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哲学就是练习死亡 3
李志勇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导读
哲学做什么
• 理性精神——理性有限,应该在必要的 地方充分运用 • 哲学主要教给我们的是,我们应该保持 一种学习与思考的姿态,因为我们面对 这个世界和我们自己实在太无知 • 我们应该敢想、要避免任何的教条,保 持思想和认识的一种开放性 • 哲学教会我们一种宽容,一种敬畏,一 种豁达
哲学是什么
• 哲学原就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精神家 园。———(德)诺瓦利斯 • 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 ———(德)海德格尔 •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 ———(唐)李白 •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 ———(德)马克思
哲学是什么?
• 胡适认为,“凡研究人生切要问题,从根本上着想, 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 胡适先生所认为的哲学要解决的六个“人生切要 问题”:(1)天地万物怎样来的;(2)知识、思想的范 围、作用及方法;(3)人生在世应如何行为;(4)怎样 才能使人有知识,能思想,行善去恶;(5)社会国家应 该如何组织,如何管理;(6)人生究竟有何归宿。 • 哲学家冯友兰也说,“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 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哲学的功用就在于 使人成其为人。”
东欧剧变和苏联的变化,并 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失败 的只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即官僚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
[德]哈贝马斯
在马克思死后的一个世纪里,工业化国家的政 府推行了许多旨在提高工人生活水平的改革:劳动 法、最低工资立法、福利救济、公共住房、公共卫 生体制、遗产税、累进所得税等。在马克思的时代, 这些改良措施会被贴上“社会主义”的标签;他确 实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许多这样的改革措施, 没有这些改革,很难想象资本主义还会继续存在。 [美]约翰· 卡西迪,1997
(精选)孙周兴:哲学到底有什么用?
孙周兴:哲学到底有什么用?——贺南开大学哲学院五十周年哲学到底有什么用?相信在座列位常常如此被追问过。
咱们都明白冯友兰先生的一个庄子式的回答:哲学没什么用,但因其“无用”而有“大用”。
此说恍如已经成为那个问题的固然答案。
我却想说,那个回答尽管没错,也好听,但很是消极,并非可取,差不多属于敷衍之举。
你如此去教诲今天的学生,是必然会失败的。
学生会说:帮帮忙哦,我先要“小用”,再谈“大用”,如何?那个回答的失败的地方在于:先承认哲学“无用”了,然后想着方式、乃至能够说采取了辩证法的“狡计”,才弄出个“无用之大用”。
如此真的会很被动。
我以为,咱们一开始就不能认定哲学无用——因为不管从策略上仍是从实情上看,这都是不对的。
哲学怎么可能“无用”呢?哲学在今天好歹也算一个“行业”了,总得有套相对稳固的、有力量的说法,尽力表彰自己,形成自己的行业标识或口号,从而增强咱们行业的自豪感,抵御其他行业的侵犯。
因此在今天南开大学哲学学科恢复重建五十周年庆典的美好日子里,趁中国哲学界各路好汉聚会的机遇,咱们要整出个说法来。
为抛砖引玉,我先说几条。
第一条:哲学教人不死,或,哲学家不自杀,甚或,哲学教人不自杀。
这是有统计学上的充分依据的。
纵观中外哲学史,尚未发觉自杀的哲学家。
有人反对说,哲学家尼采尽管没“肉体自杀”,但可谓“精神自杀”了。
我说错,尼采哪里自杀了?提倡求生意志的尼采是不可能自杀的。
即即是发疯,也不能全怪尼采,而只能怪让他染上梅毒的女人,乃至要怪哥伦布——你没事跑美洲去干吗?去就去了,干吗还带个梅毒病毒回来?总之尼采没自杀,只是发疯了,疯了也不死,还活了11年呢。
还有人举出哲学家阿尔都塞,但我以为也是误解,此公也没自杀,而是得了神经病,把他妻子给掐死了,自己没自杀的。
唯一的一名自杀的西方哲人,可能是今世法国的德勒兹,1995年70岁的德勒兹因不堪肺病折磨而跳楼自杀。
但我以为,德勒兹一是因病痛折磨,二是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家(而是既做哲学又做电影的),因此才自杀的。
2023年《人生》读后感(10篇)
2023年《人生》读后感(10篇)《人生》读后感1一直想读钱钟书的《写在人上边上》,起因是读了他的《围城》,被他诙谐幽默的语言,深邃的思想所吸引;遂想多读他的作品,首选就是这本《写在人生边上》了。
事实证明,没有选错;里面很多观点让我豁然。
现在写着书评只是些许自己的见解,至于大师原意我就不多揣摩了,当然也不是我可以轻易揣摩出来的。
书里主要的__有《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窗》、《论快乐》、《说笑》、《吃饭》、《谈伊索寓言》、《谈教训》、《一个偏见》、《释文盲》、《论文人》等十篇。
《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中,作者天马行空般将神话、中外名著糅合一起,用一个想象出的魔鬼的口吻说出自己心中所想。
而丰富的内容也体现出作者的博闻。
《窗》一文,也是多引用。
讨论门与窗的关系更是妙,用趣味的例子举出门窗的区别,让人读来不禁失笑。
门进来的是客人,光明正大的进来;而窗进来的,却是不顾及你的感受,而且会暂时成为屋子的主人。
现实生活也是如此,你表面上的工作不一定是你所喜欢的,但是你下班后却孜孜不倦投入其中的工作却会是你的所爱。
《吃饭》一文更是说出很多日常常见道理。
如:“吃饭还有许多社交的功用,譬如联络感情、谈生意经等等,那就是“请吃饭”了。
社交的吃饭种类虽然复杂,性质极为简单。
把饭给自己有饭吃的人吃,那是请饭;自己有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那是赏面子。
交际的微妙不外乎此。
反过来说,把饭给予没饭吃的人吃,那是施食;自己无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赏面子就一变而为丢脸。
这便是慈善救济,算不上交际了。
”把吃饭和交际这种国内常见的现象说得如此透彻。
