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总线网络的技术特点

CAN总线网络的技术特点
CAN总线网络的技术特点

CAN总线网络的技术特点

1 CAN总线网络的技术特点

用通讯数据块编码,可实现多主工作方式,数据收发方式灵活,可实现点对点、一点对多点及全局广播等多种传输方式;可将DCS结构中主机的常规测试与控制功能分散到各个智能节点,节点控制器把采集到的数据通过CAN适配器发送到总线,或者向总线申请数据,主机便从原来繁重的底层设备监控任务中解放出来,进行更高层次的控制和管理功能,比如故障诊断、优化协调等;

采用非破坏性基于优先权的总线仲裁技术,具有暂时错误和永久性故障节点的判别及故障节点的自动脱离功能,使系统其它节点的通信不受影响;同时,CAN具有出错帧自动重发功能,可靠性高;

信号传输用短帧结构(8字节),实时性好;

不关闭总线即可任意挂接或拆除节点,增强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采用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使各设备之间具有较好的互操作性和互换性,系统的通用性好;

通讯介质可采用双绞线,无特殊要求;现场布线和安装简单,易于维护,经济性好。

总之,CAN总线具有实时性强、可靠性高、结构简单、互操作性好、价格低廉等优点,克服了传统的工业总线的缺陷,是构建分布式测控系统的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2 系统总体硬件设计方案

首先,定义各节点的功能,确定各节点检测或控制量的数目、类型、信号特征。这是进行微机测控系统网络化的第一步。原则是尽量避免重复测试。智能节点模块绝大部分是输入输出模块,调节回路可以跨模块构成回路。但考虑到调节回路的安全性,为了保证在上位机或整个通信线路出现重大故障时回路调节不受到影响,设计了隔离型、自整定PID、隔离型温度调节器等带有调节功能的模块。它们的输入输出通道都在同一模块中,其底层软件的功能很强,所有的输入处理、输出增量的计算(多种调节算法可通过组态选择,包括串级调节)、输出,包括自整定模块的过程参数的自动识别都在本模块实现,保证了调节回路的安全性、可靠性。

其次,选择各节点控制器和相应的CAN适配元件。由于各测控节点功能相对单一,数据量少,因此对CPU的要求大大降低,采用8051系列单片机即可满足要求。CAN 总线适配器件主要有:控制器接口、总线收发器和I/O器件。采用Philips公司生产的82C200CAN控制器和与其配套的82C250CAN收发器。82C200具有完成高性能通信协议所要求的全部必要特性。具有简单总线连接的82C200可完成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所有功能。

最后,按照CAN总线物理层协议选择总线介质,设计布线方案,连接成CAN总线分布式测

控网络。如图1所示。

3 系统的硬件组成

(1)CAN总线接口模块

①微处理器

目前广泛流行的CAN总线器件有两大类:一类是独立的CAN控制器,如82C200,SJA1000及Intel 82526/82527等;另一类是带有芯片CAN的微控制器,如P8XC582及16位微控制器87C196CA/CB等。根据当前市场、开发工具和课题的实际需要,系统的智能节点均选用ATMEL 8位单片机AT89C52为微处理器。

②CAN控制器

CAN控制器选用SJA1000作为控制器。SJA1000是高集成度CAN控制器。具有多主结构、总线访问优先权、成组与广播报文功能及硬件滤波功能。输入时钟频率为16MHh时钟,输出可编程控制。由以下几部分构成:接口管理逻辑、发送缓存器、接收缓存器、位流处理器、位定时逻辑、收发逻辑、错误管理逻辑、控制器接口逻辑等。

SJA1000有很多新功能:标准结构和扩展结构报文的接受和发送;64字节的接收FIFO;标准和扩展帧格式都具有单/双接收滤波器;可进行读/写访问的错误计数器;可编织的错误报警限制:最近一次的错误代码寄存器;每一个CAN总线错误都可以产生错误中断;具有丢失仲裁定位功能的丢失仲裁中断;单发方式(当发主错误或丢失仲裁时不重发);只听方式(监听CAN总线,无应答,无错误标志);支持热插拔(无干扰软件驱动位速率监测)。因此,系统的智能节点均选用SJA1000作为CAN控制器。

③CAN总线收发器

CAN总线收发器选用PCA82C250作为总线收发器。PCA82C250是CAN 协议控制器和物理总线之间的接口。82C250 可以为总线提供不同的发送性能,为CAN 控制器提供不同的接收性能。而且它与“ISO 11898”标准完全兼容。PCA82C250的目的是为了增大通信距离,提高系统的瞬间抗干扰能力,保护总线,降低射频干扰(RFI)实现热防护等。为了进一步提高抗干扰措施,在两个CAN器件之间使用了由高速隔离器件6N137构成的隔离电路。CAN 器件与微处理器的硬件连接如图2所示。

硬件电路的设计并不太困难,但有几点应引起注意:

总线两端两个120Ω的电阻,对于匹配总线阻扰,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忽略掉它们,会使数据通信的抗干扰性及可靠性大大降低,甚至无法通信。

82C50第8脚与地之间的电阻Rs称为斜率电阻,它的取值决定了系统处于高速工作方式还是斜率控制方式。把该引脚直接与地相连,系统将处于高速工作方式,在这种方式下,为避免射频干扰,建议使用屏蔽电缆作总线;而在波特率较低、总线较短时,一般采用斜率控制方式,上升及下降的斜率取决于民的阻值,实验数据表明15~200kΩ为Rs较理想的取值范围,在该方式下,可以使用平行线或双绞线作总线。

SJA1000的TX1脚悬空,RX1引脚的电位必须维持在约0.5Vcc上,否则,将不能形成CAN协议所要求的电平逻辑。如果系统传输距离近,环境干扰小,可以不用电流隔离,这样可直接把82C250的VREF端(约为0.5 Vcc)与RX1脚相连,从而简化了电路。

在系统中,SJA1000的片选信号一般由地址总线经译码获得,并由此决定出CAN控制器各寄存器的地址。实际应用中,采用单片机AT89C52的P2.7为片选信号。所以,SJA1000的地址为:7F00~7F32H。

当上电复位时,AT89C52的上电复位,需要从低到高的电平变化来激活,而SJA1000的17脚RST被激活,需要出现一个由高电平到低电平的跳变,因此,这必须加一个反相器。

(2)数据采集模块

数据采集模块用来将各类传感器的数据传送到CAN总线上。整个电路包括:看门狗X5045,单片机89C52,锁存器74LS373,A/D转换器ADC0809以及CAN控制器SJA1000和收发器82C250。电路板如图3。

