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货币流通中的短陌与钱荒现象
货币常识:钱荒
![货币常识:钱荒](https://img.taocdn.com/s3/m/1bb506c4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b9.png)
货币常识:钱荒现在来看,金属货币流通,相比较当今信用货币,有两个劣处:一是货币供给缺乏弹性,二是钱不够用。
由于古代经济增长缓慢,况且天灾人祸的影响,往往是经济减量,灾难后的社会经济迅速增长,也只是恢复性质,古时候较少长期的快速的经济增长表现。
所以,古时候经济总量及其波动有限,社会经济对货币供给弹性的要求,不是太高。
金属货币供给机制缺乏弹性的弱点没有更多地暴露出来。
金属货币流通史上的主要矛盾,就是钱荒。
所谓钱荒,就是钱不够用。
北宋神宗时期张方平说,“公私上下,并苦乏钱,百货不通,人情窘迫,谓之钱荒。
”(《宋史·食货志下二》)中国历代“钱荒”,都是指流通中铜钱的匮乏,但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流通中仅限铜钱一种货币,另一种情况是流通中有多种货币。
事实上,不存在绝对的第一种情况,即使存在,由于市场规律的作用,在“钱荒”情况下也会迅速地过渡到第二种情况。
中国货币史上,作为货币金属的铜,长期供应不足,“钱荒”问题常常困扰商品流通。
如形成于唐贞元年间“钱荒”,历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六帝,持续了五十多年。
当时“钱荒”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通货紧缺,货币购买力直线上升,物价急剧下跌,绢每匹自四千文跌为八百文,粟米每斗自一百文跌到二十文,米每斗自二百文跌到五十文。
五代时期,“钱荒”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但与以前情况不同的是,市场中出现了几种弥补通货不足的办法。
一是降低铸币成色的盗铸,在币材上杂以铅、锡,由于铸钱工艺简易,“大率铸钱杂铅、锡,则其液流速而易成。
”二是江南恶钱的流入。
(同光二年)三月,知唐州晏骈安奏称,市肆间点检钱帛,内有锡镴小钱,拣得不少,皆是江南商人挟带而来。
三是后晋天福三年十二月颁布放铸令,造成恶钱充斥市场。
两宋时期的“钱荒”更为一个突出问题。
清代“钱荒”问题也较明显,“银贱钱贵”,法律规定“钱千准银一两”,但实际在清代前期以及中期大部分时间内,纹银一两兑换铜钱数目均在千文以下。
从“钱荒”问题及其成因看宋代经济的特点
![从“钱荒”问题及其成因看宋代经济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fef48310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88.png)
从“钱荒”问题及其成因看宋代经济的特点1500字钱荒问题是宋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它的出现主要与当时货币政策、商业贸易以及户籍制度等多种因素有关。
从钱荒问题及其成因出发,可以看出宋代经济的特点。
首先,货币政策不当是钱荒问题的主要原因。
宋代初期,为解决废钞问题,政府实行了兑换券等一系列政策,使得货币不断流通。
但由于兑换券信用度不高,大量民间资金投入国家债券和土地等领域,导致货币市场供不应求。
到了宋代中晚期,政府开始执行黄历制度、抑制私铸钞票等政策,致使内需货币量大量缩减,货币供应不足,形成了“钱荒”现象。
其次,商业贸易的繁荣是宋代经济的另一大特点。
由于炼铁技术的先进和地理特殊性,宋代江南地区的钢铁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而带动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宋代采用的是严格的货币铸造监管制度,这给当时走私行业的盛行打击了有力的一记,同时也有益于商业贸易的发展。
宋代社会的货币流通过程中,与“五代十国”时期相比更为便利。
这使得商业贸易顺畅,货物周期得以缩短,实现了货币和商品的高效率流通。
此外,户籍制度的稳定性和村落经济的较为完整,也是宋代经济特点之一。
从宋代户籍制度不断强化,到宋初设置农田水利司,维护水利建设,都为当时的村落经济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村落经济的建设,产生了宋代“地多税少,财政富足”的现象。
王安石变法时期的“均输法”、“什界制度”等更是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宋代经济的特点包括货币政策的不当、商业贸易的繁荣以及户籍制度和村落经济的相对健康。
从“钱荒”问题及其成因来看,宋代经济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国家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调整与创新,加之普罗大众的智慧和勤劳,最终实现了宋代经济的繁荣与稳定。
两宋货币浅谈
![两宋货币浅谈](https://img.taocdn.com/s3/m/d9e823d2ad51f01dc281f19f.png)
两宋货币浅谈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徐意20091106006[摘要]宋代货币是宋史尤其是宋代经济史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新时期对宋代商品经济的研究日趋深入,而货币恰是商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货币流通现状,最早纸币交子、钱荒问题三个部分加以简单介绍。
[关键词]宋代;货币;交子;钱荒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有了农业,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后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当农业和手工业发展,产品剩余,商品交换产生,然后就开始了商业。
货币属于商业的一部分,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货币,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商品经济正常运行的润滑剂。
经历了贝,金属,纸币,电子货币等阶段。