吃饭本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和交际混在一起,就变得复杂了,种种微不可言的关系。
但是作者用一个简单例子就把这事说得清晰透彻。
一本《伊索寓言》,我们读大多会说出和教科书上给的道理,但是作者却从另一个角度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就如凡事都是两面的,想多一步,或许好事就变成坏事了。
如:“牛跟蛙的故事:母蛙鼓足了气,问小蛙道:“牛有我这样大么?”小蛙答说:“请你不要涨了,当心肚子爆裂!”这母蛙真是笨坯!她不该跟牛比伟大的,她应该跟牛比娇小。
2023年《哲学与人生》读后感5篇
2023年《哲学与人生》读后感5篇《哲学与人生》读后感1最近读了傅佩荣先生的著作《哲学与人生》,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书中的很多内容都是一些我能够模模糊糊体会到但不能很好的将其提取出来的生活哲学。
在这里,我想写出部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并谈一谈我对它们的理解。
“哲学就是练习死亡”。
这是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傅先生对其作这样的解释:“所谓练习死亡,就是要练习减少身体的控制程度,亦即要让身体的惰性无法对个人产生影响力,就好像死亡一样。
这样,才能让心灵自由地追求智慧。
”谈到自由,我不由得想起一次一位老师让我们每个人谈谈自己的人生理想,其中有一位同学的理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理想是:追求尽可能多的自由,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想,这恐怕也是大多数人的想法吧。
他之所以说“尽可能多的自由”,应该是是因为他明白要追求绝对的自由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自由既包括心灵上的,也包括物质的。
人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在行动上总会受到一些约束。
可是我想说的是,心灵的绝对自由却是可以实现的。
而且,这种可以实现的自由,反而是自由的最高境界:它不受时间限制,不受空间限制,不受生老病死限制,它使心灵能够如庄子笔下的大鹏鸟一样遨游于九天之外。
“不要只是做一个专家,还要设法透过自己的知识进一步体验到智慧”。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所留下来的知识是每一个人穷其一生也无法全部掌握的,因此便有了许多从事某一特定领域的专家。
然而近年来在,“专家”这个词的名声似乎不那么好,许多所谓的专家常常犯一些低级的错误。
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他们没有透过自己的知识进一步体验到智慧,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被一叶所障目,殊不知知识本来就是相通的,怎么能硬生生的将某一块割裂开来呢?高中时的一位从事竞赛教育多年的物理老师曾对我们说:“物理学到最后就是哲学。
”我相信,不仅仅是物理,任何一门学科到最后都能归结到哲学。
亚里士多德,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家,他对哲学的几乎每个学科都作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宪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PPT优秀课件1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件-【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2 019) 必修四( 共54张 PPT)
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
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
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
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件-【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2 019) 必修四( 共54张 PPT)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件-【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2 019) 必修四( 共54张 PPT)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 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 界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 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 知论。
?
思维
存在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件-【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2 019) 必修四( 共54张 PPT)
11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件-【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2 019) 必修四( 共54张 PPT)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件-【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2 019) 必修四( 共54张 PPT)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件-【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2 019) 必修四( 共54张 PPT)
哲学
英文: philosophy
希腊文: philia
sophia
“爱”和“追求” “智慧”
• 希腊时代有一句话说:“哲学起源于惊 讶。”
• 如何才能拥有智慧呢?柏拉图曾说:“哲 学就是练习死亡。
一线岗位全换上党员,没有讨价还价!