数据采集模块的工作原理:各类传感器采集到数据后将0—5V的模拟量传送到ADC0809,0809将转换成的数字量传给89C52,最后单片机将采集到的数据送到SJA1000通过CAN总线收发器82C250传上总线,完成数据采集工作。

(3)控制模块

是一个带有CAN通信功能的隔离型控制器。该模块有一个数据输入点,可以是命令或其他信号,有一个模拟量输出,供输出执行机构是连续变化的控制系统使用,例如控制步进电机;还有一路是数字量输出,供执行机构是两位式的控制系统使用,例如开关设备。这个控制器可以单独作为一个调节器使用,因为在该模块上提供了完整的显示窗口和操作按钮,可以设定温度设定值、PID调节参数等运行过程中可以显示被控对象的PV值和SV值。该模块可以根据设定的控制点及升、降的时间实现自动调节。带有CAN通信口,可以与微机实现通信,也就是说控制模块可以接入CAN 网络系统。通过上位机实现对多个节点上的控制模块设定各控制点的上下限控制点、PID值、实现时间等控制参数,并实时记录各控制器的测量值,描绘出变化曲线,供实验人员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如图4所示。

4 系统软件设计

(1)CAN 总线通讯模块

CAN总线测控系统的通信软件分为3部分:CAN初始化、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

①CAN初始化

其主要是设置CAN的通信参数。需要初始化的寄存器有:模式寄存器(Peli CAN模式)、时分寄存器、接收代码寄存器、屏蔽寄存器、总线定时寄存器、输出控制寄存器等。需要注意

的是,这些寄存器仅能在复位期间可写访向,因此,在对这些寄存器初始化前,必须确保系统进入了复位状态,并且系统中各CAN控制器的总线定时寄存器的初始化字必须相同。

②数据发送

现场的各传感器把环境多参数的检测信号(数字量、模拟量、开关量)进行转换处理后,发向CAN控制器的发送缓冲区,然后启动CAN控制器的发送命令,此时CAN控制器将自动向总线发送数据,不再需传感器的微控制器进行干预。若系统中有多个传感CAN控制器同时向总线发送数据,则CAN控制器通过信息帧中的标识符来进行仲裁,标识符数值最小的CAN 控制器具有对总线的优先使用权。

③数据接收

整个温室微机测控系统中的CAN控制器检测到总线上有数据时会自动接收总线上的数据,存入其接收缓冲区,并向89C52微控制器发送接收中断,启动中断接收服务程序,89C52通过执行中断接收服务程序,从CAN控制器的接收缓冲区读取数据,并对其进行进一步处理工作。

(2)监控模块

集成了所有的数据采集、参数设定、数据统计分析等功能。同时,为了实现操作人员对生产过程的人工干预,如修改给定值、控制参数和报警限等,添加了参数的修改功能;为了建立人机信息联系,并且能将各节点传输来的数据以图形、图表或其它动态方式显示出来,本系统可以使用任何具有DDE(Dynamic Data Exchange)接口的MMI(Man-Machine interface)软件;为了更好的管理各种数据,采取了组态控制方式,能够接收来自MMI软件以及用户软件的DDE连接请求,并将该请求传递给通信驱动部分,由通信驱动转换为通信信号通过传输媒体传递给智能模块的固化软件。并将模块的应答作为DDE操作的结果返回给MMI软件及用户软件。

软件用途和技术特点

软件用途和技术特点 1. 登记软件的适用行业和用途 适用行业:水利管理部门 用途:主要包括水位流浪管理、报警管理等功能。水利管理部门可 以对历史水位数据、实时水位数据等进行综合管理,同时可以水位 和流量自动报警,并可以处理水位和流量报警。 2. 登记软件的开发和运行的硬件环境(机型CPU )、软件环境(操作系统、支 持软件的名称及版本号) (1)开发的硬件环境:CPU为PIII500以上,至少512M内存 (2)开发的软件环境:Windows系统,Office 2003,Java Server Pages 3.0, SQL Server 2000. (3)运行的硬件环境:CPU为PIII500以上,至少512M内存 (4)运行的软件环境:服务器端环境(Windows 2003,SQL Server 2000),客户端环境(Windows 2000/xp,Office 2003). 3. 编程语言及版本号:Java Server Pages 3.0 源程序量:共 10000 行 4. 登记软件的创作目的、主要功能及技术特点 (1)创作目的:解决水利管理部门对水位和流量综合管理无法查 询,报警不及时等问题,通过充分分析采集实时和历史水位数据, 并根据采集的水位数据进行自动报警,为高效管理和利用水资源提 供科学决策。 (2)主要功能:主要包括水位流量管理、报警管理等功能。 (3)技术特点:采用B/S模式,开发和调用效率高;所有数据采 用统一入口进入系统后进行管理,系统维护快捷方便;可移植性强,运行环境要求简单,稳定性强,具有较高安全性。 5. 登记软件的零售价或者报价 人民币 20000元/套

现场总线技术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现场总线技术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摘要现场仪表与控制室仪表之间的数字通信统称为现场总线。现场总线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出现以来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自动化技术发展的热点之一,广泛用于过程自动化、制造自动化、楼宇自动化等领域的现场智能设备互连通讯网络。它作为工厂数字通信网络的基础,沟通了生产过程现场及控制设备之间及其与更高控制管理层次之间的联系,被誉为“自动化仪表与控制系统的一次变革”。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即开始引入并研究总线技术,将其作为今后工业过程控制技术研究的重点,并于1996年正式将现场总线技术的研究和产品开发列入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关键词现场总线数字通讯集散系统 现场仪表与控制室仪表之间的数字通信统称为现场总线。现场总线技术自20世纪90 年代出现以来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自动化技术发展的热点之一,广泛用于过程自动化、制造自动化、楼宇自动化等领域的现场智能设备互连通讯网络。它作为工厂数字通信网络的基础,沟通了生产过程现场及控制设备之间及其与更高控制管理层次之间的联系,被誉为“自动化仪表与控制系统的一次变革”。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即开始引入并研究总线技术,将其作为今后工业过程控制技术研究的重点,并于1996年正式将现场总线技术的研究和产品开发列入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现场总线不仅是一个基层网络,而且还是一种开放式、新型全分布控制系统。这项以智能传感、控制、计算机、数字通讯等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技术,受到世界范围的关注,成为自动化技术发展的热点,并将导致自动化系统结构与设备的深刻变革。国际上许多有实力、有影响的公司都先后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现场总线技术与产品的开发。 人们把50年代前的气动信号控制系统PCS称作第一代控制系统,把4~20mA等电动模拟信号控制系统称为第二代控制系统,把数字计算机集中式控制系统称为第三代控制系统,把70年代中期以来的集散式分布控制系统DCS称作第四代控制系统,把现场总线系统称为第五代控制系统,也称作FC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作为新一代控制系统,它一方面突破了DCS系统采用通信专用网络的局限,采用了基于公开化、标准化的解决方案,克服了封闭系统所造成的缺陷;另一方面把DCS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集散系统结构,变成了新型全分布式结构,把控制功能彻底下放到现场。开放性、分散性与数字通讯是现场总线系统最显著的特征。 现有较强实力和影响的现场总线技术有:FoudationFieldbus(FF)、LonWorks、Profibus、HART、CAN、Dupline等。它们具有各自的特色,在不同应用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 一、现场总线的技术特点 1、具有良好的系统开放性。现场总线技术通信协议公开,相关标准的一致,它可以与任何遵守相同标准的其它设备或系统相连,各不同厂家的设备之间可进行互连并实现信息交换。用户可按自己需要的大小把来自不同供应商的产品随意组成不同的系统。 2、系统结构的高度分散性。因为自控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场设备本身已经具备自动控制的基本功能,所以现场总线技术采用了全分布式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这种体系结构从根本上改变了现有DCS的集散控制系统体系,简化了系统结构,提高了系统可靠性。 3、互可操作性与互用性。现场总线技术可实现互连设备间、系统间的信息传送与沟通,可实行点对点,一点对多点的数字通信。互用性意味着不同生产厂家的性能类似的设备可进行互换而实现互用。 4、现场设备的智能化与功能自治性。它将传感测量、补偿计算、流量处理与控制等功能分散到现场设备中完成,仅靠现场设备即可完成自动控制的基本功能,并可随时诊断设备的运行状态。

