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货币流通中的短陌与钱荒现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货币流通中的短陌与钱荒现象

张帅2011250018 金融学二学位短陌是指在不增加铸币数量的前提下,在支付计算钱的数量时,把不足一百文当做一百文的习惯,百文为“陌”,十足的百文钱称为“足陌”,不足百文钱的称为“短陌”。同时,还有“省陌”一说,。省陌是宋朝时制定的短陌制度的称谓,但是此用语最早可追溯到唐朝。

关于短陌一次的由来,最早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著名炼丹家葛洪在《抱朴子﹒微旨》中说:“取人长钱,还认短陌。”虽其意与后世端短陌现象颇有出入,却说明短陌一次在比东晋更早的时间就有了。当然,《抱朴子》中所载的故事仅为个人借贷,但在南北朝时,短陌现象已经普及,或成为一种货币制度。

《隋书﹒食货志》中记载,梁武帝萧衍通知时期,诏令规定,“自破岭以东,以八十为陌,称东钱;江郢以上,以七十为陌,称西钱;京师则以九十为陌,称长钱”。此时的短陌现象带有极强的地域性,还未成为普遍的货币制度,但却拉开了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短陌制度的序幕。

唐玄宗初年实行“垫陌税”,规定官方每逢支出现款每贯抽收二十文为税,实付每贯九百八十文。唐朝中期,短陌便彻底成了钱荒的产物。所谓钱荒,指市场上流通的铜钱过于稀少,不能满足人们正常生产商品交换和生活所需。那么唐朝中期的钱荒是如何产生的?首先,钱荒的产生在安史之乱后。安史之乱时期,战事主要发生在北方,南方经济受战争影响非常小,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稳定发展。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需求量剧增;其次,建中元年杨炎实行两税法,规定以钱纳税,又增加了货币量,加大了钱荒问题;再次,钱币供给不足使通货日益紧缩,致使钱贵物轻,于是富商大贾和官僚开始蓄积铜钱,同时币值升高也导致铜价和铜器价格的上涨,于是民间多有毁钱铸器现象。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江淮一带人们销铜钱一千文得铜六斤,然后用于制造铜器,每斤可售六百多文,人皆逐利,遂铸器之风大涨;最后加上钱币流通中的自然损耗,铸币量锐减,且中晚唐战乱不断,严重破坏铜矿的生产活动,兼当时佛教盛行,寺院用铜数量不菲,钱荒的产生也就理所当然了。

钱荒的产生使民间交易时产生“短陌”现象,政府最初对短陌现象一再禁止,后来干脆解除禁令。长庆元年,即公元821年,穆宗敕,“泉货之义,所贵流通。

如闻比来用钱,所在除陌不一。与其禁人之必犯,未若从俗之所宜,交易往来务令可收守。其内外公私给用钱,从今以后宜每贯一例除垫八十,以九百二十成贯,不待更有除及陌内少欠”。这标志着唐中央政府不得不承认这一因货币流通规律所致的“陌内欠钱”现象,并作出统一的除陌规定。

北宋时期,宋太宗赵光义,看到民间与官方,甲地和乙地实施短陌制度所含钱数不一且不稳定,规定一律以七十七文为一陌,七百七十文为一贯,称为“省陌”。北宋欧阳修说:“用钱之法,自五代以来,以七十七为省,谓之省陌。”此法沿袭五代。而在这一时期的短陌或者说省陌制度背后,我们又看到了钱荒的身影。