宋代是中国古代史上货币铸造量最多的朝代,又是使用铜钱最多的一个朝代。
而且出现了最早的纸币。
还有出现了严重的“钱荒”一、货币流通现状(一)宋初几种主要的流通货币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开端,其重要的标志就是商品货币经济的发达。
宋代的货币主要有铜钱、铁钱和白银。
白银在宋代已大量涌入流通领域,在商品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流通中最主要的货币却是铜钱。
铜钱正好是一种单位价值小的货币,适应了这种商品种类小,市场交易零细的小商品生产的需要。
贱金属铜币可以满足当时细碎性日常贸易的需要。
在宋代,铜币的有以下特点:1、年号钱多,年号钱名目繁多,各帝几乎每次改元都要铸造新的年号钱2、所铸钱币大小不同3、钱文书体多样化宋代铜币不但数量多,而且钱文书体变化多端,类型丰富。
宋代钱文极具书法内涵,不少钱文都出自名家之手,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御书体”是宋代铜币钱文的又一特色,宋太宗赵匡义擅长书法。
4、出现了质量极为低劣的夹锡铜钱宋代铜币体系中出现了质量极为低劣的夹锡铜钱,这也是中国古代金属钱币铸造史上少有的现象。
宋代铸造夹锡铜钱也是缘于“钱荒”,但又加深了“钱荒”的程度,同时加速了宋王朝的灭亡。
首先,认识宋代铜币的特点,有助于我们了解宋代最高统治者的思想意识其次,探讨宋代铜币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宋王朝灭亡的本质原因。
中国古代的“钱荒”
![中国古代的“钱荒”](https://img.taocdn.com/s3/m/97c83bc47f1922791688e8f4.png)
着商品 经济 的发展 和人 口的增 多,
天 下 钱 少 , 非 谷 穰 贱 , 此 不 可 不
察也 。”
仅 靠这 两种货 币已越 来越 不够 用 , 《晋 书 》有 “ 钱 既 不 多 , 由是 稍
贵” 的记载 。
到 南 北 朝 时 期 , 江 南 地 区 仍
“ 安 史 之 乱 ” 使 唐 代 的 经 济 受 到 很 大 破 坏 ,后 经 过 努 力 得 到 了 一 定 恢 复 , 大 量 人 口 迁 往 南 方 , 使 江 南 的 经 济 快 速 发 展 。 经
百姓 的 日常生 活 中,制钱仍 是最 主
要 的 货 币 , 由 于 制 钱 不 够 用 ,市 场
上 私 钱 、伪 钱 盛 行 。
经 常为 “ 钱 荒 ” 所 困 。 齐 高 帝 建
元 四年 ( 4 8 2 年 ) 出现 “ 物 贱钱
济 的 活跃 要 求 有 更 多 的货 币加 入
民 间 乏 钱 ,谓 之 钱 荒 。 ” 史 书 还
吴 统 治 江 南期 间 所 铸 的 各 种 铜 钱 ,
如 孙 仲 谋 》 《旷世 雄 才 刘 玄德 》 《 机 关 》及 随 笔集 、诗 集 等 ,有 多
部作品在香港 、台湾出版 。
记 载 , 宋神 宗 熙 宁年 间 “ 两浙 累 年 以 来 , 大 乏 泉 货 , 民 间 谓 之 钱 荒” ,宋哲宗元祜年 间 “ 浙中 自 来 号 称 钱 荒 , 今 者 尤 甚 ” , 南 宋 时期 “ 钱 荒 物 贵 , 极 于 近 岁 , 人
巨 商 大 量 囤 积 铜 钱 , 让 市 面 上 流
“ 钱 荒 ”频 发
一
通的铜钱进一 步减 少, 《唐 书 》
“钱荒”:早在北宋时期就常有缺钱的现象
![“钱荒”:早在北宋时期就常有缺钱的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40d90d60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60.png)
“钱荒”:早在北宋时期就常有缺钱的现象“钱荒”,就是市场上流动的货币少了。
那么,出现了“钱荒”怎么办?主流经济学者的建议很简单:放宽货币,降准,降息等等。
但是,一个矛盾现象却被忽略:放宽货币之后,按道理,钱是越来越多了,为什么反倒会出现“钱荒”呢?没有想到的是,“钱荒”恰恰是钱(纸币或铸币)太多而导致的。
其实,钱多之后,反而出现“钱荒”这个现象,很早就有了。
早在北宋时期,就常有缺钱的现象,“民间谓之钱荒”。
就有很多大臣、学者对“钱荒”现象感到非常疑惑。
譬如,苏轼的弟弟苏辙就说:“……今所在铸钱数日益多,可谓钱轻矣。
然而金帛米粟价日益贱,而钱之行于市者日益少,有钱重之弊。
”另一大臣张方平也说:“自太祖平江南,江、池、绕、建置炉鼓铸,岁至百万缗。
积百年之所入,宜乎贯朽于中藏,充足于民间矣,乃自比年以来,公私上下,并苦乏钱,百货不通,万商束手。
”两人的意思是一样的:为什么官府铸钱多了,反倒发生了“钱荒”?并且,不仅民间“钱荒”,官府也同样“钱荒”。
其他如曾巩、苏轼、司马光、王安石等名人,都讨论过“钱荒”的现象。
“钱荒”现象在南宋仍然存在,并且,由于滥发纸币,“钱荒”越演越烈。
很多时候,还会出现物价上涨和“钱荒”同时发生的现象。
譬如,大臣魏了翁就说:“重以楮币(宋代的官方纸钞——会子)泛滥,钱荒物贵,人情疑惑,市井萧条。
”这位官员迷惑了:既然钱少,按道理物价应该不贵才对啊,为什么物贵和“钱荒”会同时发生呢?钱究竟去哪里了?宋代人找了很多原因:因为外贸外流了,富人把钱藏起来了,使用、运输中损耗了等等。
但这些解释并没有彻底消除他们的疑惑。
那么,究竟为什么钱多反倒会发生“钱荒”呢?以宋代会子的滥发为例。
人人明白,如果在每张钞票上乘以同一个数,物价也就会涨相应的倍数,等于什么都没有改变,没有人的钱会增多,这可以称之为“普乘悖论”。
会子滥发,并没有真的增加了钱,因为滥发之后,会子流通的最终结果,也就是相当于在每张会子上乘以一个数。
钱荒
![钱荒](https://img.taocdn.com/s3/m/46c226a5284ac850ad02420c.png)
宋代出现“钱荒”的原因分析一、问题的提出有的人认为“宋代钱荒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高涨,交换规模扩大与细碎性金属货币支付能力有限这样一个矛盾”。
但同时也有人认为宋朝所铸铜钱持续流向辽、夏、金辖区,并大量流向海外;民间销钱铸器以谋利现象的屡禁不绝;大量铜钱积贮于官府(含中央和地方政府)与私家地主、商人,也是钱荒的重要成因。
究竟何是何非,殊难一概而论。
在此将宋钱的币值问题与宋代的钱荒问题联系起来二、分析宋代“钱荒”现象的两个前提性认识货币,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商品经济正常运行的润滑剂,“钱荒”问题确是我国传统社会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此阶段之前,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程度很低,或者在完全没有商品经济的社会中,当然不会出现“钱荒”;此后,在较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中,商品转化为货币的困难也不会存在。