最好的药就是免疫力。
你在家里不是隔离,是在战斗啊 !你觉得很闷,病毒也给你闷死 啦。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件-【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2 019) 必修四( 共54张 PPT)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及其现代意义摘要:死亡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的死亡观是入世的、积极的,它主张通过立功、立德来超越死亡。
道家的死亡观是出世的、飘逸的,它主张顺应天理和自然之道,既不悦生,也不恶死。
佛教的死亡现是抑我的、消极的,它主张战胜自己肉体的欲望来享受来世的快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具有伦理化、政治化、神秘化的特征,对现代人善待人生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死亡:死亡观:现代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于死亡的思考往往被人们所忽略。
由于历史、地理环境、人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往往形成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属于自己的对待死亡及人生问题的死亡态度和死亡智慧。
可以说,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具有连续性文化传统而没有中断的民族,其处理死亡的方式也有其独特性,从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到毛泽东关于死亡意义的思考无不彰显了死亡的伦理化特征而非死亡的自然性。
本文考察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观的基本脉络,主要内容、特征及其现代意义以期给现代人思考死亡问题以某种启示。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观的基本脉络在中国原始宗教中,中国人关于死亡的思考总是与自然或自然现象相联系。
古人认为,天上是神的世界,那里是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方,神无生无死,是永恒的。
地上是人的世界,有生必有死,地下是鬼的世界,黑沉沉、阴森森,令人恐怖。
神、人、鬼各居其所。
中国原始宗教的死亡观与季节相联系。
如认为冬季黑暗、寒冷,大雪冰封,万物肃杀,和阴间的景象相同,是死亡的季节。
中国原始宗教中死亡意识与当时低下落后的生产力、科技水平相联系,源自于人们对死亡和自然现象的本能恐惧或向往。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关于死亡的思考闪亮登场。
孔子站在岸边望着滚滚东逝水,发出逝者如斯乎的感叹,这也表现出他对人生必死的无可奈何。
所以当子路向他提出关于死亡问题的终极关切时,他表现出不高兴,脱口而出“未知生,焉知死”。
哲学与人生读书笔记
《哲学与人生》的作者是傅佩荣。
相信哲学对每个人都是必需的,因为人类天性之中就有一种哲学的倾向,每个人的内心都希望自由,能够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与压力,越来越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喜悦。
下面是向各位推荐的,希望对各位能有所帮助!篇一上午读了两章《哲学与人生》,作者是台湾的傅佩荣。
尽管买书的时候是在天已全黑的天桥上,但翻了三四页便将我吸引——在选书方面,郑渊洁有一句话对我购书方面的指导意义颇为深远,他曾经写:如果一本书在五分钟内不能将你吸引,那么请把书放下。
而这本书十秒内就让我产生了兴趣。
加之作者是傅佩荣,这个名字有些耳熟,再加上他来自台湾——我似乎有些地域迷信,人文、哲学、史地方面看好港台作者,这方面的熏陶和背景,台湾比内地厚重。
苏格拉底:没有经过检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尼采: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他就能够忍受任何一种生活!爱因斯坦:专家只是训练有素的狗。
——这句话用意不是在骂人,而是还要透过自己的知识体验到智慧。
对待知识,我不喜欢又专又精,偏执的认定专精于某一领域,会放不开心眼。
我喜欢又广又浅,什么都知道一点点就好。
对哲学以前也没什么兴趣,但自从不用再考什么马列哲学,我的兴趣便开始自然的生长。
呵呵,看到爱因斯坦这句话,笑原来无意中,我避免成为了一条狗:P“哲学的英文叫做Phiooh,这个字源于希腊文,是由希腊文中Phiia和ohia这两个字所合成的,意思是‘爱智’——爱好智慧”。
千古艰难唯一死。
柏拉图:哲学就是练习死亡。
所谓练习死亡,不是真让你去死哈,而是练习减少身体的控制程度,即是要让身体的惰性无法对个人产生影响力,就好像死亡一样。
……这点似乎与佛家教理有共通之处,刚才午饭的时候,我看着自己右小臂,忽然就想着:如果自己死了……心里顿时滋生出粘稠的舍不得,就连右小臂上那道浅浅的长长的伤疤都变得那么可爱,连失去它都让自己难过。
……我回过神来,忍不住的叹息:自己远没有自己想像的那么放的下!“希腊文中的‘真理’叫做aetheia,其意为‘发现’,即英文中的dicover这个词。
生死的各种观点
⽣死的各种观点总按:所谓“轮回路险,⽣死事⼤”,不可不察,本连载笔记探讨⽣死问题,博采各家之⾔,虽不成篇,亦可供同道参考,友好交流。
