待着我辈去亲身践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每一步都比原先更进益,每一步都较以往更充实,这般日积月累自我完善下来,想来也能够触碰到理想的光芒。

中庸之道永无止境。

我深深地爱着这种对完美的追求,就像反比例函数的形象。

曲线的两端无限接近数轴,但永远教不会。

中庸之道所蕴含的最大美感,就在于不可能完美。

人只能在无限的相对性中去衡量,努力调整自己的行为,经历一系列的人生困惑,最终走向清晰。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儒家中庸之道论文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儒家中庸之道论文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儒家中庸之道论文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儒家中庸之道论文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儒家中庸之道论文摘要:儒家中庸之道是历史经验积累和浓缩的产物,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们民族的个性和特色。

古代文学作品只有内容意义与形式结构、对象客观与主观建构、文学传统与现实需求、作家与读者等方面在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矛盾里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也就是严守中庸,才能重建并凸显古代文学作品的价值。

关键词:古代文学作品中庸思想体现近年来,发掘、整理、保护、继承和发扬民族遗产的步子却迈得不够,不少泛着历史光彩的物事正在褪色、消亡。

因而,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

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儒家中庸之道能否经世致用,尤其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儒家中庸之道的由来及其涵蕴中庸之道也称中道或大中之道,它是历史经验积累和浓缩的产物。

中庸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和比他晚出一个半世纪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都把中庸视作最好的德性,大力提倡。

使孔子感到痛心的是周代后期战乱频仍,礼乐崩坏,人们多把中庸抛在一边,不再认真踏实地履行了。

《中庸》系统、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对后世影响极大。

朱熹在《中庸章句》的篇首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庸,平常也。

”这里的“无过不及”从孔子的“过犹不及”一语衍化而来,是对中庸最明白最恰当的解说。

就文学欣赏而言,任何作品都是新颖、独特、个性化的,但在实践中,古代文学能否达到这样的效果,关键就在于古代文学的研究者必须严守中庸,即在对立统一的几对矛盾中遵守平衡之道。

二、古代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结构的中庸之道古代文学作品应该包括内容意义和形式结构两个方面的内容。

以诗、词为最根本阵地的古代文学,其研究更无法回避这两个问题。

形式结构是指作者在作品中用以反映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方式和手段的总和。

内容意义是作品中所描写的渗透了作家思想情感的社会生活。

申论中庸之道作文

申论中庸之道作文

申论中庸之道作文
中庸之道,即儒家思想中的核心理念,强调的是情理兼备,克己复礼,以及尽职尽责。

为了实现社会和谐与个人发展,中庸之道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正确的行为准则。

在不同的领域中,我们可以通过运用中庸之道来解决问题,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政治层面,中庸政治可以实现国家的平衡与稳定。

作为一种折衷的方式,中庸政治避免了极端的施政策略,使国家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变化。

并且中庸政治注重民生,强调人民的权益,努力构建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

这种政治方式能够避免极权主义的危险,使国家的发展更具可持续性。

在经济领域,中庸之道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庸的商业道德要求企业要利润与社会责任相平衡,既追求经济利益,又尊重社会公平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应该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不使用不正当手段谋取私利,而应该注重长远发展与社会效益。

在个人生活中,中庸之道也是一种正确的生活哲学。

中庸要求个人要克己复礼,坚守底线原则,做一个有道德、有良知的人。

同时,中庸也鼓励个人做到有度,避免过度追求物质享受或个人欲望,保持心态平和,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我完善。

总而言之,中庸之道是一种寻求平衡与和谐的准则,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个人生活中,中庸之道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而只有在中庸之道的引领下,社会与个人才能实现持久、稳定的进步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的骨髓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

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

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的应运,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

《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

如《盘庚篇》的“各设中于乃心”、《吕刑》“罔非在中”、《诏诰》、《洛诰》的“时中”、《酒诰》的“作稽中德”等。

在《尚书·大禹谟》中,有被宋儒称为“十六字心传”的那一著名的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尚书·洪范》记载,周武王向殷代的遗臣箕子请教国事,箕子提出九条大法,其中就有中道的思想:“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