(应当补充一句,至少不会因为货币的缺少而造成商品转化为货币的困难。
)就我国的历史实际而言,“钱荒”主要出现在中唐至明中叶这一段时期内,尤以两宋最为突出,主要表现为市场上可以流通的铜钱不足,特别是民间“钱尤难得”,下层百姓倍感困窘并深受其害。
到明中叶,白银货币化完成,贵金属货币体系取代贱金属货币体系以后,“钱荒”现象方得终结。
分析宋代的钱荒,我们首先可以得出两点认识:一是钱荒现象主要发生在东南地区;二是钱荒并不是当时所生产并拥有的铜钱总量真的无法满足市场上商品流通的需要。
对于第一点,我们可以从众多宋代的史料记载中看出来。
在众多议论中,所提到的“钱荒”多发生在东南地区。
这既是因为东南地区是宋代财政赋税的重要征收地区,每年都会向中央政府上供大批铜钱,更是与当地的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紧密关联。
相形之下,在北宋都城开封和西北沿边诸路,是没有钱荒现象的,因为这些地区每年都会有大量的钱币汇聚而来。
第二点认识是:钱荒并非因为铜钱数量短缺所致。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铜钱数量最多的一个时期。
宋太祖开宝九年),仅升州(建康,治今南京)铸铜钱30万贯,与中唐鼎盛时期的铸币量相差无几。
北宋东南地区“钱荒”成因
![北宋东南地区“钱荒”成因](https://img.taocdn.com/s3/m/3b96ac52bceb19e8b9f6ba10.png)
北宋东南地区“钱荒”成因本文回顾了北宋“钱荒”成因的学术观点。
通过分析后认为:北宋政府为了满足西北地区军需补充,在东南地区实行采买制度。
这一时期政府利用行政性手段购买军需,一定程度上加剧东南地区“钱荒”。
因此,北宋东南“钱荒”与政府有很大关系。
标签:北宋;钱荒;政府采买;西北地区军需;东南地区所谓的“钱荒”是指在货币流通中货币无法有效和生产商品进行等值交换,出现了“钱重物轻”现象。
用现在经济学术语来说,就是“通货紧缩”。
北宋时期钱荒不仅引起当时人关注,时至今日仍然值得分析和探讨。
一、关于北宋“钱荒”学术史回顾欧阳修在庆历三年《论乞不受吕绍宁所进羡余钱札子》中说到:“今三司自为阙钱,累于东南,刷及谷帛回易,则南方库藏岂有剩钱!……故淮南近岁号为钱荒。
”[1]李觏在《富国策第八》中说道:“朝家治平日久,泉府之积尝朽贯矣……夫泉流布散通于上下,不足于国则余于民,必然之势也……宜增而却损,其故何也?”[2]他们两个都把“钱荒”主要原因归结于国家和社会民间缺乏铜钱。
到北宋中期,苏轼说道:“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专敛民财,十室九空,钱聚于上,下有钱荒之患。
”[3]“国家故事,诸监所铸钱悉入于王府,岁出其奇羡,给之三司,方流布于天下。
”人们认识发生钱荒,主要由于政府囤积大量铜钱而导致市场铜钱投放量不足。
今天,关于北宋钱荒研究就有了很大进步,漆侠《宋代经济史》讲道:“铜币之大量被贮藏,一方面说明市场上还容纳不了更多的货币,但是另一方面不能不影响货币的流通和交换,宋代所谓的‘钱荒’不能不说和货币贮藏有密切的联系。
”[4]刘森分析北宋钱荒成因提出:第一,商品贸易活动频繁,导致货币需求量增大,钱币供不应求;第二,由于贮藏导致大量货币退出流通领域;第三,赋税、役钱征收导致市场货币流通量减少;第四,铜钱销毁和外流。
总之,以上学者认为北宋“钱荒”主要是货币不足造成。
[5]但是,袁一堂对北宋钱荒成因进行反驳,[6]认为铸币量不足引起钱荒只适用于宋初,并不能解释宋中期货币紧缩,对于“钱币外流”导致钱荒的因提出质疑。
从“钱荒”问题及其成因看宋代经济的特点
![从“钱荒”问题及其成因看宋代经济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c4b3feea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5b.png)
从“钱荒”问题及其成因看宋代经济的特点摘要:宋代经济的特点是初步实现了商业化的生产和社会经济的资本主义化,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钱荒现象。
造成钱荒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铜钱、钞票的制造方式和数量限制;二是军队和丝绸之路贡赋使得大量的钞票流失;三是商业的发展与农业的停滞所导致的货币需求紧缩。
关键词:宋代经济、钱荒、商业化、资本主义化、铜钱、钞票、丝绸之路、贡赋、货币需求紧缩正文:宋代经济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融合了唐代和宋代两个时期的经济特点,初步实现了商业化的生产和社会经济的资本主义化。
然而,宋代经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其中一个问题就是钱荒。
宋代的货币主要是铜钱和钞票。
铜钱的制造方式和数量受到了制约,因为使用的炼铜技术并不发达,原料偏少,而且大多数采用了低成本的黄铜、锌锡白铜等混杂材料制造。
而钞票的制造数量也有限制,因为制造钞票需要缴纳一定的手续费,而且发行量必须经过朝廷批准。
除此之外,宋代军队和丝绸之路贡赋使得大量的钞票流失。
在宋代时期,朝廷需要支付军队和官员的薪饷,而这些钞票都会用于购买一部分官员生产的物品或者是流入到民间市场中。
同时,丝绸之路贡赋也需要缴纳一定的货币,从而使得钞票流失。
最后,商业的发展与农业的停滞所导致的货币需求紧缩也加剧了钱荒。
宋代商业的发展极为迅速,但同时农业也出现了停滞,导致货币需求增加,而货币供给却不足,使得钱荒现象变得普遍。
综上所述,宋代经济的特点是初步实现了商业化的生产和社会经济的资本主义化。
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钱荒现象,其造成的原因主要有铜钱和钞票的制造方式和数量限制、军队和丝绸之路贡赋导致的钞票流失以及商业的发展与农业的停滞所导致的货币需求紧缩。
钱荒问题在宋代经济中持续存在了很长时间,它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宋代朝廷采取了多种措施。
一方面,朝廷通过改善钞票和铜钱的制造工艺、加大发行数量等手段来增加货币供给,以满足经济的需求。
中国古代的“钱荒”与治理
![中国古代的“钱荒”与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a5cded53312b3169a451a42d.png)
武等钱及前代杂钱加倍。但到了第二年,就调整为“上品同
