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层理论下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分层理论下对中国和谐社会构建启示
一、分层理论及中国社会阶层现状
(一)分层理论在社会结构中的运用
在社会学中,分层指的是人们把社会的组织方式理解为多少属于上下连续的等级秩序安排起来的各个层级,即不同人群间的结构性不平等。而社会分层指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个人和群体之间的不平等,它主要是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结构性的不平等, 而非个人之间的不平等。社会分层涉及复杂的等级分划,是社会结构中重要的社会现象,成为社会学理论传统之一以及结构研究的重要领域。
(二)中国社会分层现状及相关实践
概括而言,目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呈现“金字塔”形。“金字塔”形是一种底层大、中层小的分层结构模型,它的出现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建国初期,我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人口基数大,所以一直以来社会下层人士占总人口的多数。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形成,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先富带动后富”等一系列国家政策,我国经济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由于过去政策倾向于注重效率,进而导致我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据社科院调查统计数据表明,当前中国社会基尼系数已左右,贫富差距的拉大导致社会分层结构出现分化,4.65达
不仅与和谐社会的理念也背道而驰,而且不利于社会的繁荣发展。参考西方社会分层结构,可以说“橄榄”形或“纺锤”形是当前最理想的社会分层结构。按照马克思关于阶级和阶层的理论所言,以资本私有化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各阶级具有敌对的一面,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采取阶级斗争的形式。现在,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相比,西方阶级状况发生明显变化,科技进步,生活水平提高,教育普及化给予下层成员向上流动的机会,“新中间阶层”的出现和发展构成了稳定社会的重要平衡机制,这一系列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对立。可以说,“橄榄”形的社会分层结构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大环境。
参照西方“橄榄”形或是“纺锤”形的社会分层结构形成的历史过程,我们应该仔细研究,对照我国实际情况,在社会建设实践中,吸收合理因素,逐步改变我国“金字塔”形分层结构,缩小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公平,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稳定环境。
(三)我国中间阶层现状及特点
“橄榄”形结构是中间大,两头小。中间阶层是形成“橄榄”形结构的核心。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社会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我国“中间阶层”初见端倪,一些模糊的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已出现在我们身边,“中间阶层”
我国“中间阶层”不论是从人数还是质量上都远远不如。参照西方发展经验,中间阶层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中间阶层能够缓和社会利益调整中的社会矛盾,稳定社会。它具有“贫富分化及社会利益冲突的缓冲功能”、“社会地位公正获得的示范功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现代性社会价值观的行为示范功能”等社会功能。我国当前中间阶层有以下特点:
1、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许多新的阶层出现。
在建国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比较单一,主要有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知识分子、工人、农民四种阶层。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各种社会制度的改革,原有单一的社会结构逐渐被打破,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阶层结构成分趋于复杂化、多样化。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课题研究小组对此提出了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把社会成员划分为十大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等。
2、中间阶层的出现,但是比重过小
所谓的中间阶层是橄榄型社会结构的中间凸起的部分,
西方称之为中产阶级,在我国则是指那些人们所说的社会、.企业的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等社会阶层。1978年以来,中国的社会阶层规模有了非常快的扩张,而且是整个社会中扩张最快的结构部分。中间阶层的出现有许多的原因,但是最主要的还是新时期的市场取向和政策导向的作用。社会中间阶层并不是某一个特定阶层的代称,而是一些具有相似特征(如收入水平、职业声望等)的若干各阶层的合称。它是在社会各阶层相互交叉的基础上,逐渐淡化其原有的阶层界限,社会属性相同且相对泛化,包含多个阶级成员的“特殊阶层”。中产阶级是一个社会保持稳定的杠杆,尽管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中产阶级的增长速度较快,但是其比重仍然较小。一般认为,一个社会的中产阶级超过30%,这个社会就会取得相对的稳定;超过40%,就达到稳定期。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中产阶级的比重已经达到35%,原联邦德国中产阶级的比重为22%,日本也已达到28.9%,而我国的中产阶级现在的比重仅有12%。现在被视为是“中产阶级孵化器”的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中国中产阶级孵化的瓶颈,在高校的生源中,农村的生源比重不断下降。中国下层通过中层再向社会变迁的通道已经收窄甚至堵塞,下层向上层流动的成本加大,上层对下层的排斥已趋刚性化。
3、社会阶层分层标准的多元化
因为想要全面把握一个社会分层的状况,就要使用比较
综合的标准,而不是单一的标准,如生产资料的占有、财富和收入、组织权力、社会声望、知识技能、职业等。人们根据不同的标准设计了各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综合指数体系,产生了很多测量和分析的模型。不过在当前的学术界,为了简化社会分层的方法,倾向于把“职业”看作包含了各种经济社会资源占有和使用信息的标准。把“职业”作为社会分层的标准,把资源占有作为基本纬度,并辅之社会经济地位综合指数的测量,也比较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二、当前中国形成合理、和谐的社会分层结构之道的分析
虽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中间阶层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不难看出我国中间阶层发展非常具有潜力,新中间阶层的崛起正说明了这个问题。为了能形成更合理的社会分层结构,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扩大中间阶层,形成“橄榄”形分层结构。
针对我国中间阶层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建立健全顺畅、公平的社会流动机制。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社会分层结构是一种冲突性社会结构,但是冲突性社会结构并非必然导致显示的社会冲突。在不可能完全消灭社会分层现象的情况下,实行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缓解社会分层的主要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