田湾核电站的主要技术特点

田湾核电站的主要技术特点 数字说明田湾核电站的安全性 田湾核电站不仅满足国际现行的核安全和辐射安全标准要求,符合我国核安全法规、标准,而且其安全性优于当前世界上正在运行的大部分核电机组。根据田湾核电站二级PSA(概率安全分析)报告:发生堆芯严重损坏或熔化事故的概率小于3.3×10-6/堆年(当前世界上运行的核电站一般为10-4/堆年),发生严重放射性泄漏事故的概率不超过6.4×10-8/堆年(当前一般为10-5/堆年),即发生严重放射性泄漏事故的概率千万年一遇。 双层安全壳 田湾核电站是目前国内独一无二的双层安全壳核电站。双层安全壳内层采用钢缆预应力张拉系统的钢筋混凝土墙体,厚1.2米,内壁衬有6毫米厚的钢覆面;外层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墙体,厚0.6米;内外壳之间为1.8米的带有碘和气溶胶过滤器通风系统的负压环形空间,能有效减少了放射性气溶胶和碘向周围环境的释放,外壳能够抵御地震、龙卷风和小型飞机等外力的撞击,从而达到有效防护的目的。双层安全壳反应堆厂房外径51.2米,内径44米,总高度74.2米。

安全壳预应力钢缆系统 田湾核电站内安全壳采用后张预应力钢缆系统,共有水平环向360°预应力钢丝束70束,竖向倒U形预应力钢丝束50束,每束由55根低松弛性的七股钢绞线组成,该设计系国内首次采用的国际先进技术,设计内抗压能力达到0.5MP,最高可达0.7MP。该系统能够大大提高安全壳的承压能力,提高了核电站的安全水平。

“N+3”的多重保护安全系统 田湾核电站的安全系统如堆芯应急冷却系统,事故浓硼注入系统、安全壳喷淋系统和事故给水系统等均由2通道改为4通道,即每个能动系统均有4个完全独立和实体隔离的通道组成。如果一个通道处于检修状态,另一个通道发生与初始事件有关的故障,第三个通道发生单一故障,则还有一个通道可投入使用,这样在运行中形成了一个系统运行、三个系统备用的“N+3”的有效组合,比一般压水堆采用“N+1”或“N+2”的设计更加可靠,从而大大提高了核电站的安全性。

软件技术特点

本系统分为BS和CS两部分 一、BS采用J2EE+WEBLogic+ SQLServer模式编写。 (一)J2EE的特点: J2EE是专门为WEB应用开发而诞生的一种语言, J2EE以“一次编译,处处运行”的神奇魅力和强大的安全技术支持,很快成为WEB 信息系统开发的首选语言。目前J2EE的应用大部份都是多层结构的, 良好的分层可以带来很多好处,例如可以使得代码结构清晰,可以快速适应应用的新需求。同时,J2EE还提供了强大的安全技术(例如:JCA、HTTPS、JSSA等)。对于电子商务系统而言,系统平台的安全性和效率是其中的核心问题,而这些正好是J2EE及其相关技术的强项。因为J2EE在服务器应用,特别是电子商务、企业应用领域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其稳定与可靠也被市场所证明,并且具有跨平台的优势。 JSP是BS结构程序开发的一个利器。由于他的脚本语言是J2EE,所以继承了J2EE诸多优点。运行速度、跨平台性、扩展性、安全性、稳定性、函数支持、厂商支持、对XML的支持等等,JSP都是WEB 编程语言中最好的。COM组件的复杂性实编程实现有一定的难度。而JavaBeans和J2EE的结合却是天衣无缝的。 (二)JSP的特点: 1.JSP的脚本语言J2EE也是面向对象的、分布式的、解释的语 言。 2.JSP有一项全新的技术――Servlet(服务器端程序)很好的节 约了服务器资源。

3.再有就是J2EE的JDBC数据库连接技术。 4.JSP能定制标签库,所以对XML同样有十分广泛的支持。 5.安全性上因为JSP用J2EE语言作服务器语言, J2EE最大优点 之一就是安全, J2EE也把这种特点带到JSP上。 6.JSP跨平台的可重用性。 (三)SQLServer的特点: 1.Internet 集成。SQLServer数据库引擎提供完整的XML 支持。它还具有构成最大的Web 站点的数据存储组件所需的可伸缩性、可用性和安全功能。SQL Server程序设计模型与Windows DNA 构架集成,用以开发Web 应用程序,并且SQL Server支持English Query 和Microsoft 搜索服务等功能,在Web 应用程序中包含了用户友好的查询和强大的搜索功能。 2. 可伸缩性和可用性。同一个数据库引擎可以在不同的平台上使用,从运行Microsoft Windows® 98 的便携式电脑,到运行Microsoft Windows 2000 数据中心版的大型多处理器服务器。SQL Server企业版支持联合服务器、索引视图和大型内存支持等功能,使其得以升级到最大Web 站点所需的性能级别。 3.企业级数据库功能。SQLServer关系数据库引擎支持当今苛刻的数据处理环境所需的功能。数据库引擎充分保护数据完整性,同时将管理上千个并发修改数据库的用户的开销减到最小。SQLServer分布式查询使您得以引用来自不同数据源的