嘉靖钱”.其余或lO文、或14文准银一分。这一方面是由 于铜材紧缺,铸币不足;另一方面,高昂的铸造费用也是一 个重要的原因。私铸铜钱,无论在那个朝代都是禁止的。但 中国历代的私铸,由于市场钱币奇紧,铸钱利丰、技术简单、 制作容易,很少因政府法令的禁止而停止。 4.以物为币 《唐会要》记载: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 在一些地区以盐帛为币交易,而另一些地区“用水银、朱砂、 缯彩、巾帽以相市”。十来年后,又规定交易100贯以上的, 匹帛米粟要各占一半(《新唐书》):宋朝则是将全国划分 为几个区域,分别使用不同的货币。京东、京西十三路行使 铜钱,成都等四路行使铁钱、交子,陕西、河东铜铁兼用。 据说在元代,康藏一带,大额交易用黄金,小数目通行盐币, 用盐水煮成浓汁,然后用模子造成砖形,重约半磅,上圆下 方,放在火旁烤硬,并加官印。明代,一些区域不得不退回 到使用非金属货币。《明考宗实录》记载:“土货之乡殊, 则贸易之情异。”四川、贵州用茴香、花银及盐、布,江西、 湖广用米、谷、银、布,山西、陕西间用毛布作为货币。 5.发行纸币补救“钱荒” 纸币产生于北宋时代.约在公元1000年左右,比西方 纸币的产生约早六、七百年。北宋的西北辽、金和西夏都是
告发的有赏(11r世昌等《中国古近代金融史》)。这个禁令
与300年前晚唐时期的规定基本相同。其目的就在于加快货 币流通速度,缓和供求矛盾。但由于铜钱体积小不易发觉, 故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进入ll世纪后,不仅对内严控蓄钱, 且对外禁舶泄海。公元1248年南宋淳祜年间,监察御史陈求 鲁上言:“议者谓楮便于运转,故钱废于蛰藏;自称提之屡更, 圜法为无用。急于扶楮者,至嗾盗贼以窥人之阃奥,峻刑法 以发人之窖藏,然不思患在于钱之荒,而不在于钱之积.夫 钱贵则物宜贱,今物与钱俱重,此一世之所共忧也。蕃舶巨 艘,形若山岳,乘风驾浪,深入遐陬。贩于中国者皆浮靡无 用之异物,而泄于外夷者乃国家富贵之操柄。所得几何,所 失者不可胜计矣”,所以宋、金、明历代都特别强调禁海舶 泄钱,违者严加惩处。金承安三年(公元1198年)就立制:《古 钱钞文》载: “以钱与外方人与交易者,徒五年,沂以上死, 驵侩同罪。捕告人之尝,官先为代给钱五百贯。”其结果, 虽然短期有助于控制市场通货的减少,但高额的铸币税也相 应的少收了,更重要的因此而加剧了闭关锁国: 3.启用旧钱 变通对待私铸封建帝王总想维护自己的尊严,不愿直接 使用前朝的旧钱,但大多最后都离不开旧钱的支持,只得“依 数准使,不许挑拣”。在16世纪末期的明万历年间,流通的 旧钱比本朝钱还多许多,旧钱币的“良币”与本朝钱一样看 待。1553年,嘉靖皇帝决定嘉靖钱以7文准银一分,本朝洪
《宋代“钱荒”问题研究》
![《宋代“钱荒”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d79838f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f5.png)
《宋代“钱荒”问题研究》一、引言宋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其经济发展水平在当时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然而,在宋代的繁荣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严重的问题——“钱荒”。
所谓“钱荒”,即指货币供应不足,流通不畅,导致货币需求得不到满足,进而影响社会经济秩序和人民生活。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宋代“钱荒”问题的成因、影响及解决策略,以期为当今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二、宋代的“钱荒”现象宋代“钱荒”现象主要表现为货币供应不足,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商品交易需求。
这一现象在宋代的各个时期都有所体现,尤其是在商业繁荣的时期,如北宋的汴京、南宋的临安等地,“钱荒”问题尤为突出。
三、宋代“钱荒”的成因(一)货币制度不健全宋代的货币制度相对复杂,包括铜钱、铁钱、交子等多种货币形式。
由于货币制度不健全,导致货币的发行、流通和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如铜铁钱比值不稳定、交子发行混乱等。
(二)商品经济快速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货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然而,宋代的货币供应量却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导致“钱荒”现象的出现。
(三)政府财政政策影响政府在财政政策上的不当操作也会加剧“钱荒”问题。
如政府过度铸币导致货币贬值,或者政府过度征收铸息税等都会对货币流通造成负面影响。
四、宋代“钱荒”的影响(一)影响商品交易“钱荒”导致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不足,使得商品交易受到阻碍。
这不仅影响了市场的正常运转,也影响了商人的利益。
(二)影响社会稳定由于货币供应不足,人们为了获取货币可能会采取不正当手段,如欺诈、盗窃等,这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五、解决宋代“钱荒”的策略(一)完善货币制度政府应完善货币制度,统一货币形式,稳定货币比值,加强货币的发行、流通和管理。
同时,应减少铸息税等不必要的税收,为货币流通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发展金融业宋代应发展金融业,如建立钱庄、银号等金融机构,为市场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和支付手段。
同时,金融机构的建立也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缓解“钱荒”问题。
中国古代的钱荒
![中国古代的钱荒](https://img.taocdn.com/s3/m/54b90cb4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72.png)
中国古代的钱荒农具形的布币战国时期齐国的五字刀币新莽布币大布黄千蚁鼻钱前不久,一场中国式“钱荒”吸引了各方的关注。
钱荒指的是由于流通领域内货币相对不足而引发的一种金融危机。
事实上,钱荒在我国早已存在了几千年,成为困扰南朝、唐宋、明清等封建统治者的大难题。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
