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哲学就是练习死亡 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哲学就是练习死亡
著名诗人臧克家有一首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人死,意味着心脏停止跳动,结束了一切社会关系。

如果身边的某个人突然不再了,但他(她)身影一直还会在脑海里徘徊,心里还在一直惦记着,更有甚者会梦到。

还有的人,身前一直过着节俭的生活,品德高尚,为人民的利益做了突出的贡献,比如:李大钊、鲁迅、毛泽东等,他们虽已不在人世,但是精神永远存在人们的心中。

在《斐多篇》中,苏格拉底说,人一直被自己的肉体所束缚,而不能达到道德精神至高的境界,肉体的存在是自身发展的阻碍,但是它不是永恒的最终会死亡。

哲学家在活着的时候所做的就是突破肉体的束缚,致力于领悟事物存在的本质规律,追求高尚的、至善的灵魂。

但这一过程不能在世的时候完成,只有肉体毁灭了,灵魂才真正地脱离肉体,达到永生的状态。

苏格拉底认为,灵魂是不朽的,学习哲学不是最求肉体的享乐,而是追求独立于肉体的灵魂,从而达到永生。

在某个名人的追悼会上,经常会有这样的悼词:’他(她)虽然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是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这一看似矛盾的话正好与苏格拉底灵魂不朽的唯心主义学说契合。

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钥匙
长期以来,流行的历史观点是:‘只有了解了过去,才能了解现在,’因此在研究历史时,收集历史资料,尽量的还原历史真实。

在对历史有一个大量的研究后,再从中得到教训,总结历史经验,以史为鉴。

这似乎是无可厚非的,现在的产生总会有其发展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而这个过程就是历史。

所以一直以来,人们致力于研究这个过程,但往往陷入历史虚无主义。

而马克思这一思想观点反其道而行,认为只有了解了现在才能了解过去。

但从这句话的本身讲,意为:人是由猴发展过来的,比猴发展的更为完善,只有对人的构造充分了解后,那么人在猴阶段的种种特性都迎刃而解了。

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具体到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就比较复杂。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人的历史就是当代史,我们生活在当代,经过一段时期后就会成为现代,那个时期就成了当代,所以研究历史应着眼于当代,因为它早晚也会成为历史。

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当代的一些名词和有的在历史上也存在,有的是拥有统一名词但有不同意义;有的是拥有不同名词但有着相同的意义。

比如说民主,古希腊与古代中国都存在过,但它与现在的民主这一次有本质的区别;古代叫爸爸妈妈叫爹或娘,而古代是没有爸妈这一词的,当代两词皆有。

这同时也说明,当代比历史更为丰富,有相对应的,也有被历史抛弃的,这一历史观点就要求在研究历史是,从当代的观点出发,还原历史是很客观,但有的历史于当代无多大意义,应该研究与当代相对应的历史,总结其观点。

传统的历史主义观点更容易滋生歪曲历史的现象,‘大话西游’,‘水煮三国’等等,这都被当代的野心家利用,来追求经济利益。

近年来宫廷剧层出不穷,广受大众欢迎,这些描写宫廷皇帝私生活,嫔妃之间尔虞我诈、争锋吃醋的场景对当今有什么意义呢?那些导演、策划为了屈从当代大众心理,不息歪曲历史以获取大众眼球争取收视率,收视率是上去了但对人们的历史观却不小的影响。

人们了解了古代中国的男尊女卑、封建礼教和落后的生活习惯,于当代有何意义呢?只能成为茶余饭后谈论的对象,听完散伙后,没人再记起,更有甚者,把它进行一系列改编,因此穿越剧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历史真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吗?非也,在对历史的研究中,应照顾到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每一个历史剧,都应该考虑到当代,研究历史应以与当代相对应、具有一定当代意义的历史观。

这也是《全球通史》的伟大之处,它在研究距当代几千年的历史时,总是与当代与之相关联的事物联系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