解除永世沉沦之恐怖按:本篇摘⾃《世界⼈⽣哲学⾦库》之“⼈⽣真谛篇”,该书由施忠连主编,上海⽂化出版社1994年版。
⼈⽣哲学的永恒课题在《哈姆雷特》这部不朽名剧中,莎⼠⽐亚借哈姆雷特之⼝苦苦追问⽣存和死亡问题。
他没有沉溺于对⽣死本质的苦思冥想,⽽是将主要兴趣集中于探讨⼈们对待⽣死的态度问题,……既然死亡可以使⼈从⽣存困境中得到永恒的解脱,我们为什么还要在⼈世苟且偷⽣?……《⼀报还⼀报》中……“死了,到我们不知道的地⽅去,长眠在阴寒的囚牢⾥发霉腐烂,让这有知觉有温暖的、活跃的⽣命化为泥⼟;⼀个追求着欢乐的灵魂,沐浴在⽕焰⼀样的热流⾥,或者幽禁在寒⽓砭⾻的冰⼭,被⽆形的狂飙吞卷着,上下⼋⽅肆意狂吹;也许还有⽐⼀切⽆稽的想象所能臆测的更⼤的惨痛,那太可怕了!只要活在世上,⽆论衰⽼、疾痛、穷困和监禁给⼈怎样的烦恼和苦难,⽐起死的恐怖来,这也像天堂⼀样幸福。
”德国⽣命哲学家齐美尔指出:“我们如何理解⽣命?如何理解死亡?这是同⼀基本态度的两个⽅⾯。
”未知⽣,焉知死:悬置死亡孔⼦……说:“未能事⼈,焉能事⿁?”……“未知⽣,焉知死”……程颐……发挥道:“知⽣之道,则知死之道;尽事⼈之道,则尽事⿁之道。
”后世儒家遵循孔⼦的教诲,将主要时间和精⼒⽤于“⽴德、⽴功、⽴⾔”,⽤于“正⼼诚意、格物致知、修⾝、齐家、治国平天下”,⽽很少对死亡问题作正⾯阐述。
与此相应,在中国传统中,⼈们⽤驾崩、殒没、溘世、过世、仙逝、永别、就义、殉难、⾃尽等许多词来委婉地称呼各种死亡,死亡在现实⽣活中最终成了⼀个禁忌的话题。
伊壁鸠鲁教导⼈们说:“当我们存在时,死亡不存在;死亡存在时,我们已不存在了”……⼈⽣的核⼼问题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追求快乐、幸福的⽣活,死亡对于⼈⽽⾔根本不是⼀个问题。
帕斯卡尔……指出:“不去想它,然后坦然⾃若地接受——这是对付死亡最好的⽅法。
死亡哲学
死亡哲学l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说过哲学是"死亡的练习"l 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生命本身即具有死亡的种子" 其哲学的实质是死亡哲学。
l 孔子认为"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l 如果没有死亡问题恐怕哲学也就不成其为哲学了。
直面死亡在中国哲学史上庄子哲学以其汪洋恣肆的瑰丽想象营造了一种乐观主义的死亡哲学对中华民族的死亡意识和精神气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之妻死他鼓盆而歌的故事广为流传其中体现着庄子对生死离合的独特见解。
在庄子看来人生就是痛苦。
人一降生就奔波劳碌终生苦役难得成功故是痛苦。
这与佛家众生是苦、苦为真谛的看法十分相近。
既然"人之生也与忧惧生" 那么"嬀者惛惛久忧不死何苦也"死亡未尝不是解脱。
庄子对死的乐观态度还基于他生死自然的看法。
庄子认为死生是自然而不可免的事正如昼夜的变化一样有白天就有黑夜有生就有死这是自然大道的运行。
按照我们曾使用的哲学中本体与现象的范畴可以说生死表现的现象不同而其本体为一。
本体即为自然天道非人力所能改变。
所以人在生死问题上吸能顺乎自然"不悦生不恶死" 生而无乐死而无悲反倒可以不以生死为念不伤性情而得至乐。
庄子对生死的超脱也表现在他反对厚葬主张回归自然的态度上。
他自己将死时弟子要厚葬他。
庄子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
吾葬具岂不备邪"这真是十分浪漫的想法与日月星辰为伴安睡于天地万物之间死亡岂不是很美妙的归宿"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一般认为是儒家积极入世、刚健有为精神的表达。
孔子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席不暇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甚至达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死亡意识死亡意识是无法迥避的就象死亡是无法迥避的一样。
西哲
逻各斯: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术语,逻各斯意思是万物的生灭变化具有一定的尺度﹐虽然它变幻无常﹐但人们能够把握它,不仅指世界的可理解的客观规律﹐也有主观理性的意义。
既有比例、周期尺度之蕴,又有理性、法则、规律性、必然性之意。
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逻各斯”即指内在的本原,火的运动即万物的生成与毁灭,是可感的,而支配可感运动的逻各斯却是不可感的。
认识“逻各斯”,要求在变化着的多样的事物中找到不变的同一原则。
2、奴斯:即心灵,阿那克萨格拉的哲学术语世间万物都是或多或少地彼此包含和相互分离着的,但是使他们如此安排和形成起来的却是一种宇宙之外、不与所有的事物相混杂的动力,这就是努斯。
心灵是独立的,自为的,能动的,它从外部推动宇宙,使种子从宇宙最初的混杂状态中分离出来并组合成各种事物,但它本身却与宇宙相分离。
“奴斯”是最精细的东西,是无限的、无形的、不可感的,“奴斯”是有关于事物的知识唯理论近代欧洲从17世纪以来兴起的哲学流派,主张认识的来源和真理的标准是天赋观念(2分),主要的认识方法是演绎法(2分),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
克拉底鲁认为,不仅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而且“连一次也不能”。
一切都变化不居,瞬息即逝。
因此,对任何事物都不能作出判断,都无法说出它是什么。
