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的若干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立学院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的若干思考

独立学院产生和发展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的结果,是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选择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需要。此文分析了取得的巨大成绩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建立现代产权制度,鼓励多方投资;结合市场发展需要,扩大办学自主权;加强管理规划建设,探索新的高校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定位;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和质量谋发展等对策。

标签:独立学院;现状;对策

所谓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1]独立学院的产生和发展,对于有效调动社会各界的办学积极性,对于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尽管前进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总的来说,她以占据了较高的发展起点,在政策引导和制度规范上进一步加强政府指导,在办学模式和教育教学上进一步形成学校特色,独立学院将可能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支生力军。[2]

一、独立学院产生的背景

独立学院发源于1993-1995年一些公立高校内部以民办机制运行的二级学院,形成规模于1999年高等学校的持续扩招,命名定位于2003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等学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3]其产生背景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独立学院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的结果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4]。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迫切需要高素质人力资源的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势在必行。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同时要求“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战略选择,是独立学院产生的前提条件。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这是由教育的基本规律所决定的。办学主体多元化,有助于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江泽民同志早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就已经提出,要“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社会集资办学和民间办学,改变国家包办教育的做法。”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为独立学院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依据。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彻底打破了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打破了人们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僵化的思想观念,为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和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初具规模的民间资本,为举办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提供了经济基础。独立学院的产生,一方面扩大了教育消费和投资,对拉动国内需求,减轻就业压力,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起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为公立学校充分挖掘内部教育资源,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出路。

(二)独立学院是“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选择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努力提高全民的受教育水平和全社会的知识化程度,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政府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然而,“我们的基本国情之一,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办大教育”[5]。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财政支出能力的严重制约。1998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尽管已经高达2032亿元,但人均教育经费却只有20.2美元,生均教育经费只有114美元,而世界公共教育经费1995年就已达到人均237美元、生均1273美元,相比之下差距相当巨大。1999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2.79%,距离我国政府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规定的4%的目标仍有很大差距,并且这2.79%之中,仅有19%左右是用于高等教育[6]。政府资金投入有限,导致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高校办学经费普遍短缺,长期在经费紧张的状态下运行。但从国家和地方财政状况看,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不可能在短期内有突破性的增长,仅靠增加政府投入来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不现实的。严峻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要解决好承担着世界最大规模教育的中国的高等教育问题,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才资源,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只能改革单一的政府办学模式,实现办学主体的多元化,走出一条适合我国“穷国办大教育”的发展道路。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我国高等教育拓宽筹资渠道、实施多元化办学提供了可能。在高等教育产业化思潮以及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知识的潜在价值,把接收高等教育视为未来提高社会地位、增加竞争力的必要条件,相当多的家长愿意把培养后代的教育消费作为重要投入。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处于按购买力年价计算人均GDP在1000至4000美元的阶段,居民消费呈现出与世界各国相同的趋势,教育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成为广大居民热衷投资的一大领域,同时,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已经高达6万亿元,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为子女上大学做准备”的储备动机所占的比重为44%,明显高于为养老和购房的储蓄动机(分别为38.1%和20.3%)[7]。另据调查,90%以上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上大学[8],这就为独立学院提供了足够的生源并为筹集民间办学资金提供了现实的市场条件,为独立学院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契机。

(三)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发展的需要

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把高等教育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精英阶段(入学人数占适龄人口的比例低于15%)、大众化阶段(15%-50%)和普及阶段(50%以上)。按照他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大多数国家在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基本上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开始向普及化阶段迈进。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他反映了时代的呼唤和历史的必然。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数据,1998年世界适龄人口的毛入学率为18.8%,其中发达国家为40.2%,发展中国家为14.4%。而我国1998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9.2%,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距离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最低标准(适龄人口毛入学率15%)还有相当的差距,仍然处于“精英教育”阶段[9],高等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不能适应科教兴国的跨世纪发展战略的要求,不能适应社会全面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二、独立学院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独立学院发现状

1.独立学院事业发展迅速,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最新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独立学院已达322所,在校生186.6万人,招生规模占本科招生的三分之一[10]。截止2004年底,独立学院共吸收民间资本395.7亿元,校园用地8000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2亿,教舍及行政用房1160多万平方米,图书3400多万册。

2.办学比较规范。绝大多数独立学院在招生、收费、财务、毕业证书等方面,能够自觉地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办事,基本上实现了独立校园、独立法人、独立财务以及独立文凭的要求,较好落实了2003年8号文件的要求。

3.教育质量基本上能够得到保障。申办学校加大对独立学院的教学指导和质量监管力度,独立学院加大了教学投入力度和师资队伍建设步伐,在教育教学规章管理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

4.独立学院形成了比较清晰的办学思路,办学特色初步显现。彰显独立学院“优、独、民”特征,自觉以社会、市场和就业的需要为导向,合理定位,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路子,强化教学工作,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独立学院办学十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正如今年全国独立学院第六次峰会上,教育部规划司副司长宋德民所指出的,独立学院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一支重要生力军,实践证明,独立学院的发展是正确的,是创新成功之举[11]。

(二)独立学院起步时间不长,不可否认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办学产权尚未界定。独立学院的投资主体包括高校、政府、企业和个人等。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投资所形成的校产归属问题尚未澄清,与母体的产权关系没有明确。独立学院财产所有权的模糊性导致经营权和管理权含糊不清,也导致相应的责、权、利不明晰。

2.办学自主权上,受限程度较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独立学院的办学应相对自主,但在实际运行中,办学自主权却受到极大限制,国家对于独立学院的招生计划,实行的还是“指令性计划”模式,而不是“指导性计划”模式,即使招生计划与市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