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填空答案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主主义革命:
一、新民主主义的崛起(1919-1927)
(一)五四运动
1背景:1)国内: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加紧侵略,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北洋政府对内镇压,对外妥协卖国,促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
2)国际: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解放的道路。
2.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3.过程:1919年5月4日,以北京为中心,青年学生高举“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发起大规模的示威游行,为支援北京学生运动,6月5日起,上海工人开始罢工,掀起了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的浪潮。
在人民群众的压力下,军阀释放
被捕学生,罢免曹、陆、章的职务,中国代表顾维钧也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五四
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4.特点:群众性、广泛性、彻底性、坚决性。
5.意义:
⑴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性质),运动中
青年学生为先锋。
工人阶级为主力,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
⑵运动中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
⑶比辛亥革命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⑷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⑸五四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始终,成为主旋律;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条件: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尤其是五四后;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相继建立。
外部:共产国际的帮助。
2标志: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的召开: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直至消灭
阶级差别;(社会主义革命)。
3二大召开:中国共产党现阶段的目标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
4影响: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到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深远影响,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三)国民大革命(1924——1927)
1.背景:国共第一次合作
原因:中共: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的教训,1923年中共三大确立了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的方针。
国民党: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
共产国际的帮助。
⑵合作的标志: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2.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①1924年,成立黃埔軍校②1925年,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建立广州国民政府,建立国民革命军③开展工农运动
3.国民大革命的高潮-1926年北伐
①目标: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实现国家统一。
②结果:歼灭孙传芳、吴佩孚的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广州国民政府迁往武汉
4.国民大革命的失败:标志——1927年,国民党内以蒋介石和汪精卫为代表的反动势力先后发动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国民大革命失败。
5.失败原因:主观:陈独秀右倾错误。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6.教训:无产阶级必须掌握革命领导权,必须要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7.特点: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国共合作的旗帜下开展,有自己的政府和军队(国民革命政府、国民革命军),有明确的目标(反帝反封建)。
8.成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二.国共十年对峙
1.1927——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
⑴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矛盾。
⑵三大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得出教训:必须向农村进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7年9月在文家市作出由城市转向农村的决定。
⑶一次会议:八七会议(1927.8.7):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⑷一条道路:井冈山道路:
也叫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
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历史意义:打破了以城市为中心,发动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俄国革命模式。
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壮举。
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主要标志。
2.1931——1935年
⑴社会的主要矛盾: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与阶级矛盾并存。
⑵长征(1934年10——1936年10月)
①原因:根本:王明左倾错误;直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②长征途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A.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扭转了长征初期被动挨打的局面,革命形势转危为安,这也是我党第一次独立自主的利用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解决自己的方针政策问题,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③长征的意义:总: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
①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③长征途中,中国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3.1935年-1937年
⑴社会主要矛盾:华北事变后,民族矛盾激化
⑵1935年,在长征途中,中共发表八一宣言,要求停止内战,一共抗日。
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打下重要基础。
三、抗日战争(1937-1945)
1.背景①七七事变,日本发起全面侵华战争,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②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
2.过程:
①防御阶段:(1937.7-1938.10)
国民党:积极抗战,先后组织了四大会战。
共产党:挺进敌后,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第一个晋察冀)坚持敌后游击战(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第一个大的胜利)。
日本:屠杀,细菌战、毒气战;在沦陷区以华治华等。
②相持阶段:(1938.10-1945.8)
日本:调整对华政策,重点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对国民党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国民党:开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皖南事变)(五届五中全会)。
共产党:对日本继续积极抗战,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反扫荡(1940年百团大战,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对国民党,以斗争求团结(再次证明中共的成熟)。
③反攻阶段(1945.8)。
3胜利的意义:是中国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收回了台湾,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极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基础。
4胜利的原因:国共合作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抗战(根本保证);中国军民浴血奋战,两个战场相互配合;世界人民的支持;中共中流砥柱的作用;战争的正义性。
四、解放战争(1946-1949)
1.争取和平民主阶段:(1945.8—1946.6)
1945.8重庆谈判《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方针。
1946.1政协会议:否定国民党内战独裁方针。
2.解放战争的过程:
⑴战略防御阶段:(1946.6—1947.6)
①全面进攻:1946.6蒋介石进军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的标志)。
②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
⑵战略反攻阶段:(1947.6—1948.9)
①开始标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盛转衰,中共力量超过国民党力量)。
②结果:1948年秋,解放军力量超过国民党军,形势发生根本性转变,决战时机成熟。
⑶战略决战阶段(1948.9—1949.1辽沈、平津、淮海战役)
作用: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为解放战争胜利打下基础。
⑷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结束:北平谈判;渡江战役;1949.4.23解放南京,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国统南京国民政府在中国大陆统治结束;追歼残敌。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标志:新中国的成立。
2.意义:对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双半社会的结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扫清障碍,开辟新的道路。
对世界: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理论上: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