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名著伴随学生成长
——谈初中语文课外阅读
黄筱琴
一、阅读名著的必要性
1、文学名著是文学之林中的珍奇瑰宝。它不仅能拓宽我们的阅读视野,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时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歌德说:“读一本好的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吕叔湘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可见,课外阅读可说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源头活水”。
2、《新大纲》规定,7-9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3、近年来名著题越来越为命题者所青睐,考查的范围正不断向课外延伸。
二、开发课外阅读资源的渠道
1、取得家长的同意,引起他们的重视
柳市地区,经济发达,但文化气息不浓。学生的家庭阅读量少。这时候,我就利用学初家长会的机会,向家长们强调了阅读名著的重要性。七年级学生的家长大多40岁左右,有2/3是高中及以上文化,他们也认识到课外书不再是闲书,是与考试有关的,能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取得他们的支持后,他们就乐意花钱买书,愿意督促子女看书,因为阅读大都安排在家里。带孩子去书店时,也不会只是聚在教辅书的前面;寒暑假、双休日也不会只把孩子拉去参加名目繁多的特长班、培优班、补习班。改变家长的成见是顺利开展此项活动的前提。并且,我还给家长提供书目表(见附录一)。
2、设立班级图书角,实行小组互助
学生出一点,老师拿一点,组成图书角,实行专人管理,定期交换,这样学生也可以在近百册的图书中挑选自己喜欢的书进行有益课外的阅读。
3、建立四人阅读小组,互相交换作品。一人有一本书,四人就有四本。
4、取得学校支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源,并利用校园网络上传读物;还可上网阅读。.
三、确定必读书目
语文书上的名著导读部分,虽然已有推荐书目,但初三升学的压力较大,没有时间看长篇作品。因此,把《水浒》和《三国演义》安排到初二,增加假期的阅读量。并增添《老人与海》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两部作品学生很喜欢,文学性、思想性又很强。
调整后的书目如下:
初一:《伊索寓言》、《繁星》、《春水》、《爱的教育》、《童年》、《昆虫记》、《鲁宾逊漂流记》、《朝花夕拾》、《西游记》。
初二:《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底两万里》、《水浒》、《三国演义》、
《老人与海》、《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初三:《格列佛游记》、《傅雷家书》、《培根随笔》、《简爱》。
其中,阅读四大名著时,如看原著有困难,可看著名童话作家郑渊洁改编的。因为我教上届学生时,就有人反映看不懂。今年暑假,我抽空重新阅读了《三国演义》原著,发现让学生看,确实困难。
四、阅读形式与要求的多样性
1、必读与选读相结合
每学期师生在同一时间的必读作品,统一安排如下:
初一:《爱的教育》、《童年》、《鲁宾逊漂流记》、《西游记》;
初二:《骆驼祥子》、《水浒》、《三国演义》;
初三:《傅雷家书》、《培根随笔》、《简爱》。
其他必读篇目,可自行安排。
自选篇目(见附录一),在家长的指导下完成。
2、摘抄与点评、写作相结合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不作笔记,犹如过眼烟云。记笔记,不但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还是一种练笔的有效方式,写作水平就能提高。在课外阅读中,我要求学生准备一本摘记本,或摘名言警句,或摘精彩文段,并时常玩味体会妙处。
只是摘抄还是不够的,还得有领悟与体会。我要求学生对文章最为精彩的或自己最感兴趣、受触动最深的段落或句子做点评。可写在摘记本上,也可以在自己的书上圈点批注。点评可以是心灵受到撞击后产生的感悟,也可以是对精彩文段或句子的鉴赏评价,文字多少不必限制。这样的阅读要求,学生乐于接受。
读完了整部名著后,还让学生以“读后感”的形式把自己对文章的整体感悟写下来,这是留住美丽的瞬间、保留思想火花、加深阅读印象、提高鉴赏水平的有效手段。
3、激趣与强化相结合
为了增强阅读的趣味性,我每周设定一节活动课,让学生展示他们的风采。为此,学校征订的《作业本》和《同步》,我只要求学生做一本,以挤出更多的时间去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中提到“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我就是按照这个标准做的。
活动课要上得有趣味性,能激起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如学生读了《西游记》,几乎人人都喜欢,这样就可以开展一个“大话西游”的活动,由学生主持,设计“猜猜他是谁”、“我说xxx”、“超级模仿秀”等,总之让一部名著在整个课堂中活起来。这对不熟悉它的同学来说,就会有一种想去解读它的欲望;而对于熟悉这部作品的同学来说,有了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于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语言得到了演练,思维得到了发展,精神得到了提升;更重要的,也许从此会在学生心中播下一颗爱读名著的种子。
但是,初中生可塑性强,心理稳定性差,而名著篇幅又长,学生容易半途而废,因此,教师有必要于日常教学中采取相关的奖惩措施,反复要求,予以积极的刺激,来使良好的阅读行为得到巩固加强,进而成为习惯。以引导学生由被动变自觉,最终养成习惯。所以,对上述要求要做到定期,比如展示摘记本,推荐优秀读后感给文学社,在单元评估中,加入名著测试。这样,就保证了阅读的数量与质量。如教七年级1—3单元时,我让学生读《爱的教育》,并设计了三个作文片段题目(见附录二)。
4、示范与自觉相结合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现实看,几乎有这样一条规律:语文教师自身的课外阅读状况与他所任班级学生课外阅读风气和水平成正比,教师嗜读,学生读书便蔚然成风。我举个例子:这学期,学生在看《爱的教育》和《童年》时,我也与他们一起阅读,说实话,这两部书,我还真没看过,不然,如何出题?如何设计活动课?当学生见到老师也在看名著时,常会问:“老师,你也看啊?读到哪里了?比我快还是慢?”你瞧,从学生的问话中,能感觉到师生的“同呼吸、共命运”了吧。
5、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如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有冰心的一首诗《纸船寄母亲》。这首诗是作家于1923年初夏赴美留学时,途中在向大洋彼岸进发的海轮上创作的。《纸船寄母亲》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据。这种辐射性阅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此,我向学生介绍作家的诗集《繁星》和《春水》
课文主题的理解,同时对作者的艺术风格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由小学升入中学,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环节。此时的学生,自觉不自觉地都在努力适应新环境、新要求。因此,我抓住七年级这一关键时期,先入为主,努力养成学生阅读名著的习惯。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倘若通过课外阅读,让每一个学生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那么便达到了阅读的最高境界,也实现了阅读的终极目的。就让名著伴随学生健康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