克拉底鲁的观点是一种相对主义的诡辩,不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事物质的稳定性,不懂得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提出,打破了当时神主宰世界的局面;重视人的价值,提高人作为认知世界的主体的重要性;高扬了人的理性价值。
但是人的主体作用被夸大,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认为,为恶是出于无知,无知即恶,如果没有知识,人就会听从主观的武断,或为道听途说,或为传统习惯所左右,就不会追求美德。
因此,知识是德性的基础,美德即知识,评价:他把道德与知识,知识与行为结合起来,这一方向把道德行为知识化、科学化;另一方面把道德问题归结为单纯的知识问题,忽视了构成道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忽视了人的情欲和道德感性,完全排斥了道德的具体性、历史性和现实性,又把道德问题绝对化、简单化了“知识就是回忆”针对智者否定知识的可能性,柏拉图提出“灵魂回忆说”。
哲学与人生在线考试客观题问题详解
在线考试单选题(共25道题)收起1.(2.0分)“四假象”学说包括:∙A、种族假象、洞穴假象、市场假象、剧场假相∙B、民族假象、洞穴假象、市场假象、剧场假相∙C、种族假象、洞穴假象、经济假象、剧场假相∙D、科学假象、洞穴假象、市场假象、剧场假相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0分2.(2.0分)“所有人都会死”属于:∙A、真命题∙B、假命题∙C、特称否定命题∙D、全称否定命题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0分3.(2.0分)根据一个大前提和一个小前提得出一个结论叫做“三段论”,最早由谁系统地进行论述?∙A、泰勒斯∙B、苏格拉底∙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0分4.(2.0分)“所有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属于:∙A、演绎推理∙B、直接推理∙C、间接推理∙D、归纳推理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0分5.(2.0分)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逻辑错误的是:∙A、直接推理∙B、夸大事实∙C、偷换概念∙D、以偏概全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0分6.(2.0分)西方哲学起源于哪个国家?∙A、古希腊∙B、中国∙C、日本∙D、美国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0分7.(2.0分)世界上最早的民主制是由哪个国家创立的?∙A、中国∙B、英国∙C、希腊∙D、罗马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0分8.(2.0分)“世界由原子和虚空组成。
原子不生不灭,不可分割,形状、大小、重量不一”是哪位哲学家的观点?∙A、恩培多克勒∙B、德谟克利特∙C、巴门尼德∙D、毕达哥拉斯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0分9.(2.0分)“无人有意作恶”是哪位哲学家的观点?∙A、苏格拉底∙B、普罗泰戈拉∙C、柏拉图∙D、泰勒斯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0分10.(2.0分)“柏拉图式爱情”出自:∙A、赫拉克利特《论自然》∙B、柏拉图《对话集》∙C、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D、马可?奥勒留《沉思录》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0分11.(2.0分)被称为“百科全书”式博学家的古希腊哲学家是:∙A、泰勒斯∙B、苏格拉底∙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0分12.(2.0分)在西方哲学中,“哲学”一词的意思是?∙A、智慧∙B、爱智慧∙C、有智慧∙D、学习智慧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0分13.(2.0分)克尔凯郭尔认为,人生中存在三种由低到高的绝望,其中不包括:∙A、不知道有自我∙B、不愿意有自我∙C、不能够有自我∙D、不存在自我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0分14.(2.0分)“生活本质上是诗意的,所以它才有表现得不诗意的可能性”是谁的说法?∙A、雅斯贝尔斯∙B、海德格尔∙C、萨特∙D、波伏娃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0分15.(2.0分)西西弗的故事来源于:∙A、中国神话∙B、希腊神话∙C、《圣经》∙D、日本神话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0分16.(2.0分)下面不属于东方文明的特色的是:∙A、以内陆平原为中心,追求中庸,内敛、顺从而安于现状∙B、农业为主体,自给自足,人口极少流动,信息闭塞∙C、家族是利益共同体,宗法制度发达∙D、偏重理性思维,讲究逻辑和考证,强烈关注认识论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0分17.(2.0分)“轴心时代”的说法是由哪位哲学家提出的?∙A、斯宾诺莎∙B、弗洛伊德∙C、雅斯贝尔斯∙D、马塞尔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0分18.