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这是最原始的金属货币。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逐渐确立了布币、刀币、蚁鼻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它们分别由刀、铲、纺轮等劳动生产工具演化而来。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统一了货币。
规定以“黄金”为上币,以镒(20两)为单位,以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
1汉始“劣币驱逐良币”秦统一六国后收天下兵器铸十二金人,这势必影响铜钱的铸量。
因铜价较高,故“秦半两”钱价值很高。
汉承秦制沿用半两钱,但当时国家很穷,改铸了许多小钱,尤其是一种“小半两”,形似榆树果实而称“榆荚半两”,重不足1克,直径不足1厘米,结果当时就出现了“奸钱日繁,正钱日亡”,但是这只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真正的“钱荒”还尚未出现。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此后的四百多年间,北方政局动荡,北方人口、财富、生产技术大量南迁,东晋和南朝统治时期的江南地区经济取得了一定程度发展,铜钱的流通范围扩大。
而从司马氏代魏,兼并蜀、吴,建立了统一的西晋政权,到东晋南渡,都一直未铸新钱,再加上铜料短缺,铜钱被大量储积,造成钱币严重匮乏。
钱币匮乏,导致物贱伤农,国库空虚。
为了解决钱荒问题,南朝政府铸造小钱,小钱重量不及旧钱,却规定与旧钱有同等购买力,人们纷纷剪凿旧钱以铸小钱。
南朝政府还将库存的大量钱币用以购买农产品,防止农产品价格下跌,缓和社会上的货币不足。
齐武帝永明六年,政府举行过一次大规模的和买,“出上库钱五千万,予京师市米、罗、丝、绵、纹、绢、布。
”但社会货币总量的匮乏不可能由政府一次放出资金就得以解决,况且政府放出的货币又会以各种税目回收,因此钱荒现象数度出现。
唐代钱荒出现的原因和政府的应对之策
![唐代钱荒出现的原因和政府的应对之策](https://img.taocdn.com/s3/m/37e9723c4b73f242336c5fad.png)
唐朝钱荒的发生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众的生活都产生了严重的问题。一 些士大夫阶层也为解决这一问题而积极出谋划策,“今宜使天下两税、榷酒、盐 利、上供及留州、送使钱,悉输以布帛谷粟,则人宽于所求,然后出内府之积, 收市廛之滞,广山铸之数,限边裔之出,禁私家之积,则货日重而钱日轻矣。”⑦ 中央政府也以此为货币调控的基本纲领,积极颁布新的措施来缓解钱荒的压力。
试论唐代“钱荒”的成因与政府应对
摘 要:中唐以后,“钱荒”一直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且终唐一代不能很 好解决。虽然唐朝中央政府也采取了发行大小钱、法禁销钱藏钱、钱帛 并行、除陌等措施试图改善铜钱不足的窘境,但是成效并不明显。唐代 的钱荒是商品交易逐步扩大和混乱的财政货币金融体系之间矛盾的必 然体现,而唐朝中央政府调控方向的偏失以及权力不断下移是治理钱荒 失效的根本原因。
币:贯 万
万
万
5万
10 万 万
私人铸币的数量和绵帛则没有确切的记载,无法说明它的变化。政府货币发 行量的不断下降导致货币的供需有了巨大的缺口。
(二)窖藏之风盛行和销钱它用
唐代在流通领域施行“钱币—绵帛并行制”,但是由于随着时间的流逝,绵 帛并不能够长久地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因而很快的会退出流通领域。因为绵帛 容易变质,而恶钱又不是足值的货币,所以也不能窖藏,能够进行窖藏的就只有 官方发行的足值货币,甚至虚大钱都要排除在外。唐代的窖藏之风非常兴盛,政 府虽然颁布诏令禁蓄钱,但是收效甚微。本来钱币的发行量就不足,蓄钱又成为 一种惯例,在流通领域的足值官铸货币进一步减少,而进一步刺激钱荒的产生, 恶钱又开始大行其道,政府为了维护良好的金融环境,就必然严厉制止,这样逼 迫恶钱的骤然减少,更加加剧了用钱不足的矛盾。
王元宝、王酒胡等人为代表。当然,政府一再颁布法令禁止私自蓄钱,但却又屡 禁不止,更体现出了中晚唐时期中央政府对地方政权的强制管理能力的极度缺 乏,导致中央政令的不畅通。
北宋“钱荒”与西夏之关系
![北宋“钱荒”与西夏之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24105e72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e6.png)
04
西夏在北宋“钱荒”中的角色与 影响
西夏的经济策略对北宋“钱荒”的影响
贸易操控
西夏通过控制与北宋的边境贸易,特别是马匹、茶叶等关键商品的交易,影响了北宋的经济平衡。这 种贸易操控导致北宋钱币的流通受到一定限制,进而加剧了“钱荒”现象。
对北宋经济政策的反思与建议
多元化货币政策
北宋应更加灵活地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避免单 一政策导致的经济困境。
强化贸易关系
通过与周边国家建立稳定和良好的贸易关系,促进 货币流通和经济繁荣。
军事与经济平衡
北宋应在军事开支和经济建设之间找到平衡点,以 防止军事冲突对经济造成过大冲击。
对现今经济政策的借鉴意义
文化与信仰传播
西夏在文化和信仰方面的传播,也对北宋社 会产生了一定影响。
05
结论与建议
“钱荒”与西夏关系的总结
贸易战争影响
西夏与北宋的战争和贸易冲突导致了北宋货币的流通受阻,进而 引发了“钱荒”。
经济掠夺
西夏通过战争手段掠夺北宋的财富,使北宋经济受到重创,货币 流通量减少。
地缘政治压力
西夏的存在给北宋带来了持续的地缘政治压力,使得北宋不得不 增加军费开支,进一步加剧了“钱荒”。
铸币原料短缺:战争使得铜等铸币原料的开采和 运输受到影响,进一步限制了新钱的铸造。
社会经济衰退:长期战争和“钱荒”现象共同导 致了北宋社会经济的衰退,民众生活困苦,市场 萧条。
恶性通货膨胀:由于财政赤字扩大和货币流通量 不足,北宋政府采取了一些不当的经济政策,导 致了恶性通货膨胀,加剧了“钱荒”现象。
浅析宋代货币流通的特点
![浅析宋代货币流通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1030a4c9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7b.png)