技术特点及功能描述

软件技术特点: ?自动检测:采用系统、网络、应用程序三级检测技术可快速地检测到服务器的实时状态,利用网线或RS232串口相互检测到对方的运行状态。 ?自动接管:当检测系统、网络、应用程序任何一种,pluswell HA立即执行自动切换功能,在极短时间内,备用服务器主动接管所有应用。 ?自动报警:当服务器出现故障切换时,pluswell HA 可能过声音、邮件、短信等方式通知系统管理员,让管理员最快的时间了解到服务器的运行 状态,以便及时做出处理。 ?自动切回:当用户二台服务器配置存在差异,主服务器配置较高时,可以设置为自动切回服务。主服务器出现故障发生切换后,只要主服务投入 正常使用,双机软件会自动切回,保证主服务器为客户端提供持续服 务。 ?快速切换:系统切换时间短,平均切换时间小于10秒,最大程度减少业务中断的影响。 ?快速恢复:某台主机由于各种原因重装系统时,不必重新一步步配置双机系统,可通过原来备份的配置文件还原,快速恢复双机系统。 ?权限管理:通过来宾、用户、管理员三级用户,做到合理授权,减少对服务器的误操作。 ?支持GPT格式:数据量的急剧增大,单块硬盘容量的增强,使得用户单个分区的超过2T。Pluswell v8支持超大容量磁盘格式(GPT),便于 用户更好的管理数据。 ?接口扩展: 除了能监控已在NT服务中的程序外,通过添加应用程序和自定义脚本方式,实现对更多应用的扩展. ?多介质心跳冗余:为了减少由于潜在的通讯错误所引起的不必要的系统切换,可使用不同介质的多条通信路径来增加冗余。 ?兼容性强:能布署在win2000,win2003,win2008和Redhat AS3,AS4,AS5以及红旗linux、中标linux等系统下,支持MS_SQL, ORACLE,DB2, SYBASE, MYSQL,LOTUS等数据库。 ?配置灵活: 可根据硬件系统和用户需求,采用Active/Standby或Active/Active,灵活配置,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节省用户软硬件投 资。

几种现场总线技术的介绍比较

几种现场总线技术的介绍比较 ---- [编者按]:现场总线技术是自动化领域计算机、通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它是先进的电子技术、仪表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集成体。现场总线(Filedbus)是在生产现场用于连接智能现场设备的数字式、双向传输、多分支结构的通讯网络,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Filedbus control system)则是基于现场总线的自动控制系统,即以现场总线作为工厂底层网络,通过网络集成而构成的自动控制系统网络,按照公开、规范的通讯协议在智能设备之间、智能设备与远程计算机之间实现数据传输和信息交换,从而实现控制与管理一体化的综合自动控制系统。纵观控制系统的发展过程,任何一种新的控制系统的出现都是针对旧的控制系统存在的缺陷而给出的解决方案,并在用户需求和市场竞争等外部因素的推动下占据主导地位,现场总线和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产生和发展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FCS的发展与历史] 现场总线技术(FCS)简介 现场总线(Fieldbus)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上发展形成的,用于过程自动化、制 造自动化、楼宇自动化等领域的现场智能设备互连通讯网络。它作为工厂数字通信网络的基 础,沟通了生产过程现场及控制设备之间及其与更高控制管理层次之间的联系。它不仅是一 个基层网络,而且还是一种开放式、新型全分布控制系统。这项以智能传感、控制、计算机、 数字通讯等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技术,已经受到世界范围的关注,成为自动化技术发展的 热点,并将导致自动化系统结构与设备的深刻变革。国际上许多实力、有影响的公司都先后 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现场总线技术与产品的开发。现场总线设备的工作环境处于过程设备的 底层,作为工厂设备级基础通讯网络,要求具有协议简单、容错能力强、安全性好、成本低 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时间确定性和较高的实时性要求,还具有网络负载稳定,多数为短帧传 送、信息交换频繁等特点。由于上述特点,现场总线系统从网络结构到通讯技术,都具 有不同上层高速数据通信网的特色。所谓PAC,ARC咨询公司率先提出这一概念,他们提出, “目前自动化技术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即高端PLC的功能正在接近小型DCS和 SCADA系统的功能,而同时一种新兴的技术——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PAC)的出现,开始 改变PLC市场格局。相比PLC,这种PAC产品具有更强的通讯能力,更大的存储容量和更快 的CPU速度,使PLC成为一种通用的自动化平台组件。”同时,他们还对PAC的概念进行了 详细定义:诸如在一种平台上实现逻辑控制、传动控制、运动控制和过程控制等多种功能; 具有公用对象标记和统一数据库的多学科开发平台;控制软件允许用户根据多个设备或多个 过程单元之间的过程流进行控制设计具有开放和模块化的结构,无论是工厂的机械设计还是 过程行业的单元运行,都能满足其生产过程特点;网络接口和编程语言等都采用事实上的工 业标准,能够实现不同供应商的自动化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有利于实现多种产品的网络化

5G的基本特点与关键技术

5G的基本特点与关键技术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是目前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最高峰,也是人类希望不仅改变生活,更要改变社会的重要力量。 5G是在4G基础上,对于移动通信提出更高的要求,它不仅在速度而且还在功耗、时延等多个方面有了全新的提升。由此业务也会有巨大提升,互联网的发展也将从移动互联网进入智能互联网时代。 5G的三大场景 国际标准化组织3GPP定义了5G的三大场景。其中,eMBB指3D/超高清视频等大流量移动宽带业务,mMTC指大规模物联网业务,URLLC指如无人驾驶、工业自动化等需要低时延、高可靠连接的业务。 通过3GPP的三大场景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对于5G,世界通信业的普遍看法是它不仅应具备高速度,还应满足低时延这样更高的要求,尽管高速度依然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从1G到4G,移动通信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通信,个人的通信是移动通信的核心业务。但是5G的通信不仅仅是人的通信,而且是物联网、工业自动化、无人驾驶等业务被引入,通信从人与人之间通信,开始转向人与物的通