(2.0分)为什么图书馆里,哲学书籍永远摆在第一排?∙A、因为哲学是所有学科中最早产生的∙B、因为哲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C、因为哲学的英文首字母排在其他学科之前∙D、因为创办图书馆的人最喜欢哲学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0分19.(2.0分)关于神话,下面理解错误的是:∙A、神话是人类在理性还处于原始水平时,用来解释世界的方式∙B、神话是产生哲学和宗教的土壤∙C、神话基本不靠理性与逻辑,而是依情感展开的∙D、是封建社会的糟粕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0分20.(2.0分)哲学的作用不包括:∙A、培养智慧∙B、终极关怀∙C、自我发展∙D、发财致富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0分21.(2.0分)“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
哲学的名人名句
哲学的名人名句1.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例子:人啊,就像乐高积木,单独一块看不出啥花样,只有和其他积木组合在一起,才能拼出各种奇妙的形状,而这些组合关系就像是人的社会关系,共同构成了“人”这个复杂又有趣的整体。
2. 存在即合理。
例子:你看那奇形怪状的榴莲,浑身带刺,味道还那么独特,有人爱有人恨,但它存在,就像一个特别的存在于水果界的“小怪兽”,按照这个哲学道理,它就有它合理的地方,也许是为了专门满足那些热爱它独特口感的人呢。
3. 认识你自己。
例子:认识自己就像在一个巨大的迷宫里找宝藏,这个宝藏就是真实的自己。
有时候你觉得自己是勇敢的骑士,结果可能在某个角落发现自己其实是个胆小的小老鼠,这过程充满了意外和惊喜,还时不时有惊吓呢。
4. 我思故我在。
例子:就像一个小灯塔,只要思考的灯还亮着,那我就像在茫茫大海上有了坐标一样存在着。
要是停止思考,就像灯塔突然没电了,自己就仿佛消失在黑暗的大海里,变成了一个未知的小幽灵。
5.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例子:这就像一群羊在草原上吃草,大部分羊都跟着头羊走,只有少数几只羊发现了另外一片更肥美的草地。
这少数羊就像是掌握真理的人,而其他羊还蒙在鼓里,继续在那片普通的草地上埋头苦吃。
6. 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例子:世界就像一个永远在燃烧的超级大火炉,我们都像在火里蹦跶的小蚂蚱,被这团火的能量推动着、改变着。
有时候感觉自己要被烤焦了,有时候又借着这火的力量跳跃到新的高度。
7. 万物皆流,无物常驻。
例子:人生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所有的东西都像河水里的小石子、小树叶,被水流带着往前走。
今天还在你手里的小石子,明天就不知道被冲到哪里去了,就像你以为能永远拥有的东西,其实都是过客。
8.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例子:哲学就像一个超级放大镜,你拿着它看世界,就会看到平常看不到的各种奇妙景象。
普通的石头在它的观察下可能变成了蕴含宇宙奥秘的小星球,这就是哲学这个学说的神奇之处。
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
梅洛—庞蒂与身体现象学——兼论西方哲学中的“身体性”问题的演变2006-12-313:15:46李重梅洛·庞蒂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的问题,可以从身体的问题开始”,那么哲学作为一门对“世界问题”的最根本把握的学问自然也应该从对身体的思考开始。
事实上,身体问题,实与人的问题密切相关,一部关于人的哲学其实就是一部对人的“身体的解释,或者误解”的哲学。
随着当代哲学研究的日益深入,特别是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推波助澜,“身体性”问题从“遮蔽”逐渐走向“澄明”,成为日前西方学界关注的重要话题。
本文试图从不同时期的西方哲学文本出发,试就“身体性”问题进行一番梳理和思考一,肉身的缺席:作为一种“练习死亡”的哲学如果说整个西方传统哲学发展史对于“肉体”而言犹如一场漫漫黑夜的话,那么这场黑夜的序幕则是从柏拉图那里开始的。
我们不妨先来考虑一下柏拉图在《斐多篇》中的关于灵魂的著名神话:双轮马车的驭手理性,手里挽着马色骏马和黑色骏马的缰绳,白色骏马代表着人的精神饱满,比较顺从于理性的指挥;而不听话的黑马代表着嗜好和欲望,驭手必须不时地挥鞭才肯就范。
这里的人的形象意指理性-灵魂,而作为欲望和嗜好载体的肉体是以兽的形象示人,鞭子和缰绳则表征着对肉体的规训和惩罚。
在柏拉图看来,肉身之狱不仅是高耸的令人恐怖与战栗的围墙,同时,它更是一个温柔的陷阱,罪恶的渊薮,堕落的胎盘,灵魂与肉体的结合只不过是理念堕落的结果。
柏拉图说:“只要我们固守在身体之中,使灵魂受到肉体的污染而变得不完满,我们就无法令人满意地去把握对象,这些对象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真理。
……我们无疑相信,要想获得纯粹的知识,必须摆脱肉体,用灵魂注视事物本身。
从这种观点来看,我们所期望和决心获得的智慧,只有在我们死后而不是在我们活着的时候才有可能……看来只要我们活着,除非绝对必要,尽可能避免与肉体的交往、接触,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接近知识。
”[1]P17我们知道,英语哲学中“理论”(Theory)是从希腊语动词theatai(看)来的,这个动词又是名词theatre(剧场)的词根,另外,理性(Idea)是也从希腊语中eidos(看)演变而来。
