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中医学的心身医学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述中医学的心身医学思想
摘要中医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理论具体阐述人体心理过程和个体特征,能更好的说明心理疾病,指导临床疾病的辨证论及养生防病。
关键字中医学心身健康心理学
前言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和医学体系,是中华民族将生存过程中产生的感性认识,诊疗经验和古代哲学思想相结合,经历数千年的反复验证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医药学理论体系。而心理学也是有数千年历史的学科,在欧洲,心理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在19世纪末,心理学脱离哲学成为一门科学。尽管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类或者动物的心理现象,似乎和中医学毫不相关,但是在某些领域二者却有着相通之处。
宋金元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人民生活贫困疾病丛生,促使医家们在各种条件下进行学术探讨,形成了中医学的学术争鸣时期。与此同时中医心理学思想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金元时期的中医心理学思想是以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为代表,他们受到《内经》启发,结合临床实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的学术思想。中医的情志学说在这一时期日益成熟,不仅对心理病机深入阐发,而且在实践上心理治疗广泛应用,使得金元时期成为了我国中医心理学史上公认的发展高峰时期。朱震亨(公元1281—1358 年),字彦修,后人尊称丹溪先生,元代金华(今浙江省义乌县)人,他是我国医学史上具有开创性学术争鸣的著名金元四大家之一,也是医学成就最大的一位医家,他对其他三位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思想均有一定的创造性发挥。朱震亨一生著述颇多,如《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等;他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
创相火病机论,善用滋阴降火的方药,为“滋阴派”的创始人;创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六郁学说”,首开治疗郁证之先河。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是心理学的第一故乡”,中医心理学的有关内容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有记载,并且中医在医疗实践中早就注意到心理因素,特别是情志与健康的关系,提出了神形合一、天人合一的观点。认为人的健康、疾病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志变化均有着密切的联系。关于防病治病、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有关心理学的记述,在《黄帝内经》162篇中,其篇名或主要内容与心理学问题有关的即占32篇。在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397条中占n%,113方中占19%。此后,历代医籍包括医案中以心理因素作为主要病因或以心理现象作为主证之一的也占相当比例。这些宝贵的医学遗产也大大丰富了心理学的理论和思想,为中医心理学奠定了基础。例如,《黄帝内经》中对人的欲望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有明确的论述:“黄帝日: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可寿百岁。”“以欲竭其精,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知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这些论述精辟地指出了人的心理欲望的膨胀对健康的危害,提出了“养生必节欲”的思想。所有这些中医经典对人的心身合一的论述,都证明从我国二千多年前,就产生了诊治疾病时要融入对人的心理因素调节的思想。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的复杂,居住环境的拥挤,工作负担的加重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加剧了人们的心理压力,使得心理因素在现代人的健康中日益成为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因素。由于心理原因而诱发人的躯体症状或器官发生病变,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数量急剧上升。人们通常把这
样现象的疾病称为心身疾病或心理生理障碍。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偏头痛、神经官能症、月经失常、流产、更年期综合症、性功能障碍等,都与人们的情绪状态、人格特点、神经类型等有着密切关系。这就迫使人们不得不把单纯的生物医学眼光转向多维的心理-一医学视野,在医学手段的防治中加人心理辅助治疗。特别是中医学,它对于人们“七情六欲”的让释与分解, 本身就和心理学有着天然的相通之处,二者的结合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
西医过去有“生物医学模式”,现在又有“生物一一社会-一心理医学模式”。那么,中医有没有自己的模式,何为中医模式呢?这个问题可以追溯到古老的《黄帝内经》。《内经》虽然成书于两千多年以前,但它包含了丰富的学术思想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其论述的内容十分广泛。着重强调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人的形体与心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指出人不仅要受到自身生命活动规律的支配,而且要受到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思维规律的支配。这样,《内经》在详细阐述整体观的过程中,蕴含了一个伟大的思想,这个思想的核心在于确立了中医模式的雏型,即“人体—自然--一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这个模式的确立,是《内经》学术思想的最高成就。就中医和心理学结合的模式来说,中医心理学已成为一个专门学科,自成体系,独具特色。
对于培养一名合格的医生来说,传统的医学教学体系,受生物医学的束缚,把人体疾病的防治放在实验和定量的基础上,认为化学和物理的语言足以解释生物现象,这样在疾病的诊治和预防上,突出了生理的一面而忽视了心理的一面。而中医学与心理学的介人,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它用系统的观点,把人看成既是自然的,又是社会的。客观地把人作为有血肉、有生命,同时又有思想、情感和
心理活动的有机统一体来对待,认定人的心理活动也同其生理活动一样,必然会反映在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它的实践意义就在于完全在医学上引人了新的观念,开阔了医生的视野,使他们站在新的高度、新的角度去考虑医学间题。对于临床工作者而言,这些可以成为指导医疗实践的思想基础,不仅决定了医生对病人和对疾病的态度,而且还影响着医生的临床思维过程,直接关系着病人的治疗、转归;同时也直接关系着医生本身业务能力的充分发挥和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因而显得格外重要。目前,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在临床上的运用不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有独到之处。如导引气法(气功)在我国古代就已成为人们常用的强身健体的方法,现已为世界上许多人所采用。另外,静志安神法,说理开导法,怡悦开怀法,移情易性法,以疑释疑法等,特别是以情胜情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常能收到出奇制胜的疗效。
中医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心理治疗经验,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其与心理学在某些方面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更进一步的验证中医学的科学性、实用性。为以后中医治疗心理疾病或者心理保健提供一些思路,在中医心理治疗方面开拓新的思路,使之满足大众健康的要求,拓展中医生存新空间。仅愿祖国传统医学和中医心理学之花在新世纪开的更馨香。
参考文献
1、李世通,吕学玉,张鑫,王冠英,王米渠,王卫东中医心理学相关概念
辨析
2、王克勤再论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框架
3、程乐平浅论中医心理学基础
4、孙枚中医学与心理学的相通性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