信,直至机器与机器之间的通信。 5G的三大场景显然对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解决一直需要解决的速度问题,把更高的速率提供给用户;而且对功耗、时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方面已经完全超出了我们对传统通信的理解,把更多的应用能力整合到5G中。这就对通信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三大场景下,5G具有6大基本特点。 5G的六大基本特点 高速度 相对于4G,5G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高速度。网络速度提升,用户体验与感受才会有较大提高,网络才能面对VR/超高清业务时不受限制,对网络速度要求很高的业务才能被广泛推广和使用。因此,5G第一个特点就定义了速度的提升。 其实和每一代通信技术一样,确切说5G的速度到底是多少是很难的,一方面峰值速度和用户的实际体验速度不一样,不同的技术不同的时期速率也会不同。对于5G的基站峰值要求不低于20Gb/s,当然这个速度是峰值速度,不是每一个用户的体验。随着新技术使用,这个速度还有提升的空间。 这样一个速度,意味着用户可以每秒钟下载一部高清电影,也可能支持VR视频。这样的高速度给未来对速度有

WindSim技术特点分析

WindSim软件技术功能特点分析 WindSim软件是由挪威WindSim公司研发,率先将CFD(计算流体力学)技术应用于风电机组优化布局中,是目前全球最专业、功能最强大的一款CFD风资源评估软件,也是目前全球风电行业市场占有率最大的CFD风资源评估软件。 WindSim5.0是当前最新版本,包含模块有:基础核心模块(即主软件)、多核应用模块、风电场优化模块、激光遥感数据修正模块。其中基础核心模块主要功能有地图编辑,风场计算,风机和测风塔位置设定,测风塔位置优化,风机排布,计算风资源图,计算年发电 量,3D可视化;多核应用模块分为双核/四核/无限制核三选一,主要功能是显著减仿真计算的时间,利用多核并行同时计算同一个扇区,或者同时计算不同的扇区,从而加快计算进程,更快地获得计算结果;风电场优化模块是在考虑IEC风机规范的前提下,自动获得当前风场的最佳布局,同时可以考虑费用和收入,根据场址的大小确定最优的风机数目和每台风机的位置,使风场的收益最大化;基于SODAR和LIDAR的遥感测量技术在风电领域受欢迎,而它在测量风速时做出的一些假设在山地条件下可能是错误的,利用WindSim的遥感数据修正模块可以改善这个不足,并修正测量数据。 我们将郑重承诺为购买WindSim软件的用户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下面就WindSim软件进行优势特点、外部实验证明、风电行业案例、增值售后服务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优势分析 1、三维地形建立: WindSim能接收多种格式的地形文件,如.map、.xyz、.dxf、.wrg和.shp等,并且在新的WindSim版本中还将提供Global Mapper软件。地形文件的挑战通常是如何获得高分辨率的数据,尤其是地形的粗糙度数据。我们已经开发了一个“地形编辑器”,可以从Google Earth、Bing或类似的服务输入生成高分辨率的地形数据。 2、多块地形数据文件的拟合功能: 在WindSim中,不同分辨率的等高线数据可以无缝的整合。此外,在建立3D CFD 模型时,WindSim具有自动网格加密功能,该功能在加密区域要求高分辨率的地形数据,而其它区域则可采用分辨率较低的地形。WindSim这一功能与不同分辨率的地形数据文件输入完全匹配。并能为用户提供最佳的3D CFD模型。

TNV技术的特点分析及系统设计1

TNV技术的特点分析及系统设计 作者:机械工业第九设计研究院徐丽斌 TNV—热回收式热力焚烧系统是利用燃气或燃油直接燃烧加热含有机溶剂废气,在高温作用下,有机溶剂分子被氧化分解为CO2和水,高温烟气通过配套的换热装置加热生产过程需要的空气或热水,充分回收利用氧化分解有机废气时产生的热能,降低整个系统的能耗。因此,TNV是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热量时,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气和废液高效、理想的处理方式。根据TNV技术的工作原理,我院开发设计了废气焚烧集中供热系统,用于汽车涂装车身表面烘干。 TNV系统组成 TNV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废气预热及焚烧系统——废气焚烧集中供热装置、抽废气风机以及废气管路;循环风供热系统——烟气换热装置、烟气管路及烟气管路上的电动调节阀;新风换热系统——新风换热装置、补新风风机、补新风管路及烟气排放管路,具体如图1所示。 1. 废气预热及焚烧系统 该系统中的废气焚烧集中供热装置是TNV的核心部分,它由炉体、燃烧室、换热器、燃烧机及主烟道调节阀等组成(见图2)。其工作过程为:用一台高压头风机将有机废气从烘干室内抽出,经过废气焚烧集中供热装置的内置换热器预热后,到达燃烧室内,然后再通过燃烧机加热,在高温下(750℃左右)将有机废气进行氧化分解,分解后的有机废气变成CO2和水。产生的高温烟气通过炉内的换热器和主烟气管道排出,排出的烟气作为烘干室热源进行余热利用。另外,在主烟气管道上还设置有电动调节阀,用于调节装置出口的烟气温度。 图2 废气焚烧集中供热装置

该废气焚烧集中供热装置的特点包括:有机废气在燃烧室的逗留时间为1~2s;有机废气分解率大于99%;热回收率可达76%;燃烧器输出的调节比可达26∶1,最高可达40∶1。 2. 多级换热加热系统 该系统包括几台烟气换热装置(见图3),它们被串联起来使用,利用烟气对烘干室的循环风进行加热,为烘干室提供所需的热量。该装置采用插入式无涡壳耐热风机,顶部烟气管路自带电动调节阀,进入换热器的烟气量可以无极调节,控制灵活、运行可靠。 图3 烟气换热装置 3. 新风换热系统 新风换热系统的作用是用烟气加热后的新鲜风补充进烘干室内。新风换热装置是新风换热系统中的核心部件,该装置一般放置在系统末端,其作用是将系统余热进行最后回收,将烘干室补充的新风加热后送入烘干室。该装置的烟气出口设有电动调节阀,根据需要可以控制烟气的出口温度或新风换热后的温度。 TNV系统工作原理 图4为TNV技术的原理图,其工作原理为:用风机将烘干室内的废气抽出,送入废气焚烧集中供热装置,在燃烧室内经约750℃的高温氧化燃烧,将废气完全分解,变成CO2和水,产生的高温烟气在为烘干室供热时被回收,经过多级换热后,最终排放的烟气温度可以控制 在160℃左右。 图4 TNV供热系统原理