北宋年间的钱荒与唐中后期的有很大不同。唐时的钱荒是由于货币供给不足导致,与北宋相比,唐朝才是真正的“钱荒”。而北宋却是中国历史上货币铸造最多的一个历史时期。彭信威在《中国货币史》中估计,当时北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难以计数,但如果根据各年的铸造额来计算,则北宋到元丰末年为止,已铸造的铜钱当在一亿四五千万贯,无疑还有私钱的存在,合计当接近两亿贯,铁钱应有几千万贯,还有少数交子,前期旧钱还有大量流通,特别是开元钱,大概要占全部铜钱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所以全部货币流通量当在两亿四五千万贯。此时的钱荒有很大的时间特性。首先,与唐朝类似,铸器。由于当时的铜钱的实际价值高于其流通价值,民间普遍毁钱铸器。张方平说:“销熔十枚铜钱,能得精铜一两,造作器物,获利可达五倍。”(《乐全集》卷二十六);高宗时大臣说:“百姓以十文钱销熔得铜一两,铸为器可得钱一百五十文。”(《群书考索》后集卷六);其次,铜钱外流,史称“边关重车而出,海舶饱载而回”。“边关重车而出”指从边关流向北方的契丹、女真及西藏等少数民族,其地区皆流通宋钱,且故意掠夺宋钱啦充实本地区货币流通市场;“海舶饱载而回”指宋钱从海路流往日本及东南亚地区,这些国家往往把本国货物运到中国,以低于市场价格数倍倾销,换取中国铜钱,然后运回国。据记载,日本出土的中国钱币大多是宋钱。而北宋时期的钱荒的根本原因是宋代货币贮藏,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商品生产不发达之间的矛盾的结果。“商品形式越没有成为商品的一般形式,货币就越难获得”。宋代商品的生产形式仍然主要是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和小手工生产,货币尚没有和生产相结合转化为生产要素。货币流通仍然是独立于生产之外的,

货币不会作为生产资本进行流通,而只是作为财富的象,所以以贮藏货币的形式贮藏财富就成为当时的普遍行为。漆侠先生说:“铜币之被大量的贮藏,一方面说明市场上还容纳不了更多的货币,但另一方面不能不影响货币的流通和商品交换,宋代所谓钱荒不能不说与货币贮藏有密切的关系。”此外,北宋中后期,战乱频发,兵荒马乱中人们不变随身携带大批铜钱,只好将其埋在地下,计划等到太平时归来再开窖使用。后来人们购买住宅,如果遇到没有挖掘过的地皮,除交房价外,还需加上“掘钱”价格,也算是货币贮藏的一种形式。

短陌制度发展到南宋,就有了新的变化。南宋理宗淳祐年间发行一种长方形的小牌,当时人称铁牌。这种铁牌分为铜质和铅质两种,上端有一小孔,为“穿”,用来穿绳子,两面都有文字,分为“准贰佰文省”、“准叁佰文省”、“准伍佰文省”三种,铅牌比铜牌小,面额有十文、二十文、四十文。南宋行使这种铁牌制度亦与钱荒有关。公元1238年,大臣吕午上奏讲当时形势:铜钱日益稀少,交易不便,于是近来有州县做权宜之计,有做纸帖,有做木竹牌,有的做五十文,有的做一百文,虽不能各地通行,但各处行之甚便。(《左史谏草》)。后中央政府效仿此法,铸上述钱牌。

南宋吴自牧《东方梦华录﹒都市钱会》记载:“都市钱陌官用七十七,街市通用七十五,鱼肉菜七十二,金银七十四,珍珠、雇婢妮、买虫蚁六十八,文字五十六。行市各有长短,使用不同。”

南宋时期的钱荒主要是由纸币大量流通驱逐铜钱退出流通领域而形成,实际上也是铜钱供需方面的矛盾造成的。这与南宋的货币政策有关。一方面纸币驱逐铜币,纸币发行量越来越大,“楮行而钱益少”;但另一方面,南宋政府长期奉行赋税征收等方面钱会中半的政策,即必须要用一半铜钱一半会子品搭行用,这样造成了铜钱的需求量很大;此外,会子面额较大,在零细交易和支付时,会子无法完全取代铜钱,形成供需矛盾。

短陌现象或称短陌制度,这种离奇的货币计量方式,世界各国是没有的,却在我国间或存在了一千五百余年。从历史的货币流变中,每一次的短陌现象总是伴随着货币稀缺的存在,而这种货币稀缺往往以“钱荒”的形式存在,是铜钱供需矛盾下得产物。从最初的萧梁时期,废铜钱,铸铁钱,致使铜币稀缺,到后来的明清时期,据《畿辅通志﹒钱币》记载:“京师用钱以五百为一千,名曰京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