浅析宋代货币流通的特点宋香川【摘要】宋代的货币流通明显地表现为三个特点,即货币的沉淀、货币在各地区间分布的不平衡和货币总量的季节性变化.这三个特点自成体系,又互为一体,使得宋代在货币流通方面明显不同于其他朝代."钱荒"是宋代货币流通的又一大特点,而且在铸钱最盛的时期,却发生了北宋最著名的"钱荒".【期刊名称】《内江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25)011【总页数】4页(P91-94)【关键词】宋代;货币流通;特点;钱荒【作者】宋香川【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在商业、城市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下,宋代的货币流通量激增,通货也趋于复杂。
三百余年间,铸币与流通卷、纸币先后并行,铸币有铜铁钱并行,铜、铁钱中又有提高名义价值之当折钱参与流通。
长时期内,铜铁大钱因受货币流通法则的影响,不断贬值;铜钱又常或被销镕或滥铸为私杂劣钱,致使货币流通情况更加复杂。
另一方面,发行流通卷、纸币,漫无限制,更使宋代货币流通趋于紊乱,严重影响当时国民经济的发展。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高峰时期,货币流通除呈现了丰富而复杂的内容外,还显现出一些显著的特点:一是货币的沉淀;二是货币在各地区间分布的不平衡;三是货币需要量和流通量受生产季节性影响而表现的季节性变化,货币流通速度慢。
在商品生产发达的情况下,货币的拥有者为追求利润而将手中的货币投资于生产,而不会让货币停留在手中,它是资本的人格化,所执行的是资本的职能,而资本的最大特征就是不断地、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
但宋代商品经济还没有发展到这一程度,所以货币的贮藏就很发达,流通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货币并没有投资于生产,除用作商业和高利贷资本外,大量货币被贮藏起来,退出了流通领域。
从下引材料中就可看出这一问题的严重:大中祥符八年十一月乙巳,三司奏令银支用……王旦等曰:国家承平岁久,兼并之民,徭役不及,坐取厚利,京城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然则器皿之用,蓄藏之货,何可胜算?铜币的大量沉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的流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宋代的“钱荒”不能不说与此有密切关系。
为什么中国会钱荒?我们钱荒的原因?
![为什么中国会钱荒?我们钱荒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0bb0aedb3186bceb19e8bb87.png)
为什么中国会钱荒?我们钱荒的原因?(2013-10-25 21:31:46)2013年是一个全民借贷的时代,也是我们钱荒的时期,首先,讲一个常识:钱是有成本的,钱是绝对不能凭空印发出来的。
随便找张纸,在上面印个数字,就说这是钱,能买东西,那都是痴心妄想。
中国古代好多帝王干过这种破事,连秦始皇都干过,发行布币,宣称一块破布的价值等同于多少个铜钱,赤裸裸的掠夺财富,其结果就是秦两世而亡。
古代社会,官方发行货币一定是要以贵金属为载体,黄金白银和铜锡,这就是铸币的成本,钱的成本。
要省掉这个成本,或者在铸币时用劣质金属替代,一定会引发经济崩溃,令到朝代覆亡。
到了今时今日,进入了纸币时代,钱的成本,又是什么呢?钱荒的原因?纸币时代,印钱的成本,是国家信用。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印刷纸币的流程在理论上大致如下:政府向央行发国债,央行印钱给政府。
政府手上有了钱,投资到各个基础领域,改善民生,优化经商环境,于是税收增加。
然后政府就拿着税收去还自己欠央行的债。
一来二去,纸币印发出来,又被收了回去。
货币总量在理论上不会失控,不会有通胀,大家的生活也都能得到改善。
在绝大多数国家,货币发行机制都是最重要的经济制度,没有之一。
如何确定国债规模、新发行的货币必须投入哪些领域、如何偿还国债,都有极其严格的规程。
在这种体制之下,政府如何获得外汇呢?它必须使用自己的财税收入,和我们大家一样,在外汇市场公平兑换,而决不能凭空印刷出纸币来兑换。
这种凭空印钱兑换外汇的行为,是最为典型的滥用国家信用,其结果一定是亡国,绝无其它结果。
人类历史已经反复确证了这一点。
在这个问题上,绝对不能抱任何侥幸之心。
经济规律,对任何年代的任何政权,无差别的发生作用。
然而我们这个国家直接就逆了天。
我们的货币发行机制就是没有机制,没有任何成文的法律法规或者规范,对我们的货币发行予以规范。
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我们无从知道这个政府会在什么时候增发货币,也不知道它为什么要增发货币,更不知道它增发的货币都花到哪里去了。
1857—1904年中国“钱荒”危机的成因分析
![1857—1904年中国“钱荒”危机的成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ffd09ad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3e.png)
1857—1904年中国“钱荒”危机的成因分析中国的“钱荒”危机指的是1857年至1904年间中国经济出现的一系列货币供应不足、信用紧缩和金融危机。
这一时期,中国的国民经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其中“钱荒”危机是其中之一,其成因复杂且多方面的原因都在其中起到了作用。
本文将对1857—1904年中国“钱荒”危机的成因进行分析。
1857—1904年间中国“钱荒”危机的一个重要成因是清政府对货币的管理不善。
清政府长期实行了“银本位”和“纸币的货币化”政策,这导致了货币供应不足和通货膨胀。
清政府在货币发行和管理上也饱受腐败之弊,各种形式的贪污腐化和浪费严重,导致了国库亏空和财政困难。
这些问题都直接导致了“钱荒”危机的爆发。
1857—1904年中国“钱荒”危机的成因之一是国际贸易失衡和外汇紧缺。
在此期间,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进行殖民扩张,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导致了大量的洋货进入中国市场,导致中国的出口贸易的不平衡。
中国的进口商品主要依赖外国货币结算,导致外汇储备不足,这也加剧了中国的“钱荒”危机。
1857—1904年中国“钱荒”危机的成因还包括金融机构的薄弱和信用体系的不健全。
