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分类系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牡丹品种的分类

牡丹在中国和日本的栽培历史逾千年,在欧美栽培也有200年,花色、花型变异极为丰富,人工选育了大量的品种,为了掌握这些品种的起源,演化规律,品种特性,方便品种的有效管理和生产应用,各国园艺学家或学者对这些品种进行了分类。纵观历史及国内外各类记述牡丹、芍药的典籍,分类方法千差万别,有按花色分为白色系、粉色系、红色系等不同色系者;有按花期的早晚分为早花品种、中花品种和晚花品种者;有按花型分为单瓣、半重瓣、重瓣者;有按株高分为高、中、矮者;还有按用途、株型、优劣等等为标准和依据分类的,不一而足。总的来说,分类方法一直在不断的发展、改进和创新,逐步趋于简单实用、科学合理。

1中国古代的分类方法

隋朝中国开始有观赏品种记载,唐宋时期大量栽培品种被人工选育出来,我国自宋代开始对牡丹、芍药品种有不同形式的分类记述,以重瓣性、花型或花色为依据的分类。

宋·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约公元1034年)是最早的牡丹专著,共记载描述了24个品种,依据花瓣数多少有“单叶”、“多叶”和“千叶”三种类型,再加以颜色描述,包括了“单叶白花”、“单叶深红花”、“多叶白花”、“多叶紫花”、“多叶深红花”、“千叶紫花”、“千叶绯花”、“千叶肉红花”、“千叶黄花”9种类型的品种,但欧阳修只是按照瓣型和花色的对品种特点进行了描述,并未按照一定标准对品种分类。周师厚基本沿用了了欧氏的记录方法,也未进行分类。在宋·张峋《洛阳花谱》(约1066-1069年,已失传)中开始对牡丹品种分类记述,据清·余鹏年《曹

州牡丹谱》载:“张峋撰花谱二卷,以花有千叶多叶之不同,创例分类,凡千叶五十八种,多叶六十三种,盖皆博备精究者之所为”。明·王象晋的《群芳谱》中,对于牡丹的花型进行了更详细的划分,分为了“单叶”、“多叶”、“千叶”、“千叶平头”、“千叶楼子”、“楼子”6种花型。明·薛凤翔所做《亳州牡丹史》从欣赏的角度将牡丹分为“神品”、“名品”、“灵品”、“逸品”、“具品”五类,如此将牡丹品种分为三六九等,显得过于主观,实用性不强。清·陈淏子在《花镜》(1688年)中依据花色将131个品种分为“正黄色”(11个)、“大红色”(24个)、“桃花色”(27个)、“粉红色”(24个)、“紫色”(26个)、“白色”(24个)、“青色”(3个)七大类,花型的描述上则依据花瓣多少分为“单叶”和“千叶”两种,按照是否起楼分为“平头”和“楼子”两种。余鹏年《曹州牡丹谱》据花色将牡丹分为黄、青、红、白、黑五类。

芍药分类,最早也是出现在宋朝,王观在《芍药谱》中按照花型将芍药分为“单叶”、“多叶”、“丝头”、“冠子”、“髻子”、“撷子”、“楼子”、“鞍子”共8种花型。同一时期周师厚的《洛阳花木记》则将芍药按花型和花色分为“千叶黄花”、“千叶红花”、“千叶紫花”、“千叶白花”和“千叶桃花”5个类型。由于我国古代赏花重“千叶”(重瓣)品种而轻单瓣类,对单瓣花记载一直很少。王象晋芍药分类则沿用了王观的划分方法。到清朝时,陈淏子在《花镜》中记载芍药品种88个,据花色分为“黄色”(18种)、“深红色”(25种)、“粉红色”(17种)、“紫色”(14种)、“白色”(14种)五大类。