读哲学论死亡
读哲学论死亡曾经看过一部动画短片,是很诙谐幽默的风格,说的是一个老太太抱着要见老伴的心态安然去世之际,死神和医生对她生命的争抢,一次次地徘徊在生死之际,最终死神落败,但老太太悲愤地甩开医生,选择了自尽。
似乎所有人都默认了死亡是件很糟糕的事情,那么,起码对于死者,他死了就不存在了,还有什么“好”“坏”之分呢?鉴于对此的疑惑,在这个假期,我在网上学习了耶鲁大学雪莱•卡根教授的关于死亡的哲学公开课,令我收益颇丰。
他的课程主要讨论的是当我们思考死亡本质或诸如此类的问题时所产生的哲学疑问。
比如我们是什么,我们有灵魂吗,死亡的本质是什么等等问题。
有一学派哲学家认为人身体内存在着某些非物质的东西区别于我们的身体,他们起名为灵魂。
而我们真的有非物质的灵魂吗?当我们死亡后,会有东西能够从身体的死亡中幸存吗?如果有,那么死亡的本质意味着什么?怎么样才称得上是死亡?假如我从死亡中幸存,这又意味着什么?当人们都默认死亡是件糟糕的事情,那是什么让死亡成为了坏事?如果死亡是坏的那永生是否好呢?我们又该用怎样的态度去对待无可避免的死亡?是害怕?抑或是绝望?那既然人们认为生命是无比珍贵的,那么,自杀就是毫无意义的行为,因为它将无价的生命抹杀了。
那自杀又是否有其合理性?这许许多多的问题,其实都是无解的,因为没有任何人能够证明它,唯心主义不能,而唯物主义也不能。
我也仅在此阐述一些我学习后的想法罢了。
首先,我想说一下关于灵魂是否存在的问题。
在课程中,雪莱讲述了“最佳解释推理”这种科学辩证法。
虽然我个人认为灵魂是不存在的,在物理的角度我们根本无法解释,它在物理上根本是一个不存在的东西。
但是很多人都相信有这么一个非物质的东西存在。
如果我们假定灵魂存在,那灵魂是否是永恒的,这又成为了一个更难解的问题。
在柏拉图的理念中,灵魂是一种抽象实体,与现实相比之下,它就像公正、美丽本身是不会改变的,它超越了变化。
这是哲学中的一个抽象实体概念,我们都知道2+1等于3,但它不是现实的,数字1、2、3都不是实体的,即使这个世界不存在,2+1也永远等于3,灵魂也是这样,即使肉体消失,灵魂也会永恒地存在。
对哲学与人生的感想和领悟
对哲学与人生的感想和领悟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对哲学与人生的感想和领悟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对哲学与人生的感想和领悟篇1人生,源于哲学。
或许我们不明白存在的价值;或许我们不明白人生的含义;亦或许,我们不明白渺小的自己到底有何存在的意义……我们不过茫茫宇宙中的一粒尘埃,你感叹!我们太过于渺小,所作所为不过是一些庸俗的不必,我哀怨!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
我在宇宙之中、人类之长河,依赖咀嚼先哲的智慧,对哲学与人生有了些许的感悟。
尽管有拾人牙慧之嫌,但这些点滴的感悟在我心灵上产生了绝妙的强烈震颤!我得感谢哲人们让我懂得人生就是一段旅程,我们都是这段路上的旅客,都是匆匆过客的道理。
人类就是由于一段一段的连接,一个一个来来去去,才构成了人类的长河,这一条和绵长悠远而永无止境。
我们要在一定层面上认识人生的方向、过程、目标,不能不学习哲学,不得不去拜读一个一个哲学大师!。
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说:“我去死,你们去活,但是无人知道谁的前程更幸福,只有神才知道。
”苏格拉底用死亡诠释了自己的生命哲学理想。
而朱老师,在自己的著作中呕心沥血,启迪世人。
亦是同样伟大的行为。
《庄子遥游》有小麻雀对大鹏鸟的嘲笑:“彼且奚适焉?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关键是自知,做麻雀又如何,鸡立鹤群又如何?人都有自己值得骄傲的一面。
如果唐太宗认识到自知的重要性,用不用魏徵又何妨? 《圣经·罗马书》有言:黑夜已深,白昼将至,我们就当脱去暗昧的行为,带上光明的兵器。
没有哲学认识的人生是残缺与悲哀的。
有一天,一个人如果不能宁静地离开依依不舍的世界,更是人生或人们寄托无数希望的社会的大悲哀。
我懂得了做人的哲学。
有的人,不会很在乎你对他做过什么,因为他觉得你对他所做的事情的你应该做的,甚至,他也不会对你说声谢谢,因为谢谢在他的口中,是多么稀少、多么稀缺的一个词语啊。
《申辩篇》中苏格拉底生死观之我见
摘要: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其文化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对西方的历史与社会影响深远。
作为一名实践哲学家,苏格拉底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不仅以独特的方式诠释了其对生死观的认知,更以切实的行动践行了生死观。
研究苏格拉底的“生死观”,可以帮助我们全面而深刻地把握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并进一步加深对西方古代社会的了解。
关键词:苏格拉底;《申辩篇》;生死观;践行中图分类号:b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1-0087-02苏格拉底作为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是古希腊哲学的“三贤之首”,他的一生并没有留下什么著作,却有着“西方孔子”之美誉。
苏格拉底的文化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对西方的历史与社会影响深远。
研究苏格拉底的“生死观”,可以帮助我们全面而深刻地把握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并进一步加深对西方古代社会的认识和了解。