在此期间,中国的金融体系尚未完善,金融机构如银行和票号普遍存在着信用不足、转贷不灵、互保等问题。
这使得金融体系无法有效地进行信用调控,信用链条容易断裂,金融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从而削弱了中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政治因素也是造成1857—1904年中国“钱荒”危机的重要原因。
清政府长期实行的排外政策,如对西方思想的排斥、对外国技术和制度的封闭,导致了中国的经济难以与国际接轨,失去了与世界市场对接的机会。
清政府内部腐败严重,政府管理体制僵化,导致政策执行效率低下,无法有效应对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1857—1904年中国“钱荒”危机的成因还包括一些社会因素。
在此期间,中国长期处于封建专制社会,社会阶层固化,生产力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在这种社会结构下,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效率低下,使得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的阻碍和困难。
宋代“钱荒”问题的研究
![宋代“钱荒”问题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c4f778127d3240c8547ef1a.png)
宋代“钱荒”问题的研究宋代“钱荒”问题的研究摘要:从中唐到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经济发展一直被“钱荒”困扰。
宋代的“钱荒”是历代“钱荒”中最严重的,其产生的原因包括政府赋税政策的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铸造铜钱利润低下、铜产量不足、贮藏金属货币;铜钱流失周边各族和海外以及政府的财政支出等。
引起宋代“钱荒”的多方面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货币的需求数额,于是宋朝对铜钱的需求一直居高不下,由于铜钱的供给不平衡,“钱荒”的爆发最终无法规避。
而纸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铜钱短缺这一矛盾。
关键词:货币;宋代;钱荒一、前言“钱荒”即货币量在流通中不能满足商品交易需要而产生的短缺现象。
“钱荒”现象最早出现在唐代,直到宋朝,“钱荒”问题日趋严重,这不但引起了时人的关注,更是后世学者不断研究的对象。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北宋时期的“钱荒”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二、“钱荒”问题的提出和由来钱荒是唐宋商品经济中的一个突出现象,据乔幼梅先生的研究,“钱荒”问题最早产生于唐中叶,当时士大夫多表述为“钱重物轻”或“钱少物多”。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7)刘秩提出“物之贵贱”与“钱之轻重”的关系,涉及当时通货不足的问题。
到唐德宗实行两税法之后,“物轻钱重,民以为患”越来越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历经五代割据时期,持续到两宋,钱荒问题一直是存在的,北宋的欧阳修明确提出“钱荒”这一术语,此后“钱荒”之声更是不绝于耳。
“钱重物轻”这一征象,历经五代直至北宋初年太祖太宗时代,都一直存在。
又由于其间很少铸造新钱,“钱荒”问题更趋严重,钱荒一时发展成为君臣关注、朝野议论的重大问题,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并未根本解决问题。
三、“钱荒”的原因概述(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赋税政策的变化诱发“钱荒”。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对货币的供应量增大,因此,不可避免地增大了对铜钱的需求,但由于铜钱的供给不平衡和流通领域的滞后,导致“钱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货币流通中的短陌与钱荒现象
张帅2011250018 金融学二学位短陌是指在不增加铸币数量的前提下,在支付计算钱的数量时,把不足一百文当做一百文的习惯,百文为“陌”,十足的百文钱称为“足陌”,不足百文钱的称为“短陌”。
同时,还有“省陌”一说,。
省陌是宋朝时制定的短陌制度的称谓,但是此用语最早可追溯到唐朝。
关于短陌一次的由来,最早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东晋著名炼丹家葛洪在《抱朴子﹒微旨》中说:“取人长钱,还认短陌。
”虽其意与后世端短陌现象颇有出入,却说明短陌一次在比东晋更早的时间就有了。
当然,《抱朴子》中所载的故事仅为个人借贷,但在南北朝时,短陌现象已经普及,或成为一种货币制度。
《隋书﹒食货志》中记载,梁武帝萧衍通知时期,诏令规定,“自破岭以东,以八十为陌,称东钱;江郢以上,以七十为陌,称西钱;京师则以九十为陌,称长钱”。
此时的短陌现象带有极强的地域性,还未成为普遍的货币制度,但却拉开了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短陌制度的序幕。
唐玄宗初年实行“垫陌税”,规定官方每逢支出现款每贯抽收二十文为税,实付每贯九百八十文。
唐朝中期,短陌便彻底成了钱荒的产物。
所谓钱荒,指市场上流通的铜钱过于稀少,不能满足人们正常生产商品交换和生活所需。
那么唐朝中期的钱荒是如何产生的?首先,钱荒的产生在安史之乱后。
安史之乱时期,战事主要发生在北方,南方经济受战争影响非常小,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稳定发展。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需求量剧增;其次,建中元年杨炎实行两税法,规定以钱纳税,又增加了货币量,加大了钱荒问题;再次,钱币供给不足使通货日益紧缩,致使钱贵物轻,于是富商大贾和官僚开始蓄积铜钱,同时币值升高也导致铜价和铜器价格的上涨,于是民间多有毁钱铸器现象。
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江淮一带人们销铜钱一千文得铜六斤,然后用于制造铜器,每斤可售六百多文,人皆逐利,遂铸器之风大涨;最后加上钱币流通中的自然损耗,铸币量锐减,且中晚唐战乱不断,严重破坏铜矿的生产活动,兼当时佛教盛行,寺院用铜数量不菲,钱荒的产生也就理所当然了。