各类汽车总线的特点比

几种汽车总线的特点比较 随着汽车功能的不断增加、可靠性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价格的不断下降,越来越多的电子控制单元(ECU)将被引入到汽车中。目前,在高端汽车中一般会有50个以上的ECU。为了使这些ECU能够在一个共同的环境下协调工作,也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人们设计了针对汽车通信网络的总线协议。 一般来说,汽车通信网络可以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领域,每个领域都有其独特的要求。现有的主流汽车总线协议都无法适应所有的要求: 信息娱乐系统:此领域的通信要求高速率和高带宽,有时会是无线传输,目前主流应用协议有MOST,正在推出的还有IDB-1394等; 高安全的线控系统(X-By-Wire):由于此领域涉及安全性很高的刹车和导向系统,所以它的通信要求高容错性、高可靠性和高实时性。可以考虑的协议有TTCAN、FlexRay、TTP 等; 车身控制系统:在这个领域CAN协议已经有了二十多年的应用积累,其中包括传统的车身控制和传动装置控制; 低端控制系统:此系统包括那些仅需要简单串行通信的ECU,比如控制后视镜和车门的智能传感器以及激励器等,这应该是LIN总线最适合的应用领域。 其中,控制器局域网(CAN)是最有名的、也是最早成为国际标准的汽车总线协议。CAN 协议是串行协议,能够有效地支持具有高安全等级的分布实时系统。CAN是一个多主机系统,所以它设计了高效率的仲裁机制来解决传输冲突问题,具有高优先级的系统总能优先得到总线的使用权。CAN还同时使用了其它一些防错手段,能够判断出错的节点并及时关闭之,这

样就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总线的可靠性。CAN的传输速率和总线长度相关,最高可以到 1Mbps,一般车内使用的速率是500Kbps到200Kbps。 CAN多年来作为车身控制的主干网已经形成了从IC设计到软件开发和测试验证的完整产业链,而且它还将在新的汽车主干网行业标准确立之前一直充当这一角色。 在车内,还有许多ECU的控制并不需要CAN这样高速率和高安全的通信,本地互联网络(LIN)就是为适应这类应用而设计的低成本解决方案。LIN是一个公开的协议,它基于SCI (UART)串行通信的格式,结合了汽车应用的特点。LIN是单一主机系统,不但降低了硬件成本,而且在软件和系统设计上也能更容易地兼容其它网络协议,比如CAN。LIN的传输速率最高可到20Kbps,主要是受到EMI和时钟同步的限制。 由于LIN器件易得——几乎所有的IC都带有SCI(UART)接口,LIN很快就在车内低端控制器领域取得领先地位。典型的LIN应用有车门、后视镜、导向轮、马达、照明以及其它智能传感器。LIN不但定义了物理层和数据层,还定义了相关的应用软件层。这些都为LIN 方案提供商解决了设备兼容的问题,很有利于汽车工业的规模生产。相信LIN协议会是汽车低端控制网络的未来标准。 车内除了嵌入式控制系统以外,还有诸如媒体播放器、导航系统、无线通信系统以及其他多种信息娱乐设备,这些设备之间的互连需要更高速的通信协议。媒体导向系统传输协议(MOST)是目前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普遍接受的高速通信协议。MOST基于ISO/OSI七层网络模型设计,物理层由光纤通信组件构成,具有很好的抗干扰性,设计传输速率可达150Mbps (目前产品可达25Mbps)。除了控制数据外,MOST数据可分为同步传输数据和异步传输数据,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同步数据可直接用于音视频设备,异步数据可用于传输其它数据块,如导航地图数据等,甚至也可用于支持TCP/IP数据包的传输。MOST还定义了应用层,包括MOST设备、功能块、功能函数以及参数格式等等,这些协议可以确保各个厂家生产的设备具有MOST互联性,也有利于车内信息娱乐设备的及时更新换代。 IDB-1394是从IEEE 1394标准演化而来的另一种支持车内信息娱乐系统的高速通信协议。IDB-1394可以达到400Mbps或更高的传输速率,而且IEEE 1394也是一种很成熟的通信协议,已经有很多设备支持。这些都是IDB-1394的优势,然而由于MOST受到更多厂商的支持,包括一些软件开发商的支持,可以预计MOST将会在汽车工业中进一步扩张势力。 汽车线控系统,按照汽车工程师社团(SAE)的定义,需要一个安全等级为C的通信网络架构。如果要实现一个完全的线控汽车,没有传统的机械或液压系统作备份,不但要对传统的机械和液压单元作创新性的ECU替代,而且传统的CAN总线系统也不再适用。CAN的本质是一种事件驱动的协议,在高安全性的系统中,CAN缺乏必要的决定性、同步性和容错性。因此人们开始为线控汽车设计满足安全性要求的新一代汽车主干通信网络。TTCAN、FlexRay 和TTP就是其中的主要代表,它们无一例外地都采用了时间驱动的机制。在时间驱动的系统里,信息的发送由预先设立好的时间表确定,所有的节点都知道什莫时间该发送,什莫时间该收取;信息收发的不确定性仅仅是时间同步的误差,而这个误差通常可以控制在非常小的范围内。这一特点使时间驱动的通信网络成为线控汽车通信网络的必然选择。 TTCAN由CAN发展而来,数据格式和CAN兼容。它定义了一个时间周期,在此周期内又有多个时间间隔,有些时间间隔专用于特定的网络节点(无需仲裁),其余间隔类似普通的

5G的基本特点与关键技术

5G的基本特点与关键技术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是目前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最高峰,也是人类希望不仅改变生活,更要改变社会的重要力量。 5G是在4G基础上,对于移动通信提出更高的要求,它不仅在速度而且还在功耗、时延等多个方面有了全新的提升。由此业务也会有巨大提升,互联网的发展也将从移动互联网进入智能互联网时代。 5G的三大场景 国际标准化组织3GPP定义了5G的三大场景。其中,eMBB指3D/超高清视频等大流量移动宽带业务,mMTC指大规模物联网业务,URLLC指如无人驾驶、工业自动化等需要 低时延、高可靠连接的业务。 通过3GPP的三大场景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对于5G,世界通信业的普遍看法是它不仅应具备高速度,还应满足低时延这样更高的要求,尽管高速度依然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从1G到4G,移动通信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通信,个人的通信是移动通信的核心业务。但是5G的通信不仅仅是人的 通信,而且是物联网、工业自动化、无人驾驶等业务被引入,通信从人与人之间通信,开始转向人与物的通信,直至机器

与机器之间的通信。 5G的三大场景显然对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解决一直需要解决的速度问题,把更高的速率提供给用户;而且对功耗、时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方面已经完全超出了我们对传统通信的理解,把更多的应用能力整合到5G 中。这就对通信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三大场景下,5G 具有6大基本特点。 5G的六大基本特点 高速度 相对于4G,5G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高速度。网络速度提升,用户体验与感受才会有较大提高,网络才能面对VR/超高清业务时不受限制,对网络速度要求很高的业务才能被广泛推广和使用。因此,5G第一个特点就定义了速度的提升。 其实和每一代通信技术一样,确切说5G的速度到底是多少是很难的,一方面峰值速度和用户的实际体验速度不一样,不同的技术不同的时期速率也会不同。对于5G的基站峰值要求不低于20Gb/s,当然这个速度是峰值速度,不是每一个用户的体验。随着新技术使用,这个速度还有提升的空间。 这样一个速度,意味着用户可以每秒钟下载一部高清电影,也可能支持VR视频。这样的高速度给未来对速度有很