“中庸”一词,语出《论语·雍也》。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了。

孔子这样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其境界到底又有多高呢?朱熹解释说:“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

”这样,中庸一词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

概括而言,中庸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常理。

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

他注解说:“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

这两种解释,在“中”的含义为中道上没有差别,只是在“庸”的含义上有一点分歧,而这一点分歧实际并不是本质性的。

如果一定要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不管怎样,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

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孔子的其他言论来参证:“无适(di)也,无莫也,义与之比。

”(《论语·里仁》)、“过犹不及”(《论语·先进》),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打个比方,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只有恰如其分的勇敢,才符合勇敢概念本身。

事实上,中庸本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是孔子把它普泛化了,在这种普泛化的过程中,中庸也自然而然地转换为一种方法论了。

一件事我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优解,但是每件事都要追求最优解,实在是太难了。

这样一个最优解,怎样才能做到呢?孔子的教导是:“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论语·子罕》)“子曰:…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中庸·第六章》)。

叩其两端或执其两端,就是指从事情的两种极端的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仔细体会把握,寻求和两种极端完全不同的最优解。

以勇敢为例,我们只有从勇敢的两种极端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仔细体会把握“鲁莽”和“懦弱”,才能真正懂得和运用“勇敢”。

需要说明的是,孔子所倡导的这种思维方式,很容易被误解为折衷主义,事实上,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和折衷主义完全不同,叩其两端的方式,更加接近于现代逻辑中的试错法。

为什么孔夫子要悬置这样一个大家都很难做到,却又不得不努力去做的高标准,引导这样一种理想主义的方法论呢?缘由大约有三。

其一,儒家以祖述尧舜,倡明先王之道为己任。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很容易把先王之道理想化。

中道的思想作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的成功秘诀,被儒家抬高到理想化的程度,更是情理之中的事;其二,儒家的中庸之道是古代农业社会大环境下的产物。

在农业社会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单一性,以及由单一性而必然存在的重复性,乃是儒家倡导凡事追求最优解思想的社会背景;其三,同时,农业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慢节奏也为儒家凡事追求最优解的理想化方案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性。

(作者:王泽民/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中庸思想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摘要中庸思想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近些年来“国学”的研究逐渐成为热门,受到国内外的密切关注和极大兴趣。

本文就中庸思想的源流和逻辑结构、中庸思想被曲解的原因,中庸思想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以及对未来中国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试图以哲学和文化的视角来寻找其中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为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强精神,为创建未来社会的和谐和全面发展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中庸思想;传统文化;逻辑结构;民族心理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学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它形成到现在,一直为民族精神的构建、民族智慧的繁衍、民族文化的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而且中庸思想也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播到世界范围,为全世界追求智慧和进步的民族输送着营养,可以说中庸思想的内核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认可和研究。

但是,我们却惊奇地看到,中庸思想却在其诞生的地方日益式微,在很大程度上被误解、歪曲乃至于攥改,以致于人们提到中庸就联想到调合、折衷和不偏不倚。

换句话说,学术上的显学却在现实中逐渐成为险学,成为人人敬而远之的陈年旧帐。

一、中庸思想的源流和逻辑结构(一)中庸思想的源流“中庸”一词最早见于《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据不完全统计,《论语》中提到“仁”的地方有109处,而提到“中庸”一词却只有此一处,所以学者一般认为,“中庸之为德”并非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命题,他们认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就在于“仁”,“仁”与“中庸”的关系在《论语》中并不明晰,直到战国时期,从孔子的学说中分裂出荀子学派和思孟学派,孔子的“中庸”思想由思孟学派的重要著作《中庸》体系化并发扬光大,“中庸”方成一个独立的哲学范畴。

和《大学》一样,《中庸》也是后人从《礼记》中分裂出的一章,它出自《礼记第九中庸》篇,到宋代,理学大兴,程颢、程颐重新注释《中庸》,到了朱熹,将《中庸》列为经部,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称为“四书”,并且逐渐以儒学十三经为主要内容,融诸子百家,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体系。