钱荒的产生使民间交易时产生“短陌”现象,政府最初对短陌现象一再禁止,后来干脆解除禁令。
长庆元年,即公元821年,穆宗敕,“泉货之义,所贵流通。
如闻比来用钱,所在除陌不一。
与其禁人之必犯,未若从俗之所宜,交易往来务令可收守。
其内外公私给用钱,从今以后宜每贯一例除垫八十,以九百二十成贯,不待更有除及陌内少欠”。
这标志着唐中央政府不得不承认这一因货币流通规律所致的“陌内欠钱”现象,并作出统一的除陌规定。
北宋时期,宋太宗赵光义,看到民间与官方,甲地和乙地实施短陌制度所含钱数不一且不稳定,规定一律以七十七文为一陌,七百七十文为一贯,称为“省陌”。
北宋欧阳修说:“用钱之法,自五代以来,以七十七为省,谓之省陌。
”此法沿袭五代。
而在这一时期的短陌或者说省陌制度背后,我们又看到了钱荒的身影。
北宋年间的钱荒与唐中后期的有很大不同。
唐时的钱荒是由于货币供给不足导致,与北宋相比,唐朝才是真正的“钱荒”。
而北宋却是中国历史上货币铸造最多的一个历史时期。
彭信威在《中国货币史》中估计,当时北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难以计数,但如果根据各年的铸造额来计算,则北宋到元丰末年为止,已铸造的铜钱当在一亿四五千万贯,无疑还有私钱的存在,合计当接近两亿贯,铁钱应有几千万贯,还有少数交子,前期旧钱还有大量流通,特别是开元钱,大概要占全部铜钱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所以全部货币流通量当在两亿四五千万贯。
此时的钱荒有很大的时间特性。
首先,与唐朝类似,铸器。
由于当时的铜钱的实际价值高于其流通价值,民间普遍毁钱铸器。
张方平说:“销熔十枚铜钱,能得精铜一两,造作器物,获利可达五倍。
”(《乐全集》卷二十六);高宗时大臣说:“百姓以十文钱销熔得铜一两,铸为器可得钱一百五十文。
”(《群书考索》后集卷六);其次,铜钱外流,史称“边关重车而出,海舶饱载而回”。
“边关重车而出”指从边关流向北方的契丹、女真及西藏等少数民族,其地区皆流通宋钱,且故意掠夺宋钱啦充实本地区货币流通市场;“海舶饱载而回”指宋钱从海路流往日本及东南亚地区,这些国家往往把本国货物运到中国,以低于市场价格数倍倾销,换取中国铜钱,然后运回国。
据记载,日本出土的中国钱币大多是宋钱。
而北宋时期的钱荒的根本原因是宋代货币贮藏,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商品生产不发达之间的矛盾的结果。
“商品形式越没有成为商品的一般形式,货币就越难获得”。
宋代商品的生产形式仍然主要是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和小手工生产,货币尚没有和生产相结合转化为生产要素。
货币流通仍然是独立于生产之外的,
货币不会作为生产资本进行流通,而只是作为财富的象,所以以贮藏货币的形式贮藏财富就成为当时的普遍行为。
漆侠先生说:“铜币之被大量的贮藏,一方面说明市场上还容纳不了更多的货币,但另一方面不能不影响货币的流通和商品交换,宋代所谓钱荒不能不说与货币贮藏有密切的关系。
”此外,北宋中后期,战乱频发,兵荒马乱中人们不变随身携带大批铜钱,只好将其埋在地下,计划等到太平时归来再开窖使用。
后来人们购买住宅,如果遇到没有挖掘过的地皮,除交房价外,还需加上“掘钱”价格,也算是货币贮藏的一种形式。
短陌制度发展到南宋,就有了新的变化。
南宋理宗淳祐年间发行一种长方形的小牌,当时人称铁牌。
这种铁牌分为铜质和铅质两种,上端有一小孔,为“穿”,用来穿绳子,两面都有文字,分为“准贰佰文省”、“准叁佰文省”、“准伍佰文省”三种,铅牌比铜牌小,面额有十文、二十文、四十文。
南宋行使这种铁牌制度亦与钱荒有关。
公元1238年,大臣吕午上奏讲当时形势:铜钱日益稀少,交易不便,于是近来有州县做权宜之计,有做纸帖,有做木竹牌,有的做五十文,有的做一百文,虽不能各地通行,但各处行之甚便。
(《左史谏草》)。
后中央政府效仿此法,铸上述钱牌。
南宋吴自牧《东方梦华录﹒都市钱会》记载:“都市钱陌官用七十七,街市通用七十五,鱼肉菜七十二,金银七十四,珍珠、雇婢妮、买虫蚁六十八,文字五十六。
行市各有长短,使用不同。
”
南宋时期的钱荒主要是由纸币大量流通驱逐铜钱退出流通领域而形成,实际上也是铜钱供需方面的矛盾造成的。
这与南宋的货币政策有关。
一方面纸币驱逐铜币,纸币发行量越来越大,“楮行而钱益少”;但另一方面,南宋政府长期奉行赋税征收等方面钱会中半的政策,即必须要用一半铜钱一半会子品搭行用,这样造成了铜钱的需求量很大;此外,会子面额较大,在零细交易和支付时,会子无法完全取代铜钱,形成供需矛盾。
短陌现象或称短陌制度,这种离奇的货币计量方式,世界各国是没有的,却在我国间或存在了一千五百余年。
从历史的货币流变中,每一次的短陌现象总是伴随着货币稀缺的存在,而这种货币稀缺往往以“钱荒”的形式存在,是铜钱供需矛盾下得产物。
从最初的萧梁时期,废铜钱,铸铁钱,致使铜币稀缺,到后来的明清时期,据《畿辅通志﹒钱币》记载:“京师用钱以五百为一千,名曰京钱;
宣郡以三百三十三为一千,名曰宣钱;通州以东至山海关,以一百六十六为一千,名曰东钱。
不知起于何时,相传前明兵饷不足,以故减短之数因地而异。
”短陌先现象一方面与当时的财政税收政策有关,但不能否认,短陌这一制度在当时的货币流通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短陌制度能够节省出铸钱铜料。
铜在我国古代史极贵重的资源,在战乱年代开矿少得情况下酒更为贵重和稀缺。
魏晋南北朝时期首创“短陌”法,与此时的战乱频繁,铜资源短缺不无关系,因此铸钱少。
据估计,短陌法的推行,可以省出10﹪-30﹪的铜钱及铜料。
其次,钱荒时期的货币稀缺,在不增加铸币数量的前提下,满足了货币支付的需要,维持了社会的稳定。
唐宋时期钱荒的解决就是很好的证明。
最后,在古代交通不便,铜铁钱笨重的前提下,商业活动的大额支付极为不易,短陌法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这方面的麻烦。
南宋实行的钱牌制度就属此例。
但是与此同时,“短陌”法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隋末商人,利用“短陌”含钱的伸缩性,放债时以三十五文为陌。
南朝刘宋时期亦有贵族、豪商放债按“短陌”法付钱,足陌收钱,以此盘剥农民。
明末清初的高利贷者也钻“短陌”法的空子,常以五十文、六十文作为一陌借出,规定借款人到期“足陌”还回。
广东一带盛行的“九扣十三归”的借贷方式,就是“短陌”法的继续。
【参考文献】
《民之通货——历代货币流变》吴树国
《两宋货币史》汪圣铎
《宋代货币与货币流通研究》高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