TNV技术的特点分析及系统设计

TNV 技术的特点分析及系统设计 作者:机械工业第九设计研究院 徐丽斌 来源:AI 汽车制造业 TNV —热回收式热力焚烧系统是利用燃气或燃油直接燃烧加热含有机溶剂废气,在高温作用下,有机溶剂分子被氧化分解为CO2和水,高温烟气通过配套的换热装置加热生产过程需要的空气或热水,充分回收利用氧化分解有机废气时产生的热能,降低整个系统的能耗。因此,TNV 是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热量时,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气和废液高效、理想的处理方式。根据TNV 技术的工作原理,我院开发设计了废气焚烧集中供热系统,用于汽车涂装车身表面烘干。 TNV 系统组成 TNV 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废气预热及焚烧系统——废气焚烧集中供热装置、抽废气风机以及废气管路;循环风供热系统——烟气换热装置、烟气管路及烟气管路上的电动调节阀;新风换热系统——新风换热装置、补新风风机、补新风管路及烟气排放管路,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TNV系统组成 1. 废气预热及焚烧系统 该系统中的废气焚烧集中供热装置是TNV的核心部分,它由炉体、燃烧室、换热器、燃烧机及主烟道调节阀等组成(见图2)。其工作过程为:用一台高压头风机将有机废气从烘干室内抽出,经过废气焚烧集中供热装置的内置换热器预热后,到达燃烧室内,然后再通过燃烧机加热,在高温下(750℃左右)将有机废气进行氧化分解,分解后的有机废气变成CO2和水。产生的高温烟气通过炉内的换热器和主烟气管道排出,排出的烟气作为烘干室热源进行余热利用。另外,在主烟气管道上还设置有电动调节阀,用于调节装置出口的烟气温度。 图2 废气焚烧集中供热装置

该废气焚烧集中供热装置的特点包括:有机废气在燃烧室的逗留时间为1~2s;有机废气分解率大于99%;热回收率可达76%;燃烧器输出的调节比可达26∶1,最高可达40∶1。 2. 多级换热加热系统 该系统包括几台烟气换热装置(见图3),它们被串联起来使用,利用烟气对烘干室的循环风进行加热,为烘干室提供所需的热量。该装置采用插入式无涡壳耐热风机,顶部烟气管路自带电动调节阀,进入换热器的烟气量可以无极调节,控制灵活、运行可靠。 图3 烟气换热装置 3. 新风换热系统 新风换热系统的作用是用烟气加热后的新鲜风补充进烘干室内。新风换热装置是新风换热系统中的核心部件,该装置一般

现场总线的概念和特点

现场总线的概念和特点 1.什么是现场总线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工业设备实 现网络化管理控制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改善工业控制系统同样也需要在不同生产设备之间实现高效、可靠、标准化的互联,经过多年的努力,国际上最后公布了8 种现场总线。制定总线的初衷在于不同厂家的设备进行互连,可是,这8 种总线目前是不能完全互连的。 所谓现场总线,是指将现场设备(如数字传感器、变送器、仪表与执行机构等)与工业过程控制单元、现场操作站等互连而成的计算机网络,具有全数字化、分散、双向传输和多分支的特点,是工业控制网络向现场级发展的产物。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 是集当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控制技术为一体的当代最先进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它适用于工业过程控制、制造业及楼宇自动化等领域,将成为现代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主流。具有可靠性高、稳定性好、抗干扰能力强、通信速率快、系统安全、造价低廉、维护成本低等特点。现场总线技术使现场级设备的信息作为整个企业信息网的基础,提高了控制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运行可靠性,节省了系统的硬件和布线费用,方便了用户对系统的组态、管理和维护。 现场总线(Field b 山)技术是工业自动化最深刻变革之一。PLC 和工控机采用现场总线后可方便地作为νo 站和监控站连接在DCS 系统中。现场总线可以更容易地从现场获取设备信息,工厂操作员和管理人员能够对其过程进行更严格的控制,从而改进性能、增加过程的可用性和一致性。 当前,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现场总线技术与产品是Profibus、CanBus 与LonWorks,CC-link,DeviceNet,Modbus 等,后面分别予以简要说明。2.现场总线技术特征

ASP的主要技术特点分析

ASP的主要技术特点分析 指导老师:卢云辉 苏超强 贵州民族学院数计系200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摘 要讨论了ASP技术的工作原理,从五个方面分析了ASP的技术特点,并展望了ASP技术的应用前景.列举应用实例:利用ASP技术实现注册页面 关键词ASP Web应用程序 页面 VBScript 注册页面 Main ASP Technology Trait Analysis Chaoqiang Su National college of Guizhou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department grade 2000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d ASP work of elements. There is five ways of analyzing ASP technology trait and prospecting ASP technology to use in the future. Show an example : Use ASP technology to achieve login page. Keywords: ASP Web Application Web page VBScript Login page 1 前言 开发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管理信息系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Web应用程序访问后台数据库信息。Web应用程序被分割成页面(Web Pages),通常以HTML文件的形式驻留在Web服务器上,用户通过与Web页面的交互操作提出对数据库的访问请求并获取访问结果,这就要求Web应用程序能很好地实现动态Web页面。 ASP(Active Server Pages)是Microsoft于1996年11月推出的Web应用程序开发技术。在Microsoft的有关文档中ASP被描述为:一个服务器端的脚本环境,可以生成和运行动态的、交互的、高性能的Web服务器应用程序。可以看出,ASP既不是一种语言,也不是一种开发工具,而是为生成动态的、交互的Web应用程序提供一种方法和技术。ASP的主要特性是能够把HTML文件、脚本、基于COM标准的组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能够在服务器上运行的动态Web应用程序,并能把按用户要求制作的标准HTML页面送给客户端浏览器。 本文将介绍ASP技术的工作原理,并从多个方面分析ASP的主要技术特点。 2ASP工作原理 基于ASP的页面以*·asp文件形式驻留在Web服务器上。一个*·asp源文件是文本文件,可以包括以下成分:

AFC技术特点

AFC 系统技术范围及特点 AFC 系统属于现代化联网收费系统,主要由清分系统、线路中央AFC 系统、车站AFC 系统、终端设备和车票五部分组成。终端设备包括出/ 入站检票闸机、自动售票机、车站票务系统、自动充值机、自动验票机等现场设备。 自动售检票系统是以自动控制、计算机工业以太网络通信、现金自动识别、微电子技术与控制、机电一体化、嵌入式系统和大型数据库管理、及计算机软件工程等高新技术来实现轨道交通售票、检票、计费、收费、统计、清分、管理等全过程的自动处理。根据各系统功能及不同的技术领域要求的不同共分为五层架构,其中AFC 终端设备层向上至清分中心的四层在通信终端的情况下可独立运行,网络恢复后数据自动上传的特点。各层主要有以下技术特点:第一层票卡———车票是乘客所持的车费支付媒介,不同类型的卡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电气特性、卡内数据格式以及安全机制等技术要求; 第二层AFC 终端设备———车站终端设备安装在各车站的站厅,直接为乘客提供售检票服务的设备,规定了车站终端设备及其运营管理的技术应用; 在车站自动售检票系统终端设备中,体现人体工程学要求,自动识别技术、工业自动控制、短距离无线通信、多串口综合应用及网络、通信、机械传动等主要技术特点,例如车票自动吞吐检票回收、非接触式IC 卡、用于显示提示信息的显示、阻挡装置控制器、中心控制器、现金的识别、报警器等等,同时需要网口、USB 接口与系统上位终端进行信息通讯。 第三层车站计算机系统———车站计算机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对第二层车站终端设备进行状态监控、以及收集本站产生的交易和审计数据,规定了系统的数据管理、运营管理及系统维护管理的技术要求; 车站计算机以太工业环网通信控制系统,是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的解决方案及数据结构与程序算法、数据库的综合应用。例如车站级监控/控制、数据的上传上载、 程序对各类车站服务器功能的实现与管理。 第四层线路中央计算机系统———线路中央计算机系统,其主要功能是收集本线 路AFC 系统产生的交易和审计数据,并将此数据传送给城市轨道交通清分系统,以及与其进行对帐,规定了对该线路的车票票务管理、运营管理及系统维护的技术特点; 线路中心属于较为复杂的计算机系统,大型中心服务器、各类功能服务器、各类网络设备与服务终端实现线路中心各类功能的综合应用实现。软件工程项目包括了业务软件、数据

现场总线NCUC-Bus的技术特点与应用情况

现场总线NCUC-Bus的技术特点与应用情况 1.现场总线NCUC-Bus 技术在国内的发展情况 为加快中国高档数控系统的技术研发进度,2008 年2 月,成立了由华中数控、大连光洋、沈阳高精、广州数控、浙江中控组成的数控系统现场总线技 术联盟(NC Union of China Field Bus )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亲自担任领导联盟的领导小组组长。2010 年至2012 年间,联盟召开多次重大会议,设立了NCUC-Bus 协议规范的标准工作组,形成了协议的草案,经标准审查会审查之后,最终确立了NCUC-Bus 现场总线协议规范的总则、物理层、数据链路层规范和服务、应用层规范和服务。 2.现场总线NCUC-Bus 的技术特点 如图2 所示,基于NCUC-Bus 的总线式伺服及主轴驱动,采用统一的编码器接口,支持BISS ,HIPERFACE, ENDAT2.1/2.2、多摩川等串行绝对值编码器通讯传输协议。板卡上带有光纤接口,可以通过光纤连接至总线上,实现基 于NCUC-Bus 协议的数据交互。用PHY + FPGA 的硬件结构,整个协议的处理都在FPGA 中实现,并通过主从总线访问控制方式实现各站点的有序通信。NCUC-Bus 采用动态“飞读飞写”的方式实现数据的上传和下载,实现了通信的 实时性要求;通过延时侧量和计算时间戳的方法,实现了通信的同步性要求;同时,采用重发和双环路的数据冗余机制及CRC 校验的差错检测机制,保障了 通信的可靠性要求。通过在一些高档数控机床项目中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应 用效果,验证了NCUC-Bus 的有效性。 如图1 所示,基于NCUC-Bus 的数控系统IPC 单元,是属于嵌人式工业计算机模块,可以运行LINUX, WINDOWS 操作系统,它具备VGA, USB,RJ- 45 等PC 机标准接口,可以用于数控装置HMI、MLU 及数控系统内部职能模

简要分析软件工程的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

简要分析软件工程的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 软件工程作为给很多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实质性的变革,提升了各行业的工作效率,加快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软件工程的出现可以追溯至上个世纪50年代,随着社会进步,计算机等硬件水平提高,软件工程技术也在快速发展,现已成为一门成熟的技术,并不断的朝着标准化、综合化、全球化方向发展,研究软件工程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对促进世界软件工程及软件产业的稳步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软件工程的技术特点 软件工程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具有其特有的技术特点,能够辅助加快信息化的覆盖率,提高行业的工作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软件工程主要有语言开发多样性,良好的兼容性,标准化,后期维护方便性等技术特点。 1.1 语言的多样性 软件工程的语言目前有C、C++、JAVA、汇编等,不同的语言能够满足不同环境开发的需求,如JAVA 语言书写简单,占用硬件内存比较小,且标准化,编写语言通俗易懂;汇编语言有针对性,不同的微控制器,不同的程序,运行速度得到提升,但是编写起来比较复杂,不具有可移植性,维护和修改困难。软件工程语言的多样性,使得在不同的领域,不同水平的工程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来选择使用自身合适的语言,提升了软件编写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大大提高了软件的编

写效率,降低了软件的开发门槛,这也是软件工程技术能够在各行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1.2 良好的兼容性 软件工程要想实现在多种平台得到运用,这就要求软件必须要有很好的兼容性,软件工程的兼容性主要体现在软件和硬件的相互兼容、软件和系统的相互兼容、不同软件之间的相互兼容。软件和硬件的相互兼容主要体现在,开发的软件能够通过串口在硬件上进行输入操作、调试,并且能够借助硬件平台实现相应功能。软件和系统的相互兼容,系统是承载软件的一种媒介,如果系统和软件不能兼容,软件就无法在系统中运行,从而实现相应的功能。不同软件之间的相互兼容,在同一硬件同一系统中,往往有多个软件同时运行,才能够正常完成工作,软件之间兼容性不好,软件同样不能正常运行,工作也难以顺利进行。因此,只有软件工程具有良好兼容性的技术特点,才能够满足各行业对软件功能和效果的需求。 1.3 软件工程标准化 标准化是软件工程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软件工程标准化可以分为软件过程标准化和软件标准化。现今国际上产生了从企业到国际行业的各种各样标准,对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国际上最流行的两大软件工程标准一个是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一个是美国的软件工程标准指南。两个标准的内容和覆盖范围在一定的程度上不同,但是两个标准都是以ISO/IEC12207 为主线标准,针对软件技术中的连续和离散活动,同时考虑了其他必要的标准。随着技术的发展,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