2中国现代牡丹“二元”分类方法

1949年以来,随着我国学者的不懈努力,在牡丹芍药栽培品种的起源、分

化和分类等研究方面又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周家琪(1962年)提出依据花型的演化规律对牡丹品种进行划分,提出了单瓣类、千层类、楼子类等共3类11型的分类方法,为现代牡丹芍药花型的分类和品种的“二元”分类奠定了基础。之后通过对牡丹、芍药花芽分化(谭陆克,1982;王莲英,1986;王宗正,1991)和台阁花型的研究(秦魁杰,1986)弄清了各类花型的演化规律,中国牡丹芍药品种花型分类系统逐步完善(秦魁杰,李嘉珏,1990;),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牡丹芍药品种‘二元’分类系统(王莲英,1998;李嘉珏,1999;李嘉珏,2005),本书中主要以李嘉珏的五级分类方案为基础,并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进行介绍。五级分类方案的基本框架是:以品种为分类基本单元,从高级到低级依次为系、群、类、型、品种。其中‘系’和‘群’分别以植物分类学中‘组’和‘种’起源为依据,‘类’以花色的变化为依据,‘型’以花型的演化规律为依据。

2.1第一级分类单元——‘系’

组的来源不同是划分‘系’的主要是依据。芍药属植物分为牡丹组(Sect. Moutan)、芍药组(Sect. Paeon)和北美芍药组(Sect. Onaepia)。其中只有牡丹组和芍药组的部分原种参与形成了园艺品种系列,而北美芍药组的两个种至今未参与形成品种,因此,品种分类系统中仅列了牡丹系和芍药系。另外,上世纪日本中期育种家成功将牡丹和芍药杂交培育出杂种后代,之后,牡丹芍药的组间杂交品种(Intersection hybrid)在美国大量培育成功,对于组间杂交品种的分类地位有以下两种主张:一是认为其枝叶表现为芍药性状,将其列于芍药系之下(现代日本牡丹芍药大图鉴,2002;李嘉珏,1999);第二种则主张将其与牡丹系、芍药系并列,称为伊藤杂种系(Itoh hybrid)或牡丹芍药杂种系(王莲英,1997)。通过笔者观察发现,牡丹芍药杂种虽然枝叶外观上表现类似于芍药,但

其根系表现为牡丹性状,花的特点也与牡丹更接近,而且,叶腋下还会形成类似牡丹节上的鳞芽,牡丹芍药杂种兼具牡丹和芍药的特点,因此,我们支持将其与牡丹、芍药系并列。

(1)牡丹系包括芍药属牡丹组内各主要原种(含亚种、变种)直接形成的品种群,或以多个原种为亲本反复多代杂交形成的品种群。牡丹组还有四川牡丹未参与形成品种。

(2)芍药系包括芍药属芍药组内由某一原种起源演化形成的品种群,也包括由多个原种(含亚种、变种)参与杂交形成的杂种后代群体。芍药组内种的数量相对较多,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种参与了现有栽培品种的形成。

(3)伊藤杂种系由牡丹和芍药杂交形成,到目前为止,参与牡丹芍药杂交种形成的牡丹主要为几个黄牡丹杂种(Lutea hybrid)和芍药(Lactiflora)以下的少数几个品种。截止2008年底,公开发表的品种数量已超过116个,大部分品种由美国育种家近30年培育成功。

2.2第二级分类单元——‘群’

‘种’源构成是划分品种的主要依据,并结合了育种地点进行划分。牡丹品种“群”的划分方法:

(1)中国中原牡丹品种群该品种群以矮牡丹(P. jishanensis)血统为主,兼有紫斑牡丹(P. rockii)和杨山牡丹(P. ostii)血统的杂种品种,是最早形成的园艺品种群,深刻影响了其他牡丹品种群的。中原牡丹栽培历史最久,品种数量多,花色丰富,花型演化程度高;小叶数多为9片,植株偏矮小,干性弱,萌蘖性强。中国中原牡丹品种群主栽地区在黄河中下游流域,以山东菏泽、河南洛阳为栽培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