一、苏格拉底的生死观公元前399年,雅典的公民议会通过投票表决的方式,以微弱的多数票判处苏格拉底有罪。
面对死亡,苏格拉底毫不畏惧,平静而淡然地饮下毒酒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苏格拉底之死”也因此成为西方文化历史中经久不衰的话题。
作为一名实践哲学家,苏格拉底显然对生死问题有着自己独特而深刻的见解,并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的生死观,为其不平凡的人生画上了一个惊人的感叹号。
(一)《申辩篇》中苏格拉底对生死问题的认知在西方古代社会,对待死亡人们不仅有一种普遍的畏惧心理,而且还认为死亡是一种“恶”的现象。
但这种观念苏格拉底并不认同。
正如《申辩篇》中苏格拉底所说“我们极错误地认为死亡是一种恶”[1]30,他认为其实“死亡无非就是两种情况。
它或者是一种湮灭,毫无知觉,或者如有人所说,死亡是一种真正的转变,灵魂从一处移居到另一处。
”[1]30在苏格拉底看来,死亡无论是湮灭还是灵魂的移居,都是幸福的。
正因为如此,面对死亡,我们应该选择一种理性的、乐观的态度,我们应当是从容、淡定而平静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哲学就是练习死亡
著名诗人臧克家有一首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人死,意味着心脏停止跳动,结束了一切社会关系。
如果身边的某个人突然不再了,但他(她)身影一直还会在脑海里徘徊,心里还在一直惦记着,更有甚者会梦到。
还有的人,身前一直过着节俭的生活,品德高尚,为人民的利益做了突出的贡献,比如:李大钊、鲁迅、毛泽东等,他们虽已不在人世,但是精神永远存在人们的心中。
在《斐多篇》中,苏格拉底说,人一直被自己的肉体所束缚,而不能达到道德精神至高的境界,肉体的存在是自身发展的阻碍,但是它不是永恒的最终会死亡。
哲学家在活着的时候所做的就是突破肉体的束缚,致力于领悟事物存在的本质规律,追求高尚的、至善的灵魂。
但这一过程不能在世的时候完成,只有肉体毁灭了,灵魂才真正地脱离肉体,达到永生的状态。
苏格拉底认为,灵魂是不朽的,学习哲学不是最求肉体的享乐,而是追求独立于肉体的灵魂,从而达到永生。
在某个名人的追悼会上,经常会有这样的悼词:’他(她)虽然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是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这一看似矛盾的话正好与苏格拉底灵魂不朽的唯心主义学说契合。
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钥匙
长期以来,流行的历史观点是:‘只有了解了过去,才能了解现在,’因此在研究历史时,收集历史资料,尽量的还原历史真实。
在对历史有一个大量的研究后,再从中得到教训,总结历史经验,以史为鉴。
这似乎是无可厚非的,现在的产生总会有其发展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而这个过程就是历史。
所以一直以来,人们致力于研究这个过程,但往往陷入历史虚无主义。
而马克思这一思想观点反其道而行,认为只有了解了现在才能了解过去。
但从这句话的本身讲,意为:人是由猴发展过来的,比猴发展的更为完善,只有对人的构造充分了解后,那么人在猴阶段的种种特性都迎刃而解了。
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具体到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就比较复杂。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人的历史就是当代史,我们生活在当代,经过一段时期后就会成为现代,那个时期就成了当代,所以研究历史应着眼于当代,因为它早晚也会成为历史。
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当代的一些名词和有的在历史上也存在,有的是拥有统一名词但有不同意义;有的是拥有不同名词但有着相同的意义。
比如说民主,古希腊与古代中国都存在过,但它与现在的民主这一次有本质的区别;古代叫爸爸妈妈叫爹或娘,而古代是没有爸妈这一词的,当代两词皆有。
这同时也说明,当代比历史更为丰富,有相对应的,也有被历史抛弃的,这一历史观点就要求在研究历史是,从当代的观点出发,还原历史是很客观,但有的历史于当代无多大意义,应该研究与当代相对应的历史,总结其观点。
传统的历史主义观点更容易滋生歪曲历史的现象,‘大话西游’,‘水煮三国’等等,这都被当代的野心家利用,来追求经济利益。
近年来宫廷剧层出不穷,广受大众欢迎,这些描写宫廷皇帝私生活,嫔妃之间尔虞我诈、争锋吃醋的场景对当今有什么意义呢?那些导演、策划为了屈从当代大众心理,不息歪曲历史以获取大众眼球争取收视率,收视率是上去了但对人们的历史观却不小的影响。
人们了解了古代中国的男尊女卑、封建礼教和落后的生活习惯,于当代有何意义呢?只能成为茶余饭后谈论的对象,听完散伙后,没人再记起,更有甚者,把它进行一系列改编,因此穿越剧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历史真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吗?非也,在对历史的研究中,应照顾到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每一个历史剧,都应该考虑到当代,研究历史应以与当代相对应、具有一定当代意义的历史观。
这也是《全球通史》的伟大之处,它在研究距当代几千年的历史时,总是与当代与之相关联的事物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