从此以后,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完成了其最后一次整合,更加呈现出其系统性和完备性,另一方面中国也开始以程朱所著的儒家典籍为内容,运用“八股文”的形式选拔政府官员。

文化现象开始被政治化了。

从“中庸”字义上来讲,“中”字在先秦古籍中常见字义有三个:一是指中间、中等、两者中间;二是指适宜、合适、恰好、合乎一定标准;三是指人心,内心即人的内在精神世界。

程颐的诠释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朱熹的诠释为:“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至也。

”马道宋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对中庸解释为“中,是做事之准,恰到好处;庸,是做事之狠,坚定不移。

中是智者,庸是强者。

”而在《中庸》中,却有着这样的解释:“喜怒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朱熹又注曰:“喜怒哀乐,情也。

其未发,则性也。

无所偏倚,故谓之中。

发皆中节,情之正也。

无所乖唳,故谓之和。

人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体也。

此言性情之德,以明道不可离之意。

“由此可以看出,”中庸“首先不是简单的”折中“和”无作为“的意思,它不仅有丰富的社会学,伦理学涵义,还有其完整、严密的逻辑关系。

(二)中庸思想的逻辑结构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可以概括“尚中”、“时中”、“中正”和“中和”四个方面。

“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其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其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其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其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

正如上面所说,“尚中”的思想古已有之,而“时中”“中正”和“中和”则是孔子对“尚中”思想的发展,也是中庸思想所在,更是后世研究中庸思想的圭臬和中庸思想被误解、歪曲、简单化的症结所在。

“尚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也是儒家文化,特别是中庸思想的重要标识,比如我们的文化被称为中华文化,我们国家被称为中国等等。

为什么说“尚中”是中庸思想的逻辑起点呢?因为“中”是孔子品评人物、选择朋友的标准之一,是其自我修养的准则。

比如,子贡问:“师与商也孰与?”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这一点就说的很清楚了,过分和赶不上同样不好,由此可见,孔子的“中”的标准就是“无过无不及”孔子还强调,得不到合乎中道的人和他交往,不得已而求其次,也一定要交到激进的人或狷介的人。

这仍是一个中的问题。

至此,我们不妨反思一下,为什么在诸子百家之中,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惟独以儒家文化为正统呢,应该和这种“尚中”的思想有关吧。

为什么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经过几千年没有像其它文明古国一样消亡或分裂,应该也和这种尚中的思想有关吧。

为什么“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呢?在孔子对《周易》做的《易传》中,对“时中”的概念阐释得比较明晰,《艮》之《彖传》曰:“艮,止也。

时止则止。

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强调或止或行,或动或静,都要因其时,“时止时行”就是“与时谐行”,也可以理解为与时俱进。

“动静不失其时”也就是“时中”,“时中”即“中”而因其“时”,“时”而得其“中”,得其“中”所谓经也。

因其“时”,所谓权也,有经有权,故能变通。

此所谓“变通者,趣时者也”。

变通趣时,即变化日新。

能趣时变通,即是“识时务”也。

由此可见,中庸思想并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变化的,这也正是中庸思想的生命力之所在,任何一种东西,都不会因为其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消亡的。

相反,那些被认为是最完善的事物,却会因为其拒绝变化和改进而最终走向消亡的,巴比伦文明正是如此。

为什么“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原则呢?前面强调的“尚中”和“时中”,一个重在状态,一个重在过程,但是,以什么为标准呢?孔子就特别强调“礼“,所以“礼”就成了中庸思想的规范原则。

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论语·里仁》),朱熹《集注》引谢氏曰:“适,可也。

莫,不可也。

”也就是“无可无不可”,正如孔子所说:“礼乎礼,所以制中也。

”(《论语.仲尼燕居》)在此,我们暂且不必去深究“礼”的内容,我们只需看清“礼”的必要性。

我以为,“礼”的实质在于构建一个社会的道德平台,进而用以维系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平台的效力应当弱于法律,但其出发点却高于法律,是一种统摄人的灵魂和集体意识的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